教育随笔:新的伙伴
发布时间:2021-05-06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新的伙伴
“哥哥,我去给你搬凳子。我来帮你接水吧。老师,你在干什么呢?老师,我来分勺子吧。不哭了,不哭了,妈妈一会就来了。”伴随着暖心的声音,开启了美好的一周。新的一周,新的开始。渐渐地我把脚步放慢下来,没有了开始的心急,没有了开始的烦躁,而有了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不舍。
周一,我的身边多了一个“跟屁虫”,他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班的小帅哥——尧尧(一个白白净净的小男孩)。刚开学来的时候很有大哥哥的样子,会主动问老师:“这是谁的盘子?”会主动帮小朋友收盘子,是老师和小朋友的第一小帮手。
可是由于感冒生病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再来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是泪汪汪的。我会刻意的去关注他,看他喜欢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来跟他交流,去问他;“你的玩具叫什么呀?”或者是通过一些事情去表扬他。可是,这样仍然转移不了他的注意力,一开始表现得特别坚强,不一会还是会哭。这是,刚来时间不长的歌歌小朋友放下手里的玩具跑来跟尧尧说:“不哭不哭,妈妈一会就来啦,我的妈妈也会来的!”说完就带玺尧一起去玩。不知不觉间孩子们的友谊就这样建立起来。
最近,尧尧的变化很大,不再说是哭得眼睛通红,而是每天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的事情,他都会像小战士一样来向我报告。不一会就会听到“老师,我洗完手了。老师,我尿完尿了。老师,我吃完水果了。”每次说到这些,我都觉着多了个儿子,心里暖暖的。
慢慢的,我发现与孩子们的关系不像是师生关系,有时候会更像朋友、亲人。因为他们会对杨老师说小秘密啦!今天,李钰歌小朋友偷偷告诉了我一个秘密。她说:“我家的电视坏了,我爸爸给修起来了。我说:“你爸爸真厉害!”yjS21.COM
新的环境,新的伙伴。孩子们在一天天的进步,我也不能落后,突破自己。我爱我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给了我家的感觉,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喜欢乱跑的小家伙
年味儿还未散尽,新学期已然悄悄来临。
开学第一天,班级来了三位新成员,齐齐小朋友是其中年纪较小的一位。由于年纪小,之前从未上过幼儿园,这个小家伙可让我们头疼了。
入园第一个星期,面临分离焦虑,他不愿上幼儿园,每天早上奶奶送他来幼儿园时,他都哭闹不止,奶奶走后,他趁着老师不注意就要开门往外跑。每次从奶奶手中接过他,我都要牵着他的手,安抚他的情绪,待到他情绪稳定后,再带他去洗手,吃早饭。
一个星期后,他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每天早上开开心心来幼儿园,能和奶奶说再见。然后,另我们头疼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个小家伙,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教室里乱跑。别人集体活动时,他在乱跑;别人区角游戏时,他在乱跑;别人户外活动时,他仍然在乱跑。老师喊他的名字,告诉他要停下来,他基本上是无视的,好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在继续着自己喜欢的“游戏”。对于他这种危险的行为,我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了。
一次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在玩掷飞盘的游戏。小家伙不听老师的要求,自己爬到滑滑梯上玩,接着又是一阵风一样的跑来跑去。我告诉他:“齐齐,不能乱跑!”他仍是不听。我让他搬来板凳,坐在外面晒太阳,并嘱咐班级的保育老师看着他,不能乱跑。可能是他看着老师组织的游戏很好玩,他也想玩。于是,他悄悄的走到我面前,小声的说“老师,我也要玩。”我告诉他:“你现在不能玩,因为你老是乱跑”。他跟着我,小声嘀咕着说他想玩。我故作听不见。过了一会,他拉着我的衣角,对我说“我也想玩”。我认真的看着他:“老师为什么不请你玩游戏?因为你不听老师的要求。乱跑很危险的。下次还能不能再乱跑?”他听了我的话,点点头“不乱跑了。”我说“真的吗?”他很用力的点了下头。听到他的回答,我同意他加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偶尔提醒他不要跑。他听到了以后,会慢慢停下来。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而我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看着他慢慢的成长。
我愿意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要做的就是:用心浇灌,用爱呵护,等待花开。
教育笔记:《我们是互相尊重的小伙伴》
教育笔记:《我们是互相尊重的小伙伴》
我们班的瑞龙小朋友经常把自己的玩具带到班里与小朋友们分享。小朋友们总是因为玩玩具的时间分配问题产生分歧,瑞龙就想了一个游戏规则:两位小朋友玩猜拳“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先玩,由他规定什么时候结束,再换下一个小朋友。
这办法刚开始实施时,小朋友们玩得都很开心。没玩多久一位小朋友刚开始玩,吴瑞龙就立马喊停,让下一位小朋友玩。这位小朋友也一样,还没开始玩,瑞龙又喊停了。小朋友们都不过瘾,想要多玩一会。吴瑞龙说“你们啊,都要当我的臣民,必须要听我的话,才可以玩到我的玩具。”接着,吴瑞龙抱起自己的玩具对着小朋友说:“来,你趴在地上,我当王。我当完了,就让你玩我玩具。“”虽然有的小朋友有点儿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
我把瑞龙喊过来说:“老师觉得你爱分享玩具,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平等的,你不可以要求任何一个小朋友做他们不喜欢的事。如果小朋友们都想和你一起玩你的玩具,你也愿意一起分享,可以让所有小朋友一起来想一个大家都可以玩到玩具的办法,比如说分成水果队、动物队,用猜拳“石头、剪刀、布”看看哪组先玩,或者看哪些小朋友今天在课上表现得很棒就让他玩一会。你觉得呢?可能会比你刚才的办法更有意思!”瑞龙点了点头告诉我,他又想到了一个很棒的规则:他把要玩玩具的小朋友分成了男生、女生队,哪一组之前的玩具游戏玩的好,就先来玩玩具;或者哪一组能更安静不吵闹,就先玩。
现在我们班里带玩具的小朋友更多了,大家都采用了瑞龙的办法,有秩序地玩耍。瑞龙还做起了玩具游戏的小监督员呢。
我们鼓励小朋友们分享玩具。小伙伴们都是平等的,只有互相尊重才能一起快乐玩耍。
教育随笔:引导督促 ?同伴学习
教育随笔:引导督促同伴学习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种“可依的法”;“有法可依”,关键还在“有法必行”,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要做到“有法必行”,则就需要教师要做好引导、督促幼儿掌握和遵守区域活动规则的工作。我们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规则性质,主要运用三种方法帮助幼儿掌握和遵守区域规则。
(1)环境暗示
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规则。如区域规则牌上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采用进门挂牌、投放适量同等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挂牌粘钩无进区牌、同等材料筐已空,孩子看到这些,就要先去别的区玩等等。
(2)语言提醒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常常会忘记规则从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在这时,可以采用语言提醒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老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请你……好吗?”。而当幼儿由于不懂活动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呀,娃娃怎么哭了?”这种及时介入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在后续的游戏开展中提醒幼儿对规则的遵守。
3、同伴影响
同伴间的提醒一般适合于同区域活动的幼儿,而且更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区域性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起到幼儿对规则遵守的相互监督,更好地内化了幼儿规则意识,并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教育随笔:伴“小蒜苗”一起成长
孩子们总是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在他们心里总有“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愿意动手尝试,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但是在生活中,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网络、电视的虚拟世界使他们渐渐的失去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同时他们又都是家里宠不够的宝贝,很少自己动手参加劳动,以至于更多的孩子不知道果实是如何得到的,更不会清楚种植的过程了。《指南》中提到: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我们结合季节的特征,和孩子一起种植、观察、照料、收获、分享小蒜苗,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尝试中,丰富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观察的有效性,同时也大大的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下面来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感受一下我们的快乐时光吧。
“要种蒜喽!”在孩子们的兴奋和期待中,我们开启了种蒜之旅。种蒜之前我们先开始了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扒蒜、挖土。一说扒蒜,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乐乐说:“我在家帮奶奶扒过蒜,这可难不倒我”,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应和声,孩子们在说笑玩乐中很快就完成了扒蒜的任务。接下来就该挖土了,这可是个技术活,土不能太满,也不能太浅,在老师的指导下,填土的工作也顺利完成,接下来就要真的种大蒜啦。
可是,大蒜该怎么种呢?我们把大蒜分成了两种种植方法——水培和土培,还没等老师说方法,好多宝贝已经迫不及待的把大蒜摁到了土里和水里,不过方法好像不太对,应该是把发芽的一头朝上,这样才能让小蒜苗长出来。孩子们分成了两个小分队,一组小心翼翼的把每一颗蒜瓣摁上,还时不时的相互纠正一下:“浩天,你种的大蒜怎么是歪着的呢?应该把它扶正了才好。”一组和老师合作,用细铁丝将蒜瓣穿起来种到了水盆里,真没想到孩子会这么细心、仔细,老师为你们点赞。
完成了种蒜的工作后,等待小蒜苗长出来的时间便显得长了许多,在剩下的半天里,总会有好奇的声音传到我的耳边:“刘老师,蒜苗什么时候才能长出来啊?”“刘老师,蒜苗是从哪里长出来的,从大蒜的身体里吗?”我也总是回答他们:“耐心等待,仔细观察,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的,别忘了要做好小蒜苗的成长记录呦”。第二天,孩子们早早的就来到幼儿园,晨练过后来到活动室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跑到到植物角去观察他们的“宝贝们”,并且给他们浇水,给予他们最好的照顾。
到了第三天,来到教室的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大蒜发芽了,绿绿的小蒜苗悄悄的钻出了头,他们纷纷相互传递这一好消息,越来越多的孩子来观察这一新的变化,蒜苗的新变化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小蒜苗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的成长,这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呀。细心的梓宸发现了不一样的变化:“你们快看,在土里长的蒜苗好长啊,在水里的长得好像很慢呢”,我及时的表扬了她:“只要细心观察,总会看到更多的惊喜”。在老师的提议下,他们记录下了不同小蒜苗的成长变化。
时间一天天过去,蒜苗在慢慢的长大,孩子们的兴趣丝毫未减,他们坚持每天观察、照料这些小蒜苗,并将蒜苗的变化记录下来。时间过得也快,蒜苗在孩子们的呵护下长高了、长大了,该是收获的时候了。在和孩子们说好用剪刀的安全后,我们开始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老师,该从哪里开始剪呢?”“我们要从小蒜苗根部往上的地方剪下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小蒜苗,收割后它们还会重新生长”,一个小问题解决了孩子的心中疑惑,接下来就要大干一场啦。劳动真快乐,孩子们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一会儿功夫,小蒜苗就收完了。
蒜苗丰收了,我们一起来分享自己的收获。中午就餐的时候,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小蒜苗,我不禁问道:“宝贝们,你们的蒜苗是什么味道的?”有的孩子回应我“小蒜苗好辣啊”,也有孩子说:“我不嫌辣,我觉得很好吃,吃起来很香,”“我的也很香,我也不嫌辣”,是啊,自己动手种的小蒜苗肯定是最香的,虽然它的味道是辣辣的,但是孩子们肯定是辣在嘴里,甜在心里。由于怕孩子吃多了不舒服,我们控制了孩子的食用量,并把剩余的小蒜苗分给了孩子,让他们带回了家,分享给自己的家人,有心的妈妈们还把带回家的小蒜苗做成了做饭的材料,让孩子的快乐分享、延续到家里......
小小的种蒜活动结束了,种蒜苗应该是在种植活动中相对比较简单的一种,但是在整个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他们期待、盼望了很长时间,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浇灌出了一颗颗的小蒜苗,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和培养了孩子的多种能力,更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了果实是来之不易的,体验到了种植的乐趣和劳动的不容易。在品尝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懂得谦让,懂得珍惜,不舍得浪费掉一点蒜苗,或许这些品质的获得这是我们活动的宗旨所在。我想:这样的种植活动是比较有意义的,也正是像陈鹤琴老先生所说的那样:能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很多知识,而这些活动体验是教育活动不能给孩子的。同时活动也让老师体验、感受到了种植的乐趣,以后我依然会和孩子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育随笔: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陪陪我。”一首简短的小儿歌,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家长们都在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而奔波,忙碌着。而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把时间留给了手机、电脑,而不是孩子。
有一次,无意间听到了班上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刁若茜:“项晨雨,昨天我过生日,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妈妈还给我唱生日快乐歌,我还吹蜡烛许愿了呢!并且还说周末带我去游乐园玩呢。”项晨雨很羡慕的说:“你爸爸妈妈真好,我爸爸妈妈一下班就玩手机,从不带我出去玩。”齐妙涵听到了她们两个的对话也说:“我妈妈也喜欢玩手机。”为此,我对班上五十位小朋友进行了调研,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说,放学回家只跟爷爷奶奶玩,爸爸妈妈下班就玩手机,为此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借着开家长会的机会,给家长们播放了几个简短的小视频,把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也跟家长说了说,童言无忌,家长们都低下了头。
既然我们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父母就要对孩子负责任。即使挣再多的钱,给孩子买再多的玩具,没有人陪他玩,他也会不开心。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教育随笔:新年的糖果
小班幼儿对于色彩鲜艳的糖果特别感兴趣。新年快到了,到处都是营造着新年的气氛,孩子们快乐无比,于是我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寻找喜欢的糖果的形式,初步理解和感知物体的空间方位。以糖果为载体,在活动中通过各极主种感官的运用让幼儿感受空间方位上下、前后、里外,外、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述出来,获得空间方位概念的掌握和游戏的快乐。
活动反思
1、教学环节设计游戏化。
此活动环节设计结合了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趣、好玩,整个过程孩子们心情愉快,积极活跃,是活动的“主体”。
2、多种感官相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此活动的设计环节紧紧围绕糖果,幼儿找糖果、说糖果、藏糖果、尝糖果的活动中,通过不同形式、多种感官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理解和感知物品的上下、前后、里外空间方位。
3、注重培养小班幼儿探索学习的意识。
教师以游戏为载体,利用幼儿的心理特征,通过幼,纸盒里儿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喜爱的糖果,从找、说、藏、尝等个糖果,一步步深人下去,幼儿学习兴趣始终保持,主动参与,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尝试、探索的内在动力。
教育随笔:新鲜的活水
教育随笔:新鲜的活水
曾记得有人说过:“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确实这是至理名言,但要拥有这一桶水确不易,幼儿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现在幼儿的杯子容量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上至古今中外,下至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无所不精,所以教师的那桶水首先要供给幼儿足够量,而且这桶水必须是新鲜的活水而不是一桶死水。
今天我上了一篇名为《火箭上天》的科学教育活动,确切地讲我对这方面的知识真的是不敢恭维,于是我到处找书籍,搜集有关火箭的资料。在我以为自己的这桶水够量后便站在了嗷嗷待饮的幼儿前,可事实非我所想,活动中孩子的视野、思维竟比我还宽阔,什么杨立伟神州5号载人火箭、运载卫星、导弹等等,这次活动说实在的是孩子们给我上了一课,而且是那样的精彩。
是啊,孩子们现在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日益增多,孩子们的知识多得让我们都措手不及,这便要求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随时并且及时地更换自己桶里的水,使其成为新鲜的活水,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需求。
教育随笔:随机教育
教育随笔:随机教育
小朋友天真可爱的样子很受老师们的喜爱,但是有些孩子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毛病”:爱多说话。有时,我刚说个开头,他们就接过去说个没完没了,惹得所有小朋友也跟着叫。在课堂上,有时根本听不进我的话。我只能大声的对着他们嚷一顿才能平息一下,再看看他们那害怕的眼神,又觉得怪可怜。
这一天,我刚说:“小朋友喝水。”有个小朋友便叫:“大班的先别去。”可是全班小朋友并不听他的,一齐涌到了水杯架跟前。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先让小朋友回座位上去,然后宣布:现在我选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孩子们见状都觉得好玩,嘻嘻哈哈吵成了一团,任其大声喊:“中班去喝水。”丝毫没有用处,我趁机会对他说:“你一个人的声音怎么能比他们那么多人的声音大呢?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老讲话,别人还听的见吗?”他红着脸摇了摇头。这件事后,他的“毛病”改了许多。针对各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