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主题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9-12-19

幼儿园游戏与观察。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幼儿园的管理者对幼儿游戏需持有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态度。幼儿园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教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主题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这样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我们都知道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限制地模仿各类人物,模拟各种事件,他们的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得察觉他们的需要”。下面拟就本班幼儿在主题游戏——“烧烤”中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及相应的分析,与同行切磋。

时间:11月13日下午(第一次游戏)

地点:大三班教室门口“钓鱼台”旁

人物:天家凡

教师实录:

在钓鱼台边,有三位幼儿在拿着钓到的鱼玩,钓鱼已经玩过很多次了,他们看似有些无聊。这时容天走过来拿起一条鱼,左右看了看,这时元元拿着一把玩具刀经过,容天就拉着元元说”我们来剖鱼吧!”元元欣然同意了,两人就开始刮起鱼鳞来。过了一会,元元匆匆走开,两分钟后回来了,手里竟拿着一个玩具灶,她兴奋地对容天说”我们来烤鱼吧。”说着就把一条鱼放在灶上,这时家凡走来问:”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烧鱼,你要吃吗?”“好,我也来帮忙。”家凡去拿鱼,元元吆喝道”谁要吃烤鱼?新鲜的鱼哦!不要钱的。”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呀?”“我们在烤鱼呢,要吃吗?很便宜的”这时灶上已经堆了好几条鱼,满满的,元元正忙着在翻烤着,”哎呀,那么多的鱼堆在一起,这面都焦了,那面还没熟!”我惊讶地说。他们没人理我,继续烤他们的鱼。

教师分析:

从上述观察可知,”烧烤店”这一主题的生成十分自然。小朋友们对钓鱼台游戏的兴趣在逐渐地减弱,因无意间幼儿发现了玩具刀,并灵机一动马上玩起了”剖鱼——烤鱼”的游戏。我们认为,这从某一角度反应了该幼儿有较丰富的游戏经验,同时这与他们平时处在一种较为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他们平时的游戏氛围并不宽松的话,他们敢这样”肆无忌惮”地玩起这游戏吗?但此时他们的游戏显然带有明显的嬉戏成分,游戏的情节更多地停留在无目的的摆弄上。因受其经验的制约还未作深入的开展。此时,虽然我以”顾客”的身份间接介入指导,所起的作用也仅是帮助他们确定了玩”烧烤店”的游戏,他们对”顾客”的我所提出的建议不加理会。作为教师也就悄然退出不再介入游戏了,而是观察他们到底对这游戏有多大的兴趣?观察他们会怎样玩?小朋友们看到”老师”的我没有表态,猜测老师默许了他们的行为,也就继续很快乐地游戏。而周围的孩子都和我一样对这件事感兴趣,所以这个主题游戏项目一下子成为热点,在幼儿群体中被广泛交流宣传,我们静等下次游戏的发展。

时间:11月17日周一下午(第二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室“渔家烧烤”

人物:、阳阳、乐乐、萌萌、汶江、元元、宁远

教师实录:

开始游戏时,烧烤店里人数较多,阳阳、乐乐、萌萌、汶江在制作烧烤材料,宁远做服务员负责烧烤。我经过时,宁远举起手中的一样东西,“你要吃烧烤吗?”“这是什么呀?”“鱼片”宁远想了想回答。说真的,一点也不象鱼片,一整块橡皮泥堆在细细的烧烤棍上,我询问:“我不要你们的鱼片,我可以自己做鱼片吗?”“可以”我在旁边也拿了块橡皮泥做了起来,(我把橡皮泥搓长后又压得很扁,然后用竹签一上一下地串在上面,这下象鱼片了)“好了,你帮我烧烤好吗?”其他小朋友看我在做,都好奇地看着。“我再做个鱼丸串”看我做完后,他们又回去做他们的东西了。当我从其他区域转回来的时候,看见宁远很负责地守着烧烤炉,将别人的鱼片、丸等烧烤好了再送去给他们。“我的鱼片好了吗?”“好了,给你。”旁边的元元递了一根鱼片给我。“呀,怎么没味道呢?”我假装吃着。“忘了给你放盐了。”宁远假装放了些盐。“好了,给你。”“真香!谢谢。”元元开始与宁远一起看烧烤炉,并帮他们涂油、上调料。看游戏井然有序地开展着,我悄然退出了游戏。

教师分析:

游戏前,我们重新布置了活动环境,增添了烧烤的架子(纸盒制作)和各种烧烤品种的原材料等等。并请幼儿观看了从烧烤店里拍下的录像,组织幼儿讨论了烧烤店是怎样烧烤的,幼儿说“他们的用铁架子来烤的”“要用棍子插着烤的”“烧烤的东西都是很小的”“有人吃时才放在铁架上烤,其他的食物放旁边。”“不能都拿去烧烤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后幼儿提议:鱼要切片或做鱼丸,还可以添加其它食物,用细竹签做烧烤棍。

在上次观察的基础上,我觉得他们对这游戏很感兴趣,但在经验方面还有待于老师给予整合、提升。此次游戏前我就有意识地先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在“唤醒”他们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对游戏情节的进程有个大致的安排。在活动中,我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指导,既有利于游戏的开展,又保护了幼儿游戏的兴致。从这次游戏活动的开展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时间:11月24日周一下午(第三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区域

人物:、钦淳、小宝、元元、小舒、晨晨、铭洁

教师实录:

一开始,幼儿自己进行了角色分工:钦淳当老板,负责烧烤;小宝负责宣传;元元、小舒是服务员;晨晨站在门口作迎宾小姐。餐厅里新增添了各种调味品:有辣酱、甜酱、胡椒粉等(用不同的瓶子表示),还有各种饮料。

游戏已经玩过几次了,今天的顾客较少,钦淳在餐厅里转了几圈,和两位服务员商量:“要不我们重新装修漂亮些吧,这样就会有客人来吃了。”他们把餐桌重新换了个方向,在桌上放了一瓶花,装修完后,钦淳发现还是没有多少顾客光顾,就对小宝说:“你去看看有没有人要烧烤,拉些人来!”小宝就答应了,四处问“你要吃烧烤吗?”“要吃烧烤吗?很便宜的。”并把一些客人拉到烧烤店,烧烤店的迎宾小姐和服务员就出来热情地欢迎。晨晨帮铭洁带了一个头饰,唱起生日歌,听说是“过生日”,许多人来凑热闹,一下子店里来了很多客人,餐厅里显得很热闹,游戏红红火火地开展着。

教师分析:

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对烧烤店的了解逐渐加深,游戏内容进一步丰富,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以前的游戏经验进行有一定服务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会想办法去解决,游戏达到了高潮阶段。

时间:11月27日周四下午(第四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区域

人物:阳阳、文杰、卢怡

教师实录:

最近好几位幼儿带来了“迷宫”之类的书,今天大部分幼儿都围在一起玩”走迷宫”,其它区域的人也相对减少,烧烤店也没什么顾客,阳阳、文杰、卢怡做服务员,因没顾客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后来,卢怡干脆把一些鱼放在一旁并吆喝着:”卖鱼啦,谁来买鱼啊,新鲜的鱼啊!”一些小朋友围过来买鱼了,烧烤就快演变成鱼市了。

教师分析:

游戏由一开始的生成、开展、丰富、高潮,现又转入低谷。到今天为止,这一游戏项目已经开展了近个把月了,幼儿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兴趣降温,幼儿又开始寻找别的游戏项目了。此时,我们要做的还是静静地观察、了解,并在幼儿需要时帮他们一把……

后记:

当一个游戏产生或进行的时候,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轻松的心理环境、尝试着做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并给予孩子们以适当的帮助,以孩子的兴趣为支点生成游戏主题,使得游戏自始至终洋溢着他们的自主、自信和积极性。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亲子早教活动《串珠子》观察与分析


亲子早教活动《串珠子》观察与分析

观察指导区域:

串珠子

月龄:

31-36

实录一:

在活动室中,老师们创设了串珠子、丰收的果树、会唱歌的五彩瓶、糖葫芦、美丽的花园五个区域。宝宝对漂亮的珠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了串珠子的游戏区域。坐下后,妈妈已经急不可待的让孩子快点拿一个珠子串起来,可是孩子并没有理会,只是拿着珠子看看并不动。顾老师指导家长,不要心急,这样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兴趣。顾老师对孩子说道:“宝宝,拿一个红色的珠珠给老师好不好?”宝宝立即拿了出来。老师鼓励幼儿:“你真棒呀!我教宝宝把漂亮的珠珠串成项链好不好?”宝宝高兴的答应了。顾老师让家长示范给幼儿看如何把线串进洞洞,再手把手教幼儿找洞洞,老师指导家长用一系列如“宝宝,来找一个小洞洞把绳子串进去,找到了没有?”“宝宝,让绳子从另外一个小洞洞钻出来好不好?”之类儿化的语言指导幼儿。

(分析:在早教活动中,家长觉得这些是非常简单的游戏,父母往往会不由自主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快点动起来。然而由于陌生的环境以及没有接触过的游戏,孩子其实并不会如父母所愿。这时候为提高幼儿的兴趣,可以为孩子做示范,手把手的去教幼儿,让幼儿尽快的融入其中。另外,家长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用过于成人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孩子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对孩子的游戏丝毫没有帮助。老师指出了家长语言中的问题,并示意让家长用动作来示范给孩子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录二:

宝宝在自己尝试几个珠子发现有难度后,渐渐注意力下降,开始东张西望,而此时妈妈似乎也不够专注,在观察其他的孩子在做什么。转过头来看见宝宝不动了,又对宝宝说:“你看,人家小朋友都已经串好了,你怎么串几个就不动了啦?”这时,老师指导家长,告诉妈妈要多鼓励宝宝,让宝宝有成功的体验,他才会全情投入。妈妈尝试鼓励宝宝,但总是拿着宝宝的手再教宝宝怎么做。“给我一颗绿色的珠珠”,孩子并不动手,妈妈就帮助孩子从很多颜色的珠珠中拿了一颗绿色的。

(分析:在早教活动中,周围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往往会成为其他父母比较自己孩子的参照。这个妈妈看到了其他的孩子成功地穿成了项链,告诉孩子:“看看人家成功了!”类似的话语丝毫不能激发孩子专注自己活动的兴趣,相反会暗示孩子“我不行”“我不会”这样负面的心理。因此,妈妈说了这句话后,孩子很久都没投入 “串项链”的游戏中,而孩子长时间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反作用于家长,这样互相作用,就会影响早教的实际效果。老师通过话语告诉家长要对鼓励孩子,以正面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游戏动力和积极性,妈妈开始尝试鼓励孩子,宝宝也动起手来,但当孩子没有给妈妈指定的颜色串珠时,妈妈会急于帮助孩子,包办代替,这也是早教活动中常会出现的情况:从“宝宝做”变成了“家长做”。)

实录三:

当发现“宝宝做”成为了“家长做”后,顾老师来到孩子的身边,拿着串了几个的小珠子说道:“宝宝自己来好不好,你好棒的哦!”告诉妈妈“多让宝宝自己来,妈妈尽可能少帮忙。”妈妈开始不再帮助,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完成的,你也自己来。”当宝宝找到方法,穿了几个圆形珠子后,顾老师走到妈妈身边,指导家长可以适当提高一点难度,拿出一个小兔珠珠,由于这个珠子是扁扁的,洞洞比较小,宝宝拿着绳的中间,珠珠对不准,穿不进去。这时,妈妈告诉宝宝: “手要离线再近点,手指捏住的时候再用点力气哦!”宝宝自己掌握了方法,成功地将珠珠穿了进去。当宝宝串到一定长度,老师告诉宝宝:“宝宝,你串的手链好漂亮哦,帮妈妈戴起来好不好?”宝宝兴奋的点点头,老师帮助宝宝打好结后,宝宝高兴的把手链串在妈妈的手上。妈妈也高兴的笑了,对宝宝说道:“你好棒呀,宝宝。”顾老师再次告诉妈妈:“待会妈妈可以尝试给宝宝提高难度,在宝宝串珠珠之前提出要求,可以要求宝宝串的项链是一个黄的一个红的,有规律地去串。”

(分析:老师观察到了这位家长比较急于求成,替孩子“包办代替”得较多,及时地与家长进行了沟通,提示家长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动手,不要帮忙,让孩子感受自己动手操作的快乐,体验成功了喜悦。在老师的提示下,家长在语言和动作上都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当孩子学会后,我们可以提高一定难度,拿出一些比原来小的扁的珠珠让孩子继续尝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是一味地帮助,而是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通过孩子的多次尝试,成功地完成了制作手链这一任务后,老师和家长同时给予幼儿表扬,老师请宝宝把手链给妈妈带上,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后也不禁高兴地大笑,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本次主要是针对幼儿小肌肉活动的发展,教师在之后也对家长提出可以对认知进行提高,在宝宝串珠子前提出要求:如一个红色一个黄色有规律的串起来。)

小小理发师游戏活动观察分析


观察指导(一)游戏开始后,我依旧走进理发店观察其游戏情况,正好有一个小顾客在洗头,理发师静静先拿起莲蓬头给小顾客冲水,冲好后抹上洗发水开始抓,抓了一会儿她开心的闻闻,“好香呀!”然后她又帮小顾客冲干净了头发,冲完后她拿起了卷发棒开始给小顾客烫头发了,我看见后提醒道:“静静,你还没有把头发吹干呢!”听完我的提醒,静静又拿起了吹风机重新给小顾客吹干了头发,吹干后再进行烫发。我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两位小理发师虽然已经初步知道了理发师要做什么,但还是常常会忘记其中一个步骤或者把理发步骤弄反,一会儿忘记吹头发,一会儿变成先烫头发再洗头……而且理发店里的小顾客也一直是那两个,上周刚开业时候的热闹感觉完全没有了。

分析策略

在经过上周的观察和指导后,两位小理发师已经对自己的职责和小理发师要做的事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孩子对于理发师的经验还是比较少的,而理发烫发的过程其实还是比较繁琐的,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提醒我,对于这样比较复杂的游戏情节,还是需要图示提醒的,图示对于小班孩子游戏的促进是最有效的。因此,我在理发店的墙上贴上了洗发烫发流程图,提醒小理发师们如何给客人洗发、烫发。同时,理发店的人变少了也是因为理发店的游戏情节还是比较单一的,就洗发、剪发、烫发,特别是小顾客坐在里面很没劲,再加上有新增设的游乐场和打的车游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要想要理发店重新热闹起来,为理发店添设更多的材料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观察指导(二)

角色游戏开始了,小顾客沐纯打了个的很快就到了理发店。她一进门,理发店的理发师就很热情的招待了她,她说:“我要烫个漂亮的头发,像我妈妈一样!”理发师小杰说:“好的!”然后开始给她洗头,洗好后用卷发棒给她卷了会儿头发,接着,他忽然想起来我给理发店新添了些漂亮的假发,于是他蹭蹭蹭跑去拿了过来,问沐纯:“你要哪个头发呀?”沐纯开心的挑了一个粉色的头发,戴在了头上,带上假发后开心的回家去了。看见了沐纯头上的假发后,娃娃家爱美的妈妈们都好羡慕,赶紧都到理发店里烫头发了,理发店恢复了热闹,顾客一多,小理发师们也玩的更起劲了。而增添了洗发烫发图示后,小理发师们也变得更有模有样了。

分析策略

上次在观察游戏时,我发现理发店的生意又有点冷清了,导致理发师有时候经常会坚持不了离开店里出去玩,于是为了吸引顾客,我又给理发店增添了一些新材料:图示和假发。果然,增添了图示后,理发师们工作的更有模有样也更有序了,而假发更是吸引了好多爱美的女孩子来店里烫发,理发店恢复了热闹,孩子们也更喜欢也愿意来游戏了。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所以老师在准备时要更用心。

游戏是生命的本质——在观察中解读幼儿的自然游戏行为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就如同前文中的怡怡和展展,在午餐的瞬间,就完成了一次令人忍俊不禁的游戏交往——虽然,在鸡翅和白菜豆腐交换的过程中,怡怡显得那么霸道,但展展却是那么心甘情愿。再看加餐时两个孩子的举动,怡怡笑眯眯地蹲在展展面前,展展心领神会地把小饼干喂到怡怡嘴里,此刻,展展和怡怡就是娃娃家中的一对“父女”。而当怡怡自己伸手去拿展展的小饼干时,角色一下子就变了,展展立马就用手护住了自己的小饼干……当我看到这里时,不禁莞尔一笑: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似乎有一些孩子天生就是领导者,而另一些则是跟随者,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天生热爱游戏,并能在游戏中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角色地位。无论何时何地,游戏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随意出入。在成人眼里,游戏意味着休闲,而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群体的怡怡,利用她与生俱来的“游戏力”——一种自信,一种活力,或者说是一种游戏的情趣,吸引了众多的渴望游戏却又缺乏“游戏力”的小“粉丝”,自然地成为这一个游戏群体的中心。展展们跟着怡怡,忠实地听从怡怡的安排,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着游戏的乐趣。我想,在怡怡一口一口地喂展展吃蛋糕时,展展的心里是甜蜜的,他享受着奇妙的游戏情境。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孩子之间,发生作用的,往往不是什么教育法则,而是游戏中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当这些笑脸出现时,矛盾和冲突往往都能得到较好的化解。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把教育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化成条条框框的要求,却忽略了教育过程中情感的力量。怡怡喜欢吃鸡翅而不爱吃白菜豆腐,改变这种饮食习惯单靠教师的说教和要求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记得以前中班的子豪,几乎不吃一点蔬菜,老师盯着他,要求他吃,他也知道吃蔬菜有好处,可就是咽不下去,硬吃的结果,就是把之前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旁边的小朋友拿错了阿姨特意为子豪打的汤(汤多而菜少),两人互不相让,最后两人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还互比谁吃得干净,子豪居然破天荒地把所有的蔬菜全吃下去了。这或许就是游戏的魅力——没有“强迫吃”的压力,只有“我要赢”的游戏动力,心理上的放松,使得子豪完成了之前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一次的经历,也让子豪树立了一种信心:细嚼慢咽,蔬菜是能咽下去的。于是,每次午餐,我都会在子豪面前无声而夸张地做出咀嚼下咽的口型,子豪立刻就会回以无声的“O—K一”,夹一筷蔬菜在嘴里,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咽下去,我再给他一个夸张的笑脸……午餐时段,就成为我们两个人心领神会的游戏时间。为人师者,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成长,不仅在于掌握教育的方法,还在于,用我们的心去感悟、体验生命的乐趣与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换一种心态,尝试去和孩子游戏。

怡怡和展展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似乎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表面上,怡怡决定着一切,展展只是一个默默的跟随者;而实际上,离不开两人游戏伙伴关系的却是怡怡。“站队风波”中老师的介入和然然的出现,令怡怡和展展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展展不再完全依赖怡怡,并渐渐地有了新的朋友,而怡怡却显得有些无奈,再怎样努力,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展展投入到新的游戏群体之中。事实上,幼儿间的游戏交往是一个双方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释放自己的情绪。就像展展,从一个不愿意、或者说没有能力主动发起游戏的孩子,逐渐在跟随怡怡的过程中学会游戏,并最终得到完全的释放,自如地投入到属于他自己的游戏之中。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了游戏的本质,正如杜威所言:“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着世界,一边尝试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最终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仔细地观察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游戏表现,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心中的喜悦、好奇、疑虑、失望甚至悲伤或恐惧……我们需要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翻译”孩子的表现,穿透表面发现并满足孩子的深层需求,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天赋潜能,成就健康人格。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掌握这项特别的技能——游戏,降低自己的身份,加入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怎么玩最有趣,我们就怎么玩。譬如,让一个顽皮的托班孩子乖乖回到自己座位的最好办法,就是假装去抢他的座位,而游戏的胜利者永远是孩子;譬如,总有孩子不爱吃蔬菜,与其居高临下用老师的身份硬逼着孩子吃,不如坐在孩子身边用游戏的方式逗着孩子吃;譬如,总有孩子因害怕摔跤而不敢踩高跷,与其不停地鼓励孩子要勇敢,不如由老师用一种好玩的方式假装摔倒,让孩子以咯咯笑的方式来释放他们对踩高跷的恐惧感,逐渐引导他们去尝试……和孩子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嵌入更多的游戏元素,我们会发现,游戏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导读: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由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游戏的行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指导行为

摘 要:近几年来,幼儿园游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与幼儿教学活动的指导同等重要,教师的指导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几则游戏中,我感到教师的变化表现在:一、教师及时到位的“出手”,让幼儿游戏的开展顺利前行。二、教师开启创造的“心门”,让幼儿游戏水平得到自我提升。三、教师适时适度的“等待”,让幼儿游戏的空间得到自由拓展。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的游戏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作用无论是在教学过程还是游戏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并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因此, “满足与发展”成为大家在幼儿游戏观摩中经常探讨和交流的关注点。幼儿是否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与发展”?教师的指导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就在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及时到位的“出手”让幼儿游戏的开展顺利前行。

孩子的智慧之火是要靠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去点燃的。小班幼儿协调能力较差,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适度让他们尝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矛盾。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才能获得快乐而喜欢它。

在娃娃家里炒菜、煮饭、摆弄刀具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模仿家长烹制各种食物。这不,游戏刚开始,一群孩子冲向了娃娃家。教师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动向:玲玲已经捷足先登,拿起了围裙准备当妈妈;乐乐从小床上抱起了小娃娃;欢欢、政政、苏苏和杰杰这时也挤了进来。看来要热闹了,一个娃娃家出现了这么多人,他们争执了起来。教师边观察边考虑自己该不该介入?又该如何介入?这时,几位孩子跑向教师:“老师,老师,我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你帮帮我好吗?”“老师,我也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他们不让我进去。”……

看来教师得介入了。教师抑制自己想直接“分配”的冲动,没有马上帮助解决,而是问他们“那你们告诉我一个家应该有几个爸爸妈妈?”

“一个爸爸,一个妈妈”。

“现在果果家已经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了,现在你们看该怎办?”

欢欢和政政看看教师,撅撅嘴巴,甩甩头走了。还剩下苏苏和杰杰仍站在那儿没有离开的意思。两个孩子同时睁大眼睛看着教师,在请求教师的帮助、定夺。

教师笑笑说:“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会有谁呢?”

苏苏立刻叫了起来:“我来当奶奶,你当爷爷。”杰杰跟着说:“好,我当爷爷,我们都可以去玩喽!”就这样在教师的及时而到位的“出手”下,“果果家”显得是那样的热闹而快乐。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原因:一方面是小班幼儿好模仿,区域环境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接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对家长模仿的欲望。另一方面是小班幼儿能力有限,形象逼真的娃娃和操作材料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特点,因而使娃娃家成为大家的宠爱、争相选择的对象。矛盾也由此产生,教师没有放任不管,在估计到孩子解决矛盾的现有水平后,及时到位的“出手”给孩子们游戏提供了帮助,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

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一是娃娃家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孩子们都靠争、挤,进入游戏区活动,老师还要不断去做许多协调工作,让孩子互相谦让着玩。从一些孩子的表情中能感受到:很多孩子为了当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一味谦让,总是玩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在小班要适当增加娃娃家区域设置数量,满足更多孩子想参与到游戏中的欲望,不要让孩子一次次的失望。二是娃娃家内部设计空间太小,一家三口人在其中显得很拥挤,孩子在游戏时不时碰倒这样那样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区域游戏时,要特别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环境的创设,使其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二、教师开启创造的“心门”让幼儿游戏水平得到自我提升。

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创造性的活动,并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在假想的情境中活动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既要和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确保游戏顺利进行;更要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开启幼儿创造“心门”。教师不能强制幼儿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玩,限制太多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更不能随意否定幼儿的成果,打击孩子创造活动的积极性。

在美工区里玩橡皮泥,既有创造性又有挑战性,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那里提供了许多操作材料,他们可以自由地塑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区域活动一开始,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到美工区,玩起五彩的有水果香味的橡皮泥。教师仔细地观察着孩子们的操作,这时浩浩走向教师:“老师,我想捏个小蜗牛,你帮帮我好吗?”浩浩拿着橡皮泥在小手上翻来转去,不知从何处下手。“老师,你帮我做一个吧!”这是孩子们遇到困难时的习惯用语。面对孩子的求助,教师没有立刻帮助,而是放慢了“帮助”的速度问他:“你告诉老师,想捏的小蜗牛长得是什么样子?”

浩浩:“长长的身体,背上有个圆圆的壳”

教师:“那你把长长的身体捏给老师看看,”

浩浩:“长长的身体我会捏。”浩浩拿着一块黄色橡皮泥搓成了长长的身体。

浩浩:“圆圆的壳,我也会捏。”浩浩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块红色橡皮泥搓成了长长的,然后把它卷了起来,变成了圆圆的壳,然后把它放在长长的身体上面。

教师:“那小蜗牛的头上还有什么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浩浩在辅助材料里找到了四根火柴棒,分别插在身体上。这时,碰到了问题:小蜗牛总是倒向前面。浩浩又用一双大眼睛望着教师,想寻求帮助。

“蜗牛的眼睛有这么长吗?”教师笑着说了一句。

浩浩领会了教师的提示,立刻在材料盒子里找了起来,找到了二根短一点的火柴棒重新插上,一只小蜗牛终于稳稳地站了起来。浩浩的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他别提有多高兴啦!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在浩浩手里诞生了。虽然小蜗牛身体外表有些粗糙,但毕竟是孩子自己探索、制作成功的,教师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是幼儿行为的鼓励者、支持者、研究者、记录者。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找准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没有直接教给孩子制作的技能,而是不断地抛出几个问题,激发了幼儿去一步步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尝试、创造。让浩浩获得:抓住蜗牛的主要外形特征进行塑造以及如何利用辅助材料的学习经验。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启发不够大胆,在游戏指导中,教师要放开思想,采用多元化的指导形式启发幼儿进行活动;要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尊重他们的活动成果。让幼儿充分利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适时适度的“等待”让幼儿游戏的空间得到自由拓展。

瑞吉欧有句教育箴言:“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儿童学习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儿童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就可能不同于往常。”这也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要懂得耐心等待、细心观察,为孩子的活动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孩子在游戏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次区域游戏活动,教师走进班级的生活区,很认真地观察着孩子的活动。悠悠、仔仔在那儿给小动物喂食,悠悠用小汤匙挖米粒喂小鸡,还比较熟练。仔仔用筷子夹豆子喂“小猴”,小手协调性较差,夹得非常吃力,好半天也未喂进一个;悠悠说:“别着急,我也用筷子试试。” 仔仔高兴地回答:“好的。”再看洋洋和清清玩串珠子:有点意思,洋洋只顾在那儿穿,对选什么珠子,穿成什么样无暇顾及和考虑,珠子之间排列没有规律。不一会儿,把一根长长的线就穿满了。转身对清清说:“看我穿得多快!”这时,他好像发现了什么,看看清清得木珠,又看看自己的。他发现清清是用排序的方式在穿珠子,觉得很还看。他用非常快的速度拉下了自己穿好的珠子……。冉冉等小朋友在给娃娃穿衣服,扣纽扣,嘴巴还在念叨:“小纽扣,要扣好,从下面,往上扣,一颗颗,要扣牢……。”教师发现冉冉儿歌念得很顺溜,但扣纽扣却很吃力。这就是小班幼儿手口不一致的典型特征。教师静静地看着他很投入地“工作”,没有去打搅他们,到另一区域去了。

在这次游戏中我发现:教师适时适度的“等待”给孩子的活动创设了广阔的空间,教师没有过早干预与替代幼儿做事和解决问题。小班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时间不长,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同,能力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每个幼儿在操作中所需的时间也就不同,表现出的水平就不一样。此时,教师在观察的同时能耐心等待,给孩子们相互之间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交流、讨论,使幼儿有机会思考、尝试、修正和创新。在生活游戏区,教师提供了与幼儿密切相关的操作材料,创设了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生活游戏很适宜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幼儿很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孩子们在自由广阔的舞台上尽情表现,最大限度凸显每个孩子的潜能,培养自信。

游戏作为一项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可见它的重要性。幼儿园安排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中,要善于不断调整指导行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充分挖掘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石。

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又可分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主游戏(即活动区游戏)的作用更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敏税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兴趣,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一天,小班幼儿在积木组搭了一座城堡。搭完之后感觉无所事事,便“扔”下城堡玩起了打仗。任我怎样引导,孩子们对辅助材料也没有兴趣。这时我离开积木组站在一旁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悄悄地从城堡中抽出几块积木,搭成一辆摩托车开了起来;有的幼儿抽出几块塔起了动物园。……忽听“哗啦”一声,城堡塌了。我问:“城堡怎么会塌了?”“是被坏蛋炸坏的。”孩子们回答。我问:“那城堡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说:“咱们再把它修好吧!”“行,咱们这次修一座比刚才更漂亮的城堡。”我鼓励着大家。于是,孩子们又把各自拿走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认真地搭了起来。看着它们搭得那个高兴劲,我终于明白:孩子们的兴趣点就在搭建上,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刚才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刚入园时,小班孩子的游戏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班末期,孩子们有了区域间的交往意识。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推着娃娃去参观“动物园”(积木组搭的)。边参观边对娃娃说:“爸爸妈妈带你去买点好吃的。”说完推着娃娃来到动手组,拿了一个珠子给娃娃:“吃吧,这糖可好吃啦!”看到这里我想:最近孩子们总是想买东西,说明他们有了购买的愿望了,是到了开商店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策划起开商店的事儿了:商店开在什么位置,卖什么物品,售货员应负责些什么,买东西的顾客应怎样做……。商店开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玩了起来,可奇怪的事发生了,所有来商店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充当顾客的身份,商店始终没有售货员。“顾客”们来选购完商品,有的假装把钱往桌上一放拿起东西走了,有的则抱起商品直接回到家中“享用”起来。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终于弄清了事实——孩子们只对选购物品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吃能喝”的食物。对当售货员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与幼儿年龄小,附近超市较多,直接接触售货员的经验少很有关系。

2、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想象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做一下自我检查,便会发现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搭积木的例子。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积木组只应起一个点缀的作用。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怎样能让孩子玩起来。如搭完一个城堡,就应“组织”小动物们去“参观”;搭出一辆双层汔车就“组织”娃娃们去乘坐,到各地去旅游。这看似没有错误的心中的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轨道。积木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搭建。是通过搭建的过程,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等。孩子们不愿玩辅助材料是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们有兴趣,玩得高兴就行呢?不是的。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俗话说就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前面所说的小商店的例子。孩子们不愿当售货员就可以不当。他们可以只选购商品,但尽管这样,也是有目标的——培养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孩子们选购完商品,在收玩具时还应把玩具放回原处,并且学会分类收放。这样的目标不难被孩子们所接受,游戏开展得有意义。

3、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及时更换材料

(1)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便知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买来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喜欢。如小班孩子玩的印章,买来的印章大多是一些复杂的图案,有的上面还刻有“酷”、“帅呆了”之类的字样,孩子们看不懂,经常追问老师是什么意思。每次印完之后教扔在一边,毫无意义。后来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印章:在土豆和橡皮上刻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不同。孩子们用大印章印完后可在里面添画一些东西。(如在圆形里添画成皮球,在三角形里添画成西瓜等)。用小印章的各种图形拼印出人、小树、小草、蘑菇等各种图案,生动有趣,它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原因在于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些游戏材料的玩法单一,日久孩子们难免会产生厌倦。但有一些材料的可变性很强,因此适合为幼儿提供。

l 、有趣的磁铁游戏:

磁铁游戏在小班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材料。但一般都是用在数学区,做成小猫钓鱼之类的玩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这次,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了一种新的方式,使玩法简单,但又不拘泥一种形式。我们先找来许多废旧图书,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再买来许多价格比较便宜的铁夹子,找来一些磁铁。这样看来,材料是不是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材料,却发挥这并不一般的作用。

A、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孩子们用铁夹子夹住图片,然后用磁铁吸住夹子,再用手拿着磁铁边比划边玩。洋洋开着小飞机在空中飞,时而向下俯冲,时而绕空盘旋。他发现,无论怎样飞,飞机就是掉不下来。因此他们特别高兴,对瑞瑞说:“瑞瑞快看,我的飞机掉不下来。”可瑞瑞却说,我的飞机也掉不下来。边说,边拿起另一架小飞机,用手捏着开了起来。没用小夹子和磁铁。洋洋皱起了眉,撅起了小嘴。是呀,人家什么都没用,飞机照样掉不下来。这时,我走到洋洋身边说:“你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夹子非常好,问题就是别人看见你的手还在动,所以不新鲜。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东西挡住手,让别人看不见你的手,就光看见小飞机、小动物或者小汽车自己在开、在跑,那多好玩呀?”洋洋点了点头,和我一起找起了材料。洋洋先拿来一个大盒子,我们发现盒子太厚,磁铁吸不住夹子。他又找来一张纸。这回可以吸住了,可纸太薄、太软,磁铁和夹子坠得纸总是向下沉。这回洋洋又找来一张垫板。这回比较合适。可另一只手总得拿着垫板,一会儿功夫就累了。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最终决定就利用放材料的这张桌子来玩。这样既可以让磁铁吸住夹子,又可以腾出另一只手再拿一个玩具。并且桌子的面积比较大,玩的地方大。洋洋拿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公鸡得意地对瑞瑞说:“我有两个小动物是好朋友。你看,他们在一起跑着玩呢。”瑞瑞也兴奋地说:“我也玩!”。洋洋看到瑞瑞模仿起他的样子,更得意了。瑞瑞拿起一只大灰狼,照着洋洋的样子玩。边玩边说:“大灰狼来了,要吃掉小兔子和小公鸡。”可刚说完话,大会狼就倒下了。洋洋大笑:“你的大灰狼摔跟头了,哈哈……”瑞瑞又玩了一次,可是大灰狼还是摔跟头。瑞瑞嘴里小声念叨着:“怎么回事儿?怎么老摔跟头呀?”我对瑞瑞说:“你比比看,大灰狼和小兔子、小鸡谁大呀?”聪明的瑞瑞马上说:“奥,是因为大灰狼太大了,太沉了,所以老摔跟头。”“那怎么让它不摔跟头呢?”我问。洋洋和瑞瑞都摇摇头。我又问:“能不能想办法,让下边沉一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摔跟头了。”瑞瑞说:“再夹一个夹子行不行?”瑞瑞给大灰狼又夹了一个夹子,这回,打灰狼真的不摔跟头了。他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B、孩子们利用这些磁铁玩具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帮助。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幼儿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名幼儿在动手组玩拼图,拼了很久。当教师看他时发现,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来到他的身边参与到活动中,拼图完成了,幼儿通过活动获得了满足,也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

5、认真观察幼儿表现是正确分析问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

游戏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强强带来的玩具摔坏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然然对他说:“我爸昨天刚买了一瓶能粘塑料的胶,我把这拿回去,粘好了明天我再拿回来。”于是他把玩具装在了兜里。其他幼儿纷纷告状,说然然拿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教师没有看见,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就会冤枉了然然,然而这一幕正被教师看到,不但没有批评然然,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然然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由此看来,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在幼儿兴趣十分强烈,目标制定合理,材料投放合适,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或帮助)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这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观察到幼儿的发展不是很顺利,那么肯定是在前面提到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紧密相连,紧紧扣在一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把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的那段话深深地刻在心中,提高观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区活动中的作用!

“安吉式运动”:伴随游戏的运动行为——一次小班区域运动中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与指导


“传统式区域运动”是近年上海市幼儿园中比较倡导的一种运动形式,目的是为了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并让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运动场地、运动内容进行活动。但是每个区域的运动内容基本是教师设计好的,由于玩法相对固定,幼儿在活动中更像参加“游园会”,每个运动项目玩一玩,喜欢的项目多玩玩,不喜欢的项目少玩或不玩。过程中,由于每个内容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能够锻炼到幼儿不同运动能力的,因此,幼儿的活动一定能够冠以“运动”之名。

自从“安吉式运动”得到了专家推荐后,幼儿园同仁们开始思考并尝试效仿。“安吉式运动”提供给幼儿大量材料,不固定玩法,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与材料互动,发明创造玩法,有的玩法完全能够冠名“运动”,有的玩法冠名少量“运动”,也有的玩法似乎无法冠名“运动”(更类似表演游戏、装扮游戏),它的运动量问题可能就要遭到质疑了。

下面的案例就是以“安吉式运动”为范例尝试的做法。当孩子自主决定材料的使用方法时,发起了他们的游戏——送快递、卖水果等。有的行为是“运动”,例如搬运快件、搬运水果箱,有的行为不是“运动”,例如坐着卖水果、装货物。作为被要求严格执行“2小时户外运动”的教师开始矛盾和纠结了。想到此,我想这又回到了一个原始的问题——“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幼儿的学习是整合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势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也指出“领域之间、目标之间是相互渗透和整合的”。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运动中有游戏,在游戏中有运动。再回想一下儿时无比热爱的游戏,在与小伙伴玩打仗游戏时,快速奔跑躲避追逐,钻过栅栏,从墙头跳下,向“敌人”用力扔着石块子弹……试问,这是“游戏”还是“运动”?当我们要求孩子“游戏”只能发生在室内时,当我们设计一些情境性的投掷运动、奔跑运动、钻爬运动时,当我们精心设计室内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时,是不是人为地把孩子的学习割裂开了呢?

时间:2014.9.29

地点:户外方操场

活动:小班混班区域运动

主要幼儿:小二班的近10位宝贝

活动过程观察实录

今天区域运动,我负责方操场的器械摆放,以及这里的观察指导。此区域的材料,除了平日的大小过河石,还新增了小班家长搜集的大大小小的各式纸盒、纸箱。教研组长决定今天将这些纸盒纸箱投放在这里,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投放时,我们几位老师简短地交流了纸盒是否需要将开口处封住,最后决定,今天就将原始的纸盒(有一面敞口的、也有两面都敞口的)投放进去,看幼儿的活动情况,再做定夺。

阶段一随意探索

小懿首先开始了造小路,在他的影响下,开始有两三个幼儿与他一起把小路加长。散落一地的纸箱此时没人问津。不一会,Happy拿起一个小纸箱,开始走小路。

师幼互动

1.适时赞赏拼小路的幼儿,如“哇,你们拼的小路越来越长啦”。

2.适时鼓励“发明”纸箱玩法的幼儿,如“原来纸箱可以这样玩啊,带着纸箱在小桥上走一走”。

阶段二装、搬

随后,开始有孩子把过河石往纸箱里装。很快,出现了更多的模仿者,他们装好后,抬着重重的纸箱搬来搬去,很开心的样子。在装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拿到了较小的箱子,为了装进过河石,他开始了对“纸箱与过河石大小关系”的探索。小懿起初拿了一块比较大的橘色过河石,试图将它塞进去,可是无论怎么用力,还是不成功,于是他换了一块较小的黄色过河石。为了能多装些过河石,他开始研究过河石以何种方向放进去,能再多放一块。最后他将过河石三角形的一角先放进去,再将另一个过河石与它面对面放进去,就成功了。

与此同时,羽希在一旁开始了大小箱子装来装去的探索。

师幼互动

1.询问幼儿行为的意义:“你在往纸箱里装什么啊?”“你在搬什么啊?”幼儿回答:“这是我的信,装进快递里面。”“我在装东西,运货。”

2.赞赏幼儿的行为:“你的力气好大啊,能搬动这么重的东西!”“哇,你装了这么多,真是大力士!”

阶段三 出现情节

突然,小希搬着她的纸箱走到我面前说:“这是送给你的快递。”我马上接过来:“谢谢你,我的快递这么快就送到啦!让我打开看一看。”随即,不少幼儿加入了送快递的游戏,他们都兴高采烈地搬着“快递”涌向我,纷纷说着:“这是你的快递,我送来啦!”“我是邮递员!”我也无比开心地接过这么多快递:“谢谢你们哦!今天收到的快递可真多啊!”识很多字的小咪从“快递”里拿出一块过河石,指着背面印着的红色“长宁实验幼儿园”印记说:“我是按这个地址送来的,长宁实验幼儿园。”其他孩子看到,也开始找“地址”,并模仿小咪的样子,边指边读:“我也认识,长宁实验幼儿园。”几位“快递员”拥在我旁边,用期待的眼神等待我的反应。于是,我一一假装拆开快递,说:“我的快递全收到了,我假装已经把它们都取出来哦,快递收下了,你们继续去工作吧!”于是孩子们散开来,有的说:“我走了哦,我去上班啦!”

师幼互动

1.作为玩伴,积极回应、参与孩子发起的游戏情节。

2.适时对游戏情节的发展给予引导、推进。

阶段四情节变化和产生矛盾

小咪把一个黄色的纸箱搬到操场一角,一边摆弄箱子,一边说:“我在卖香蕉,这里面装了好多香蕉。”小懿走过来听到了小咪的话,立刻坐下来,把自己的箱子摆在面前说:“我在卖葡萄。”后来羽希也加入了他们:“我卖苹果。”坐在一起的几个孩子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突然,运动场的另一头发生了状况,只见军军和琪琪在争抢一个纸箱,我赶紧跑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琪琪说:“我想要这个纸箱。”我问军军:“可以给琪琪吗?”军军说:“不可以,我也要纸箱。”我说:“那怎么办呢?两个人都想要纸箱,可是只有一个纸箱。”军军说:“轮流玩。”我说:“好主意,可是谁先玩呢?”琪琪说:“我先玩,然后军军玩。”我说:“可以吗?”军军:“不行,我先玩,然后她玩。”琪琪立刻答应了,松了手。军军拿着纸箱转身就走,我叫住军军:“琪琪对你真好啊!她让你先玩,你应该对她说什么?”军军立刻说:“谢谢琪琪。”我接着说:“这次琪琪让你先玩,下次你让琪琪先玩,好吗?”军军点点头。我又大大赞赏琪琪:“你让了军军,真好!轮流玩,两个人都能玩到。”

师幼互动

1.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游戏想法告诉同伴。

2.引导发生矛盾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并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赞赏出现亲社会行为的幼儿。

因此,无需纠结,孩子的户外活动就理应如此,教师精心投放的户外活动材料,必然会更多引发幼儿的运动行为,而这些运动行为,是伴随对于孩子来说的游戏而自然发生的,学习也在游戏中自然地发生着。

手指游戏:小班幼儿手指游戏功能与方法案例分析与反思


案例背景: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对一些事情是非常好奇的,他们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在课堂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会跑了,一会又和小朋友在那里玩耍等。总之,他根本不能停下来听你说话,对此我很着急,如果孩子都一直这样,那我以后怎么办呢?我总不能非常严厉的照看着孩子,不让他们做任何事情,所以我就在想,怎样做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注意力呢?让他们投入你的活动中。

案例描述:手指游戏《大苹果》玩法:我是一个大苹果(双手张开表示大),小朋友们都爱我,(双手食指点着前面的人),请你先去洗洗手(双手做洗手的动作)要是手脏(用右手食指点着左手手掌)别碰我(挥动右手表示“不”)通过这个手指游戏,我发现小班幼儿的兴趣非常高,做的时候都非常投入,此后我就经常利用手指游戏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安静下来。

案例分析与反思:通过玩手指游戏,让孩子明白了自己要做一个爱干净的好宝宝,还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会觉得课堂活动乏味,这样课堂纪律就会好一些。手指游戏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及动作的灵活性。

总之,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手指游戏具有趣味性,在老师的带动下 ,孩子们能自己动手动脑,这样不仅让他们安静了还学到了一些小常识,学中玩,玩中乐。

喜欢《幼儿主题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与观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观察记录:阅读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描述: 今天入园的晨间活动是自主阅读。果果一进教室就到图书区,从书架上随意地拿起了一本《好习惯故事》的书,搬了小椅子坐到座位上翻看。她翻到第一页看了看,又翻到第二页,翻到最后自言自语的说:“看完了。”...
    2021-05-07 阅读全文
  • 小班幼儿日常行为观察与分析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班幼儿日常行为观察与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记录...
    2022-09-23 阅读全文
  • 幼儿“ 多种”问题行为观察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案例一:餐前,老师正在介绍餐点,赵浩然一边听一边不自觉用小手卷桌布玩,杨竣然看到了,也学着赵浩然的样子卷桌布,卷着卷着两人便起了争执,杨竣然一下子就紧紧的抓住赵浩然的手臂,边拉边喊:“你不能用手卷桌布...
    2021-05-24 阅读全文
  • 儿童行为观察分析《拼装玩具》 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中赵**小朋友选择益智区的拼装小汽车活动,赵**小朋友想将车上的螺丝拧动,进行重装。他拿起一个像扳手一样的工具对着螺丝反复拧,可是怎么都无法拧动,他又开始在玩具框里翻找,最终放弃了...
    2021-05-03 阅读全文
  • 对“宠物医院”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游戏时间到了,动物医院问诊处,等着看病的宠物排起了长队。宠物的爸爸妈妈们心急火燎地为小宠物看病,有的说:“娃娃病了,头疼。”有的说:“宝宝的肚子痛,老是拉稀。”还有的说:“我的宝贝吐了,难受得要看医生...
    2020-01-02 阅读全文

描述: 今天入园的晨间活动是自主阅读。果果一进教室就到图书区,从书架上随意地拿起了一本《好习惯故事》的书,搬了小椅子坐到座位上翻看。她翻到第一页看了看,又翻到第二页,翻到最后自言自语的说:“看完了。”...

2021-05-07 阅读全文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班幼儿日常行为观察与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记录...

2022-09-23 阅读全文

案例一:餐前,老师正在介绍餐点,赵浩然一边听一边不自觉用小手卷桌布玩,杨竣然看到了,也学着赵浩然的样子卷桌布,卷着卷着两人便起了争执,杨竣然一下子就紧紧的抓住赵浩然的手臂,边拉边喊:“你不能用手卷桌布...

2021-05-24 阅读全文

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中赵**小朋友选择益智区的拼装小汽车活动,赵**小朋友想将车上的螺丝拧动,进行重装。他拿起一个像扳手一样的工具对着螺丝反复拧,可是怎么都无法拧动,他又开始在玩具框里翻找,最终放弃了...

2021-05-03 阅读全文

游戏时间到了,动物医院问诊处,等着看病的宠物排起了长队。宠物的爸爸妈妈们心急火燎地为小宠物看病,有的说:“娃娃病了,头疼。”有的说:“宝宝的肚子痛,老是拉稀。”还有的说:“我的宝贝吐了,难受得要看医生...

2020-01-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