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对“宠物医院”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1-02

幼儿园游戏与观察。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游戏保证幼儿天性不受到压制,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为主,一切以幼儿为中心。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宠物医院”游戏的观察与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戏时间到了,动物医院问诊处,等着看病的宠物排起了长队。宠物的爸爸妈妈们心急火燎地为小宠物看病,有的说:“娃娃病了,头疼。”有的说:“宝宝的肚子痛,老是拉稀。”还有的说:“我的宝贝吐了,难受得要看医生……”

猫医生正忙得不可开交,陈潇潇抱着她的宠物熊熊又来到了医院,挤进队伍要找猫医生。她不是刚离开宠物医院吗?怎么又回来了?我觉得奇怪,心里想:需要老师干预一下吗?她这样频繁进出宠物医院,还什么也不顾地挤进队伍,岂不要把游戏区的秩序搞乱了?但她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呢?我静静地靠近她们,听着她和猫医生的交谈。陈潇潇:“猫医生,我家的熊熊又病了,这次它的肚子疼,疼得饭都吃不下。你快给它看看吧!”扮演猫医生的陈思彤则有模有样地拿起听筒在小熊的胸前认真地听了起来,若有其事地说:“小熊睡觉时有没有着凉?”陈潇潇直摇头,迫不及待地说:“没有呀,猫医生,它是不是需要开刀?我爸爸上次肚子疼,医生说是阑尾炎,就是开刀以后才好的。”猫医生:“小熊一定是吃了脏东西,我给它配点药就好了。”陈潇潇边点头边说:“是的,它总喜欢用脏手拿东西吃。”旁边等候的小朋友也说:“对呀,不能用脏手拿东西吃的,否则就要肚子疼了。”听着大家的交谈,我庆幸自己没有鲁莽干涉,孩子们有自己游戏的想法,即使偶尔出现不守规则的情况,孩子们也会自己调节。游戏不就是孩子们锻炼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吗?

分析:

小班孩子好模仿,他们对模仿医生的动作或医生的材料感兴趣,喜欢摆弄医生使用的听筒、温度计、针筒等用具,更愿意模仿医生给宝宝看病打针、测体温的动作。而游戏中猫医生的小猫头饰、牛医生的小牛头饰更让孩子们沉浸到角色之中。所以,医院问诊处出现排长队的现象并不奇怪,孩子们也基本都能耐心地等待。陈潇潇急匆匆地插队找猫医生看病,反映了她从爸爸阑尾炎动手术的生活经验中所得到的关于肚子疼的新认识;而其他孩子能够让她先看病,也反映了孩子们对“急病先看”的就医常识的认识。教师在游戏中不能急于介入维持游戏秩序,而要耐心等待孩子们的自我处理。游戏中孩子们之间积极主动的交往,促进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注射室里传来几声刺耳的尖叫声,孩子们却好像谁也没听见,依然玩得很投入。我循声找过去,见输液护士王硕正在给小动物打针挂水,刺耳的尖叫声就是从他的嘴里发出的,他还做出一脸痛苦害怕的样子,让人一下子就想到打针的痛苦。见到我,王硕说:“小动物打针时怕疼,在叫它的妈妈呢!”“嗯,小医生要安慰它们,告诉它们打针以后病就会好了。”王硕点点头,小声地说:“我打针的时候医生也是这么说的,可我不喜欢打针,很害怕。”“是呀,现在你是小医生了,一定要勇敢,要用笑眯眯的表情告诉病人,这样它们才不会害怕。要是你这么害怕,还发出这种害怕的声音,病人就不敢来打针了。”

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我请王硕来介绍他的游戏经历,王硕说:“我做小医生,见到病人就眯眯笑,病人看到我的微笑,就不害怕打针了。我微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也不害怕打针了。”

分析:

游戏中有各种各样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开心、有惊喜,也有沮丧或愤怒,而这种情感的体验跟孩子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王硕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体验了打针的痛苦,在进行医院游戏时就把这种痛苦表现出来了。但王硕混淆了“医生”和“病人”的角色身份,他只顾宣泄“病人”的一种情绪而忘记了“医生”的职责。我的介入,帮助他明白医生的职责,知道医生要在给病人解除病魔痛苦的同时,给病人带来更多的快乐。而王硕也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医生帮助病人解除痛苦的快乐情绪,并在游戏中学习到如何面对病痛和克服害怕情绪的经验。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亲子早教活动《串珠子》观察与分析


亲子早教活动《串珠子》观察与分析

观察指导区域:

串珠子

月龄:

31-36

实录一:

在活动室中,老师们创设了串珠子、丰收的果树、会唱歌的五彩瓶、糖葫芦、美丽的花园五个区域。宝宝对漂亮的珠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了串珠子的游戏区域。坐下后,妈妈已经急不可待的让孩子快点拿一个珠子串起来,可是孩子并没有理会,只是拿着珠子看看并不动。顾老师指导家长,不要心急,这样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兴趣。顾老师对孩子说道:“宝宝,拿一个红色的珠珠给老师好不好?”宝宝立即拿了出来。老师鼓励幼儿:“你真棒呀!我教宝宝把漂亮的珠珠串成项链好不好?”宝宝高兴的答应了。顾老师让家长示范给幼儿看如何把线串进洞洞,再手把手教幼儿找洞洞,老师指导家长用一系列如“宝宝,来找一个小洞洞把绳子串进去,找到了没有?”“宝宝,让绳子从另外一个小洞洞钻出来好不好?”之类儿化的语言指导幼儿。

(分析:在早教活动中,家长觉得这些是非常简单的游戏,父母往往会不由自主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快点动起来。然而由于陌生的环境以及没有接触过的游戏,孩子其实并不会如父母所愿。这时候为提高幼儿的兴趣,可以为孩子做示范,手把手的去教幼儿,让幼儿尽快的融入其中。另外,家长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用过于成人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孩子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对孩子的游戏丝毫没有帮助。老师指出了家长语言中的问题,并示意让家长用动作来示范给孩子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录二:

宝宝在自己尝试几个珠子发现有难度后,渐渐注意力下降,开始东张西望,而此时妈妈似乎也不够专注,在观察其他的孩子在做什么。转过头来看见宝宝不动了,又对宝宝说:“你看,人家小朋友都已经串好了,你怎么串几个就不动了啦?”这时,老师指导家长,告诉妈妈要多鼓励宝宝,让宝宝有成功的体验,他才会全情投入。妈妈尝试鼓励宝宝,但总是拿着宝宝的手再教宝宝怎么做。“给我一颗绿色的珠珠”,孩子并不动手,妈妈就帮助孩子从很多颜色的珠珠中拿了一颗绿色的。

(分析:在早教活动中,周围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往往会成为其他父母比较自己孩子的参照。这个妈妈看到了其他的孩子成功地穿成了项链,告诉孩子:“看看人家成功了!”类似的话语丝毫不能激发孩子专注自己活动的兴趣,相反会暗示孩子“我不行”“我不会”这样负面的心理。因此,妈妈说了这句话后,孩子很久都没投入 “串项链”的游戏中,而孩子长时间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反作用于家长,这样互相作用,就会影响早教的实际效果。老师通过话语告诉家长要对鼓励孩子,以正面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游戏动力和积极性,妈妈开始尝试鼓励孩子,宝宝也动起手来,但当孩子没有给妈妈指定的颜色串珠时,妈妈会急于帮助孩子,包办代替,这也是早教活动中常会出现的情况:从“宝宝做”变成了“家长做”。)

实录三:

当发现“宝宝做”成为了“家长做”后,顾老师来到孩子的身边,拿着串了几个的小珠子说道:“宝宝自己来好不好,你好棒的哦!”告诉妈妈“多让宝宝自己来,妈妈尽可能少帮忙。”妈妈开始不再帮助,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完成的,你也自己来。”当宝宝找到方法,穿了几个圆形珠子后,顾老师走到妈妈身边,指导家长可以适当提高一点难度,拿出一个小兔珠珠,由于这个珠子是扁扁的,洞洞比较小,宝宝拿着绳的中间,珠珠对不准,穿不进去。这时,妈妈告诉宝宝: “手要离线再近点,手指捏住的时候再用点力气哦!”宝宝自己掌握了方法,成功地将珠珠穿了进去。当宝宝串到一定长度,老师告诉宝宝:“宝宝,你串的手链好漂亮哦,帮妈妈戴起来好不好?”宝宝兴奋的点点头,老师帮助宝宝打好结后,宝宝高兴的把手链串在妈妈的手上。妈妈也高兴的笑了,对宝宝说道:“你好棒呀,宝宝。”顾老师再次告诉妈妈:“待会妈妈可以尝试给宝宝提高难度,在宝宝串珠珠之前提出要求,可以要求宝宝串的项链是一个黄的一个红的,有规律地去串。”

(分析:老师观察到了这位家长比较急于求成,替孩子“包办代替”得较多,及时地与家长进行了沟通,提示家长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动手,不要帮忙,让孩子感受自己动手操作的快乐,体验成功了喜悦。在老师的提示下,家长在语言和动作上都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当孩子学会后,我们可以提高一定难度,拿出一些比原来小的扁的珠珠让孩子继续尝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是一味地帮助,而是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通过孩子的多次尝试,成功地完成了制作手链这一任务后,老师和家长同时给予幼儿表扬,老师请宝宝把手链给妈妈带上,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后也不禁高兴地大笑,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本次主要是针对幼儿小肌肉活动的发展,教师在之后也对家长提出可以对认知进行提高,在宝宝串珠子前提出要求:如一个红色一个黄色有规律的串起来。)

小小理发师游戏活动观察分析


观察指导(一)游戏开始后,我依旧走进理发店观察其游戏情况,正好有一个小顾客在洗头,理发师静静先拿起莲蓬头给小顾客冲水,冲好后抹上洗发水开始抓,抓了一会儿她开心的闻闻,“好香呀!”然后她又帮小顾客冲干净了头发,冲完后她拿起了卷发棒开始给小顾客烫头发了,我看见后提醒道:“静静,你还没有把头发吹干呢!”听完我的提醒,静静又拿起了吹风机重新给小顾客吹干了头发,吹干后再进行烫发。我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两位小理发师虽然已经初步知道了理发师要做什么,但还是常常会忘记其中一个步骤或者把理发步骤弄反,一会儿忘记吹头发,一会儿变成先烫头发再洗头……而且理发店里的小顾客也一直是那两个,上周刚开业时候的热闹感觉完全没有了。

分析策略

在经过上周的观察和指导后,两位小理发师已经对自己的职责和小理发师要做的事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孩子对于理发师的经验还是比较少的,而理发烫发的过程其实还是比较繁琐的,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提醒我,对于这样比较复杂的游戏情节,还是需要图示提醒的,图示对于小班孩子游戏的促进是最有效的。因此,我在理发店的墙上贴上了洗发烫发流程图,提醒小理发师们如何给客人洗发、烫发。同时,理发店的人变少了也是因为理发店的游戏情节还是比较单一的,就洗发、剪发、烫发,特别是小顾客坐在里面很没劲,再加上有新增设的游乐场和打的车游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要想要理发店重新热闹起来,为理发店添设更多的材料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观察指导(二)

角色游戏开始了,小顾客沐纯打了个的很快就到了理发店。她一进门,理发店的理发师就很热情的招待了她,她说:“我要烫个漂亮的头发,像我妈妈一样!”理发师小杰说:“好的!”然后开始给她洗头,洗好后用卷发棒给她卷了会儿头发,接着,他忽然想起来我给理发店新添了些漂亮的假发,于是他蹭蹭蹭跑去拿了过来,问沐纯:“你要哪个头发呀?”沐纯开心的挑了一个粉色的头发,戴在了头上,带上假发后开心的回家去了。看见了沐纯头上的假发后,娃娃家爱美的妈妈们都好羡慕,赶紧都到理发店里烫头发了,理发店恢复了热闹,顾客一多,小理发师们也玩的更起劲了。而增添了洗发烫发图示后,小理发师们也变得更有模有样了。

分析策略

上次在观察游戏时,我发现理发店的生意又有点冷清了,导致理发师有时候经常会坚持不了离开店里出去玩,于是为了吸引顾客,我又给理发店增添了一些新材料:图示和假发。果然,增添了图示后,理发师们工作的更有模有样也更有序了,而假发更是吸引了好多爱美的女孩子来店里烫发,理发店恢复了热闹,孩子们也更喜欢也愿意来游戏了。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所以老师在准备时要更用心。

游戏对幼儿教育作用分析


游戏对幼儿教育作用分析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出发,通过对游戏概念、游戏特点以及游戏类别的阐述,探究科学的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种类;教育作用

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对幼儿游戏是这样解释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具有趣味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设计,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戏的种类

幼儿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例如从幼儿的认识发展角度,可分为感觉游戏、运动游戏、符号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等,而从模仿社会结构的角度,可分为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合作游戏等,而现实教育中,经常用到的幼儿游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创造性

游戏所谓创造性游戏是指教师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情境创设的灵感,并通过创作性的环节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并积累一定的经验,比较典型的创造性游戏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以角色游戏为例,教师教师如果想让幼儿积累购物经验,可以利用教具布置一个超市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理货员、销售员、顾客等角色,进而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买与卖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

2、规则性

游戏所谓规则性游戏是指教师通过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游戏,并获取相关知识的游戏项目,其主要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以体育游戏为例,如某教师为了锻炼学生往返跑、钻等体育技能,利用纸箱和呼啦圈等教具布置游戏场地,并向学生讲明游戏规则,即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起跑线上,排头的学生在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开始绕着纸箱跑,跑到场地的另一端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到第二名学生的手,然后该名同学接着做前一个同学的动作,最后比较哪组学生完成游戏所用时间最短。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应该反复向学生重申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获得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增强遵守规则的意识。

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1、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精力旺盛,渴望融入到成人的社会实践中,但是其心理发育却不健全,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就是一些儿童莫名其妙发脾气的原因。关注幼儿心理卫生,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而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幼儿通过参加游戏活动可以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和同龄人的友爱、热情,并提高缓解暴躁情绪的能力;其二,幼儿通过参加角色扮演等模仿性游戏,可以满足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进而缓解其心理需求和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

2、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全面发育

幼儿正处与身体发育的初级阶段,其身体机能的力量、速度、灵活性、协调性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游戏正是实现幼儿身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教师为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敏性,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在游戏场地中间悬挂一条高约70厘米的长绳,作为“树林”,然后在“森林”另一端撒上“蘑菇”,而扮演成“小白兔”的学生可以利用从下面钻、从上面跨的方式穿过“森林”去采“蘑菇”,而通过训练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腿部肌肉的灵活性。

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黄金时期,而游戏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并在表达中实现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深度,进而实现智力的提升,例如在中班智力游戏“一枪打四个”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掌握游戏规则,即在教师说到“一枪打四个”的时候,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伸出作“枪”,右手则伸出四个手指作“靶子”,然后两手随着指令来回变换,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幼儿手指的灵活度,更能够提高学生大脑的反应速度。

4、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优良的品格

学生的品德和性格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些体现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游戏来帮助学生对“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形成基本的判断,例如在“坐公共汽车”的游戏中,教师利用椅子、彩色纸板等道具制成公共汽车和红绿灯,然后通过司机、乘客、等公交的人等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懂得基本的交通守则,并通过上车排队、让座等行为培养其形成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的品格。

5、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提高审美能力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体会着、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除此之外,幼儿还可以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美,例如在音乐和美术的相关活动中,幼儿通过与色彩和音符的接触,融入美化后的游戏环境,在教师的鼓励下依据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歌舞等方式去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结论

总之,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幼儿生长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学习探索,掌握游戏类别,为幼儿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与游戏环节中增加肢体训练和心理训练,进而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又可分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主游戏(即活动区游戏)的作用更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敏税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兴趣,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一天,小班幼儿在积木组搭了一座城堡。搭完之后感觉无所事事,便“扔”下城堡玩起了打仗。任我怎样引导,孩子们对辅助材料也没有兴趣。这时我离开积木组站在一旁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悄悄地从城堡中抽出几块积木,搭成一辆摩托车开了起来;有的幼儿抽出几块塔起了动物园。……忽听“哗啦”一声,城堡塌了。我问:“城堡怎么会塌了?”“是被坏蛋炸坏的。”孩子们回答。我问:“那城堡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说:“咱们再把它修好吧!”“行,咱们这次修一座比刚才更漂亮的城堡。”我鼓励着大家。于是,孩子们又把各自拿走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认真地搭了起来。看着它们搭得那个高兴劲,我终于明白:孩子们的兴趣点就在搭建上,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刚才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刚入园时,小班孩子的游戏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班末期,孩子们有了区域间的交往意识。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推着娃娃去参观“动物园”(积木组搭的)。边参观边对娃娃说:“爸爸妈妈带你去买点好吃的。”说完推着娃娃来到动手组,拿了一个珠子给娃娃:“吃吧,这糖可好吃啦!”看到这里我想:最近孩子们总是想买东西,说明他们有了购买的愿望了,是到了开商店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策划起开商店的事儿了:商店开在什么位置,卖什么物品,售货员应负责些什么,买东西的顾客应怎样做……。商店开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玩了起来,可奇怪的事发生了,所有来商店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充当顾客的身份,商店始终没有售货员。“顾客”们来选购完商品,有的假装把钱往桌上一放拿起东西走了,有的则抱起商品直接回到家中“享用”起来。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终于弄清了事实——孩子们只对选购物品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吃能喝”的食物。对当售货员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与幼儿年龄小,附近超市较多,直接接触售货员的经验少很有关系。

2、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想象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做一下自我检查,便会发现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搭积木的例子。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积木组只应起一个点缀的作用。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怎样能让孩子玩起来。如搭完一个城堡,就应“组织”小动物们去“参观”;搭出一辆双层汔车就“组织”娃娃们去乘坐,到各地去旅游。这看似没有错误的心中的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轨道。积木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搭建。是通过搭建的过程,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等。孩子们不愿玩辅助材料是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们有兴趣,玩得高兴就行呢?不是的。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俗话说就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前面所说的小商店的例子。孩子们不愿当售货员就可以不当。他们可以只选购商品,但尽管这样,也是有目标的——培养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孩子们选购完商品,在收玩具时还应把玩具放回原处,并且学会分类收放。这样的目标不难被孩子们所接受,游戏开展得有意义。

3、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及时更换材料

(1)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便知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买来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喜欢。如小班孩子玩的印章,买来的印章大多是一些复杂的图案,有的上面还刻有“酷”、“帅呆了”之类的字样,孩子们看不懂,经常追问老师是什么意思。每次印完之后教扔在一边,毫无意义。后来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印章:在土豆和橡皮上刻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不同。孩子们用大印章印完后可在里面添画一些东西。(如在圆形里添画成皮球,在三角形里添画成西瓜等)。用小印章的各种图形拼印出人、小树、小草、蘑菇等各种图案,生动有趣,它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原因在于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些游戏材料的玩法单一,日久孩子们难免会产生厌倦。但有一些材料的可变性很强,因此适合为幼儿提供。

l 、有趣的磁铁游戏:

磁铁游戏在小班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材料。但一般都是用在数学区,做成小猫钓鱼之类的玩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这次,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了一种新的方式,使玩法简单,但又不拘泥一种形式。我们先找来许多废旧图书,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再买来许多价格比较便宜的铁夹子,找来一些磁铁。这样看来,材料是不是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材料,却发挥这并不一般的作用。

A、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孩子们用铁夹子夹住图片,然后用磁铁吸住夹子,再用手拿着磁铁边比划边玩。洋洋开着小飞机在空中飞,时而向下俯冲,时而绕空盘旋。他发现,无论怎样飞,飞机就是掉不下来。因此他们特别高兴,对瑞瑞说:“瑞瑞快看,我的飞机掉不下来。”可瑞瑞却说,我的飞机也掉不下来。边说,边拿起另一架小飞机,用手捏着开了起来。没用小夹子和磁铁。洋洋皱起了眉,撅起了小嘴。是呀,人家什么都没用,飞机照样掉不下来。这时,我走到洋洋身边说:“你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夹子非常好,问题就是别人看见你的手还在动,所以不新鲜。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东西挡住手,让别人看不见你的手,就光看见小飞机、小动物或者小汽车自己在开、在跑,那多好玩呀?”洋洋点了点头,和我一起找起了材料。洋洋先拿来一个大盒子,我们发现盒子太厚,磁铁吸不住夹子。他又找来一张纸。这回可以吸住了,可纸太薄、太软,磁铁和夹子坠得纸总是向下沉。这回洋洋又找来一张垫板。这回比较合适。可另一只手总得拿着垫板,一会儿功夫就累了。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最终决定就利用放材料的这张桌子来玩。这样既可以让磁铁吸住夹子,又可以腾出另一只手再拿一个玩具。并且桌子的面积比较大,玩的地方大。洋洋拿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公鸡得意地对瑞瑞说:“我有两个小动物是好朋友。你看,他们在一起跑着玩呢。”瑞瑞也兴奋地说:“我也玩!”。洋洋看到瑞瑞模仿起他的样子,更得意了。瑞瑞拿起一只大灰狼,照着洋洋的样子玩。边玩边说:“大灰狼来了,要吃掉小兔子和小公鸡。”可刚说完话,大会狼就倒下了。洋洋大笑:“你的大灰狼摔跟头了,哈哈……”瑞瑞又玩了一次,可是大灰狼还是摔跟头。瑞瑞嘴里小声念叨着:“怎么回事儿?怎么老摔跟头呀?”我对瑞瑞说:“你比比看,大灰狼和小兔子、小鸡谁大呀?”聪明的瑞瑞马上说:“奥,是因为大灰狼太大了,太沉了,所以老摔跟头。”“那怎么让它不摔跟头呢?”我问。洋洋和瑞瑞都摇摇头。我又问:“能不能想办法,让下边沉一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摔跟头了。”瑞瑞说:“再夹一个夹子行不行?”瑞瑞给大灰狼又夹了一个夹子,这回,打灰狼真的不摔跟头了。他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B、孩子们利用这些磁铁玩具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帮助。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幼儿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名幼儿在动手组玩拼图,拼了很久。当教师看他时发现,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来到他的身边参与到活动中,拼图完成了,幼儿通过活动获得了满足,也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

5、认真观察幼儿表现是正确分析问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

游戏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强强带来的玩具摔坏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然然对他说:“我爸昨天刚买了一瓶能粘塑料的胶,我把这拿回去,粘好了明天我再拿回来。”于是他把玩具装在了兜里。其他幼儿纷纷告状,说然然拿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教师没有看见,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就会冤枉了然然,然而这一幕正被教师看到,不但没有批评然然,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然然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由此看来,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在幼儿兴趣十分强烈,目标制定合理,材料投放合适,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或帮助)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这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观察到幼儿的发展不是很顺利,那么肯定是在前面提到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紧密相连,紧紧扣在一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把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的那段话深深地刻在心中,提高观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区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导读: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大班优秀游戏教案《阅读游戏:医院游戏》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正确方法有序地阅读画面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观察和阅读能力。

2、以"医院游戏"的故事为线索展开阅读和讨论,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二、重难点

1、重点:用正确方法有序地阅读。

2、难点:学习从画面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找到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

三、活动准备:大图书1本、小图书20本。

四、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阅读"大图书",激发阅读兴趣,讨论阅读方法。

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图书,瞧!(出示一本大图书)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翻看图书?

启发幼儿回忆看图书顺口溜:先看封面想书名,再按页码依次看。

(1)我们先来看封面,书名叫什么?你是怎么知道书名的?

(2)看完封面看哪里呢?页码在什么地方?(请幼儿找出页码的位置)

(3)翻到第一页,里面有许多画和字,应该怎么看呢?(按1、2、3依次看)

2、让幼儿自由阅读,注意观察幼儿的阅读情况。

给幼儿人手一本小图书,"你们看,老师为了能让小朋友都看得清楚,特地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本书。看!一本本平平整整的,书角一点儿都没有翘起来。请你们呆会儿也轻轻翻看,保护好图书,行吗?"

3、教师逐一提问与幼儿展开讨论:

(1)这本书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开始、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从第一幅画中你能看出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吗?聪聪、眯眯、板凳狗各扮演什么角色?

(3)聪聪怎么啦?他可能会哪儿不舒服呢?

(4)板凳狗医生怎么做?听诊器移到什么地方,聪聪"哎哟哎哟"地叫?

(5)让幼儿观察:板凳狗哪里做错了?(听诊器的用法)

(6)让幼儿在自己身上指出肚子、胃、胸、肩、背的位置。

(7)眯眯护士是怎么给聪聪打针的?对不对?你知道打针的步骤吗?(模仿一下)

(8)眯眯护士找什么?(酒精棉花)聪聪怎么了?躲哪儿了?

4、带领幼儿边看图书边完整地讲述"医院游戏"的故事。

5、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

在一次游戏观察中的发现与思考


区域活动是一种可供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操作性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进程,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之一,区域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也因此成为了当下幼教同行们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非常有幸,受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院长的邀请,以游戏观察员的身份观摩了江阴市实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策略有了更为深入而细致的思考。操作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载体,是幼儿学习与探索的中介和桥梁,其设计与投放直接关系到区域活动的质量。如何使区域材料成为推动幼儿自主发展的载体?结合观摩中的观察发现简略说说我的思考和观点。

发现一:操作材料的生活味

与生活紧紧关联的事,才是儿童最希望最喜欢最能胜任的事;富有儿童生活趣味的材料,才能唤起儿童曾经的生活体验,并激起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愿望。我在小班美工区看到一份“家”的区域材料,孩子们在这里为他们喜欢的小动物造新家。“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熟悉而温暖的,这份材料的制作主题贴近幼儿生活,使得孩子们的创意活动极富激情,制作过程也个性迥异,凸显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构思。再如中班的“配早餐”,孩子在找找配配过程中感受健康的生活理念,整个材料设计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还有大班的“找找昆虫在哪里”,教室外的几棵大树上藏着昆虫,孩子们用望远镜寻找着,不时发出兴奋的叫声:“我找到了三号虫啦!”从孩子们欣喜的神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是如何沉浸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之中,他们快乐地与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发现。我也沉浸在孩子们的观察之中,由衷地佩服老师们的智慧,将教学空间延伸至大自然中,不仅让孩子们真切地体验到望远镜的强大功能,更把教育的视线拓展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幼儿就需要这样与自然、与昆虫亲密接触的深度探究!

“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教育应该关注来自儿童生命状态过程中的信息。生活与学习二者有机融合,这样的活动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这样的学习是自然与无痕的。我想,这正是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的一种学习空间,这才是能够激发幼儿投身其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二:操作材料的多指向性

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其经验往往是综合的,不会出现语言、社会、认知、动作等领域的割裂或是孤立的单一性,这就需要活动中所投放的游戏材料具有多指向性。比如:小班的“动物乐园”,通过“我的家在哪儿”“我去哪儿了”“找找我在哪儿”三个问题,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动物的数量,感受光与影,增进对动物的认识。中班的编织区,幼儿在其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练习精细动作,发展空间感,享受无尽的乐趣和成功感。多指向性材料的提供,让幼儿乐此不疲,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获得能力提升和智慧增长,这就是区域活动的魅力所在。

发现三: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操纵环境主动建构的结果。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建构知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活动中要设法向幼儿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具有趣味性的材料,达到玩中学的理想状态。

建构区内,几个孩子正在搭建着各种高楼,空间中悬挂了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这是为什么呢?我与班内老师交流,才发现这是老师特意设置的:孩子们在建构区练习垒高的技能,可“高楼”常会因自身技能或朋友碰撞等原因而倒塌,以致于选择建构的孩子日益减少……“我搭的高楼要高得能碰到空中的小鸟!”一个孩子建构时的自言自语激发了老师的灵感,在空中错落有致地垂挂一些小动物如蜜蜂、蝴蝶等,幼儿可自由选择某一高度的小动物作为自己的建构目标不断练习垒高,这既避免了同伴间的相互干扰,也给了孩子们尝试新挑战的信心,赋予了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发现四:操作材料的层次性

区域活动要有益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有差异的学习,因此活动材料的提供要具有层次性。我看到中班有这样一份操作材料“我的小印章”,幼儿根据底版上的不同圆形找相应的“印章”与之匹配。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这份材料对于中班幼儿的挑战性显然不够,还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以满足班内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如将“我的小印章”设置成难易程度不同的星级挑战:一星如图八,这时幼儿只要大小匹配;二星——可以调整底版图形的颜色,这样幼儿在操作时除了大小匹配还要兼顾颜色;三星——在二星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形状;四星——将底版制作成立体的,让幼儿戴上眼罩闭眼操作,这时孩子除了一一对应以外,触摸觉也将得到锻炼,有了更大的挑战。这样的话,操作材料的层次性增强了.幼儿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技能的练习和能力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材料才能真正给“儿童需要”提供有效的支持。

材料是智慧的老师设计的.玩法是个性的孩子决定的,不可言传的教育智慧就在这生动的环境中生长。虞永平教授曾说过:“使材料成全儿童的梦想!”的确,操作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的种类特点刺激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区域中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操作材料,也就成为了我们教师的一项专业基本功。因为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有事可做,做符合他们天性的事,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做能感受挑战的事,做有趣味的事,做能激发思维的事……我想,这是我们将共同努力并为之追求的!

游戏活动教案:医院教案


游戏活动医院教案主要包含了游戏目标,游戏准备,游戏过程等内容,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及其职责,初步扮演医院中的各种角色,生病时懂得要医院看病,了解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看病-取药,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医院教案吧。游戏目标

1.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及其职责,初步扮演医院中的各种角色。

2.生病时懂得要医院看病,了解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看病-取药。

3.大胆有创造性地选择替代物与游戏材料,根据游戏需要自制简单玩具。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

1.在谈话活动中引发幼儿关于看病的生活经验,了解医院工作人员的职责。

2.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医院的废旧物如:药瓶、病例卡等。

物质准备:在医院投放病历卡、听诊器、针筒、药品等环境创设:创设医院的环境

游戏过程

一、教师出示听诊器和针筒和病历卡,引出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乐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听诊器和针筒?医院里有谁?他们的工作是什么?

二、师幼共同回忆去医院看病的流程:挂号-看病-取药师提问:你们去过医院吗?为什么去医院?去医院看病时,先要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师小结:小朋友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去医院看病,看病时,要先到导诊台的护士那填写病历,然后到主治医生那去看病,看完病再去药房取药。

三、提出游戏要求1.要协商讨论,解决医院开业前的各种问题。

2.要选择各种替代物,创设医院环境。

3.按意愿选择角色,分工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等角色。

四、幼儿游戏,教师以病人的身份介入游戏,观察指导。

1.观察幼儿能否协商、分工,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

2.观察幼儿是否能掌握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看病-取药。

3.观察医生、护士能否明确职责。

五、整理游戏材料和环境,师幼分享游戏体验,评价游戏情况。

1. 整理游戏材料和环境。

2.交流游戏情况。

师提问:1.你今天扮演了什么角色?你是怎么做的?

2.你在游戏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3.下次的医院游戏你认为可以增加什么材料?

幼儿园游戏《对“宠物医院”游戏的观察与分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与观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主题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这样认为:“小孩...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观察记录:幼儿饮食活动的观察、分析与评价 观察情况:这天早晨,我们吃的是烩面片。唐**小朋友也不着急着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之后把我瞅了瞅,像是要哭的样子。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了?”他带着哭腔说:“老师,我肚子疼想去上厕所。”我知道他肯定...
    2021-05-18 阅读全文
  • 观察记录与分析:娃娃家区域游戏——吃饭喽! 实录: 第一次吃饭:区域游戏开始了,娃娃家里有三男二女,男1是“爷爷”,他在厨房里用蒸笼煮着汤圆,递到桌上给其他四人吃。女1说:“吃饭了!”另一女孩说:“宝宝不能吃。”女1说:“大家一起吃。” 第二次...
    2021-06-1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注意: 晚饭后,小朋友们进入了今天的饭后阅读时间,每一个小朋友都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孙偲茹小朋友和王子硕小朋友坐在一起都在看有迷宫图案的图书,孙偲茹小朋友一边看书,一边用手寻找丢失的图案,王...
    2021-06-17 阅读全文
  • 观察记录:阅读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描述: 今天入园的晨间活动是自主阅读。果果一进教室就到图书区,从书架上随意地拿起了一本《好习惯故事》的书,搬了小椅子坐到座位上翻看。她翻到第一页看了看,又翻到第二页,翻到最后自言自语的说:“看完了。”...
    2021-05-07 阅读全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这样认为:“小孩...

2019-12-19 阅读全文

观察情况:这天早晨,我们吃的是烩面片。唐**小朋友也不着急着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之后把我瞅了瞅,像是要哭的样子。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了?”他带着哭腔说:“老师,我肚子疼想去上厕所。”我知道他肯定...

2021-05-18 阅读全文

实录: 第一次吃饭:区域游戏开始了,娃娃家里有三男二女,男1是“爷爷”,他在厨房里用蒸笼煮着汤圆,递到桌上给其他四人吃。女1说:“吃饭了!”另一女孩说:“宝宝不能吃。”女1说:“大家一起吃。” 第二次...

2021-06-19 阅读全文

注意: 晚饭后,小朋友们进入了今天的饭后阅读时间,每一个小朋友都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孙偲茹小朋友和王子硕小朋友坐在一起都在看有迷宫图案的图书,孙偲茹小朋友一边看书,一边用手寻找丢失的图案,王...

2021-06-17 阅读全文

描述: 今天入园的晨间活动是自主阅读。果果一进教室就到图书区,从书架上随意地拿起了一本《好习惯故事》的书,搬了小椅子坐到座位上翻看。她翻到第一页看了看,又翻到第二页,翻到最后自言自语的说:“看完了。”...

2021-05-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