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探究小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活动材料

发布时间:2019-12-16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方案。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进行了巧妙的设置。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为主,一切以幼儿为中心。对于幼儿园游戏,你有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探究小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活动材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学习型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学习型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活动行为和思维创造。那么,小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活动中可以投放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如何得来,材料的投放又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带着问题开始了探究。

小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活动中投放哪些材料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活动需求,我们班设立了如巧手坊、探索屋、益智区、娱乐宫、生活馆、图书室和巧嘴轩这些区域。

1.结合话题开展,投放相关材料

每次进入新话题时,我们都会根据新话题的开展设计区域材料。比如话题“快乐的儿童节”,我们营造节日的欢乐气氛,用纸板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气球,投放在“生活馆”中,让孩子们用彩绳绕在气球的开口处,然后进行简单的打结。孩子通过这份材料学习缠绕绳子,以及十字交叉后穿过去打结的能力。如果单纯练习这个生活技能,孩子的兴趣可能不会太浓,但是结合过节放气球,孩子们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2.结合季节特点,丰富活动材料

在话题开展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季节性的区域材料。如“春天来了”,我们找来枯树枝插在花盆里,让孩子们在巧手坊中制作“柳条”装扮班级。在益智区中,我们设计了“放风筝”“燕子飞来了”等排序材料,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了解季节特点。

3.结合集体活动,延伸学习材料

在集体活动中,常常会用一些教学具,我们将这些教学具投放到孩子的区域活动中延伸使用。如语言活动“小猫钓鱼”,我不但制作了孩子表演用的头饰,还制作了可以摆摆讲讲的立体桌面玩具,投放在“巧嘴轩”中。孩子们可以自己表演故事,还可以自己边操作“猫妈妈”“小猫”“蝴蝶”“蜻蜒”等边讲故事。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区的材料.也吸引孩子更深入地探究学习内容。再如数学活动“我长大了”,是让孩子根据“人的生长”将图片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我把材料投放到“益智区”中,既方便孩子们的反复操作,也方便我们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

4.结合幼儿能力,提供练习材料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手部精细动作的练习很重要。针对孩子的能力,我们在巧手坊提供了剪刀和一些操作材料,如废旧纸张供幼儿剪面条、做小,让幼儿多玩玩,提高剪纸水平。在这里,我们还提供了很多不同难易程度的涂色材料,供孩子们自己进行涂色练习。在“生活馆”挂上几件拉链衫、纽扣衫等,就像一个服装店,可以让幼儿进行穿脱衣服、拉拉链及扣纽扣练习,孩子们可喜欢玩啦。

5.结合幼儿兴趣,拓展活动材料

在三八妇女节时,我们用各种彩色纸条剪出小花,鼓励孩子们装饰上花秆儿和叶子,送给妈妈。孩子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便把这份材料放进了“巧手坊”里,供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制作。有一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拼图,课间活动时,总是有些孩子围在她身边。看到孩子们对拼图这样感兴趣,我们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购买了几块拼图,投放到探索屋。每次活动,总是有几个孩子去拼图,比比谁拼得快。

小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活动材料如何而来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探索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我们搜集材料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直接购买,创意设计

这些直接购买来的材料既省事又受到孩子的喜爱。如结合话题“春天”,我们在生活馆里提供了可以自由摘插的草坪来进行“种草”游戏。孩子们对这份材料非常好奇,喜欢把小草一棵棵拔下来,再一棵棵插上,有的还试着插出花样。在“种草”游戏的基础上,我们又散放上一些彩色小纸条当做“虫子”,鼓励孩子们用小镊子“捉虫”,以锻炼孩子们的精细动作。再如“娱乐宫”中的积木玩具和钓鱼玩具,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巧手坊”的小画板,可以自主擦画;还有“图书室”的图书、“探索屋”中的拼图……

2.根据话题,成人自制

话题“春天”,我们设计了好玩的“小鸡出壳”和“小鸭出壳”的自制玩具。孩子们根据蛋壳裂开的造型进行配对,把小鸡小鸭的图片装进蛋壳,再让小鸡小鸭出壳,反复游戏,乐此不疲。话题“可爱的我”,我们请家长为孩子画自画像,然后进行剪裁和塑封,做成拼图“可爱的我”。结合自制图书比赛,我们把家长自制的一些好的图书投放到“图书室”,丰富了图书阅读的内容。

3.根据需要,提供半成品

因为孩子小,我们会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供幼儿活动。如制作小花的叶子、画上线条的彩纸以及贴好双面胶的绿条等。这样孩子们就能够自己剪好线条,粘贴好绿条,贴好叶子,小花就做好了。

4.废物利用,共同收集

巧手坊中的“鹅卵石、鸡蛋壳”是家长为我们提供的,树枝是班级老师去找的;生活馆中的衣服是家长拿来的;活动材料“喂蚕豆”,我们利用饮料杯制作了开口的娃娃,然后用收集来的勺子和蚕豆进行“喂蚕豆”游戏;巧手坊剪纸用的纸,是我们所收集的广告宣传纸;探索屋中的“谁会滚”选用了收集来的各种形状的瓶子;益智区中的“盖瓶盖”也是各种大小不同的饮料瓶……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幼儿更有亲切感,有利于孩子们大胆地操作、探索、发现。

小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该注意些什么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对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

1.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关注幼儿的不同能力和发展水平,在每一个区角中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供幼儿选择,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活动中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在轻松的环境中能动地学习,获得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因为孩子有个别差异,材料在设计时,我们就有层次性提示。如剪面条,一个层次是画好直线的,一个层次就是白纸。柳条的叶子可以直接用半成品,也可以用树叶模子进行画剪自制。

2.投放的新材料要一目了然

我们在盛装材料的小篮子上贴上“蝴蝶”标记,表示这是一份新的材料,提示孩子们注意。有些新材料,我们会悄悄投放,让孩子们在活动时自己去发现,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如“种草”材料,我们就是直接投入,当一个孩子惊喜地发现后,再和大家一起探索玩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学材料投放进区时,我们都会直接告诉孩子。

3.活动材料要有便于取放的标记

在每个区域,我们都设置了相应的区域标记,如巧手坊就是一个小手做成剪刀的标记,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巧手坊”。小班孩子辨识能力弱,收拾整理水平差,我们在盛放材料的器物上以及区域柜上都贴上一一对应的区域及材料标记,以便于幼儿自主取放。

4.材料的数量要保证幼儿操作

小班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一般看到其他孩子玩什么,他也要跟着玩什么.因此在区域材料的数量上一定要满足该区的人数,或者同款不同内容,或者一模一样,以避免孩子争抢。

5.设置备用材料“百宝箱”

除了各个区域提供的材料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个百宝箱,在百宝箱中分门别类提供一些材料,如瓶子、绳子、布、瓶子等等,这样可便于孩子们在活动中以物代物,解决一些小问题。有一次区域活动,巧手坊的孩子都在制作美丽的小花。萌萌做好一朵后,到百宝箱中找了一个一次性杯子,把花插在里面。其他孩子看见后,也学着她的样子,把花插进去。活动结束后,五颜六色的小花装在杯子里,真漂亮!展示出来后,其他孩子都为他们鼓掌。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中班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研究


学习性区域活动(如美工区、科探区、益智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材料是幼儿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对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很大。投放得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能力,投放得不好,效果则相反,不利于幼儿的学习及操作习惯的培养。在活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创设一个美观有序、尊重幼儿发展差异的、支持中班幼儿持续发展的属于幼儿自己的区域,才能使班级里的区域成为幼儿愿意参加的个性化学习的快乐天地,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不断的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促进发展。

一、根据兴趣生成投放材料,讲究操作性与适宜性

中班幼儿是幼儿游戏的高峰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寻找他们的话题,捕捉他们的兴趣,开展相应的学习性区域活动。如户外活动时,成成和亮亮一边观察蚯蚓一边互相讨论着,其他小朋友也跑来观察争论。放学时我立刻发动家长搜集资料,将各种蚯蚓的图片、相关的绘本等投放在语言区里,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兴趣。活动区设置材料时讲究适宜性,充分考虑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有效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充分利用好橱柜、桌面及窗台、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不受干扰的进行学习。注重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如语言区、数学区等,安排在室内;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如表演区、构建区、科学区等,安排在门口、走廊等处。

随着身心的发展,中班幼儿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伸手去拿、去摸,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等,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会飞、洗衣机为什么会转动等等。因此,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很容易使幼儿失去兴趣。相反,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宜的、操作性强的材料,较易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创设环境、选择材料、制定规则。在投放材料时,充分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当根据幼儿需求要新增一个区域时,为避免新增区域出现人满为患、而有的区域却鲜有人问津的问题,除了注重根据每一个区域的材料数量、空间大小等条件设计不同的游戏牌外,其他区域也注意定期更新游戏内容、添置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每一个区域吸引力的相对平衡。在观察到幼儿对某区域材料的兴趣减弱时,及时投入一些新的操作性强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推动幼儿不断深入的探究。

二、根据主题实施投放材料,讲究引导性与系列性

区域材料的投放可以追随课程的大主题,作为孩子对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使孩子保持对某一活动主题的持久兴趣,并给予孩子区角活动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领孩子进一步探索、巩固我们的教育活动。在每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时,首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熟悉主题活动中的各个站点,一起分析哪些内容适合开展集体活动,哪些活动适合投放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然后再丰富合适的材料投放其中,让幼儿的活动既能独立开展又能相互联系。如主题活动《昆虫的世界》,教师首先在美工区创设一副背景墙,上面贴上了各种花花草草。同时提供了各种昆虫的折纸图示,绘画剪纸材料等。孩子们进入区域,未作任何提示,却安安静静的都在折昆虫、剪昆虫、画昆虫,并且能够乐在其中,说明材料的暗示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动能静,反应快,动作敏捷,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旺盛,在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身边奥秘的兴趣日渐浓厚。为让幼儿能深入探究某个现象或某个事物,而不至于只停留在表面,我们也在相应区域分阶段创设小主题。如科学区以《光与镜子》为主题,结合科学小制作——万花筒,提供不同大小形状的镜子、小玩具、彩色透明纸、白纸、彩色珠子等,以及可拆装的万花筒(装对的、装错的),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同时,提供不同的记录表,共同探讨若干问题。如镜子中的棋子是什么样的(感知镜子成像特点)、数棋子(感知两面镜子夹角发射成像)、有趣的光斑(探究镜子不同的光斑变化)、有趣的万花筒(万花筒制作材料、原理)等。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最终使幼儿成功完成科学小制作,展现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成就感。

三、根据能力发展投放材料,讲究递进性与挑战性

中班幼儿在集体中有意性行为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然而,看过、玩过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挑战性,也就失去了兴趣。这说明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幼儿就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的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只有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才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挑战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效应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动手区中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班上有一位幼儿由于先天原因,动作发展特别缓慢,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按照由浅人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我们努力将材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如中班生活区的筷子夹夹乐,我们可根据该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班中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提供积木、木珠、豆子三个难易不同、呈现递进的材料,这样能力弱的可以夹积木,能力强的直接可以挑战豆子。而当能力弱的幼儿挑战完积木时,也可以向木珠、豆子挑战。在《灯》的主题中,手工区,我们首先提供了果冻盒、饮料管、纸盒等几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制作,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摆弄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再满足现状,就再次投放一些新奇的材料,让能力强的幼儿自主探索制作。语言区,我们投放故事骰子和故事卡。故事骰子的每一面上可贴上动物、时间、地点等图示,幼儿在玩骰子中将画面用一句话连起来说说(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故事卡提供单幅画面三或四张,幼儿可根据数序排一排后,连起来编一个简短的故事。这样针对孩子的个性和共性投放有层次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操作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性区域,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幼儿能自主地控制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材料及玩伴,有利于幼儿主动建构自己有益的经验。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投放新材料,生成新课程。材料投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让活动区真正成为孩子的自由天地,让每一个孩子在与材料、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从而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快乐、体验成功!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些农村园我们看到,无论小班、中班、大班,区域里都有着几乎相同的材料,有时甚至会在小班的科学区里也看到观察记录本,这种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提供难以有效地支持幼儿活动。

2.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难以确保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

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对策分析

1.教师对区域活动要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体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在充满愉悦和自信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其中“目标性”、“主动性”是区域活动的主要原则,“自主、专注、愉悦、探究”是开展区域活动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对区域活动有了足够的认识,对区域活动的原则、要求有了清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和设计区域活动,以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应组织教师进行区域活动的专题培训和学习,开展相应的专题研讨,以澄清和提高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2.加强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整合性。目的性、计划性和整合性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它要求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应综合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也要结合近期教育目标与计划,结合新近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和最近幼儿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安排及要求,制定区域活动的计划,确定目标,创设环境,针对各个区域具体的活动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中还应注意整合性,即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中渗透集体教学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其他教育活动的要求与目标,在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创设中让幼儿园一日活动体现一个整体性、一致性,使其更好地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延伸,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明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是区域活动的核心,它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至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活动的效果。因此,各幼儿园要重视通过园本教研,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区域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指导技能,如观察、分析、处理信息、组织协调能力等。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区域活动探索的同时,经常性,认真细致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并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策略,做孩子活动的真正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不断为幼儿提供更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通过适时适度的指导,促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以实现。因此教师除汲取相应的教育理论外,还应在实践上让自己逐步适应从集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到区域活动的组织指导的转变。

4.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充分体现丰富性、层次性、互动性。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材料,能够既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也适合不同兴趣受好的幼儿,能很好地促进各年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除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更好地与环境和材料互动。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和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各个年龄段、不同水平幼儿的的不同需要,提供的材料也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有利于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探究,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的典型代表,能够丰富幼儿想象力,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及与同伴友好相处等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开展活动,那么区域活动就只能流于形式,其优越的教育功能也就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必须正确认识区域活动,有效指导区域活动,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打开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之门,以求通过这种寓学于乐、寓教于玩的形式,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逐步累加 层层深入从“米中寻宝”材料看教师对学习性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


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思考如何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材料中,如何根据材料的特征灵活多样地进行投放,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下面从生活区"米中寻宝"材料看教师在学习型区域活动中如何对材料进行调整。

一、"米中寻宝"材料投放的背景

使用筷子可以促进手的精细动作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健康领域也提出了有关幼儿学习使用筷子的目标:"4~5岁幼儿会用筷子吃饭、5~6岁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可见在幼儿园中大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让幼儿学习使甩筷子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练习中学会熟练使用筷子。

在中班,我们已经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让他们学习使用筷子。升入大班,我发现班里大部分幼儿已基本掌握了握筷子的正确方法,初步学会了使用筷子吃饭,但是仍有一些幼儿使用筷子还不是很熟练,有个别幼儿握筷子的方法不够规范。因此,在大班生活区,我们继续提供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材料"米中寻宝",目的是希望幼儿通过材料操作能熟练使用筷子。

二、层层深入的五次投放全记录

【第一次投放】

1.主要材料:米、黄豆、筷子

2.玩法:将米和黄豆混合在一起,幼儿用筷子将黄豆从米中夹出来。

3.目的:练习使用筷子的能力。

4.分析与反思:中班期间,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是大颗粒、较为粗糙的材料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在这份材料中幼儿要用筷子夹黄豆。相对于中班时候的操作材料,这份材料斗难度变大了,黄豆圆圆的,比较光滑,体积也比较小,这就给幼儿带来一定的挑战性。将米和黄豆混在一起,并取名"米中寻宝"的游戏,赋予了材料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当幼儿把米中所有的黄豆都寻找出来之后,他们会非常自豪,体验到了成功感。但是幼儿只要把所有的黄豆从米中挑选出来就成功了,材料的价值比较单一,很多幼儿玩过一次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再去操作了。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的操作材料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缺乏层次性、挑战性,相对单一的材料难以激发幼儿持久的兴趣,也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对材料进行调整。

【第一次投放】

1.增添材料:绿豆、红豆、记录表

2.玩法:幼儿用筷子从米中将黄豆、绿豆和红豆全部夹出来,完成之后在记录表中写上自己的学号。

3.目的:有层次性的材料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求,记录的形式鼓励幼儿坚持完成任务,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耐心。

4.分析与反思:教师增加了绿豆和红豆两种新材料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而且红豆、绿豆与黄豆相比,颗粒更小,这让材料有了一定的层次性与挑战性,如有的幼儿对绿豆这种小颗粒的豆子,用筷子夹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激发了幼儿们尝试与挑战的愿望,当他们克服困难完成操作之后也会显得非常开心。但是也有一些幼儿在操作时会半途而废,我们增加了记录表,幼儿全部完成之后可以在记录表上写上自己的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幼儿学会坚持操作一份材料,养成有耐心的好习惯。因此这份材料在投放之初幼儿们的操作兴趣很浓厚,他们都想去尝试一下,都想尽快把自已的学号写在记录表上。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幼儿们的操作兴趣仍不是很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幼儿持久的兴趣呢?在一次园部公开观摩中,同事们给了我一些建议,材料的记录方式属于任务型的记录,幼儿只有完成100粒才可以记录,对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一些不能完成的幼儿来说,他们就体验不到成功,容易产生挫败感。这种纪录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又继续对材料进行调整。

【第三次投放】

1.增添材料:记录本

2.玩法:幼儿用筷子从米中将黄豆、绿豆和红豆从米中夹出来,并数一数自己夹了几颗豆子,将自己的名字和数字写在记录本上,比一比谁夹的豆子数量多。

3.目的:不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还融入了语言领域和数学领域的知识,如前书写、数数能力(连续数、接着数、分类数等)。

4.分析与反思:在这次调整中我将记录表改成了记录本,原来的记录表属于任务型的记录,完成了任务写上学号即可,现在记录表是开放式的记录,需要幼儿数出豆子的数量并将数字进行记录。这种记录方式的转变让幼儿从原来任务式的学习变为挑战式的学习,封闭式的记录转变为开放式的记录,大大激发了大班幼儿的主动性、好胜心,调动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米中寻宝"记录形式的调整激发了幼儿们对这份材料的操作兴趣,他们希望在记录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用筷子夹出来的豆子的数量,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冠军。这种记录的形式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得以清晰地保留下来,幼儿之间会谈论:今天我夹了多少颗黄豆,多少颗绿豆,谁夹得多谁夹得少。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将记录本在集体前展示,大家一起来看一着记录本,比一比谁夹的豆子最多,评一评谁是冠军。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班幼儿挑战同伴、挑战自我的积极性,幼儿们对这份材料的操做乐此不疲。记录本上需要幼儿书写自己的名字和数学,发展了幼儿们的前书写能力,从而有机地整合了《3-6的目标。记录方式的转变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与巩固了数学方面的知识,幼儿们需要将自己夹出来的豆子数一数,这就发展了幼儿们的数数能力。一开始他们是一个一个数,慢慢地学会了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而且有的时候一直要数到1OO以上,这对很多幼儿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但是幼儿们遇到了困难,也不轻易放弃,他们会自己尝试解决,或求助于同伴与老师,这对幼儿们来说都是一种成长。数好之后,他们要将数字进行记录,在记录中幼儿们要学习书写数字,从而将数学与练习使用筷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份材料幼儿们玩了一两个月之后,还是很受欢迎。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记录本上幼儿们记录的数字会写错,有的数字书写不规范。于是我又对材料进行调整。

【第四次投放】

1.增添材料:1~200数字范例

2.玩法:幼儿用筷子从米中将黄豆、绿豆和红豆从米中夹出来,数一数自己夹了几颗豆子,写在记录本上。如果不会写的数字可以查找数字范例进行正确书写。

3.目的:熟悉200以内数字及排列规律,学习正确书写数字。

4.分析与反思:我们在材料中为幼儿添加了1~200的数字范例。数字范例看似小小的一张纸,很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幼儿正确书写数字却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隐性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幼儿在书写数字的时候遇到了困难,首先要示范例纸上寻找到自己要写的数字,通过查找数字范例幼儿能逐渐熟悉数序,发现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然后根据范例正确书写,数字范例提供之后,再翻一翻幼儿们的记录本,会发现他们书写的数字变规范了,正确率变高了。数字范例的提供让幼儿们记录变得更有意义,也更具学习性,一份材料的价值也更加多元化。在这份材料中,我们为什么会为幼儿提供了1OO~200的数字范例呢?首先是从幼儿的需求中来的,在他们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求知欲非常浓厚,学习能力也很强,他们能唱数1OO以上的数字,为了满足这些幼儿的需求,我们提供了100~200的数字范例,鼓励幼儿进行正确书写。但是这些数字范例的提供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幼儿都要达到这个要求,只是为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完成自己的操作。

【第五次投放】

1.增添材料:计时器

2.玩法:在5分钟之内,比一比谁夹的豆子数量多。

3.目的:让幼儿在限时挑战中感知时间,集中注意力,并锻炼幼儿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4.分析与反思:这次我在原有的材料中加入了计时器。计时器的加入首先让幼儿感知时间的长短,5分钟大概有多长。同时限时挑战让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幼儿们的操作中,我还发现了另一个现象,有些幼儿因为有了时间的限制,在操作中会有点紧张,不时地会看看时间有没有到,显得有些慌张,结果他们会发现这样慌里慌张反而影响了他们的成绩。通过几次操作,幼儿们也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这种限时挑战的形式也锻炼了幼儿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懂得要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沉着冷静才能取得好成绩。5分钟的限时挑战让每个幼儿跃跃欲试,激发了幼儿们浓厚的操作兴趣,同样的操作材料又焕发了它的生命力。

三、"米中寻宝"材料投放调整带来的启示

1.材料投放要有挑战性。在学习型区域活动中,过于简单的材料难以激发幼儿的挑战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有挑战性的材料,最好的材料就是要让幼儿能"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材料既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能力。

2.材料投放要有整合性。一份好的材料要指向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不管是技能的练习,还是学习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思考,潜心挖掘材料的多种价值,真正体现学习型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3.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发展水平的幼儿能否都得到锻炼与提高,有层次性的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教师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开发材料的。

4.材料投放要有情感性。一份好的操作材料,既要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也要满足并激励幼儿的心理需求。大班幼儿开始萌发较强的竞争意识,教师在材料投放中可以采用比一比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站在幼儿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与投放


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与投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结构系统地设计与投放材料,从而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学习环境。这种准备基于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的了解,对各学科领域核心经验和幼儿学习路径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和能力的把握。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不断推进幼儿通过区域中的自主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一、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一)班级主题课程

开展区域活动是实施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班级主题课程中,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依据班级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筛选出其中适合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内容放到区域活动中进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幼儿个体间在兴趣、需求和能力方面差异较大的内容;二是幼儿通过看图片、看视频、操作材料等就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三是幼儿必须在不断探索、反复操作中,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才能获取经验的内容。上述三类课程内容如果放在相应的区域中,由教师提供多元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开展自主学习,则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如,在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美术活动“画秋天的树”放到了美术区,原因是教师经过分析认为,大班幼儿对于树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能够自己感知、欣赏各种关于树的美术作品了,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艺术表现了。再者,幼儿之间能力水平有差异,绘画所需时间大不相同,集体教学活动会导致有的幼儿难以尽情发挥,而活动一结束,所有颜料和工具都要收掉,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如果将此活动放到区域中进行,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教师只需提供三类物品:(1)将各式各样关于秋天的树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张贴于美术区桌上或墙面上,便于幼儿自主欣赏、学习。(2)各种颜料、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3)架子、夹子等展示用具,便于幼儿自己将绘画作品及时展示出来。又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祖国”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学习民族舞的内容。教师将各民族舞蹈视频投放到音乐区,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欣赏或学习。有些幼儿能力强,每次进区学习一种舞蹈,很快就将几种舞蹈全学会了;有的幼儿特别喜欢蒙古舞,每次进区只学习这一种舞蹈。再如,中班幼儿在探索“泡泡”的活动中有一项学习用吸管吹泡泡的内容,幼儿必须亲身实践、多次尝试,才能慢慢建构起关于如何吹出泡泡、如何吹出大泡泡、如何长时间地保留泡泡等经验。为此,教师将这一内容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自主探索。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幼儿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二)学科领域内容

教师在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确保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且有前后联系的。为此,教师可依据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系统地来设计与投放材料,保障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有层次地在区域活动中得以落实,避免遗漏。这样做还可以促使教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更敏感,指导更灵活,支持更有力。

为此,我们在数学区按“数与量”“图形与空间”两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健康区按“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科学区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音乐区按“歌曲”“舞蹈”“打击乐”“欣赏”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美术区按“绘画”“折纸”“泥工”“手工制作”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语言区按“倾听”“表达”“阅读”“书写准备”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小、中、大班,同个区域同一系列的材料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如,小班阶段在语言区虽然也有“书写准备”方面的内容,但更侧重于“倾听”“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内容,且“表达”也更侧重于口语表达。在“书写准备”方面,教师只是会提供一些纸笔,一方面满足幼儿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幼儿模仿成人书写动作的兴趣,为中大班的“书写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到了大班,“书写准备”就成了语言区的重点内容,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供相应材料,创设前书写环境,引导幼儿逐步学习用图画、符号等来“写”《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学习计划》《班级日记》等。由于每个学科领域的每个系列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还要注意每个系列中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如,在语言区的“倾听”系列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有故事,又要有儿歌、儿童诗、语言游戏等。“表达”系列既要有前书写表达,也要有故事、儿歌表演等;既要有经典的故事、儿歌等,也要有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儿歌等。“阅读”系列既要有故事书,也要有科学类图画书、百科全书和适合幼儿阅读的杂志等。

(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一个重要依据。只有满足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实现自主化发展。

1.时刻关照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

(1)了解幼儿的兴趣。采取定期讨论的方法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内容、什么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如,教师在一次和大班幼儿讨论时,了解到他们最近对“怪兽”非常感兴趣,想要在美术区画怪兽,做怪兽玩偶和面具。在和幼儿讨论要用到哪些材料时,幼儿提出,怪兽就是要怪,所以什么材料都可以。他们说:“蛋壳、小球、饮料瓶子、罐子、纸袋、纸盒都可以,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自己从家里带来。”第二天,孩子们就将家里的废旧材料都带来了,教师又提供了画笔、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和各种颜色的纸等。那段时间,男孩们几乎每天都到美术区利用这些材料创作各式各样的“怪兽”。

(2)采纳幼儿的建议。幼儿常常会期望表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或内容。如,有幼儿在观看元旦运动会上一位家长表演的太极拳后,向班上教师建议将表演视频放到音乐区供他们学习。教师立刻采纳了这一建议,还和幼儿一起从网上搜索并剪辑了一套更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视频投放到音乐区,跟他们学习。

(3)发现幼儿的新兴趣。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由此发现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幼儿有什么新的兴趣,从而调整现有材料或投放新材料。如,教师在观察大班科学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已不满足于按多米诺骨牌原有的玩法玩,而是喜欢将多米诺骨牌向上叠加,还自发地和同伴比试谁叠得高。由此,教师在科学区投放酸奶罐、面包盒等更多“叠叠高”游戏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不断接受挑战的愿望。

2.根据本班幼儿发展需要提供材料,弥补幼儿发展中的不足

(1)依据本班幼儿在阶段性发展评估中的不足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根据幼儿在上学期末的健康评估中呈现出的整体运动能力较弱的情况,调整健康区的材料,不仅安排了锻炼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还专门设置了大肌肉运动区:利用大纸箱做了一个长长的转弯的“隧道”,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玩具小车钻隧道;利用矿泉水桶和PVc管制作“蹬架机”,引导幼儿躺在垫子上通过用腿踢蹬使水桶转起来,从而吸引幼儿每天主动到健康区进行锻炼,发展运动能力。

(2)依据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情况的观察诊断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和集体活动中学过的儿歌、故事相匹配的纸偶等操作材料,希望幼儿边讲述儿歌或故事边操作。可是教师观察两周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摆弄材料不讲述。教师分析,幼儿并不是不想讲,而是对这些儿歌或故事的内容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讲述。于是,教师又提供了若干播放器,一个播放器播放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可以跟随录音一起讲述,由一开始的只讲自己熟悉的句子和对话,到后面可以完整地讲述。正是由于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需求,及时提供支持陛材料,才推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3)关注不同群体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教师发现,音乐区中提供的舞蹈方面的材料有点偏女性化,无法满足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男孩的发展需要。于是,教师在提供民族舞视频材料时,特别搜索并剪辑了适合男孩学习的粗犷、阳刚的舞蹈,从而吸引了男孩积极地进音乐区来学习舞蹈。

二、教师对于材料投放的几点疑惑

(一)材料是一次性投放还是累加式投放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两种方式都可以,但要注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每个区域中的活动材料是充足的,班级所有区域的活动材料总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充足的,要让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的余地。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全班幼儿平均分到每个区域参加活动为前提来准备材料。如,我园一个班幼儿是30~35人,每个班有数学、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和健康六大区域,这样,每个区域至少应能容纳6名幼儿同时参与活动。我们会依据活动内容的新旧程度,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材料准备的难易程度等,决定是先投放某种材料,然后逐步加入新的材料,还是一次性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同时投放下去。如,在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不同内容的材料,然后逐步替换和增加材料,以满足不同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幼儿进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当我们希望所有幼儿近期都能够去探索一种新材料、获得新经验时,我们会投放足够数量的这种新材料,但不会撤掉其他材料,这样,幼儿探索过新材料后,还可以进行其他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而对于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材料,我们是累加式投放的。幼儿学过一个故事后,教师就将相关的头饰、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随着幼儿学过的故事越来越多,语言区始终有新材料不断加入,既满足了有些幼儿对新材料的渴望,又延续了有些幼儿对旧材料的兴趣。

(二)教师辛辛苦苦做的材料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后,幼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这时,要把材料撤掉吗?我认为,教师先不要感到沮丧,也不必立刻撤掉材料,可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幼儿为什么不感兴趣:是因为难度太大还是难度太小,是不是游戏性不强……了解了原因就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如,小班一位教师在数学区墙面上制作了一块“海底世界”游戏板,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鱼吐出大小不同泡泡的场景,每个泡泡都是教师截取不同口径瓶子的瓶口粘在板上做成的。教师提供了与之匹配的瓶盖,引导幼儿将其一一拧上以形成完整的“泡泡”。谁知,该材料投放后去玩的幼儿不多。教师观察发现:由于材料置于墙面上,与幼儿平时习惯的拧瓶盖的角度有差异,使得幼儿感到很难拧,不容易获得成功体验,而且,幼儿似乎更喜欢往瓶口里塞东西,而不是拧上瓶盖。于是,教师将游戏板移至桌面上,在保留一部分瓶盖“泡泡”的同时,增加了嵌入式“泡泡”和不同形状的嵌入式“礁石”,降低了幼儿拧瓶盖的难度,加入了幼儿喜欢的嵌入式操作,使活动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满足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

(三)孩子对材料厌倦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幼儿厌倦了原有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对其进行升级改版。一是改变规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数学区游戏材料“瓶盖滑滑”,教师在底板上由里到外画了红、蓝、黄三个同心圆,最初的玩法是两名幼儿分别将瓶盖由外圈向内圈滑,比比谁能将更多的瓶盖滑入中心的红圈。一段时间后,幼儿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改变游戏规则,增加了骰子,谁掷的骰子点数大才可以滑瓶盖,点数小的停一轮,最后数一数各自滑入红圈的瓶盖数,多者为赢。骰子的投放改变了规则,增加了难度,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二是调整部分材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科学区“打气球”的活动材料,在开始阶段,教师提供的气球“口”刚好能套住打气筒的“嘴”,大小一致,在幼儿熟练后,教师加入了大口径的气球和小口径的打气筒,这样幼儿打气时要将气球口子捏紧以防漏气,操作难度增加了,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用不同口径的打气筒给同样的气球充满气所需时间是否一样,也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究兴趣。

(四)未设目标的非结构化材料怎么投放

平时,教师会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非结构化材料,这些材料平常可以放在哪儿以及如何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是需要教师研究和思考的。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将这些材料按照其用途投放到哪些区域。如,夏季蚕豆丰收了,幼儿剥的蚕豆除了吃还可以做什么呢?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有的说:“可以放在美术区,利用牙签制作不同造型的动物、植物和建筑物。”有的说:“可以放在科学区,观察它们如何由软变硬,由饱满变干瘪。”教师就采纳了幼儿的建议。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活动需求逐步投放。小班时一般由教师有计划地投放这些非结构化材料。如,将块茎块根类蔬菜、纸简、瓶盖、纸团等作为幼儿印画的工具,将纸盘、纸盒等提供给幼儿用作粘贴、涂画等。到了中大班,幼儿逐步学会有意识地使用各种非结构化材料了,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从而明确平日里收集到瓶盖、纸盒、纸筒等废旧物,要分类后放到美术区,以便根据需要随时使用。教师还可以将一些非结构化材料作为结构化材料使用。如,在大班引导幼儿将各种纸盒拆开还原,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转换过程;在小班引导幼儿将纸盒、瓶子、瓶盖分类、按一定方式排序,组合成一定模式等。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的材料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之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内容序列,将每一个学科领域固有的逻辑、结构在区域活动中加以体现和落实,以保障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关联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循序渐进的、全面的发展。

区域材料设计:种小树


游戏目标:

1.能根据图示在底座相应的位置插上小树。

2.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提高空间位置知觉能力。

准备材料:电脑、打印机、绿色卡纸、管状玩具。

制作方法:

1.底图:用电脑绘制表格图,打印出来作为底图。如图:

O

o

O

o

o

o

o

o

o

o

o

底图行、列数量与底座数量相同,便于幼儿游戏时相对应,圆圈代表需要种树的位置。

2.底座:管状有圆孔的玩具拼接而成,行、列之间要各自保持等距,形成一片立体的“树坑”。

3.小树卡片若干:可以提供现成的卡片,也可指导幼儿自制。

游戏玩法:请幼儿先看看底图中小树种植的位置,然后在底座相应的位置插上小树。

底图不规定正反方向,孩子站在不同的方位,将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游戏过程也会不一样。

·激活·拓展·创新·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开发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材料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会对一个区域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游戏质量。为了让幼儿对某一区域有持续的兴趣,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丰富操作材料,只有不断投入幼儿感到新奇的、有挑战的材料,才能吸引他们主动进入区域。因此,很多教师会在百忙之中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发与制作操作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激活:游戏材料的生活化、生命化

幼儿的活动内容需要情景化、生活化的游戏环境与材料,以相对还原的现实场景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所以在游戏环境中,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们的生活经验,对生活化游戏材料应有足够的重视,并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收集。

首先可以就地取材。我们幼儿园依山伴水,物产丰富,每个季节都瓜果不断。可以说,小班的每个数学活动,都可以依靠这些现成的水果果实等来完成。比如,在蚕豆成熟的季节,种植园的蚕豆采摘后,被投放到了数学区,让幼儿在"剥剥""数数""排排"中,既感受了数量,又比较了大小,同时也练习了按大小、胖瘦等特征来排序。幼儿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本领。同样,每年秋季,东山的桔子大量上市,每天幼儿们都会带来大大小小的桔子和大家分享。在吃桔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抓住契机进行以下数学渗透:比一比,谁是桔子大王?谁是小不点?谁的桔子最重,谁的最轻?谁最厉害,剥的桔子皮最大?数一数,你的桔子有几馕?用什么好方法,才不会重复数呢?等等。仔细梳理一下,所有这些现成的材料,帮助幼儿感悟了多少数的概念?所以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身边材料的教学功能。

其次要化繁为简。区域游戏操作材料,能简便的,就不要繁琐,这也是很多教师要注意的。记得在一个大班数学区角中,教师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中国地图(比例还不标准),准备了纸条、回形针、牙签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地图太小,操作要求叉太高,测量过程发生了很多问题,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我想如果是我,我就会请幼儿用自己的小脚走一走,数数我稠的操场长需要走多少步,宽需要多少步;用小手量一量我们的黑板,我桐的课桌……这样的话不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手段获得很好的效果吗?

拓展:游戏材料的操作自主性、重复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意识:凡是在区角中需要使用的操作材料和辅助材料,教师都应该与幼儿一起来完成其收集、摆放和整理的过程。如:在每次材料投放之前,教师可事先告之幼儿近阶段我们要学哪些本领,需要哪些操作材料,这样既能使幼儿对所面临的本领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对将要使用的操作材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各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完成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教师要对幼儿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很多操作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幼儿自己来收集完成,整个过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在一个秋天,中班,近的目标是能根据某些物体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于是针对幼儿这几天对飘落飞舞的树叶特别感兴趣。于是,我请每个幼儿拿着小篮子,带他们来到学校小树林,玩起了捡树叶的游戏。我根据树林里现有树叶的品种,根据它们的数量、大小、颜色,对幼儿们提出了捡树叶的要求:请找两片桂花树叶、请找三片枫叶、请你去找一片最小的树叶……请把找到的树叶都放进小篮子,你一共找到了几片呢?最大的树叶是什么呢?整个过程,幼儿们轻松快乐,却很有序。接下来我们就用幼儿自己找的树叶在数学区进行了树叶分类排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贵的是,幼儿们在找树叶,分树叶的过程中,体验和收获远远超过了这次活动的本身所需要幼儿达到的要求。

每个学期结束,经常会听很多教师说,明明做了很多东西,可为什么没留下来呢?下次要用的时候只有重新做了。所以,我们在使用操作材料的时候,要突出它的反复利用性。最近幼儿们迷上了故事《十只小猪》,我根据故事情节,配合故事需要,做了形态各异的十只小猪,并细心地将其塑封好。幼儿们对这十只小猪很是喜爱,于是在近阶段的数学区中,这些小猪适时出现了。比如在7的加减中,7只小猪快乐地跑了出来,幼儿们可以根据小猪的大小、动作、颜色、配饰等特征来学习7的加减。如果幼儿们还没看厌的话,这些小猪还可以出现在8的加减,9的加减中……这个阶段,小猪俨然成了幼儿们最好的朋友。

创新: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

很多教师在设置区域时,常常会抱怨游戏材料不够多、不够新,自制的游戏材料有时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或者是辛辛苦苦做了很久的操作材料,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了,无法提高幼儿参与操作的积极性。其实,有很多现成材料,如果教师稍加改装,就能成为"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一物多玩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而不断尝试\创新新、玩法、体验成功与快乐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不但有助于幼儿对环境、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而且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比如:小班,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教师们用布做了很多毛毛虫,每个毛毛虫的身体都用都用纽扣链接,在解和扣的过程中,发展幼儿手部部的灵活性,但仅仅如此。幼儿们玩了几次以后就失去了兴趣,于是辛辛苦苦做的玩具只能束之高阁。我也做了类似的操作材料,我的创意在于:我在毛毛虫的头部贴了点卡,还有数字,小朋友可以根据点卡和数学组合相应数量的毛毛虫身体。同时,在设计毛毛虫身体的过程中,我也在大小、颜色、形状上动足了脑筋,幼儿们可以根据每节身体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可以根据颜色和形状的不同来进行各种有序排列……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针对同一种玩具,提出不同的玩法和要求,提高了幼儿们玩的兴趣。同时把有限的材料合理、创新地加以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变换出了各种各样好玩的游戏,同时也解放了教师的双手。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三步走


区域活动是通过材料和教师这两种中介来促进幼儿发展,进而实现自身教育价值的。可见,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目前材料投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可以罗列出材料存在的许多问题,而有三个问题往往被教师忽略,这三个问题直接影响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一是没有选择玩法的自由;二是忽视材料的跟进调整;三是忽略材料的组合性。如何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提高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性?我们总结了三步走策略,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游戏,还能带给幼儿游戏的愉悦,激发幼儿持续学习的动机,促进幼儿发展。

第一步:调整规则,还幼儿游戏自主权

教师必须在幼儿所需要的自由与良好习惯养成所需要的限制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创设支持性的活动环境,首先把区域活动的自主权、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幼儿,从调整区域活动规则入手。

鼓励幼儿创新玩法。材料的玩法要从以前的单一、限制调整为玩法开始,鼓励幼儿创新玩法、为幼儿思维松绑。

允许区域与区域之间互通。区域与区域之间材料,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例如:幼儿发现"车轮滚滚区"滚珠不够,可以到"操作区"中拿滚珠,但是玩完后要把滚珠放回"操作区"。幼儿在使用不同区域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克服孤立的材料观,树立有机联系的系统材料观。

限定进区人数。进区人数从限制调整为无限制,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长久下来,幼儿会自行根据场地范围来确定自己是否进入该区域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协调能力和判断能力。

允许幼儿经常选择同一区。以往教师要求每个幼儿每周要到各个区去游戏,调整为允许幼儿经常呆在一个区游戏,因为重复对幼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步:巧制材料,发挥材料最大化价值

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操作的欲望?什么样的材料能保证幼儿的活动有价值?材料如何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从制作材料入手。

1.注重材料的生态性,整合教育资源。那些花去教师大量时间制作的精美高结构材料,并不能引起幼儿较长时间的兴趣,究其原因是玩法少,脱离幼儿生活。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又如:水管、小药盒、鞋盒、乐百氏奶瓶、纸皮、矿泉水瓶、月饼盒等等,教师都可以将其直接,或者进行组合,或者简单加工,作为区域活动材料。如:玩具《汽车轨道》,教师运用组合法,将纸筒、小汽车若干、废旧纸盒若干,直接投放到区域中,供幼儿搭建轨道,探索影响小车前进速度的原因等。

幼儿之所以对以上生活中的这些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幼儿不受材料的约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且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巧妙组合在一起,通过幼儿玩这些组合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目标,即节省教师制作材料的时间,又能节约幼儿园资金,最主要的是能满足幼儿玩的兴趣。

教师可以整合家庭与幼儿园资源,让家长了解收集各种废弃物品的作用,积极参与收集。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介绍各自分享的玩具名称和玩法,教师多角度筛选,有目的地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家长成为材料的后援。

2.注重材料的情境性,诱发情绪体验。材料不仅美观、好玩,而且能满足幼儿内在的情感需求,这样更能推动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可将材料的赋予情景化和生活化。

如:材料《给妈妈做项链》,教师在橡皮泥的垫板上画了漂亮的"妈妈",幼儿非常乐意在美工区为"妈妈"做耳环、项链、发夹等。材料《烤箱》,幼儿一边安静地按物体名称分类、按大小排序摆好,一边叫喊"买烤鱼哦、买烤鱼哦,等等,还没有烤好。"即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又增加了幼儿交往的频率。教师在制作材料时尽可能让材料充满情景,这些材料幼儿百玩不厌,生成更多的游戏内容。

3.注重材料的多元性,促多方面发展。材料的多元性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玩法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是指包含主题内容、领域内容、幼儿生成的内容,同时每个区域材料的结构包含了五大领域的内容,且尽可能在每个游戏中融入多元的价值。如,一个材料对应多个教育目标。小班材料"给妈妈做项链"对应多个教育目标:①学习搓、团圆等技能玩橡皮泥;②会按大小、颜色排序;⑧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法打扮妈妈。小班材料"包饺子"对应多个教育目标:①掌握撕纸的方法;②会扣纽扣、暗扣,提高小肌肉力量;③愿意与小朋友交往,会买卖饺子。

我们认为玩法的多样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方式游戏。二是幼儿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多人一起玩。

第三步:观察指导,让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提高材料的有效性

要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水平、兴趣和需要,重要的途径就是观察,观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是推进调整材料的依据,教师在区域活动时要做好的首要环节就是观察,必须带着足够冷静的态度观察幼儿,客观地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行为。在观察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方能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1.明确要点,加强观察指导的目的性

要提高教师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教师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观察目的是围绕幼儿的发展,评估幼儿的需要、拓展幼儿的经验、调整材料。

(2)教师观察什么?教师主要观察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六项内容:

①观察幼儿神情、体态:眼睛是闪闪发亮/木然/明亮/泪汪汪;嘴巴是撅起/吐舌头/咬嘴唇/紧闭/张大微笑;肢体动作:速度是迅速的/缓慢的/悠闲的/不紧不慢的。

②观察幼儿为何选择材料:是模妨同伴/自主选择/教师建议。

③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选择了几种材料;是怎样玩(按既定的玩法/创新玩法/玩了几种玩法/有挑战性吗/有困难吗);结果怎样。

④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情况:是否一边玩一边用语言表达(与他人说话/展示材料和作品);是怎么玩的(独自玩/与其他人一起玩)。

⑤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偶发行为:是否有新的游戏情节出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行为。

⑥观察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需要教师帮助;对教师帮助的反应(接纳/漠不关心/有抵触情绪)。

(3)教师何时介入?教师介入的时期应该包含:①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②幼儿间产生冲突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⑧幼儿产生困难,难以实现自己游戏愿望时;④幼儿长时间进行重复无意义行为时;⑤当幼儿无所事事时;⑥当幼儿情绪低落时;⑦当幼儿需要反馈时;⑧出现提高幼儿能力的契机时。

2.多种策略,提高观察指导的适度性

教师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需要冷静观察,细心揣摩,灵活运用各种指导策略,才能使教师的指导获得最佳效果。

"直接式"指导策略。教师直接参与幼儿游戏,对幼儿加以指导。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合作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参与式"指导策略。教师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参与到幼儿游戏中,通过与幼儿的角色互动,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语言或行为上的反馈,引导幼儿游戏发展。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角色扮演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平行式"指导策略。教师在空间上接近幼儿,不用语言与幼儿交流,而是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游戏,引导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旁观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启发式"指导策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对幼儿提出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促进幼儿思考,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开展。

"暗示式"指导策略。教师把区域活动规则及材料玩法蕴含在环境或材料中,让环境来提醒幼儿活动规则及玩法等,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互动式"指导策略。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让幼儿间互相影响、互相学习。

3.多元评价,提升观察指导的有效性

教师以往在区域活动中常常忽略评价,认为可有可无,其实评价非常重要,适宜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还可以集思广益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该怎样评价才能有效推动幼儿区域活动的发展?

教师可采取集体评价策略,集体评价不是简单的小结,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评价点进行评价。还有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适时地予以评价。评价的主体幼儿和教师,幼儿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不仅决定活动的特点,还能决定幼儿学什么,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感受。教师要从重结果评价转变为重过程评价,从重知识评价转变为包括心理品质和能力发展的评价,从评价手段的单一转为评价手段的多样化,从评价内容的单一转变为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从评价方法的单一化转变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让操作材料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完美演绎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对材料探索与操作的结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选择、设计适宜的幼儿数学操作活动材料呢?

一、围绕目标创设活动区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可根据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区的具体目标。其原则如下:

1.活动区域的活动材料要紧扣目标。根据目标提供操作材料,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

2.同一内容,各年龄班级制定的活动目标各不相同。幼儿园各年龄班级幼儿现有的活动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同一种活动区域的同一种活动内容在各年龄班的活动目标是不同的。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

在数学区域游戏中,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接触中了解各种材料的特征,形成数、形、时空等概念,拓展了已有经验,萌发了幼儿智慧。如:为了帮助幼儿复习相邻数,我设计了游戏“找朋友”,幼儿在找找、摆摆、讲讲、议议中轻松地掌握了相邻数的规律。在“钓鱼”游戏中,我提供标有数字的小鱼和鱼缸,引导幼儿将钓起的鱼放入比鱼身上的数字大一或小一的鱼缸内。复习数的分合时,我设计了“青蛙跳跳盒”“图形棋”等有趣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为幼儿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施展的天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需求

材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载体在层次性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提供不同功能\难度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积极动手操作、主动进行探索,从而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1.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班要有不同要求。幼儿的发展存在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学习\动作和心理发展等发展状况有很大差距,因此,操作材料要适合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教师必须从本班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实际水平出发选择内容,适宜提供材料,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例如同是玩计算扑克,小班可选择扑克中1~5的数字,选择2~3种颜色和图形,让幼儿数点子、按物体的一种特征(颜色或图形)进行分类。中班可以选择1O以内数字,选择6~7种颜色和图形,进行1O以内数量的认识与理解,学习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巩固练习分类与排序。到了大班可选择全部数字、颜色与图形,进行数数,分类及加减法运算等活动。

2.同一年龄班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一些幼儿来说很容易操作的材料,有可能会使另一部分幼儿感到很难,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出发,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逐步达到目标要求。例如:排序活动,我们为一些幼儿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材料:同时也可为另一部分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并配有变量特征的标记,让他们按照标记排序;幼儿在完成了一种材料的排序后,允许他们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成功体验。

四、突出趣昧性和操作性,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数学的知识是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的,如果没有动手操作,数学的内容就等于一纸空文,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如“小猫钓鱼”的区域游戏,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们很容易就被吸引了,也有耐心玩下去。刚开始他们是按照点子来钓鱼,然后是按照数字来钓鱼,幼儿们便不觉得数学枯燥了。又如我们尝试了用无纺布制作“石头剪子布”的棋谱,刚开始幼儿们就是简单的石头、剪子、布,谁赢了往前走一步。玩着玩着,幼儿们便觉得不好玩了,于是他们便想到之前的“种小花”游戏,只要走到小花的地方就可以拿一朵小花,最后谁的花多谁就获胜。就这样在孩子们的一次次思考下,我们的游戏内容不断的丰富,趣味性、操作性也是持续升温。

数学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它能使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去操作。它对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层次性、丰富性,从而提高幼儿对数学材料的操作兴趣,并在动手的基础上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其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

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幼儿的数学关键经验


数学活动区的设置与操作材料的投放。须顺应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材料将决定幼儿的操作方式,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以及思维与想象、探索与创造,从而决定幼儿可从操作活动中获得什么样的数学学习经验。幼儿数学学习内容大致有两大方面:数与量、图形与空间,具体可包含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数运算、量与计量、图形与空间关系等关键经验。教师可挖掘各类材料隐含的数学教育价值,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自主操作材料来获得这些数学关键经验。

一、“集合与模式”的操作材料投放

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集合概念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有关集合的数学学习内容有:求同与分类,发现集合与元素的包含关系、集合具有多重属性、集与子集的层级关系等。

求同与分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逻辑基础。幼儿要完成有关分类的操作,需具备识别物体相同属性的关键经验。在数学活动区,教师可提供具有相同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或内在属性(如功能、价值)的操作材料,例如各种豆子、核桃、白果、花生,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积木等,引导幼儿根据某个相同属性在“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等的活动中获得集合经验。

集合与元素的包含关系是指集合可以分解为一个个元素,反之,各个元素合在一起就形成集合。要想帮助幼儿获得有关集合与元素的包含关系的经验,教师可提供具体的物体集合(如一袋糖果、一盘花生、一碗蚕豆、一筐串珠等),引导幼儿进行元素分解,即让幼儿将元素逐一减少至集合不再存在,然后再将被分解的元素逐一回归,以观察集合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集合具有多重属性,能从不同维度分析集合的特征是幼儿需具备的数学关键经验。在数学活动区,教师可提供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物体,以帮助幼儿发现集合的多重属性。如提供各种衣服、帽子的图片,让幼儿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如大小、款式、颜色、图案等)进行多重分类并记录数量。

集与子集的层级关系是指一个集合可以包含若干个子集,每个子集还可以包含若干个更小的子集,集、子集、子集的子集……构成一个自上而下、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发现集合与子集是层级关系而非平行关系是领悟这一数学内容的关键。在数学活动区,教师可提供具有多重属性的集合,例如水果(既有形状特征又有颜色特征),再提供用于层级分类的操作卡,引导幼儿操作并探讨:可以先按什么标准分类?分出的子集还可以再按什么标准继续分解?同一层级的子集合起来会组合成上位的哪个集合?如果能提供含有数量关系的集合材料(如若干围棋子),还可以帮助幼儿通过集合的分解与组合,建立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以及层级关系的概念,从而为幼儿数运算的学习提供经验准备。

找出事物的规律,并把它概括为理论,这就是模式。以“排列模式”为例,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排列的重复规律是有关模式学习的数学关键经验。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提供2~3种可以构成模式单位的材料,并给出不同的模式范例,以便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拓展模式或用替代材料创造模式等。如“穿珠”,可让幼儿体验AB式的重复排列。又如“铺地板”,可让幼儿发现二方连续拼接后的变化规律。

二、“数概念与数运算”的操作材料投放

幼儿的数概念与数运算大致包括数的认识、数量关系的理解、1O以内数的运算等。有助于幼儿获得数概念与数运算经验的材料较为丰富,比如,教师可提供同类物体(豆子、石子、棋子、钮扣、树叶、雪糕棒等)让幼儿学习计数,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教师也可提供两类物体(如瓶盖和瓶子、笔帽和笔杆、小碟子与小碗等),让幼儿通过比较建立起“多”“少”“一样多”等概念;提供不等量的物体系列(如1O串从少到多的穿珠),引导幼儿按数量的多少排序,以理解数差关系;提供等量但排列形式不同的若干组物体,引导幼儿判断它们的数量是否相等,以促进幼儿“等量判断”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数量变化关系的材料,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如“盒子藏宝”,可让幼儿学习按量取物,体验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玩法是:提供贴有数量标识的带盖包装盒及若干物品,让幼儿根据盒盖提示取等量物品放入盒子,盖上盒盖摇晃,听听不同数量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不同。也可将装有物品的盒子放在耳边摇晃,听声音猜测数量。又如“转盘”,让幼儿将三层同心圆各扇区上数量相同的实物、点子、数字对应起来,以帮助幼儿逐步理解1O以内数量和数字的实际意义。而“绿叶找花”则可让幼儿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三、“量与计量”的操作材料投放

量,是指可以用测量的手段加以认识的属性,通常用数和计量单位表示。量概念的发展包括对物体量的认识和测量技能两个方面。测量过程蕴含着逻辑运算,幼儿学习测量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长度测量必须具备三个基础逻辑观念:第一,能运用数来表示物体的量;第二,理解长度守恒与距离守恒;第三,理解计量是把整体划分为许多相等的小单位,总量与单位量之和相等。

在数学活动区,教师可提供从小到大的贝壳、从短到长的小棒等材料,引导幼儿认识量的序列性,感知排序中的传递性和可逆性等。幼儿建立了“序列化”的逻辑观念后,可迁移到对数列顺序性的认识,发现数字的等差关系等。幼儿基本处于非正式测量阶段,自然物(小棒、小树叶、回形针、手、脚等)通常是帮助幼儿获得测量经验、理解测量意义的最便捷材料。套碗、套娃、套盒等通常也可成为幼儿学习按大小排序的材料;提供大小不同的杯子,可让幼儿通过用杯子取水倒水的方法,感知不同杯子的容积;提供简易天平和物品,可让幼儿在学习使用天平称重的同时了解物体轻重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图形与空间关系”的操作材料投放

物体的空间可以通过长、宽、高表现出来,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幼儿的图形认知大致有:图形的识别,图形的构建,对图形边与边、角与角的分析比较,图形的分合,等等。由此,填充和移除,组装和拆分,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从不同视角观察、描述区域位置、距离,理解图片中的空间关系等是幼儿需要学习的数学关键经验。

为帮助幼儿获得图形与空间关系的经验,教师在数学活动区可提供各种形状的物品(如瓶盖、盒盖、图形卡片、积木等),以便幼儿借助材料开展建构游戏或手工制作活动,表征物体的空间关系;教师也可通过提供各种边角有倍数关系的图形,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等量替换,获得面积测量的初步经验。如自制“俄罗斯方块”,幼儿通过操作有网格空缺的底板和不同形状、数量的镶嵌材料,学习图形组合和等量替换等数学关键经验。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以实物为宜(如图形卡片、积木、拼图等),以便让幼儿通过操作了解图形的边、角、面的特征。如“拼娃娃”,让幼儿在寻找娃娃的各部分并进行组合的过程中,了解人体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到中班,教师可提供图形组合或替代性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和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大班幼儿已能完成复杂的图形组合或替代性材料的操作活动,能运用组合的方法来进行图形的等量替换,这时教师可提供的材料就更丰富了,比如,提供藏宝图、迷宫图或体育、舞蹈动作等的示意图,让幼儿通过游戏和操作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等;提供生活场景模型或图纸,帮助幼儿学习以自我为中心或以客体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

总之,教师要根据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使数学活动区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场所,最终帮助幼儿习得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

相信《探究小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活动材料》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幼儿区域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学习型家长,您做了吗? 学习型家长,您做了吗?中心开展感恩节特别活动以来,让中心一直充满着温暖的氛围。 在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小A小B小C家庭的温馨,感受到家长真的在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小A小B小C家长将中心开展的...
    2020-10-30 阅读全文
  • 试论学习型幼儿园的构建 导读:要使幼儿园充满生命的活力,要使幼儿园成长为学习型幼儿园,就有必要以园本教研去激活幼儿园发展的主体,让教师们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学习,去研究,去自主发展。 “学习型幼儿园”是学习型组织在幼儿园的体...
    2021-04-23 阅读全文
  • 区域探究活动:种子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观察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过程,有探索欲。 2.尝试用绘画的方法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 ?材料预备:各类植物种子、笔、记录卡、橡皮、土壤、水、塑料杯等 指导要点 1.自主选择工具材料...
    2020-02-21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学习进入区域 游戏目标: 1、介绍区域活动,了解区域活动规则。 2、尝试有序的进入区域活动游戏。 活动准备:进区卡、手工区:学用小蜡笔、纸张。表演区:各种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看我们...
    2019-12-16 阅读全文
  • 中班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研究 学习性区域活动(如美工区、科探区、益智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材...
    2019-12-16 阅读全文

学习型家长,您做了吗?中心开展感恩节特别活动以来,让中心一直充满着温暖的氛围。 在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小A小B小C家庭的温馨,感受到家长真的在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小A小B小C家长将中心开展的...

2020-10-30 阅读全文

导读:要使幼儿园充满生命的活力,要使幼儿园成长为学习型幼儿园,就有必要以园本教研去激活幼儿园发展的主体,让教师们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学习,去研究,去自主发展。 “学习型幼儿园”是学习型组织在幼儿园的体...

2021-04-23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观察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过程,有探索欲。 2.尝试用绘画的方法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 ?材料预备:各类植物种子、笔、记录卡、橡皮、土壤、水、塑料杯等 指导要点 1.自主选择工具材料...

2020-02-21 阅读全文

游戏目标: 1、介绍区域活动,了解区域活动规则。 2、尝试有序的进入区域活动游戏。 活动准备:进区卡、手工区:学用小蜡笔、纸张。表演区:各种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看我们...

2019-12-16 阅读全文

学习性区域活动(如美工区、科探区、益智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材...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