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大班幼儿主题活动方案。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游戏教学的多样性和游戏环境的改善。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有趣的幼儿园游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为什么要开展主题搭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身边的很多年轻教师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有主题的搭建。“难道孩子们进建筑区就得搭天坛、立交桥,搭别的不可以吗?”“不是说要看孩子们的兴趣吗?让孩子们喜欢搭什么就搭什么,难道不行吗?”“我自己的大班就是有搭商场的、搭桥的和搭高楼的等等,孩子们每天玩得也可高兴了,这样难道不可以吗?”

听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各班孩子的兴趣点不一样吧”,可和年轻老师交流后,发现老师的真正困惑似乎不是对孩子兴趣的把握,而是纠结“您每次好像都是主题搭建”。青年教师的一再追问使一向凭感觉做事的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主题搭建行为背后的真正想法。

从青年教师的讲述和日常观察中,我们都能发现,其实大班孩子们的搭建都是有主题的,有搭商场的,有搭桥的,有搭高楼的等等;只是看到孩子们各自的主题,老师们的心目中反而没有了明确的主题,或是说老师心目中的主题和孩子们搭建的主题没有产生交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满足于孩子们玩得高兴是不够的。诚然,“快乐”是幼儿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但只追求表面层次的快乐,并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意义。我们不该忽略孩子们在各项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和发自内心的自信感受,以及获得成就后的深层次快乐,要让幼儿在快乐的同时在其他各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游戏和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在尊重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并应答幼儿的发展需要,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支持幼儿的发展,这才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其实,青年老师的疑问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质疑:有主题的搭建是不是高控制,教师的“高控制”与“适时指导”这个度又该怎样把握。幼儿游戏时,教师该不该介入、如何介入、幼儿什么时候单独游戏、什么时候需要小组游戏也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既然老师们提到建筑区天坛主题的搭建,那就不妨以它为例,和更多的读者们共同探讨,希望搭建背后的故事能给大家启示。

第1次介入识别有价值的共同兴趣

当幼儿群体共同经历了若干相关活动后,会就某一点萌发共同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就要识别出有发展价值的共同兴趣。“天坛祈年殿”这一主题搭建并非孤立出现,而是大班主题活动“我爱北京”的一个延伸活动,这一切还要从孩子们热衷的体育游戏大会说起。yjs21.cOM

我们园每周举行一次户外体育游戏大会,每个班的幼儿都有自己负责的游戏项目。这学期,我们班负责民间游戏项目,尤其是拉洋车深受大家喜爱。游戏大会结束时,孩子们边收拾户外玩具边聊天,说起坐洋车胡同游的经验,还说起看到的富有特色的北京胡同建筑、听到的和尝过的美味北京小吃,越说越开心。我忍不住也扮成游客,加入讨论:“我是来胡同游的,北京的房子可好看了。拉车的小孩儿给我介绍介绍呗。”我指着游戏材料中的故宫展板,用游戏的口吻说:“这个房子可真好看呀……”

主题的来源有预成的也有生成的,生成活动大多来源于孩子们感兴趣或关注的社会生活事件、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孩子们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进而产生愉快的情绪和进一步的学习动机,但并非所有的兴趣点都适合成为主题来源。当孩子们对胡同游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我本能地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决定开展有关“我爱北京”的主题活动,原因有三点。

第一,胡同游背后折射出北京城在建筑、人文等方面的新旧面貌交替、包容。作为生活在首都的孩子,了解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场所,了解“胡同文化”和“新北京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我园地处南锣鼓巷、后海等胡同游景点的周边,孩子们的父辈世代生活在这些特色的胡同里。耳濡目染间,孩子们对胡同游也略知一二。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第三,大班幼儿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同时,抽象逻辑思维萌芽,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中小班长,能持续地、较长时间地参与到活动中。因此,大班幼儿不但能成为活动的发起者也能使主题向纵深发展。

于是,我们以“胡同游游什么”为活动的切入点,走出园所,四进社区,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家长的教育资源,支持开展“我爱北京”的主题活动,实现活动化的共同学习。加之,我和他们一同游戏,一起玩耍,自然推动主题向前发展。

第2次介入支持活动的不断生成

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不会在某一个规定时间内戛然而止。

接下来进行“我爱北京”主题活动的日子里,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街串巷,上网查找,制作、绘画自己喜欢的、看过的各种建筑,还品尝老北京小吃;回园后,与同伴、老师一起讨论,丰富、提升经验,并提议老师组织一次集体品尝老北京小吃的活动,在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如愿成行。

没想到,在去护国寺小吃店的路上,孩子们被街边老北京的建筑吸引了,一路上滔滔不绝。在陪同家长的介绍下,孩子们不仅发现了老北京建筑外形对称、都有房檐等特征,更对街边海报上富有特色的天坛祈年殿情有独钟,纷纷同意“祈年殿是最圆的房子”。孩子们还提出:“我们在建筑区搭祈年殿吧。”尽管有的孩子认为太难了,但更多孩子提出可以一起搭,作为老师,我也及时鼓励“没事的,老师也和你们一起搭”。

孩子们多么勇于自我挑战。搭建祈年殿对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相信,当大家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我以同伴身份的介入,也无疑增加了孩子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自从“我爱北京”的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我时常自问它能涵盖哪些教育内容,是否易于转化为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孩子们搭建祈年殿的想法令我震惊,不无担心,但联想到之前孩子们已经有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甚至宝塔等圆形房子的经验,我又对他们充满希望。同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搭建祈年殿时,我必须细心观察孩子们的活动,留意他们遇到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及时支持。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幼儿园大班主题搭建活动“祈年殿”:最圆的房子


最近,我所在的大班因为在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大会上负责拉洋车胡同游的游戏项目,孩子们对胡同、四合院等老北京传统建筑格外感兴趣,于是我们班组织了一次外出参观。回幼儿园的途中,孩子们被路边的宣传海报吸引,开始热烈讨论海报上画的故宫角楼、北海白塔和天坛祈年殿等代表北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祈年殿。

“我去过,祈年殿特别大。”

“祈年殿可威风了。”“威风!”其他孩子笑着重复。

“祈年殿看上去很壮观。”

“是很结实吧!”

“是很圆,就像我们的圆形房子。"

“对,就像我们搭的圆形房子,祈年殿是最圆的房子。”

“我们在建筑区搭祈年殿吧!”

“搭祈年殿,太难了。”

“没事的,我们一起搭。”

用积木搭建祈年殿,多么大胆而又可爱的设想。正因为孩子们之前一直在搭建“圆形房子”,已经有了丰富经验,所以当他们发现生活中有与之相关的事物,一下子唤起了原有经验。

我知道,孩子们突然热衷的行为表面上看只是新的兴趣,其实包含着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新的兴趣和需要源于孩子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源于和原有经验发生了连接的“会说话”的环境。新的兴趣和需要也带来新的发展可能。

但个别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能代表集体吗?祈年殿值得作为班级搭建的主题吗?

考虑到,祈年殿建筑群少而精,天高地阔的开放格局形状特殊,便于孩子们观察;祈年殿的基本建筑造型是同心圆,而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普遍具有搭建圆形房子的大量经验,因此孩子们已经有了理解和搭建的基础;祈年殿的主殿是一座悬空重檐的三层尖顶圆形建筑,搭建过程极富挑战,易于唤起孩子们探究与学习的热情。大班阶段的孩子们虽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祈年殿在建筑形态上的高、圆、清的特点极易唤起孩子们的审美想象,让孩子们感受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与奇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建筑欣赏水平。

此时,开展以祈年殿为主题的班级搭建活动正是时机。共同的原有经验和搭建经历容易唤起全班孩子的共同兴趣,而相同的主题会使孩子们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的困难、不同的解决方式会使孩子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独特魅力。

同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明珠、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祈年殿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瑰丽的建筑装饰,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显然,跟随并支持幼儿的兴趣,进行“祈年殿”主题的搭建活动,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们提高搭建水平,还带着审美熏陶、文化传承的意味。于是,我决定配合孩子们,一起把建筑区的主题从搭建圆形房子拓展到搭建祈年殿——孩子们口中“最圆的房子”。

最圆才有挑战

搭建祈年殿对大班孩子来说并不轻松,一开始对于祈年殿的复杂结构,孩子们有些无从下手。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第一次集体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搭祈年殿呢?”我问。

“因为它很漂亮,我去过。”东东回答。

“它是最圆的房子。”天天补充。其他孩子纷纷赞同,“最圆”意味着难度最大,挑战最大。

“既然是圆形的楼房,那我们就好办了吧……”我故意把语速放慢了一些,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

孩子们会心地笑了:“我知道了,把我们的圆形房子搭高一些就行了。”

“要搭那么高……”冬冬踮起脚,伸长胳膊比划着。

“那它不会倒吗?”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试图再次调动孩子们搭建圆型房子的原有经验。

“那得把最大的积木放最下面。” 冬冬反应很快。

“说得真好,大的在下面比较稳固。”我鼓励着。

“每一层的积木要一样高才好搭。”另外几个孩子都反应过来。

“平衡很重要。”我表示赞同,进一步帮助孩子们梳理搭建圆形房子的关键经验之一——每层积木一样高的作用在于保持平衡。

“两块挨着的积木要斜一点放才能组成圆。”又一个孩子贡献了智慧。

“一定要圆一些。”我笑了笑,表示对这一关键经验的肯定。

“一、三层积木要对齐,二、四层积木也要对齐。”

“整齐了才美。”我点点头,又抓住了“整齐”这个关键经验。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总结着搭建圆形房子的关键经验,我也时刻帮助梳理,最后给孩子们提出建议:“别忘了,有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天坛公园好好看看祈年殿。”我希望,家园一致的活动能帮助他们保持经验的完整性。

我试图通过搭建之前的集体讨论,放大孩子们的兴趣,唤起更多幼儿对于搭建祈年殿的关注,通过同伴间的有效互动,巩固幼儿处于萌芽阶段的自主搭建计划。

“我的”还是“我们的”

合作,很多时候是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中出现的。有了游戏动机的驱使,合作便顺理成章地产生。我们班的建筑区场地不算太大。最初,每天都是两三个孩子在建筑区各自为政,搭建着属于自己的圆形房子,每天都遇到相同的问题,材料不够、地方不够大。我虽然有些着急,但相信孩子们经过反复尝试,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给孩子们空间。

一天,糖豆和晓恒每人搭了一座蘑菇形状的房子。一旁的小荷忍不住说:“你们搭的一点儿也不像祈年殿,也太小了吧。” 糖豆做了个无奈的手势:“没有积木了,那怎么办?晓恒也不借给我。” 晓恒低声说,丝毫没有支援同伴的意思:“我的积木也不多呀。”

糖豆和晓恒的语言、行为反映了幼儿典型的自我中心特点,如果不能走出自我中心,与同伴合作也就没有可能。

“回顾”(区角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时间到了,糖豆和晓恒都举起了求助的牌子,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其他孩子听完,开始为两人支招。

有的孩子建议:“你们自己用自己的积木不就行了,一个人用大积木——1号和2号,一个人用小的——3号和4号。”

“都是大的怎么搭呀?”“小的也不够呀。”糖豆和晓恒对这个建议都不满意。

另一个孩子跟着建议:“也可以把积木平均分成两半。”

小小马上比划着反对:“平均分?那还是小房子,不是祈年殿,祈年殿特别特别大。”

豆豆提醒大家:“我知道了,你们一起搭一个祈年殿,不就大了吗?”

孩子们互相看看都笑了:“那我们一起搭祈年殿吧。”

自从搭建祈年殿的主题出现后,孩子们开始尝试合理分配场地和材料,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学习如何与同伴有效地分享与交流,主动分工,合作搭建。提问、倾听和采纳建议的过程使孩子们对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表面上的坐在一起玩,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的内心所需。显然,祈年殿的高大雄伟不只是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同时,共同的搭建主题更使孩子们产生了合作的动机。游戏引发的认知冲突让孩子们主动寻求合作,协商解决问题,使独自游戏、平行游戏逐渐走向联合游戏、协同游戏。

人多智慧多

孩子们最初搭建的祈年殿,其实就是一个三层的圆形尖顶房子,主殿的相对位置也是随心所欲。

一天,孩子们在做区域计划时,小荷看了看建筑区皮皮的“我还要继续”的牌子,问:“皮皮,我今天和你一起搭祈年殿,行吗?”

皮皮看看她:“好吧,只不过,我今天可要搭祈年殿外面的平台啦。”

小荷:“平台怎么搭呀?”

皮皮:“我正在想。”

小荷:“好吧,我给你准备材料,平台比祈年殿大,要用最大的1号积木吧。” .

皮皮:“对了,你还真聪明,就用1号积木。”两个孩子边说边搭好了平台的第一层。

“一圈是六块积木。”小荷告诉皮皮。

“那第二层也是六块了,咱们搭五层就可以了,快,再给我拿一些1号积木来。”皮皮边说边用手比着第一层殿的高矮。

愉快的共同搭建过程中自然地出现了角色的分配。共同的目标使孩子们开始达成默契,学会领导与服从、合作与配合,自然习得分工合作的方法策略。自我中心的孩子们缺乏合作的经验,但今天的共同兴趣却使孩子们自然产生了促进合作的语言交流。作为他们的老师,我除了欣赏以外,更多的是环境的支持——成果展示与交流,强化幼儿对合作的情感体验。

在收玩具音乐响起的时候,他们搭建的平台已经开始盖顶了。喝茶水的时候,孩子们三三两两来到建筑区。

“今天搭得可真好,还有平台呢。”

“是我和小荷一起搭的。”

“你们搭得可真整齐。”

“只是……好像太靠边了。”

“对,没有搭到垫子的中间。”

“是因为我们开始搭祈年殿的时候还没想搭平台呢,现在就没地儿搭了。”皮皮做了个无奈的表情,指着墙上的照片解释说。“看,还少一圈呢,没地儿搭了。”

皮皮的补充说明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围拢过来欣赏讨论,我也自然地夹在其中,区域游戏后的集体回顾就这样自然开始了。

“为什么平台顶上的积木这么少?”小歌提出了新的问题,“是因为没时间搭吗?”

“是,我们搭了半天都没有搭好。”皮皮他们一起回答。

“为什么?”小歌追问。

皮皮比划着让其他孩子看到,祈年殿的主体根本就没有与平台连接的可能,如果把搭建平台的积木使劲向里推的话,将面临倒塌的危险。

东东想了个主意:“我有个好办法,可以先搭平台,把房子搭在平台的上面。”

皮皮顺着东东的思路,在头脑中开始表征搭建的过程:“有了平台,就够不着中间了,怎么搭?我的胳膊可没有那么长。”

晓晓:“我知道,只要有一个连外边的小边就行了。”

东东:“那就把平台上面的一层往里边搭一点儿,平台留出一个边。”

雨儿:“塌了怎么办?我觉得不行。”

鼎鼎:“可不可以把最下面的积木多加几块,或者变成大积木呢?”

科学探究需要依靠问题解决来不断推进,同伴的赞赏令小建筑师们沾沾自喜,同伴的质疑又启发他们调整搭建方法。

皮皮接受了大家的建议:“那行,下次我们用15块方积木搭,试一试接第1层平台。”

小荷也在一旁附和着:“对,我们下次试试15块的,还要把祈年殿搭在垫子的正中间。”

合作的愉快体验使孩子们产生了继续合作的需要,建立了与人合作的积极态度。

我带头鼓起了掌:“老师为两个小建筑师的合作而鼓掌,更为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出主意想办法而鼓掌,老师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会成功的。”

最初,我支持大班幼儿搭建祈年殿活动的用意,并不是为了搭建而搭建,而是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使幼儿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他们把对圆形房子的热爱迁移到祈年殿上,因为兴趣开始搭建。其间,经历了从天马行空般的随意、创造性搭建,到今天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有计划、有较清晰目标地主动搭建。他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设计与创造,而开始依据共同的兴趣和自己的原有经验,关注并支持同伴的活动。这种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无疑使孩子们的认知发展从个体建构走向社会建构。

第二天,当翻看孩子们的活动区计划的时候,我发现,皮皮和小荷的计划不但包含去哪个区玩、和谁一起玩、玩什么,而且突出显示了积木搭建的位置及底层积木的数量。无疑,搭建祈年殿的经历使孩子们制定区域计划时更加细致明确,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更有计划性,克服了进入活动区之后不知干什么而分散注意力,搭建随意性强等问题,发展了任务意识。

没想到,这样的意外惊喜在之后搭建祈年殿的过程中还再三出现。

漂亮的同心圆——大班主题搭建活动“祈年殿”


祈年殿的基本形状完成后,孩子们不断调整着细节,也不断收获着知识、能力和更丰富的审美、科学体验。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目标使孩子们学会了共享、质疑、评论,学会了在活动中学习,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轰隆隆,一声春雷,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雨越下越大,正在活动区游戏的孩子们纷纷放下手里的玩具跑到门口看雨:“老师看,有大泡泡,真好玩。”“老师,你看,这也是同心圆吧……”丁丁指着水坑里的圆形波纹兴奋地说。我摸了摸孩子的头,笑了。

“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耳畔响起了孩子们欢快的歌声。当初,孩子们不就是伴随着小虎队的《同心圆》歌曲来理解具有同心圆造型的祈年殿的嘛。

最圆才最美

建筑之美,耐人深思。建筑之美不是单纯攀比高度,很多摩天大厦比天坛的祈年殿高得多,却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在孩子们眼中,祈年殿是最美、最圆的建筑,为了表现出来,一拨拨的孩子每天都在建筑区努力,尽管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此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也在不断重新认识建筑的美。

孩子们还真动了一番脑筋,从以圆形垫子为量具,到目测搭圆;从用小块积木到使用大块长方体、正方体。孩子们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调整:“老师,用小四号积木搭出来的最圆,可就是有点爱倒;大正方体不容易倒,可不是很圆。”

在一次关于“尝试怎样搭出最圆的祈年殿”的讨论活动中,孩子们各抒己见。最后,大家认为: “不倒第一重要,倒了就白搭,好看也没用。”“坚固第一重要,圆第二重要。”

我笑着点点头:“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豆腐渣工程再好看也没用。”我看了孩子们一眼,继续说:“看来,越小块的积木搭出来的……”我放慢了语速,同时用手比划着一个大大的圆形。孩子们接住了我的话音:“越小块的积木搭出来的圆形越圆。”这还真有些心有灵犀的感觉呢。

不歪的圆形房子

孩子们最初搭建祈年殿的平台时,总是不能刚好把大殿围在中心,给平台盖顶的积木也都是里出外进。怎样能搭建出一层层的圆形房子而不歪呢?

孩子们对圆的理解是“什么地方都一样”。对此,喜欢搭建的孩子们总结出整齐、不乱是很重要的。由于搭建房子的每一层砖都是错落的,所以,孩子们总是相互提醒:“1、3、5层对齐啊。”“2、4、6层也要对齐,我来帮你摆正。”忠忠笑着说:“干脆就说单数行对齐、双数行对齐,这多简单。”

我和孩子们一起搭建了几十年的建筑区,从没有像今天那样震撼。孩子们在充满数学、力学的搭建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数学的奇妙。

重新理解对称

为了让整座建筑不歪,孩子们除了关注层与层之间的整齐,还开始注重三层大殿、平台是否对齐。

“搭整齐点,别歪了。”豆豆做了个扭屁股的动作,“我们可不能成为豆腐渣工程,塌了就白搭了。”可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孩子们每次搭建完平台总是引起同伴的细小笑声。

如何能让大殿正好在平台的正中间呢?孩子们自己在不断探索。

“先搭平台,行吗?”

“不行,搭了平台就够不到中间了,怎么搭?”

“可先搭大殿就挡住了,看不清楚,当然歪了。”

“对称就行了。”

“看不见怎么对称呀?”……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了话音。

“对称”的基本解释是指图形或物体相对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显然,眼前的孩子们对“对称”的理解从视觉角度出发更多一些。

“对称是什么意思?”我感到要适时引领,于是提出了问题,意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概念,发散幼儿的思维。

“对称就是两边都一样。”

“怎么能一样?”

“就是不偏不歪。”

“怎么能知道不偏不歪?”

“两边相等。”

“怎么知道相等了?”

“看看。”

“看是目测,看不见时还有别的办法吗?

“……量一量……对, 量一量。”

一开始,孩子们用什么积木给平台盖顶就用什么积木做测量工具。测量时,孩子们总是把积木的一端挨着搭好的大殿,把另一端搭在用来搭建平台的长条积木上,不时地上下挪挪,调整好位置。“量准一点啊,不然积木会掉下去。”孩子们时常相互提醒。

经过测量后的祈年殿令孩子们兴奋,老师们更是赞不绝口。

同心圆的出现

一天制定区域活动计划时,龙龙指着墙上的祈年殿屋顶对同伴说:“我们搭的这里有问题,看,它是慢慢尖一些的。今天,我们试试吧。”

“好吧,怎么慢慢变尖呢?”

“这很容易。”龙龙看了看旁边的材料,自信地说:“咱们有很多的圆,咱们试验一下。”于是,在计划本上,孩子们画出了自己的设想及要用的材料。

祈年殿的圆形特征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心里,他们已经能透过平面的图纸看到立体的圆,并且与班上的材料建立起联系。

龙龙他们拿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半圆,在地毯上拼摆着,比对着,不一会儿,便出现了几个不同大小的圆。两个孩子把圆形从小到大摞在一起:“好了。”孩子们的兴奋写在脸上。

搭建楼梯时,孩子们选择了中号积木,穿上鞋子,跑到远处去看:“我们搭一个大一些的楼梯吧,小的别扭。”“是不成比例吗……”“我们就剩这么一点积木了,要想办法节约积木……”

看到眼前这一群孩子如此痴迷于低结构材料,如此沉醉于积木搭建,我只能相信中国数学家田刚所说的话:“数学很漂亮!”的确“数学很漂亮”,这不仅反映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上,也印刻在眼前这群为了搭建出最美、最圆的房子的孩子们的心中。祈年殿同心圆的建筑造型、层层收缩上举的精巧结构,促使孩子们在感受美中主动学习、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孩子们对祈年殿的搭建、探究、同伴间的争议,正体现了其发展的自身需要,无疑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而把握契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可以促使孩子们从发展的功能水平进入最适宜水平。

在活动中学习已不是什么新的理念。但孩子们搭建祈年殿的过程再一次验证了,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作为教师的我同样也是。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搭建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体、大小的积木等材料,将这些无形象、无意义的结构元件进行构造,从而使其具有意义的活动。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而发展其动作的灵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协调性,通过观察、构造过程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空间想象以及创造表征能力的发展。它是一种比运动游戏、象征游戏还要复杂的创造性游戏,需要教师的专门性指导,否则就会因缺乏搭建技巧而丧失信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游戏状态。我们在跟踪观察幼儿的搭建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宜的指导策略,有效提高了幼儿搭建游戏的水平。

一、现实比照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指导过程中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将游戏与现实进行联结、比较,从而引发幼儿认知、构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冲突,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利用现实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儿搭建的经验。

1.比照结构图纸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最初的搭建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让幼儿知道拿什么来模仿。为了避免幼儿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模仿对象。为幼儿提供结构图纸,需要幼儿能够观察、辨别图纸中的空间位置、物体形态等,并通过空间想象将其转变为立体的结构造型。

例如在搭建“动物园”时,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场所是孤立的,空间排列单调,内容单一,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动物园的儿童地图,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动物园中的场馆,如蛇馆、猴山、狮虎山等场馆的空间位置,然后观察这些场所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一条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间隔一个小湖。在对照自己搭建的作品与地图时,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了差异,再次搭建动物园时,不断观察地图、辨别空间,搭建活动出现了更多的协商行为,空间布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2.比照真实图片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形象构造到抽象构造的转化

真实图片不仅需要幼儿将图片中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而且需要将平面的构造转化为立体的构造。教师利用真实图片时需要发现幼儿搭建游戏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适宜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解决搭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例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搭建中山公园中的“小火车游戏场”是半封闭的,长方形的时候,教师立即从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一张能够形象鲜明地呈现出赛车场是封闭的,另外一张能够呈现出赛车场是椭圆形的。当教师让幼儿比照搭建作品和图片时,幼儿立即发现了问题,引发了幼儿自主探究如何搭建出环形的封闭跑道的兴趣,有的使用弧形积木、有的利用三角形拼接法搭建拐弯处,改变其直角的状态,而且让游戏场的安全设施、进出口设施更加齐备,方便幼儿使用拼插的模拟小火车在其中开展模拟游戏。

3.对照现实生活经验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单一构造到整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搭建主题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带领幼儿经历参观感知——讨论分享——再现表征的过程,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再现复杂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社区、公园、商场、广场等。不仅需要幼儿具有比较丰富的搭建水平,而且需要同伴之间频繁的合作。

例如在实施“我爱家乡”主题时,幼儿最初搭建的五四广场、栈桥等都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海水浴场、五四广场等景区时,引导幼儿观察那里建的风格、结构以及不同建筑之间的位置,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之后引导幼儿通过搭建游戏再现自己的感知,并丰富相适应的搭建技能,幼儿的搭建逐步丰富起来。有的幼儿搭建的五四广场中间宽、上下逐级变窄,有的幼儿合作搭建的海水浴场中木栈道、海滩、雕塑、周围的将军楼等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二、问题诱导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冲突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问题诱导法就是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在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搭建、交往合作、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1.以技能性问题丰富材料使用的多元化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技能的支持,而教师提出技能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可以丰富幼儿对材料摆放方式、材料组合方式的思考,也可以加深幼儿对积木的长度、宽度、高度、角度等的关系的探究。比如近期幼儿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个椭圆形的跑道,其中幼儿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圆弧跑道的拐弯如何搭建。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幼儿探索,幼儿首先考虑将原有的直板积木换成了半圆积木连接,除此之后还有什么连接方式呢?教师在参与幼儿搭建过程中,发现幼儿搭建的双排跑道的宽度才能满足拼插的“小汽车”行驶,因此教师请幼儿尝试各种积木连接弯道处,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发现将长板错开一段,使用小三角可以弥补弯道拐角处的不足。这次尝试给予幼儿一种思维方式的启示:不是整齐地罗列而是有秩序地错开是使用积木的新方式,幼儿开始变化积木使用的方式,他们开始灵活地拼接、衔接、组合,由此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积木使用方式的多样化。

2.以对比性问题提高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搭建区中材料的大小、长短、厚薄、高矮等空间位置和比例是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于幼儿建立感觉标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对比性的问题,帮助幼儿发现这些材料之间的差异,让幼儿在分解、组合积木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

例如在幼儿组合搭建公园的大门时,如何连接成一个可供幼儿进出游戏的大门是幼儿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使用对比性的问题支持幼儿的多元化探究,请他们使用圆柱体、长板、长方体、正方体等不同的材料搭建两侧的门柱,并对比一下各有什么特点?有的幼儿在对比尝试中发现搭高圆柱体最难,因为接触面太小;有的幼儿发现要维持大门的平衡,需要左右对称使用相同的材料才能使两侧的门柱一样高,有的幼儿发现大门的宽度不能超过最长的那根长板,否则就难以连接两个门柱。再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搭建作品:“对比一下,塔式楼中每一层使用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一层比一层短。对比性问题使幼儿掌握住搭建的关键性经验,当幼儿投入到搭建过程中时就会有目的地选择一层比一层短的积木进行搭建。

3.以现实性问题引发幼儿持续性的尝试

中班幼儿在经历无意构造阶段之后,逐步进入模拟构想和想象构造阶段,能够模拟实物或者现实生活进行构造活动。切实并具有启发意义的现实性问题特别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使自己搭建的作品在不断靠近现实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活动的坚持性和作品的水平。

例如:幼儿在中山公园的门口搭建一个售票厅,旁边是一个简单的拼插小人。教师提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售票员应该在哪里售票呀?”。“应该在房间里面,而不是外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发了幼儿持续性的探索,首先是建筑物高度的改变,他拆掉原来的屋顶,继续摞高之后,将“售票员请进了房间”。接下来“售票员”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怎样走出来?”这个问题使幼儿反复观察现有的交叉搭法的特点是网状连接,不可能留出太大的空间当作门,让“售货员出入”,于是促进了幼儿对搭建模式的改变。他全部推倒,选择了三面围拢式搭法,留下的一面留下来当作“门”,这个举措很得力。接下来,幼儿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他发现拼插的售货员应该有“腿”,可是增加了“腿”之后,怎么也站不稳,就拿来一个柱子用来支撑,这样房间不仅太矮而且太小啦。当他用木条在门前拖动时,感到“门”应该是推拉式的,于是,他选择新的材料,比刚才的更大更宽一些,仅用一层就搭建了一个棱形的房间,而且房间的门是可以推拉的。

从幼儿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现实性的问题引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当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改进、尝试之后,会促进幼儿主动联系现实经验,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幼儿的现有操作情境,是幼儿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教师要关注问题解决是否需要帮助和支持,以推动问题的持续性解决。

小班主题游戏的开展


主题游戏是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向外扩展延伸最后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网络系统。几年来,我园开展的主题游戏常是为应付观摩活动,幼儿在教师的按排下被动地接受游戏。本学期,我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关心的焦点和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生成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游戏。并按主题游戏的网络联系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开展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一、构建主题网络,平行游戏练习。

小班幼儿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游戏方式大多以平行游戏为主。在幼儿对某一小主题产生游戏欲望后,便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在同一层面投放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需要去选择活动材料进行练习。平行练习的过程是幼儿根据自已的意愿,用不同材料,不同方式来表现同一主题的创造性活动,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当我们带着孩子外出散步时,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呼雀跃,有追赶蝴蝶、大声叫喊的;有采来野花戴在头上的;还有伏在地上学小虫爬的。由于每次散步时间短,孩子们玩得意犹未尽,于是产生打扮春天的游戏主题。在组织幼儿认知了春天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打扮春姑娘、快乐的小池塘、绿绿的草地、小鸡出壳等一系列表现春天的网络图。针对每一个主题游戏,我们都开展了平行游戏活动。如在打扮春姑娘时,我在美工区进行扩展,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这一游戏。在教室的六张小桌上投放了多种用来装扮的材料,有即时贴,绸带,野花,柳条,旧纱巾,夹子等,孩子们各自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材料,有的用野花夹在头上,用柳条盘成辫子;有的将绸带系在腰间,将纱巾披在肩上;还有的幼儿能够在即时贴上剪花,贴在额上、脸上,打扮得花枝招展。通过这种平行练习,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审美能力。

二、围绕主题网络,分组游戏活动。

分组活动是在平行练习过多个小主题的基础上,同时提供多种游戏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结合开展的游戏活动。开展分组游戏活动是加强幼儿兴趣性,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有效途径。我们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将各个小主题用简单的标记区分,让幼儿以插游戏牌的方式选择区域,支配材料。例如,我班幼儿玩过打扮春姑娘,快乐小池塘,绿绿的草地,小鸡出壳等一系列主题游戏后,我们在活动室设置了四大块游戏区,幼儿拿到游戏牌后很快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主题内容和游戏材料,幼儿在玩过一种内容游戏后,还可按意愿与别的组员进行交换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即玩得兴致勃勃,又增强了深入主题游戏的愿望,更使活动区域成了童心的驿站。

三、深化主题网络,综合游戏活动。

综合游戏活动是在游戏的进行和发展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将一个个小主题有机结合,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综合游戏活动并不是主题游戏的一个终结,而是游戏发展和幼儿创造的需要。当孩子们玩过一系列游戏后,产生了一种主动探索春天的欲望,有孩子问我:“老师,春天有西瓜吗?”对于这类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让幼儿明白,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些水果、蔬菜植物可以反季节栽种,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幼儿认识上的混淆,为了加深幼儿对春天的认知,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春天的资料。家长们积极参与,有的带了图片、书籍;有的带孩子外出郊游,通过放风筝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而且为孩子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幼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而综合游戏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了这种机会。在小组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孩子们把自己获得的新信息经过重新组合,融入到游戏玩法的创新中去,如:孩子们在画小河时,有的用毛笔配颜料涂上小蝌蚪,在操作材料上剪下小青蛙;有的用泥工捏了小鱼,用皱纹纸搓了小草,孩子们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技能,共同组建了想象丰富的春天场景;鱼儿在水中游,小蝌蚪在寻找青蛙妈妈,小鸟在歌唱,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通过这种小主题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幼儿探索和创造的需要。

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开展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最有特色、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形式。依据《指南》精神,教育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必须立足于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去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我们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课题研究中,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支持他们在自主性游戏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策略1:主题活动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与情节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角色游戏情节往往无法得到拓展,限制了幼儿的游戏兴趣,阻碍了幼儿交往的范围。我们把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灵活运用和迁移,游戏情节不断得到延伸,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

在《美食街》主题活动中,幼儿进行“食物大搜索”“家乡美食调查”等探究过程,经历了到超市买卖的活动及将各类食品归类摆放等相关经验后,幼儿对火腿肠、贡圆及烧烤用具很感兴趣,商议在角色游戏中开设“烧烤屋”。他们共同协商,创设环境,准备材料,游戏主题“烧烤屋”自然产生了。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已有经验,比如,如何烧烤食物,如何招待客人等,并根据已有经验准备材料,布置环境,实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烧烤屋”生意比较好,应摆些小餐桌让顾客品尝;有的认为“美食街”只有“烧烤屋”,商铺太少了,应该再增设“小吃店”“饮料店”。于是,美食一条街就产生了。连续三个店铺,创设一个大的品尝区,幼儿可以自由品尝各种美食,交流感受。角色游戏的情节就这样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入。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由自主地将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策略2:角色游戏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主题活动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了充分的经验支持,反过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的需要也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以大班主题“西游记”为例,经过一系列的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之后,孩子们对“西游记”的兴趣达到了一个高点,相对应的,区域活动也正以丰富的形式展开:表演区有“三打白骨精”,语言区有“话说西游”,美工区有“西游连环画”“兵器大制作”…这一番热闹场景的映衬下,角色游戏“偏安一隅”。面对陈旧的“娃娃家”、毫无特色的“超市”、无人光顾的“照相馆”,幼儿已无游戏兴趣。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商议、讨论,大胆地进行调整:“超市”变成了“西游记博物馆”“照相馆”,还有新增设的“梦幻西游摄影组”等,提供了各种道具和操作材料,一时间,新的角色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创造性地游戏着,推动了主题向纵深发展。

策略3:角色游戏与其他创造游戏整合

创造性游戏包括建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三者都是幼儿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所以三者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在创造性游戏中,建构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很密切。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公共汽车”“幼儿园”活动中,幼儿通过商量讨论,用几把椅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用积木围成“娃娃家”等,利用建构材料布置游戏场景,然后再进行角色游戏。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后,也常常加入角色和情节,发展成为角色游戏。这个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游戏的完整性。

比如,幼儿在完成主题建构“游乐园”后,就开始参观游赏:门口设售票处,里面有“导游”详细地介绍娱乐设施,带领游客参观游玩。又如在角色游戏“美美服装城”活动中,幼儿发现,要让服装店变成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城,需要搭建很多的店铺。于是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搭建了一座“服装城”。“服装城”由许多创意服装店组成,每间服装店再搭建一些货柜架,可供角色游戏中“服装店”的服务员摆放各种款式的服装并进行销售活动。刚开始,生意较好,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经理们都到银行存了很多钱。渐渐地,由于服装没有变化,生意渐渐清淡,幼儿又想到开设服装厂,一些设计师在那儿设计各种款式的服装。为了角色游戏情节的需要,孩子们商讨在“服装城”里搭建一个舞台,举办时尚动感的“时装秀”,为“美美服装城”的老板搞服装促销活动而准备。这样,不知不觉中又转入了建筑舞台的活动,舞台建好后又转入表演游戏“动感服装秀”。

总之,创造性游戏之间是互相转换、互相补充、互相延伸的关系,这样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策略4

幼儿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减退的过程,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捕捉新的兴趣点,发掘新的游戏主题,使幼儿自主性得到发展。另外,幼儿自主性也有受暗示影响的特点,教师不失时机的语言提示或暗示,往往能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新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促使新游戏主题的产生。如在“娃娃家”中,幼儿一开始对做饭、喂饭感兴趣,玩了几天之后,游戏发展到“娃娃生病”,爸爸妈妈送娃娃到医院看病的情节。在幼儿对这个情节的兴趣越来越大时,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给娃娃看病”“你生病了怎么办”等问题。接着孩子们建构“医院”主题游戏区,玩“医院”游戏,这样,一个新的游戏主题便产生了。幼儿在已有主题情节的演化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主题,比如,在玩“医院”主题中给病人送鲜花,这一情节如果表现得很深入,可能就会产生“花店”主题。

总之,教师要多观察,多思考,要设法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和兴趣,对幼儿的自创活动予以支持,引发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支持游戏的发展。

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


我园地处农村,长期以来比较注重集体式教学,即便是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从而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我园最近开展了“主题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的研讨与探究。

区域游戏的现状

一是游戏的开展没有一定的主题。每个班级设置的区域游戏基本都是独立的,如结构区、图书角、美工区等,似乎跟班级主题开展关系不大,看不到游戏的主题性,更看不到课程的实施内容。

二是游戏环境的创设氛围不浓。活动室里看不到和区域相关的环境创设,呈现更多的是幼儿的桌子和椅子。老师们还习惯于将桌子整齐划一地摆放在一边,有的甚至占据活动室内最主要的空间,没有温馨的区域环境。

三是游戏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游戏材料单一,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跟踪一个学期看一个年级,游戏材料各个班似乎一个样;跟踪一个班级看,游戏材料似乎一学期不变。教师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和能力水平,孩子缺乏游戏的兴趣。

四是游戏区域的数量设置单一。班上设置了3—4个区域,将幼儿平均分成3—4组,每天规定好哪组幼儿去哪个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作为个别化学习区域,孩子选择的内容是受限的,玩法是老师已经规定好了的,供孩子选择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达成一个教学目标而让孩子去机械地操作。这种个别化学习绝对不是自主游戏,仅仅就是孩子的练习和任务。

区域游戏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一些游戏的现状,结合本园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游戏,减少班级集体教学。

每学期开学前,各个教研组就一起讨论:一学期每个班级可以预设几个主题?一个主题下面开展哪些集体活动?还有哪些集体活动的内容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完成?我们将区域游戏活动与主题活动融为一体,减少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游戏活动促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如四月份,小班开展《春天真美丽》这个主题,教师注重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区域间用花朵做隔断;生活区布置纽扣树、小花园;科学区设置找花心游戏……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不断完善游戏情节,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带宝宝去春游、去田野参观等。还投放一些春天的花草、动物图片或实物,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中班的教师在建构区设置了“春天的公园”,投放了各种用于构造的材料:积木、大小不同的纸盒、易拉罐等;在阅读吧提供春天的诗歌和图谱,让幼儿边摆弄图谱边讲述诗歌;在创意坊美术区里,则以“春天的花草” 和“春天的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幼儿可以结合图示折一折瓢虫、郁金香、小猫,用橡皮泥捏一捏蘑菇、小乌龟、小鱼,在“百宝箱”中选择喜欢的材料,做一做小风筝、蝴蝶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游戏,自由创造,体验成功的乐趣。

2.营造与区域游戏相关的氛围,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创设丰富、温馨的游戏环境,能充分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

(1)巧妙利用立体墙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走廊等空间,将游戏材料进行巧妙地呈现。如小班生活区的“纽扣树”和用各种大小不同瓶口的塑料瓶做成的“花园”,都可以直接布置在墙面上,这样教室里一面单调的墙就变成了美丽的“树林”和“花园”。孩子们进入区域游戏时,只要在此处铺上地垫,就可以直接游戏了。再如大班美工区,教师结合春天的主题,把“桃树”“梨树”“柳树”的树枝布置在走廊里,幼儿每次游戏时,就把折的桃花、梨花、柳条均一一装扮在这些树上,使其不断地枝繁叶茂。活动中,教师也看到了孩子不断发展的轨迹。

(2)合理设置游戏情景。如生活区的穿线游戏,对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很有帮助,但以前的穿线游戏幼儿没穿几下就不愿意玩了。于是,教师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做成一个没有门的小房子,里面摆上一只猛兽,幼儿利用穿线游戏给这个小房子装上栅栏,猛兽就出不来了。由于有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幼儿都抢着来玩这个游戏。再比如,在娃娃家的墙面上,教师可以利用展板布置成一栋栋的楼房,贴上幼儿带来的全家福,让幼儿有一种家的感觉,使幼儿能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游戏。

(3)规则建立融于情境中。开展区域游戏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包括班级设置区域的数量以及每个区域设定的人数,这些都可以蕴含在环境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图示,如大班把班级的区域设置成一朵花,每个花瓣就表示一个区域名称,每个花瓣上的小瓢虫则表示进入该区域的孩子,这样一目了然,便于教师观察统计:“哪些孩子进入了哪些区域”。如在建构区,老师利用废旧纸盒做成停车场,固定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幼儿游戏结束时可将小车停在里面,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便于幼儿取放游戏材料,孩子们非常喜欢。如在超市的游戏中,老师将超市的一面墙设计成一栋楼房的形状,每一间房做成可插超市任务卡片的小袋子,既创设了超市的游戏情境,又解决了任务卡的摆放问题。

3.投放“超市式”的菜单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材料的提供要富有挑战性和层次性。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提供上要层层递进,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生活区喂老虎的游戏中,老师提供给幼儿三种小老虎要吃的“糖果”,来帮助他们练习用筷子的技能。三种糖果分别是:方方的塑料做的方糖果、定型粘土做的圆圆大大的糖果、纸团捏起的小糖果。幼儿可以尝试从最好夹的方糖果开始,逐一提升难度,慢慢挑战。还比如在角色区的西点屋游戏中,西点屋提供了两种做点心的游戏材料,一种是用魔术贴和泡沫板及布做成的各种方方、圆圆的大蛋糕,幼儿可以用魔术贴设计各种造型的水果蛋糕。由于使用的是魔术贴,幼儿操作简便,很容易成功。还有一种是提供橡皮泥及几种简单点心或水果的操作图,泥工构造能力强的幼儿则更愿意在这里,按照图示用橡皮泥制作点心或水果。

4.创设富有特色的区域,巧妙融入班级文化。

我园每个年龄班都成立了这样几个相同的区域: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表演区等,但每个区域投放的材料可以不一样。如小班“春天真美丽”的主题中,小一班生活区有系丝巾、穿鞋带、小熊穿衣、袜子配对、编织衣服、包糖果等游戏;而小二班生活区则有喂小动物、种纽扣树、关注小动物、编织衣服等游戏。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能适应班级幼儿的原有水平,也能考虑到各班幼儿的兴趣及家长资源等等。

各班还可以根据园内的一些特殊节日,预留1—2周时间进行园本主题的开发。如“小蓝猫”科技节中,围绕“喜爱的动物”、“身边的植物”、“美丽的家园”进行系列主题活动,逐步形成班级课程。还可以将班级文化蕴涵于主题实施过程中,如中五班是蝴蝶班,他们把蝴蝶饰品融入环境布置和区域游戏中,阅读区的手偶台和区域间的隔断都装饰成蝴蝶翅膀的模样;班级主题墙的版块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足迹;幼儿游戏的标记也设计成一只只飞舞的小蝴蝶。

总之,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不追求统一的结果,追求的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我们确定的理念是:每个区域都很重要,每个区域都能让孩子有所获得,鼓励孩子到每个区域尝试活动。

游戏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期望通过我们幼教人的努力,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一样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愿孩子们所有的游戏梦想都能实现!

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


幼儿的认知是建立在活动基础上的,即幼儿的学习不能与产生此学习活动的场景分开。幼儿必须参与到有趣、有文化意义和有合作解决问题机会的学习活动中,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发展。参与的人可以是成人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的组合。合作的目的是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游戏正是一种可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活动。是一种幼儿能自己掌控的活动。在游戏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地为幼儿搭建鹰架,就能很好地实现游戏的教育目的。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主要有兴趣导向策略、问题导向策略、辅助对话策略、家长参与策略等。

一、兴趣导向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顺应他们的要求,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活动环境,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与能力不断调整自己介入的程度,在任何时候对幼儿的要求都保持在合理挑战的程度。

1.让幼儿引路,教师跟随。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只有静下心来看看幼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让幼儿引路,教师耐心等待和跟随,才能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建立在幼儿需要和兴趣基础之上的指导,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2.关注冲突,筛选经验。幼儿在游戏中所展现的兴趣和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如果把握不当,很有可能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当出现幼儿之间经验不匹配或能力不相当、幼儿游戏技能欠缺、玩具材料缺失等问题时,幼儿之间就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教师如能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冲突,就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3.扮演角色,激发兴趣。在游戏中,幼儿有时会冷落某个曾经感兴趣的游戏主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以为幼儿不喜欢玩了就轻易放弃。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游戏中,了解游戏的进展,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

4.出示标志,延伸情节。玩具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保障。教师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添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材料,可以起到丰富游戏情节,促进游戏发展的作用。例如,教师观察到幼儿在乘坐两人座的“私家车"时用手触碰车门、嘴里还发出“滴”的声音,便顺势指导幼儿把日常生活中乘公交车“刷卡”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在车门处设置了一个用废旧纸盒做的“刷卡机”。随着这个“刷卡机”的添置,“公交车”的游戏应运而生。

二、问题导向策略

当成人用明示意见和随时回答幼儿的问题的方式来不断影响幼儿的行为时,幼儿的学习质量和自我规范能力就会降低。相反,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并以此规范幼儿的行为,那他们的学习质量和自我规范能力就会提高。

1.以问题回应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当幼儿有困难找教师时,教师应接过幼儿的问题,并将幼儿的问题转化为包含教师期望的问题,再抛回给幼儿。这样做的目的旨在逐渐养成幼儿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例如,有幼儿说:“老师,我们家没有餐具。”教师回应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为幼儿提供餐具,这样,问题虽能马上解决,但幼儿可能会形成依赖成人的习惯;二是以问题回应:“你看看百宝箱里能找到吗?”为幼儿提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应该说,遇到幼儿有问题时,教师如果以问题回应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就给幼儿留下了自己思考和尝试的空间。如果幼儿确实解决不了这个困难,教师再伸出援助之手不迟。

2.以有方向性的问题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问幼儿一个一个小问题,引导幼儿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即用问题对幼儿已有经验加以统整,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例如,中班幼儿已有乘坐公交车、地铁等经验,知道不同的线路可以到达不同的地方。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公交车司机时,教师就可以问幼儿:“请问这是几路公交车啊?”幼儿听后,可能会立即去美工区用笔在白纸上写下数字15,然后贴在“公交车”的前面。在这里,教师的问话是给幼儿指引了方向,是期望幼儿能把已有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即用书面的方式加以表达,以丰富游戏情节。

3.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开放式问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以弥补教师观察的不足。面对开放式问题,每个幼儿都可能以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方式作出回应,从而有利于拓展原有经验。例如,幼儿想玩新游戏“蛋糕店”,教师并不急于布置环境和提供材料,而是以“蛋糕店里都有些什么”“哪些材料我们自己可以准备” 等问题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让幼儿自己来规划“蛋糕店”,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幼儿在准备游戏的过程中了解蛋糕店的功能、蛋糕的种类和名称、工作人员的分工等。

4.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密切配合幼儿的行动,小心地预期幼儿下一个可能采取的行动步骤,并适当参与幼儿的游戏。例如,由于有了“消防车救火”的经验,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始乐此不疲地玩起了“我家失火了”的游戏.这个情节简单的游戏被重复了两周,常有的情节是某家打电话给“119”,于是,开“消防车”的幼儿跑过去象征性地浇一下水。这天,教师下载了一个关于消防员救火的卡通视频,并放给孩子们看,然后提问道:“好多小朋友喜欢玩失火和救火的游戏,你们看看电视里和我们做的有什么不一样?阿姨打电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你们在玩游戏时又是怎么说的?”这个问题对幼儿来说颇具挑战性,他们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火灾。通过观看视频,幼儿扩展了关于失火自救的安全知识,明白了打电话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准确地址,例如门牌号码,以方便消防人员迅速到达目的地。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在消防队员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应当怎样自救呢?”以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三、辅助对话策略

游戏中的辅助性对话常发生在教师观察了解幼儿解决游戏情节冲突或游戏规则矛盾的过程中,用来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提升,供全体幼儿分享,以此帮助幼儿不断扩展和积累经验.或使个体的经验扩展为集体的经验。下面是一则师幼就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对话的案例。

玲玲:今天我玩了“银行”游戏,我是发号的,可是只有1、13和14号的票。我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找到其他的票。老师让我去“医院”找找看,她说看到“医院”里有好多票。我在“医院”里果然找了11张票……

老师:你们有没有听清楚她一开始说的问题是什么?

女孩1:她的问题是她在“银行"里发号,发现只有1、13、14号的票,别的票都不见了。

老师:对了,她的问题是有的票不见了!我们以前玩“银行”游戏时有没有用到这样的票?

男孩1:有。

老师:是按照什么顺序发的?

男孩1:1、2、3、4、5、6、7、8 o

老师:噢。但是今天玲玲发现只有几张票了?

玲玲:3张。

老师:只有3张,1号、1 3号和14号,但其他的没有了,到哪里去了呢?玲玲很着急,来找我了,这个问题后来我帮她解决了。我昨天发现“医院”的挂号单子有很多很多。玲玲今天说“银行”发号的票少了,我一想,很可能被收到“医院”里去了。所以,我就请玲玲到“医院”去找了。玲玲,你有没有在那里找到呢?

玲玲:找到了。

老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玲玲:说明昨天玩“医院”游戏的人到“银行”取钱或存钱后把票带回“医院”了。

老师:你们看,如果前一天游戏材料没有收好,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游戏。玲玲今天又花了很长时间到“医院”去找回了票.如果找不到的话又要重新画了,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纸。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游戏中与“更有知识的他人”互动,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帮助幼儿学习掌握比较复杂的认知策略,促使幼儿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问题解决者,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也是循序渐进的。

四、家长参与策略

在幼儿园组织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家长参与是丰富幼儿生活体验、积累和扩展幼儿经验的重要方法。家长是支持幼儿学习的重要力量,家长可以帮助幼儿找到更多的材料或与幼儿一起制作所需的材料,带幼儿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1.情境性支架。要想丰富幼儿的认识,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尤为重要。例如,幼儿喜欢玩坐“公交车”的游戏,而带幼儿观察红绿灯、走斑马线、看交通标志、乘坐公交车,或带幼儿去了解公交车司机上下班情况等,家长比教师更加合适。

2.材料性支架。由于游戏情节发展和角色扮演的需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材料会不断产生需求,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因此,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既能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有助于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3.信息性支架。当幼儿对某种职业或角色感兴趣时,教师可以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请家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如,教师针对游戏中幼儿混淆了“交警”与“户籍警”角色的问题,利用家长资源,请来了从事这两种职业的家长为幼儿现场展示和讲解了相关工作内容以及不同的着装等信息。从而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有关警察的信息,使幼儿对这两种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

4.方法性支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争抢角色、材料、游戏场地等问题,他们虽能用最简单的“石头剪刀布"“黑白配”筹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这些方法并不完全管用。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再教他们用诸如“猜纸球”“点兵点将”等方法解决问题,以帮助幼儿学习并积累更多公平解决矛盾的方法。

浅谈大班结构游戏的开展


导读:在每次活动后我都组织孩子们一起欣赏作品,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种成就感。同时请他们评价,说说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在以后的建构中可以借鉴;找找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在这个学期我把结构游戏作为本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对于如何开展大班的大型结构游戏颇有感受。在开展此类游戏时我会做以下几点,在这个过程也有一些感触。

首先,和小朋友们共同讨论所要开展结构游戏的主题。

大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讨论能力和社会阅历,通过集体的讨论他们会选出自己常见的大型建筑物,比如说:桥、社区、某某街道、商场等等,都是他们所熟悉有直接经验的东西,这样就有利于游戏的开展,而且从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合作能力与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对主题进行平面设计并确定可行方案。

请每组的小朋友在一张图画纸上画出讨论完后的主题构造,然后把所有的设计图贴在一起请幼儿讨论采纳哪组的方案比较合适并说说为什么,如此一来所有的孩子们都对即将要开展的主题非常了解,知道要搭建什么东西,各个部位所处的位置,让他们在搭建的时候有目的有计划,不盲目地依自己喜好搭设。比如,在开展以“桥”为主题的结构游戏中,我就请孩子们分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每组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有的单纯就画所见的桥,有的画了桥以及桥下的东西,还有的在桥的两边建起美丽的社区,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采纳了后种设计。

第三,依据设计图进行分组搭建。

孩子们有了设计图以后就会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的“工程”,其中如果发现比例失调的话老师就要进行协调。他们会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搭建,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挣抢事件,于是在这个时候就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包括一些辅助材料,比如纸盒、树叶等等。当使用材料发生冲突时,我便会引导他们进行协商或是想了办法利用其它相似材料。在搭“桥”的时候,由于社区的围墙与桥体的材料一样,于是我就引导这两个“工程队”进行讨论协商,后来他们“社区工程队”就选择了雪花片来做围墙。同时这个过程最能体现孩子的合作精神,在观察他们搭桥的时候发现有的孩子愿意放弃自己正喜欢搭的桥体去帮助本队人稳固桥墩,而有的却不是,尽管桥非常容易倒塌,他还是把自己喜欢搭桥体的事进行到底,倒了就扶,完全没有团队意识。如此反复后我就会和他谈谈话,让他自己找出不成功的原因,经过探讨在以后的活动中他就慢慢学会了合作。

最后,共同欣赏作品并进行评价。

在每次活动后我都组织孩子们一起欣赏作品,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种成就感。同时请他们评价,说说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在以后的建构中可以借鉴;找找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开展主题性区域活动的五大方法


主题性区域活动是指在主题活动开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内容与幼儿需求,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选择材料进行的一种个别(小组)化的学习活动。在区域中,如何开展主题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以完善主题活动课程?

一、活动材料直投法

把幼儿感兴趣的并且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直接投入到活动区活动中,进而观察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的探索。在活动结束后加强总结交流,通过幼儿展示在活动区的发现以及幼儿间的交流讨论,进一步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这一方法适用于因不能带领幼儿在自然界直接感知和观察的主题内容。如:衣服是哪里来的、你的爱从哪里来等等。

二、种植拓展法

通过种植区的种植活动引入活动区活动。如:在美工区画出或捏出种子的生长过程,制作种子画等;在艺术区表演种子发芽的生长过程,并展现种子成长过程中幼儿喜悦的心情,在图书区,投放相关的图书,带领幼儿观看相关视频,来获得相关知识等。

三、谈话导入法

通过班级出现的现实问题导入。如:流感高发期,生病的幼儿比较多,就引发了我们对健康问题的思考,就可以生成主题活动一一我们怎样才能保持健康;在图书区,提供相关图书,《妈妈感冒了》《我们的食物》等;美工区在食谱表格上画出健康食品,小班添画、涂色,中班补画、粘贴等,大班为一周的饮食做计划等。另外,通过谈话使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怎样科学锻炼、怎样健康饮食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进而引导幼儿在生病时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重新获得健康的身体。

四、形状线条联想法

通过在活动区投入各种图形线条,使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例如,在美工区投放画有线条形状的纸张,幼儿完成添画;表演区可以通过美工区的创作进行表演,也可以通过自选不同图形自创表演;益智区提供参照图示供幼儿自主进行七巧板、八巧板的游戏。

五、立体建构生成法

它是由建筑区或桌面立体建构所引发的思考,通过比较平面与立体的不同,从而引发“展现立体”的主题活动。例如:美工区制作立体作品、益智区进行立体游戏、表演区的立体表演、自然角插花。该方法是从幼儿的实践和操作中感知立体的空间知觉,发展大脑的空间知觉,从而打开幼儿大脑的空间知觉的大门,为幼儿将来学习立体几何建构思维基础。

以上五种开展主题活动区的方法,即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相互交叉。一般情况下,要根据活动中幼儿的需要而定,灵活掌握与实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大班为什么要开展主题搭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幼儿主题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上前阻止吗?其实爸爸妈妈要做到的就是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泣,才会顺藤摸瓜理清导致孩子...
    2021-05-17 阅读全文
  • 小朋友为什么要漱口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小朋友为什么要漱口》!总是听到大人们说,吃完东西要漱口,可以为什么必须要漱口呢?小朋友很多都是按照大人的说法去做,但是具体的原因却不知道,今天带来...
    2021-07-30 阅读全文
  • 听听孩子说为什么要顶嘴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你会发现小家伙突然不听你的“号令”,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除了烦恼,我想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顶嘴这个事的。...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妈妈,你为什么要抛弃我? 孩子3岁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虽然很多家长们会有些舍不得,但大多数会坚持为孩子选择大众的成长方式。我们儿童绘画心理乐园中有个小会员,在应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上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在幼儿园被老师和学生们孤...
    2021-03-05 阅读全文
  • 人为什么要奋斗作文大全 作为一名学生,写好作文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优质的作文书可以为我们写作时提供很多的素材和灵感,在写作文时,要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篇好作文是很会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我们可以参考哪些比较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用心整理的“人为什么要奋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2-10-07 阅读全文

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上前阻止吗?其实爸爸妈妈要做到的就是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泣,才会顺藤摸瓜理清导致孩子...

2021-05-17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小朋友为什么要漱口》!总是听到大人们说,吃完东西要漱口,可以为什么必须要漱口呢?小朋友很多都是按照大人的说法去做,但是具体的原因却不知道,今天带来...

2021-07-30 阅读全文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你会发现小家伙突然不听你的“号令”,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除了烦恼,我想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顶嘴这个事的。...

2021-11-18 阅读全文

孩子3岁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虽然很多家长们会有些舍不得,但大多数会坚持为孩子选择大众的成长方式。我们儿童绘画心理乐园中有个小会员,在应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上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在幼儿园被老师和学生们孤...

2021-03-05 阅读全文

作为一名学生,写好作文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优质的作文书可以为我们写作时提供很多的素材和灵感,在写作文时,要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篇好作文是很会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我们可以参考哪些比较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用心整理的“人为什么要奋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2-10-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