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假想”游戏变迁到“真实”游戏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游戏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在幼儿教学的比例越来越重。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游戏教学的多样性和游戏环境的改善。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幼儿园游戏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假想”游戏变迁到“真实”游戏的价值”,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游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可以实现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在以前的游戏环境创设中,我们基本上是从教师本位出发,注重室内游戏环境创设而忽略了户外环境创设。自从我园申报的省“十二五”课题(田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功立项后,我园以“田园主题教学”为切入口,对原有操场的空间进行了整改与拓展,对种植地进行了新的规划与布置,我们还新建了养殖场、灶头等室外田园环境,让田园主题教学中生发出来的一些游戏搬到外面去开展,实现了从原有的“假想”游戏到“真实”游戏的华丽转身,进一步实现了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环境与资源的合理挖掘,拓展了游戏空间

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幼儿为主体,能与幼儿互动对话的游戏环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对幼儿园室外环境进行了大幅度的整改,充分挖掘潜在的资源,拓展游戏空间,系统有效地推进幼儿的发展。

以往我们的游戏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游戏环境的创设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幼儿的活动范围较小,能够接触和交往的伙伴较少。尽管教师能及时更换游戏材料,但频繁地更换或增减环境材料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一直局限于室内的、反复的游戏之中,即使提供的材料再丰富。游戏再好玩,时间久了,幼儿还是难免会产生情感疲劳,对游戏失去最初的热情。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室外进行学习、游戏,更能促进幼儿意志力、交往能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此,我们开始思考让游戏从室内走向室外,走向田园,让幼儿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游戏,让他们主动融入到真实的游戏情境中。

我园对环境进行了改造。幼儿园操场上原来有400米的塑胶跑道,这对活动场地不是很大的幼儿园来说,占用了很大的空间。为了让仅有的场地得到有效的利用,我们对大操场进行适当的规划,把塑胶跑道改造成了两座小山,在山的西面种植各类果树,在山南的空地上分别开发了种植地与养殖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种植与养殖,让幼儿参与、享受种植、养殖的过程。我们还利用空地合理建造了蚕房、灶头,搭建了舞台,最大限度地从多维度去开拓游戏场地,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大的空间。

以前游戏中的环境布局往往都是教师策划操办的,自操场改建完成后,教师的角色由环境的主导者转变为支持者,幼儿成了环境创设的主人。材料该如何摆放,场地该怎样布局等问题也都成了幼儿探索和学习的环节。幼儿的游戏真正从室内走向室外,他们可利用丰富的动植物、泥土、种子、瓜果等资源开展游戏,借助灶头、舞台等真实情境展开游戏。这样不仅大大拓展了幼儿的游戏空间,激活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还让幼儿有更多机会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互动,大大提高了游戏的价值。

内容与情节的动态发展,深化了游戏主题

游戏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是动态发展、随时调整的。只有不断拓展游戏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才能不断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以前开展“超市”游戏时,幼儿只是频繁地去买东西,虽然教师会根据游戏的情况增减材料,但幼儿很快就玩腻了,导致超市里的生意很是冷清,有时会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现在游戏场地改观后,幼儿群策群力,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可以把东西搬到超市外面来卖。”“是啊,我们还可以发广告呢。”“我们还可以上门推销产品。”……就这样,大家最后商讨出超市里搞促销活动,幼儿根据现实生活中搞促销的场景进行策划,他们动脑筋自己设计广告进行宣传,还会摆出各种摊位并进行大声吆喝,增加促销的气氛。超市的人流量随之增多,超市的销售业绩也大大提高了。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丰富,游戏内容的不断深入,幼儿间的交往也逐渐频繁。

另外,我们的种植地有各种新鲜的农家菜,种类繁多的蔬菜是天然的资源库。游戏中的“农场主”会根据种植地蔬菜的生长情况,引导顾客进行合理采摘,现摘现卖。扮演农民的孩子可以去菜地摘菜,运到菜市场卖。娃娃家扮演爸爸妈妈的孩子可以带着宝宝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到菜场买菜。买好菜后,孩子们自己学着整理,然后在老师、阿姨的带领帮助下到灶头上进行烹饪。煮完饭菜后,还可以真实地享用,品尝自己的手艺。

不同个性的幼儿与材料、环境之间的互动也是不一样的,原本只是单一的环境因此会变得生动多样、富有灵性。如:有的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玩烧烤游戏,有的还会主动捡柴进行烘烤红薯的游戏活动。在开展“小吃店”游戏中,遇到顾客人多时,他们会在小山坡上自行搭建小帐篷,摆上桌椅,或垫上泡沫板盘腿而席,俨然是户外野餐的特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就餐。

游戏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升了游戏内涵

游戏和教学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手段,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促进游戏的深化,更能提升游戏的理念。

在开展《亲亲田野》主题时,幼儿自己种植的玉米成熟了,我们就带领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掰玉米。掰好玉米后,幼儿又兴高采烈地帮玉米脱去外衣。接着,我们就组织数学活动《数玉米》,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玉米种子的排列方式,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记,正确地计算玉米的排数,还能发现玉米是双数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与同伴协作完成计数玉米,发展了合作能力。最后,我们又一起到灶头上煮玉米,品尝玉米的美味,体验丰收的喜悦。

教师还会与幼儿一起收集种植地里的赤豆、绿豆、菜籽等种子。我们把各类种子放人益智区,让幼儿进行有规律的排序;把种子放人手工区域,让幼儿制作美丽的项链,或用种子进行拼贴画;我们还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利用种子制作乐器,开展打击乐活动等等。我们还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田野,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还会根据季节在园内举办亲子野炊游戏活动,让家长、幼儿、教师共同沐浴在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中。多形式、多角度、多通道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融入在“田园”中,享受田园乐趣。

在开展《亲亲泥土》主题时,正值幼儿种植的蚕豆丰收了,我们“大卖场”的老板就及时带领员工到农场采蚕豆,然后请公交公司的司机把蚕豆运到超市里去卖。游戏结束后,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小吃店的老板、超市的负责人会把在游戏中没有吃完的蚕豆带到教室里,老师则会组织幼儿剥蚕豆、数蚕豆,在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单双数的概念。

幼儿园室外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后,我们把游戏真正还给了幼儿,回归了天性。游戏情节从“假想”到“真实”,幼儿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演绎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成人世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乐园。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而传统的民间游戏,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童年的欢乐!这些游戏在今天的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

一、民间游戏及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

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反映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的模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幼儿的民间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幼儿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由于民间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的语言,这些都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2、幼儿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内容、取材方面、简便易行的特点。如一粒石子、一根绳子,这些随处可以得到的东西便可以使游戏开展起来。由于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3、幼儿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一特点使得儿童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许多游戏还配有琅琅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儿童在这其中边玩边吟唱,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4、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它往往不受人数、年龄、场地和时间的局限,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做游戏,愿意玩,幼儿就可以在走廊或活动室的一角、花园及家里,利用点滴的时间自由的玩耍。

5、幼儿民间游戏具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特点。例如踢毽子,不论大小都可以玩,年龄小的幼儿在毽子上系一根绳子,用手拎着踢;年龄大的幼儿则可以直接踢,还能踢出许多花样来。“跳房子”就更简单,只要用树枝或瓦片在地上画上格子,就能进行单脚跳或双脚跳,乐趣无穷。提起这类民间游戏,您一定倍感亲切,这些熟悉、富有乐趣的游戏,为什么不传给可爱的孩子们呢?

二、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体能、语言、感知方面的发展一般都能从现代游戏中得到体现,而民间游戏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

(一)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民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的过程。如有一次去上海幼儿园观摩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了幼儿在游戏《推磨磨》中,准备豆子、洗豆、泡豆、准备小石磨等工具、磨豆子、加工豆浆的过程。幼儿以游戏的方式,经历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劳动片断,了解着不同材料制作出不同的效果,经历着豆浆的制作过程,感受着劳动者的工作和价值,体验着分工合作的乐趣,享受着劳动与成功的快乐。

(二)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员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首先,民间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炒黄豆》、《跳皮筋》等,幼儿可以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其次,民间游戏所独具的特点,促使幼儿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积体、参与游戏。

(三)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积极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民间游戏带有竞争性,这使幼儿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体会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当他们面临失败,幼儿就容易产生挫折感,不过幼儿好胜心强,丰富有趣的民间游戏又深深吸引着幼儿,使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控制,锻炼了抗挫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向交流

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多向沟通的桥梁。家长和社区中的人们,对儿时的游戏往往都难以忘怀而且津津乐道,这对幼儿园征集和开展民间游戏推动极大。在家庭里,家长怀着愉悦的情感,带着耐心和爱心,去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及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等。在社区中,好玩的民间游戏自然的能把大人和小孩凑在一起,互教互动,尽情游戏。这对于现代生活在“鸽子笼”里的独生子女,获得的可是宝贵的社会交往机会,民间游戏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

三、运用和组织民间游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民间游戏的独有特点,它的运用和组织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在搜集、改编民间游戏时,应该注意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由于民间游戏产生在民间,流行于口头,存在着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搜集到的民间游戏进行改编时,那些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应加以改进,或者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含义,并使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运用民间游戏时,应该注意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度性

在具体运用民间游戏时,应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一日活动中的不同时间、不同条件和幼儿的需要,以及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不同内容的民间游戏,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三)在组织幼儿民间游戏时,还应该注意安全性

对于幼儿民间游戏的动作设计、场地的选择、玩具的使用与制作等反面,都应该加强安全性的检查。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幼儿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它的材料是土的,但教育是灵活的;材料是旧的,教育是新的;材料是粗的,教育是细的;材料是廉的,驾驭价值是高的。

总之,幼儿民间游戏蕴含着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

关于建构游戏价值的分析


尽管大量研究一再表明,建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但在日常生活中,建构游戏却容易被简化为单纯的娱乐活动,从而制约了建构游戏价值的发掘与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对建构游戏及其价值进行深度的功能分析与意义诠释,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建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帮助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建构游戏的界定

建构游戏材料具有规则性、操作性和灵活性。以常见的积木为例,它有着固定的规格,且便于进行堆积、排列、组合等操作,可以构建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而不像玩具车、洋娃娃这类材料用途固定。建构游戏中的“建构”分别蕴含在物品建构、认知建构、社会建构这三个过程中。物品建构,即可见的建构行为,如用积木搭建房屋;认知建构,即物品建构时的心理支持和结果,如对即将搭建的积木结构作出计划,以及在搭建完成后获得的心理满足;社会建构,即站在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建构游戏的效能,可理解为以材料建构为中介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及其质量。人的社会化过程本质上是人际关系的终生建构过程。

基于建构游戏的材料和活动过程的特点,可以将建构游戏定义为,个体通过有意识地堆积、拼插、排列、组合建构材料,并伴随或主动进行各种认知建构,以获得感性经验和心理满足,逐步实现社会建构的游戏。

二、建构游戏的一般价值

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同样,建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在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上,较之主导社会认知的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对儿童关于客体认知发展的作用较大。例如,儿童通过反复观察与接触积木,能积累大量关于积木的形状、质量、颜色等感性经验,这有利于儿童今后将这些经验迁移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为概念的形成和语言文字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物与物的联系(即积木与积木的联系)也将逐渐展现在儿童面前。因此,通过积木游戏,儿童可以获得力、平衡、数概念等早期朴素的科学经验,为将来的认知学习作好某些铺垫。此外,还有研究显示,积木游戏与儿童的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总之,在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上,尤其是影响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上,建构游戏有着巨大的能量。

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上,人们很容易认为角色游戏有比建构游戏更大的力量,因为角色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游戏,儿童可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来内化社会规则和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但实际上建构游戏同样存在让幼儿获得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有研究显示,在积木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儿童在积木区很少出现攻击行为。在遭遇问题时,儿童会和同伴一起协商解决。在搭建较为复杂的结构时,儿童常常需要与同伴合作。那些社会能力较强的儿童与社会能力较弱的儿童在同一组进行游戏时,社会能力较弱的儿童将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观察与实践获得社会性发展。因此,建构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

三、建构游戏的独特价值

一方面,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一样有着游戏的一般价值,可以各有侧重地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建构游戏因其材料和活动过程的特殊性,有着其他游戏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价值。基于对建构游戏蕴含的物品建构、认知建构、社会建构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建构游戏的独特价值可分别体现在内容的综合性、发展的整体性和毕生发展性等三个方面。

1.内容的综合性

内容的综合性是基于物品建构而言的,主要表现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上。建构游戏可以把科学与艺术很好地糅合在一起,体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物品建构中,材料和作品是两个基本要素。建构游戏的材料具有规则性、操作性、灵活性,由这些材料构建出来的作品则具有结构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作品由可建构的材料组成,因此作品具有结构性,而要形成稳定的结构需要以科学性作为支持;基于材料的操作性和灵活性,材料可以被建构成各种各样的结构,因此作品又具有开放性;在各式各样的作品结构中,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会有其独特的美感。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建构作品,如世博会上各国富有特色和创意的展馆,无不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体现。

建构游戏中的科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认识客体性质和物与物的关系上。例如,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由于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接触和操作积木,儿童可以获得关于积木形状、质量、大小、长短、色彩、数量等客体性质的感性经验。同时,通过反复用积木搭建各种结构,儿童还可获得许多积木与积木之间关系的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儿童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如整体与部分是怎样的关系,积木与积木间如何保持平衡,怎样才能把积木搭高而不让它倒塌,等等。由此可见,儿童通过建构游戏可以积累大量的早期科学经验,尤其是关于物理的经验。

较之科学内容,建构游戏中的艺术内容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结构、色彩及装潢的美感上。例如,在积木游戏中,儿童会有意识地比较自己和同伴的作品谁的更好看,也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美观些。在雪花片游戏中,一些儿童可能会对雪花片的颜色有特殊偏好,并在拼插过程中表现出对对称美和平衡美等美感的追求。

就这样,科学与艺术很好地综合在了建构游戏中。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既获得了快乐,也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科学经验和审美体验,为将来成为一个有科学素养和艺术品味的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2.发展的整体性

发展的整体性强调的是儿童在进行建构游戏时所存在的认知建构,其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多种心理机能的共同运作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上。建构游戏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了认知建构的复杂性,从而使儿童在活动中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最终产生对个体而言的发展的整体性。

具体而言,在积木游戏中,儿童要想构建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就需要多种心理机能的共同支持。首先,有必要对即将构建的积木结构进行设计,即便不绘制图纸,也至少要预先存在对积木结构的大致表象。接下来,是将此表象转化为积木结构,在这之前,儿童不得不对所需积木的大致数量、形状和颜色等作出规划,以方便之后的构建工作。在开始堆积木后,儿童还可能遇到一些新问题,如搭建欠稳当、积木数量不够或者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等等。当然,儿童也可能顺利搭建出自己想要的结构。但是,不管是哪种结果,儿童在建构游戏中都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从设计到构建,再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可为儿童带来很多发展机会,如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发展。如果在积木游戏中,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合理划分游戏区域和安排时间,有效运用创新性的指导方式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便可以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语言发展提供很大的平台。如果在划分游戏区时能将建构区和角色区放在邻近的位置,还可为建构游戏后期加入角色游戏成分提供机会,有利于丰富游戏内容,提升游戏价值。

3.毕生发展性

前文在界定建构游戏时提到了社会建构,这种从毕生发展观出发形成的新视野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建构游戏中最宝贵的发展价值,即毕生发展性。社会建构被认为是认知建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社会性累积,这就好比是越垒越雄伟壮观的积木,所不同的是,社会建构中的人际空间会在人生的不同生活事件中不断扩展与转换。

在经历了儿童期的“黄金季节”后,建构游戏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减,但它并没有完全消逝,而是在休闲活动中完成了“华丽转身”。在成人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还有许多人热衷于拼图和微缩场景DIY这类建构游戏,并从中寻找快乐。尽管看上去成人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建构游戏的影子,但建构活动却已深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专业到各种科技产品的组装与修理,平凡到制作水果拼盘,这其中都包含着建构的影子,闪耀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辉。社会建构作为认知建构在时空上的社会性累积,已经穿透了我们行为的每一个层面,因为技能与操作、思维与语言、科学与艺术等都是社会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认清建构游戏的独特价值,把握它的内容综合性和发展整体性,同时也就把握住了它的毕生发展性。要想积极地利用建构游戏激发儿童的发展潜能,还需要所有的教育和心理工作者进行更多的思考、探讨和实践。

浅谈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浅谈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游戏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将游戏作为一门主课,将玩具当作教科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中会进行很多种游戏,如区角游戏、户外游戏等,对于游戏对幼儿的作用,我们可能就会说:让幼儿得到了快乐。这只是片面、表面的理解,我们忽视了它更有价值的作用。

(一)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幼儿期是一个人生命起步的萌芽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游戏时让一个发展充满生机和可能的活动。

在户外游戏时,儿童奔跑追逐,攀爬跳跃,使大肌肉得到锻炼,肌体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都得到增强。比如“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孩子们前后左右移动奔跑;“炒黄豆”的游戏中,孩子们甩动胳膊念儿歌,最后两人举起一侧手臂共同翻转身体180度;又如建构区的积木、积塑,美工区的涂涂画画、切切剪剪,益智区的拼图等,使幼儿小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精确性得到锻炼,发展了精细动作。

(二)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学前期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游戏促进幼儿感官发展

感知觉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通道。各类游戏,有其是操作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官练习的机会。比如在“找不同”的游戏中,幼儿通过发现两幅图中得不同之处,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幼儿视觉观察力的发展;再比如一些音乐游戏,像大家很熟悉的“抢椅子”“击鼓传花”等,促进了幼儿听觉的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需要交往,从而引发了积极使用语言的动机。比如说大家一起玩什么游戏,谁和谁一组,谁违反了游戏规则,是否要换个新玩法,等等,对这些话题的商讨促使幼儿之间出现了较为频繁的交流。

还有些游戏,本身就与语言密切相关,属于语言类游戏。如“城门城门几丈高”这个游戏中,两名幼儿商量好做两种水果,并手拉手并抬起当“城门”,其他幼儿边从城门底下钻过边说儿歌,当儿歌结束时,“城门”就要套住从城门底下走过的幼儿,并问他吃××还是××,然后站到相应队后面,游戏继续,最后哪个“城门”后面人多就获胜。幼儿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语言能力。

3、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自在,充满想象力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物体,极大地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游戏不但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还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结构游戏中,孩子用积木、塑料、沙子等材料,构造出一幅幅富有创造力的图景,在孩子的手里,坦克可以开到海里,海可以飞到天上, “我搭的这个房子可以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这样小朋友就可以住在我家里了”。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三)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从自然人到逐渐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1、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在幼儿阶段,幼儿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问题。在游戏中,特别是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逐渐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克服“自我中心”。比如一个总是攻击别的小朋友的孩子,在游戏中扮演受害者的一方或者受欺负的小朋友,在游戏扮演中,他体会到被人欺负后的伤心和难过,学会了从被欺负者的角度看问题,有助于减少其攻击行为。

2、游戏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同情、分享、帮助、安慰等。他们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以角色的身份来游戏,在游戏中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渐懂得了分享、学会了合作,在照顾“幼小娃娃”及“病人”的过程中,学会了安慰和帮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

比如在户外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如果你扮演小鸡,怎样才能不被老鹰捉到呢?小朋友必须拉得紧紧的,一个也不能落下,才能不被老鹰抓到,不能只顾自己跑,不顾其他小鸡,这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如果你扮演鸡妈妈,你就要有责任感,照顾好你的孩子,保护好他们。

(四)游戏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期是情绪情感活动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有利于各种情感类型的产生。

1、游戏可以使幼儿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情感

游戏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选择玩伴、玩具、进入到自己假想的世界里,在游戏中,幼儿充分放松自己,因此游戏能够使幼儿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情感。

2、游戏能够帮助幼儿转移与宣泄消极情绪

在生活中,幼儿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而游戏是幼儿放松紧张情绪、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比如,小班幼儿刚到幼儿园时会哭闹,教师通常会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像“小火车过山洞”:一个教师和一个幼儿双手撑起做成一个“山洞”,另一个教师带着孩子们一个拉着一个钻“山洞”,很多幼儿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转移了注意力,暂时摆脱掉了消极情绪。

我们了解了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怎样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呢?有些人肯定会说“让幼儿的所有活动都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为幼儿准备一些材料让幼儿玩就行”等等,这些都不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我想在除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完全符合游戏的特点,最贴近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幼儿在毫无外在压力,毫无顾忌的情况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愉快的体验而且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了知识。

(二)充分利用游戏组合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为了达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教师除了让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组织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为了既保证教育的计划性,又保证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三)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求。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游戏之间并无好坏、高低之分,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需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而且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各种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游戏中教师发挥了同样的作用,那就让我们用细心、耐心去探究孩子的内心发展需要,充分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


小班下学期,我们准备对娃娃家的布局加以调整。通过和班里孩子的讨论,我们大概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孩子们希望娃娃家里有睡觉、梳头、吃饭的地方……因此。我们调整了娃娃家的空间布局,将娃娃家划分为客厅、厨房、餐厅、卧室等。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娃娃家投放了制作奶茶、棒棒糖、荷包蛋等食物的半成品。同时提供了面粉以及擀面杖、模具等原料和工具。一时,娃娃家的孩子们对“制作面点”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孩子喜欢自己揉面粉或围在揉面粉的孩子旁边观看,而对其他材料视而不见,类似情况频繁出现。于是。我们开始介入幼儿的游戏,一方面试图引导围观的孩子操作其他材料。另一方面增加投放了一些低结构材料,比如一些彩色纸条,以期能引发孩子们产生制作奶茶、面条、饺子馅之类的游戏活动。然而。观察发现,相对于那些替代性游戏操作材料。孩子们似乎对面粉、擀面杖之类真实的原料和工具更感兴趣。对此,我们感到十分困惑:在投放娃娃家的材料时,是不是应更多地考虑提供真实的原料与工具等。以还原真实的生活?或者说。类似娃娃家的投放材料是不是越真实越好?

(浙江杭州市下城区东新幼儿园 杨伟丽提供)

答: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在组织娃娃家游戏时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首先,她非常关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注意了解幼儿对娃娃家的想法,并能依据幼儿的想法调整娃娃家的布局,丰富幼儿的操作材料。其次,她通过提供面粉、擀面杖等引发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再次,她在提供材料后能注意观察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与行为反应,进而对如何投放娃娃家的材料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制作奶茶、棒棒糖、荷包蛋等的半成品以及替代性材料如彩色纸条等似乎无甚兴趣,而对面粉、擀面杖、模具等真实的原料和工具等十分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疑问是:孩子是否对真实的生活材料更感兴趣,教师投放的娃娃家材料是不是越真实越好?案例所提出的问题,我想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的性质以及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有关。

一、幼儿为什么更喜欢面粉、擀面杖等材料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活动,游戏材料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为什么对半成品及替代性材料无甚兴趣,而对真实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呢?

●源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越是形象逼真、贴近其生活经验的材料越容易引发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面粉、擀面杖之类材料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可以直接引发幼儿玩“做饭”的游戏,而“做饭”又是孩子们在娃娃家游戏中最爱模仿、再现的活动。

虽然小班幼儿对材料的逼真性、情境性依赖程度较高,但如果游戏情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需要,即使替代性材料也能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笔者一次在某幼儿园观察娃娃家游戏时,发现小班一位当“妈妈”的孩子在很投入地“做饭”,她先在锅里放了一些用棕色橡皮泥做的大小、形状不一的“肉”,接着用铲子来回扒拉。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旁边的报纸撕成一条一条放入锅里,嘴里还念叨着“放点粉条应该很好吃”,然后继续用铲子在锅里扒拉,一会儿又将锅里的“粉条”一一拿出来剪成一块一块的。当时,我曾忍不住好奇地问了她一句:“你这是干嘛呢?”她不加思索地回答:“粉条太长了,我把它剪短点。”只见她剪完后又盖上锅盖,开始擦灶台、摆放好用过的厨具、扫地等。一切收拾停当后,她开始关火起锅,把烧好的“牛肉炖粉条”盛在碗里……这个孩子之所以玩得这么尽兴与投入,我想关键还是她有浓厚的游戏兴趣和这个游戏所需要的已有经验。在没有真实材料的情况下,为了玩“做饭”的游戏,她用颜色相近的橡皮泥替代牛肉、用报纸替代粉条,尽可能用适宜的替代性材料再现自己的已有经验,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面粉、擀面杖之类材料更具真实性,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但我认为幼儿是否乐于使用相关材料开展游戏,并不取决于游戏材料的真实性高低,而是取决于幼儿对游戏内容的兴趣和经验的多寡。如果幼儿缺少相关的游戏兴趣与经验,他们对真实的材料也可能视而不见。

●源于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不同

我们知道,幼儿的游戏有赖于材料,材料的自由度、开放度越大,幼儿的游戏性也就越强。虽然面粉、擀面杖等原料与工具和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都同属于低结构材料,然而从案例描述中我们得知教师对两种材料的投放方式不同,导致了幼儿所获得的游戏体验不同。

教师对面粉、擀面杖这类材料采用的是开放式投放方法,每个幼儿在游戏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决定玩什么、如何玩,这种投放方法可以支持不同幼儿的游戏兴趣,或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要。材料开放、活动空间开放,有助于幼儿自主使用材料,从而成为环境与材料的主人。

用于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及彩色纸条等替代性材料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然而由于这些半成品或替代性材料与制作奶茶、棒棒糖、面条等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得材料具有了明确的指向,于是,材料变得高结构化,投放方式演变为封闭式,从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教师在物化了教育目标的同时也固化和控制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此时的娃娃家游戏事实上变成了幼儿完成教师规定任务的制作活动,由此也降低了幼儿的游戏体验。这或许就是这些半成品和替代性材料无人问津的原因之所在。

二、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

在本游戏中,孩子们对真实材料的热衷导致教师产生了“游戏材料是否越真实越好”的疑问。游戏材料真的是越真实越好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不同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特点,逼真的游戏材料的确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已有经验,有助于幼儿象征性游戏的开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会不断降低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并且可以通过替代物展开想象与游戏。而使用替代物的游戏也标志着幼儿具有了更高水平的假想和创造能力。有研究发现,5~6岁幼儿已经不在乎物体形象是否逼真,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物”的逼真性的依赖降低了,甚至可以不凭借任何外物就做出象征性动作。

●不同性质的材料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体验

我想,幼儿之所以在娃娃家游戏中更喜欢面粉、擀面杖之类的材料,不仅是出于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更是出于对低结构材料的兴趣,因为这类材料更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展开游戏活动,丰富游戏内容,从而获得游戏体验。幼儿为什么不喜欢选择那些用于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及其他替代性材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从而降低了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兴趣性体验和胜任性体验等游戏性体验水平。

有研究者指出,如果教师想在娃娃家之类游戏区域激发幼儿更高水平的假想行为,就应将幼儿熟悉的真实材料换成积木、橡皮泥等需要幼儿进行更高水平认知加工的材料,因此,真实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多方面的体验或经验更为重要。

三、游戏材料的投放仅为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吗

最后值得讨论的是,如何看待教师在案例中提到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她才在娃娃家投放了相关的半成品和真实的操作材料的做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的确,幼儿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幼儿是借助环境和材料了解世界,寻求答案,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经验的。如果我们仅从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角度提供材料,就会忽视材料所隐含的诸如设计与计划、探索与试误、表达与表现、感知体验与发现关系等多重价值。

为此,教师应视环境、材料为幼儿的第三教师,注重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要,注重研究材料的功能与暗含价值,注重研究材料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有价值的发展。

重新认识有价值的游戏


“9.18”观摩事件(详见2015年4期《四好·四乱·改变·惊喜))一文)让我们见证并相信,教师要勇敢地退到后边,把舞台交给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游戏的主人。但是,教师要想克服自己那颗对孩子包办代替的“心”,尽量先观察,不莽撞地指导与干预,其实很难。作为业务管理者,我需要从教研的角度给予教师更多支持。

“乱七八糟”的表演区和建筑区

尽管幼儿园的区域游戏面貌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但在表演区,我们依然经常看到孩子们穿上精致的表演服装,按照提前制定好的节目单,自己按下音乐播放器的播放键,和着音乐表演娴熟的舞蹈。孩子们表演的过程中,伴随着报幕、买票,一定有观众,还缺少不了在此间坐阵的老师。因为离开老师,表演区常常是乱作一团或百无聊赖。

即便实验班里有了研究蜗牛、扮演海盗、探索磁铁试验等能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但仍然有一些孩子十分开心地“东游西荡”!

尽管园长带着我们中层明确了“什么是儿童的真游戏”,坚决调整了由教师主导和编排的表演区里的那些展示性歌舞表演、积木搭建,同时鼓励老师们提供纸箱、大布、乐器、废旧物等,期待着孩子们玩出天性与精彩。但老师们更困惑了,不知道面对游戏中出现的“乱”,该管还是不管。其实,作为业务管理者,我也有同样的迷茫。只知道被老师安排的表演、被老师控制的搭建不是儿童自己的游戏,但是这样的“东游西荡”、乱成一团,就是有价值的游戏吗?

正巧,与实验班对门的中二班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详见本期《乱七八糟的建筑城》)。我们隐约感觉到,我们对幼儿游戏的特点、价值要重新认识。

一直以来,老师们为孩子做了很多准备和投入,像投放积木、辅材、地图、标志以及制定规则、要求等。这些看上去必备的物品,如果没有被孩子使用,就等于没有存在的价值。任何一个工具、材料、学具、玩具,只要能被孩子合理、有趣、安全地使用就是好的。同时,我们还体会到,要支持孩子的发展,不能只用眼睛看,不能只盯着作品看,更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开始策划一次新的教研活动,主题直指:有价值的游戏。

乱成一团的“打怪兽”

当我们重新认识儿童在游戏(学习)中的角色以及反思教师的评价能否有效促进儿童学习的时候,从新西兰留学归来的周菁博士再次来到我们幼儿园指导。

因为这次是周老师第一次来我们幼儿园观摩现场,老师们的心中既期盼又忐忑。一方面想到,一位见多识广、理论水平高的幼教专家来看我们这所普通幼儿园的老师如何指导游戏,机会多么难得,一定好好听专家的指导,我们也要看看专家如何跟孩子一起游戏;但另一方面也想到,万一孩子太闹,我们是管不管呢,真出了错多不好意思。

周老师进班后立刻与孩子们玩在一起。当我们发现周老师的时候,她正坐在最乱的角色扮演区的边上,和两个孩子用插片玩具拼插一个稀奇古怪充满枝权的东西。只见她举起这个东西来到孩子们中间,兴奋地说:“怪兽插好了。”但是,话音未落,旁边冲过来一个男孩一下子就将怪兽打烂了,插片四散,撒了一地。孩子们立即兴奋起来,跳起来踩地上的插片,嘴里叫着:“打怪兽!打怪兽!”教室里乱成一团。

园长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赶快找老师。没想到,班里的两位老师都站在旁边,只是两个人分别举着一个照相机和一个手机挡住自己的脸,做照相状,可以体会到她们的心情是多么复杂。事后,她们说:“你们两个,一个是大专家,一个是园长,我们怕管错了,就想看看专家和园长到底怎么办?”

这时,周老师不停地和孩子们强调:“只有一个规则,就是不许踩玩具!”可是,孩子们完全投入到踩“怪兽”的乐趣之中,根本听不到周老师的声音,甚至有的插片被踩裂了,一面小镜子也被跺坏了。

园长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出面阻止了越演越烈的破坏行为。“我数10下,看谁可以帮我把幼儿园的玩具都拣回来?”就在第10下结束时,孩子们把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园长借机对孩子们进行了爱护幼儿园财物的教育。

研讨的时间到了,我们只能先离开现场。

从“乱”中挖掘发展契机

这起突发事件让我们意识到,现阶段老师们的最大困惑是面对游戏时的“乱玩”该不该管,如何看待孩子的“乱”。于是,我们把两个案例一一“乱七八糟的建筑城”和“乱成一团打怪兽”一起呈现给专家和老师们。

经过各抒己见,我们发现,老师和专家的不同视角直接影响了做法,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老师们普遍从找孩子们的问题人手,从交往技能、语言表达、动作发展、知识建构、思维发展、角色扮演、表现技能等角度分析得头头是道,唯独没有人说到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发展。

而专家的建议是可以把这个“混乱”的现场“还”给孩子,围绕“混乱”来一场讨论,听听多方的声音和看法。比如,听园长说,她看到乱为什么会不高兴、她是怎么想的。听听周老师说,为什么她会允许孩子们“打雪花片怪兽”,她又是怎么想的。更重要的是听小朋友说,自己为什么打、为什么又没有真打、游戏里一定要有打吗、如果真需要打可以用什么替代呢、什么材料能起很好的替代作用、“打”够以后还想做什么。

专家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着孩子的需要展开,而且句句延伸,逐渐深入,既能帮助老师看到混乱的本质,又能引导老师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

经过研讨,我们知道,孩子的任何言行都是在思维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看到孩子的表现要透过现象解读本质。

1.孩子“打”的背后是对角色的喜爱和对扮演的向往(他们喜欢扮演奥特曼,每天都会装扮表演一番)。

2.孩子“不真打”是懂得不能伤着同伴、有自我保护知识(有个孩子一直在打教室里垂着的纱帘,而不愿意跟另一个孩子对打,说“不想打到他”)。

3.“对雪花插片动手”是终于发现可以帮助自己完成勇敢表现的道具(所以,周老师建议做一个怪兽替代品,孩子们可以打,于是孩子们先用雪花片当怪兽,然后再搭怪兽。当然,雪花片并不是最佳替代品,但因为它就在表演区旁边,是孩子们第一个想到的)。

4.“听刘园长数到十就收”说明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勇敢有些影响游戏环境和其他小朋友了。

5.周菁老师提出“就是不能踩玩具”,但是孩子们似乎没有遵守,一是因为孩子们当时玩得太嗨,二是老师们也觉得,自从她们开始有意识尊重儿童的自发自主游戏后,确实对孩子的游戏习惯、交往习惯、整理习惯有所疏忽。

五条原因都找到了,我们再一一分析:“1”是需要,“2”是已知,“3”是方式,“4”是指令,“5”是规则。其中,前3条是孩子已有的,后2条是孩子听得少、做得也少的。由此看出,我们在尊重儿童想法、满足儿童需要的同时,在养成好习惯、遵守必要规则方面有所忽视。

经过这次就现场问题的共同剖析,我们既找到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又发现了自身的缺失。专家的现场参与和共同研讨让我们知道,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寻找问题的原因,对症寻策,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们在这次教研活动后,普遍认同“既然乱从孩子中来,那就还给孩子,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并且达成共识:“小”问题由幼幼互动解决(交往、游戏、分享),“中”问题由师生互动解决(方法、资源、目标、合作),“大”问题由集体解决(习惯、态度、自护、知识)。

在相信了孩子有自主游戏、主动学习的能力后,我们也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在于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品质的发展,游戏中的“乱”恰恰带来了大量的发展契机。但初步的认同并不等于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彻底改变,我们的改变之路还很长。

论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导读: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反映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的模式。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而传统的民间游戏,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童年的欢乐!这些游戏在今天的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

一、民间游戏及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

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反映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的模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幼儿的民间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幼儿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由于民间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的语言,这些都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2、幼儿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内容、取材方面、简便易行的特点。如一粒石子、一根绳子,这些随处可以得到的东西便可以使游戏开展起来。由于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3、幼儿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一特点使得儿童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许多游戏还配有琅琅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儿童在这其中边玩边吟唱,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4、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它往往不受人数、年龄、场地和时间的局限,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做游戏,愿意玩,幼儿就可以在走廊或活动室的一角、花园及家里,利用点滴的时间自由的玩耍。

5、幼儿民间游戏具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特点。例如踢毽子,不论大小都可以玩,年龄小的幼儿在毽子上系一根绳子,用手拎着踢;年龄大的幼儿则可以直接踢,还能踢出许多花样来。“跳房子”就更简单,只要用树枝或瓦片在地上画上格子,就能进行单脚跳或双脚跳,乐趣无穷。提起这类民间游戏,您一定倍感亲切,这些熟悉、富有乐趣的游戏,为什么不传给可爱的孩子们呢?

二、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体能、语言、感知方面的发展一般都能从现代游戏中得到体现,而民间游戏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

(一)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民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的过程。如有一次去上海幼儿园观摩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了幼儿在游戏《推磨磨》中,准备豆子、洗豆、泡豆、准备小石磨等工具、磨豆子、加工豆浆的过程。幼儿以游戏的方式,经历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劳动片断,了解着不同材料制作出不同的效果,经历着豆浆的制作过程,感受着劳动者的工作和价值,体验着分工合作的乐趣,享受着劳动与成功的快乐。

(二)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员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首先,民间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炒黄豆》、《跳皮筋》等,幼儿可以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其次,民间游戏所独具的特点,促使幼儿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积体、参与游戏。

(三)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积极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民间游戏带有竞争性,这使幼儿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体会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当他们面临失败,幼儿就容易产生挫折感,不过幼儿好胜心强,丰富有趣的民间游戏又深深吸引着幼儿,使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控制,锻炼了抗挫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向交流

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多向沟通的桥梁。家长和社区中的人们,对儿时的游戏往往都难以忘怀而且津津乐道,这对幼儿园征集和开展民间游戏推动极大。在家庭里,家长怀着愉悦的情感,带着耐心和爱心,去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及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等。在社区中,好玩的民间游戏自然的能把大人和小孩凑在一起,互教互动,尽情游戏。这对于现代生活在“鸽子笼”里的独生子女,获得的可是宝贵的社会交往机会,民间游戏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

三、运用和组织民间游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民间游戏的独有特点,它的运用和组织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在搜集、改编民间游戏时,应该注意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由于民间游戏产生在民间,流行于口头,存在着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搜集到的民间游戏进行改编时,那些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应加以改进,或者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含义,并使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运用民间游戏时,应该注意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度性

在具体运用民间游戏时,应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一日活动中的不同时间、不同条件和幼儿的需要,以及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不同内容的民间游戏,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三)在组织幼儿民间游戏时,还应该注意安全性

对于幼儿民间游戏的动作设计、场地的选择、玩具的使用与制作等反面,都应该加强安全性的检查。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幼儿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它的材料是土的,但教育是灵活的;材料是旧的,教育是新的;材料是粗的,教育是细的;材料是廉的,驾驭价值是高的。

总之,幼儿民间游戏蕴含着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

创造性游戏教学的价值思考


记得笔者刚刚接触到创造性游戏时,根本不懂得如何支配。每次游戏时为了使孩子们都能玩到,笔者以组为单位让孩子去指定的区域玩,现在想来这样的安排不就是强制么?难怪在游戏中某些孩子一点兴趣都没有。通过自身的观察以及与孩子们的沟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笔者现在已经把选择权还给了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玩得是那样的尽兴,那样的快乐。所以说,为了使孩子们获得快乐及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一定不能被动地让孩子们接受指挥,而是让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游戏活动更加完善。游戏材料不仅能使幼儿行为与思维发生变化,同时还能保持游戏情节的连续性,吸引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创造性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一旦没有了“病人”就显得很无聊,其实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在这个区域里提供半成品材料,比如橡皮泥,让“医生”和“护士”在没有“病人”的情况下自配一些药丸。又比如“小吃店”刚开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对它爱不释手,可好久不长,孩子们对它渐渐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个情况,笔者为孩子们在小吃店里增加了“奶茶铺”,让他们制作不同味道的奶茶。这样一来,孩子们又有了游戏的兴趣。

引导、激励——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辅助要素

教师在何时介入游戏,如何介入,介入的程度,即给予幼儿以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进一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各方面的能力及成功感和胜任感。记得一次超市游戏活动中,生意惨淡,两位“工作人员”整理好货柜上的物品后就显得无所事事。这时,教师以顾客的身份来到超市,“您好,马上就要过年了,超市有什么活动吗?比如买一瓶洗发水送一把梳子。”这一句话吸引了几名顾客来到教师身边探个究竟。“有啊,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超市有买一送一的活动哦。”一句话的点拨,使孩子们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想到了过年时自己在超市看到的情形。这样一来,超市又恢复了热闹的场面,而且盈利很多。教师此时作为一位援助者,帮助孩子解决了生意冷清的问题。

一次,经过娃娃家,笔者看到“爸爸”正在为“孩子”理发,于是饶有兴趣地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娃娃家“,哇,你好厉害,都能自己为‘孩子’理发。”“我可不是‘爸爸’,我是‘理发师’。”“‘理发师’不在理发店,怎么来这了呀?”此时的笔者有点纳闷“。生意不好,只好上门服务了‘,理发店’里还有一位‘理发师’呢。”原来是这样。笔者以赏识的态度表扬了孩子的聪明才智,游戏评价时又表扬了他,激励他及其他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小才能。其实在每次的创造性游戏中,都能发现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让幼儿们带着兴趣保持游戏情节的连续性,让他们在不同的游戏中提高观察力、语言沟通能力、想象力等等。当然游戏结束后,教师一定要把每次活动中某些幼儿好的一些想法、做法推荐给其他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有所借鉴和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评价——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关键

游戏评价,还是要以幼儿为主体,让他们来讲述在游戏过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遇到的一些事情,如何解决问题,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同伴们进一步认识角色,知晓对待问题如何解决,也让孩子们在评价中相互交流,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评价时教师要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幼儿不断思考和讨论,这样的评价才会显得充满活力,从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游戏经验和能力,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造,越玩越有自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我们时刻做个有心人,关注每一位孩子,让其发挥各方面的能力。

混龄游戏实施的价值和建议


导读:游戏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的独特价值体现在: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一种自发的行为,一种虚构的行为,一种有规则的行为,一种社会性行为。

现在的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而邻居间又缺少一定的交往。这样孩子的交往圈子非常狭小,而且独生子女在家中无同伴玩耍,无弟妹要他照顾,父母以他为中心,家中东西也是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若不加以引导只能使他们独占意识膨胀,自我中心倾向得不到削减,甚至日益严重。加上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严重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的独特价值体现在: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一种自发的行为,一种虚构的行为,一种有规则的行为,一种社会性行为。

在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

然而幼儿园里的游戏基本为同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但是幼儿园的同龄游戏给孩子们提供的交往空间和层次上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在翻阅了一些文献,有了一定基础的条件下,我在中大班组织了一系列的混龄游戏,并获得了一些认识。

一、幼儿园需要混龄游戏完善幼儿个性发展

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发现,由于现代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幼儿教育策略的失调;功利社会背景下幼儿正常交往生活的剥夺;竞争状态下幼儿的孤立化以及生活环境的都市化、媒体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异龄伙伴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这对现代独生子女幼儿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性方面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也造成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

经实践证明,混龄游戏给不同年龄层的幼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如混龄游戏给中班的幼儿带来了年长幼儿温暖的问候,给大班的幼儿主动关心弱小幼儿的机会。在一次推小车的游戏中,中班一个幼儿不小心弄疼了,旁边大班的孩子不停地揉着,还安慰着说:“没关系,没关系,不疼的……”。如果幼儿园对幼儿异龄同伴交往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对幼儿来说,将为其发展提供一重要环境和机会。因为异龄同伴群体类似于一个温馨的家庭,不同年龄的幼儿象“兄弟姐妹”般一起生活着,比较贴近于个体社会人际生态的实际。这一交往活动拓展了独生子女幼儿交往的空间,让他们体验到了“兄弟姐妹”间的关爱、帮助之情,对他们的社会性认知、积极的情感、亲社会性行为、归属与爱的满足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Hartup,1992;Asher&coie,1990)。因此,在我国现代幼儿园的教育中,通过混龄游戏深入探讨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社会性教育价值,其实际意义也更加明显了。

二、游戏的内外因素对幼儿产生利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混龄游戏的游戏本身是本次研究中一重要的内容。游戏外在客观的因素有游戏时间,材料和场地,游戏自身内在的因素有游戏本身的性质以及游戏者自身的认知经验和年龄等。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不管是游戏外在客观条件还是游戏自身条件都对幼儿产生利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游戏外在的客观因素如游戏的材料,游戏材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有无幼儿利他行为产生的机会。材料少的游戏中,中大班幼儿为了大家能够共同游戏,会有谦让或合作的表现。其次,游戏者自身的认知能力等经验之间的水平差距是促发幼儿利他的直接因素,中大班幼儿存在着知识经验和水平上的差距,在一次中大班幼儿结伴玩绳子的游戏中,大班幼儿主动教中班幼儿跳绳,大家一起探讨玩绳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班幼儿的价值是同龄游戏中无法实现的。再者,游戏的性质,如合作性,竞争性的混龄游戏都是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有效资源,如两两合作的游戏中,要求中大班幼儿互相合作;在要求大帮小的游戏中,大孩子主动帮助弱小的幼儿……

三、老师和同伴在混龄游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混龄游戏中除了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差距会促使幼儿利他行为,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而产生利他,如:老师的游戏组织安排,提醒……包括游戏的性质在内的这些因素的制造者都是幼儿园中的另一个主体——老师。首先是老师对游戏如何恰倒好处的组织,处理好材料的多少,人员的安排,游戏的选择;然后,老师在活动中最直接的提醒和指导,一句委婉的语句给予孩子提醒,或者一个微笑点头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还有,老师给孩子们提供更多与不同年龄层次幼儿交往的机会和环境。

混龄游戏中的交往实际上是异龄同伴交往的一个过程,混龄游戏中的利他行为实际也就是异龄同伴交往的结果。这一结果离不开游戏中的同伴,只有与之交往才能懂得游戏的潜规则,在不断的适应规则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识。另外同伴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同伴间的互相模仿。幼儿现阶段各种道德行为的养成最大的途径就是模仿,不仅对大人的模仿,还有对自己同伴的模仿。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混龄游戏后,中班幼儿也主动地去帮助同龄幼儿或有困难的幼儿,这是他们在混龄游戏中的进步。所以要给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环境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在一系列游戏过程中认识到混龄游戏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但是由于混龄教育,混龄班的开设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针对目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提出一些供参考的建议。

一、完善混龄游戏,扩大其优势,扩展至其他教育领域

在游戏领域,幼儿的社会性有着很好的发展。为了使混龄的效果更为扩展,可以扩大到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一起感知,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异龄同伴间的交往,如外出感知春天、秋天时,可以让每个姐姐哥哥带一个弟弟妹妹:熟悉幼儿园的墙饰时,可以让年长的幼儿为弟弟妹妹当讲解员等。另外,手工制作、绘画、打击乐、续编故事、诗歌、看图讲述等也都可以成为幼儿异龄同伴间一起活动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中介。因此,在游戏领域中,可以把角色游戏、竞赛游戏、表演游戏作为素材,通过创设适宜的、新颖独特的情境,灵活运用榜样示范、竞赛评比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大帮小,小学大”的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如果能积极发挥幼儿间互助合作的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判断问题情境中蕴含的规则,并探索问题情境的相应解决办法,幼儿的爱心、责任心、自主性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混龄游戏,更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利他行为发展。

不同跨度的混龄游戏对幼儿产生谦让、合作等利他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各年龄层幼儿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混龄游戏,确定好明确的被试主体,使游戏的作用更能有针对性的发挥。小跨度和大跨度的混龄游戏对幼儿的利他行为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在能力和知识经验有差距的游戏中,更有利于幼儿帮助和合作等利他行为发生。有一次我带着中大班孩子一起去帮小小班孩子穿衣服,很明显的两个班的孩子都成了大孩子,更有责任心。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年龄资源,相应的开展一些大跨度大的混龄游戏,如幼小衔接的活动。

游戏性质要求合作的混龄游戏更有利于年幼幼儿合作的利他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年长幼儿帮助、谦让行为的形成。在幼儿园的游戏中,为了幼儿能逐渐去自我中心,可以给他们组织一些合作性质的混龄游戏,如现在的很多民间游戏都是属于合作性质的。同时游戏材料的数量影响幼儿分享和谦让的利他行为的产生。为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混龄游戏的材料准备是很重要的。

三、充分利用在混龄游戏中老师与同伴对幼儿产生利他行为的作用

为了满足各年龄幼儿发展的多种需求,教师首先需要具备有关各个年龄段幼儿发展与学习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丰富的教育策略。将幼儿视为不断学习、发展着的个体。教师必须具有为幼儿设计开放的、多元学习经验环境的能力,以促进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发展。教师必须了解“何时”、“怎样”采用“同龄”或“混龄”方式对幼儿进行分组,以及如何设计幼儿合作学习任务等。同时教师日常的言语、表情都可以作为强化的工具。

为了促成不同年龄幼儿间的交往,在环境创设上幼儿教师可以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在园内可以把大的活动室分割成若干小的活动区域,使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有共同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场所,有共同进餐的地方,也有共同休息的地方,这一点我所进行实验的两个班就是这样,更加方便幼儿的交流;在教具、玩具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需要,如既有年幼幼儿喜欢的布娃娃、机器人等玩具,也有年长幼儿喜欢的图书、智力拼插玩具等。

老师在混龄游戏中对幼儿产生利他行为的作用,势必会要求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在混龄游戏中,老师面临着多元目标的挑战,迫使老师提高环境创设的能力,并且对老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球类游戏棋的制作、指导与价值


球类游戏棋是我园室内球类低结构区角游戏中的一种操作材料,它是两人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通过比赛的形式获得相关球类知识经验的一种游戏棋。由于它具有趣味性、比赛性以及知识性等特点,因而深受幼儿的喜爱。

一、球类游戏棋的制作

1.球类游戏棋的路线图。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置的行走路线是简单的“N”字型:用双线把“N”字画出,以“N”的一端作为起点,另一端作为终点,在双线的中间画出大小一样的格子,每个格子的中间都贴有一个数字,数字从1到16,其中3、5、7、8、1O、13、15的格子里都贴有图画。

2.在格子里贴形象生动的图画。幼儿对形象生动的图画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看得懂,因此我们在格子里贴形象生动的图画来对球类游戏棋做说明。比如,游戏棋的起点贴有两只小脚印,表示双脚站在脚印上,从这里开始;终点贴有一个微笑的小星星,表示到此结束:在数字3的格子里贴有小动物双手开心地抛球的图片,表示当走到此格子时要抛2下球,进一步;在数字5的格子里贴有一个卡通娃娃躺在树底下睡觉的图片,表示当走到此格子时,暂停一次;在数字7的格子里贴有两个小朋友在抢玩具,表示这种行为不好,要后退2步;在数字8的格子贴有一个小朋友在拍球,表示要拍5下球,进1步……这些图画及其表示的意思通俗易懂,幼儿都能较快地学会。

3.球类游戏棋规则的制定。我们结合以上两点制定了简单的游戏规则:两人进行比赛,轮流掷骰子,当骰子停下来时,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边数数边走几步,当走到有图画的格子时,要根据图画的提示做相关的动作,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二、球类游戏棋的指导

1.帮助幼儿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在玩球类游戏棋前,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有关数学知识。比如,让幼儿熟悉数字1~16和骰子上面的点数,并让幼儿学会一边数数一边按格子走路。

2.激励幼儿参与球类游戏棋。在投放球类游戏棋之初,我们发现参加棋类游戏的幼儿并不多。为此,我们先是请会玩的幼儿向其他幼儿展示他们玩得多么有趣,然后再出台激励措施:在玩游戏棋中获胜者可获得大贴纸、糖果、小玩具等不同标准的奖品。另外,我们还做了两幅相同的球类游戏棋路线图,让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进行比赛,最先全部到达终点的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可获得一定的奖励。

3.允许幼儿“自定规则”。班内有几名幼儿拍球水平较低,让他们在玩球类游戏棋时站在固定的一个地方拍多少下球有一定的难度。这样他们就很难当胜利者,以致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球类游戏棋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我们允许幼儿通过协商自定规则。比如,拍球水平低的幼儿可以减少拍球的数量,并由水平高的幼儿教他拍球,等等。

三、球类游戏棋的价值

1.发展了幼儿的各种能力。在玩球类游戏棋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掌握规则和图画所表示的意义,并能按图画的提示做出相关的动作。这就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并在解决游戏时遇到的问题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

2.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在玩球类游戏棋中,幼儿需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比如,正确使用协商语气及语句:“……行吗?(好吗?)”“可以……吗?”等。另外,幼儿还需要学会谦让、合作。比如,“你先玩,我后玩。”“我们一起玩。”等。只有这样,幼儿之间才能更好地玩球类游戏棋,从而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相信《“假想”游戏变迁到“真实”游戏的价值》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价值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游戏发展价值 Youxifazhanjiazhi 游戏发展价值(developmentalvalueofplay)学前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游戏是处于这个时期幼儿固有的、快乐的活动。游戏除了...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老游戏拥有的价值 在幼儿园里有个很平常的事情就是每到了离园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早早的坐不住了。就只等着家长来接自己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今天,下午还差十多分钟就要放学的时候,我们班的吴志明和方厚琛就坐不住了,在那个板凳上...
    2021-09-25 阅读全文
  • 关于建构游戏价值的分析 尽管大量研究一再表明,建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但在日常生活中,建构游戏却容易被简化为单纯的娱乐活动,从而制约了建构游戏价值的发掘与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对建构游戏及其价值进行深度的功能...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浅谈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浅谈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
    2019-12-19 阅读全文

Youxifazhanjiazhi 游戏发展价值(developmentalvalueofplay)学前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游戏是处于这个时期幼儿固有的、快乐的活动。游戏除了...

2019-12-16 阅读全文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

2019-12-19 阅读全文

在幼儿园里有个很平常的事情就是每到了离园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早早的坐不住了。就只等着家长来接自己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今天,下午还差十多分钟就要放学的时候,我们班的吴志明和方厚琛就坐不住了,在那个板凳上...

2021-09-25 阅读全文

尽管大量研究一再表明,建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但在日常生活中,建构游戏却容易被简化为单纯的娱乐活动,从而制约了建构游戏价值的发掘与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对建构游戏及其价值进行深度的功能...

2019-12-16 阅读全文

浅谈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