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还孩子一片自由的游戏天地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说课稿裸一片落叶。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游戏结束时,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你收集了哪些有趣好玩的幼儿园游戏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还孩子一片自由的游戏天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角色游戏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呢?这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贯彻《指南》中,我们打破以往教师主导孩子游戏,孩子们只是按照老师的意图被动地游戏的做法,把幼儿推在台前,自己退后,不急于“介入”“帮助”,观察幼儿游戏,读懂幼儿的游戏行为,等待幼儿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提升,给予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空间,还孩子一片自由的游戏天地。

一、美食店

今天有5、6个小朋友都来到了美食店游戏,3个小朋友都在做点心,1个小朋友做收银员,1个小朋友在吆喝着卖点心。可是唯独缺了个服务员,斌斌跑过来和我说,美食店里谁也不想做服务员,在我的协调之下,小宇被“分配”当起了收银员。可是,事与愿违,他始终不喜欢自己的角色,对游戏也不感兴趣,最后还是离开了美食店。

分析:

今天在美食店出现的情况,虽然在平时也出现过,但也有可能这次美食店的人员协商能力普遍不强。虽然在我的引导之下最后小宇小朋友被安排当起了服务员,可由于幼儿对自己的角色不满意,也就不愿意再兢兢业业地坚守岗位,游戏也就玩不起来。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游戏结束的时候让幼儿讨论“如果在一个游戏区中,没有服务员或者大家都想当收银员、厨师……怎么办?”小朋友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可以轮流当,有的说可以交换,今天你来做服务员,明天他来做厨师。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希望以后的游戏中幼儿遇到此类问题能够自己解决。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把幼儿框起来,要相信幼儿,要大胆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探索。但是,要把握好“放”的度,全“放”了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放”,在“放”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困惑、需要。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要做的是观察、解读,然后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困难时,教师最好进行间接地参与指导或以角色身份的口吻去引导启发幼儿,或是在游戏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征求幼儿的意见,问他们想玩什么游戏,定什么内容,有什么角色等,同时让幼儿自由寻找伙伴,合作展开游戏,共同商讨游戏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

二、小银行

小晨和愫愫结伴想去美食店买东西吃,她们来到取款机前,却看到了空空的盒子,互相说着:哎呀,银行里没有钱。“张老师,银行里没有钱。”愫愫很认真地看着我,似乎在寻求帮助。“那怎么办,要不然你们假装手里有钱,或者想个其他的办法。”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把问题抛给她们。两个人无奈地看着我,又跑了回去。看她们没有想到方法,于是我介入了游戏。“要不然你们找找有什么能够替代钱的呢?”“用这个当钱吧。”小晨突然看到了玩具柜里的雪花片,说着便搬了出来。

分析:

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和收集的游戏材料是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游戏就是在使用玩具中展开的。由于材料的缺乏,幼儿对游戏产生了困惑。一开始,幼儿并没有想到有效的办法,在老师的暗示下,幼儿有了用雪花片替代钱币的想法,既方便了幼儿游戏,也丰富了游戏材料。中班幼儿对数已经有了认识,因此他们可以通过以物品进行钱币替代的方法,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和幼儿共同来收集一些“以物代物”的材料,如牙膏盒、纸盒、药盒、糖果盒、各种瓶瓶罐罐等,非常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幼儿的想象是很宽泛的,它们比现成的玩具更能使幼儿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想象。

三、图书馆

一次自主游戏时,小材和小慧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来到图书馆,每人手里拿一本书在安静的翻阅,谁也没有干扰谁,就是那么认真的阅读。等他们看完后,互相问了句:你看了什么书?然后两个人轮流讲述自己看的书,虽然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太好,但却是很认真地在述说,基本上能听出书中大概的内容,说得很是精彩,充满童趣。

分析:

幼儿阅读图书是自由选择、没有成人的陪伴讲述,孩子们只能通过自己观察图书上的画面来猜测想象发生什么事,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画面上的内容。如果不是观察他们游戏,还真不知道平时不太爱表达的他们也能讲出那么精彩的内容。

幼儿游戏的时候教师是有多重身份的,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等,虽然是放手让幼儿游戏,但也要掌控着一切,不能认为放手了就是不理会幼儿,随幼儿怎么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得到了解放,自由的选择游戏,自主的探索游戏玩法。可是幼儿解放了,教师却没有解放,教师还是要时刻的观察每个幼儿游戏,了解教师“放手”后幼儿是怎么游戏的,从中感知每个幼儿的特性以及他在游戏中的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自由是幼儿游戏的起点


话题中提到的幼儿游戏过程,表现出幼儿由内部动机的驱使而产生的独立自主的活动。从幼儿的表现中我们看到,孩子自己选择了适宜的材料,创造了自己的玩法,与同伴有了交流和沟通,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快乐。而案例中的教师希望幼儿在活动时按照规则游戏,保持活动室的整洁和玩具材料的完好,虽然无可厚非,但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而不是教师。玩不玩游戏,玩什么主题都应由幼儿自己决定,尤其是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材料更是如此。因此,案例中的结局——“幼儿只好乖乖地将鸡蛋壳放了回去,脸上显出无奈的表情”也就不足为奇。很明显,幼儿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也就失去了游戏的积极性,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

幼儿园的活动区只是一个空间规划的概念,设置活动区的目的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操作材料,作用于环境,通过游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同时也实现它的教育功能。《解读》一书将游戏材料界定为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

长期以来,很多幼儿教师为了让活动区配合五大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大都绞尽脑汁,对活动区玩具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即在材料上附加特定任务,幼儿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幼儿在活动区操作这些材料时,经常会感到单调和枯燥,对教师花很大精力设计出来的这些材料,总是不喜欢。所以,话题中教师的做法极容易让活动区游戏失去本身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失去对活动区游戏的兴趣。

既然游戏的特征在于它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使儿童得到满足和快乐,我认为不妨尝试两种途径,增加游戏的自由,提高幼儿的兴趣。

途径1:降低材料的结构化程度

高结构材料封闭性强,需要幼儿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操作,很容易让幼儿失去游戏兴趣;而低结构材料开放性强,无固定玩法,目标隐蔽,对幼儿来讲自主的空间大,可以玩出花样,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教育效果,更容易被幼儿喜欢和接受。如果话题中的教师在小餐厅少投放一些封闭性材料,多投放一些开放性材料,并且根据活动区的容纳量尽量多地增加材料数量,让幼儿玩得更开放,游戏兴趣持续得更久。

途径2:实现活动区材料的共享

所谓的活动区材料共享就是指教师在活动区游戏时间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幼儿可根据游戏的需要从任何区域选择玩具材料。

为了便于幼儿取放玩具,教师应把相互关联、种类近似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位置。而教师在指导时,更多要做的是在活动区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揣测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需要,不受区域的限制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游戏的材料,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和满足,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班级活动区材料的共享好处多多,但很多年轻教师难免会出现案例中提到的担心,即“不规定材料的游戏区域,活动室一会儿就乱糟糟,没法收拾”。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必须包括学习规则和遵守规则。”那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由谁来制定游戏规则?

由教师制定规则,幼儿被动执行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制定规则的出发点经常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会少一些,所以我建议,收拾玩具的规则应该由全班幼儿协商制定,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幼儿会更容易认同,游戏时也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如果出现了违反规则的现象,影响了班级游戏的正常开展,那么教师可就出现的问题及时让幼儿讨论如果不妥善管理玩具、不按规定收放玩具,会给游戏造成影响及不便,使幼儿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还给孩子自由的蓝天


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更有人预言,在即将面临的对世纪,人类将会有更大突破,会有更多,更深的发明创造。面对如此的挑战,人们不仅会问:人类的潜能到底有多少?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将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那么对现行的教育又应如何去评价呢?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同步化、标准化、反映在教学工作中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这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极大地限制或压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使得一些有才华人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难以脱颖而出。以下是两个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1:

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位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资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见老师涂的是红色的吗?”幼儿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担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幼儿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幼儿学习范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例2:

在一次年终考核幼儿素质时,老师担心班上有几位调皮捣蛋的幼儿会在考核时不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故意捣蛋。结果在抽查时,这些令老师无比头痛的孩子表现出乎意料,回答的头头是道,使考核组的老师又饶有兴趣地对他们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整个考核过程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老师的担心已显的多余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每个幼儿老师的沉思:无论是家长和老师,一般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动、顽皮的幼儿作为坏儿童的标准去衡量。故此他们的思维便成为定势:把奖励表扬的机会都给了听话、服从老师的幼儿;而把各种约束和措施落在那些试图独立,并坚持自己见解、调皮好动的幼儿身上。倘若一味地用这种思维定势去教育孩子,那么“创造教育”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又怎能真正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幼儿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齐划~。

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识。

1、心理学家认为:三----六岁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与神秘。这时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萌发,想弄懂一切问题,无数的“为什么”就挂在了他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斯担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景引导。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选择一些能引起幼儿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幼儿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燃起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儿童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河、水、泥等都是好道具。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刺激幼儿大脑兴奋,打开想象的闸门。如在音乐欣赏过后,给幼儿留几个问题: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些小问题对幼儿想象的训练大有好处。

2、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的创新意识萌芽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教育中、游戏中,让他们在这种激情的驱动下自觉思维,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性一般取决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教师的鼓励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多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操作实验活动例如:认识物体的浮沉,在活动一开始,就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在水中玩,看什么东西会浮上来,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从而激发幼儿从事活动的兴趣;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再鼓励幼儿想办法使浮的东西沉下去,沉的东西浮上来,进一步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必要时,教师再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幼儿因获得成功而积极性更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可由于孩子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无意识,可能十分荒唐,但也有可能是灵感闪现的时机,作为成人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如:压制提问“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等,对孩子的提问,教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已去寻找答案,更可以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思考回答,在回答孩子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幼儿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事物有好奇心(2)求知欲强(3)有丰富的想象力(4)不服输,不甘心落后,富有挑战性。

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要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抓起,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二)营造氛围,激活幼儿创新思维

1、在游戏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实践基础上的。于是,我们试着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性游戏等方面让幼儿体验快乐,让“快乐之花”在小朋友心中开放,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亲身感受自己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验到成功离不开朋友、有趣的游戏离不开新奇,创新游戏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甜蜜,孩子们在无数次的活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创新水平正逐渐提高,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1、为此,我们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入手,挖掘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为使幼儿获得更直接、更具体的游戏素材,我们加大了教育的信息量,把教育空间延伸到公园,商场,闹市区等,及时把幼儿有创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欣赏平行班幼儿的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技能提高了,建构思路拓宽了,建构时能心中有物,物有所指,为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激发想象的环境,提供小组活动的机会,正面强化幼儿的创新举动,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积极参与上,注重训练幼儿的迁移、转换能力,使幼儿产生富有迂回变化的思路,从而有了革新和创造。

2、在平时有些孩子喜爱动手剪贴,在秋天拾落叶的活动中,教师有意引导幼儿用落叶变成各种形态,孩子会用树叶联想,剪贴成各种千姿百态的小动物,他们也会把这些树叶变成小动物形态联想编成不同的童话故事,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当然,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牛顿一样,在与树叶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最终看到有趣的变化,这就是孩子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地滋长着牛顿式的创新智慧,长大形成习惯,一旦事物之间通过联想而挂起钩来,一种创意在联想中产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三)积极参与,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1、孩子的创新却比成年人甚至科学家的创新更加可贵,正如蚂蚁负重与人的负重相比一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孩子都经常实践创新,而成年人却偶尔为之。这充分表明,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弱,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却十分巨大。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努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

2、科学家、发明家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这双“发现”的眼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亿万人都看到了,但都熟视无睹。唯有牛顿发现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是否曾如此教导我们的孩子去注意去发现?尝试教育让孩子“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目的之一是让幼儿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加尝试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例如,幼儿练习爬的体育活动,使用尝试教学方法,教师课前为幼儿创设了平地、斜坡,山洞等环境,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的第一个发现是:幼儿通过随意地在平地上练习爬,发现爬是有很多种方法的;第二个发现是:通过在彩布盖下来回快速的爬以及在各种障碍物上爬,发现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爬,这样才会安全。在这样的尝试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能为幼儿创设好探索的环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重视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因此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尝试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事实上,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善于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创新”。

3、我们知道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活动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的目的。例如:“运沙”活动,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一个用桶运的方法后,鼓励幼儿通过实践得到更多的方法:用袋装、用盒装、用杯子装入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提出远距离运沙可用车运载等方法,这已远远超越了“运沙”这一活动简单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让幼儿形成创新意识。

4、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个幼儿都是创造之人。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注重幼儿的再创造,让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活动来展示创新才能,体验创新的快乐,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教师要积极提供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这一“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幼儿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真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如,在教室墙壁的一处设置“创作园地”,这样可激发幼儿创造动机和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环境布置,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活动室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要尽可能以孩子的作品为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作用。

(四)开拓视野,捕捉创新火花。

1、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也无从发展。即使智商很高,也可能不会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从城市的发展变化,建筑、交通等设施,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室内,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教师们可运用组合法,培养孩子创新。如运用“可乐”瓶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多种造型,创造出一种新事物。同样是一套积木,教师要求幼儿每次组合新的不同建筑。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创造出新的“产品”的乐趣。

3、想象是创新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提供给幼儿游戏的材料应是半成品的,能激发幼儿创新灵感,半成品的游戏材料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可供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余地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从而使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在开发幼儿创新潜能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还很幼稚,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为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开展了家园小制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如有一名幼儿与教师一起合作,利用吃剩下的薯片罐和橡皮筋,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个“橡皮筋动力旋转飞机”。这件既可以玩又具有一定科学原理的小制作,充分展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不可否认,当今的幼教事业地位与日俱增。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创新,在创新中游戏”的教育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还应倡导合作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让不同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幼儿在一起学习是很好的,会形成一种团体创新动力,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由选择游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游戏对十幼儿发展的价值小言而喻,但是幼儿园里进行的幼儿游戏,其价值却常常被质疑,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游戏不是孩子们的自主游戏,是被动的、被安排的游戏。只有孩子们自主进行的游戏,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南京师范大学专门研究儿童游戏的邱学青教授在我园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研究,我们设置了两个游戏实验班配合邱教授的研究指导。而切入点则是从区角游戏的自由选择开始。

区角游戏的选择方式,现在较为普遍的是插牌,教师们为孩子们设一个“今天我玩什么”的游戏插牌区域,鼓励孩子们在游戏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选择能力。

邱老师来园看了第一次游戏现场后和大家讨论了这样的话题:“游戏选择怎样做对幼儿才公平?”邱老师的追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插牌”存在的问题。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发现,来园晚或能力弱的孩子经常选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喜欢的区域插满别人的游戏牌。所以这种选择方式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让每一个孩子自主游戏。邱老师建议我们改变以前的游戏选择方式,跟孩子交代想玩什么就可以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让幼儿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可行吗?如果孩子都选择同一个游戏、人员集中在一起怎么办?因此而产生的游戏材料不够怎么办?孩子只选择感兴趣的游戏区域,因此造成的发展不均衡怎么办?

带着各种疑惑,我们开始了探索。但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孩子们自主游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令我们惊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观察孩子,适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孩子梳理关键经验,孩子就能在快乐的自主游戏中获得发展。

耐心观察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对孩子的了解,我们预计,让孩子敞开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娃娃家等角色扮演区域的人肯定会多。不出所料,原本设置在走廊上的4个娃娃家,一下子就涌进去很多孩子,数数大概有十七八个,场面甚是混乱,真不知这群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邱老师要求我们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旁观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要干涉。

说实话,当十几个孩子一起涌在走廊上时,作为旁观者根本无法判断他们谁和谁游戏、谁的角色是什么,一头雾水。但是随着游戏时间的推进,他们的游戏身份也慢慢地凸显出来。

镜头1

亮亮架起椅子冲到娃娃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从第一家走到最后一家,然后直接到教室里,开起一辆车游戏起来。

镜头2

4个娃娃家里都有人在忙碌了,里面有的2个人,有的3个人,有的串来串去也不知是哪家的,但是你知道他是娃娃家游戏的。露露边看边走进娃娃家,和里面的爸爸妈妈商量:“我能不能当宝宝的姐姐啊?”娃娃家妈妈说:“我们家不要姐姐。”“那我就当你家阿姨吧?我带宝宝玩。”“好吧,你进来吧。”露露被接纳加入游戏。

镜头3

芊芊和明明一直在娃娃家外徘徊,手牵手从这头走到那头,没有加入到同伴的游戏。最后明明对芊芊说:“我们自己搭家玩好吗?”芊芊点点头。他们又手牵手地来到班级的百宝屋中,左翻翻右翻翻,拿出一个瓶子,“这个当我们的娃娃。”明明把“娃娃”递给芊芊。“娃娃要睡觉了。”芊芊对明明说。“好吧,我让他睡床上。”明明边说着边用教室里的两把小椅子靠墙对架起来当床,把“娃娃”放在上面,还从美工区拿来一张纸盖在“娃娃”身上……

完全按照幼儿意愿选择游戏后,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幼儿的生活经验得以凸显,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体现。

利用分享环节帮助幼儿交流解决方法

就这样,孩子们纷纷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快乐地玩了起来。而对于幼儿游戏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始终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冷静地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虽然对于幼儿提出的要求给予支持,但不急于给幼儿帮助,而是看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在分享环节,重点引导孩子们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针对以上3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师在分享环节组织了以下的谈话。

对话1

师:我看见很多人都选了娃娃家游戏,而我们原来只有4家,你们是怎么做到都能玩的?

露露:我跟娃娃家的妈妈商量,我做娃娃家的姐姐,她没同意,后来说做娃娃家的阿姨,她就让我进去一起玩了。

师:娃娃家阿姨是做什么的?

露露:是专门打扫卫生、带孩子的。

师:那娃娃家除了会有阿姨还会有哪些人呢?

幼:爷爷奶奶、公公婆婆、舅舅舅妈、叔叔婶婶。

对话2

师:亮亮,我看见你先选的娃娃家,后来怎么没玩了呢?

亮亮:我看那么多小朋友都到娃娃家,人太多了,我就选了开汽车。

师:开汽车,可我看你在给娃娃家送货嘛。

亮亮:汽车根本没人坐,没有意思。娃娃家爸爸妈妈要到外面买东西,我就先问他们要买什么,然后买了给他们送过去。

师:原来汽车不仅可以载人,也可以送货。亮亮真是能干,今天当了送货员。那我们想想,可以给娃娃家的爸爸妈妈送货,还可以给谁送货?

天天:蛋糕师傅如果没有东西做了,送货员也可以送。

豆豆:还可以给医生送药。

对话3

师:我看见芊芊和明明自己用板凳和纸盒子建了一个家,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带领幼儿分享游戏时用相机拍摄的两人游戏的场景)。请芊芊和明明来介绍一下这是什么?这个又是什么?

明明:我和芊芊先没有家,后来我们自己建了一个家。这个是我们家的床(两张小椅子

面对面放着的),这个是我们家洗衣机(一个方形的盒子),这个是冰箱(两个盒子一大一小上下摞着)。

芊芊:我们没有找到一样大的盒子,冰箱应该上下一样大。

师:你们在“床”上放的这个瓶子是做什么的?

芊芊:那是我们家的娃娃。我们没有找到娃娃,就找了这个瓶子。

师:好可爱的娃娃。看来我们需要多准备一些娃娃。

芊芊:我们家有我小时候玩的娃娃,反正我在家也不玩了,明天我把它带过来。

露露:我家也有,我明天也带过来。

师:原来,如果当大家都选择一个游戏,人太多时,我们可以用增加角色的方式解决问题;也可以选人少的游戏先玩;也可以找班上百宝屋里的东西自己来想办法玩。

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废旧材料

随着孩子的游戏自主性被尊重、被激发出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被激发出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区域设置,他们开始自己搭建各种“家”,自己选择材料装饰自己的“家”,并用各种替代材料进行假想游戏。幼儿可以不受材料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生发出许多独特的玩法,使材料利用的自由度和价值得以放大。

在后面几次游戏中,尤其是对于参与娃娃家游戏的幼儿来说,成品娃娃家玩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游戏的需要。他们开始尝试着用绳子、盒子、栅栏来做家的围墙,为自己建构一个从无到有的家。这时,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和幼儿一起收集、准备大量的废旧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收集材料本身也成了游戏的一部分,孩子们非常乐于参与。乐乐贴心地说:“我们能准备的自己准备,不要老师帮忙,老师平时够辛苦了。”还有孩子说:“老师,我们可能带不了那么多盒子,你能不能让其他老师叫其他小朋友也帮我们带点啊?”瞧瞧,他们还想到厂向其他人寻求帮助。

将静态操作化区域角色化

幼儿真正按照意愿选择游戏后,绝大部分孩子主要集中在娃娃家、蛋糕屋、首饰店、银行等角色游戏区,而操作性的区域,如美工区、建筑角、计算区都没有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想,角色游戏之所以受到孩子欢迎,主要是因为角色扮演满足了孩子游戏的欲望,而且在角色扮演中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又满足了其社会化的需要。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尝试把原有静态操作的区域与动态的角色游戏融合,例如将美工区与蛋糕屋角色融合,在蛋糕屋游戏中制作蛋糕样品对幼儿来说就完成了原来在美工区需要达到的装饰、制作的要求,而且制作活动一旦赋予了角色的身份,他就必将与蛋糕屋的前台、服务员等人员发生交往,有利于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发展社会性。

镜头1 蛋糕屋

“师傅,快点,有客人要定3号蛋糕。”服务员手拿3号蛋糕图样交给制作蛋糕的幼儿,该幼儿看着图样进行了团圆、压扁、垒高、装饰等制作,并将制作好的成品蛋糕交给服务员。“师傅,客人要一个创意蛋糕,你可要做漂亮点哦。”服务员又来到制作间。制作蛋糕的师傅们忙得不亦乐乎,制作过程中还不忘你看看我的作品,我看看你的作品,相互评价一下。

蛋糕店游戏有效地将原本美工区泥工制作的一些要求与蛋糕屋游戏中的后场制作大师傅角色巧妙融合,从而实现了角色游戏中发展多种智能的目标。

再来看看首饰店游戏又实现了怎样的融合呢?首先制作首饰的珠子大小、形状、颜色都不同,而且穿的线为了体现个体差异也有粗细、软硬的区别;其次,客人自选珠子,选好后要统计各种珠子的数量,还要决定按照什么规律串联等等,而这些都需要进行计算、排列,这正是计算区要达成的一些目标。

镜头2 首饰店

娃娃家的妈妈到首饰店的自助区选好了喜欢的珠子,并在记录表上对自己选择的珠子做统计,然后交给首饰店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接过材料对娃娃家的妈妈说:“你过5分钟再来取,你先带宝宝去玩玩吧。”几分钟后,一位工作人员对另一位说:“5号的首饰做好了,你送给她吧。”瞧,还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日常在班级区角游戏设置中,诸如计算区、语言区、美工区、智力区的游戏材料因教师巧妙地将其隐性存在于角色游戏中而被幼儿接受,继而游戏兴趣提升,实现了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发展的最终目标。

安排一个可以自由玩耍的环境


游戏重点:当婴儿学会爬行后,妈妈的视线就不能离开他了,而且不断地警告他“不可以的”、“危险”。可是请你想想,婴儿原来只会坐在那里看,当他能靠自己的力量移动时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与其禁止他,不如帮他安排一个可以自由玩耍的空间。如此一来,婴儿跟妈妈都很悠闲自在。

一个一个跑出来了很多妈妈都碰到过婴儿将面纸盒里的面纸全部抽出来玩的经验。与其禁止他,不如给他类似的玩具。把绑有铃铛的手帕或纱布放在空箱内让他玩,他会玩得很高兴。

设置一个游戏空间这一时期的婴儿看到什么都想摸,不妨准备一些安全且有利灵活手指的玩具,让他自由自在地玩。除了玩具外,也准备一些锅盖、饭勺、抽屉等,他一定会玩得很开心。注意,不要给他易破或容易吞进口中的东西。

让他在纸箱里面玩纸箱对婴儿来说是相当有魅力的玩具。在纸箱上绑条线,上面吊一些会发出声音的小玩具,或在纸箱两侧开个大洞做隧道,婴儿一定会玩得很开心。用纸或布贴在纸箱上,以免婴儿被铁丝之类的东西刮伤,虽然比较麻烦,还是准备一个好,因为在婴儿大一点的时候也会用到。

多玩一些相互接触的游戏

游戏重点:除了和妈妈玩接触游戏外,也应该让婴儿多和各种人接触,如父亲、同年龄的孩子、比他大一点的哥哥、姐姐等一起游戏。这一时期正是怕生的时候,婴儿对经常接触的人不觉得陌生,之所以会怕生是因为对别人发生兴趣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安全感。只要让他多跟不同人接触,不安全感自然就消失了。

让他跟小朋友一起玩这一时期的婴儿虽然还不知道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但对同龄的婴儿以及他们所做的事、他们所玩的玩具都有极大的兴趣。这个时候让他玩在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成为玩伴。帮他找个玩伴,让他们一起游戏吧。

从爸爸的手中飞到妈妈的手中当婴儿会区别身边的人和陌生人后,对父母亲会更依恋。

因为他已经知道他们是最亲近的人。能够的话,最好安排出一家三口一起游戏的时间。这是三个人共同合作的愉快游戏。爸爸和妈妈一边摇着婴儿的身体一边递给对方,递的时候要记住说:“飞啊飞”。

抱着婴儿滚来滚去让婴儿趴在躺着的爸爸身上,一边唱“滚过来、滚过去”,一边抱着婴儿左右滚动。婴儿配合着父亲的滚动节奏,体验出滚动感。

自由游戏与解放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自由游戏被剥夺的事实,反映了一个认识的误区:人们不是以尊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殊性、尊重这种特殊性的可持续发展来对待游戏的,而是过多地重视了具体的创造、创新目标,重视了这种具体目标的提前训练。由此,就把幼儿的创造力异化成各种各样的特长训练了。

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本文所讨论的自由游戏,不是指课程化的、教学化的、模式化的游戏,而是指孩子们自然、自发、无拘无束的游戏,也就是俗称“放羊”式的游戏。本文主要讨论自由游戏与解放幼儿创造力的关系。

培养创造力首先需要解放创造力。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曾详细地论述过解放儿童创造力的问题①。他对儿童创造力以及培养创造力的儿童教育,都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他以生动的案例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认为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他主张,发现并认识到儿童有创造力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创造力并不都是培养的结果,儿童的生活中就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力,而且是近乎自然天性的创造力。教育者不只是需要重视培养创造力,还必须警惕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限制或阻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

解放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是游戏。但是,游戏(特别是自由游戏)被剥夺的事实,正在把解放创造力弄成了一个虚妄的假命题。没有人会否认幼儿游戏的重要性,但是,功利性的社会背景、强加给孩子们的过度竞争、城市化进程和独生子女问题,都在导致幼儿的交往互动被剥夺、幼儿的生活被成人异化②。提前正规化的早期教育、各种名目的特长教育,使得最适合幼儿天性的自由自在的“玩”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成了奢望。幼儿园的游戏也趋向正规化、科学化、模式化,或者就变异成了游戏课程、游戏教学,这样的游戏是成人费尽心思猜测估计预设的,既非自发也未必自然。显然,也迷失了“玩”的根本性意义。可以认为,家庭正在剥夺幼儿的游戏自由,幼儿园则在剥夺自由游戏。如果说这之中也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它也很可能是缺乏自由、缺乏自然天性、缺乏幼儿的独特个性的创造力,是成人化的或依照成人意志制造出来的创造力。

如果我们试图真正解放幼儿的创造力,有必要首先解放幼儿的自由游戏。当然,通过自由游戏来解放的创造力,是以幼儿为根据的。这种根据表明,它是创造力却未必就是创造,它解放的只是早期的创造精神却未必就是创造结果。自由是创造力的源泉。在某幼儿园曾发生过这样的教学情景:黑板上画着小河、草地、大树,老师请小朋友把剪好的鸭子、兔子、猴子的图片放到适当的地方。有一个小朋友把兔子放到河里、鸭子放到草地上、猴子放在空中了,这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哄笑。教师却没有简单地评判这一错误,而是宽容地让孩子说说为什么。这位小朋友说:“兔子见鸭子在小河里很凉快,就跳下去了,鸭子见兔子不会游泳快要淹死了就跑上岸来喊救命,猴子就从树上跳下来了。”这个教学情景还不是自由游戏,只是教师给游戏提供了一点自由,也就解放了小朋友的头脑,解放了创造。如果是自由游戏,那么可以想象,全体小朋友可能都会异想天开地创造起来。可以认为,不是自由游戏以“放羊”的形式妨碍了培养创造力,而是某些僵化刻板的游戏偏离了游戏的自由本质,异化了创造力,因为创造力需要的正是自由、宽松、尝试性、非功利性。即使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其实也往往在轻松自由、不会产生重大结果的尝试中最容易发生,而“当人们始终拘泥于生活的必需时,我们十分怀疑他们是否还有能力做出真正的、有创造性的反应”③。

自由游戏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它不必有什么功利性目的和理由,可以自主模仿也可以放任情绪宣泄,可以自成规矩也可以不伦不类荒唐可笑。它是由着性子的开放的“玩”,是愉悦的、满足好奇心的、并不受预设结果左右的玩。因此,才得以解放幼儿的自然天性,解放自然天性的创造力。曾有一个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案例:教师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圈问幼儿这是什么,鼓励他们想象出一系列事物,如乒乓球、鸡蛋、月亮、眼睛等等,而后引导幼儿想象着在圆圈上填加东西,于是就能创造出娃娃头、兔子、小鸡等等,以此来教会幼儿利用“加法”来创造。其实,这不是自然天性而是人工训练,不是创造而是因循,不是自由而是限制自由。比较地来看,当一群孩子来到海滩上的时候,随着一声“解散”,立刻发生的又是什么?可能这才是天性的呼唤、灵动生命的张扬、原创力的释放。在任何的一种教育环境里,如课间操之前、考试之后以及一切闲暇时空里,其实我们随处可以发现这样的解放,只是它们越来越狭小,时间越来越短暂,创造力也因此越来越变异了。还应指出,自由游戏释放了幼儿的独特个性。自由游戏即使是群体的、是由幼儿们自己达成了某种契约规则的,也依然能释放幼儿的独特个性,这与成人化的或规定性的游戏不同,由此它才有解放创造力的不同功能。譬如,一群过家家的孩子会十分默契地各自扮演自己选择的角色,即使爬进屋子惟妙惟肖地“喵呜”着扮一只猫,或者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扮一座钟表。一群玩泥巴的孩子会创造出在大人看来全然无聊的各式作品,然后在他们自己的标准下尽情地相互评价,十分认真地编织他们的“白日梦”。他们的笑声、吵闹声、争辩声,其实都是他们释放独特个性的一种体现。对此,我们有必要提及杰弗里.丹斯基和欧文.西尔弗曼的一项创造力测验。他们通过对三组儿童提供不同的游戏经验来测试。先是把三组儿童分为自由游戏组、模仿组、控制组,分别提供给他们相同的一些常用物品。自由游戏组可以自由地玩,模仿组被要求用它们来模仿成人做常规的事,控制组被要求做规定的事。而后,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物品用途的测试。结果,自由游戏组儿童提出了更多的非标准性答案。④这个测验的启示在于:他们是以“更多的非标准性答案”来判断创造力的,这正是幼儿创造力以及这种创造力的个性化的标准,也是自由游戏的独特优势之所在。

自由游戏被剥夺的事实,反映了一个认识的误区:人们不是以尊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殊性、尊重这种特殊性的可持续发展来对待游戏的,而是过多地重视了具体的创造、创新目标,重视了这种具体目标的提前训练。由此,就把幼儿的创造力异化成各种各样的特长训练了。在这样的认识误区里,人们试图通过训练来制造天才,其实这只不过是顾此失彼地提前强化,让幼儿在某些具体方面达到儿童水平或者让儿童达到少年水平而已。通过自由游戏释放创造力,重视的不是具体创造而是创造性、创造精神、创造品质,是创造力在释放过程中的发展。它不追求规范、不计较正确与否、不在意是否有合适的技术方法,是自由自主自然的幼儿生活中的创造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当代日本的乳幼儿发展心理学理论,基于对传统游戏的某些可持续发展价值的考虑,也基于对现代游戏暴露出的被动性、非活动化、室内化、少数化、高额化等弊端的反思,因而主张重新振奋传统游戏⑤。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态度,决非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而是对功利性游戏的某种超越。

侯春在/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谈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游戏活动


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指出,孩子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且要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我觉得自由活动就是自由游戏活动,自由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其他活动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自由游戏活动是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活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即自己决定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使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按照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自由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独立决策、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有益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

其次,自由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交往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而且也与伙伴以及成人交往。伙伴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来说,具有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师生交往同样重要的,但又不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可以替代的作用与功能。以语言发展为例,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模仿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范例,这对幼儿语言、语法的规范化和词汇量的丰富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活动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幼儿说话的机会是有限的,而且幼儿言语活动主要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与日常生活中的以社会交流为目的的言语动机、言语活动的方式方法上有一定区别。而自由游戏活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与伙伴交往活动和言语活动,幼儿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需要根据交往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语言活动,包括说话的语调、音高、词汇与句子结构。这种交往活动,不仅为幼儿的言语活动提供了模仿——练习的机会,而且也提供了主动建构——创造的机会与要求。例如,变化不同的语句与策略来表达同一意思,以达到从伙伴手中索要玩具的目的。因此,自由游戏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言语及实际交流能力的发展。

既然自由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使幼儿有机会自由游戏,如早晨来园后,课间与课后,中餐后午睡起床后,午点后,离园前都可为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如何使自由活动成为幼儿愉快而有益的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幼儿自由活动,处理好主客体的关系

自由游戏活动,能否真正成为幼儿愉快而有益的活动,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游戏的关注程度。在如何对待幼儿自由游戏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放羊式”,即把幼儿自由活动作为幼儿自发自为的活动,是幼儿自由玩耍,不需要成人的指导,自由活动时间为教师放松和休息的时间。一种是“导演式”,即不顾幼儿的意愿按成人的意图去导演指挥幼儿游戏,过度干预幼儿活动,从而使幼儿活动丧失了作为其灵魂的主体精神,这两者都不可取。

衡量自由游戏的质量标准是“愉快”而“有益”。幼儿之所以在游戏中感到愉快,主要是因为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以兴趣感、自主感和胜利感为主要成分的游戏体验。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这种体验,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游戏中的主客体关系。游戏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而不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应以不改变游戏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在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二、创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

游戏活动要成为有益的活动,有赖于教师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的丰富性与有益性,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既关系到游戏活动是否愉快,又关系到游戏活动是否有益。为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伙伴交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与伙伴交往,共同游戏。脱离幼儿的实际交往活动,灌输给他们大量在实际活动中很少使用的消极词汇,对于幼儿言语和交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仅靠“上课”教不会幼儿说话,所以,必须在一日生活中保证幼儿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交往与游戏。另一方面是指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这里主要是指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因为,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在活动区的游戏活动是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有益经验的活动。因此,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显得至关重要。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为不同活动区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活动区要根据幼儿发展目标设置,发展目标不同,活动区的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材料也应不同。

2、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教师对班上幼儿的发展情况要了解,要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3、为幼儿的不同兴趣和需要投放材料。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只有了解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有目的性。

另外,活动区游戏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幼儿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而随时添加、调整和更换。教师要因地制宜,广开渠道,为幼儿搜集数量多,种类丰富的材料,使活动区游戏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意观察,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

自由游戏虽然是幼儿的自由活动,但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幼儿自发自为的活动存在,而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保证幼儿自由活动的需要与机会,但是这并不等于盲目崇拜幼儿活动的自发性,对幼儿游戏可以不施加任何有目的的教育影响。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直接关系到游戏活动的“有益性”。所以,幼儿游戏时间并不是教师休息的时间,恰恰相反,是教师的工作时间。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与了解幼儿与环境(包括材料与伙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特点,关注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敏感地感觉到幼儿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在确认有干预的必要性时,把握好介入、干预的时机、方式,提供适当的指导,使游戏活动真正成为有益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活动。

由角色游戏中的“自由人”引发的思考


曾几何时,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了“自由人”这一特殊群体。每次游戏,除去各游戏区的“工作人员”,剩下的幼儿就当“自由人”,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到各游戏区当“顾客”。游戏中,只看见“自由人”在游戏区间穿梭,一会儿在“茶座”品茶,一会儿又到“点心店”用餐,没钱了就上“银行”取钱……“茶座经理”不乐意地说:“你怎么又来喝茶了?已经喝过多少次了?”“银行储蓄员”与“自由人”发生了争吵:“你老取老取,已经没有钱了。”“自由人”还振振有词地说:“因为我是自由人。”再去问问“自由人”:“你最喜欢做什么?”“自由人”带着一脸笑容非常干脆地回答:“当然是自由人啦!”继而追问:“他们可以当茶座的经理、服务员,还可以当医院的医生、护士……你难道不愿意吗?”“不愿意!自由人可以到处玩、可以吃点心喝茶,昨天我是自由人,今天又是,明天还要做自由人。”没等说完,“自由人”又穿梭于各游戏区域玩去了。

这一游戏玩法,已成为许多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固有模式,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角色游戏中设立“自由人”这个角色意义何在?到底需要不需要自由人?经过与教师的交流,得知了设立“自由人”的初衷:在角色游戏开展初期,幼儿各就各位,在相应的游戏区各玩各的,导致许多角色游戏区只有“工作人员”而没有“顾客”,游戏也就没有了展开和过程,幼儿就会无所事事而放弃游戏。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安排了一部分“自由人”到各游戏区充当“顾客”,自由进入各游戏主题,“自由人”就这样诞生了。而且教师们感觉到,它确实能使角色游戏迅速玩起来,不再成为单纯的个体游戏。但是,既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那么“自由人”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呢?而且随着孩子们角色意识的增强,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由人”的存在,越来越成为角色游戏的桎梏。如前面案例中所说到的,有角色者对“自由人”在角色交往中的行为有了意见。

设立“自由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间的交往与互动,但在“自由人”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教师替孩子安排角色、给孩子构思情节、帮孩子调整玩伴的游戏预设,教师成了幼儿游戏的“导演”。由于“自由人”不担当固定的角色,久而久之,他们在游戏中热衷于频繁换场,似乎成了游手好闲、不肯工作的代名词,抑或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自由人”的角色随意性带来了游戏主题单一、游戏水平不高等问题,其主要症结还在于幼儿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受能力限制。作为教师,绝不可操之过急,不能为了追求目标的即时达成而指挥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去行动,而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与指导。

一方面,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角色认知

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可通过参观、谈话等多种途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角色认知。如在参观超市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了解超市里有哪些角色、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带领幼儿到理发店看看理发师要做哪些工作、与顾客是怎样交流的;另外也可以请专职人员来园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工作、进行现场操作展示;请幼儿观察家里的每位成员在家中都干些啥……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让幼儿认识到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有固定角色,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即便是不上班的人也有相应的角色,如妈妈、奶奶、爷爷等等。

另一方面,丰富幼儿游戏情节,增强幼儿的角色行为

当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对应的玩伴时,幼儿就会无所事事甚至放弃游戏,此时教师可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当顾客、病人等,以角色身份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如引导理发师“上门服务”,引导幼儿与其他游戏区的角色进行互动与交往。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建议后幼儿的游戏状态,注意协调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游戏主题不断深化与丰富。也可以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如给“娃娃家”提供“布娃娃”,娃娃家的成员就会自然进入角色,妈妈给娃娃喂食、爸爸陪娃娃看电视等,用材料增强幼儿的角色行为,促进角色交往与互动。还可组织幼儿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让游戏区的工作人员实行轮班制,“下班”的人可以去逛超市、照相、理发、买菜烧饭等。这样,可大大增加幼儿在不同区域间或同一区域内的交往频率,无形中也可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幼儿游戏交往与水平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关注,不断拓展幼儿的角色意识、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进而使幼儿的游戏主题不断深入与发展。

编后语:

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己创造的通过扮演角色或以玩具代替物品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其实质就在于它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每一天,我几乎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它的气息。就像今天小班的晨间桌面活动,妞妞搭了满满一桌子的小圆,跑过来喊我:“老师,你看!”“哦,这满桌子的是什么呀?”“饼呀,你快点来吃,有青菜的,肉的……”见我没有走过去,妞妞又拿了两根小棒积木跑过来给我:“这是筷子,我请你吃早饭。”一边说,一边还向我示范“小筷子”的用法:“瞧,就像我这样夹。”“这是你开的小吃店吗?”“是的,我的小吃店里有鸡蛋,有馒头,有粥,你想吃什么?这里还有水果呢,等你吃完了,再给你一个香蕉……”妞妞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木在我面前的桌子上一一排开,煞有介事地向我介绍“小吃店”里丰富的“点心”。旁边的袁睿哲用雪花片搭了一个小碗凑上来:“用这个莲花碗盛粥吧……”另外一组的顾铭熙和朱佳怡,则正怡然自得地扮演巴拉巴拉小魔仙,用自己搭的魔仙棒做话筒,表演着她们自创的歌曲……我相信,这就是真正的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四五十分钟的晨间活动时间,孩子们借助自己的桌面建构活动,自主自由地玩着,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情节,不同的演绎。

可是,每次去参加有组织的幼儿园游戏观摩,虽然看上去形式很丰富,场面很热闹,却总感觉到孩子们的游戏语言似乎是雷同的,游戏情节似乎是千篇一律的,游戏就像是孩子们演给我们看的一样。背后的原因,不说,大家也明白:孩子的游戏,是由老师操控的——环境是老师设置的,材料是老师提供的,甚至情节也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发展的……那为什么老师要“操控”孩子们的游戏呢?恐怕,隐在老师内心的迫切的功利心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看了蒋老师的这篇来稿,我仿佛又看见了那样一幅熟悉的游戏场景:孩子们按部就班,各自进入自己的角色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游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孩子喜欢“自由人”这个角色?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由人”的角色,是整个游戏中最自主、最能体现孩子游戏意愿的角色,孩子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跟谁交往就跟谁交往,是游戏中交往频率最高的角色。或许,对于“自由人”这个角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游戏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并深入研究的今天,我们确实要好好想一想:什么样的游戏指导(从场地安排、材料提供到角色分配、情节发展等等),才能有利于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自主性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等积极的游戏性体验。或许,我们是该静下心来看看孩子们的游戏了。

要给孩子一个游戏童年


要给孩子一个游戏童年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从十月怀胎开始就拟定了种种严格的教育计划,在孩子很小时就进行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昨天,由省科协举办的科普月月讲在湖北路开讲,主讲专家、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陈益教授却建言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千万不能拔苗助长,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潜能开发不能挖过头

陈益教授说,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搞早期教育、潜能开发,甚至为此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但实际上对于这种潜能开发和早教,在教育界是有争议的。有专家提出来,4个月会爬的孩子和6个月会爬的孩子,长大后走路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让孩子专攻画画或者音乐之类的某项专长,其他方面是否也能均衡发展呢?所以教育一定要用力适当,潜能开发过了头就会伤到孩子,甚至遏制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对孩子来说,潜能开发、心理健康、个性培养等都要统筹考虑,将早期教育与毕生能力开发相结合,身心和谐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创造力具有先天性

“孩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不需要去刻意培养。”陈益教授认为,孩子常常在游戏中会有超水平的发挥,根本不需要大人去故意引导。比如一个电视机的纸箱子,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把它想象成厨房、游泳池的跳台、七个小矮人的木屋、孙悟空的水帘洞等等各种东西,而且玩得有模有样;还有个孩子在吃豆芽时,竟然说“一个气球飘进了嘴巴”;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注意力非常难以集中,但陈益做了个试验,让孩子玩他很感兴趣的藏香,结果孩子足足盯了37分钟,看香如何燃尽,注意力都没有丝毫转移。由此可见,孩子本身是具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意志和非常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的,游戏则是让孩子专注一件事物的最好办法。

游戏是一种基本需要

陈益介绍说,游戏是一种深度放松而又高度专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是一个整体的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说过,游戏为儿童提供一条满足愿望和应付挫折的途径,游戏能使儿童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和拘束,是孩子们发泄情感的途径。举例说,二次世界大战时,伦敦遭到轰炸,很多大人会再三回忆当时的恐怖情景,而孩子们则一遍遍重复着炸弹炸房子的游戏:用积木搭房子,然后被炸毁,很多人被送到医院,救护车到处开……这实际上是孩子舒缓心中恐惧和压力的一种方式。也有科学家拿猴子做过试验:将一些小猴子从小就关到其他地方,阻止它们与同伴游戏逗弄的机会,结果这些猴子长大后变得非常木讷,有的甚至失去了求偶和生小孩的本能。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随意游戏的童年,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幼儿园中班优秀游戏教案《趣玩四角片》


【活动目标】

1、尝试四角片的多种玩法,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

2、体验和同伴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个四角片《郊游》音乐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价值分析:调动身心,准备进行活动。)

1、天气真不错呀!我们一起去“田野”里走走吧!

2、音乐《郊游》

过渡语:刚才我们把四角片摆成的田野了,走走跳跳真开心呀!你还可和四角片怎么玩呢?请你选一个四角片去试试吧。

二、玩四角片(价值:探索四角片的不同玩法,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

(一)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尝试四角片的多种玩法。

2、教师指导,集体分享。

过渡语:原来四角片有这么多有趣的玩法,你们太棒了!给自己鼓鼓掌吧!

(二)船儿划划

1、自由尝试划双人船

观察指导要点:幼儿积极尝试划双人船的各种方法。

2、双人船比赛

观察指导要点:快速划船,两船不能分开。

三、放松活动: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价值分析:让运动中的身体逐渐地放松下来。)

相信《还孩子一片自由的游戏天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裸一片落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一、案例描述: 区角活动开始了,佳欢、佳圆、李涛、佳薇、依婷,他们先后来到了表演区进行活动,刚开始他们都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乐器进行游戏;有的孩子拿起各种打击乐根据区角中的图谱进行练习,有的拿着话筒在...
    2021-05-25 阅读全文
  • 还孤僻孩子一片蓝天(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引言:孤僻常表现为独往独来、离群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如果与人交往,也会缺少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有时看上去似乎也较活跃,但...
    2019-12-13 阅读全文
  • 还孩子的精神自由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说谎”这个问题。 我完全同意哲学家罗素的说法:“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孩子说谎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无奈。撒谎有时是家长逼的——这可能是很多父...
    2021-04-27 阅读全文
  • 给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 幼儿的想象基本上是以无意为主,他们的想象是一种联想,是由感知到的联想起有关的形象。 它受一定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而有意想象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首先要从幼儿的无意想象入手。 在...
    2020-10-28 阅读全文
  • 和孩子打成一片 每次组织户外活动的时候,总担心他们不小心磕着碰着,或闹出什么事情来,所以每次都瞪起眼睛紧盯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这不,还像往常一样我带领孩子们在玩荡秋千,但是,今天情形发生了变化了...
    2020-12-23 阅读全文

一、案例描述: 区角活动开始了,佳欢、佳圆、李涛、佳薇、依婷,他们先后来到了表演区进行活动,刚开始他们都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乐器进行游戏;有的孩子拿起各种打击乐根据区角中的图谱进行练习,有的拿着话筒在...

2021-05-25 阅读全文

引言:孤僻常表现为独往独来、离群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如果与人交往,也会缺少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有时看上去似乎也较活跃,但...

2019-12-13 阅读全文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说谎”这个问题。 我完全同意哲学家罗素的说法:“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孩子说谎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无奈。撒谎有时是家长逼的——这可能是很多父...

2021-04-27 阅读全文

幼儿的想象基本上是以无意为主,他们的想象是一种联想,是由感知到的联想起有关的形象。 它受一定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而有意想象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首先要从幼儿的无意想象入手。 在...

2020-10-28 阅读全文

每次组织户外活动的时候,总担心他们不小心磕着碰着,或闹出什么事情来,所以每次都瞪起眼睛紧盯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这不,还像往常一样我带领孩子们在玩荡秋千,但是,今天情形发生了变化了...

2020-12-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