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指南》指引下的大班幼儿区域自治“四原则”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方案。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如果你是一名幼师,你会开展什么幼儿园游戏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指南》指引下的大班幼儿区域自治“四原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指南》对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发展也明确了年龄段的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尊重幼儿意愿,’大班幼儿自我意识明显增强,需要自由、平等的空间。教师如何在幼儿自治和自身合理引导之间找到和谐的切合点?我们从幼儿自治“四原则”做起,培养幼儿的自治能力,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

原则一:区域负责人制。区域负责人制,是指每个区域由幼儿选择产生一个负责人,全面负责该区域的事务,包括:组织角色和任务分配、发现和解决突发小事件、评价成员、区域的整理以及向教师提出意见等。负责人可以被称为“经理”“boss”“领队”等,名称可以由幼儿自主协商拟定。负责人也可以自荐和幼儿推荐产生。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职责是:启发幼儿思考“负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如对区域操作有经验基础、自控能力好、责任意识强等;鼓励弱势幼儿争取当“负责人”,激发幼儿的自信、胆量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帮助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处理“无解”的争执。

区域负责人制度开始的初期执行并不顺利,虽然老师已经介绍过该制度,但是让原本“被包办”惯了的孩子们有点无所适从。谁也无法主动承接任务,不明确自己如何开头、如何做。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替他们安排。可是想到那样又回到了原来老师包办的模式,这个制度的意义就不大了。而且《指南》多次提到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品质,在生活和游戏中激发他们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纵向成长。于是,我就请求孩子同意我也参加一次今天的游戏。得到孩子们的允许后,我进行自我介绍和推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弱化我的教师身份,让孩子与我平等对话,《指南》指出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我叫“玉贤”,我能读好多故事,也认识一些字了。妈妈在家已经教会我整理书籍,我可以做好“书店管理员”的职务,相信我的请来我的区域。我的区域只能进7个人,如果这次您来不了,明天请继续光临哦!……”很快我就邀请满了我的队员。孩子们在我身上受到了启发,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开始大胆尝试,通过“经理竞聘上岗一招聘员工一分工合作一整理打烊”的流程,经理负责制在我班正式施行。孩子们实现了初步的自我管理和学习。

原则二:能手“帮帮团。”经理负责制非常符合《指南》中对孩子“自理、自立、独立探索、合作交往”理念的养成,但是我们在游戏过程中又开始生成新问题:不是每个孩子都只玩一个区域或者一直做一个区域的负责人,他们是不断交换和互动的,于是,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是某个区域幼儿的能力无法完成区域的目标;二是他初次接触该区域经验缺乏,无从下手;三是几次游戏过程中老师观察到成长发展滞后等。面对这些状况是老师“强行干预”还是发动学生?这就生成了能手“帮帮团”原则。能手“帮帮团”是指启发和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在学生自己邀请或者请求经理招聘下,产成的幼儿自助伙伴。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幼儿明确“帮帮团”的身份要求,能够在自己游戏区域帮助自己提高技能的伙伴,而非单纯“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学生的邀请下推荐“帮帮团”。《指南》指出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是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等社会性品质的发展过程和不断学习、共同提升的过程。因此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幼儿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帮帮团”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协调了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区域气氛更加的融洽了,幼儿能玩、会玩的自主能力明显提升,体现了《指南》所要求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缓解了“老师少学生多,照顾不及”的尴尬,使老师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更多的去观察幼儿,关注特殊的独立个体,进行游戏反思评价。

原则三:教师申请参与原则。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不可能完全处理合作中的问题的,教师的适时干预也很有必要,于是就产生了“教师申请参与原则”。教师申请参与原则特别之处就是教师参与协助幼儿不是任意的,需要经过“区域负责人”的同意,这种对教师权利的限制也是对孩子享受“平等、自由”权利的落实。《指南》一再提出教师要尊重儿童,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事实上,在实践中许多老师会因强烈的责任心而看不下去,“出手”干预幼儿的发展。因此,让老师的权利收到适当的限制非常有必要。如在科学发现区玩天平的一一和天天开始发生争执。一一总是在天平的左边放东西,天平就左倒了。天天认为应该在天平的右边先放秤砣,可是秤砣放上去右倒了。两个人争来抢去,一个也不成功,甚至同时放也尝试了,不是左倒就是右倒。我看在眼里。这个天平是老师手工制作,基座不稳太轻,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现象。看到这种现象我申请了科学馆长。第一次,他拒绝了,他想自己解决,没有成功。第二次,我又申请,他同意了。我找来两块小石块轻轻放进天平基座“矿泉水瓶”里,问题立刻就解决了。《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孩子们多次尝试虽然失败,但却丰富了经验,而我的适时帮助又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更加浓厚了。教师申请参与原则充分体现了教育平等原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探索和体验的机会。

原则四:应急原则。应急原则是指当幼儿中出现威胁幼儿安全事件时,教师可以立刻行使教师的管理职责。《指南》多次提出教师要给幼儿创设温馨、轻松、安全的环境,提高幼儿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同时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当出现幼儿之间发生打架纠纷、磕破摔伤、争抢尖锐工具、积木相互打砸等有潜在危险的行为时,教师要立刻出面制止并查清缘由进行教育。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一日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做实出成效,需要教师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探索。《指南》就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只有在《指南》的指引下,我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做的踏实而科学。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开放性区域游戏探究四步曲


在以往的区域游戏指导中,教师总是习惯在学期初帮助幼儿创设好区域环境,准备好游戏材料,设计好游戏主题或内容,规定好游戏规则,幼儿只需进去玩就可以了。在指导中,教师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心中预设的目标或期待去指导幼儿的游戏,把握游戏的进程。在这样的游戏中,很难看到幼儿的自发游戏,活动区成为了孩子们变相完成学习任务的场所。

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改变了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南》中强调:“自由、自发和自主是游戏的本质特征,而这三个‘自’,意味着每个幼儿都是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活动的。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此,教师从不同幼儿个体出发所进行的指导也将是有差异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才可能发生真正的学习与发展。

为了让区域游戏真正“玩”起来,我们尝试抛弃旧有的观念和指导模式,取消了条条框框的游戏规则,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即开放的时间、空间、玩具材料、游戏主题和内容。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内容或主题,分享各区的玩具材料,按照幼儿需要和愿望自主布置游戏场地。我们期望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第一阶段:全面开放,接纳一时之乱

“开放”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幼儿的游戏开放了,问题却也接踵而来。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游戏规则,幼儿玩得一片“混乱”,玩具材料乱拿乱放,争抢材料现象时有发生;幼儿到处游走,毫无专注可言。老师们陷入了困惑中:这样“开放”到底对不对?游戏混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幼儿在这样的游戏中能有学习和发展吗?

基于老师的困惑,我们开展了区园联动教研活动。在讨论中,老师们首先将问题聚焦在“要不要制定规则,怎么制定上”。有的老师认为,应该恢复区域游戏规则,让孩子在自己选择的区里踏踏实实地玩。尤其是大班现在面临幼小衔接,更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有的老师则认为,我们过去的规则虽然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制定的,但更多的是老师依据自己心中的目标引导幼儿制定的,实际上还是老师的。以往我们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常规,更好地管理班级活动,老师往往是未雨绸缪,提前用规则帮助幼儿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幼儿从小班就已经被“规则化”了,他们能清楚地说出这些规则,但从目前的“混乱”可以看出,它们并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规则。甚至这些规则已经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游戏,影响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在争论中,老师们有了很多观念上、思想上的碰撞,开始深入思考规则与幼儿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但是,必要的规则是保证幼儿良好游戏的前提,如何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规则的重要和有用呢?老师们决定不急于和孩子们讨论规则,让问题都暴露出来,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观察解读孩子的行为,了解幼儿真实的想法,分析判断幼儿的需要,再从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阶段:观察幼儿的行为,探求混乱背后的真实需求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自主选择了游戏区和游戏内容,但却总是东张西望,不专心;

第二类:四处溜达,这看看,那看看,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第三类:频繁更换玩具或区域,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第四类:有自己想做的事,能专注做自己想做的事。

面对幼儿的不同表现,老师开始个别化的观察与跟踪指导。第一类幼儿,老师发现他们主要是基于以前游戏模式的惯性,习惯性地选择一个玩具开始玩,但心里又在猜测“老师真的让我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吗”,处于观望的状态;第二类幼儿,已经习惯了老师指定游戏主题,没有了老师给指定的游戏内容或主题,自己不知道玩什么;第三类幼儿,想要尝试各种游戏材料,尤其是以前没有机会玩到的材料,这次都要一一尝试;第四类幼儿,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想法,并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老师们了解了幼儿的真实反应,同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老师们意识到以往的条条框框和包办代替限制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使幼儿缺乏了自主游戏的能力。那么如何重新点燃幼儿自主游戏的热情,激发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第三阶段:给予个别化的支持,满足自主游戏的需要

在教研讨论中,老师们一致认为不能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反应给予个别化的支持与指导。如,大班孟老师从第四类孩子入手,利用区域游戏分享的环节,请这些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游戏计划、游戏中的发现、有趣的事情或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间接地向孩子们传达,老师期待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去游戏,并认真专注地做事。对于第一类观望的幼儿和第二类四处溜达、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幼儿,孟老师则在活动区游戏开始前,和小朋友讨论“想要做的事”,帮助幼儿慢慢养成做事前先思考、制定计划的习惯。对于第三类频繁更换玩具材料的幼儿,孟老师采用适当介入幼儿游戏、充当幼儿游戏玩伴的指导策略,引导幼儿探究材料的玩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鼓励幼儿克服困难,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

在老师这种个别化、有针对性地支持指导下,我们发现孩子们开始彰显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兴趣爱好。有的喜欢做手工,有的喜欢搭建,有的喜欢拼插,有的喜欢表演。有趣的

是,有的小朋友开始三五成群地自发组建起自己的游戏小组,围绕几个人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例如,在大班拼插玩具区,对飞机感兴趣的四个小朋友运用拼插材料拼插了很多战斗机,然后用这些战斗机在活动室里开展起了军事演习。

令老师们困惑的是,在拼插区,幼儿不去拼插作品而是用作品相互冲撞,相互打闹,这样违反常规的活动,可以吗?孩子们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与发展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教研组和孟老师一起关注着孩子们的游戏进程,并适时地给予孩子支持。当孩子们想要拓展他们的游戏空间时,老师为他们腾出了一块空地;当孩子们提出想要了解更多的军事武器时,老师带着他们来到军事博物馆参观;当孩子们提出想要搭建军事基地时,老师和他们共同收集所需要的材料;当孩子们希望进行一次军事武器展览时,老师鼓励他们自主筹备。(详细案例见本期《结构区里的战斗游戏》)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源于幼儿的想法,在幼儿的兴趣中逐渐深入,自主地发展着。通过这个案例的实践与深入讨论,老师们理解了开放性区域游戏的内涵,我们开放的不仅仅是游戏规则、游戏材料、游戏主题、游戏的时间与空间,更重要的是开放了幼儿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第四阶段:共同重建游戏规则,实现有秩序的自主游戏

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需要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他们根据自己的游戏需要从任何区域选择材料。一次观摩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们把各个区的材料拿来拿去。一会儿,棋类区的小朋友嚷嚷起来:“我们的棋子怎么不够了?是谁拿走用了?我们都没法玩了!”建筑区的小朋友也埋怨:“我们的长木板本来就少,还被拼插区借走搭军事基地了,我们怎么搭建我们的城堡呀!”孩子们的矛盾与问题越来越多,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游戏。看来是重建规则的时候了。

那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由谁来制定游戏规则?在教研中,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老师。由老师来制定,显然不可取。由孩子自己来制定,幼儿会更容易认同,在活动中也更加会主动去遵守。

在一次活动区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中,孟老师把自己看到的现象客观地说了出来,并请小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棋类区和科学区的小朋友说,有些材料不能借走使用,因为是成套的,缺了一个就没法玩了,比如棋类和科学实验材料。建筑区的小朋友说,如果想用别的区的材料要和正在玩的小朋友商量,人家同意了才能拿走。美工区的小朋友说,我们在桌子上和地上总能发现胶棒、剪刀之类的工具,借走的材料用完之后要归还到原位,不能乱扔。拼插区的小朋友说,我们的材料总是不够用,需要大家帮我们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可以建一个“公共材料区”,把大家收集到的废旧材料都放在这,谁想用都可以拿来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游戏感受、游戏经验提出了很多建议,慢慢形成了一些大家认可的材料使用规则。老师把孩子们的建议与解决的办法一一记录了下来,孩子们又配上图画,贴在了区域中,新的规则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在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老师慢慢变化着。老师们开始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关注幼儿的自主游戏,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游戏想法,接纳不同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孩子们的兴趣需要,理解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并不断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在哪儿玩,按照自己的节奏小步递进地向前发展。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把握的原则


(一)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幼儿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也就是说,教师的介人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互合作等,最终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案例:“料理台”游戏

恺恺正独自忙着配菜,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塑料筐、碟、盘等用具,盛器里有蛋、面包、果冻、饮料等,教师见状就对他说:“你今天准备在料理台做什么,等会儿我来看你。”恺恺愣了一下,重新回到料理台张罗起来。不一会儿,恺恺忙完了料理台的工作,只见他手拿一只咖啡壶当喇叭,爬上了原本放塑料筐的空架子,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好吃的冰淇淋啊!”“快来吃,快来买,巧克力冰淇淋啊!”教师见状,说:“你在做什么?”他回答:“开巧克力冰淇淋店。”“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要这样招揽顾客?”看他坐在高高的架子上,教师就一边和他说着话,一边示意他下来,但他没有听从教师的劝告,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游戏。过了一会儿他笑着对教师说:“我是在学昨天听到的故事里小狐狸卖东西的样子,你要吃冰淇淋吗?”教师听了他的话,略作停顿后说:“那好,我就来做你的第一位顾客。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可以让我买来尝尝的?”恺恺纵身跳下,热情地替教师拿巧克力冰淇淋。

游戏情节的展开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料理台”游戏变成了“巧克力冰淇淋店”游戏。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限制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面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第二次介入游戏,用扮演角色的方法参与游戏,通过和幼儿对话了解游戏开展的过程,尊重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和“游戏精神”,积极投入游戏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游戏,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

教师介人幼儿游戏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幼儿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游戏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幼儿会放弃游戏。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幼儿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而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必须介人。此外,在游戏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对幼儿构成危险时,教师必须立即介人;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也必须立即作出回应。

案例:超市营业员

中班角色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教师发现“超市”里的三个营业员站在“超市”门口无所事事,眼睛看着娃娃家,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小玩具,而“超市”里的物品倒是琳琅满目,于是教师走进了“超市”。

教师问:“营业员,你们站在门口看什么呀?”幼儿回答说:“娃娃家很热闹,我们这里没人来,不好玩。”教师又问:“怎么会没人来呢?”幼儿回答说:“爸爸妈妈都不来买东西……他们大概太忙了。”教师说:“哦,原来是这样。那要是他们的娃娃吃完牛奶怎么办呢?”幼儿说:“我们送货上门好了。”教师说:“送货?不错。怎么送?”三个幼儿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一幼儿找来一辆手推车,装上货物就出发了。他一边走一边喊:“我给娃娃送牛奶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营业员”因没有对应的“顾客”玩伴而无法深入展开游戏,便立即引导幼儿讨论和想象,使游戏情节有了突破,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观察对教师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例如在案例“料理台”中,教师就采用了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次和第二次,教师采用直接介入,增强了幼儿游戏的有意性。第三次,教师则通过间接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介人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案例:点心店里的小水壶

玩点心店游戏的几个幼儿围坐在桌子边捏橡皮泥,教师在一旁观察了许久,发现幼儿什么也没捏出来。有的幼儿开始不耐烦了,流露出沮丧的情绪。这时,教师坐了下来。

教师说:“我帮你们捏把水壶好吗?”幼儿立刻说:“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幼儿边听边模仿,不一会儿,“水壶”就捏好了,幼儿高兴地玩起了点心店游戏。

几天后,幼儿又玩点心店游戏了,他们依旧要教师捏水壶。这时,教师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正在默默地捏橡皮泥的幼儿,并鼓励幼儿:“每个人都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教师在旁边仔细观察幼儿的动作,在幼儿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果然不出所料,幼儿自己捏出了一把把水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幼儿细小动作发展还不够灵敏,在水壶造型方面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师通过技艺性帮助给幼儿游戏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游戏时,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摆脱依赖,大胆尝试,并将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有的教师介入频率很高,但幼儿的游戏热情未必很高。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心,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采用以上灵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适度介入,使游戏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学习进入区域


游戏目标:

1、介绍区域活动,了解区域活动规则。

2、尝试有序的进入区域活动游戏。

活动准备:进区卡、手工区:学用小蜡笔、纸张。表演区:各种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小朋友:你们看看我们教室里有那么多的地方放了玩具,这些地方就是我们以后要进行区域活动的地方,你们知道吗?

2、你们看看我们教室里有几个地方是拿来专门让你们玩的呢?(一个有三个地方是专门让小朋友进行区域活动的地方)

3、每个地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叫什么吗?今天老师就来给你们介绍一个地方。

4、介绍《娃娃家》

教师带领小朋友有序来到娃娃家: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你们看到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小朋友说:有好玩的娃娃,还有小床、还有很多玩具、、、、、、、)

这里有这么多的玩具、有娃娃、小床、做饭、、、、、,这么多好玩的玩具,这里就是小朋友喜欢玩的娃娃家。

5、介绍规则。

娃娃家里应该怎样来玩呢?我们可以做小娃娃的妈妈。除了可以做小娃娃的妈妈外,我们还可以做小娃娃的什么呢?(幼儿说:爸爸、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小朋友都可以做小娃娃的家人。

平时我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是怎么杨照顾你们的,我们就可以在娃娃家里来怎样照顾我们的小娃娃,

《指南》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整合


《指南》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整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生活的特点。游戏对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果茨基提出游戏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建构与生成的作用,新的发展可能性孕育在游戏活动之中,可以为新的发展准备必要的经验和基础。美国学者Don Hall指出:“幼儿的游戏,无论是个人游戏、团队游戏还是角色游戏都需要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动作技能发展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将孩子的思维带入—个‘万花筒’似的更加宽泛和综合的境地。”20世纪20年代开始,陈鹤琴先生就主张对儿童进行“游戏性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将游戏提到幼儿园基本活动这一高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儿童从游戏中学习”“珍视游戏的价值”。随着对游戏的深入认识,以及游戏对儿童发展价值的肯定,游戏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探讨游戏和幼儿园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游戏进入幼儿教育领域所必须要回答和面对的问题。

一、实践中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现状

游戏与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不同。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游戏和教学都有其本质属性。游戏是幼儿自发的、自主的、没有社会功利目的幼儿自己的活动。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莫尤丝指出:“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呈现螺旋状不断的扩张循环,在幼儿的自发游戏中,教师观察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求,然后通过教学开辟出心得探索和需求,使学习逐渐延伸到更广博的经验,之后再升高到知识与技能的增加,促使儿童从当前的水平进入下一个更高水平的自由游戏阶段。”现阶段幼儿园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平行互补型:教师发起的具有明显功利目标、注重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发起的具有教育潜能的活动它们在形式、时间安排及比例上各自独立,游戏和教学相互分离;交叉转换型:即先有教学或游戏再应用有关经验转换为游戏或教学;相互融合型:即教学和游戏的界限模糊,活动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发起,强调幼儿期生活经验、发展价值的整合性,强调游戏是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

刘炎指出“游戏与教学之间是分离还是融合,涉及到的实际上是幼儿园教学的‘应在’和‘所在’问题:幼儿园教学应该在哪里发生?是专门的课堂之中还是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之中?”当前的幼教实践中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更多的是处在一种相互分离的状态,主要表现在:游戏是游戏,教学是教学,游戏活动的目的不在于为儿童提供可接受的学习经验。幼儿园往往注重的是班级的集体活动,在这之间的间隙被看做是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教师对这个时间的教育性考虑较少。集体教学活动与这个间隙时间段在内容和经验方面的衔接也是薄弱的。游戏仅仅被看做是填充时间的手段,教师对游戏的安排缺乏清晰的目标,缺乏合理的管理和参与,缺乏扩展的意图。

近年来,在整合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尽管出现了教学与游戏相互融合的思想倾向和实践操作,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游戏与教学在目标方向的一致和内容方面的融合。在整合的外衣下出现的更多的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教师更加关注的是游戏的工具价值而并非本体价值(满足游戏者的需要)。游戏更多的被作为教学吸引的一种手段,或者是对儿童完成教学任务后的奖赏等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

二、《指南》视野下的幼儿园的游戏与教学探析

(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指南》

《指南》在“说明”部分中强调实施《指南》应该:“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而游戏则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游戏的本质特征自由、自主、自发意味着每个儿童都依据自己的水平;游戏不仅为儿童提供了直接感知体验和操作的机会,还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好奇探究等学习品质;幼儿在游戏时经验是最综合的,因此教师的指导也是综合的整体的。因此根据《指南》精神,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皮亚杰认为游戏可以促使儿童把新的信息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促进儿童的学习。游戏在本质上是巩固性质的活动,它促进练习,复习和重复。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的特征是主动学习,直接经验和可以刺激认知发展的内部动机,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在儿童的游戏中找到。所以我们应该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指南》。

(二)以《指南》为指导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反映做出的调整。《指南》按五大领域来表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每个领域开始部分对该领域的基本价值、教育要点和特别注意事项的描述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备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南》中的提出的“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为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提供参照物,并且为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启示。《指南》各领域的教育建议为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由此可见,《指南》对于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指南》精神指导下的游戏与教学的相互融合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指南》,以《指南》为指导进行教学,“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是《指南》精神的体现,更是实现《指南》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的最佳方式。当前实践中出现的游戏与教学分离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教师的游戏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鸿沟,于是出现了实践中存在的过分强调教学的“灌输式”教育和过分注重游戏的“放羊式”教育,游戏和教学处在教育的两极;(2)班级规模的影响,尽管教师相信游戏的价值。但是在师幼比不和谐的现实下,教师更多的在游戏中扮演“看管者”的角色,教师在游戏中的重心是看护孩子,保证孩子的安全;(3)课程压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课程因素在幼儿园还占有很大的地位,教师忙于教授规定课程,更本无暇顾及幼儿的兴趣需要;(4)外部系统(家长、领导)的期望压力,家长和领导们对学业证据的在乎,教师需要像家长和其他专家汇报成绩,提供可视的学习证据和记录,影响着游戏教学的开展,因为游戏教学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可以看得见的成效,游戏是不能拿去评价检验的。

游戏和教学作为教育的两种途径,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游戏的自由性和教学的规律性似乎是人类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即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和“教学”在幼儿的经验上两者是相通的,游戏中获得的零碎的、分散的经验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可以在幼儿喜欢的游戏中得以充实和深化。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这一附属功能恰恰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因此,促使游戏与教学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有机整合,才能根本改变实践中过分强调教学的“灌输式”教育和过分强调自由游戏的“放羊式”教育。

三、《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策略

从前面提到的《指南》指出的幼儿学习发展的特征来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多彩,甚至产生单独开展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所不具有的效应。将游戏与教学加以整合是从实施分科课程到实施整合课程的转变,它注重各领域学习的联系和整合,强调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连续性的经验与学习。与实现《指南》提出的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契合。

(一)明确目标,实现游戏与教学在主题和内容上的相关

整合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实现游戏和教学的整合需要在制定活动目标和主题。以及选择活动内容时保持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首先,区分两种经验,明确哪些学习经验是可以通过游戏获得的,哪些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获得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时应该明确这个内容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习?若可以就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教学。如果不可以或者是可以但是有些独特的价值不能体现那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

其次,在区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游戏与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1)在主题教学活动中生成游戏主题,实现教学和游戏活动一致性和连续性;(2)在游戏中再现教学经验;(3)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回到教学中解决生成新的主题活动;(4)在新的主题活动中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学习环境,改变游戏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找到游戏课题并自发进行游戏的。小川博久先生指出:“环境是幼儿游戏愿望产生的根源,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创设环境,直接关系到幼儿本身以多大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环境。游戏的本质是自发的,儿童有其内在动机,适宜的环境提供能够使儿童变得独立,从而发展儿童的“责任感”“自主选择能力”以及对自己学习的“控制感”。教室的布置应当为儿童提供独立获得各种资源和进行各种活动提供保证。当前幼儿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单调、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弱、材料少、材料投放不合理、挑战性弱、不重视研究玩具或游戏材料的价值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合理地规划幼儿园的游戏空间,室内外的活动区的设置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和相互联系的;其次,在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上面更多地采取开放式的投放非结构化或者低结构化的材料,同时保证材料投放的充足性、适宜性和多样性。最后,重视玩具和材料的价值,使游戏资源反映出当前的主题和内容,将教育目的融入到环境中。通过游戏学习环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可以使幼儿的游戏成为有“社会文化内容”的学习活动,使幼儿获得幼儿园课程期望他们掌握的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

游戏被看作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当前的幼儿园游戏很少有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是教师而非儿童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教师规定游戏的内容而不与儿童进行沟通;自发的游戏活动总是会受到教师意图的限制。游戏更多的被看作是群体活动,而不是可以促进掌习的活动。鉴于此,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促进游戏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应该改变游戏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中,对于游戏内容的选择应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决议;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速度并参与到游戏中来和儿童一起游戏而不是作为游戏的“全盘操控者”;教师的意图应该根据幼儿的游戏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转变观念,解放教师,将教师从传统的“教授者”“看管者”“决策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学习活动应当受到教师“教”的充分关注、重视和支持,引导、丰富和扩展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构建。

1.教师是“倾听者”和“观察者”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倾听是游戏和教学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倾听”意味着对幼儿全心全意的关注,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教师在儿童的工作和游戏中有很多角色,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应该是倾听和观察,可以使教师解释儿童的游戏行为,不断地增加、建构他们关于儿童“整体”的蓝图。《指南》为教师全面、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幼儿提供可清晰的框架。一个好的观察倾听者应该做到:第一,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指南》为了解幼儿提供了参照模;第二,有目的的观察,即观察前知道“我想了解什么”;第三,有重点的观察,如“我想了解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观察的重点应该放在活动中的同伴交往和冲突解决等事件;第四,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和全面分析。

2.教师是“参与者”

教师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介入幼儿的游戏是游戏和教学整合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发展高质量游戏活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允许教师参与。费列皮尼指出“一名能够组织和激发孩子的教师一方面必须加入孩子的探索过程,另一发面,也必须成为幼儿发现过程中的共同演出者”。教师积极参与活动,作为幼儿中的一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可以缩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并对幼儿表达支持、赞许的态度。这种平等关系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学习自己做主,自创玩法,减少幼儿依赖教师的行为。教师通常不对幼儿提出硬性的要求,而是与他们一起活动,用行为感染他们。

3.教师是“提供者”和“指导者”

游戏中一般强调发现学习的优先地位以及课程不同程度的自我选择。游戏虽然是幼儿自主性的与环境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游戏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的课程。弗朗伯格指出“游戏的多种多样的功能依赖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有能力的游戏者不会自发出现,儿童需要通过成人提供的范例教导来知晓如何进行游戏”。教师不是法官和决策者,而是提供资源的人,在儿童需要的时候可以从教师这里借用。教师作为提供者,通过提供指导,保证了材料的合理使用,以及保证游戏按照正常轨道的进行。同时,通过提供相应的游戏技能和语言的指导减少儿童在游戏中的挫败感。正如美国学者Don Hall强调的游戏技能是应该被教的,尽管发现是有趣的,但是有些时候有必要去引导幼儿如何发现。例如,在捏陶土的活动中。教师先指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材料和工具,试着给孩子必要的协助和建议,让他们完成自己的创作目标,而不受材料的限制。因为如果孩子把粘土捏的太薄,在烧制过程中会破掉,孩子会因此失望。

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将自己对幼儿的指导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一是要理解幼儿的内心,从幼儿的行动中解读幼儿感兴趣的和关心的方向、幼儿的游戏动机等;二是要理解自己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的关系。小川博久认为教师的指导原则就是援助:“所谓援助就是在认清如何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抱着使幼儿的状态达到幼儿希望的状态这一愿望与幼儿互动。”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不应该是将幼儿纳入到大人预先决定好的路线当中,而应该认清幼儿的自我成长路线,找到幼儿的自我成长路线与成人期待的幼儿成长方向的交点,在这个交点上产生对幼儿的期望,根据这个期望对幼儿进行指导。

(四)通过游戏对教学进行评价

游戏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有关,它能展示出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游戏被看作是发展适宜性的,并且有一种启发功能“可以告诉你儿童在哪里”。游戏也可以揭示出“儿童思维的整合性”。对幼儿进行教育方面的评价

时,需要同时考虑幼儿学会了什么和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教会幼儿的这两个方面。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游戏提供了一种评价情境,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判别幼儿的发展阶段,以及儿童对于比较正式的学习情境的“准备性”。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的开展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进一步判断幼儿目前的水平为制定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接水管


目标:

1.了解直通、弯通、三通等不同类型的管子,知道可以将不同的管子连接起来。

2.尝试两人合作,将不同管子组合起来从固定的起点连接至不同的终点。

准备:

1.实物操作材料:管子玩具一套,卷纸芯4个。用长方形纸板做底板,上面固定若干糖盒用于插放卷纸芯。在纸板的一头放一个糖盒,作为固定的起点;在纸板另一头紧密排列若干个糖盒,作为可选择的终点。

2.游戏软件:用iPad下载游戏APP"水管工"。

玩法说明:

实物操作游戏:幼儿自己选择在某个糖盒中放置卷纸芯,以确定终点位置。两人合作商量搭建水管的方法,从起点接至终点。

电子游戏"水管工":根据APP中的语音提示,将水管从起点连接至终点。

指导要点:

1.创设"为新建的房子接通自来水管"的情境,让幼儿明确操作任务。

2.观察幼儿如何分工合作。可提示两个人先就"房子"(卷纸芯)建在何处、选择怎样的管道材料、如何接通等问题进行协商,然后再动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相互配合。如,有的会一人搭建一人扶,有的边扶边在材料选择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及时肯定这些合作方法,并引导同伴互相学习。

3.观察幼儿在选择了三通、四通水管后是否会将其所有接口都接上。如果幼儿遗忘了,可用情景化的语言(如"这里会漏水哦")加以提示。

4.观察幼儿使用游戏APP的情况,引导同伴互相帮助。解答幼儿在操作中遭遇的一些技术问题(如选择游戏关卡、关闭弹窗式广告等),引导幼儿将电子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至实物操作游戏中。

5.展示幼儿所搭建作品的照片(可引导幼儿自己用iPad或相机拍摄),引导幼儿交流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的方法或由集体想办法解决。

延伸活动:提供更多相同的卷纸芯或高低不同的纸筒,以增加难度。

例析幼儿益智游戏的设计与原则


在创设益智游戏时,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结合幼儿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既能要求幼儿在智力上做出一定的努力,又能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从而在愉快的活动中发展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设计有助于提高观察力的益智游戏

良好的观察力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系统的训练而获得的。比如益智游戏“帮小动物找家”:在一张空白纸上画出天空、海洋、陆地、森林、草原等背景,故意把小动物的图片放错位置——蝴蝶飞进海里、小鱼跑到天上、小猪上了树……然后我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哪些动物位置有错误并且予以还原。该游戏需要幼儿认真观察,然后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判断对错,进行纠正。

观察力不是单一存在的,有时需要各种能力的融合。比如在益智游戏“我是小神童”中,我在桌子上出示积木、铅笔、易拉罐以及玩具娃娃等10种物品,先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要求幼儿闭上眼睛,并把桌上的东西偷偷拿掉一个藏在身后,让幼儿睁开眼睛,仔细看看桌子上什么东西没有了,先说对的幼儿获胜。这个游戏还可以分组进行,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2.设计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益智游戏

幼儿时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期努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而益智游戏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阅读活动中,我有时会准备一些小动物和物品的图片(红袋鼠、火帽子、跳跳蛙、盘子、饺子、笤帚、红袋鼠妈妈等),设计益智游戏“看看谁说得棒”:把这些卡片画面朝下放好,请幼儿随意翻开两张,根据画面内容造句。比如,翻开的画面是“红袋鼠”和“妈妈”,幼儿可说“红袋鼠爱妈妈”,也可说“红袋鼠帮妈妈干活”。幼儿轮流翻图造句,直到卡片翻完为止。在幼儿学会用2张卡片内容编成一句话的基础上可再提高要求,让他们翻出3张、4张或5张等造句。

在阅读活动中,我有时会准备水果、蔬菜、交通工具、娃娃等各类物品,设计益智游戏“你说我猜”:幼儿两人一组,要求其中一名幼儿描述出此种物品的特征,但不能说出名字,另一幼儿不准看我手中的图片,根据伙伴的描述说出物品名称,在一定时间内,看看哪组说的多就获胜。比如我出示图片“西瓜”,一幼儿描述“夏天经常吃的一种水果,大大的、圆圆的像个皮球,外面是绿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很甜”,另一名幼儿需根据描述正确说出“西瓜”。这种游戏不仅能巩固幼儿对物品特征的认识,而且对于培养幼儿连贯讲述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设计有助于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益智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应设计有助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益智游戏来发展幼儿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比如益智游戏“迷宫小转盘”:(1)找一个蛋糕盒盖做底衬,在底衬上用铅笔画上迷宫路线;(2)把废旧的泡沫塑料坐垫剪成一条条细长条,按照迷宫路线粘在底部,变成一个立体的迷宫图;(3)准备一个玻璃珠,放在入口处,然后双手晃动小转盘,让玻璃球按自己的推理在迷宫中回旋前进。又如益智棋类游戏“你追我赶”:我在棋盘上画出弯弯曲曲的行走路线,让幼儿从4个角出发,猜拳决定谁先掷骰子,骰子面朝上的数目为所走棋的步数,走到所在的点,按提示做。如:1+8=?(回答正确前进6步,回答错误后退6步)这样依次类推,先到终点为赢。在不同的点上我有不同的提示,而这些提示和要求涵盖了很多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幼儿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设计幼儿益智游戏时,教师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趣味性原则,增加吸引力。在设计益智游戏时,教师要尽可能提高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幼儿乐意参与游戏。比如在益智游戏“小动物找家”中,有的动物可以只出示半个头部,有的动物可以只出示一只脚印,让幼儿根据形状特征来辨别是哪种动物。这样的形式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坚持挑战性原则,激发求知欲。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益智游戏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在益智游戏“你说我猜”中,教师可出示一些比较抽象的图片.如“地球”“闪电”等,让幼儿竭尽所能想出合适的词语以完成游戏任务,满足幼儿求知的需求。

3.坚持渐进性原则,体现成就感。益智游戏材料的投放,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比如在投放拼图类益智游戏材料时,可先投放一些简单的镶嵌式拼图,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投放一些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图形让幼儿拼摆图案,最后再投放小木棍或者火柴,让幼儿在一定数目下摆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

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复习音标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让两个学生戴上辅音音标头饰,用手搭起一座“伦敦桥”,让一组戴着元音音标头饰的学生通过,全班学生一起唱:“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唱到某句时,音乐一停,“桥”垮了,谁卡在“桥”里,谁就要把两个辅音和自己的元音拼读出来,或者让全班学生一起拼读。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多,可以很好地复习音标;同时,优美的音乐愉悦了身心,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以激发,这比那种单纯拼读的效果好得多。又如,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们设计了“幸运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问:Whatcolorisit?Canyouguess?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黑色,有的猜蓝色等;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小红旗。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2。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

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幻灯机上显示几个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猜,T:What‘sthisinEnglish?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座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张照片、一幅地图、一扇窗子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最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

游戏的启发性还体现在教师对游戏难度的把握上,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他们以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让游戏有一定的难度。

3。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能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的做法。我们把游戏的设计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设计了100种课堂教学游戏,许多游戏构思新颖。

4。游戏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灵活性就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要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要灵活处理和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中的六个环节。

四色约定 规则无痕——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思考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规则蕴含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发展需要。为了使区域活动活而不乱,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了游戏公约,制作了“四色约定卡”,并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来诠释,即在每个区域中用绿、黄、蓝、红四种颜色的色块制作成树叶、花朵、跑道、楼房等不同的物体或造型,将区域内容或人数、玩法或流程、材料取放要求及温馨提示等规则,用简笔画的方式展示在相应的色块上,引导幼儿一进入某区首先学会观看、理解该区的操作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我们还把四种色块及简笔画规则都进行了封塑以便随时更换。全班十几个区域都运用同样醒目而清晰的四色约定,将各个区域的不同规则图文并茂地蕴含在其中,既起到了提示、引导的作用,又满足了幼儿个体情感和行为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绿色约定卡——活动人数或内容诠释

以往,我们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时,首先是定规矩,明要求,这样做是有效的,甚至效果还相当明显,但是给幼儿有些茫然、限制太多或受到束缚的感觉,不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针对我班角色游戏区、建构区常常爆满,甚至拥挤不堪,而图书区、科学区、数学区则很少有人问津,多次提醒也不奏效,造成区域资源浪费等现象,我们结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把绿色底板当作一个进区卡存放处,让幼儿将进区卡放置在绿色约定卡上的动物、点子或数字上,放满为止。有机会将进区卡放入某个区的绿色底板,就好像获得了本区的特别通行证一样,有优先选择本区的权利,还能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教师也能直观地观察到幼儿是否在玩自己选择的区域活动了。有时,我们在绿色底板上张贴最新活动内容调整或游戏升级版简介,引导幼儿在选区的同时关注与阅读,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随着合作、等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或自主游戏。吵闹、争抢、游荡、无效的游戏不见了,幼儿更自由、自主、专注:投入了。

黄色约定卡——游戏玩法或流程图示

区域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无序现象主要有:幼儿大声喧哗,干扰其他幼儿的活动;幼儿对操作材料无所适从,活动存在盲目性;幼儿活动的随意性导致材料摆放位置及种类的混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活动要求和活动方法的隐性提示,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活动目的性。我们在各个区域的黄色底板上张贴了不同游戏的玩法或流程图示以及好玩法或创意推介,可以是幼儿参与制作的简笔画,可以是幼儿一目了然的小标记,可以是幼儿看得懂的图谱,也可以是直观形象的照片等等。如在小班“竹子的秘密”区域中,我们将活动流程通过生动的照片形式加以展示,帮助幼儿明确各种玩法。在中班“春天里的花”区域中,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将各种花朵以折叠简图的方式贴在黄色底板上,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参考,并在该区域四周展示上次活动作品及幼儿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大班“快乐餐厅”区域中,我们将图文并茂的游戏程序图谱——“问好一选餐一就餐一付款一再见”置于黄色约定卡,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的玩法或流程,充分发挥了材料的作用,增强了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同时也使区域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大大增强,赋予了游戏更丰富的内涵。表演区的演员演出前要轻声商量,分配角色;观众应当认真听,仔细看,不说话等。当然,这些操作提示一般不宜太复杂,线索太多反而

不易于幼儿理解和执行。

红色约定卡——注意事项或安全提醒

我们事先组织幼儿讨论各个区域或游戏中需要注意或不可以做的事,画成图画贴在每个区的红色约定卡上,使幼儿知道红色图块上的内容即为禁止、不能或需要特别注意的项目,暗示着幼儿在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如贴有手指弄破的图案,警示幼儿小心手里的剪刀,以免戳伤自己与同伴;食指置于嘴巴的图案,暗示幼儿说话要轻,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不撕书、不卷书、不抢书,坐下来安静看书等图案;拿着剪刀奔跑的图案上打了个“x”,表示幼儿不能带着剪刀快速走;银行一米红线外的“√”表示幼儿要站在一米红线外等候;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的“NO”;抱着球到处追跑很危险的标志;手心手背、猜拳游戏等示意图,暗示着幼儿在发生人员拥挤时可使用的处理方法;建构区的不争不抢图案,再也不需要老师时时当调解员了……多样化的规则提示蕴涵在环境之中,不仅美化了环境,使区域更充满生机与活力,减少了老师重复提醒幼儿遵守规则的次数,幼儿也学会了互相合作、互相谦让,无形之中也是对幼儿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暗示与渗透。

蓝色约定卡——材料取放或整理要求

为了顺利地开展班级区域活动,教师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放置于玩具橱中。如果每次开展区域活动时,都由教师取放,那势必会造成时间上的隐形流失,同时也剥夺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游戏的权利。活动结束时,桌子和地面上常常会乱七八糟,有纸屑、剪刀、胶布、纸盒等东西,教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收拾和整理,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建立。

区域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来引导幼儿学会将操作材料有序地收拾和摆放,增强区域环境的秩序感。蓝色约定卡上师生共同绘制的小标记或简笔画:送玩具回家、废纸入篓、纸盒进筐、取放剪刀的方法、服装一衣架、实物一篮子等一系列隐性规则,提醒幼儿按标签一一对应摆放材料、将材料放回原位并摆放整齐等,避免了活动中材料凌乱的现象,使幼儿区域活动的收拾整理环节更为有序。幼儿对每种材料的使用与收拾整理规则心中有数,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育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追随幼儿,关注幼儿个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游戏的进展情况、区域的调整与更新等进行整合与变通,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改进,探索出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更宽的路径和更有效的方法,超越显性的条条框框的“规矩”,让规则更无痕地渗透于区域活动的内容、玩法、材料、环境之中,更好地顺应和推动区域活动的开展。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看谁放得多


目标:

1.在装满水的杯子中逐枚放入回形针,观察水面逐渐隆起的现象,初步感受水的表面张力。

2.尝试对照步骤图明确操作步骤。

准备:

1.纸杯,回形针,装有水的大容器,抹布。

2.图文并茂的操作步骤图。

玩法说明:

幼儿把纸杯装满水,把回形针逐枚放入水中,放到水即将溢出杯口的状态为止,观察水面的变化。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了解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2.观察幼儿是否明确纸杯中一开始就要放满水、回形针要轻轻放入等操作要求,如不明确,提醒幼儿将纸杯中的水加满,引导幼儿观察同伴是怎样放入回形针的。

3.引导幼儿在放入回形针的过程中关注杯口水面的变化,用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回形针放进水里,水面会隆起?"幼儿的回答可能缺乏科学依据,但应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4.鼓励幼儿数一数在水溢出杯口前自己放入了多少枚回形针,也可以和同伴比一比谁放得多。

5.提示幼儿操作完后将纸杯中的水倒回大容器中,用抹布将回形针擦干并收拾好。

喜欢《《指南》指引下的大班幼儿区域自治“四原则”》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亲近大自然的四个原则 尊重孩子和敬畏自然,大人持有如此的态度,孩子自然也会有所反应。 1.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提问、指出有趣的景象或声音,尽量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孩子不能马上习惯在和自然这么近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和探索,所...
    2021-09-23 阅读全文
  • 男孩教育的四大原则 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2021-03-08 阅读全文
  • 高效课堂实战指南与自我总结四篇 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两个方面来体现,写好高效课堂的心得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效课堂实战指南与自我总结,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22-07-06 阅读全文
  • 家长教育男孩的四大原则 家长教育男孩的四大原则 教育男孩的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好父亲如何养成东子分享四原则 做一个不抱怨的父亲。很多父亲总希望孩子比自己更有出息,对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去指责和抱怨,这极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东子认为,好的父亲首先要学会不对孩子抱怨。要认识到陪孩子玩耍是要给孩子带去快乐;而抱怨...
    2021-09-03 阅读全文

尊重孩子和敬畏自然,大人持有如此的态度,孩子自然也会有所反应。 1.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提问、指出有趣的景象或声音,尽量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孩子不能马上习惯在和自然这么近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和探索,所...

2021-09-23 阅读全文

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2021-03-08 阅读全文

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两个方面来体现,写好高效课堂的心得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效课堂实战指南与自我总结,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22-07-06 阅读全文

家长教育男孩的四大原则 教育男孩的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2020-09-30 阅读全文

做一个不抱怨的父亲。很多父亲总希望孩子比自己更有出息,对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去指责和抱怨,这极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东子认为,好的父亲首先要学会不对孩子抱怨。要认识到陪孩子玩耍是要给孩子带去快乐;而抱怨...

2021-09-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