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浅谈积木建构活动的有效指导

发布时间:2019-12-16

建构游戏幼儿园。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积木建构活动的有效指导”,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区角游戏和幼儿自主建构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的积木建构活动在幼儿园常见,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积木建构活动对不少教师来说是个新课题。我园自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部与“邦宝教育”联合开展的“建构性玩具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课题研究以来,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兹做简要介绍。

一、制定计划。

确定目标 在开展积木建构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制定计划,确定目标。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的计划和目标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要难度适中。以大班“货车”主题建构活动为例,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经验,分别设置了“知识点”(了解货车的基本结构、特点和运输功能)、“技能点”(让幼儿学习平铺和拼搭技能,逐层建构出不同类型的货车)和“拓展点”(培养幼儿独立构思和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计划和目标。根据这个计划和目标,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积木建构活动时,特别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货车的结构特点、合理运用建构技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建构思路。相比以往的只提供材料让幼儿自主建构,现在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幼儿的相关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强调,在开展积木建构活动之前,教师要根据建构内容,制定学期、月、周的计划,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

二、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建构材料准备

积木的形状和颜色都很丰富,如果不加分类,在活动开展时,寻找材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影响效果,因此,在开展积木建构活动之前,要做好“积木分类”的准备工作,也即引导幼儿按照积木的形、色和颗粒大小进行分类摆放,以便取用。活动结束后也要指导幼儿根据类别有序收纳积木,这既有利于幼儿形成分类的数学概念,又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2.知识经验和心理准备

组织幼儿开展积木建构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准备模拟建构的对象,教师可作适当讲解,或请家长帮助幼儿学习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经验。例如要建构一堵“墙”,幼儿如果没有相关经验,不能合理运用“加固拼搭”方法,建构起来的墙就很容易倒塌。为此,在开展活动前,可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墙,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建立专门的“积木活动室”,让幼儿通过积木挂图、积木模型等进行相关的前经验学习,并借此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创作欲望。事实上,专门的活动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安静的环境也更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进行建构活动。

三、活动的开展与延伸

1.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明确活动主题,了解要建构的对象及其结构、特点等。教师可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模型,分析其造型和结构特征,再设计建构方案,然后引导幼儿形成系统的操作思路与流程。

2.提供充足、自由的动手操作时间和空间

教师既要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就在身边”,又不要随意干扰和打断他们的建构活动。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又无法独自解决时,教师才适当介入指导。在建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教师应该是观察者,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注重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建构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幼儿人际交往的过程,他们自由活动并与同伴交往、合作,通过语言彼此进行沟通。然而,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合作并非易事,矛盾的发生在所难免。在发生矛盾时,幼儿多会采用告状甚至攻击性行为去解决,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积木建构活动时应努力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积极的交流方式,以解决合作中产生的矛盾,比如用肢体动作拍拍肩膀表示“我们一起玩”,用“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假如你能和我一起玩,我会很开心”之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幼儿学会了这些积极的交往方式,也就跨出了积极合作的第一步。如果幼儿在合作建构的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幼儿开展合理分工,如推选小组长,一起协商、合作完成建构任务。

4.重点培养科学创造能力 莫雷指出,科学创造能力由科学发现思维能力(现象观察能力、问题发现能力、比较概括能力)、科学构思思维能力(变通分类能力、类比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科学验证思维能力(科学推理能力、假设检验能力、变量控制能力)三个方面构成。为系统性地促进幼儿科学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开展积木建构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加以落实。

另外,教师要持开放的教学态度,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独立思考。教师的引导可多采用启发法、发现法、类比法和集体讨论法等。

5.总结和延伸 积木建构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设计思路、使用材料及方法技巧等,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合适的评价既是鼓励,也有利于幼儿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作品,并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进一步拓展建构思路。

教师也可将积木建构活动与幼儿的五大学习与发展领域相结合,让幼儿通过积木建构活动在健康领域(例如精细动作发展)、语言领域(例如表述想法、根据场景讲故事等)、社会领域(例如形成自尊、自信、自主、遵守规则等个性品质)、科学领域(例如自主探究、认识周围事物、感知数量形等)和艺术领域(例如用色、造型、场景创设等)得到发展,从而赋予积木建构活动更多的教育价值。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玩沙活动中的有效指导


玩沙活动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非常热衷的一项活动。沙子流动性、可塑性的特点蕴藏着无数的游戏契机,它能修“城堡”,可建“长城”,变化多端,乐趣无限。玩沙能充分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幼儿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在幼儿玩沙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对促进幼儿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主制定规则——快乐玩沙的基础

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快乐玩沙的基础。玩沙游戏的精神环境,包括心理自由的环境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使幼儿可以不受教师支配,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活动时间的氛围。幼儿只有处在心理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个性,才能激起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争执,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的环境。可见,自主制定玩沙活动的安全纪律和游戏规则是快乐玩沙的基础。为此,在玩沙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玩沙的安全纪律和游戏规则,还可以通过自编儿歌、绘画等表现形式提高幼儿玩沙的安全意识,促进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考虑与幼儿共同讨论来制定活动中的规则要求,有助于幼儿间的相互提醒和监督。

二、有效介入指导——快乐玩沙的保证

教师有效的介入指导是快乐玩沙的保证。在玩沙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很多来源于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同时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保持密切的观察和关注,从而在必要的时候介入,维持游戏的发展。那么,教师应该什么时候介人?应该做什么样的指导?

(一)自然状态下教师随机指导

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了解,顺应幼儿的需要进行随机指导。由于幼儿在玩沙中灵活多变,因此对教师的观察技术、技能及随机指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教师作为玩沙伙伴的隐性指导。在活动中,教师不可作为幼儿玩沙的伙伴出现。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隐性指导作用,仔细观察、研究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抓住闪光点,予以肯定;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要参与他的游戏,运用示范、指导性语言引导他一步步地明确自己的游戏内容。例如:在主题为“美丽的城堡”的玩沙活动中,孩子们堆城堡、堆小山、搭亭子、挖池塘等,但是城堡的环境和风景总是不协调。这时,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与幼儿一起讨论:“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堡,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的环境变得更美更吸引旅客来参观?”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幼儿用各种插塑和盖子铺路、搭桥,在光秃秃的山坡上种上小树、插上小旗、放些玩具小人和小动物,在池塘里盖上各种印模、插上用雪碧瓶制作成的水草、用蓝色皱纹纸当做水波、在池塘边上种上干树和干花,用快速面盒子和大积木搭建亭子、用果冻壳当椅子,这样,城堡的环境和风景就更美了。在游戏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也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

第二,教师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教师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是教师在玩沙活动中插入的有目的的指导。强调自主游戏并不是对幼儿玩沙的放任,也不排除玩沙中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开展玩沙活动。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指导一定要自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以个别指导或小组的形式出现,以不影响幼儿的游戏为基本前提。

(二)特殊情况下教师的指导

玩沙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的偶发事件,它们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介入玩沙加以指导。

1.玩沙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教师有必要及时进行指导。如幼儿在比赛谁挖的隧道深时,沙子飞溅到其他幼儿的身上、头发上、眼睛上时。在这些情况下,教师的及时介入与指导,可以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2.玩沙中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必须加以指导。如有些幼儿为了参加玩沙,争夺玩沙工具;有些幼儿故意破坏别人的成果,影响他人游戏的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应当阻止过激行为,协调幼儿的同伴关系。

3.幼儿在玩沙中有所求助时,教师要予以帮助。教师或提供相应材料,或提供方法,或启发引导,使游戏能顺利进行下去。如玩沙游戏时间,涛涛拿着小勺子站在沙池中无所事事。老师问他:“你今天想玩什么呢?”涛涛说:“我想堆小山。”老师又问:“你会堆小山吗?我们俩一起玩好吗?”涛涛点了点头,和老师堆起了“小山”。“小山”堆好了,老师又问他“山上有什么呢?”涛涛想了想说:“我在山上看见有小动物、有大树、还有红旗呢。”说完他开始寻找替代品,自己一个人玩开了。

4.幼儿在玩沙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如乐乐用手堆小山,山倒掉不能成功,或在堆积城堡时,他因为城堡老是倒塌或是不完整而准备放弃。这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方法或做相应的指导,也可以引导幼儿到别处看看别人怎么堆,尽可能使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游戏的乐趣。

三、适时的交流或评价——快乐玩沙的延续

活动的评价应该贯穿在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状态,捕捉促进幼儿发展的契机,适时对幼儿做出评价是快乐玩沙的延续。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般都要组织全体幼儿对游戏做一个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这也是教师对玩沙活动指导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宣布玩沙结束后,应给予一定时间保持玩沙现场的不变,让幼儿对互相的作品有直观的认识,而不要在已经清洁整理沙池后做空洞无内容的讲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几项内容:

评价应以幼儿为主体——游戏对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而评价也应该让幼儿成为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对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等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

教师有效反馈幼儿的自主评价。反馈应有针对性,而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很好”“真棒”或让“大家为他鼓鼓掌”等。一方面,教师的反馈要给幼儿鼓励,肯定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幼儿交流的内容来反馈,注重幼儿交流中对活动过程的表达,教师的反馈要能有效地引起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

幼儿玩沙的组织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教师的指导是灵活机动的。幼儿玩沙时既要考虑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也应灵活掌握,满足幼儿玩沙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恰当指导是深化玩沙活动的关键,恰当的指导将帮助幼儿把思维的创造性、操作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指导的核心是鼓励每个幼儿去接受新挑战,主动寻求新的目标,敢于超越自己、超越同伴,体会玩沙的无穷乐趣。

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冬天,幼儿之间有关“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引导和支持下,一个以幼儿自编小动物过冬的故事为内容的系列表演活动——《挖洞的故事》开展起来。我还组织一些能引起幼儿共同兴趣的参观或观察活动,引发出表演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从春天观察小蝌蚪后开展起来的。

二、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通过和幼儿讨论,我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当《挖洞的故事》编好后,我们一起讨论: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幼儿提出做壁板、做头饰、做道具进行表演等主张。

讨论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幼儿尝试用单一材料制作道具表演《挖洞的故事》后,下一步是扩展有关小动物过冬的知识经验,还是继续表演故事呢?我决定听孩子的。讨论结果,他们提出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道具,活动便向探索用不同材料制作道具的方向发展下去。

讨论上一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出发点。在第一次《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活动中,幼儿搞不清青蛙产卵后是否还要孵卵,这个问题就成为第二次活动的主要议题。通过讨论,幼儿得出青蛙只是产卵并不孵卵的结论,还想出在纸条上点黑点拴在腰上表演青蛙产卵过程的方法。

另外,我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记录幼儿的讨论情况,随后,再共同分享记录结果。如把幼儿编的《挖洞的故事》记录下来再读给幼儿听,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关系。而记录幼儿下次活动所需材料、分工、方法等建议,则使幼儿理解大家的主意可以汇成一个完整的计划。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当准备对幼儿的反应做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继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挖洞的故事》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洞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洞,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四、采取适宜的指导措施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就百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⒈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我们做出反馈时,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

⒉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我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

⒊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我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综上所述,是开展科研课题以来的一些心得,希望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策略,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活动。

图书区的有效指导


解老师:

您好!

读完您的信,首先要表达对您的敬意。您真是一位善于观察幼儿活动、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又能随时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好老师。幼儿园和孩子们有您这么敬业的老师,真是大家的福气。当然,还得感谢您愿意分享您对图书区的看法、做法和疑惑,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不管是针对您观察其他幼儿园“图书区”所产生的困惑或您对班上孩子在“快乐书吧”行为的无奈,我想我们先来界定“图书区”的功能。在幼儿园逐渐重视区角活动的今天,我们到任何有区角设置的幼儿园,必定能看到一个以图书为主体的区角。这个区角的名称五花八门,有些名称以体现“图书”为主,有些是围绕“阅读”来命名,而且还会别出心裁地用了不同的形容词来修饰以增添其趣味性或强调温馨感。但是,不论它是什么名字,这个区角创设的目的应该都是提供一个幼儿可以依自己的意愿选择进来阅读图书的地方。因此,要达到这个区角创设的目的,所有的思考和做法都得围绕两个重心:如何鼓励幼儿自愿选择进入此区,并留住幼儿在此区阅读图书。

鼓励幼儿自愿选择进入图书阅读区角

解老师在信中提到,把环境创设得更温馨,让摆设自己向幼儿发出邀请的信号,这当然是非常可取的做法。除此之外,您也一定注意到图书阅读区和其他区角的不同,它会更吸引那些想要相对安静或独处的幼儿。而且,我们也希望幼儿一旦进入该区,就能比较不受干扰地读书。因此在教室里安排相对安静的角落来设置图书阅读区是蛮重要的考量。当然,最能影响幼儿是否有兴趣进入此区的应该是陈列其中的图书本身。图书阅读区的图书当然要考虑丰富性,但基于教室里空间的限制,丰富性的方向不能与幼儿园图书室藏书相提并论。那么,在有限的空间应该考虑摆放哪些图书、做什么事来吸引幼儿呢?

1.摆放与当前进行的主题有联系的图画书。

主题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希望幼儿围绕一个主题来积累、拓展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并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幼儿身体、认知、语言、社会与情绪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在主题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游戏与操作是幼儿学习的手段之外,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图书也是带领幼儿进入主题或拓展主题相关经验的重要途径。原则上,与主题相关的图画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图书可以对照生活经验,另一类图书则可以为幼儿开启一扇平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视窗。这些与主题相关的书籍不但可以在集体教学时朗读给孩子听,更可以放进图书阅读区角让孩子自由

取阅。

2.放进阅读区角的图书最好是老师读给幼儿听过的书。

许多父母和老师一定都有经验,孩子们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大人读同一本书给他们听。这说明了重复阅读喜欢的书是幼儿的共性。而且,多年前在国外也有研究证明:在图书

区角孩子会主动阅读的书中,老师读了很多次的是没有读过的3倍,老师读过的是没有读过的2倍。这些事实说明了阅读区角的书最好要摆放幼儿已经读过的书;若是新书,也要找机会在集体教学活动或日常活动中朗读过,再放回书架供孩子自由取阅。

3.图书的种类和内容要照顾班上孩子的个别差异性。

区角创设的很大目的是要照顾孩子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和速度,图书阅读区角当然也不例外。因为阅读经验的多寡(有些孩子自小有父母陪伴看图画书的经验,而有些孩子在入园之前缺乏亲子共读经验甚至从没有看过图画书)、个人的偏好(例如某些孩子对恐龙、车子或某种动物特别感兴趣)都会决定幼儿对图书的兴趣。集体阅读活动无法照顾个别孩子的需求,图书区的图书选择就可以提供补偿的机会。因此,图画书主题(动物、植物、运输工具、节庆、亲子之爱、友谊等等)及类型(故事、诗歌、散文、知识类等)的多样性是图书区角选书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图书摆放要整齐有序,图书要完整干净。

儿童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孩子正处于追求秩序感的阶段,对于肮脏破损的图书不自觉会避而远之。另一方面,颜色和图像比较吸引人的封面也容易产生好的第一印象,鼓励幼儿取阅。当然,定期更新书架上陈列的图画书,也是促进孩子持续进入图书阅读区的手段。

5.成人在图书区角读书。

日本儿童图画书出版社福音馆的创办人、也是《图画书论》的作者松居直先生不断强调,学龄前孩子的阅读是一边倾听大人朗读图画书,一边看着书里的图画来理解或感受图书的内容。因此,成人在图书区角读书不是为了“控制、主导”幼儿的阅读,而是应孩子的需求读书给孩子听。图书区角里若常有教师、保育员或志愿者读书给一个或少数几个幼儿听,轻松回应幼儿在书本里看到的趣事和问题,让孩子在幼儿园也能像家里一样享受亲密的共读乐趣,回到阅读的本质,必定能吸引幼儿的参与。

留住幼儿在区角内阅读图书

图书区角设置的目的既然是要鼓励幼儿阅读图书,除了考虑相对安静的位置不受其他区角的干扰之外,也要把区域内的干扰降到最低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可能性,延长幼儿逗留的时间。解老师您在信中提到在阅读区里放入图书配套的CD、DVD或电子书。这种多元的阅读方式值得鼓励,但这些影音产品的声音可能会干扰其他孩子阅读。建议提供舒适的耳机让使用CD player的孩子使用。至于打开DVD或电脑动画,除了声音的干扰,还会有影像的干扰,而且也会吸引一群孩子围观、笑闹。因此,这些多媒体的影音产品应该放在阅读区,还是另辟视听区角,其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另外,教师担心影响孩子的视力,规定孩子只能看10分钟的动画,并用计时器来提醒。老师的立意甚好,想借助计时器让孩子遵守规矩。但是,每一个影片的长度都恰巧是10分钟吗?计时器响起但故事正精彩,孩子们是不是要陷入天人交战的挣扎呢?我们是否能把规则改得更人性一些,比如说看完一部片子或两部片子(影片长度大约是10分钟)就得离开,让孩子们更容易靠自制力培养规则意识。

另外,解老师提到孩子把阅读区当成过家家的扮演区。我们回头去看打造“快乐书吧”的做法——投入与图书配套的情境立体图、布偶、纸偶、木偶等,从中可以看出老师真的很用心。不过,让我们评估一下,这些物件和扮演区投放的东西相似吗?如果很雷同,孩子们不拿这些东西来过家家是不是违反了他们的天性?当然,阅读区是可以也应该适度投放“偶”这种讲故事的道具,但教师一定要考虑这些道具是要提供给个别孩子拿来和书本互动,还是由一个成人(或一个孩子)拿来讲故事给其他孩子听的。这样立体情境图或偶的大小、材质、形式就要做适当的选择。

至于解老师观察到孩子在图书区里无法专注,书换来换去、人走来走去的情况,则要思考其背后的本质问题。一是孩子对图书区里的书是否有兴趣,其次就是孩子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学龄前儿童阅读目标设定的重点,也是图书区角设立最主要的目标。不管是我们成人对图画书的选择、读书行为示范,还是阅读区看书规则的设定应该都围绕这个重心。而且,孩子的阅读兴趣、行为和习惯是需要日积月累地培养,急不来的。作为教师,我们得耐下性子长期观察个别孩子在图书区角的行为变化,并根据其需求适时提供图画书和必要的协助,才能评判图书区角设置对个别孩子影响的效益。

另外,解老师您在信中问到:各类图书分散到其他各种区域中支持幼儿更好地游戏行不行?笔者认为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方便获取相关信息或联系阅读经验,在各个区域放置相关的图书是很值得鼓励的做法。我就曾经在幼儿园看过在进行“叶子”主题时,美劳区和益智区的架子上都分别摆着与秋天或大树相关的图书,方便幼儿随时翻看、参考。

其实,解老师对于图书区角已有许多宝贵的想法和做法,以上只是笔者对图书阅读区角的观察。希望这些思考和建议能对您进一步解决图书区角的问题有稍许参考价值。再一次谢谢您的分享并祝教安!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又可分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主游戏(即活动区游戏)的作用更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敏税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兴趣,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一天,小班幼儿在积木组搭了一座城堡。搭完之后感觉无所事事,便“扔”下城堡玩起了打仗。任我怎样引导,孩子们对辅助材料也没有兴趣。这时我离开积木组站在一旁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悄悄地从城堡中抽出几块积木,搭成一辆摩托车开了起来;有的幼儿抽出几块塔起了动物园。……忽听“哗啦”一声,城堡塌了。我问:“城堡怎么会塌了?”“是被坏蛋炸坏的。”孩子们回答。我问:“那城堡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说:“咱们再把它修好吧!”“行,咱们这次修一座比刚才更漂亮的城堡。”我鼓励着大家。于是,孩子们又把各自拿走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认真地搭了起来。看着它们搭得那个高兴劲,我终于明白:孩子们的兴趣点就在搭建上,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刚才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刚入园时,小班孩子的游戏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班末期,孩子们有了区域间的交往意识。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推着娃娃去参观“动物园”(积木组搭的)。边参观边对娃娃说:“爸爸妈妈带你去买点好吃的。”说完推着娃娃来到动手组,拿了一个珠子给娃娃:“吃吧,这糖可好吃啦!”看到这里我想:最近孩子们总是想买东西,说明他们有了购买的愿望了,是到了开商店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策划起开商店的事儿了:商店开在什么位置,卖什么物品,售货员应负责些什么,买东西的顾客应怎样做……。商店开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玩了起来,可奇怪的事发生了,所有来商店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充当顾客的身份,商店始终没有售货员。“顾客”们来选购完商品,有的假装把钱往桌上一放拿起东西走了,有的则抱起商品直接回到家中“享用”起来。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终于弄清了事实——孩子们只对选购物品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吃能喝”的食物。对当售货员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与幼儿年龄小,附近超市较多,直接接触售货员的经验少很有关系。

2、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想象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做一下自我检查,便会发现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搭积木的例子。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积木组只应起一个点缀的作用。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怎样能让孩子玩起来。如搭完一个城堡,就应“组织”小动物们去“参观”;搭出一辆双层汔车就“组织”娃娃们去乘坐,到各地去旅游。这看似没有错误的心中的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轨道。积木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搭建。是通过搭建的过程,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等。孩子们不愿玩辅助材料是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们有兴趣,玩得高兴就行呢?不是的。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俗话说就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前面所说的小商店的例子。孩子们不愿当售货员就可以不当。他们可以只选购商品,但尽管这样,也是有目标的——培养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孩子们选购完商品,在收玩具时还应把玩具放回原处,并且学会分类收放。这样的目标不难被孩子们所接受,游戏开展得有意义。

3、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及时更换材料

(1)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便知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买来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喜欢。如小班孩子玩的印章,买来的印章大多是一些复杂的图案,有的上面还刻有“酷”、“帅呆了”之类的字样,孩子们看不懂,经常追问老师是什么意思。每次印完之后教扔在一边,毫无意义。后来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印章:在土豆和橡皮上刻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不同。孩子们用大印章印完后可在里面添画一些东西。(如在圆形里添画成皮球,在三角形里添画成西瓜等)。用小印章的各种图形拼印出人、小树、小草、蘑菇等各种图案,生动有趣,它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原因在于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些游戏材料的玩法单一,日久孩子们难免会产生厌倦。但有一些材料的可变性很强,因此适合为幼儿提供。

l 、有趣的磁铁游戏:

磁铁游戏在小班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材料。但一般都是用在数学区,做成小猫钓鱼之类的玩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这次,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了一种新的方式,使玩法简单,但又不拘泥一种形式。我们先找来许多废旧图书,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再买来许多价格比较便宜的铁夹子,找来一些磁铁。这样看来,材料是不是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材料,却发挥这并不一般的作用。

A、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孩子们用铁夹子夹住图片,然后用磁铁吸住夹子,再用手拿着磁铁边比划边玩。洋洋开着小飞机在空中飞,时而向下俯冲,时而绕空盘旋。他发现,无论怎样飞,飞机就是掉不下来。因此他们特别高兴,对瑞瑞说:“瑞瑞快看,我的飞机掉不下来。”可瑞瑞却说,我的飞机也掉不下来。边说,边拿起另一架小飞机,用手捏着开了起来。没用小夹子和磁铁。洋洋皱起了眉,撅起了小嘴。是呀,人家什么都没用,飞机照样掉不下来。这时,我走到洋洋身边说:“你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夹子非常好,问题就是别人看见你的手还在动,所以不新鲜。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东西挡住手,让别人看不见你的手,就光看见小飞机、小动物或者小汽车自己在开、在跑,那多好玩呀?”洋洋点了点头,和我一起找起了材料。洋洋先拿来一个大盒子,我们发现盒子太厚,磁铁吸不住夹子。他又找来一张纸。这回可以吸住了,可纸太薄、太软,磁铁和夹子坠得纸总是向下沉。这回洋洋又找来一张垫板。这回比较合适。可另一只手总得拿着垫板,一会儿功夫就累了。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最终决定就利用放材料的这张桌子来玩。这样既可以让磁铁吸住夹子,又可以腾出另一只手再拿一个玩具。并且桌子的面积比较大,玩的地方大。洋洋拿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公鸡得意地对瑞瑞说:“我有两个小动物是好朋友。你看,他们在一起跑着玩呢。”瑞瑞也兴奋地说:“我也玩!”。洋洋看到瑞瑞模仿起他的样子,更得意了。瑞瑞拿起一只大灰狼,照着洋洋的样子玩。边玩边说:“大灰狼来了,要吃掉小兔子和小公鸡。”可刚说完话,大会狼就倒下了。洋洋大笑:“你的大灰狼摔跟头了,哈哈……”瑞瑞又玩了一次,可是大灰狼还是摔跟头。瑞瑞嘴里小声念叨着:“怎么回事儿?怎么老摔跟头呀?”我对瑞瑞说:“你比比看,大灰狼和小兔子、小鸡谁大呀?”聪明的瑞瑞马上说:“奥,是因为大灰狼太大了,太沉了,所以老摔跟头。”“那怎么让它不摔跟头呢?”我问。洋洋和瑞瑞都摇摇头。我又问:“能不能想办法,让下边沉一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摔跟头了。”瑞瑞说:“再夹一个夹子行不行?”瑞瑞给大灰狼又夹了一个夹子,这回,打灰狼真的不摔跟头了。他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B、孩子们利用这些磁铁玩具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帮助。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幼儿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名幼儿在动手组玩拼图,拼了很久。当教师看他时发现,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来到他的身边参与到活动中,拼图完成了,幼儿通过活动获得了满足,也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

5、认真观察幼儿表现是正确分析问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

游戏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强强带来的玩具摔坏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然然对他说:“我爸昨天刚买了一瓶能粘塑料的胶,我把这拿回去,粘好了明天我再拿回来。”于是他把玩具装在了兜里。其他幼儿纷纷告状,说然然拿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教师没有看见,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就会冤枉了然然,然而这一幕正被教师看到,不但没有批评然然,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然然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由此看来,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在幼儿兴趣十分强烈,目标制定合理,材料投放合适,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或帮助)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这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观察到幼儿的发展不是很顺利,那么肯定是在前面提到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紧密相连,紧紧扣在一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把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的那段话深深地刻在心中,提高观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区活动中的作用!

浅谈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开展了小型多样、开放、自主的游戏活动,努力使每一个儿童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一、合理设置,提供充足游戏时间

《纲要》中提出: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幼儿园游戏方式,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任务,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自主游戏的时间。如集体活动中的音乐游戏、科学游戏、美术游戏、小组游戏、集体游戏;一日生活中的晨间游戏、亲子游戏、自主游戏;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户外活动中的传统游戏、体育游戏。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天除了在固定的主题活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各种民间游戏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等零散时间,选择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时间进行。如“翻绳”、“转陀螺”、“找东南西北”、“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保证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让孩子们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提升游戏能力。

二、教师研讨,丰富游戏形式

幼儿的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各具特色。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以及不同的幼儿在游戏兴趣和需求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幼儿又善于模仿、想象和创造,因此,要把幼儿作为一种游戏的资源来开发。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如,我园教师在研讨中,总结出了即时游戏、安静游戏、想象游戏、闻香游戏等游戏形式。游戏中,孩子对游戏材料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如拿积塑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大量收集一些幼儿喜欢用、用得着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易拉罐、果奶盒、松紧带等游戏物品,使孩子们的游戏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幼儿自主,设立游戏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游戏常规就是指幼儿在集体游戏活动时,对幼儿适宜行为的允许或不适宜行为的禁止的经常性规定。游戏常规的建立不是对幼儿游戏的限制和束缚,而是在于更好地培养幼儿养成一种良好的游戏行为的习惯,从而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以顺利地进行。合理的游戏常规也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一种保障。幼儿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护玩具,不随便破坏玩具。在幼儿园里的玩具是供全体小朋友使用和玩耍的,幼儿在游戏时应爱护和不随便破坏玩具。

(二)共享玩具,不霸占和争抢玩具。玩具是大家的,幼儿在游戏时,可以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可以交流或交换玩等。若幼儿在争取不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时,不能抢夺别人的玩具;在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同样也不能霸占或将它悄悄的带回家。

(三)管理玩具,学会物归原处。在孩子不想玩或游戏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幼儿玩完的玩具不能随便乱放,应物归原处,从哪里取来的,再放回到哪里,以方便其他幼儿的使用和玩耍。在收拾玩具时,对于年龄小的、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教师可以协助其完成;对于年龄大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

(四)和平相处,不干涉他人。在孩子们共同的游戏活动中,对于孩子们喜爱的角色都会争先恐后的参与,教师应指导他们学会等待、轮流进行游戏。如:孩子们在玩《大鱼吃小鱼》的游戏时,一部分幼儿扮演大鱼,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小鱼。扮演小鱼的孩子在原地不动,而大鱼的扮演者可以随意地活动,钻来钻去。因此,大部分幼儿就喜欢扮演大鱼。为满足孩子的愿望,在进行几轮游戏后可互换角色进行游戏,以此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儿童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保证游戏的科学性、合理性,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体现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技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健康成长。

大型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


建构游戏是一种幼儿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愿进行构思与构造,表现出一定的事物形态,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大型建构游戏是建构游戏中的一种,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想象力,而且能帮助幼儿感知形体、对称等概念,培养幼儿坚持、细致、耐心等学习品质。大型建构游戏场地大,参与人数多,建构材料复杂,相比班级建构游戏区,它会给幼儿带来更大的挑战,也使教师在指导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通过对一次中班大型建构游戏的观察,笔者发现,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存在场地规划不合理、介入过于频繁、给幼儿游戏的时间不够充分等问题。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管窥幼儿大型建构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现状,并对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提出建议。

场景一

游戏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幻灯片上埃菲尔铁塔的外形,讨论“塔”怎样才能搭得高,可幼儿的兴趣似乎根本不在观察“塔”的外形上,只听晨晨兴奋地叫道:“这个是埃菲尔铁塔,我在书里看到过。”接着,活动室里炸开了锅。教师有点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自己总结出“下面要搭得宽,上面要搭得窄”的结论。

教师将游戏安排在操场上进行,但并未划分区域,操场一侧堆放着大型积木。教师将幼儿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5人),要求幼儿分组搭建。被分在同一组的幼儿未经商讨、计划便开始搭建。尽管操场很大,但幼儿全都挤在不足操场1/4的区域进行搭建,有的幼儿不小心撞倒了其他幼儿的搭建物。很多幼儿似乎忘了“塔”这一主题,豆豆那组的幼儿像砌墙似的一味垒高,而不顾根基是否稳固,很快搭建物就倒塌了;小乐那组的幼儿想到哪儿搭到哪儿,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最后搭出的“塔”也是头重脚轻的。

问题分析与建议

1.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增强建构游戏的计划性

这次搭建游戏的主题是“塔”,教师希望幼儿通过该游戏获得“上小下大可使建筑物更加稳固”的经验,提升建构技能。可在实际搭建中,幼儿纷纷按照自己的想象搭建,搭建物的形状也千姿百态,除了有上小下大的A型(如图1),还出现了上大下小的T型(如图2)和上下一般大的H型(如图3)。

幼儿的前期经验会直接影响其建构,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幼儿有关“塔”的前期经验不足。中班幼儿的生活经历非常有限,他们大多只在书本里见过塔,因此很难理解为什么“上小下大”的结构可以增强稳定性。为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塔的构造,在班级环境中有意识地投放各种塔的图片,因为“下面要搭得宽,上面要搭得窄”这一结论需要在观察、对比多幅不同塔的图片后得出。

幼儿的搭建分有意搭建和无意搭建,幼儿无意搭建时就会搭到哪里算哪里,其搭建物往往也与搭建主题相背离。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分组,但组内幼儿没有协商、沟通,导致搭建过程漫无目的。教师应在搭建前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讨、计划,通过绘画的方式设计出所要搭建的“塔”,并协商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如某某负责搭建楼梯,某某负责搭建塔底,某某负责搭建外围的道路……明确搭什么、怎么搭的问题。

2.合理创设游戏环境,投放多样化的建构材料

此次大型建构游戏在宽敞的户外进行,但幼儿仍然出现了一些纠纷。其实这些纠纷的产生都跟环境创设不合理有关。合理创设环境,将环境作为教育的手段与资源,将有效地帮助幼儿建立游戏常规,保证幼儿愉快、顺利地开展游戏。[1]

首先,可以利用地线、标示牌等直观的图示和标记向幼儿提示进入大型建构区的常规要求。如用地线画出运输积木的专门通道,提示幼儿要绕道行走;在相应的位置放置标示牌,提示幼儿在游戏中不要干扰他人,等等。同时,可将相同类型的积木用不同颜色的篮筐装好后分放在场地的不同区域,确保幼儿就近取用。

其次,根据已有的空间设置,合理安排幼儿人数。例如,可以将户外游戏场地划分为几块开放式区域,区域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每个区域人数相对固定。

最后,通过投放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建立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联结。案例中选用的大型积木由各种几何形状构成(如图4),包括各种单元积木、正方体、斜坡、圆柱体、棱柱、三角体、拱门、长条板等。虽然材料的类型比较丰富,但缺乏辅助材料。一般而言,材料越具体、越形象,越有利于丰富幼儿建构游戏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建构游戏的主题投放相应的辅助材料,例如围绕“塔”的搭建,教师可以投放适当的人形玩具、小旗子、路标牌、轿车和卡车模型等。

在搭建中,大部分幼儿只用到了平铺、垒高、加宽、延长等简单的建构技能,只有少数幼儿用到了围合、架空和模式等建构技能。由于没有专门运输积木的通道,很多幼儿为了“抄近路”就从搭建小组间狭窄的空隙搬运材料,而教师也没有加以制止和提醒,只顾“巡视”正在搭建的幼儿是否出现问题。飞飞正在将积木围成一个圆圈,在圆圈中心用长方体积木不断垒高,可正当他想要尝试搭建心目中的“塔”时,教师走过来对他说:“你看底部是不是不够稳固呢?我们在这里加些木块,让它更稳固些。”边说边在圆圈内塞上积木。可飞飞似乎并不认可,之后在搭建中也没有表现得像起初那样兴致勃勃。

各个小组的搭建物越来越大,幼儿能够自由活动的范围却在逐渐变小。阿磊沉浸在搭建中,一起身弄倒了天天刚刚搭建好的“塔”,天天嘟着小嘴正想说些什么,教师就急忙走过来说:“阿磊,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快向天天道歉!”阿磊听了显得很委屈,憋了好一会儿才轻声说出“对不起”。

问题分析与建议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升幼儿建构技能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建构水平和特点。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能用垒高、平铺、围合、加宽、延长等基本技能建构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中、大班幼儿能综合运用架空、模式、表征、插接、镶嵌、编织、黏合、旋转、桥式、塔式以及各式排列、组合、穿套等技能建构较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3]可见,案例中多数幼儿只表现出小班幼儿的建构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投放材料隐性地帮助幼儿提升建构技能。例如,投放不同颜色的积木,引导幼儿运用模式技能;投放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以提升表征技能,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言语指导,如“我们给小房子加个屋顶”(架空);“我们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模式);“给你的建构物取个名吧”(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建构技能是建构游戏的基础,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载体,但是我们要鼓励幼儿自主表现,不可一味强调建构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幼儿的想象及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把握介入时机,用“引”而不用“教”

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式一定要有助于保持儿童的参与度、有助于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助于吸引儿童重回游戏中来”。[4]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介入指导。而案例中,教师往往在幼儿还未出现问题时就介入指导,且过于频繁。教师的指导方式也存在问题,大多只是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而没有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不仅没有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反而削弱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由于大型建构游戏相较其他建构游戏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应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误,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例如,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塔”很不稳固时可以说:“这里好像轻轻一碰就会倒的样子。”从而启发幼儿思考塔的稳定性问题。又如,教师发现个别幼儿搭建完后显得无所事事时可以提问:“这里没有楼梯怎么上去呢?”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一步丰富搭建内容。

3.提示游戏规则,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纠纷

案例中,很多幼儿在运输积木时为了“抄近路”常常撞倒他人的搭建物,从而引发纠纷,而教师只是要求幼儿讲和道歉,这种简单的解决方式可能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纠纷升级和幼儿的内心不服。

在大型建构游戏中,引发幼儿纠纷的因素很多,可能是争抢游戏材料,可能是损坏了别人的作品,也可能是无意碰撞或误解。在解决幼儿游戏中出现的纠纷时,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不越权”,引导幼儿自己寻找解决纠纷的方法:一是静观其变,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二是让幼儿明确规则,鼓励幼儿运用规则解决纠纷;三是让幼儿“自食其果”,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四是鼓励沟通,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绪,而不仅仅靠哭泣或拳头;五是及时强化,肯定和鼓励幼儿表现出的宽容、忍让、谦和、分享等良好行为。[5]

场景三

建构游戏接近尾声,飞飞和仔仔两组幼儿搭的“塔”已基本成型,教师让飞飞和仔仔将搭建物连接起来。等飞飞和仔仔连接好后,教师便“下令”停止游戏。而此时大部分幼儿都还在搭建中,他们的搭建物也基本看不出有“塔”的形状。教师请幼儿与各自的搭建物合影留念,这时悠悠还在继续搭建,迟迟不肯停下来。教师就对悠悠说:“我们要收拾积木,准备回班里了哦。”悠悠很不情愿地停了下来。合影完后,教师督促幼儿整理材料,接着组织幼儿回到班里,没有立即安排分享环节。

问题分析与建议

1.适时结束,游戏时间要尽量保证

在游戏中,教师以少数表现突出的幼儿完成建构任务的时间为结束时间,强行让大部分幼儿停止搭建,导致幼儿很不情愿地中断游戏。

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要寻找适当的时机,在幼儿的兴致还没完全消退时结束游戏,这样可让幼儿保持对游戏的兴趣,并为下次游戏的开展埋下伏笔。同时,教师也要依据情况灵活安排,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尽可能让大部分幼儿都能基本完成搭建任务。

2.及时分享,分享内容要就事论事

案例中,教师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搭建成果无可厚非,及时督促幼儿整理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在很多幼儿还只搭建到一半时就拆除他们的搭建物显然是不合理的。

有效的评价、总结既是对幼儿游戏的认可,有助于幼儿提炼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也是为了让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在这个环节中,“什么时候分享”“分享什么”“怎样分享”是关键。

首先是要解决“什么时候分享”的问题。分享环节不一定要安排在游戏刚刚结束时,可灵活安排在餐前、午睡前、离园前等过渡环节。但在本案例中,由于大部分幼儿尚未完成搭建工作,幼儿又具有具象思维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进行分享会更有利于幼儿回忆和总结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和提升游戏经验。当然,通过拍照保留幼儿的搭建物,然后灵活安排在其他时段进行分享,也是可以的。

其次是要解决“分享什么”和“怎样分享”的问题。分享的内容要就事论事,包括分工合作、技能掌握、材料运用、游戏常规等方面。分享方式可以是集体的、小组的,也可以是个别的。在分享时,幼儿可以相互交流游戏经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交流:“搭建的塔容易倒塌的问题解决了吗?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你们小组的搭建任务完成得怎样?与同伴合作搭建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交流,帮助幼儿提炼出有益的游戏经验,以推动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分享游戏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对下次游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还想增加哪些搭建材料或辅助材料?”以帮助幼儿拓宽思路,逐渐丰富游戏场景、材料、主题、情节,从而使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

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纸盒等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由于年龄段的不同,幼儿的建构游戏各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一、小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小班幼儿的建构活动往往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建构的特点是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只对搭的动作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小班幼儿在建构中常常更换建构作品的名称,或是等建构完成后再根据建构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给作品命名,但他们一般不能明确解释作品的细节。因此,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嬉戏性较强,作品结构较为简单。

指导要点:1.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积木、纸盒等材料,引起幼儿运用材料进行建构游戏的兴趣。2.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建构技法,鼓励幼儿独立地建构形状简单的物体,并能表现其主要特征,例如搭建门、桌子、床等。3.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连接、延长、围合、加宽、垒高等主要构造技能,搭建简单的三维物体。例如,让小班幼儿在建构区搭建马路、围墙等简单物体。4.教师引导幼儿建立建构游戏的规则,例如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后要收拾整理等,并学习收拾整理材料的方法。

二、中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小肌肉动作逐渐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更加丰富,建构的目的性增强,建构的坚持性也在增加,建构水平由单一的延展向整体布局过渡。例如,搭建楼房和小区。中班幼儿已能运用已有经验对物体进行再现和创作,但是建构作品大部分不讲究对称和平衡。

指导要点:1.增加中班幼儿造型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例如引导幼儿学会选择高低、宽窄、厚薄、长短不一的材料搭建不同的物体。2.在小班搭建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建构技能,形成里外空间的概念。例如,中班幼儿可以学习搭高楼、架大桥等。3.教师可尝试提供作品构造图,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纸搭建。4.教师可要求中班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物体的搭建。例如,三名幼儿合作搭建公园、停车场等。

三、大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建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会使用辅助材料,事先能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并能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大班幼儿能够搭建出有场景、有情节的较高水平的建筑群且其建构作品多为立体结构,讲究对称和平衡,比较形象。

指导要点:1.在中班搭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转向、穿过、平式联结和交叉联结等建构技能,搭建复杂的三维物体。例如,搭建立交桥、拱形门等。2.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整齐对称、平衡的构造,尝试整体布局,学习选择使用辅助材料。例如,在公园里搭建相呼应的前门和后门,在住宅区里搭建左右对称的凉亭、路边的花草等。3.教师引导大班幼儿在搭建前学习商讨、分工,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例如,经过商讨后大家分工,有的搭建楼房,有的搭建停车场,有的搭建花园,有的搭建游泳池,有的搭建围墙,形成一个完整的住宅区。4.引导幼儿建造有一定主题和情节发展的、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群。例如,让幼儿根据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主题情节的发展,搭建池塘、磨坊、鸡舍、篱笆以及蜜蜂房等,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幼儿的兴趣往往会更加浓厚,有助于幼儿搭建出结构更为复杂的建筑群。

积木建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中学习知识,在玩中发展智力,在玩中培养情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就是在主客体和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建构实现智力发展的,也就是说,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是个体发展的实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游戏之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所有游戏载体中,积木是最典型的建构性玩具,它所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全面性、知识性、差异性和趣味陛等均符合幼儿的发展目标。积木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从基本的感知觉训练到高级社会情感发展,从基本的动作技能训练到高级思维能力发展。

一、积木建构游戏是促进幼儿动作技能和动作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

1.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

诸多研究发现,幼儿早期动作技能的发展是幼儿个体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幼儿心理学创始人普莱尔在他的《0-3岁幼儿发展》一书中就以动作发展为例描述了幼儿的发展,布雷泽尔顿新生儿行为发展评定也以动作发展为指标,格赛尔则以动作发展作为早期儿童发展的主要指标。积木对幼儿动作技能发展,尤其是精细动作技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积木游戏过程中,幼儿必须运用平铺、拼搭、叠高、错位、围合、收拢等基本技能,而这些基本技能的获得,不仅要求幼儿具有平衡、协调、灵敏等大肌肉运动能力,更要求幼儿具有拿、抓、戳等手指的精细动作能力,因此,幼儿开展积木游戏的过程,实质就是动作技能发展的过程。

2.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动作思维的发展

动作思维是指在具体操作活动中,通过主客体交互作用达到对客体内在属性逻辑关系的把握和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促使个体原来的经验图式得到整合和更新。积木建构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以完成某一模型或任务为目标,寻找积木各个组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游戏过程中,当已有经验不足以支持个体顺利完成任务时,个体需依据当前情境,整合或更新原有经验,最终完成积木建构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就是动作思维的过程,它体现了动作思维发展的目的性、调控双向性、过程逻辑性等基本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积木建构过程能较好地促进幼儿动作思维的发展。

积木建构游戏同时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基本成分包括创造性想象、发散陛思维、聚合思维等。积木具有可供随意组合的灵活性特点,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幼儿对积木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构思的过程,因此积木建构游戏可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二、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幼儿空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1.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空间能力的发展

空间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中物体空间关系的反映能力,主要包括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又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空间定向等。空间想象能力则是个体对二维图形或三维空间特征(方位、远近、深度、形状、大小等)和空间关系的想象能力,它是空间知觉表象在头脑中的再现、重组与转换。

在积木建构游戏过程中,幼儿需参照实物拼出相应的积木模型,为此,幼儿首先要认知某特定实物构成的各个部件的空间结构、大小比例、基本形状等的特点,然后选用同比缩放的积木,建构相应的积木模型。这一过程能较好地训练幼儿的空间能力。如果是想象型积木建构任务,幼儿需要利用头脑中原有的实物表象,依据操作情境,重组出相应的模型,因此,积木建构游戏对幼儿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同时,积木建构游戏还不同于二维平面操作的纸张游戏,它是三维立体建构游戏,更有利于幼儿空间能力的发展。

2.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积木建构过程包含数学、物理等原理。例如,搭建一座房屋会涉及如何构建稳固的墙底,找准墙体的支点等问题,同时还需注意墙体的厚度、受力面积及搭建高度等。盖房顶时则需注意选用不同几何形状的积木,以使房屋更加逼真。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在这些实际操作中,能够不断实现感性经验的积累与内化,并逐渐将之转换为抽象概念。因此,许多智力测量方案都把积木建构游戏作为测评工具,如比奈量表、丹佛量表以及韦克斯勒幼儿量表等。总之,积木建构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朴素知识”,为幼儿以后正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1.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幼儿注意力及观察力的培养

在积木建构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依据任务目标集中注意力进行操作,这有助于培养个体的注意能力。同时,当幼儿被要求完成某些模仿性建构任务时,他必须仔细观察实物模型特征及特征之间的关系,因此,积木建构游戏有助于幼儿注意力与观察力的培养。

2.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积木建构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合作、个性品质培养等。积木既适合单独游戏,也适合群体游戏。在某些主题类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之间需要通过相互协商、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幼儿可以学习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积木建构游戏本身具有的灵活性,能够促使游戏者找到自己喜欢的玩法,建构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讲,积木建构游戏有助于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感,获得自信心。同时,积木建构游戏的主题常常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幼儿在进行这些建构活动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隋感。例如,让幼儿建构“中华名胜”,有助于促使他们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本文先从总体上对积木建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作简单阐述,本专栏还将陆续刊登各地开展积木建构游戏的经验以供大家分享。让我们帮助幼儿在愉快的积木建构游戏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的间接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幼儿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满足幼儿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在游戏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快乐、对别人的关心与同情、成功的喜悦或恐惧等,又可以自己控制蛇蝎情感。其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或参加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分析游戏对开展的情况,幼儿的表现几游戏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各班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怎样间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呢?

首先,要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观察。这不仅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窗口。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幼儿能较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自我实践体验由创造和成功所带来的高涨情绪及愉悦的心情。此时幼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较高,教师通过对幼儿人际交往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从而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1)要观察幼儿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角色游戏最明显的特点是能撇开自己,进入角色,当幼儿能按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说明幼儿已开始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基本的心理条件。(2)观察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怎样分配主次角色及两者在游戏中是如何协调关系的主次,角色若发生矛盾,要了解清楚是幼儿没掌握分配交涉的方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以便即使帮助解决矛盾。(3)观察每个主题间角色与自己的关系,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丰富,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说话的口吻,处事态度及交往的方法。根据情况,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中,以次作为指导促进不同角色间的的积极交往。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更要观察幼儿扮演角色时操作材料的神情,包括面部表情手部动作、姿态等。从中可以了解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以及利用游戏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语言动作代替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是由于幼儿年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提供多样的半成品材料。教师在游戏中应该把握时机予以指导,引导幼儿在原有的游戏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再次,我认为在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得更多的信息,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多,知识面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情节才会不断的丰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还要做到耳聪目明,及时掌握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动向。例如:他们想玩什么?需要加深哪些知识印象?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指导,随机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创造,把游戏主题引向深入。同时,幼儿通过游戏又不断的丰富了有关知识,较正确的反映现实生活。例如:在主题游戏“医院”中,幼儿扮演医生给病人开刀,常常不假思索,举刀就做手术。显然幼儿对做手术的过程缺乏了解,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1)医生给病人开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2)在开刀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医生要采取什么措施?这个说:“开刀就要用酒精棉球消毒”那个说:“开刀时病人要出血,要打止血针,还要输氧气、输血。”“开刀的房间只有医生和护士可以进去,家人只能在门外等。”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的粗浅知识,以后的“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自然把这些知识都用了进去。此外,要指导好角色游戏教师必须积极地参加游戏,并要有角色意识。教师以角色身份间接指导游戏,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也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的角色,机智的引导游戏的进程和调节游戏者的关系,而又不抑制游戏者独创能力。

最后,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总是把角色、游戏的主题事先安排好,幼儿只能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进行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因怕乱,给幼儿的束缚太多。我认为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关系,这两者并不矛盾,教师为主体并不是把幼儿控制在“框框内”,幼儿为主体也不是撒手不管,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幼儿的“参谋”。这就是说教师要实施间接指导,以角色的身份游戏的口吻,或以提供游戏材料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设计游戏项目,幼儿就能在得到心理满足的同时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间接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的灵活应用和创造,教师必须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只有这样幼儿在体力、智力、情感、道德、品质各方面的发展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将会对幼儿今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喜欢《浅谈积木建构活动的有效指导》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建构游戏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玩沙活动中的有效指导 玩沙活动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非常热衷的一项活动。沙子流动性、可塑性的特点蕴藏着无数的游戏契机,它能修“城堡”,可建“长城”,变化多端,乐趣无限。玩沙能充分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浅谈有效提问的技巧 导读:良好的提问技巧,应该包含各认知层次的问题。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
    2021-04-20 阅读全文
  • 图书区的有效指导 解老师: 您好! 读完您的信,首先要表达对您的敬意。您真是一位善于观察幼儿活动、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又能随时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好老师。幼儿园和孩子们有您这么敬业的老师,真是大家的福气。当然,...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
    2019-12-19 阅读全文

玩沙活动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非常热衷的一项活动。沙子流动性、可塑性的特点蕴藏着无数的游戏契机,它能修“城堡”,可建“长城”,变化多端,乐趣无限。玩沙能充分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

2019-12-16 阅读全文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

2019-12-19 阅读全文

导读:良好的提问技巧,应该包含各认知层次的问题。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

2021-04-20 阅读全文

解老师: 您好! 读完您的信,首先要表达对您的敬意。您真是一位善于观察幼儿活动、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又能随时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好老师。幼儿园和孩子们有您这么敬业的老师,真是大家的福气。当然,...

2019-12-16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