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发布时间:2019-12-19

幼儿园游戏与观察。

目前游戏为幼儿园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和幼儿学习形式。幼儿园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又可分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主游戏(即活动区游戏)的作用更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敏税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兴趣,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一天,小班幼儿在积木组搭了一座城堡。搭完之后感觉无所事事,便“扔”下城堡玩起了打仗。任我怎样引导,孩子们对辅助材料也没有兴趣。这时我离开积木组站在一旁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悄悄地从城堡中抽出几块积木,搭成一辆摩托车开了起来;有的幼儿抽出几块塔起了动物园。……忽听“哗啦”一声,城堡塌了。我问:“城堡怎么会塌了?”“是被坏蛋炸坏的。”孩子们回答。我问:“那城堡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说:“咱们再把它修好吧!”“行,咱们这次修一座比刚才更漂亮的城堡。”我鼓励着大家。于是,孩子们又把各自拿走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认真地搭了起来。看着它们搭得那个高兴劲,我终于明白:孩子们的兴趣点就在搭建上,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刚才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刚入园时,小班孩子的游戏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班末期,孩子们有了区域间的交往意识。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推着娃娃去参观“动物园”(积木组搭的)。边参观边对娃娃说:“爸爸妈妈带你去买点好吃的。”说完推着娃娃来到动手组,拿了一个珠子给娃娃:“吃吧,这糖可好吃啦!”看到这里我想:最近孩子们总是想买东西,说明他们有了购买的愿望了,是到了开商店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策划起开商店的事儿了:商店开在什么位置,卖什么物品,售货员应负责些什么,买东西的顾客应怎样做……。商店开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玩了起来,可奇怪的事发生了,所有来商店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充当顾客的身份,商店始终没有售货员。“顾客”们来选购完商品,有的假装把钱往桌上一放拿起东西走了,有的则抱起商品直接回到家中“享用”起来。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终于弄清了事实——孩子们只对选购物品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吃能喝”的食物。对当售货员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与幼儿年龄小,附近超市较多,直接接触售货员的经验少很有关系。

2、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想象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做一下自我检查,便会发现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搭积木的例子。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积木组只应起一个点缀的作用。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怎样能让孩子玩起来。如搭完一个城堡,就应“组织”小动物们去“参观”;搭出一辆双层汔车就“组织”娃娃们去乘坐,到各地去旅游。这看似没有错误的心中的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轨道。积木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搭建。是通过搭建的过程,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等。孩子们不愿玩辅助材料是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们有兴趣,玩得高兴就行呢?不是的。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俗话说就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前面所说的小商店的例子。孩子们不愿当售货员就可以不当。他们可以只选购商品,但尽管这样,也是有目标的——培养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孩子们选购完商品,在收玩具时还应把玩具放回原处,并且学会分类收放。这样的目标不难被孩子们所接受,游戏开展得有意义。

3、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及时更换材料

(1)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便知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买来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喜欢。如小班孩子玩的印章,买来的印章大多是一些复杂的图案,有的上面还刻有“酷”、“帅呆了”之类的字样,孩子们看不懂,经常追问老师是什么意思。每次印完之后教扔在一边,毫无意义。后来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印章:在土豆和橡皮上刻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不同。孩子们用大印章印完后可在里面添画一些东西。(如在圆形里添画成皮球,在三角形里添画成西瓜等)。用小印章的各种图形拼印出人、小树、小草、蘑菇等各种图案,生动有趣,它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原因在于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些游戏材料的玩法单一,日久孩子们难免会产生厌倦。但有一些材料的可变性很强,因此适合为幼儿提供。

l 、有趣的磁铁游戏:

磁铁游戏在小班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材料。但一般都是用在数学区,做成小猫钓鱼之类的玩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这次,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了一种新的方式,使玩法简单,但又不拘泥一种形式。我们先找来许多废旧图书,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再买来许多价格比较便宜的铁夹子,找来一些磁铁。这样看来,材料是不是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材料,却发挥这并不一般的作用。

A、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孩子们用铁夹子夹住图片,然后用磁铁吸住夹子,再用手拿着磁铁边比划边玩。洋洋开着小飞机在空中飞,时而向下俯冲,时而绕空盘旋。他发现,无论怎样飞,飞机就是掉不下来。因此他们特别高兴,对瑞瑞说:“瑞瑞快看,我的飞机掉不下来。”可瑞瑞却说,我的飞机也掉不下来。边说,边拿起另一架小飞机,用手捏着开了起来。没用小夹子和磁铁。洋洋皱起了眉,撅起了小嘴。是呀,人家什么都没用,飞机照样掉不下来。这时,我走到洋洋身边说:“你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夹子非常好,问题就是别人看见你的手还在动,所以不新鲜。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东西挡住手,让别人看不见你的手,就光看见小飞机、小动物或者小汽车自己在开、在跑,那多好玩呀?”洋洋点了点头,和我一起找起了材料。洋洋先拿来一个大盒子,我们发现盒子太厚,磁铁吸不住夹子。他又找来一张纸。这回可以吸住了,可纸太薄、太软,磁铁和夹子坠得纸总是向下沉。这回洋洋又找来一张垫板。这回比较合适。可另一只手总得拿着垫板,一会儿功夫就累了。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最终决定就利用放材料的这张桌子来玩。这样既可以让磁铁吸住夹子,又可以腾出另一只手再拿一个玩具。并且桌子的面积比较大,玩的地方大。洋洋拿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公鸡得意地对瑞瑞说:“我有两个小动物是好朋友。你看,他们在一起跑着玩呢。”瑞瑞也兴奋地说:“我也玩!”。洋洋看到瑞瑞模仿起他的样子,更得意了。瑞瑞拿起一只大灰狼,照着洋洋的样子玩。边玩边说:“大灰狼来了,要吃掉小兔子和小公鸡。”可刚说完话,大会狼就倒下了。洋洋大笑:“你的大灰狼摔跟头了,哈哈……”瑞瑞又玩了一次,可是大灰狼还是摔跟头。瑞瑞嘴里小声念叨着:“怎么回事儿?怎么老摔跟头呀?”我对瑞瑞说:“你比比看,大灰狼和小兔子、小鸡谁大呀?”聪明的瑞瑞马上说:“奥,是因为大灰狼太大了,太沉了,所以老摔跟头。”“那怎么让它不摔跟头呢?”我问。洋洋和瑞瑞都摇摇头。我又问:“能不能想办法,让下边沉一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摔跟头了。”瑞瑞说:“再夹一个夹子行不行?”瑞瑞给大灰狼又夹了一个夹子,这回,打灰狼真的不摔跟头了。他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B、孩子们利用这些磁铁玩具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帮助。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幼儿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名幼儿在动手组玩拼图,拼了很久。当教师看他时发现,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来到他的身边参与到活动中,拼图完成了,幼儿通过活动获得了满足,也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

5、认真观察幼儿表现是正确分析问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

游戏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强强带来的玩具摔坏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然然对他说:“我爸昨天刚买了一瓶能粘塑料的胶,我把这拿回去,粘好了明天我再拿回来。”于是他把玩具装在了兜里。其他幼儿纷纷告状,说然然拿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教师没有看见,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就会冤枉了然然,然而这一幕正被教师看到,不但没有批评然然,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然然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由此看来,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在幼儿兴趣十分强烈,目标制定合理,材料投放合适,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或帮助)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这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观察到幼儿的发展不是很顺利,那么肯定是在前面提到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紧密相连,紧紧扣在一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把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的那段话深深地刻在心中,提高观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区活动中的作用!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语言区的建设与活动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鉴于此,语言区的活动应能满足幼儿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更为多元的语言区环境,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内容,支持幼儿通过阅读、视听、讲述、表演、制作等多样的活动,发展倾听、表达、阅读和前书写能力。下面就我们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环境创设

1.空间布局

阅读是语言区的一项重要活动,需要良好的采光条件和安静的氛围,因此我们选择在活动室光线明亮、柔和的一角设置语言区,且避开音乐区等较为嘈杂的区域,利用书橱、矮柜围合成半开放的空间。其中,小班语言区分隔物不宜太高,以便教师观察幼儿,也让幼儿能随时看到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跨领域的探索活动增多了,因此,教师在设置语言区时也需考虑与其他区域活动的联系。如,我们将语言区设于科学区、美术区附近,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遇到疑问可随时到语言区查阅资料,在语言区自制图书时可以到美术区寻找需要的工具材料等,在美术区进行艺术创作时可到语言区翻阅艺术欣赏方面的图书寻找灵感。

考虑到语言区除了阅读之外还有视听、讲述、表演、书写、制作等活动,为避免相互干扰,我们在语言区里划分出看、听、说、做等小的功能区,利用桌椅、书橱、沙发等进行分隔或利用地垫分区,使幼儿更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故事表演活动因需要较大场地,且声响较大,我们会在睡房或走廊另辟区域,或与音乐区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以避免对语言区其他活动造成干扰,也保证幼儿在表演活动中可以充分探索、尽情发挥。

2.氛围营造

语言区的氛围应该是静谧、愉快的,这样的氛围可以带给幼儿安全感,有利于幼儿放松地阅读和交流。为此,我们注重色彩的运用。温暖的色彩能带给小年龄幼儿安全感,因此,在小班我们多采用粉色等温暖的色调,营造温馨的氛围;到了中大班则更多采用清新的绿色或静谧的蓝色作为主色调,让幼儿能够舒缓心情、静心阅读。我们在地上铺设泡沫软垫,摆放柔软的沙发和靠枕,选择高度合适的桌椅,让幼儿可以舒适地阅读、书写;我们在角落设置了小帐篷,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私密空间,让幼儿可以独自安静地阅读或与同伴交流;我们摆放了一些毛绒玩具、绿色植物,营造出既富有童趣又清新自然的活动氛围。

3.工具材料的摆放

语言区有各种各样的图书以及视听设备、书写工具、表演道具,这些工具材料的摆放需要合理的设计。

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还不会有目的地寻找自己想要的图书,因此,我们将图书直观地呈现在他们触手可及的位置。如,将书放置在敞开式的书柜中或透明的收纳袋中,让幼儿一眼就能看到。中大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但仍缺乏目的性,易受眼前事物的影响。我们观察发现,离沙发近的书橱经常被光顾,而离沙发远的书橱却常常被忽略。后来,我们将书橱都移到沙发边,幼儿光顾的频率马上高了起来。

我们引导幼儿自己按标记收放图书。小班幼儿已能感知事物的一一对应,于是我们在书架上贴了各种简单的形状或动物标记,并相应地在每本书封面的一角也贴上标记,引导幼儿寻找对应的标记,把书"送回家"。到了中班,幼儿产生了类别意识,我们就在书橱上每层贴一个标记,摆在这层的所有图书都贴上一样的标记,以引导幼儿学习对应标记分类摆放。随着幼儿类别意识的增强,我们引导幼儿将图书分为故事类、科学类、美术类等不同类别,分别绘制不同的标记贴在封面上,以便大家按标记整理。从小班起就引导幼儿自主收放图书,为我们后续建立班级图书馆、引导幼儿自主借还和管理图书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视听设备、表演道具、书写工具等直接放到相应的功能区中,幼儿在需要时能方便地获得,活动结束时也可即时物归原处,不容易造成各功能区活动相互干扰、不同类型活动材料相混淆的现象。对于同一功能区的不同材料,我们提供分类盒等收纳装置,以便幼儿有序整理。

4.墙面布置

墙面具有展示交流的功能,如,我们在墙上设置了"好书推荐"板块,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引导幼儿有意识地选择图书。又如,在墙面上呈现操作步骤图、活动记录表、温馨提示、活动区公约等,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墙面也可用以呈现故事场景,以引导幼儿讲述、表演。如,根据《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在墙面上呈现散步路径和场景,幼儿就可以拿着玩偶根据图片提示讲述或表演故事。需注意的是,在墙面呈现操作材料要考虑幼儿的身高,以方便幼儿操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引导幼儿参与到墙面布置中,和幼儿共同讨论内容及布局。如,墙上可以呈现什么内容?怎么布置才好看?好书推荐、活动区公约贴在哪里容易让大家都看到?"读书笔记"板块设置在哪里方便大家自主张贴和欣赏交流?给予幼儿参与墙面布置的机会,加强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让幼儿体验到自己做主的满足感,增强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二、材料与内容

我们从幼儿听、说、读、写等方面关键经验的发展需要出发,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

1.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从画面、内容等方面考虑,选择多样的图书提供给幼儿。

小年龄幼儿容易注意到画面中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因此,我们会选择一些单页单幅画面、形象简单、主体突出、文字较少的图书提供给他们,如《小蓝与小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等。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幼儿能逐渐关注画面细节,感受画面所传递出的情绪色彩。因此,我们会提供画面内容丰富、细节饱满、富有想象空间的图书,逐步增加单页多幅画面的图书。如《糟糕的头发》中,狮子不断变换发型的画面吸引了幼儿一幅幅仔细地观察。此外,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儿童画、油画、版画、水墨画、剪纸、泥偶、摄影等不同画面风格的图书,丰富幼儿的感受。如《昆虫躲猫猫》用真实、生动的摄影画面展现了各种昆虫巧妙隐藏自己的方法,激发了幼儿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在内容上,我们会提供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也会根据当前的主题活动提供相关的或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小年龄幼儿喜欢重复,我们会选择情节单一易于理解,内容重复性强的图书,如《拔萝卜》《"小玻"系列》等。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增强,情节较为复杂的图书更能满足他们阅读的需求,比如《子儿吐吐》《葡萄》等。此外,除了故事类图书外,儿歌、散文等体裁的图书以及科学类、美术欣赏类图书等多种类型都应有所涉及。

我们还会为幼儿提供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如,适合小年龄幼儿的布书、洞洞书,以及具有一定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翻翻书、立体书等,类似《好饿的毛毛虫》《汽车的轮子》等图书都深受幼儿的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图书种类并不是越多越好。小年龄幼儿喜欢模仿同伴的行为,和同伴阅读一样的图书,因此,提供的图书种类不宜过多,但同种的数量要充足,以免发生争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图书资源不断丰富,我们可根据现阶段的主题活动和幼儿的兴趣,集中投放同类读物,放在显眼之处。如,我们投放了《我爸爸》《我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和爸爸》《我和妈妈》等同类图书,引导幼儿感受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在大班,我们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精心挑选图书带到幼儿园,经过筛选后投放到语言区,建立"小小图书馆"。我们请家委会负责管理图书并建立了图书借阅制度,鼓励家长经常推荐优秀的图书以不断更新和丰富语言区的图书资源。

2.投放数字化视听材料,让幼儿通过多通道参与阅读

我们提供数码播放器、故事机、点读笔乃至电脑等,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通道参与阅读。

首先是与图书内容相匹配的音频材料。如,将重点投放的图书中的文字录制成音频,与图书同时投放到语言区,并提供播放器、耳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图书。

其次是拓展性的视频、音频材料以及电子书等。如,在主题活动"虫虫总动员"中,我们在语言区投放了图书《昆虫躲猫猫》,并在iPad中存放了相应的电子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根据幼儿的兴趣将有关昆虫的身体结构、生长变化的视频存放在iPad中,以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认知经验。又如,结合"爱祖国"的主题活动,我们提供了有关首都北京、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拓展陛视频资源,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祖国的风貌,增强归属感。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拓展了经验,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利用iPad等设备播放动画、视频,除了需要让幼儿学习如何操作外,也需要引导幼儿学习自控。因此,我们重视引导幼儿建立使用iPad的规则。我们将小班幼儿观看的视频、动画等时长控制在5分钟内,并让幼儿明确每次看完一遍就不能再看了。随着幼儿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萌发,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观看时要坐端正""保持一定距离""看一会儿要让眼睛休息一下"等iPad使用规则,我们将这些规则画下来张贴在墙上提醒大家共同遵守。我们还引导幼儿自己利用iPad中的计时程序,到了时间自觉关闭设备。

我们也曾有过顾虑:投放视频、音频等材料是否会影响幼儿阅读纸质书的兴趣?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这些数字化视听材料在内容上与纸质书相辅相成,且教师能把握好投放的节奏,再加上规则明确,不仅不会削弱幼儿对纸质书的关注,还会激发幼儿进一步阅读相关纸质书的兴趣。事实上,不少幼儿觉得纸质书给了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更喜欢阅读纸质书。可见,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3.提供讲述、表演的材料,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

我们提供指偶、头饰以及可在墙面、桌面上呈现的场景材料等,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讲述、表演。如,根据图书《请进来》中的内容,我们用纸板制作了简单的场景,引导幼儿分配角色边玩游戏边对话,通过游戏深入感知和理解图书内容,丰富语言经验。又如,在幼儿了解了故事《三只蝴蝶》后,我们提供了桌面操作材料,幼儿可以边听故事录音边操作材料,也可以在熟悉了故事内容后边讲述边操作。我们还在表演区提供装扮道具,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表演。这些材料营造了游戏的氛围,增强了幼儿语言表达和身体表现的积极性,提升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讲述、表演的道具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频繁更换,新旧材料的更替要逐步进行。一我们还设计了一些语言游戏的操作材料,如引导幼儿学习成语的"成语棋""成语接龙""成语翻翻乐",支持幼儿开展故事创编的"故事盒""故事台历"等。

此外,我们还尝试在语言区投放录音笔,引导幼儿录下自己和同伴讲的故事、念的儿歌,然后相互欣赏。幼儿都十分乐意反复录制和倾听,并不断改进。

4.提供书写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用写写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我们在语言区提供了书写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开展多样的活动,如,自制图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做读书笔记,写"好书推荐"等,以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三、教师指导要点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但并不代表不用作任何指导。我们认为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观察、倾听幼儿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策略。

1.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应注重自身行为的良好示范。小年龄幼儿在语言区阅读时,教师要多陪伴他们一起阅读,把书中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幼儿,如,轻柔地拿起一本书,轻声地讲故事,结束后整理好材料,按标记放在指定的位置,等等,使幼儿形成爱惜图书材料的态度。

我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具体指导幼儿如何爱护图书。如,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引导幼儿和图书做朋友,拿到书和它问声好;引导幼儿学习轻轻翻书,通过捏耳垂感受何为"轻轻地",然后迁移到翻书的动作中;带领幼儿共同整理书橱里的图书,让幼儿观看如何修补图书。在中大班,我们还引导幼儿尝试自己修补图书,逐步形成爱护图书的意识和习惯。

在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上,对于小班幼儿,我们会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幼儿共读,从阅读封面开始,带领他们一页页地翻书,指导幼儿用"亲一亲"的方式轻轻地指点画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翻书、怎样阅读。遇到动作性强的画面,我们还会和幼儿一起模仿动作,以增进他们的理解。到了中大班,我们会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深入理解画面内容,并引导他们逐渐养成专心阅读和坚持读完整本书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与同伴互动和交流,有时也会两人共读。但我们发现两人共读有时会引发矛盾冲突。我们就组织幼儿一起讨论"两人共读一本书要注意什么""我在读书时有人想加入该怎么办",从而形成了两人共读公约,比如,想要共读要先询问并征得同意;共读时,书要放在两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两人都读完才能翻页,等等。幼儿通过讨论增强了和他人共享材料的意识,学习了共享材料的方法。此外,我们也会引导幼儿根据自身需要完善活动规则。比如,中大班的幼儿喜欢且需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于是幼儿讨论后将"安静阅读"的规则改为"轻声说话,只能让交流的两个人听见",并明确"不能干扰他人阅读"。

我们还要引导幼儿学习以正确的姿势阅读和书写。我们会观察幼儿是否好好坐着看书,对于斜靠着、躺着、趴着的都给予提醒;观察幼儿书写时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并运用示范、提醒的方式纠正不良姿势。除此以外,我们会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让幼儿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2.支持幼儿充分感受和理解

我们尽可能利用区域活动、午饭前后、午睡前等不同时段,与幼儿共读。

我们在指导时重点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画面,并积极思考。小年龄幼儿阅读时常常只关注到局部,我们便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指点画面,并适时提问:"这是什么?在干什么?"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动作,用简短的语句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在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画面细节后,我们会注意观察其阅读情况,如果幼儿在理解上有困难,我们不急于念文字给他听,而是引导他:"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通过画面信息理解图书内容,从而丰富阅读经验。

我们也重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幼儿阅读时可以配合录音或观看与图书相关的视频、动画,不断感知禾口理解。

3.鼓励幼儿的表达表现

语言区的讲述、表演等活动给予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我们在这些活动中观察幼儿,通过不同的策略方法,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

我们将故事与操作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边玩游戏边讲述。如,我们引导幼儿利用故事盒演绎故事《国王生病了》。起初我们会播放录音,幼儿跟随着依次翻动故事场景图片。待熟悉后,幼儿可以脱离录音提示,自己演绎故事。故事盒等操作游戏使语言学习成为有趣的过程。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鼓励幼儿大胆通过故事表演活动表达自己对角色和故事的理解。初期,幼儿会在角色分配、空间站位、相互配合、角色动作等方面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通过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丰富表演、合作等方面的经验。

我们还会围绕一本书、一个故事或一个话题开展语言活动,以引导幼儿积累语用经验。如,在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幼儿便开展了制作图书的活动,从中进一步了解了图书结构,在前书写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得到了提升。又女口,在排图讲述"小猴买气球"的活动中,幼儿按照不同顺序排列四幅图就可以编出不同的故事;在故事讲述活动"母鸡和苹果树"中,幼儿通过线索图的提示创编故事。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也给了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机会。

4.促进幼儿交流分享

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比如,开展"好书推荐"活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班幼儿刚开始缺乏分享的经验,就先由教师推荐,说出推荐的理由,并将图书展示在墙上。我们也鼓励家长推荐孩子在家喜欢阅读的图书,幼儿可以到班上向大家介绍。待年龄稍大,幼儿就可以自己推荐图书,也可以借助图画、符号等表达推荐理由了。这不但有助于大家了解多样的图书,也是让幼儿学习表征自己对图书的理解。通过"好书推荐"活动,幼儿逐渐能针对同一本书发表不同的想法,形成了共同阅读的氛围,也激发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借助读书笔记、书签等引导幼儿互动交流。阅读后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幼儿从同伴和教师那里习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加深对图书的理解。如,幼儿在阅读《花园里有什么》时,对花园里看得见、看不见的各种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我们引导幼儿反复观察画面,画下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事物,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不断丰富读书笔记的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幼儿感受到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是需要自己去发现和体会的。随着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幼儿发现可交流的内容很多,有时是分享对书的不同理解,有时是说说书中有趣的地方,有时是围绕书的主题进行讨论,有时是交流书中美好的词句,等等。幼儿在阅读时可能无法和同伴进行充分交流,为了帮助幼儿在集中交流环节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交流的内容,我们在区域里投放了长条形便利贴,让幼儿当作书签夹在他们感兴趣的那一页。读书交流活动给了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传递着对阅读的积极情感,促进了幼儿的深入阅读。

在创设吾言区及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切的认识到,环境的创设、材料和内容的提供以及教师的指导,都必须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前提,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为宗旨,这样的语言区才能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喜欢。

美术区的创建与活动指导


美术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班级美术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铺天盖地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孩子们挤在摆满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橱柜间小心穿行。小小的区域空间显得拥挤凌乱,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区域氛围能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吗?因此,如何创设美术区,发挥美术区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下面来谈一谈我们的实践经验。

一、环境创设

有人说,美术区环境最容易创设:摆上桌椅,放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张贴一些大师的艺术作品和现成的幼儿作品就可以了。殊不知,既要体现审美性,又要兼顾幼儿的活动需求,这并非易事,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的。

1.规划区域空间布局,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美术活动有绘画、泥工、纸工等不同类型,不同的幼儿兴趣有异,因此,美术区需要相对宽大的空间来容纳这些活动,供幼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内容,并保证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小班阶段,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动作发展尚不完善,喜欢单一重复的操作,对涂涂画画特别感兴趣,因此,可留出专门空间支持幼儿对颜料的探索,满足幼儿对涂画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墙面、桌面和地面,铺设大面积的底纸,设置成“绘画墙”“颜料桌”和“涂刷地”,并创设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幼儿可以用印画的方式给墙上的“大树”添上“树叶”,可以在桌上尽情涂画“毛线球”,可以在“马路”上用玩具车玩“车轮滚画”的游戏,也可以涂刷用各种纸盒组合而成的汽车、房子、动物等。在幼儿初学使用剪刀、浆糊、油泥时,我们又将美术区分隔出相对独立的剪纸区、粘贴区和泥工区,配备适合小班幼儿高度的操作桌或用纸盒拼搭而成的操作台,并放置相应的工具和材料,使幼儿可在相对独立的小区域中专注地进行操作。

中班阶段,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增强,创造性的活动越来越多,考虑到不同类型活动的均衡性,我们将美术区分隔为绘画区、泥工区、折纸区和综合材料创意区,并分别配备操作桌、材料柜及作品陈列架,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

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幼儿常会结伴活动,综合使用多种材料,有时还会合作完成较大型的立体手工作品或大幅绘画作品。因此,在原有小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我们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合适的台面、桌面或到活动室空的场地进行操作,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安排、调整活动空间的机会。

2.提供活动材料,满足幼儿个性化需要

美术区中幼儿的想象、创造需要依托材料,但一次性投放的材料数量、品种并非越多越好,教师不仅要关注材料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目的地筛选,循序渐进地投放。

(1)注重多样性

美术活动追求的是创意,而创意来自生活。教师应意识到生活中的任何一种材料都可成为幼儿创作的资源,要挖掘不同材料的价值,拓宽幼儿创作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利用自然物(如树枝、树叶、豆子、石头等),留心发现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日常物品(如回形针、纽扣、纸杯、纸碗、纸盘等)、废旧物品(如卷纸筒、碎布料、毛线、纸盒等)的价值。如,各种纸盒可组合成汽车、房子、家具等;瓷砖可作为底板反复使用,既可用于泥贴、颜料画,也可直接在其上喷水进行报纸撕贴活动;纸杯、纸盘、纸碗可用来创作“青花瓷”作品,也可做成陀螺、帽子等玩具或道具。这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的多种用途和多种变化,体会到生活中只要有创意即可“变废为宝”。

随着幼儿绘画经验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幼儿可在区域中利用宣纸、彩砂纸、刮画纸、版画纸、素描纸、牛皮纸、蜡光纸和毛笔、油画棒、竹笔、油墨滚筒、马克笔等,自主学习水墨画、线描刮画、油墨版画、彩色铅笔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感受和体验不同的画面效果。

另外,电视等媒体中可见的一些现代美术表现形式(如“灯光沙画”等)也可适当引进美术区。教师还可利用Ipad下载适合幼儿使用的美术软件,让幼儿体验脸谱彩绘、几何图形拼画、陶泥花瓶制作等活动,利用电子软件中艺术作品即刻成型的创作效果,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美术经验。

(2)注重层次性

面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材料,如果一次性投放过多,可能会杂乱无序,且易造成浪费;过早投放有难度的材料又可能让幼儿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兴趣。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提供。小班阶段,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尚不够完善,可选择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提供适合抓握、易于操作、步骤简单、技能要求低的工具和材料,如用瓜果、印章、瓶罐进行印画的系列活动,又如汽车滚画、刷纸箱等大面积的自由涂画。这些材料在初次投放时种类不宜过多,但数量要充足。中班阶段,围绕同一主题的活动,材料的种类可以相对增加,如,拼贴“美丽的花”,可同时提供豆子、瓜子、纸团、吸管等多种材料,让幼儿根据喜好自主选择,呈现多元化的作品。大班阶段,幼儿能较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动作,灵活地使用工具,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可适当增添相对精细的辅助材料,如塑料贴片、纽扣、吸管、毛根、回形针、牙签等,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作品更加完整、丰富和精美。

(3)注意材料摆放

美术区的材料摆放既要便于操作,又要体现秩序感。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材料摆放方式,会对幼儿的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班阶段,操作便利、收放简便是首要的。我们会根据活动内容将相应的材料就近放置在操作区的桌面、台面或地面上,方便幼儿随时拿取,简化整理和收拾的程序。幼儿一进入美术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分门别类的各个小区域和相对固定的材料,在被吸引的同时就可以开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增强了选择的目的性。中大班阶段,可采取“材料超市”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管理。材料可分门别类地用统一的敞开式置物筐或收纳盒盛装,集中摆放于多层开放式的材料柜或置物架上:零碎的材料(如豆子、瓜子、纽扣、吸管、回形针等)在归类后可置于较深的广口多格收纳盒中;各种纸张可根据尺寸、质地,采取卷合、叠放等方式归类,置于大小合适的筐内;剪刀、笔、胶带等常用工具可放入挂篓悬挂于柜边、窗台下;备用的盘子、筐子以及纸篓可置于材料柜上或区域入口处。总之,要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到工具和材料所在的位置,便捷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使用。

3.展示作品,体现作品的价值

美术区的活动独有的特点在于只要幼儿参与了就会产生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切莫随意摆放、堆积,教师要整体规划,让作品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感受其中的创意和美感,体验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激发更多的参与美术创作的动力。

(1)多样化地展示作品

面对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的方式虽不受限,但要避免因堆满、挂满、贴满和随手放置而造成的凌乱感,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格局,以凸显作品特色,渲染主题情境,营造独特而浓郁的艺术氛围。小班阶段会有大块的操作墙面,如幼儿共同用印画的手法创作的“树”,教师可事先设计适宜的背景,配合画面主题、季节、时令,注意色彩的和谐搭配,将审美情趣的培养渗透其中。对于小班幼儿单个的作品,教师可进行组合设计,使其更具艺术性。如,将幼儿涂刷的纸杯、纸筒、纸碗串联成挂饰,或改造成“果实”结满“大树”。中大班阶段,幼儿有能力自主参与环境创设,教师可留出合适的位置,提供足够的空间,引导幼儿以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如,墙面上铺设网格和夹子,幼儿可将绘画作品夹于其上;敞开式的梯状置物架,幼儿既可展示立体的手工作品,又可用来分隔区域空间;从天花板上用隐形的钓鱼线悬垂夹子,幼儿可随时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随着主题活动的转换,这些作品展示会动态更新。如,新年来到时,挂上幼儿自制的灯笼,贴上窗花,营造节日氛围;在“生肖”主题活动中,收集幼儿制作的剪纸、泥塑、布艺等不同形式的生肖手工艺品,通过悬挂、张贴、陈列,凸显“生肖”文化的魅力。在“京剧”主题活动中,将幼儿创作的各式脸谱悬挂起来,或组合成一幅大型脸谱,营造主题氛围。这些作品成了主题环境的一部分,也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

需注意的是,展示的墙面和桌面之间,要留有足够空间供幼儿自如穿行,避免因过道狭窄而挤压、碰落作品。采用悬挂式展览时要注意间距和高度,使之错落有致,还要考虑幼儿的身高和视线,既便于幼儿自行展示和更换,又不影响幼儿日常活动。

(2)关注幼儿未完成的作品

有些作品在一次活动中无法完成,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已完成的作品,又要关注幼儿未完成的作品的放置。在小班,操作墙上大幅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印画“树”,从初期印出少许浅绿色的树叶到后期呈现茂密的枝叶,每天活动后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到了中大班,教师特意在区域中留出空间供幼儿放置“未完成"的作品。如作品“一瓶花”,幼儿通过剪贴的方式装饰花瓶,然后画上花朵,最后制作画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属于“未完成”作品,但都可以独立呈现。幼儿可以将它们展示出来,不断丰富、完善。

(3)与其他区域的活动相互渗透

美术区的作品有时可成为其他区域的活动材料和游戏道具。小班幼儿喜欢涂涂刷刷,他们在美术区涂刷的大大小小的纸盒,可作为“砖块”组合成娃娃家的大门、围墙;大班幼儿在泥工区制作的“彩陶茶壶”,可陈列在健康区,营造“家”的氛围;纸折成的花朵可放到“花店”的角色游戏中;语言区角色表演所需的头饰和道具可在美术区制作。这样,幼儿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幼儿由此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区活动。

二、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往往隐含于精心准备的环境中,在活动现场,教师无需过多介入。在美术区就是如此,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来暗示活动规则,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支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1.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

美术区活动类型多样、材料丰富,在区域活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保障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专注、有序地开展活动。

(1)建立“安全、规范使用工具”的意识

美术区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剪刀、钉书机等工具,因此,对工具的安全使用和规范操作是美术区活动中首先要关注的,以避免引发危险或造成活动的不便。在小班阶段,我们就提供了圆头剪刀,注意刀口不宜过长,手柄不宜过小,让幼儿可以满把手抓握,方便开合。我们教给幼儿顺口溜:“小剪刀,手中拿,刀口不用把嘴闭,刀头不冲你我他,递给别人要当心,紧握刀头把朝前。"并在剪纸区通过照片提示幼儿正确的动作,帮助幼儿明确注意事项,逐步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的习惯。随着美术活动类型的增多和材料的丰富,我们会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如,为了避免幼儿直接用手蘸取乳胶,并使乳胶能保存更持久,我们用可封口的扁小塑料盒盛放乳胶,并在一旁配备装有棉签的小盘,提示幼儿“用棉签蘸乳胶”。又如,为了避免用剪刀剪胶带或双面胶时刀口粘上胶而不利于剪纸,我们提供专用剪刀并贴上标记,暗示幼儿“用专用剪刀剪胶带”,以减少干扰。

(2)养成“保持清洁、及时收拾”的习惯

美术区活动中会产生碎纸等杂物,颜料等也会弄脏衣服及其他设施,所以清洁卫生自然成了重点之一。如,在小班颜料区,幼儿活动时穿护衣是很必要的。我们提供宽松的套头式防水护衣,将护衣悬挂于颜料区出入口显眼处,或逐个放置在用过的废旧抽纸盒中。幼儿可自行穿脱护衣,尽情绘画,不用担心弄脏衣服。又如,为了避免颜料相混,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引导方式。小班阶段,我们在每个颜料瓶盖上挖一个小洞,插上一支笔,既可防止颜料干裂,又便于幼儿按色取用。中大班阶段,幼儿能力有所增强,用色也趋于丰富,我们已无需给每种颜料配备一支笔,可提供洗笔罐,引导幼儿形成换颜料前先洗笔的意识,并鼓励幼儿活动后自己清洗笔和罐子,为下次活动作好准备。我们还特意将颜料区设置在靠近盥洗室的地方,并提供方便接水的有盖、有把手的塑料洗笔罐,以避免泼洒。再如,我们在手工区桌面放置了便于幼儿在活动中及时盛放碎纸等垃圾的小型纸篓,在桌边配备了专用垃圾桶,在墙角悬挂了小扫帚和小簸箕,引导幼儿及时整理收拾,以保证区域的整洁有序。

(3)形成“按需取用、有序收放”的习惯

材料若随意取用,往往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小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玩过后及时收回原位”的意识,每种活动都有一份单独的材料,并集中放置在一个大盒里,每换一种材料,就要把刚用过的其他材料放回原位,以便其他幼儿后续使用。在中大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按需取用材料”的意识,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先根据自己的计划统筹计算可能用到的材料,再有目的地拿取适量的材料和适合的工具集中盛放于一个小筐中。这样既满足了幼儿个性化创作的需要,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计划性。

2.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幼儿交流分享等方式支持幼儿在美术区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表现。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创作

对于小班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赋予活动更多的趣味性。如,幼儿可在画有蓝色池塘背景的纸上印画圆形图案表现“小鱼吐泡泡”,在贴有小猫和毛线球图案的纸上任意涂画线条表现“小猫绕毛线”,在裁剪成衣服样式的纸上用印章“装饰花衣裳”。游戏化的操作场景,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操作材料,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并主动与材料互动。到了中大班,我们更多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操作和自由创作的欲望。如,怎么用饭勺做一个娃娃?手印的轮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纸盘可不可以用来做一顶遮阳帽?我们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也给了幼儿更为自主、开放的空间,鼓励他们迁移已有的经验、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尝试。

(2)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幼儿自主创作

幼儿的创造性表现需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提供支架。一是呈现实物或图片,以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积累表象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再创作。如,在关于“葡萄”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结合在健康区品尝葡萄的活动,收集各种各样关于葡萄的图画、照片张贴于美术区,供幼儿自由观察、欣赏,利用树叶、葡萄装饰物创设“葡萄园”场景,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进而引导幼儿运用彩泥、颜料、彩色纸等表现葡萄。二是展示成品范例,引导幼儿通过“结果倒推”的方式,自主探索操作方法。如,在大班幼儿探索六面灯笼的制作活动中,将教师做的六面灯笼悬挂在区域中,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拆开和复原了解灯笼的外形特征,思考所需材料的特征及其规格,自主探索制作方法。三是提供相关参考书籍。我们在图书角或直接在美工区投放有关折纸、泥塑、手工等美术资料用书,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学习中的难点,翻阅资料书进行学习。四是借助数字化媒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幼儿进行间接指导。如,小班幼儿初次学习折纸时常常不知所措,会依赖于教师的陪伴。鉴于此,教师亲自拍摄了折纸视频制作成微课,幼儿需要时可用电脑播放,跟随视频同步操作。到了中大班,我们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通过看折纸步骤图,或拆开和还原已有作品,或跟随Ipad中的APP“宝宝学折纸”所播放的折纸步骤动画等方式自主学习。

(3)重视交流分享,促进幼儿积极思考

区域活动自由宽松的氛围,使得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和时间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需要灵活地将交流与分享渗透于活动过程中。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及时的称赞和鼓励能给幼儿更多的信心,使其产生继续创作的动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现场表现随机发起交流与分享,有时简单地问一句“是什么”“喜欢什么”就能很好地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分享意识。中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伴间的交流成为常态。此时,教师无需介入,即使观察到他们遇到了问题,也无需着急,不妨耐心等待,鼓励的微笑、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都是一种无声的交流,相信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4)引进家长资源,拓展幼儿美术经验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适时邀请家长参与美术区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美术经验,有时还能弥补教师某些美术领域专业知识的欠缺。如,小班幼儿表现“梅花”时需吹墨汁画梅枝并用手指点画梅花。其中点画梅花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内容,但吹画梅枝对他们来说力气不够,也难以控制好墨汁的流向。因而我们利用接送时间,邀请家长和幼儿到美术区合作参与活动,家长吹画梅枝,幼儿点画梅花,亲子同乐。平曰里,我们也会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邀请班里对美术感兴趣或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家长作为“客座老师”参与活动指导,引导幼儿尝试写生、画水墨画等,有效地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构建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开展美术区活动时尤其应注重环境的影响,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冬天,幼儿之间有关“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引导和支持下,一个以幼儿自编小动物过冬的故事为内容的系列表演活动——《挖洞的故事》开展起来。我还组织一些能引起幼儿共同兴趣的参观或观察活动,引发出表演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从春天观察小蝌蚪后开展起来的。

二、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通过和幼儿讨论,我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当《挖洞的故事》编好后,我们一起讨论: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幼儿提出做壁板、做头饰、做道具进行表演等主张。

讨论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幼儿尝试用单一材料制作道具表演《挖洞的故事》后,下一步是扩展有关小动物过冬的知识经验,还是继续表演故事呢?我决定听孩子的。讨论结果,他们提出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道具,活动便向探索用不同材料制作道具的方向发展下去。

讨论上一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出发点。在第一次《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活动中,幼儿搞不清青蛙产卵后是否还要孵卵,这个问题就成为第二次活动的主要议题。通过讨论,幼儿得出青蛙只是产卵并不孵卵的结论,还想出在纸条上点黑点拴在腰上表演青蛙产卵过程的方法。

另外,我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记录幼儿的讨论情况,随后,再共同分享记录结果。如把幼儿编的《挖洞的故事》记录下来再读给幼儿听,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关系。而记录幼儿下次活动所需材料、分工、方法等建议,则使幼儿理解大家的主意可以汇成一个完整的计划。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当准备对幼儿的反应做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继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挖洞的故事》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洞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洞,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四、采取适宜的指导措施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就百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⒈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我们做出反馈时,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

⒉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我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

⒊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我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综上所述,是开展科研课题以来的一些心得,希望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策略,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活动。

浅谈活动区游戏后的分享活动


活动区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室空间的大小,巧妙选用隔断物,有针对性地创设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活动内容,满足幼儿多种游戏需要的室内活动。

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游戏中幼儿的情绪,观察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观察幼儿的个体经验水平等。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育需要和当时的客观情况而定。因此,分享活动是否有效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教师怎样才能组织一个有效的分享活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做一个有慧眼的摄像师:学会敏锐观察

有效的分享活动首先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学会敏锐观察。因为游戏有别于学习活动,其本身的性质更加突出了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过程没有既定的预设目标,教师预设的过程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过程中,而游戏过程本身更多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创造。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幼儿游戏权利和发挥游戏教育价值的两者兼顾,教师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观察的重点是否有针对性,观察的内容是否全面,都通过教师的一双慧眼进行捕捉。如随着“我是中国人”主题的开展,幼儿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对服饰产生了兴趣。随后,在幼儿的提议下我们有了“喜洋洋服装加工厂”。我们在这家“服装厂”投放了很多半成品材料,有各种颜色的彩线、塑料袋、彩色手工纸、布料边角、衣架、自制小熨斗、塑料管子、小绒球、扭扭棒等。游戏中教师重点观察的是在“服装厂”中幼儿会扮演什么角色;幼儿对这些角色的经验有多少;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创造了什么;作品的创造对推进游戏有什么积极作用,幼儿又是如何创造的等。

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对游戏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全面观察,只有对幼儿的游戏意识和游戏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才有可能捕捉到最有价值也最能适宜推动游戏积极进展的分享点。如第一次游戏时,我在进行全面观察后,了解到幼儿对服装加工厂的角色经验是模糊的:做经理的幼儿整天跑进跑出,对经理的工作内容不明确;做服装设计师的幼儿一直忙于画画,和其他角色没有交流:做成衣师的幼儿也埋头于用手工纸在马夹袋上贴她喜欢的花样,角色与角色间没有互动。这时,我以订货人的身份抛了第一个问题:“需要订货请问找谁?”经理说:“我是经理,请问你要订几件衣服?”“我想看看你们衣服有些什么样子再决定。”经理说:“好的,设计师请把设计的样子拿过来。”设计师拿了两件她画的衣服的样子,我故意挑了其中的一件,并要求看看实样。这时,经理发现成衣师做的衣服和设计师设计的完全不同,于是,他请成衣师先完成客人订货的衣服款式,成衣师看了画的画后开始按她的理解创造起来,过程中还得到了设计师的指点。

观察到以上情景后,我思考的是:我观察到了什么(幼儿对角色的认识、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幼儿制作服饰的过程以及幼儿最后的作品等)、在游戏初始阶段,我应该分享什么内容有助于推进幼儿的游戏行为,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以便激发幼儿下次再游戏的兴趣。

二、做一个有技术的剪辑师:学会精心删减

有效的分享活动需要教师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筛选,作出判断的思维过程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挑战。

基于以上游戏观察到的不同内容,到底选择什么进行分享会更加有价值,我对内容进行了筛选。我判断的依据是:游戏中幼儿主要缺失的是什么经验(角色与角色间的关系);缺失这种经验对游戏的进一步推进有何影响(游戏成了个体操作,缺少了角色交往,游戏情节单一,不利于游戏的进一步深入);这是幼儿共性缺失的经验还是个体的(幼儿们对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定经验,但对同一行业中几种角色工作间的关系是缺失的);如果我今天抓这个点进行分享,那么下一次游戏时可能会有什么改变(角色与角色间可能会有商量与合作,有利于新的游戏经验的产生)。

于是,我决定本次分享活动的其中一个点定位在幼儿对服装厂“经理一设计师一成衣师”三者间工作关系的经验拓展,引发幼儿对“服装加工厂还可能有哪些角色"“他们的工作有什么职责”发生兴趣,由此产生进一步关注的欲望,使游戏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展开。

三、做一个有想法的导演:学会巧妙演绎

有效的分享活动不仅取决于你对过程的观察是否具有目的性、对内容的筛选是否具有依据,同时也取决于分享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否有助于幼儿理解、是否考虑全面性和个体差异等。不同的分享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想法、有思考的导演,才能令分享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

基于以上游戏捕捉到的分享点——拓展幼儿对角色间工作关系的认知经验,我尝试的分享方法是跟进提问法,并出示幼儿游戏时的照片。

问题一:猜猜今天“服装加工厂”里有谁?出示三个幼儿的照片,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谁?(做三个牌子,写好经理、设计师、成衣师):教师取出刚才定做的衣服,介绍说:这是我今天在加工厂定做的衣服,我非常喜欢哦,如果你想和我一样也在加工厂得到一件你喜欢的衣服,一定要听我介绍给你好办法。

问题二:猜猜我一进加工厂会和经理说什么?出示教师和经理对话时的照片(幼儿自由发言:你好,我想要做一件我喜欢的衣服。好的,你要做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问题三:经理为什么要把王老师带到设计师那里呢?出示教师、经理和设计师在一起的照片(幼儿自由发言:请设计师为王老师设计;请设计师让王老师挑选她设计的样子)。

问题四:那你们猜猜最后谁帮我做成这件衣服的?她又怎么会知道我要做这种样子的衣服,而且没做小没做大,尺寸正好。出示衣服作品,我们请成衣师来揭秘吧。

教师小结:原来,为客人做一件满意的衣服是需要经理、设计师和成衣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下次,请你们也去服装加工厂试试哦。

我分享的是游戏的一个过程,而我需要让幼儿拓展的是过程中有关客户、经理、设计师、成衣师工作关系的经验认知,抓住提问的关键就能自然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其次,运用照片再现游戏角色,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及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兴趣;再则,出示作品“衣服”,可以激发幼儿下次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也是对本次活动中成衣师的一次鼓励。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活动区游戏以室内为主,因其发展功能定位的多元而更突显了它的地位和价值。教师在室内开展活动区游戏,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投放适切的材料。如何充分挖掘活动区游戏的教育价值,更需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做到观察有目的、判断有依据、分享有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即幼儿的“真游戏”,又能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即教师在游戏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导读: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指导及介入的艺术性。

三、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比如,在一次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选择了搓纸绳为小蜗牛粘贴壳的方法。由于蜗牛壳是螺旋的细线,在使用胶棒粘贴的时候,很容易粘到手上,为粘贴活动增加了困难,在几次尝试后,幼儿都没有好的方法。这时,我悄悄提示可以选择一样工具来辅助粘贴,幼儿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剪刀的尖,一边粘一边压,很快就将作品完成了。在总结区域活动的时候,这名幼儿大胆地站出来,将区域活动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班小朋友。通过孩子自己的总结评价,这个方法很快在美工区蔓延,孩子们不但将这种方法使用在粘贴蜗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区其他的粘贴作品上也被广泛使用。

浅谈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评价过程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把新知识和已知内容的匹配起来,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除了做一个仔细的观察者外,有效的评价才是促进幼儿愉快游戏的关键。因为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去拓宽和加深他们对幼儿的理解,同幼儿形成更强烈的更有意义的伙伴关系、以及有效地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能力的提高。而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评价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同教育目标和活动之间的融合,使评价成为了一种模式、教师判断幼儿好坏的定论。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评价手段呢?如何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评价,评价的过程该有哪些部分组成?

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和领会,评价是观察、记录和说明幼儿做了些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做的一个过程,它是有关幼儿的各方面教育决策的基础,评价和课程改革教育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得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尝试研究,我们觉得一个真正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幼儿发展评估量表、幼儿观察记录、幼儿评价资料袋三部分。这些部分在资料收集的方法和所得出的结果或信息的类型上都是不同的。

一、幼儿发展评估量表

幼儿发展评估量表能表现出幼儿是沿着连续的阶段发展的,而且运用的是把教师的观察和有限的幼儿发展阶段方面的测验结果结合起来的方式。它包括课程中的、有关幼儿某一领域发展内容的量表。我们在活动区游戏中专门针对打扮幼儿制定了一份评估表,以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和评价

在实施评估量表前没,教师要熟悉这些重要内容和标准,把量表用到低于幼儿年龄阶段上,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继续进行,并且在高于他们生理年龄的那一个年龄阶段结束。当然,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准备好必须的材料或游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估量表中,观察部分是相互衔接的,教师在这个地方记录非结构性的观察评价中看到的幼儿能力的表现、去记录幼儿在某一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对他们的评价,同时记录幼儿正在发展中的内容也按是非常重要的。

以科学活动为例特制定的幼儿科学游戏活动评估量表

要素

等级标准

评定等级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

能初步综合运用视、触、听、嗅等感官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能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三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教师指导下,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二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教师指导下,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一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观察力

目的性、顺序性、精确性、完整性、稳定性明确

初步具有上述四项

教师指导下,初步具有上述二项

教师指导下,初步具有上述一项

解决问题的

能力

1、能发现游戏中遇到的问题2、在教师指导下想办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3、解决的方法多数合理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上述要求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二项要求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一项要求

好奇心与求知欲

1、能对有兴趣的事物或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表现出视、摸、听、问等探究反映2、有刨根问底的表现3、获得问题的答案时有愉快的表现。

基本达到上述要求,但有不足之处

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下,有上述反映,但表现不明显

对有兴趣的新事物表现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静观欣赏策略——给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以自然观察为主,尽量不打扰孩子自然的行为过程。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而是可以抱以赞赏的眼光,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支持他们去尝试与实践,倾听孩子间的交流、感受,观察孩子计划的执行情况、孩子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孩子合作交往的情况等,与孩子一同感受活动的快乐。

渗透点拨策略——为孩子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充分观察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寻机点拨,及时切入,给予孩子支持。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

1.孩子在区域选择上缺乏目的性

如一个孩子拿着进区卡,但是对自己要进哪个区却犹豫不决。我把他带到漂亮宝贝理发屋,发现他对烫发棒等理发工具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主动邀请他为我设计发型,把他引到这个游戏中。

2.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我便以调解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介入,给予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积极协商来解决矛盾,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一次“麦兜超市”的角色游戏中,两个孩子因为一份蛋糕而起了争执,都说是自己先拿到的。我便上前建议这两个孩子先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如果下次有新鲜的蛋糕,他们可以再一起来买。两个孩子听到我的建议后,点点头表示赞同。通过我们老师的及时引导,既有效减少了孩子之间不必要的争端,又培养了孩子谦让、分享的品质。

3.孩子们对区域活动不感兴趣,活动无法进行

这需要我们及时地介入指导,使活动继续开展。如在图书区,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点会逐渐降低,有的会东张西望、胡乱翻阅。或者是吵闹、窃窃私语,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提供一些纸和画笔,让孩子把阅读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大胆创编,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通过这样的指导,重新使孩子找到新的兴趣点,使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大胆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情毫激发策略——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

情感激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1.谐趣夸张,激发兴趣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引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如孩子在表演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我发现孩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学说对话,表演得不够生动。于是,我就参与到游戏中扮演狐狸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让狡猾狐狸的形象活灵活现,孩子的情绪也一下被调动起来,在尝试表现角色的时候表情与动作丰富了许多。

2.设疑切入,激发思考

老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如在科学区,孩子经反复实验得出橡皮泥放在水里是要沉下去的,我问:“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一个问题引得孩子又找木板,又找塑料盒,还尝试着将橡皮泥压薄等多种方式,探索使橡皮泥沉不下去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3.区域互动,引发孩子之间的合作

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能激发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如我们把孩子们在美工区进行彩绘和线描画创作的pvc管子,投放到建构区,进行搭建活动。孩子们平时在美工区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会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供孩子们欣赏阅读。这样使互不相关的区域流动起来,促进了不同区域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得到了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观察,用行指导,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知识,在探索中促发展,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相信《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与观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浅谈科学游戏区角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区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多样性的材料和多元的环境提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础,而教师的指导则是幼儿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注重过程,教师指导强调适时性 在科学区角...
    2019-12-16 阅读全文
  • 语言区的建设与活动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鉴于此,语言区的活动应能满足幼儿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更...
    2019-12-16 阅读全文
  • 美术区的创建与活动指导 美术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班级美术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铺天盖地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孩子们挤在摆满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橱...
    2019-12-16 阅读全文
  • 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
    2019-12-19 阅读全文

幼儿园科学区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多样性的材料和多元的环境提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础,而教师的指导则是幼儿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注重过程,教师指导强调适时性 在科学区角...

2019-12-16 阅读全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鉴于此,语言区的活动应能满足幼儿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更...

2019-12-16 阅读全文

美术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班级美术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铺天盖地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孩子们挤在摆满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橱...

2019-12-16 阅读全文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

2019-12-19 阅读全文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