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游戏区。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身感知觉及肢体活动。幼儿教育专业团体对游戏活动应作出肯定,促进社会对游戏的广泛认同。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幼儿园游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书区的有效指导",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解老师:

您好!

读完您的信,首先要表达对您的敬意。您真是一位善于观察幼儿活动、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又能随时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好老师。幼儿园和孩子们有您这么敬业的老师,真是大家的福气。当然,还得感谢您愿意分享您对图书区的看法、做法和疑惑,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不管是针对您观察其他幼儿园“图书区”所产生的困惑或您对班上孩子在“快乐书吧”行为的无奈,我想我们先来界定“图书区”的功能。在幼儿园逐渐重视区角活动的今天,我们到任何有区角设置的幼儿园,必定能看到一个以图书为主体的区角。这个区角的名称五花八门,有些名称以体现“图书”为主,有些是围绕“阅读”来命名,而且还会别出心裁地用了不同的形容词来修饰以增添其趣味性或强调温馨感。但是,不论它是什么名字,这个区角创设的目的应该都是提供一个幼儿可以依自己的意愿选择进来阅读图书的地方。因此,要达到这个区角创设的目的,所有的思考和做法都得围绕两个重心:如何鼓励幼儿自愿选择进入此区,并留住幼儿在此区阅读图书。

鼓励幼儿自愿选择进入图书阅读区角

解老师在信中提到,把环境创设得更温馨,让摆设自己向幼儿发出邀请的信号,这当然是非常可取的做法。除此之外,您也一定注意到图书阅读区和其他区角的不同,它会更吸引那些想要相对安静或独处的幼儿。而且,我们也希望幼儿一旦进入该区,就能比较不受干扰地读书。因此在教室里安排相对安静的角落来设置图书阅读区是蛮重要的考量。当然,最能影响幼儿是否有兴趣进入此区的应该是陈列其中的图书本身。图书阅读区的图书当然要考虑丰富性,但基于教室里空间的限制,丰富性的方向不能与幼儿园图书室藏书相提并论。那么,在有限的空间应该考虑摆放哪些图书、做什么事来吸引幼儿呢?

1.摆放与当前进行的主题有联系的图画书。

主题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希望幼儿围绕一个主题来积累、拓展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并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幼儿身体、认知、语言、社会与情绪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在主题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游戏与操作是幼儿学习的手段之外,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图书也是带领幼儿进入主题或拓展主题相关经验的重要途径。原则上,与主题相关的图画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图书可以对照生活经验,另一类图书则可以为幼儿开启一扇平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视窗。这些与主题相关的书籍不但可以在集体教学时朗读给孩子听,更可以放进图书阅读区角让孩子自由

取阅。

2.放进阅读区角的图书最好是老师读给幼儿听过的书。

许多父母和老师一定都有经验,孩子们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大人读同一本书给他们听。这说明了重复阅读喜欢的书是幼儿的共性。而且,多年前在国外也有研究证明:在图书

区角孩子会主动阅读的书中,老师读了很多次的是没有读过的3倍,老师读过的是没有读过的2倍。这些事实说明了阅读区角的书最好要摆放幼儿已经读过的书;若是新书,也要找机会在集体教学活动或日常活动中朗读过,再放回书架供孩子自由取阅。

3.图书的种类和内容要照顾班上孩子的个别差异性。

区角创设的很大目的是要照顾孩子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和速度,图书阅读区角当然也不例外。因为阅读经验的多寡(有些孩子自小有父母陪伴看图画书的经验,而有些孩子在入园之前缺乏亲子共读经验甚至从没有看过图画书)、个人的偏好(例如某些孩子对恐龙、车子或某种动物特别感兴趣)都会决定幼儿对图书的兴趣。集体阅读活动无法照顾个别孩子的需求,图书区的图书选择就可以提供补偿的机会。因此,图画书主题(动物、植物、运输工具、节庆、亲子之爱、友谊等等)及类型(故事、诗歌、散文、知识类等)的多样性是图书区角选书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图书摆放要整齐有序,图书要完整干净。

儿童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孩子正处于追求秩序感的阶段,对于肮脏破损的图书不自觉会避而远之。另一方面,颜色和图像比较吸引人的封面也容易产生好的第一印象,鼓励幼儿取阅。当然,定期更新书架上陈列的图画书,也是促进孩子持续进入图书阅读区的手段。

5.成人在图书区角读书。

日本儿童图画书出版社福音馆的创办人、也是《图画书论》的作者松居直先生不断强调,学龄前孩子的阅读是一边倾听大人朗读图画书,一边看着书里的图画来理解或感受图书的内容。因此,成人在图书区角读书不是为了“控制、主导”幼儿的阅读,而是应孩子的需求读书给孩子听。图书区角里若常有教师、保育员或志愿者读书给一个或少数几个幼儿听,轻松回应幼儿在书本里看到的趣事和问题,让孩子在幼儿园也能像家里一样享受亲密的共读乐趣,回到阅读的本质,必定能吸引幼儿的参与。

留住幼儿在区角内阅读图书

图书区角设置的目的既然是要鼓励幼儿阅读图书,除了考虑相对安静的位置不受其他区角的干扰之外,也要把区域内的干扰降到最低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可能性,延长幼儿逗留的时间。解老师您在信中提到在阅读区里放入图书配套的CD、DVD或电子书。这种多元的阅读方式值得鼓励,但这些影音产品的声音可能会干扰其他孩子阅读。建议提供舒适的耳机让使用CD player的孩子使用。至于打开DVD或电脑动画,除了声音的干扰,还会有影像的干扰,而且也会吸引一群孩子围观、笑闹。因此,这些多媒体的影音产品应该放在阅读区,还是另辟视听区角,其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另外,教师担心影响孩子的视力,规定孩子只能看10分钟的动画,并用计时器来提醒。老师的立意甚好,想借助计时器让孩子遵守规矩。但是,每一个影片的长度都恰巧是10分钟吗?计时器响起但故事正精彩,孩子们是不是要陷入天人交战的挣扎呢?我们是否能把规则改得更人性一些,比如说看完一部片子或两部片子(影片长度大约是10分钟)就得离开,让孩子们更容易靠自制力培养规则意识。

另外,解老师提到孩子把阅读区当成过家家的扮演区。我们回头去看打造“快乐书吧”的做法——投入与图书配套的情境立体图、布偶、纸偶、木偶等,从中可以看出老师真的很用心。不过,让我们评估一下,这些物件和扮演区投放的东西相似吗?如果很雷同,孩子们不拿这些东西来过家家是不是违反了他们的天性?当然,阅读区是可以也应该适度投放“偶”这种讲故事的道具,但教师一定要考虑这些道具是要提供给个别孩子拿来和书本互动,还是由一个成人(或一个孩子)拿来讲故事给其他孩子听的。这样立体情境图或偶的大小、材质、形式就要做适当的选择。

至于解老师观察到孩子在图书区里无法专注,书换来换去、人走来走去的情况,则要思考其背后的本质问题。一是孩子对图书区里的书是否有兴趣,其次就是孩子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学龄前儿童阅读目标设定的重点,也是图书区角设立最主要的目标。不管是我们成人对图画书的选择、读书行为示范,还是阅读区看书规则的设定应该都围绕这个重心。而且,孩子的阅读兴趣、行为和习惯是需要日积月累地培养,急不来的。作为教师,我们得耐下性子长期观察个别孩子在图书区角的行为变化,并根据其需求适时提供图画书和必要的协助,才能评判图书区角设置对个别孩子影响的效益。

另外,解老师您在信中问到:各类图书分散到其他各种区域中支持幼儿更好地游戏行不行?笔者认为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方便获取相关信息或联系阅读经验,在各个区域放置相关的图书是很值得鼓励的做法。我就曾经在幼儿园看过在进行“叶子”主题时,美劳区和益智区的架子上都分别摆着与秋天或大树相关的图书,方便幼儿随时翻看、参考。

其实,解老师对于图书区角已有许多宝贵的想法和做法,以上只是笔者对图书阅读区角的观察。希望这些思考和建议能对您进一步解决图书区角的问题有稍许参考价值。再一次谢谢您的分享并祝教安!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浅谈积木建构活动的有效指导


以区角游戏和幼儿自主建构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的积木建构活动在幼儿园常见,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积木建构活动对不少教师来说是个新课题。我园自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部与“邦宝教育”联合开展的“建构性玩具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课题研究以来,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兹做简要介绍。

一、制定计划。

确定目标 在开展积木建构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制定计划,确定目标。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的计划和目标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要难度适中。以大班“货车”主题建构活动为例,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经验,分别设置了“知识点”(了解货车的基本结构、特点和运输功能)、“技能点”(让幼儿学习平铺和拼搭技能,逐层建构出不同类型的货车)和“拓展点”(培养幼儿独立构思和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计划和目标。根据这个计划和目标,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积木建构活动时,特别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货车的结构特点、合理运用建构技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建构思路。相比以往的只提供材料让幼儿自主建构,现在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幼儿的相关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强调,在开展积木建构活动之前,教师要根据建构内容,制定学期、月、周的计划,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

二、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建构材料准备

积木的形状和颜色都很丰富,如果不加分类,在活动开展时,寻找材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影响效果,因此,在开展积木建构活动之前,要做好“积木分类”的准备工作,也即引导幼儿按照积木的形、色和颗粒大小进行分类摆放,以便取用。活动结束后也要指导幼儿根据类别有序收纳积木,这既有利于幼儿形成分类的数学概念,又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2.知识经验和心理准备

组织幼儿开展积木建构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准备模拟建构的对象,教师可作适当讲解,或请家长帮助幼儿学习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经验。例如要建构一堵“墙”,幼儿如果没有相关经验,不能合理运用“加固拼搭”方法,建构起来的墙就很容易倒塌。为此,在开展活动前,可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墙,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建立专门的“积木活动室”,让幼儿通过积木挂图、积木模型等进行相关的前经验学习,并借此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创作欲望。事实上,专门的活动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安静的环境也更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进行建构活动。

三、活动的开展与延伸

1.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明确活动主题,了解要建构的对象及其结构、特点等。教师可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模型,分析其造型和结构特征,再设计建构方案,然后引导幼儿形成系统的操作思路与流程。

2.提供充足、自由的动手操作时间和空间

教师既要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就在身边”,又不要随意干扰和打断他们的建构活动。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又无法独自解决时,教师才适当介入指导。在建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教师应该是观察者,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注重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建构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幼儿人际交往的过程,他们自由活动并与同伴交往、合作,通过语言彼此进行沟通。然而,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合作并非易事,矛盾的发生在所难免。在发生矛盾时,幼儿多会采用告状甚至攻击性行为去解决,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积木建构活动时应努力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积极的交流方式,以解决合作中产生的矛盾,比如用肢体动作拍拍肩膀表示“我们一起玩”,用“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假如你能和我一起玩,我会很开心”之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幼儿学会了这些积极的交往方式,也就跨出了积极合作的第一步。如果幼儿在合作建构的过程中出现意见不一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幼儿开展合理分工,如推选小组长,一起协商、合作完成建构任务。

4.重点培养科学创造能力 莫雷指出,科学创造能力由科学发现思维能力(现象观察能力、问题发现能力、比较概括能力)、科学构思思维能力(变通分类能力、类比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科学验证思维能力(科学推理能力、假设检验能力、变量控制能力)三个方面构成。为系统性地促进幼儿科学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开展积木建构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加以落实。

另外,教师要持开放的教学态度,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独立思考。教师的引导可多采用启发法、发现法、类比法和集体讨论法等。

5.总结和延伸 积木建构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设计思路、使用材料及方法技巧等,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合适的评价既是鼓励,也有利于幼儿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作品,并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进一步拓展建构思路。

教师也可将积木建构活动与幼儿的五大学习与发展领域相结合,让幼儿通过积木建构活动在健康领域(例如精细动作发展)、语言领域(例如表述想法、根据场景讲故事等)、社会领域(例如形成自尊、自信、自主、遵守规则等个性品质)、科学领域(例如自主探究、认识周围事物、感知数量形等)和艺术领域(例如用色、造型、场景创设等)得到发展,从而赋予积木建构活动更多的教育价值。

科学发现区材料的有效投放


材料是科学教育中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科学发现区中的材料对幼儿的探究和发现尤为重要。因此,投放有效的活动材料是科学发现区的重要环节。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还有不少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区活动呈现出表面化、表层次的低效状态,材料的提供过于随意,缺乏深刻的思考和严谨的逻辑,缺失了对幼儿发展的一些核心价值的追求,忽视了对区域核心内容的关注,对幼儿园开展高质量的科学发现区活动极为不利。

那么,如何保证幼儿园科学发现区材料的有效投放呢?

关注幼儿关键经验,投放有价值的材料

了解和把握幼儿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并物化在材料中,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技能。然而教师选择的“有结构的材料”常常因材料本身有问题,而导致引发幼儿过多无关现象、误导幼儿等问题的产生。因此,保证材料的有效性,教师应首先做到关注幼儿关键经验,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有价值的材料”是提高科学发现区活动质量的关键。教师选择材料时,首先应关注本次活动想要丰富幼儿哪些方面的关键经验,将材料与幼儿关键经验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我所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达成目标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材料中蕴含着哪些教育价值,能够帮助幼儿丰富哪些关键经验,有没有其他更适宜、更简便的材料,所提供材料是否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目标。

例如:在设置小班科学发现区活动“会变的颜色”时,教师抓住一个“变”字,试图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导幼儿玩几种有趣的配色游戏,让幼儿感受颜色的奇妙、好玩,并由此了解红加黄会变成橙色,黄加蓝会变成绿色。在材料投放上,教师围绕幼儿关键经验先后作了三次调整:第一次,投放了幼儿易于操作的油画棒,用涂色的方式感受变色。但在实际活动中发现,由于幼儿涂色的力度和均匀度不强,油画棒的颜色杂乱,颜色不能产生明显的变化,幼儿兴趣都在涂色行为上,而忽略了对变色的观察。由此可见,油画棒并不能让幼儿亲身体验到变色的快乐,更不能让幼儿发现颜色变化的简单规律,因此,油画棒不能作为本次活动的有价值材料而继续延用。第二次,教师将材料换成变色现象明显的红、黄、蓝广告色,请幼儿用板刷在大的绘图纸上给不同的图案刷色。这种变色效果明显的材料使幼儿亲身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体验到了玩变色游戏的快乐,但由于涂在绘图纸上的颜色是相互覆盖的,还是有部分幼儿没有发现其中的变色规律。第三次,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教师在原有材料基础上,围绕幼儿关键经验,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依次增加了色卡、颜色水、彩泥等多种易于操作、效果明显的材料,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自己的经验目标迈进。

关注幼儿兴趣与需要,投放适宜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在科学发现区,教师选择材料时不能为操作而操作,而是要理解、洞察幼儿的想法,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判断出幼儿的兴趣点所蕴含和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材料,使有目的的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相一致,将探究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材料的投放要切合幼儿的兴趣点,并不是指向活动的开始阶段,而是要保证材料能在不同阶段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不断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是否减弱或转移,关注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实际需要,把握好材料的投放时机,适时调整材料的投放,保证材料的适宜性。

例如:在设置大班科学发现区活动“有趣的洞洞”时,教师首先为幼儿提供了彩笔、纸,以图表这种平面形式表达人体隧道,然后根据幼儿需要逐渐增加纸盒、吸管、笔、剪刀等材料,当有幼儿尝试用吸管表现部分器官时,部分幼儿感觉到立体的比平面的更好看,于是提出头部也要立体化,教师又及时提供了橡皮泥、输液管等立体材料。这时,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作品也越来越立体,可是当他们看到玩“爱吃的洞”活动的小朋友,往自制的垃圾筒里投放垃圾时,新的兴趣点产生了:我们的人体隧道不能喂东西怎么办?于是有幼儿开始剪纸盒

语言区的建设与活动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鉴于此,语言区的活动应能满足幼儿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更为多元的语言区环境,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内容,支持幼儿通过阅读、视听、讲述、表演、制作等多样的活动,发展倾听、表达、阅读和前书写能力。下面就我们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环境创设

1.空间布局

阅读是语言区的一项重要活动,需要良好的采光条件和安静的氛围,因此我们选择在活动室光线明亮、柔和的一角设置语言区,且避开音乐区等较为嘈杂的区域,利用书橱、矮柜围合成半开放的空间。其中,小班语言区分隔物不宜太高,以便教师观察幼儿,也让幼儿能随时看到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跨领域的探索活动增多了,因此,教师在设置语言区时也需考虑与其他区域活动的联系。如,我们将语言区设于科学区、美术区附近,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遇到疑问可随时到语言区查阅资料,在语言区自制图书时可以到美术区寻找需要的工具材料等,在美术区进行艺术创作时可到语言区翻阅艺术欣赏方面的图书寻找灵感。

考虑到语言区除了阅读之外还有视听、讲述、表演、书写、制作等活动,为避免相互干扰,我们在语言区里划分出看、听、说、做等小的功能区,利用桌椅、书橱、沙发等进行分隔或利用地垫分区,使幼儿更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故事表演活动因需要较大场地,且声响较大,我们会在睡房或走廊另辟区域,或与音乐区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以避免对语言区其他活动造成干扰,也保证幼儿在表演活动中可以充分探索、尽情发挥。

2.氛围营造

语言区的氛围应该是静谧、愉快的,这样的氛围可以带给幼儿安全感,有利于幼儿放松地阅读和交流。为此,我们注重色彩的运用。温暖的色彩能带给小年龄幼儿安全感,因此,在小班我们多采用粉色等温暖的色调,营造温馨的氛围;到了中大班则更多采用清新的绿色或静谧的蓝色作为主色调,让幼儿能够舒缓心情、静心阅读。我们在地上铺设泡沫软垫,摆放柔软的沙发和靠枕,选择高度合适的桌椅,让幼儿可以舒适地阅读、书写;我们在角落设置了小帐篷,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私密空间,让幼儿可以独自安静地阅读或与同伴交流;我们摆放了一些毛绒玩具、绿色植物,营造出既富有童趣又清新自然的活动氛围。

3.工具材料的摆放

语言区有各种各样的图书以及视听设备、书写工具、表演道具,这些工具材料的摆放需要合理的设计。

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还不会有目的地寻找自己想要的图书,因此,我们将图书直观地呈现在他们触手可及的位置。如,将书放置在敞开式的书柜中或透明的收纳袋中,让幼儿一眼就能看到。中大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但仍缺乏目的性,易受眼前事物的影响。我们观察发现,离沙发近的书橱经常被光顾,而离沙发远的书橱却常常被忽略。后来,我们将书橱都移到沙发边,幼儿光顾的频率马上高了起来。

我们引导幼儿自己按标记收放图书。小班幼儿已能感知事物的一一对应,于是我们在书架上贴了各种简单的形状或动物标记,并相应地在每本书封面的一角也贴上标记,引导幼儿寻找对应的标记,把书"送回家"。到了中班,幼儿产生了类别意识,我们就在书橱上每层贴一个标记,摆在这层的所有图书都贴上一样的标记,以引导幼儿学习对应标记分类摆放。随着幼儿类别意识的增强,我们引导幼儿将图书分为故事类、科学类、美术类等不同类别,分别绘制不同的标记贴在封面上,以便大家按标记整理。从小班起就引导幼儿自主收放图书,为我们后续建立班级图书馆、引导幼儿自主借还和管理图书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视听设备、表演道具、书写工具等直接放到相应的功能区中,幼儿在需要时能方便地获得,活动结束时也可即时物归原处,不容易造成各功能区活动相互干扰、不同类型活动材料相混淆的现象。对于同一功能区的不同材料,我们提供分类盒等收纳装置,以便幼儿有序整理。

4.墙面布置

墙面具有展示交流的功能,如,我们在墙上设置了"好书推荐"板块,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引导幼儿有意识地选择图书。又如,在墙面上呈现操作步骤图、活动记录表、温馨提示、活动区公约等,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墙面也可用以呈现故事场景,以引导幼儿讲述、表演。如,根据《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在墙面上呈现散步路径和场景,幼儿就可以拿着玩偶根据图片提示讲述或表演故事。需注意的是,在墙面呈现操作材料要考虑幼儿的身高,以方便幼儿操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引导幼儿参与到墙面布置中,和幼儿共同讨论内容及布局。如,墙上可以呈现什么内容?怎么布置才好看?好书推荐、活动区公约贴在哪里容易让大家都看到?"读书笔记"板块设置在哪里方便大家自主张贴和欣赏交流?给予幼儿参与墙面布置的机会,加强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让幼儿体验到自己做主的满足感,增强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二、材料与内容

我们从幼儿听、说、读、写等方面关键经验的发展需要出发,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

1.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从画面、内容等方面考虑,选择多样的图书提供给幼儿。

小年龄幼儿容易注意到画面中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因此,我们会选择一些单页单幅画面、形象简单、主体突出、文字较少的图书提供给他们,如《小蓝与小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等。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幼儿能逐渐关注画面细节,感受画面所传递出的情绪色彩。因此,我们会提供画面内容丰富、细节饱满、富有想象空间的图书,逐步增加单页多幅画面的图书。如《糟糕的头发》中,狮子不断变换发型的画面吸引了幼儿一幅幅仔细地观察。此外,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儿童画、油画、版画、水墨画、剪纸、泥偶、摄影等不同画面风格的图书,丰富幼儿的感受。如《昆虫躲猫猫》用真实、生动的摄影画面展现了各种昆虫巧妙隐藏自己的方法,激发了幼儿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在内容上,我们会提供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也会根据当前的主题活动提供相关的或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小年龄幼儿喜欢重复,我们会选择情节单一易于理解,内容重复性强的图书,如《拔萝卜》《"小玻"系列》等。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增强,情节较为复杂的图书更能满足他们阅读的需求,比如《子儿吐吐》《葡萄》等。此外,除了故事类图书外,儿歌、散文等体裁的图书以及科学类、美术欣赏类图书等多种类型都应有所涉及。

我们还会为幼儿提供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如,适合小年龄幼儿的布书、洞洞书,以及具有一定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翻翻书、立体书等,类似《好饿的毛毛虫》《汽车的轮子》等图书都深受幼儿的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图书种类并不是越多越好。小年龄幼儿喜欢模仿同伴的行为,和同伴阅读一样的图书,因此,提供的图书种类不宜过多,但同种的数量要充足,以免发生争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图书资源不断丰富,我们可根据现阶段的主题活动和幼儿的兴趣,集中投放同类读物,放在显眼之处。如,我们投放了《我爸爸》《我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和爸爸》《我和妈妈》等同类图书,引导幼儿感受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在大班,我们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精心挑选图书带到幼儿园,经过筛选后投放到语言区,建立"小小图书馆"。我们请家委会负责管理图书并建立了图书借阅制度,鼓励家长经常推荐优秀的图书以不断更新和丰富语言区的图书资源。

2.投放数字化视听材料,让幼儿通过多通道参与阅读

我们提供数码播放器、故事机、点读笔乃至电脑等,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通道参与阅读。

首先是与图书内容相匹配的音频材料。如,将重点投放的图书中的文字录制成音频,与图书同时投放到语言区,并提供播放器、耳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图书。

其次是拓展性的视频、音频材料以及电子书等。如,在主题活动"虫虫总动员"中,我们在语言区投放了图书《昆虫躲猫猫》,并在iPad中存放了相应的电子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根据幼儿的兴趣将有关昆虫的身体结构、生长变化的视频存放在iPad中,以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认知经验。又如,结合"爱祖国"的主题活动,我们提供了有关首都北京、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拓展陛视频资源,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祖国的风貌,增强归属感。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拓展了经验,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利用iPad等设备播放动画、视频,除了需要让幼儿学习如何操作外,也需要引导幼儿学习自控。因此,我们重视引导幼儿建立使用iPad的规则。我们将小班幼儿观看的视频、动画等时长控制在5分钟内,并让幼儿明确每次看完一遍就不能再看了。随着幼儿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萌发,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观看时要坐端正""保持一定距离""看一会儿要让眼睛休息一下"等iPad使用规则,我们将这些规则画下来张贴在墙上提醒大家共同遵守。我们还引导幼儿自己利用iPad中的计时程序,到了时间自觉关闭设备。

我们也曾有过顾虑:投放视频、音频等材料是否会影响幼儿阅读纸质书的兴趣?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这些数字化视听材料在内容上与纸质书相辅相成,且教师能把握好投放的节奏,再加上规则明确,不仅不会削弱幼儿对纸质书的关注,还会激发幼儿进一步阅读相关纸质书的兴趣。事实上,不少幼儿觉得纸质书给了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更喜欢阅读纸质书。可见,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3.提供讲述、表演的材料,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

我们提供指偶、头饰以及可在墙面、桌面上呈现的场景材料等,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讲述、表演。如,根据图书《请进来》中的内容,我们用纸板制作了简单的场景,引导幼儿分配角色边玩游戏边对话,通过游戏深入感知和理解图书内容,丰富语言经验。又如,在幼儿了解了故事《三只蝴蝶》后,我们提供了桌面操作材料,幼儿可以边听故事录音边操作材料,也可以在熟悉了故事内容后边讲述边操作。我们还在表演区提供装扮道具,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表演。这些材料营造了游戏的氛围,增强了幼儿语言表达和身体表现的积极性,提升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讲述、表演的道具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频繁更换,新旧材料的更替要逐步进行。一我们还设计了一些语言游戏的操作材料,如引导幼儿学习成语的"成语棋""成语接龙""成语翻翻乐",支持幼儿开展故事创编的"故事盒""故事台历"等。

此外,我们还尝试在语言区投放录音笔,引导幼儿录下自己和同伴讲的故事、念的儿歌,然后相互欣赏。幼儿都十分乐意反复录制和倾听,并不断改进。

4.提供书写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用写写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我们在语言区提供了书写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开展多样的活动,如,自制图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做读书笔记,写"好书推荐"等,以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三、教师指导要点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但并不代表不用作任何指导。我们认为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观察、倾听幼儿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策略。

1.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应注重自身行为的良好示范。小年龄幼儿在语言区阅读时,教师要多陪伴他们一起阅读,把书中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幼儿,如,轻柔地拿起一本书,轻声地讲故事,结束后整理好材料,按标记放在指定的位置,等等,使幼儿形成爱惜图书材料的态度。

我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具体指导幼儿如何爱护图书。如,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引导幼儿和图书做朋友,拿到书和它问声好;引导幼儿学习轻轻翻书,通过捏耳垂感受何为"轻轻地",然后迁移到翻书的动作中;带领幼儿共同整理书橱里的图书,让幼儿观看如何修补图书。在中大班,我们还引导幼儿尝试自己修补图书,逐步形成爱护图书的意识和习惯。

在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上,对于小班幼儿,我们会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幼儿共读,从阅读封面开始,带领他们一页页地翻书,指导幼儿用"亲一亲"的方式轻轻地指点画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翻书、怎样阅读。遇到动作性强的画面,我们还会和幼儿一起模仿动作,以增进他们的理解。到了中大班,我们会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深入理解画面内容,并引导他们逐渐养成专心阅读和坚持读完整本书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与同伴互动和交流,有时也会两人共读。但我们发现两人共读有时会引发矛盾冲突。我们就组织幼儿一起讨论"两人共读一本书要注意什么""我在读书时有人想加入该怎么办",从而形成了两人共读公约,比如,想要共读要先询问并征得同意;共读时,书要放在两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两人都读完才能翻页,等等。幼儿通过讨论增强了和他人共享材料的意识,学习了共享材料的方法。此外,我们也会引导幼儿根据自身需要完善活动规则。比如,中大班的幼儿喜欢且需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于是幼儿讨论后将"安静阅读"的规则改为"轻声说话,只能让交流的两个人听见",并明确"不能干扰他人阅读"。

我们还要引导幼儿学习以正确的姿势阅读和书写。我们会观察幼儿是否好好坐着看书,对于斜靠着、躺着、趴着的都给予提醒;观察幼儿书写时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并运用示范、提醒的方式纠正不良姿势。除此以外,我们会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让幼儿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2.支持幼儿充分感受和理解

我们尽可能利用区域活动、午饭前后、午睡前等不同时段,与幼儿共读。

我们在指导时重点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画面,并积极思考。小年龄幼儿阅读时常常只关注到局部,我们便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指点画面,并适时提问:"这是什么?在干什么?"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动作,用简短的语句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在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画面细节后,我们会注意观察其阅读情况,如果幼儿在理解上有困难,我们不急于念文字给他听,而是引导他:"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通过画面信息理解图书内容,从而丰富阅读经验。

我们也重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幼儿阅读时可以配合录音或观看与图书相关的视频、动画,不断感知禾口理解。

3.鼓励幼儿的表达表现

语言区的讲述、表演等活动给予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我们在这些活动中观察幼儿,通过不同的策略方法,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

我们将故事与操作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边玩游戏边讲述。如,我们引导幼儿利用故事盒演绎故事《国王生病了》。起初我们会播放录音,幼儿跟随着依次翻动故事场景图片。待熟悉后,幼儿可以脱离录音提示,自己演绎故事。故事盒等操作游戏使语言学习成为有趣的过程。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鼓励幼儿大胆通过故事表演活动表达自己对角色和故事的理解。初期,幼儿会在角色分配、空间站位、相互配合、角色动作等方面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通过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丰富表演、合作等方面的经验。

我们还会围绕一本书、一个故事或一个话题开展语言活动,以引导幼儿积累语用经验。如,在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幼儿便开展了制作图书的活动,从中进一步了解了图书结构,在前书写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得到了提升。又女口,在排图讲述"小猴买气球"的活动中,幼儿按照不同顺序排列四幅图就可以编出不同的故事;在故事讲述活动"母鸡和苹果树"中,幼儿通过线索图的提示创编故事。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也给了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机会。

4.促进幼儿交流分享

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比如,开展"好书推荐"活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班幼儿刚开始缺乏分享的经验,就先由教师推荐,说出推荐的理由,并将图书展示在墙上。我们也鼓励家长推荐孩子在家喜欢阅读的图书,幼儿可以到班上向大家介绍。待年龄稍大,幼儿就可以自己推荐图书,也可以借助图画、符号等表达推荐理由了。这不但有助于大家了解多样的图书,也是让幼儿学习表征自己对图书的理解。通过"好书推荐"活动,幼儿逐渐能针对同一本书发表不同的想法,形成了共同阅读的氛围,也激发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借助读书笔记、书签等引导幼儿互动交流。阅读后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幼儿从同伴和教师那里习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加深对图书的理解。如,幼儿在阅读《花园里有什么》时,对花园里看得见、看不见的各种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我们引导幼儿反复观察画面,画下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事物,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不断丰富读书笔记的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幼儿感受到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是需要自己去发现和体会的。随着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幼儿发现可交流的内容很多,有时是分享对书的不同理解,有时是说说书中有趣的地方,有时是围绕书的主题进行讨论,有时是交流书中美好的词句,等等。幼儿在阅读时可能无法和同伴进行充分交流,为了帮助幼儿在集中交流环节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交流的内容,我们在区域里投放了长条形便利贴,让幼儿当作书签夹在他们感兴趣的那一页。读书交流活动给了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传递着对阅读的积极情感,促进了幼儿的深入阅读。

在创设吾言区及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切的认识到,环境的创设、材料和内容的提供以及教师的指导,都必须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前提,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为宗旨,这样的语言区才能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喜欢。

浅谈科学游戏区角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区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多样性的材料和多元的环境提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础,而教师的指导则是幼儿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注重过程,教师指导强调适时性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幼儿探究停滞时,教师可适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例如区域活动“玩磁铁”中,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运用磁性原理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材料。幼儿通过磁铁吸引底座带铁的图片来回移动,获得了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我们开始考虑为幼儿补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东西,如小木片、铝片、布片、纸片等,供其继续操作。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因而在具体操作时有的幼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教师加以适时地鼓励并及时设置了新任务:通过磁铁操作实验,将材料进行分类。心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有效支持,帮助幼儿重拾信心与兴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二、积极引导,幼儿学习注重互动性

在科学探索中,材料、教师、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区角随机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智慧,如在大班“小纸片力量大”的游戏区角指导时,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小纸片并说:“这小小的纸片有很大的力量,你们相信吗?”看着孩子们一脸的茫然.教师采取了分阶段直接指导的方法,进入区域引导幼儿通过折叠纸条发现弹力的存在、纸的折叠方法与弹力的关系、折叠次数与弹力的关系、不同的纸质与弹力的关系等。通过实验、记录、观察、比较,使幼儿感知了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质地、折叠方法、折叠次数之间的关系。

更多的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更适合采取关注但不介入的指导方式,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灯泡发光”中,甜甜小朋友虽爱动手动脑,但因为电线太细,操作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静观其变。结果幼儿彼此间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帮助甜甜最终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设置问题,寻找问题归因凸显启发性

在科学区活动中我们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代替孩子的思维,而应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如在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洒水车”中,教师首先设置疑问“水从饮料瓶注入后,会从哪个喷头流出来”,然后让幼儿自己操作,他们有的倒水,有的接水,看水会从哪儿流出来。通过观察、自由讨论、自由探索,幼儿说出了自己的发现。该探索活动利用了水在管子中流动的原理,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了解了水的流动性。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幼儿不仅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也逐渐形成了积极思维、乐于探究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多向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在活动区中,我们设法引导每个孩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独立完成活动,引导幼儿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等过程,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条件。如区域游戏“一个变许多”中,教师将平面镜贴在了鞋盒上,做成了两个立体平面镜,然后将物体放在两个立体平面镜之间,让幼儿猜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时教师如果直接讲解,一方面幼儿难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想结果。于是我们采用了让幼儿直接探索的方式,通过变换两面镜子的不同角度,让幼儿发现物体在两面镜子中成像数量的不一样。在不断的实验、操作中,最后幼儿终于发现了让物体成像更多的方法。再如在科学游戏“沉与浮”中,通过实验幼儿了解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的可以沉下去,有的却只能浮在水面。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多向思维,设置了“如何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以及“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问题。幼儿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饶有兴趣地探索着,通过对物体施加外力或用密度小的物体附在沉下去的物体上面等方法,一一解决了以上问题。

美术区的创建与活动指导


美术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班级美术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铺天盖地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孩子们挤在摆满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橱柜间小心穿行。小小的区域空间显得拥挤凌乱,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区域氛围能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吗?因此,如何创设美术区,发挥美术区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下面来谈一谈我们的实践经验。

一、环境创设

有人说,美术区环境最容易创设:摆上桌椅,放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张贴一些大师的艺术作品和现成的幼儿作品就可以了。殊不知,既要体现审美性,又要兼顾幼儿的活动需求,这并非易事,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的。

1.规划区域空间布局,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美术活动有绘画、泥工、纸工等不同类型,不同的幼儿兴趣有异,因此,美术区需要相对宽大的空间来容纳这些活动,供幼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内容,并保证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小班阶段,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动作发展尚不完善,喜欢单一重复的操作,对涂涂画画特别感兴趣,因此,可留出专门空间支持幼儿对颜料的探索,满足幼儿对涂画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墙面、桌面和地面,铺设大面积的底纸,设置成“绘画墙”“颜料桌”和“涂刷地”,并创设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幼儿可以用印画的方式给墙上的“大树”添上“树叶”,可以在桌上尽情涂画“毛线球”,可以在“马路”上用玩具车玩“车轮滚画”的游戏,也可以涂刷用各种纸盒组合而成的汽车、房子、动物等。在幼儿初学使用剪刀、浆糊、油泥时,我们又将美术区分隔出相对独立的剪纸区、粘贴区和泥工区,配备适合小班幼儿高度的操作桌或用纸盒拼搭而成的操作台,并放置相应的工具和材料,使幼儿可在相对独立的小区域中专注地进行操作。

中班阶段,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增强,创造性的活动越来越多,考虑到不同类型活动的均衡性,我们将美术区分隔为绘画区、泥工区、折纸区和综合材料创意区,并分别配备操作桌、材料柜及作品陈列架,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

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幼儿常会结伴活动,综合使用多种材料,有时还会合作完成较大型的立体手工作品或大幅绘画作品。因此,在原有小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我们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合适的台面、桌面或到活动室空的场地进行操作,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安排、调整活动空间的机会。

2.提供活动材料,满足幼儿个性化需要

美术区中幼儿的想象、创造需要依托材料,但一次性投放的材料数量、品种并非越多越好,教师不仅要关注材料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目的地筛选,循序渐进地投放。

(1)注重多样性

美术活动追求的是创意,而创意来自生活。教师应意识到生活中的任何一种材料都可成为幼儿创作的资源,要挖掘不同材料的价值,拓宽幼儿创作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利用自然物(如树枝、树叶、豆子、石头等),留心发现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日常物品(如回形针、纽扣、纸杯、纸碗、纸盘等)、废旧物品(如卷纸筒、碎布料、毛线、纸盒等)的价值。如,各种纸盒可组合成汽车、房子、家具等;瓷砖可作为底板反复使用,既可用于泥贴、颜料画,也可直接在其上喷水进行报纸撕贴活动;纸杯、纸盘、纸碗可用来创作“青花瓷”作品,也可做成陀螺、帽子等玩具或道具。这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的多种用途和多种变化,体会到生活中只要有创意即可“变废为宝”。

随着幼儿绘画经验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幼儿可在区域中利用宣纸、彩砂纸、刮画纸、版画纸、素描纸、牛皮纸、蜡光纸和毛笔、油画棒、竹笔、油墨滚筒、马克笔等,自主学习水墨画、线描刮画、油墨版画、彩色铅笔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感受和体验不同的画面效果。

另外,电视等媒体中可见的一些现代美术表现形式(如“灯光沙画”等)也可适当引进美术区。教师还可利用Ipad下载适合幼儿使用的美术软件,让幼儿体验脸谱彩绘、几何图形拼画、陶泥花瓶制作等活动,利用电子软件中艺术作品即刻成型的创作效果,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美术经验。

(2)注重层次性

面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材料,如果一次性投放过多,可能会杂乱无序,且易造成浪费;过早投放有难度的材料又可能让幼儿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兴趣。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提供。小班阶段,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尚不够完善,可选择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提供适合抓握、易于操作、步骤简单、技能要求低的工具和材料,如用瓜果、印章、瓶罐进行印画的系列活动,又如汽车滚画、刷纸箱等大面积的自由涂画。这些材料在初次投放时种类不宜过多,但数量要充足。中班阶段,围绕同一主题的活动,材料的种类可以相对增加,如,拼贴“美丽的花”,可同时提供豆子、瓜子、纸团、吸管等多种材料,让幼儿根据喜好自主选择,呈现多元化的作品。大班阶段,幼儿能较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动作,灵活地使用工具,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可适当增添相对精细的辅助材料,如塑料贴片、纽扣、吸管、毛根、回形针、牙签等,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作品更加完整、丰富和精美。

(3)注意材料摆放

美术区的材料摆放既要便于操作,又要体现秩序感。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材料摆放方式,会对幼儿的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班阶段,操作便利、收放简便是首要的。我们会根据活动内容将相应的材料就近放置在操作区的桌面、台面或地面上,方便幼儿随时拿取,简化整理和收拾的程序。幼儿一进入美术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分门别类的各个小区域和相对固定的材料,在被吸引的同时就可以开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增强了选择的目的性。中大班阶段,可采取“材料超市”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管理。材料可分门别类地用统一的敞开式置物筐或收纳盒盛装,集中摆放于多层开放式的材料柜或置物架上:零碎的材料(如豆子、瓜子、纽扣、吸管、回形针等)在归类后可置于较深的广口多格收纳盒中;各种纸张可根据尺寸、质地,采取卷合、叠放等方式归类,置于大小合适的筐内;剪刀、笔、胶带等常用工具可放入挂篓悬挂于柜边、窗台下;备用的盘子、筐子以及纸篓可置于材料柜上或区域入口处。总之,要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到工具和材料所在的位置,便捷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使用。

3.展示作品,体现作品的价值

美术区的活动独有的特点在于只要幼儿参与了就会产生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切莫随意摆放、堆积,教师要整体规划,让作品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感受其中的创意和美感,体验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激发更多的参与美术创作的动力。

(1)多样化地展示作品

面对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的方式虽不受限,但要避免因堆满、挂满、贴满和随手放置而造成的凌乱感,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格局,以凸显作品特色,渲染主题情境,营造独特而浓郁的艺术氛围。小班阶段会有大块的操作墙面,如幼儿共同用印画的手法创作的“树”,教师可事先设计适宜的背景,配合画面主题、季节、时令,注意色彩的和谐搭配,将审美情趣的培养渗透其中。对于小班幼儿单个的作品,教师可进行组合设计,使其更具艺术性。如,将幼儿涂刷的纸杯、纸筒、纸碗串联成挂饰,或改造成“果实”结满“大树”。中大班阶段,幼儿有能力自主参与环境创设,教师可留出合适的位置,提供足够的空间,引导幼儿以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如,墙面上铺设网格和夹子,幼儿可将绘画作品夹于其上;敞开式的梯状置物架,幼儿既可展示立体的手工作品,又可用来分隔区域空间;从天花板上用隐形的钓鱼线悬垂夹子,幼儿可随时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随着主题活动的转换,这些作品展示会动态更新。如,新年来到时,挂上幼儿自制的灯笼,贴上窗花,营造节日氛围;在“生肖”主题活动中,收集幼儿制作的剪纸、泥塑、布艺等不同形式的生肖手工艺品,通过悬挂、张贴、陈列,凸显“生肖”文化的魅力。在“京剧”主题活动中,将幼儿创作的各式脸谱悬挂起来,或组合成一幅大型脸谱,营造主题氛围。这些作品成了主题环境的一部分,也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

需注意的是,展示的墙面和桌面之间,要留有足够空间供幼儿自如穿行,避免因过道狭窄而挤压、碰落作品。采用悬挂式展览时要注意间距和高度,使之错落有致,还要考虑幼儿的身高和视线,既便于幼儿自行展示和更换,又不影响幼儿日常活动。

(2)关注幼儿未完成的作品

有些作品在一次活动中无法完成,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已完成的作品,又要关注幼儿未完成的作品的放置。在小班,操作墙上大幅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印画“树”,从初期印出少许浅绿色的树叶到后期呈现茂密的枝叶,每天活动后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到了中大班,教师特意在区域中留出空间供幼儿放置“未完成"的作品。如作品“一瓶花”,幼儿通过剪贴的方式装饰花瓶,然后画上花朵,最后制作画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属于“未完成”作品,但都可以独立呈现。幼儿可以将它们展示出来,不断丰富、完善。

(3)与其他区域的活动相互渗透

美术区的作品有时可成为其他区域的活动材料和游戏道具。小班幼儿喜欢涂涂刷刷,他们在美术区涂刷的大大小小的纸盒,可作为“砖块”组合成娃娃家的大门、围墙;大班幼儿在泥工区制作的“彩陶茶壶”,可陈列在健康区,营造“家”的氛围;纸折成的花朵可放到“花店”的角色游戏中;语言区角色表演所需的头饰和道具可在美术区制作。这样,幼儿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幼儿由此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区活动。

二、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往往隐含于精心准备的环境中,在活动现场,教师无需过多介入。在美术区就是如此,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来暗示活动规则,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支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1.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

美术区活动类型多样、材料丰富,在区域活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保障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专注、有序地开展活动。

(1)建立“安全、规范使用工具”的意识

美术区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剪刀、钉书机等工具,因此,对工具的安全使用和规范操作是美术区活动中首先要关注的,以避免引发危险或造成活动的不便。在小班阶段,我们就提供了圆头剪刀,注意刀口不宜过长,手柄不宜过小,让幼儿可以满把手抓握,方便开合。我们教给幼儿顺口溜:“小剪刀,手中拿,刀口不用把嘴闭,刀头不冲你我他,递给别人要当心,紧握刀头把朝前。"并在剪纸区通过照片提示幼儿正确的动作,帮助幼儿明确注意事项,逐步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的习惯。随着美术活动类型的增多和材料的丰富,我们会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如,为了避免幼儿直接用手蘸取乳胶,并使乳胶能保存更持久,我们用可封口的扁小塑料盒盛放乳胶,并在一旁配备装有棉签的小盘,提示幼儿“用棉签蘸乳胶”。又如,为了避免用剪刀剪胶带或双面胶时刀口粘上胶而不利于剪纸,我们提供专用剪刀并贴上标记,暗示幼儿“用专用剪刀剪胶带”,以减少干扰。

(2)养成“保持清洁、及时收拾”的习惯

美术区活动中会产生碎纸等杂物,颜料等也会弄脏衣服及其他设施,所以清洁卫生自然成了重点之一。如,在小班颜料区,幼儿活动时穿护衣是很必要的。我们提供宽松的套头式防水护衣,将护衣悬挂于颜料区出入口显眼处,或逐个放置在用过的废旧抽纸盒中。幼儿可自行穿脱护衣,尽情绘画,不用担心弄脏衣服。又如,为了避免颜料相混,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引导方式。小班阶段,我们在每个颜料瓶盖上挖一个小洞,插上一支笔,既可防止颜料干裂,又便于幼儿按色取用。中大班阶段,幼儿能力有所增强,用色也趋于丰富,我们已无需给每种颜料配备一支笔,可提供洗笔罐,引导幼儿形成换颜料前先洗笔的意识,并鼓励幼儿活动后自己清洗笔和罐子,为下次活动作好准备。我们还特意将颜料区设置在靠近盥洗室的地方,并提供方便接水的有盖、有把手的塑料洗笔罐,以避免泼洒。再如,我们在手工区桌面放置了便于幼儿在活动中及时盛放碎纸等垃圾的小型纸篓,在桌边配备了专用垃圾桶,在墙角悬挂了小扫帚和小簸箕,引导幼儿及时整理收拾,以保证区域的整洁有序。

(3)形成“按需取用、有序收放”的习惯

材料若随意取用,往往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小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玩过后及时收回原位”的意识,每种活动都有一份单独的材料,并集中放置在一个大盒里,每换一种材料,就要把刚用过的其他材料放回原位,以便其他幼儿后续使用。在中大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按需取用材料”的意识,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先根据自己的计划统筹计算可能用到的材料,再有目的地拿取适量的材料和适合的工具集中盛放于一个小筐中。这样既满足了幼儿个性化创作的需要,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计划性。

2.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幼儿交流分享等方式支持幼儿在美术区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表现。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创作

对于小班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赋予活动更多的趣味性。如,幼儿可在画有蓝色池塘背景的纸上印画圆形图案表现“小鱼吐泡泡”,在贴有小猫和毛线球图案的纸上任意涂画线条表现“小猫绕毛线”,在裁剪成衣服样式的纸上用印章“装饰花衣裳”。游戏化的操作场景,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操作材料,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并主动与材料互动。到了中大班,我们更多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操作和自由创作的欲望。如,怎么用饭勺做一个娃娃?手印的轮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纸盘可不可以用来做一顶遮阳帽?我们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也给了幼儿更为自主、开放的空间,鼓励他们迁移已有的经验、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尝试。

(2)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幼儿自主创作

幼儿的创造性表现需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提供支架。一是呈现实物或图片,以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积累表象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再创作。如,在关于“葡萄”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结合在健康区品尝葡萄的活动,收集各种各样关于葡萄的图画、照片张贴于美术区,供幼儿自由观察、欣赏,利用树叶、葡萄装饰物创设“葡萄园”场景,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进而引导幼儿运用彩泥、颜料、彩色纸等表现葡萄。二是展示成品范例,引导幼儿通过“结果倒推”的方式,自主探索操作方法。如,在大班幼儿探索六面灯笼的制作活动中,将教师做的六面灯笼悬挂在区域中,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拆开和复原了解灯笼的外形特征,思考所需材料的特征及其规格,自主探索制作方法。三是提供相关参考书籍。我们在图书角或直接在美工区投放有关折纸、泥塑、手工等美术资料用书,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学习中的难点,翻阅资料书进行学习。四是借助数字化媒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幼儿进行间接指导。如,小班幼儿初次学习折纸时常常不知所措,会依赖于教师的陪伴。鉴于此,教师亲自拍摄了折纸视频制作成微课,幼儿需要时可用电脑播放,跟随视频同步操作。到了中大班,我们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通过看折纸步骤图,或拆开和还原已有作品,或跟随Ipad中的APP“宝宝学折纸”所播放的折纸步骤动画等方式自主学习。

(3)重视交流分享,促进幼儿积极思考

区域活动自由宽松的氛围,使得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和时间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需要灵活地将交流与分享渗透于活动过程中。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及时的称赞和鼓励能给幼儿更多的信心,使其产生继续创作的动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现场表现随机发起交流与分享,有时简单地问一句“是什么”“喜欢什么”就能很好地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分享意识。中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伴间的交流成为常态。此时,教师无需介入,即使观察到他们遇到了问题,也无需着急,不妨耐心等待,鼓励的微笑、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都是一种无声的交流,相信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4)引进家长资源,拓展幼儿美术经验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适时邀请家长参与美术区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美术经验,有时还能弥补教师某些美术领域专业知识的欠缺。如,小班幼儿表现“梅花”时需吹墨汁画梅枝并用手指点画梅花。其中点画梅花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内容,但吹画梅枝对他们来说力气不够,也难以控制好墨汁的流向。因而我们利用接送时间,邀请家长和幼儿到美术区合作参与活动,家长吹画梅枝,幼儿点画梅花,亲子同乐。平曰里,我们也会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邀请班里对美术感兴趣或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家长作为“客座老师”参与活动指导,引导幼儿尝试写生、画水墨画等,有效地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构建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开展美术区活动时尤其应注重环境的影响,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又可分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主游戏(即活动区游戏)的作用更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敏税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兴趣,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一天,小班幼儿在积木组搭了一座城堡。搭完之后感觉无所事事,便“扔”下城堡玩起了打仗。任我怎样引导,孩子们对辅助材料也没有兴趣。这时我离开积木组站在一旁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悄悄地从城堡中抽出几块积木,搭成一辆摩托车开了起来;有的幼儿抽出几块塔起了动物园。……忽听“哗啦”一声,城堡塌了。我问:“城堡怎么会塌了?”“是被坏蛋炸坏的。”孩子们回答。我问:“那城堡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说:“咱们再把它修好吧!”“行,咱们这次修一座比刚才更漂亮的城堡。”我鼓励着大家。于是,孩子们又把各自拿走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认真地搭了起来。看着它们搭得那个高兴劲,我终于明白:孩子们的兴趣点就在搭建上,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刚才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刚入园时,小班孩子的游戏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班末期,孩子们有了区域间的交往意识。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推着娃娃去参观“动物园”(积木组搭的)。边参观边对娃娃说:“爸爸妈妈带你去买点好吃的。”说完推着娃娃来到动手组,拿了一个珠子给娃娃:“吃吧,这糖可好吃啦!”看到这里我想:最近孩子们总是想买东西,说明他们有了购买的愿望了,是到了开商店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策划起开商店的事儿了:商店开在什么位置,卖什么物品,售货员应负责些什么,买东西的顾客应怎样做……。商店开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玩了起来,可奇怪的事发生了,所有来商店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充当顾客的身份,商店始终没有售货员。“顾客”们来选购完商品,有的假装把钱往桌上一放拿起东西走了,有的则抱起商品直接回到家中“享用”起来。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终于弄清了事实——孩子们只对选购物品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吃能喝”的食物。对当售货员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与幼儿年龄小,附近超市较多,直接接触售货员的经验少很有关系。

2、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想象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做一下自我检查,便会发现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搭积木的例子。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积木组只应起一个点缀的作用。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怎样能让孩子玩起来。如搭完一个城堡,就应“组织”小动物们去“参观”;搭出一辆双层汔车就“组织”娃娃们去乘坐,到各地去旅游。这看似没有错误的心中的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轨道。积木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搭建。是通过搭建的过程,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等。孩子们不愿玩辅助材料是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们有兴趣,玩得高兴就行呢?不是的。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俗话说就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前面所说的小商店的例子。孩子们不愿当售货员就可以不当。他们可以只选购商品,但尽管这样,也是有目标的——培养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孩子们选购完商品,在收玩具时还应把玩具放回原处,并且学会分类收放。这样的目标不难被孩子们所接受,游戏开展得有意义。

3、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及时更换材料

(1)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便知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买来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喜欢。如小班孩子玩的印章,买来的印章大多是一些复杂的图案,有的上面还刻有“酷”、“帅呆了”之类的字样,孩子们看不懂,经常追问老师是什么意思。每次印完之后教扔在一边,毫无意义。后来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印章:在土豆和橡皮上刻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不同。孩子们用大印章印完后可在里面添画一些东西。(如在圆形里添画成皮球,在三角形里添画成西瓜等)。用小印章的各种图形拼印出人、小树、小草、蘑菇等各种图案,生动有趣,它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原因在于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些游戏材料的玩法单一,日久孩子们难免会产生厌倦。但有一些材料的可变性很强,因此适合为幼儿提供。

l 、有趣的磁铁游戏:

磁铁游戏在小班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材料。但一般都是用在数学区,做成小猫钓鱼之类的玩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这次,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了一种新的方式,使玩法简单,但又不拘泥一种形式。我们先找来许多废旧图书,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再买来许多价格比较便宜的铁夹子,找来一些磁铁。这样看来,材料是不是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材料,却发挥这并不一般的作用。

A、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孩子们用铁夹子夹住图片,然后用磁铁吸住夹子,再用手拿着磁铁边比划边玩。洋洋开着小飞机在空中飞,时而向下俯冲,时而绕空盘旋。他发现,无论怎样飞,飞机就是掉不下来。因此他们特别高兴,对瑞瑞说:“瑞瑞快看,我的飞机掉不下来。”可瑞瑞却说,我的飞机也掉不下来。边说,边拿起另一架小飞机,用手捏着开了起来。没用小夹子和磁铁。洋洋皱起了眉,撅起了小嘴。是呀,人家什么都没用,飞机照样掉不下来。这时,我走到洋洋身边说:“你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夹子非常好,问题就是别人看见你的手还在动,所以不新鲜。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东西挡住手,让别人看不见你的手,就光看见小飞机、小动物或者小汽车自己在开、在跑,那多好玩呀?”洋洋点了点头,和我一起找起了材料。洋洋先拿来一个大盒子,我们发现盒子太厚,磁铁吸不住夹子。他又找来一张纸。这回可以吸住了,可纸太薄、太软,磁铁和夹子坠得纸总是向下沉。这回洋洋又找来一张垫板。这回比较合适。可另一只手总得拿着垫板,一会儿功夫就累了。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最终决定就利用放材料的这张桌子来玩。这样既可以让磁铁吸住夹子,又可以腾出另一只手再拿一个玩具。并且桌子的面积比较大,玩的地方大。洋洋拿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公鸡得意地对瑞瑞说:“我有两个小动物是好朋友。你看,他们在一起跑着玩呢。”瑞瑞也兴奋地说:“我也玩!”。洋洋看到瑞瑞模仿起他的样子,更得意了。瑞瑞拿起一只大灰狼,照着洋洋的样子玩。边玩边说:“大灰狼来了,要吃掉小兔子和小公鸡。”可刚说完话,大会狼就倒下了。洋洋大笑:“你的大灰狼摔跟头了,哈哈……”瑞瑞又玩了一次,可是大灰狼还是摔跟头。瑞瑞嘴里小声念叨着:“怎么回事儿?怎么老摔跟头呀?”我对瑞瑞说:“你比比看,大灰狼和小兔子、小鸡谁大呀?”聪明的瑞瑞马上说:“奥,是因为大灰狼太大了,太沉了,所以老摔跟头。”“那怎么让它不摔跟头呢?”我问。洋洋和瑞瑞都摇摇头。我又问:“能不能想办法,让下边沉一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摔跟头了。”瑞瑞说:“再夹一个夹子行不行?”瑞瑞给大灰狼又夹了一个夹子,这回,打灰狼真的不摔跟头了。他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B、孩子们利用这些磁铁玩具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帮助。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幼儿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名幼儿在动手组玩拼图,拼了很久。当教师看他时发现,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来到他的身边参与到活动中,拼图完成了,幼儿通过活动获得了满足,也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

5、认真观察幼儿表现是正确分析问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

游戏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强强带来的玩具摔坏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然然对他说:“我爸昨天刚买了一瓶能粘塑料的胶,我把这拿回去,粘好了明天我再拿回来。”于是他把玩具装在了兜里。其他幼儿纷纷告状,说然然拿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教师没有看见,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就会冤枉了然然,然而这一幕正被教师看到,不但没有批评然然,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然然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由此看来,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在幼儿兴趣十分强烈,目标制定合理,材料投放合适,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或帮助)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这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观察到幼儿的发展不是很顺利,那么肯定是在前面提到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紧密相连,紧紧扣在一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把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的那段话深深地刻在心中,提高观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区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为本:谈大班美术区的创设与指导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是在游戏化的表现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欣赏、感受、表现、创造,慢慢走向艺术化。美术区是集欣赏、玩色、构图、制作为一体,通过幼儿与美术材料的交互作用,采用撕、贴、剪、画、做等操作方式,以游戏的手段满足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发展需求。那么,在创设大班美术区时,怎样为幼儿创设多元化的环境,投放多样化的材料和内容?怎样能即时观察了解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并适时支持引导幼儿的能力发展呢?

一、引——多元化环境引发幼儿创造美的欲望

(一)多元设置空间布局

创作是美术区的一大特色,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是美术区环境创设的第一要素。因此,我们选择在活动室光线明亮且避开音乐区的一角设置美术区,利用小储物柜围合成半开放的空间。为了创设多功能的美术区,我们把美术区分割成“装饰角”、“绘画角”、“手工角”、“合作角”四个主题区,用月牙形桌椅、半圆形桌椅、方形桌椅、椭圆形桌椅进行分区,满足幼儿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主题区的意愿,教师根据各区参与的人数灵活调整空间,这样幼儿在自己喜欢的主题区里充分探索,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分类有序摆放材料

美术区需要的材料和工具较多,为了让大班幼儿学会有序地整理操作工具和材料,我们收集各种大箱子和小盒子,把它们作为分类收纳盒,对材料进行分类。大箱子是“百宝箱”放各类操作材料:“瓶子百宝箱”、“盒子百宝箱”、“旧图书百宝箱”、“彩纸百宝箱”、“毛线彩线百宝箱”等等;小盒子是“工具箱”放工具材料:蜡笔盒、记号笔盒、毛笔盒、彩色铅笔盒、双面胶盒等,并在每个箱子和盒子上,贴上醒目的幼儿自制标签,然后摆放到储物柜中。这样,前来活动的幼儿对材料的摆放一目了然,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就到对应的盒子中寻找,不会造成与其他主题区相干扰、不同类型材料相混淆的现象,更让幼儿懂得用了物品要归还,培养了幼儿有序摆放的习惯。

(三)着力挖掘墙面功能

小小墙面具有展示交流的功能。我们把墙面分划出“智慧树(装饰角)”、“美时美刻(绘画角)”、“巧手慧心(手工角)”、“新品展(合作角)”等板块,把幼儿在美工区里完成的作品按主题展示在墙面上,让大家欣赏交流。在展示中,我们引导幼儿参与到墙面布置中,共同讨论内容及布局。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增强了自信心,强化了参与意识,体验到自豪感和满足感,更积极主动地来美工区参加活动了。

二、投——多样化材料的投放推动幼儿创造美的灵感

(一)多类别的欣赏材料美化幼儿心灵

美的感受可以多样化获得。除了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之外,我们还为幼儿投放欣赏美的材料,创设欣赏美的氛围。装饰角中投放《创意小制作》《金点子》等小制作的书,让有创意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绘画角中有意识地选择儿童画、水彩画、油画、版画、水墨画等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幼儿在欣赏中丰富对美的感受;挑选幼儿喜欢的民间工艺品放置在手工区中,让幼儿在把玩中欣赏;投放《中国剪纸》《泥偶欣赏》等书籍来打开幼儿手工制作的视野,拓宽幼儿思维。在内容上,我们提供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内容,如《美丽的城市》摄影作品、《我们的校园》照片书等等,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让幼儿体会到画面美、意境美、造型美,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体验美术表达的丰富性。

(二)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投放材料

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幼儿是在摆弄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发展能力的,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刺激着幼儿的创作欲望。我们根据大班不同的主题、季节、节日投放相应的材料,在投放材料时,改变以往教师主导投放,幼儿被动操作的状态,变成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材料,丰富美术区的内涵。如:大班主题活动“认识我自己”中,师幼通过讨论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材料:镜子、小时候的旧衣服、人物模型……在幼儿操作时我们观察幼儿运用材料的表现:绘画角里幼儿用镜子来照自己进行自画像;手工角幼儿把小衣服重新裁剪成娃娃的衣裙;装饰角里幼儿在人物模型上用各色彩纸装饰五官,摆出不同的造型。又如:万圣节是大班幼儿喜欢的节日,幼儿分组讨论决定要把教室装扮一下,我们带领幼儿到材料库中选取他们所需的材料:幼儿用彩色即时贴剪出眼睛鼻子牙齿等造型贴在门上创意出“表情丰富的门”;用马克笔在纸盘上创作出“小鬼当家”;废旧纸盒、毛毛棒、彩色卡纸在幼儿手中组合成怪物纸盒……热热闹闹,欢乐无限。在举家欢庆的春节活动中,剪窗花、做灯笼是传统活动,因此,大红纸是必不可少的材料,除此以外,投放到位的辅助材料让小改变成了幼儿的大创意:同样是大红纸,和吸管结合变身成立体的红灯笼;缤纷彩布装饰上彩球制作“年年有余”;普通纸盘上撒上棉花组合成雪花;金丝线和吸管,变成绚烂烟花……展示台上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三)区角互动丰富幼儿的美术表达

随着美术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创作的作品越来越丰富,这时,我们增加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幼儿绘画的树、用牙膏盒制作的房子是建构区进行建构时的可用材料;表演区中需要的手环、头饰可以到美工区里来寻找材料制作;幼儿折纸的千纸鹤、小兔子是小商店里收购的畅销物品;创意合作画“重阳节里话重阳”布置在语言区,就是一幅幅连环讲述画……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使美术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使幼儿的作品更深入地表达与运用,使美术区的功能更多样化,幼儿创作的天地更广泛。

三、察——多形式观察记录幼儿创造美的活动

幼儿在美术区中的能力发展与活动状态都离不开教师的观察。如何在观察中了解幼儿,发现问题,如何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如何找到相对应的对策,这些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为了有效观察,我们可以用这样几种方式记录: 叙事式观察记录:以白描的手段记录故事的形式,记录幼儿在美工区里的行为,包括背景、动机、结果、反馈。这种记录方式详细记录幼儿的行为,能客观地反应幼儿当时的情景,保留原始对话的情趣。 表格式观察记录:以表格式记录跟踪个别幼儿的行为表现。表格的呈现方式根据需要设计,如“观察时间”“观察主题”“幼儿表现”“观察反馈”,根据幼儿的个性表现或者是预设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这样的观察具有连续性、个别性,能让我们看到幼儿的发展状态,寻找到幼儿的闪光点。

照片式观察记录:捕捉幼儿的精彩时刻,在照片旁加以说明或旁白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见解。

作品式观察记录:这是美工区里效果最明了的记录方式。用文字将幼儿创作作品时的所思所想口述记录,凸显幼儿的个性。

实录式观察记录:用摄像机全面、客观地记录幼儿游戏的整体状况,真实、直观、方面、信息全面。

这五种观察记录的方式各有优点与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现场的情景进行适宜的选择。如:叙事式记录与照片式记录结合使用,用照片拍摄下幼儿个体活动时的片段,互补缺陷,相得益彰。在拍摄录像时,教师以旁白的形式为幼儿的表现加以叙事式说明,更能在活动过后分析研究幼儿的行为。

在“小小印刷工”装饰角中,我是这样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第一阶段:拿来主义印刷工

叙事式观察孩子们找来各种能拓印的材料:切开的菜椒、有好看花纹的贝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还有塑料瓶的瓶底,他们在这些材料上刷上好看的颜色,拓印在白纸上。

第二阶段:加加减减印刷工

叙事式观察孩子们已不满足于用现成的材料,他们找来粗细不一的绳子、串珠项链、纽扣串绕在积木上,再次拓印。由于材料的加加减减,孩子们不知道拓印出来是怎样的效果,因此,每一次拓印都带给他们惊喜和惊奇。

第三阶段:自我创新印刷工

表格式记录孩子们表示希望能自己动手进行拓印。

我们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在观察中了解不同幼儿的表现,更深入地进行指导。

四、导——多渠道指导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幼儿、区域内容、材料投放、教师四个因素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需求,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怎样才是有效的指导呢?

(一)点拨发问间接指导

1.以材料为媒介间接指导:幼儿用树叶开展活动时,教师发现幼儿对拓印树叶的操作不感兴趣了,便及时投放瓜子壳、花生壳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材料与树叶组合造型拼贴、添画和创设情节,引发幼儿新的兴趣。

2.以问题为媒介间接指导:当幼儿出现兴趣疲软时,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或者任务型提问点拨幼儿,激发幼儿挑战新内容的兴趣,引发幼儿继续创作。如:在大班“豆豆贴画”时,启发幼儿:“蝴蝶的触角能不能用其他豆子?”“试试用不同颜色的豆子,会不会更漂亮?”“小狗的尾巴换个方向是什么效果?”一个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善于观察适时介入

教师的观察指导是用教育的眼光来关照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指导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的需要和表现,学会等待,适时干预。如:活动的空间是否合适,幼儿的美术能力有否发展,新内容的增设该丰富哪些经验,幼儿如何使用新投放的材料……在美术区中,教师要给与幼儿不被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只有当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他的行为受到阻碍、产生停顿,探索兴趣即将消失,同伴间矛盾激化等情况时,教师才需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指导。

(三)巧用评价获得发展

评价的功能不在于评判,而在于激励、诊断、导向、提升经验,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流与学习。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判断、鉴赏及评价能力,因此,利用展示台为幼儿创设评价的情境,进行评价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以展示台为媒介,让幼儿把操作成果展示在同伴面前,他要向同伴积极地讲解自己的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演示,也要认真地听同伴对作品的评价。同样,当同伴介绍时,幼儿也要对同伴的作品做出回应。在相互观赏介绍中,激发幼儿的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美术的鉴赏力、语言表达力也都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进步。展示台上的作品还隐藏着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教师根据幼儿作品的呈现进行有意识地调整材料,让幼儿有更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另外,作品外用评价也能让幼儿享受到创作的乐趣,运用到表演区中的“项链”“花冠”、超市游戏中的花束、建构区中的汽车、房子等作品都能发挥评价的功能,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同伴欣赏、使用、赞扬,更激起了追求美的动力。

在创设大班美术区及指导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无论是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还是教师的观察指导,都必须以幼儿为本,以发展幼儿感受美的视野,培养幼儿欣赏美的兴趣,拓展幼儿表现美的经验,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能力为宗旨,这样以创造为乐的美术区才能让幼儿真心地喜欢。

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应用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它的教育价值已由过去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主要目的而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活动的方式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一: 小班表演游戏“拔萝卜”进入第四课时,孩子们大多能掌握角色的出场顺序及对话,完整地表演故事。瞧,一组幼儿正在表演区有序地表演着,突然,欢欢大声地喊起来:“小姑娘,小姑娘哪去了,该你了!”游戏中断了,小演员们四处找“小姑娘”。戴着小姑娘头饰的慧慧匆匆忙忙从美工区走过来,手里还拿着捏了一半的泥工,欢欢一把抓住她的手说:“你去哪了?轮到你了,快点呀!”慧慧不好意思地笑笑,看了一眼“拔萝卜”的队伍,上前拽住“老奶奶”的衣服:“唉哟,拔不动……” 案例分析: 很显然,慧慧对“拔萝卜”的游戏兴趣不高,令她游离于游戏之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对慧慧来说,游戏缺乏挑战性和新鲜感。 2.慧慧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转移注意力,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 3.幼儿表演游戏的经验不够,不能自己创编游戏情境,使此游戏看起来更像生硬刻板的“表演”而非自由自主的“游戏”。 指导策略: 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一起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拔萝卜的时候,小姑娘、小花猫、小老鼠有可能在干什么呢?这时候孩子们议论开了:“小姑娘在给娃娃喂奶!”“小姑娘可以在家里画画呀!”“小猫在睡大觉吧!”“小老鼠在吃东西?”……“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及时给予了肯定,这七嘴八舌的讨论使每个角色瞬间变得有事可做了。同时,大家一致认为,虽然“各忙各的”,但是当听到“喂,×××快来呀,快来帮我们拔萝卜”的喊声时,应该马上做出回应。 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不需要交流时,孩子们在自己设计的情节中各玩各的,需要对话时,孩子们马上回应并投入集体游戏,以前那种因等待而无所事事、来回穿梭的现象不见了。 反思小结: 对于表演游戏,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有关“问题”的意识,引发思考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知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幼儿的经验往往是通过自己讨论、互相观摩、评议小结而达成的,因此不要忽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让孩子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玩”起来吧! 案例二: “小兔找太阳”同样是小班的表演游戏。孩子们根据需要增添了角色.由故事中仅有的两个角色间一问一答的单一情景扩展为有小猫、大狮子等角色参与的趣味游戏。但是,由于对话简单,孩子们很快发现:游戏时间太短了!时间都浪费在交换服装和角色上了! 案例分析: 1.虽说角色添加使“兔宝宝”有机会跟更多的角色对话,但故事情节过于简单,这是表演时间短的主要原因。 2.受已有经验的限制,孩子们尽管感觉“这么快就表演完了”“又得换角色了”“没意思”,但是他们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改变游戏现状。 指导策略: 正在孩子们唉声叹气的时候,我灵机一动,顺手拿起了“娃娃家”游戏用的红色小盆放到表演区,聪明的田田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说道:“妈妈,这是太阳吗?”其他孩子立刻有了新的想法,恒恒说:“不如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是红色的!”“对呀,我们还可以用红纸做太阳呀!”昊智说。于是,孩子们忙碌起来,恒恒去建构区选择红色雪花片拼插球,吴智在给纸盘涂红颜色,田田则找到了红色的大棉包……眼看着孩子们从环境中找来许多游戏道具,我也很欣慰:“一个太阳、两个红灯笼、三个红气球,接下来——”我故意拖了长音,想看看孩子们的反应。果然,受到语言的暗示,“四个红纸盘,五个大红球……”他们发现了数量的叠加,制作道具更起劲了。 再看孩子们的表演,“小兔找太阳”显然已超越了表演故事的游戏情节,他们一边数数,一边表演故事,玩得不亦乐乎…… 反思小结: 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是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是可以带给幼儿快乐、蕴含丰富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 另外,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指导”,将游戏全部纳入教师的要求与计划之内,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二是过度“放手”,教师以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为借口而对游戏放任不管。我认为,在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当指导,像刚才案例二中提到的,哪怕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推动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选择、参与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地点拨和指导,将可以充分发挥表演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活动的指导


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现状下,我们该如何科学、实效地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指导呢?

(一)运用语言。

语言是组织活动最重要的工具。生动有趣的语言、夸张起伏的语调,形象搞笑的动作(身体语言),对于吸引幼儿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时可以参考下面几种方法:

1、讲解。以游戏为主课堂活动,少不了要对游戏规则进行讲解。如何讲解可以使幼儿更明白呢?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然后决定使用的讲解方式: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规范用语讲解,而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讲解所用的语言必须儿化。只有这样,每个年龄层的幼儿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才能够接受及理解。其次讲解还可以借助身体语言。对于年龄小、善于模仿的幼儿来说,语言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辅于身体的动作,具体形象直观,幼儿一目了然。

2、提问。老师若想了解幼儿对游戏内容是否明白,或对讲解是否理解,可以采取提问的方法。提问可以分为几种:(1)直接提问,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可以复习知识,直接反映出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如: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2)反问。反问会令幼儿对自己的做法或行为进行反思,训练幼儿多向性思维。(3)明知故问,如小兔是用跑的吗?以此来巩固知识。提问还必须讲究方法,问的问题不宜过深,问的语言不要用那些难以理解的词和问法,比如: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

3、提示和暗示。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尴尬:问了一个问题,结果所有的幼儿都不会回答。这时怎么办?往往心急的老师会把答案公布出来,让孩子依画葫芦地跟着说。但这样做违背了问问题的初衷。为了让孩子明白或说出答案,老师可以提示幼儿,如说一些幼儿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又或者详细地说一说事物本身的特征和特性,让幼儿多一些参考的资料,最后通过自己的组织、拼合等方法找到答案。在电脑的操作过程中,幼儿经常会说:老师,我不会。我们要对此表示疑惑:幼儿是真的不会还是过于依赖老师呢?这时用暗示的方法给予帮助,会比完全公布答案和手把手地教效果要好得多,在操作上才能慢慢脱离依赖,逐渐独立起来。

4、激发和鼓励。激发兴趣和鼓励操作,是老师指导游戏活动时一种重要的手段。兴趣是导师,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呢?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略带鼓动性的话语对激发他们的兴趣有相当的作用,如:小兔说今天带我们去玩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去吗?而中班的孩子则需要老师故作神秘:超人打怪兽里面的怪兽可厉害了,你们能帮超人想个办法打败怪兽吗?在大班,一些悬念性的语言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如:老鼠爸爸最后到底把女儿嫁给了谁呢?同时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在保持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兴趣至关重要。幼儿有时会对枯燥的操作感到乏味,或是对过于简单、趣味性不强的游戏感到无聊。幼儿完成一个简单的操作或认识一个汉字,老师都有鼓励表扬幼儿的义务,得到鼓励的幼儿会大胆地尝试,勇敢探索,自己完成游戏。

(二)运用示范、演示。

示范对于游戏操作来说是关键。幼儿的常规和操作都是从老师的示范中模仿得到的。如:电脑活动时的上机正确坐姿,鼠标的正规握法和点击等等。第一次操作前往往要由老师亲身示范动作,再配上语言解释,幼儿才能完全掌握和运用。

游戏的演示是活动前最常见的讲解方式。活动中提供给幼儿的游戏包罗万象,我们除了让幼儿听、看提示来完成游戏外,更会演示范例来介绍新游戏的类型及玩法,帮助幼儿区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以便让幼儿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摸索,操作起来也更快。

(三)运用多种角色。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因此,在活动中老师需要扮演多种角色:(1)榜样。这是为了树立老师的威信,只有在幼儿面前表现出你比他聪明能干,幼儿才能信服你并且认真地接受你的意见。(2)玩伴。即可以与幼儿合作完成游戏的人,这个角色表面上是跟幼儿共同探索游戏,实质上是暗中给予帮助。(3)游戏人物。这是最吸引幼儿的角色,老师扮演大灰狼,幼儿扮演小兔,或是大家一起扮演黑猫警长去抓小偷等,老师和幼儿融入到同一个情境中,幼儿会很自然地向你表达自己的情感。(4)感染者。这要求老师必须带着真情实感投入到幼儿中,站在幼儿的立场,给予他鼓励与肯定,如“我们一起闯关吧”……

在角色扮演中,老师要注意适时的参与、退出。参与时要进入角色,退出后要注意观察反馈,其中的指令也要相当明确,幼儿才可以明白到老师的角色换置。

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它不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因此,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针对幼儿不同的年龄、接受能力、已知经验等进行不同的指导,并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

2、要相信幼儿的能力,用适当的方法给予适量的指导。

3、注意幼儿的自主性,指导不应过多变成干涉,要积极诱导幼儿有所创造。

4、注意积极评价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具体情况,所谓“评价得有内容”。如“很好”,好在哪里?“有进步”,哪方面进步了?

5、注意个体差异,要面向全体幼儿,如看到某个幼儿的操作犯了多数人易犯的错误时,除了纠正个体的不规范外,还要将此例面向全体幼儿,以保证全体幼儿对规范操作的认识。

幼儿园游戏《图书区的有效指导》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区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指导孩子看图书 幼儿园的孩子不识字,不会读书,但能读图。暑假是让孩子学会看图书的时机。让我们一起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指导他们学会“读图”,学会看图书。一、辅导孩子看图书,可以从观察图形、了解故事、展开想象、积累词汇等方...
    2020-09-22 阅读全文
  • 构建区的观察与指导 在构建区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叠叠乐。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塑料杯、纸板、不同长度的PP管、接头,让孩子们用塑料杯和纸板,尝试叠的高而稳;不同长度的PP管和接头,尝试构建不同高度大小...
    2021-04-17 阅读全文
  • 小班图书区教育随笔 与上几次不同,这次我重点观察的是我们的图书区,图书区是一个让小朋友们获取知识和见闻的地方,小朋友们把他们自己觉得好看好玩的书放在这个区域,大家互相之间交换看,这样既能增加小朋友的知识量也更好的促进了小...
    2020-07-22 阅读全文
  • 玩沙活动中的有效指导 玩沙活动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非常热衷的一项活动。沙子流动性、可塑性的特点蕴藏着无数的游戏契机,它能修“城堡”,可建“长城”,变化多端,乐趣无限。玩沙能充分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浅谈积木建构活动的有效指导 以区角游戏和幼儿自主建构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的积木建构活动在幼儿园常见,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积木建构活动对不少教师来说是个新课题。我园自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部与“邦宝教育”联合开展的“建构...
    2019-12-16 阅读全文

幼儿园的孩子不识字,不会读书,但能读图。暑假是让孩子学会看图书的时机。让我们一起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指导他们学会“读图”,学会看图书。一、辅导孩子看图书,可以从观察图形、了解故事、展开想象、积累词汇等方...

2020-09-22 阅读全文

在构建区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叠叠乐。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塑料杯、纸板、不同长度的PP管、接头,让孩子们用塑料杯和纸板,尝试叠的高而稳;不同长度的PP管和接头,尝试构建不同高度大小...

2021-04-17 阅读全文

与上几次不同,这次我重点观察的是我们的图书区,图书区是一个让小朋友们获取知识和见闻的地方,小朋友们把他们自己觉得好看好玩的书放在这个区域,大家互相之间交换看,这样既能增加小朋友的知识量也更好的促进了小...

2020-07-22 阅读全文

玩沙活动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非常热衷的一项活动。沙子流动性、可塑性的特点蕴藏着无数的游戏契机,它能修“城堡”,可建“长城”,变化多端,乐趣无限。玩沙能充分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

2019-12-16 阅读全文

以区角游戏和幼儿自主建构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的积木建构活动在幼儿园常见,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积木建构活动对不少教师来说是个新课题。我园自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部与“邦宝教育”联合开展的“建构...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