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不妄下判断

发布时间:2021-05-22

幼儿园案例。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案例:不妄下判断”,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自由活动时,只见赟赟把文文压倒在地上,随后两人争执打了起来,我见状很生气,立即喝止他们,他们也各自回位了。

这事本该结束了,但我还是把他们叫上前来,仔细问明原因。原来文文弯下腰在地上写字,而赟赟是想叫他不要用手摸地。

原来如此。我就对文文说:“写字是件好事情,但要写在纸上,地上很脏的。如果你想写字,可以问老师要纸来写,不要再在地上写了,好吗?”文文回答说好的。

我又对赟赟说:“你想叫他不要用手摸地是好的,但是方式不好,要好好说而不应该动手打他。”赟赟看看我也点了点头。

这时我又对他们说:“打架是不对的,小朋友们应该要友好,大家都是好朋友。来,你们握握手吧。”他们笑着握了握手。

我又提醒他们:“以后可不能再打架了。”他们都笑着表示同意。

反思:

我庆幸自己问清楚了原因,否则虽然他们确实迫于老师的威信而各归其位,但却抹杀了孩子正确的意图,这样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作为老师,遇事要冷静,不能妄下判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问明原因以后再处理。否则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不正确的行为立即采取批评,就很可能伤害到孩子。对于孩子,要多份耐心才行。

另外,孩子毕竟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碰到事情往往喜欢直接运用动作来处理,我们要引导他们学习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教”与“不教”


【活动实录】:

活动开始,教师以一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歌曲作为引子,而后自然地过渡到主题:“小羊、小猫和小鸡是怎么叫的呀”?孩子们依据各自的经验进行回答,还不时地学着这些动物的叫声“喵喵喵”,“咩咩咩”和“叽叽叽”。教师这时便顺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种动物的挂饰请小朋友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并说:我说“小白羊”,你们要用叫声回答我,好吗。幼儿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教师便依次说出小白羊、小花猫和小小鸡,幼儿也依次用叫声作了回答。第一次回答时,多数幼儿没能将三字一句的儿歌按节奏念出来,于是教师又将“小白羊”三个字念了一遍,并伴着自己的点头动作,这时有的幼儿接受了教师的暗示,也用有节奏的“咩咩咩”,加以回应。

看到幼儿明白了自己的用意,教师便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到小动物家做客。教师领着小朋友先来到贴着青草的幕帘前面问:“这是谁的家呀”?有的幼儿看到青草,马上说:“小羊的家”。教师又问:“你怎么知道是小羊的家呀”?幼儿答:“因为小羊喜欢吃草”。教师听了幼儿的回答后满意地走向“小猫的家”,又问幼儿:“这是谁的家呀”?幼儿看到幕帘上的小鱼,毫不犹豫地回答:“小猫”。教师又走向“小鸡的家”,幼儿从看到小虫也很自然地说出了“这是小鸡的家”。

认识完小动物的家,教师请幼儿去给自己挂饰上的动物找家,并看看你的小动物爱吃什么?很快幼儿都找到了小动物的家。并且在“家”里摆放的小椅子前坐了下来,坐下的同时看到了桌上还摆着小动物的“食物”(青草、小鱼、小虫),多数幼儿坐下之后不停地摆弄着桌上的食物。这时,教师来到了“小羊的家”,在门口,老师叫:“小白羊”!幼儿答:“咩咩咩”!师又说:“吃什么”?幼儿答不出,

师又说了一遍:“吃什么”,并用眼神指向桌上的青草,这时幼儿似乎懂了教师的用意,回答道:“吃青草”。就这样,教师一家一家地去“做客”,幼儿基本上能用儿歌中的话来回答教师的提问。

做客完毕,幼儿又回到原来的座位上。教师待幼儿坐定,又重复刚刚做客时的一问一答,在同伴的提示和启发下,多数幼儿能按节奏来回答。回答完毕,教师进行了范读,后又结合大屏幕上放映的幻灯片进行了第二次示范。幼儿看着幻灯片上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形象自然神情十分专注。在教师放第二遍幻灯片的时候,一些幼儿已经可以跟上教师念儿歌的速度。

最后,教师向幼儿提问:“你还听到过哪些动物的叫声”?有幼儿说小老鼠。师问:“小老鼠怎么叫”?这位幼儿答不出,旁边幼儿补充说:“吱吱吱”。师又问:“吃什么”?幼儿还是答不出。于是教师便说:“大家回家可以想一想,其他动物的叫声和它喜欢吃的东西,下次我们就可以编出好听的儿歌来了”。活动在教师的结束语中暂告一段落。

【案例评析】:

整个活动教师是用多种形式贯穿起来的,没有依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幼儿以跟读的形式学念儿歌,而是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看课的老师都说这次活动设计得很好,教师没有“教”的痕迹,幼儿学习没有负担,给人的感觉很舒服。但细细品味,这“不教”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首先,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来看。

这首儿歌的部分内容在幼儿早操律动中几乎天天出现,幼儿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小动物的儿歌,今天活动要掌握的只是后面的两句“吃什么,吃xx”。而这两句对于已入园三个月的孩子来说,似乎也过于简单,幼儿在活动中没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没有能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长此以往,对于发挥幼儿的潜能是很不利的。

其次,从教师的指导来看。

说本次活动中教师没有“教”的痕迹,我不是十分赞同。从教师带着幼儿“参观小动物的家”到“去小动物家做客”,教师的介入一直十分明显,从教师与幼儿的一问一答可见一斑。既然要让幼儿在自然、宽松的状态下学习,为什么要给幼儿固定的挂饰?为什么不肯放手让幼儿自己“找家”,自己讲出“小动物吃什么”的答案?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的能力还是存在着怀疑,甚至可以说对本次活动也不是很有信心。

再则,从活动的过程来看。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是按着自己既定的教案来实施的,并没有根据活动中幼儿的实际反馈情况再作出动态的、实时的调整,幼儿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只要稍有偏离,就会被马上拉回来。整个活动教师的考虑是十分“周全”的,

教师将幼儿可能会产生的种种情形都作了充分的估计,这是好的。可是这不是出于“为幼儿有效学习服务”的观点,而是关注活动是否能按教师预先的计划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作准备的。

最后,从面向全体幼儿来看。

多数幼儿在教师精心安排的活动中学会了儿歌,并基本掌握了儿歌的节奏。但是这里有一点可能被教师忽略了,那就是:每位幼儿的起点不尽相同,教师是否考虑到要让每位幼儿都有所得。我觉得至少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或知识面宽的幼儿)来说不太公平,他们对今天的儿歌节奏可能早已掌握,坐在课堂中充当的只是“陪衬”的角色。

案例:教育反思:不美的画


案例:

今天的区域活动,陆家顺选择了去绘画区。他画了一条帆船,又在船上画了一个手拿鱼网的人,还画了鱼。天上的太阳自然不可少,另外又添上了几只飞翔的海鸥。他画的时候速度快,线条奔放、自由,色彩鲜艳,造型稚拙天真,我想:这是一副挺不错的作品,等他完成后,可以展示出来。但是,等我去照顾其他孩子时,再回过头来一看,吃惊地发现这张画已面目全非,纵横交错地线条涂满了纸面,画面全给破坏了。我有些生气地问他:“为什么画这些道道?”他津津有味地讲道:“我的船碰到了海盗,他们打起来了,这些道道是枪炮打的。”他很得意,并不觉得画面被破坏了,还给旁边的小朋友讲起了这张画。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就没有责备他了。

分析:

陆家顺的画看起来不很美观,画面较乱,但却充分表现了他的情感,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因此,不论画成什么样子,都不失为一副好画。这也正是值得推崇的新的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有了老师的理解和鼓励,孩子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转变教育观念就得从这类小事做起。“捕捉”在教师和幼儿间很重要,它不仅包含了细致的观察和充分的了解,还有尊重、爱护、呵护。“捕捉”是一个优秀教师了不起的本领,它能适时地进入孩子的心灵,理解孩子瞬间的心理感受。这种不需要语言的沟通,这种独特的“捕捉”,轻轻地走进了孩子的心里,打开了孩子奇异的思维,让孩子的情感与思想尽情地展现与表达。多一些捕捉,你就会走入孩子的心灵。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的捕捉中开始萌生。

小班:《老师,我不睡觉》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圆圆是幼儿园小班的新生。由于妈妈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的原因,圆圆基本上白天都跟着外婆,过分的溺爱、依恋,造成圆圆独特的性格。案例描述:

哎,圆圆小朋友又没有睡着,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天来到幼儿园,圆圆表现的中规中矩没哭也没闹,但一到午睡时,他就紧皱眉头,老师问他原因,他就嚎啕大哭,哭声如雷声,惊天动地,又手舞足蹈、拳打脚踢。搞得老师手足无措,只能带他到教室外散步,他总是马上安然无恙微笑了。我总会提醒他好多次,试图让他能够睡着,避免午后疲劳,可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和家长也反映过,可是家长的态度是(可能就是孩子的想法):他不想睡就不要勉强他睡,只要不影响其他的幼儿。第二天,我想也许可以照着家长的意思试试,于是,今天我走到圆圆小朋友的身边,对她说:"宝贝,今天你可以不睡,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影响别人,可以吗?"他兴奋的告诉我:"可以,老师你真好。"他送给了我灿烂的微笑,我同样也回应了他微笑。以后的几天,圆圆小朋友都会主动的告诉我:"老师,我不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案例分析: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所谓"打盹儿",就是短时间的睡眠,多指午睡。无疑,午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然而,很显然,午睡对于我们班上的这位宝宝来说是"不来电"的,我也曾想不顾孩子的想法,逼迫他入睡,但这样的念头很快被打消了,因为我不想因为我的疏忽,造成一个不健康的幼儿。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圆圆存在午睡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他们依恋的父母及亲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以自我以中心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儿园和陌生的集体生活。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心理失去平衡,从而感到焦急、不安、不愉快,产生分离焦虑。

案例措施:

为使幼儿克服午睡障碍,除了家园结合,消除幼儿生理疾病外,针对儿童的心理,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开展快乐的游戏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熟悉老师、小朋友、班集体和幼儿园(一)"我坐上了小火车"活动。活动目标是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减轻其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具体做法是:教师亲切接待幼儿的家长,欢迎小朋友来乘坐班里的一列小火车。当幼儿选择一节喜欢的空车厢并插上车票后(车票是幼儿自选的,贴有小动物的卡片),表示幼儿已经上车了。司机(老师扮演)可以带他去玩,发给他一个有趣的玩具,送他到喜欢的活动区玩。离园时教师告诉幼儿,欢迎他明天再来乘坐小火车。

(二)"我的一块小天地"活动。活动目标是使幼儿感到他是幼儿园的小主人,减轻不安感。具体做法是:教师亲切地告诉幼儿,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水杯,毛巾和座位。然后,教师发给幼儿一套和车票上图案一样的卡片,贴在幼儿选中的水杯格、毛巾架和桌子旁,贴好后把幼儿的日常用品放在那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他的小天地,提醒幼儿记住自己的标记,不要拿错东西或放错地方。

(三)"认识老师"活动。活动目标是消除幼儿对老师的陌生感和戒备心,使幼儿喜欢、亲近教师。具体做法是:请幼儿看三位老师表演的木偶戏,然后,玩游戏"猜猜我是谁",猜戴××面具和是×老师。猜对后,老师和小朋友握握手,摸摸头或拍拍肩。

(四)"生日快乐"活动。活动目标是促使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共同游戏、友好相处的情感。具体做法是:请幼儿欣赏布置好的生日快乐的墙面,介绍代表×月份的花和图片,然后做"过生日"游戏。老师出示代表某月份的花,那个月出生的小朋友便扮演寿星吹蜡烛,其他小朋友为他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最后,寿星向每个小朋友道谢,小朋友们依次说:"祝××生日快乐。

二、为幼儿创设和谐、愉快的午睡环境,克服幼儿睡前的焦虑心理(一)为幼儿解决睡前准备工作的困难。两岁半左右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有限,我便及时地给予帮助,提醒或帮助幼儿睡前小便,解决脱衣、铺被等困难。

(二)用愉快的情感来感染幼儿。放优美、平和的音乐,用音乐舒缓和旋律来感染幼儿,潜移默化地稳定幼儿的情绪。

(三)满足幼儿有的需要。幼儿渴望大人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靠着成人。幼儿午睡时我常常扮演幼儿家长的角色,轻轻拍着爱哭的幼儿入睡,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老师喜欢我,老师和妈妈一样好,从而信任、喜欢和亲近老师,产生愉快和情感,哭闹也就随即停止。

(四)用移情的方法来消除幼儿午睡的焦虑。幼儿的情感纯洁而真挚,对可爱的小狗、小猫和小兔等动物很喜爱而且乐于模仿。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在幼儿的床上贴上他们喜爱的小动物图片,告诉他们这是××小动物的家,请他们扮演小动物在家中睡觉。孩子们觉得有趣、好玩,便学着乖巧的小动物睡着了。

案例:不同观念下的区角活动讲评


案例一:

以教师为主的讲评活动

大一班的小朋友们正在讲评区角活动,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们玩的是编花篮,用绳子编......”其他小朋友在下边也开始讲了起来,寒睿说:“我刚才做了一只猫,我还给它戴上蝴蝶结了呢!和老师做得不一样!”她旁边的一位男孩说:“这有什么稀奇的,我在建筑区还搭了一架战斗机呢!我的战斗机上可以安装好多的导弹,敌人来了我们就可以用导弹打他们,我们的导弹用也用不完。”寒睿还想讲,这时陈老师生气了,说:“现在是在听谁说?你们太没礼貌了!”大家马上安静了下来,陈老师又请了其他两位小朋友来介绍,然后说:“刚才这几位小朋友都讲得不错,讲得很好,以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也讲得这么好。”小朋友们似懂非懂地说:“好。”

案例二:

以幼儿为主体的区角活动讲评

大二班的孩子们在区角活动结束时,林老师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活动情况。王朝伟小朋友说:“我在计算区玩,我和徐超玩拼花瓣,我们想了一个新的玩法,可好玩了......”小朋友们听了王朝伟的介绍,也都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起自己在区角的情况,兴趣十分高,林老师看了看大家,请朝伟坐下,接着对大家说:“刚才大家在讨论什么呢?”张嘉哲站起来说:“我们在讲生活区打毛衣的事。”其他的小朋友听了,也都说起自己玩区角的情况,林老师做了一个停的手势说:“好,现在就请大家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刚才是在哪个区玩的?是玩什么?有没有遇到困难?”孩子们一听就又马上兴致勃勃的展开了话题。林老师轻轻地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蹲下身去聆听他们讲的话,偶尔插上一两句或提上一两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去回答。

大约讲了两分钟后,林老师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说:“刚才听大家都说了自己玩的情况,现在,谁来说说?”张嘉哲小朋友马上举手站起来说:“我在生活区打毛衣,可是每次(棒针上的线环)都会掉了,织不起来。”林老师问:“谁能想个办法不让棒针上的毛线掉了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同:织好的每一针用手先抓住,不让它滑出来,然后用食指拉线再织。嘉哲的问题解决了,高兴的笑了。平时胆小的林文俊小朋友悄悄地举起了手,林老师微笑着请林文俊小朋友来说。文俊看了看老师,小声地说:“我(们)是玩棋的,他走一步,我走一步,我赢了。”他停了下来,似乎讲完了。以往其他很多孩子也出现这种情况,针对自己的区角活动情况讲述不清。林老师先表扬了文俊的进步并示意他坐下,然后以此为话题问:“小朋友,刚才我们听了文俊的介绍,大家觉得讲得好吗?为什么?”诗伯说:“讲得好,因为他勇敢起来了”。林老师肯定了诗伯的话,又问:“他的介绍让你们知道他和谁玩吗?是怎么玩的呢?”小朋友都说不知道,这时,有很多小朋友都起来评价了文俊的话,陈理惠小朋友说他没有讲在哪里玩;王子耀小朋友说他没有说清楚和谁玩;刑诗晗小朋友则说他没有说怎么玩,玩什么棋等等。林老师对大家的评价都给予了肯定。

分析:

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的很多老师往往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幼儿的参与。如大一班的陈老师,她只让自己讲一讲,评一评区角活动的开展情况,然后请个别小朋友讲一讲就算了,班级中大部分孩子没有发言、评价的机会,因此,也就经常出现小朋友区角活动结束后很想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导致形成无心听他人介绍和评价的现象,另外在幼儿介绍、评价自己活动的情况时,由于语言组织能力的差异,很多孩子往往上句不连下句,或者有头无尾,有粗枝没细叶,让人听了不明不白,不知所以然,而教师笼统的评价并不能提高幼儿的表达水平。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林老师与陈老师之间的不同:前者是随机应变,发现幼儿区角活动结束后对于“讲”十分感兴趣,就马上创设了一个给全体孩子都能讲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听一听,说一说,满足了孩子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孩子的区角活动经验,同时也体现了教师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另外,在幼儿个别介绍中,林老师发现孩子们语句讲得不连贯,不清晰,不完整,就引导其他幼儿进行互评,以此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集中幼儿倾听的注意力,丰富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经验,可谓一举三得。后者则是阻止倾听幼儿的交谈,继续请个别幼儿讲,在评价时,教师没有让幼儿参与,只让自己讲,幼儿就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讲得好,该学习他们的哪一点,因此也就不能在各方面得到提高。

反思:

一、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开展活动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动不能违背幼儿的认知学习规律,孩子们在区角活动这么一个分散的、独立的空间下进行认知、操作、探索后,到了集中时,就会产生一种互相交流的欲望和心理,如果这时,教师无视这一点,只顾自己讲或只请个别幼儿说,往往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我们从案例中发现,林老师正是了解孩子的这一个心理特点,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说一说,讲一讲,因此,这个评价不但是以幼儿为主进行开展的,而且为幼儿创设了解决难题、评价他人、满足欲望的软环境。

二、利用讲评时间让孩子共同参与评价

新《纲要》的教育评价部分指出:“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区角活动评价必须是面向全体孩子的,在上面的案例一中,陈老师没有请幼儿参与评价,而只是自己主观的评价孩子。案例二中,林老师则是将个别孩子的介绍和疑问给全体幼儿进行评价、解决,真正体现了《纲要》的思想。

三、利用评价环节,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区角活动是一个集多方面能力、知识、技能为一体的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一个个独立的空间进行自主的活动,很好的体现了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区角活动的讲评部分则是活动的一次小结,一次经验的积累,一座幼儿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桥梁。新《纲要》在语言领域指出:“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因此,通过区角讲评这座桥梁,让孩子学会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地让幼儿学会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语言表述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幼儿“讲”的效果和幼儿对区角经验的学习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讲的好,其他幼儿学习的经验更多,更易理解,学到的经验越多,幼儿的区角活动能力才会提高得更快;区角活动开展得好,孩子的讲评也就会更有针对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更好。

四、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平时的任何一个活动中,幼儿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在案例二中,林老师注重了个体差异。如个别幼儿回答时,教师没有用同一尺度来“量”孩子,不会单单只请能力好的孩子,而是对于平时胆小、能力弱的孩子也给予机会,并根据孩子讲的情况以及进步的因素让孩子看到希望,激发他们跳一跳摘到更高“苹果”的欲望,以此不断鼓励孩子不同程度的向前发展。

判断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

测试: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看管?

11.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夜间不尿床?

12.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习惯?

13.孩子是否经常抽噎、啜泣?

14.孩子能否安静地独自呆一会儿?

15.孩子是否有恐惧心理?

喜欢《案例:不妄下判断》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教”与“不教” 【活动实录】: 活动开始,教师以一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歌曲作为引子,而后自然地过渡到主题:“小羊、小猫和小鸡是怎么叫的呀”?孩子们依据各自的经验进行回答,还不时地学着这些动物的叫声“喵喵喵”,“咩咩咩”...
    2021-06-09 阅读全文
  • 案例:教育反思:不美的画 案例: 今天的区域活动,陆家顺选择了去绘画区。他画了一条帆船,又在船上画了一个手拿鱼网的人,还画了鱼。天上的太阳自然不可少,另外又添上了几只飞翔的海鸥。他画的时候速度快,线条奔放、自由,色彩鲜艳,造型...
    2021-06-01 阅读全文
  • 小班:《老师,我不睡觉》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圆圆是幼儿园小班的新生。由于妈妈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的原因,圆圆基本上白天都跟着外婆,过分的溺爱、依恋,造成圆圆独特的性格。案例描述: 哎,圆圆小朋友又没有睡着,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
    2021-05-10 阅读全文
  • 案例:不同观念下的区角活动讲评 案例一: 以教师为主的讲评活动 大一班的小朋友们正在讲评区角活动,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们玩的是编花篮,用绳子编......”其他小朋友在下边也开始讲了起来,寒睿说:“我刚才做了一只猫,我还给它戴上...
    2021-06-08 阅读全文
  • 案例——主题背景下的消防宣传活动(小班) 主题背景下的消防宣传活动 背景:“消防日”在以往是我们小班孩子从不涉及的活动,因为老师的忽视、成人认识上的偏差,认为3岁的孩子是倍受保护的,只要大人在,他们是决不会受到“火”的威胁。再者孩子那么小会...
    2020-01-07 阅读全文

【活动实录】: 活动开始,教师以一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歌曲作为引子,而后自然地过渡到主题:“小羊、小猫和小鸡是怎么叫的呀”?孩子们依据各自的经验进行回答,还不时地学着这些动物的叫声“喵喵喵”,“咩咩咩”...

2021-06-09 阅读全文

案例: 今天的区域活动,陆家顺选择了去绘画区。他画了一条帆船,又在船上画了一个手拿鱼网的人,还画了鱼。天上的太阳自然不可少,另外又添上了几只飞翔的海鸥。他画的时候速度快,线条奔放、自由,色彩鲜艳,造型...

2021-06-01 阅读全文

‘案例背景: 圆圆是幼儿园小班的新生。由于妈妈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的原因,圆圆基本上白天都跟着外婆,过分的溺爱、依恋,造成圆圆独特的性格。案例描述: 哎,圆圆小朋友又没有睡着,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

2021-05-10 阅读全文

案例一: 以教师为主的讲评活动 大一班的小朋友们正在讲评区角活动,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们玩的是编花篮,用绳子编......”其他小朋友在下边也开始讲了起来,寒睿说:“我刚才做了一只猫,我还给它戴上...

2021-06-08 阅读全文

主题背景下的消防宣传活动 背景:“消防日”在以往是我们小班孩子从不涉及的活动,因为老师的忽视、成人认识上的偏差,认为3岁的孩子是倍受保护的,只要大人在,他们是决不会受到“火”的威胁。再者孩子那么小会...

2020-01-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