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兼顾难不妨忽略个别

发布时间:2021-05-14

幼儿园案例。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能用到的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兼顾难不妨忽略个别”,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园多功能教室里正进行着一周一次的常规性教研活动,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在组织中班幼儿学习歌曲《小茶壶》。教室的屏幕上展现出她精心制作的电脑课件的画面:各式“小茶壶”,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幼儿在电脑课件画面的感染下,专注地欣赏着歌曲。接下来,青年教师安排的环节是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姿态各异的“小茶壶”。开始,她让幼儿个别表演,想好动作的幼儿分别上台表演,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当老师说“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来扮一个小茶壶的造型,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学唱歌”时,小朋友们很快在场地中间找好位置,用动作模仿起“小茶壶”的造型,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歌曲的活动之中。这时,一位小朋友发现了教师使用的电教设备——液晶投影仪和电脑没有关闭,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和投影仪射出的光束吸引了他。于是,他悄悄地走过去,一会儿看看电脑屏幕上的“小茶壶”,一会儿把手伸到投影仪的光束上,玩起了手影游戏。老师发现了,用眼神示意他,试图阻止他“开小差”。然而,他视而不见,继续着他的“探索”活动。这位青年教师只好将电教仪器关闭。这时,这个小朋友干脆绕着展示桌转来转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预定的教学计划还没完成,这时是放弃对全体幼儿的指导,抓住机会教育这一个小朋友呢?还是继续按计划完成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犹豫了。

课后,参加研讨的老师们根据教学现场出现的问题及青年教师的疑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教师甲:在今天的教学中,这个幼儿从头至尾都在做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活动,教师今天安排的学习任务,对于他来说根本没有一点收获。我认为,老师应该对他的行为及时给予教育,一定要使之转移到学习任务上来,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而忽视个别幼儿的教育。

教师乙:教师这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来解决个别幼儿的问题,会影响教师今天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对这位幼儿的行为,老师注意了,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都没有效果,况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一位幼儿的行为尚未对其他幼儿产生较大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个别幼儿的问题放弃全体幼儿的教育,可暂时忽略他,不去管他。

教师丙:暂时不管,这不就等于放弃了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吗?面向大多数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兼顾个别幼儿也是教育价值的体现,二者都不能忽视。

教师丁: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当然应该是面对全体幼儿。如果教师暂时没有能力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那就应该首先关注大多数幼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争论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共识:

;对教育价值应用开放性的观念来认识,一节课中的教育价值有很多,有预定的,有生成的;有面向个别的,有面向全体的;有面向现在的,也有面向未来的……教师对这些教育价值的选择应是有所取舍的,教师要注意培养

自己选择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教学时间的长短等来考虑这些价值是否今天一定要实现,选择哪些价值来实现最合适,能使大多数幼儿受益最多。这些价值的取舍对每位教师是开放的,是没有规定性的,是不限制的。每位教师的组织教学的经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业务技能的高低是不同的,每个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能力、经验来决定自己对教育价值的取舍及其比例的安排。今天,对这位青年教师来说,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节研究课,她需要用较多的精力去考虑如何实施自己预设的教学计划,对幼儿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难以预料,同时对青年教师来说,也缺乏驾驭课堂秩序的经验。当课堂上出现个别幼儿的行为问题,教师难以同时兼顾个别教育和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时,可暂时放弃对少数幼儿的个别教育,而保证大多数幼儿的利益不受影响。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不妨也给男孩梳梳头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陆陆续续的都起床了,按照以往的规律,我手拿好梳子,召集女孩子排好队,开始为女孩子梳起了头,女孩子们也很自觉地排好了队,一边等着我为她们梳头,一边与我聊着天,这时候几个男孩子也走了过来,帆帆对我说:“金老师,我也想你给我梳梳头。”

彦斌也对我说:“老师我也要。”

茜茜说:“你是男孩子,怎么可以梳头呢?”

越越也说:“你头发也没有,不用梳头的。”说完后还“嘻嘻”笑出了声,其他几个女孩子都跟着哈哈哈笑了起来。

帆帆和彦斌不好意思的低着头走了下去。这件事情之后,我想了很多,我们班级的女孩子大都活泼开朗,与我也特别亲近,每天我为他们梳头的时候,与我总有说不完的话,而男孩子呢,愿意与我说说心理话,聊聊天的孩子不多。结合今天的例子,我反思了一下,我每天都为女孩子梳头,与她们有比男孩子更多的时间交流,而男孩子呢,由于缺少了这个机会,日久天长与我交流的机会相较之就少了很多。

孩子年龄还小,据研究表示,每天和孩子做一些亲密的接触,如:抚摩孩子的头、抱抱孩子、亲亲孩子……有利于增进孩子与我们的感情,产生依恋感,使孩子更信任、更喜欢你,而每天梳头的这一环节不正是最好的机会吗?借此机会,在短短的十几秒钟内,我们可以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以及和孩子们聊聊天,不仅可以增进孩子们与我的感情,使孩子们更喜欢更信任我,还可以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另外梳头还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一定的帮助。

事实证明,梳头的好处多多,于是在我们班级梳头不再是女孩子的专利,男孩子也梳头。经过一段时间,现在我们的孩子与我更亲近了,与我总有说不完的话,以前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孩子也愿意和我说上一两句话了。他们非常信任我,不管什么事情都对我说,心中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都会与我分享,使我对他们的了解更深了,而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陶行之就说过:“生活即教育。”不错,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琐碎的,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梳头那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只要你多想一下,多做一点你的收获就会有很多,不要因为忙、为赶时间而让这么好的机会溜走,不妨也给男孩子梳梳头吧。

案例:不妨让孩子当“小老师”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了,还说他是从《大风车》中学来的。现在他想做一只,并请我给他提供大一张大一点的硬纸。我立刻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他高兴得又是画,又是剪。一会儿,一只美丽的立体天鹅做成了,还真像。接着,他又同我商量:想教小朋友做。这时我有点犹豫了,按常规当时是我组织教育活动的时间了,但我又不忍心扼杀孩子的这个愿望。敢于提出这种要求的孩子还是第一个,更何况是在学习时很被动的王子木。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由王子木代我上一次“课“,满足他的要求。主意一定,我和王子木一起快速地准备了各种材料。我把孩子们组织好,王子木细致地讲解、演示”天鹅“的做法。活动室里异常安静,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这位“小老师”。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小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有困难的同伴,还真像那么一回事。现在当“小老师”的王子木与平时简直判若两人。在他的指导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作品也出乎意料地快捷、完整。王子木和小朋友们还有我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满足!是成功!是赞叹!

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又有几位小朋友(包括王子木)跑来对我说:“老师,我看图书学会做帽子了,我想教小朋友做帽子。”“老师,我跟小姐姐学会做不倒翁了,我也想教

小朋友做不倒翁。”哟!这可给我出了个难题。这样下去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他的教育目标什么时间来完成呢?孩子要全面发展,也不能只做手工啊。于是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问题”,组织孩子们讨论。在我的启发、诱导下,他们很快做出了决定:每周周末开展一次“跟我学”的主题活动,由自愿者当“小老师”,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材料自己筹备,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他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小老师”。

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原来不爱说话的孩子当起“小老师”来也滔滔不绝地讲话,不爱做手工、动手能力弱的孩子也想方设法向家长、电视、图书讨教,并能将捕捉到的新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同伴。总之,这项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又激励孩子们去寻求、去探索、去实践。这种积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评析

当幼儿的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视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一教育事例,让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幼儿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疾患发生矛盾时,教师如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满足其意愿,及时地调整教育计划,自然地将教育融入幼儿的需要之中,幼儿就会成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同时,教师尊重、平等、接纳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表达的自信。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会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当幼儿的交流愿望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刘老师采用了如下教育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表现的舞台。

面对孩子的请求,刘老师敢于打破“教师教,幼儿学”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接纳幼儿的想法,与幼儿进行角色互换,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他们能以小老师的身份在集体面前进行表达,进行分享。同时,老师又和他们一起进行教学准备,为幼儿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当面对众多孩子的请求时,刘老师充分相信他们,将自己的“顾虑”作为问题交与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进行决策,使更多的孩子都有了表现与表达的机会。由此,产生了系列活动。

2.让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小老师”系列活动是由幼儿发起、以幼儿为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首先,“教”者要自己努力学习教的内容,选择教的内容。其次,要自己制订“教”的计划,准备教的材料。在教的过程中,他们要自己组织语言,并学习如何通过语言传递自己的经验。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教”者要主动地运用和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从而使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的意义,提高了语言能力,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了,还说他是从《大风车》中学来的。现在他想做一只,并请我给他提供大一张大一点的硬纸。我立刻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他高兴得又是画,又是剪。一会儿,一只美丽的立体天鹅做成了,还真像。接着,他又同我商量:想教小朋友做。这时我有点犹豫了,按常规当时是我组织教育活动的时间了,但我又不忍心扼杀孩子的这个愿望。敢于提出这种要求的孩子还是第一个,更何况是在学习时很被动的王子木。于是,我决定打破常规,由王子木代我上一次“课“,满足他的要求。主意一定,我和王子木一起快速地准备了各种材料。我把孩子们组织好,王子木细致地讲解、演示”天鹅“的做法。活动室里异常安静,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这位“小老师”。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小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有困难的同伴,还真像那么一回事。现在当“小老师”的王子木与平时简直判若两人。在他的指导下,其他小朋友完成的作品也出乎意料地快捷、完整。王子木和小朋友们还有我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满足!是成功!是赞叹!

更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又有几位小朋友(包括王子木)跑来对我说:“老师,我看图书学会做帽子了,我想教小朋友做帽子。”“老师,我跟小姐姐学会做不倒翁了,我也想教小朋友做不倒翁。”哟!这可给我出了个难题。这样下去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他的教育目标什么时间来完成呢?孩子要全面发展,也不能只做手工啊。于是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问题”,组织孩子们讨论。在我的启发、诱导下,他们很快做出了决定:每周周末开展一次“跟我学”的主题活动,由自愿者当“小老师”,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材料自己筹备,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他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小老师”。

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原来不爱说话的孩子当起“小老师”来也滔滔不绝地讲话,不爱做手工、动手能力弱的孩子也想方设法向家长、电视、图书讨教,并能将捕捉到的新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同伴。总之,这项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又激励孩子们去寻求、去探索、去实践。这种积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评析

当幼儿的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视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一教育事例,让挖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幼儿想说、愿说的需要与教师的疾患发生矛盾时,教师如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满足其意愿,及时地调整教育计划,自然地将教育融入幼儿的需要之中,幼儿就会成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同时,教师尊重、平等、接纳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表达的自信。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会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当幼儿的交流愿望与教师的计划发生矛盾时,刘老师采用了如下教育措施:

1.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表现的舞台。

面对孩子的请求,刘老师敢于打破“教师教,幼儿学”的教育模式,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接纳幼儿的想法,与幼儿进行角色互换,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他们能以小老师的身份在集体面前进行表达,进行分享。同时,老师又和他们一起进行教学准备,为幼儿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当面对众多孩子的请求时,刘老师充分相信他们,将自己的“顾虑”作为问题交与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进行决策,使更多的孩子都有了表现与表达的机会。由此,产生了系列活动。

2.让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小老师”系列活动是由幼儿发起、以幼儿为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首先,“教”者要自己努力学习教的内容,选择教的内容。其次,要自己制订“教”的计划,准备教的材料。在教的过程中,他们要自己组织语言,并学习如何通过语言传递自己的经验。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教”者要主动地运用和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从而使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了语言的意义,提高了语言能力,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案例:幼儿个案——难对付的李彤


镜头(一):礼拜一的早上,李彤在奶奶的陪同下来到了教室,但她死活都不肯从奶奶怀里下来,眼睛里还挂着珍珠大的眼泪。我问她:“李彤,怎么了?”她哭着说:“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又问:“为什么啊?”她委屈地说:“我吃不下饭”。她奶奶也说:“她昨天就吵着不想上幼儿园,说吃不下饭。”我说:“吃不下可以少吃一点,没有关系的。”后来李彤勉强答应了,从奶奶怀里下来。

到了吃饭的时候,李彤一看见饭马上又想哭的样子。我鼓励她说:“李彤,你相信自己能吃的下。”她又马上皱着眉头回答:“我一定吃不下。”我说:“那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她才勉强拿起勺子把饭送进嘴巴里。吃了两口,她就表现出想呕的样子。我就鼓励她,说:“李彤,相信你自己,能吃下去的。”她又把想呕的样子收了回去,继续含着眼泪吃掉了大半碗饭。吃完后,我说:“李彤,你看,是不是吃掉了?”她还是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镜头(二):礼拜二的早上,李彤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教室,她依旧是不肯从妈妈身上下来,眼睛红红的,一副哭过的样子。后来妈妈把她刚下来。她看见我,又是委屈地说:“我吃不下饭。”我说:“这个问题等一会再说。”她意识到等一会一定会让她把饭吃掉,就马上撒腿往外跑,她妈妈马上追了出去。她妈妈跟我说:“李彤在家里说不想来上幼儿园,因为不会做操,昨天又说吃不下饭。”我说:“她做操做的很好的,动作还很标准。吃饭也不是吃不下,是她不愿意吃,昨天鼓励她之后吃了不少饭的。”后来她妈妈说:“如果她真的吃不下就不要勉强她,先稳定她的情绪,让她愿意上幼儿园了再说。”

到了吃饭的时候,和昨天的情况一样,眼睛又变红了,含着泪对我说:“老师,我吃不下的。”我说:“那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结果,吃下了一大半。过后,我找她谈话,在集体面前批评了她今天早上的表现,还和她讲了道理,她是个懂道理的孩子,还会主动和我说:“老师,我明天高高兴兴来上幼儿

园,好吗?”我给了她一个微笑。

镜头(三):礼拜三的早上,李彤进教室的表情不是带着眼泪了,而是有些忧伤。进来了也不会马上说“我吃不下饭”了,我微笑着跟她打招呼“李彤早,今天真能干。”她依旧一副忧伤的表情,感觉她迫使自己不能哭,勉强的说“老师早。”

中午吃饭的时候,李彤又想表现出不想吃饭的样子,我马上鼓励她说:“李彤肯定吃的完对吗?”她勉强点点头,硬着头皮一口一口把饭送到嘴巴里。

评析:李彤是个非常懂道理的孩子,她能和老师交流、沟通,但是她却不愿意吃饭,其实她是吃的下的,只是她心底存在那个不想吃饭的念头,这个念头使得她向每个人求助,甚至不想上学。根据她这样的心理,我耐心地观察她、鼓励她,和她沟通,其实她的家人那她也没有办法,一直是惯着她,因此她有了依赖性,可以找各种理由来解释不愿上学,在家里她不想吃就不吃的习惯已经养成,想让她改掉这个习惯,只有跟她讲道理、鼓励她、充分相信她,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予批评。过后的几天,李彤的表现没有让我失望,在多次的沟通后,她愿意上幼儿园了,在活动中的表现也比以前出色了。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引导、鼓励,方法用对了,自然就好解决了,李彤虽然现在还是对吃饭有抗拒感,但是相比以前已经好多了,再也不会哭着来幼儿园说“我吃不下饭”了。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定会把不爱吃饭这个习惯彻底改掉。

案例:因人施教----不能忽视个别差异教育


我们班的棒棒是一个天真、可爱、却又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在同龄孩子当中他的年龄偏小,活动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

一、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美术活动《小蝌蚪》,幼儿用手指点画小蝌蚪,感受春天的特征,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积极性很高。

活动一开始,我组织孩子们自由地到四周去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长得什么样子?孩子们一下子乐开了,纷纷跑去从各个方位看小蝌蚪。棒棒也很兴奋,满场跑,一会儿看这边,一会儿看那边。我微笑着说:“棒棒,这些小蝌蚪都长得一样吗?”忽然,棒棒将手伸入玻璃缸内,去抓小蝌蚪,溅得满桌子都是水。我急忙予以阻止,并对棒棒投去了生气的眼神,“捣蛋鬼,你看别人观察得多仔细。”小家伙低头嘟哝着嘴:“我想摸摸小蝌蚪。”随后,独自坐在位置上。

活动继续进行,孩子们观察回来,我请孩子们说说你见到的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孩子们都举手了,“小蝌蚪长着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尾巴”、“小蝌蚪全身黑黑的”、“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棒棒也举手了,我发现了他,请他回答,棒棒特别高兴,站起来饶着我游来游去。“哦,小蝌蚪在水中是怎样的呀?你说说看?”我问。棒棒依旧用游的动作来表示,我说:“谁来帮助棒棒?”一个幼儿高声说:“快乐地游来游去。”我表扬了这个孩子。乐乐把身子趴在桌上,显得有些不高兴。

我开始讲解,引导手指点画小蝌蚪以后,幼儿开始自由尝试,大家画得很投入,作画效果很不错。我还不时地鼓励孩子在用油画棒添尾巴时画出不同方位、不同姿势的小蝌蚪,再加一些水波浪、水草等东西,棒棒今天也在认真画。活动结束前,进行了同伴间的相互欣赏,以集体评议的方式将小朋友认为好的画贴到展览区。“孙老师,我的画呢?”棒棒问,我说:“你下次再画得好一些,展览角也会有你的画的。”小家伙把身体挡住别人的画,还用手不时地拍打画面,久久不肯离去。

二、分析:

我在组织活动时,能面向全体,让幼儿自主地探索,自主地交流,以手指点画这种饶有趣味性的手法画小蝌蚪,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兴趣。但是,棒棒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孩子,我并没有根据他的个性特点找出他的个体差异,来很好地加以教育引导。虽然已对他有所关注,但在因人施教上,在真正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上还是有所距离的。

三、反思:

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我们每个教师并不陌生,早在《规程》颁布时,就有所明示,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把这一原则停留在观念上,而不能真正做到。这一次新《纲要》在一个新的意义上重提发展的个体差异,提示因材施教的科学内涵,它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里的每一个对我们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到底该怎么做?该做些什么呢?

1、教师要真正关注、了解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在活动中的反应,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活动一开始当别人在观察小蝌蚪时棒棒却用手去抓小蝌蚪,这并非是他的调皮捣蛋,也许他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观察、体验对小蝌蚪的认识,但教师没有真正了解他,没有关注他不同的学习方式,他的需求也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其实,当时我应该仔细地去问一问棒棒为什么这么做?等你真正关注了,你就会了解,还会正确引导,孩子自然会有所满足。

2、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与要求

由于孩子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各有差异,所以在同一活动当中,教师心中要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与要求,活动中设计的提问也应以幼儿个体差异而难易程度不同。像棒棒这样的孩子,年龄偏小,能力较弱,要他回答小蝌蚪的外型特征时,他就用游的动作来表示,这是完全可以的,我应该以他当时的表现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也许在教师进一步地引导下,棒棒还能以讲的形式来表述。让别的孩子来帮助,对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有一定的伤害。

3、教师要以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幼儿

正是由于幼儿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对幼儿的评价是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的。横向比较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并不合适。应该从幼儿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进行纵横比较,在自己以往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也该给予表扬与鼓励。如果用这一点去评价棒棒本次手指点画时的表现,我也该张贴他的作品,因为他有了一定进步。在集体面前将表扬给予他,让他有继续努力的信心与动力,同时感到成功的喜悦。

随着新《纲要》思想的渗透,我们要不断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寻求如何更好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教师要不断地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而教师则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差异,个别化地指导孩子。

幼儿园大班纸工活动中的个别评价案例


背景分析:

活动中,孩子们时常会随兴所致,张口就问,冒出许多充满童稚的提问。他们提的问题有时很简单,有时很有趣,有时又会令人难堪、无言以对。作为老师,面对孩子的疑问,如采取随便敷衍几句,或吹胡子瞪眼,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殊不知,对于不懂的问题,疑问是一种明智;对于未知的事物,探求是一种才智。儿时的好奇好问,若得到顺利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化作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明智的教师不仅应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耐心、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而且还应鼓励孩子提问、启发孩子提问,抓住许多契机,随时随地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从而燃起孩子心中求知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画、折、剪等多种方法制作纸蝴蝶,进一步感知蝴蝶色彩鲜艳、图案左右对称的形式美。

2、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逐步养成细致、独立的操作习惯。

3、感受参与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认识蝴蝶色彩鲜艳、图案左右对称的形象。

2、材料准备:纸、剪刀、油画棒、浆糊。

过程与评析:

老师刚示范折完纸蝴蝶,小朋友们正欣赏着老师的成功之作时,冷不防有人冒出这样一句话:“老师,这只蝴蝶怎么没有两根触须呀?”发问的不是别人,正是班上的小淘气辰辰。

辰辰这一棒可把老师给打闷了,令老师措手不及。孩子们毫不顾及老师的窘态,在底下叽喳议论:“哎呀,没有触须可有点不像蝴蝶呀!”“对的,要是有两根触须,这只蝴蝶就更像了”。……孩子们个个都睁大眼睛等待着老师去解决他们提出的疑问。

(辰辰的质疑,使孩子们所熟悉的蝴蝶形象再一次清晰。于是他们小声议论着表示赞同辰辰的意见,期待老师的解释)。

老师停顿了一下,思考着如何应付孩子们抛给她的难题,终于老师笑着开口了:“老师在做的时候没有想到,你们能想到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想办法做出蝴蝶的触须,你们可以自己动脑筋,不过先要把老师教你们的蝴蝶折出来。”

(老师把孩子们抛给他的难题巧妙地抛还给了孩子)。

辰辰对老师的回答似乎不太满意,嘴里不停地嘟哝着:“没有触须不像蝴蝶,我要做一只有触须的蝴蝶”。

(辰辰的好胜心从这句话中我们完全可以领略到,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出有触须的蝴蝶)。

老师摸摸辰辰的脑袋说:“好呀,你可以试试,老师和你一起动脑筋好吗?”

(老师对辰辰的想法及时给予了鼓励)。

五分钟、十分钟……好多小朋友按老师的范例折出了纸蝴蝶,纷纷把玩着自己的作品。

(孩子们面对自己的杰作,玩还来不及,看模样早把蝴蝶有触须的事给忘了,也可能觉得制作纸蝴蝶触须太难了,选择了放弃)。

而辰辰呢,却跑到了老师跟前问:“老师,你想出来了吗?”真没料到他竟还惦念着那两根触须!老师反将一军:“没想出来,那你呢?”

(老师将探索的空间留给了辰辰,让辰辰自己去思考、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过一会儿,我会想出办法的”。

(辰辰的回答十分自信,像在宣言他马上就会成功的)。

辰辰继续研究着自己手中的作品,那份专心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会是平时最想偷懒的辰辰。不一会儿,辰辰找来了浆糊,准备用这一材料来粘贴触须,可由于触须太细,一粘上去马上就掉了下来,粘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辰辰放弃了这一方法,又冥思苦想起来。

(尽管制作纸蝴蝶触须的过程充满障碍,可辰辰的潜意识里却产生了一种不屈服的情感,他没有放弃,也没有请求别人帮助,而是耐心的尝试着、思考着去寻求制作纸蝴蝶触须的方法。说明辰辰具有较强的坚持性)。

突然,辰辰象开了窍似的转过头对我说:“老师,请你给我一根穿着线的针好吗?”老师满足了他的这一要求,并关注着他使用这一工具的安全,期待着他的成功。只见辰辰小心翼翼的将触须和蝴蝶用针缝到了一起,并将线头绕来绕去,小脸涨得通红,弄得手忙脚乱。

(辰辰通过自己的思考,较快地联想到生活中的经验——使用材料(针、线)来解决难题,说明他对完成这项任务倾注了太多的努力,极力取得最好的成果。)

老师忙上前问:“是不是想打个结?”辰辰点点头,老师拿过他的纸蝴蝶,把挂在外面的两根线头打个了结结实实的结。

(在孩子真正无法解决的困难面前,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及时给予辰辰帮助)。

“看呀,蝴蝶的触须出来了!”辰辰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兴奋之情,高举手臂欢叫起来。他手里有一只与众不同的蝴蝶,随着他手的挥舞,桔黄色的蝴蝶上下飞舞,那两根细细的触须也随之飘动,竟如活的一般。

(辰辰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辰辰,你成功了!”望着他手中栩栩如生的漂亮的纸蝴蝶,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辰辰,你这只蝴蝶最漂亮了,能教我吗?”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于是老师将全班孩子集中起来,请辰辰介绍。辰辰乐滋滋地瞧瞧老师,瞧瞧手中的蝶蝶,又瞧瞧全体小朋友,开始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新成果。

(对于辰辰的成功,教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及时引导辰辰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经验,这样既满足了幼儿交流观点、想法的欲望,又为幼儿提供了同伴间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快乐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辰辰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待幼儿的疑问,不应该采取消极反对的“一棍子打死”的方法,而应承认、尊重孩子的观点,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获得成功的经验。因为一个听别人告知获取的经验和自己动手获取的经验所得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在这里,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支持者、观察者、合作者,是幼儿成功经验的分享者、欣赏者。

而案例中的幼儿辰辰是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具有一定坚持性、创造性的幼儿。生活经验告诉他蝴蝶有两根触须,所以,他不满足老师的“成功之作”——没有触须的纸蝴蝶,而是着手创造,创造更漂亮、更完美的蝴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始终贯注于这一创造内容,对这一内容频频发生疑问,不轻易放弃努力,致力于探索中。就是那么一股韧劲使辰辰坚持到底,获得了成功。

喜欢《案例:兼顾难不妨忽略个别》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不妨也给男孩梳梳头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陆陆续续的都起床了,按照以往的规律,我手拿好梳子,召集女孩子排好队,开始为女孩子梳起了头,女孩子们也很自觉地排好了队,一边等着我为她们梳头,一边与我聊着天,这时候几个男孩子也走了...
    2021-05-14 阅读全文
  • 案例:不妨让孩子当“小老师”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
    2021-06-08 阅读全文
  • 案例:幼儿个案——难对付的李彤 镜头(一):礼拜一的早上,李彤在奶奶的陪同下来到了教室,但她死活都不肯从奶奶怀里下来,眼睛里还挂着珍珠大的眼泪。我问她:“李彤,怎么了?”她哭着说:“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又问:“为什么啊?”她委屈地说...
    2021-05-24 阅读全文
  • 幼儿案例分析:个别化学习中教师的指导 案例背景 琦琦是个独立聪明的女孩,平时做事不够主动,但老师提问或小朋友有困难时,她总能想到办法解决。本次游戏关于排序的内容,教师只简单提出关注规律,没有说具体操作材料的做法,希望幼儿自主探索与发现。 ...
    2021-05-28 阅读全文
  • 案例:因人施教----不能忽视个别差异教育 我们班的棒棒是一个天真、可爱、却又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在同龄孩子当中他的年龄偏小,活动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 一、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美术活动《小蝌蚪》,幼儿用手指点画小蝌蚪,感受春...
    2021-05-20 阅读全文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陆陆续续的都起床了,按照以往的规律,我手拿好梳子,召集女孩子排好队,开始为女孩子梳起了头,女孩子们也很自觉地排好了队,一边等着我为她们梳头,一边与我聊着天,这时候几个男孩子也走了...

2021-05-14 阅读全文

刘老师能够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融入多种教育,真正使幼儿成为语言的运用者、建构者。这是值得提倡的。 有一天,在早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平时不太爱讲话、做事有点拖拉的王子木小朋友对我说,他会用纸做立体的小天鹅...

2021-06-08 阅读全文

镜头(一):礼拜一的早上,李彤在奶奶的陪同下来到了教室,但她死活都不肯从奶奶怀里下来,眼睛里还挂着珍珠大的眼泪。我问她:“李彤,怎么了?”她哭着说:“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又问:“为什么啊?”她委屈地说...

2021-05-24 阅读全文

案例背景 琦琦是个独立聪明的女孩,平时做事不够主动,但老师提问或小朋友有困难时,她总能想到办法解决。本次游戏关于排序的内容,教师只简单提出关注规律,没有说具体操作材料的做法,希望幼儿自主探索与发现。 ...

2021-05-28 阅读全文

我们班的棒棒是一个天真、可爱、却又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在同龄孩子当中他的年龄偏小,活动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 一、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美术活动《小蝌蚪》,幼儿用手指点画小蝌蚪,感受春...

2021-05-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