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解除担忧
发布时间:2020-11-09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 帮助孩子解除担忧儿子订的故事报到了,我感兴趣的翻阅起来,感觉不错,我就对儿子说:“xx,这份故事报还挺好看的呢。你也看看?”儿子走过来说:“我瞧瞧。”说着儿子接过故事报认真地阅读起来。没过一会儿,儿子就把一张报纸看完了,对我说:“妈妈,我看完了。您不要像那位妈妈那样对我哟。”儿子说着把报纸递给我,指着报纸上又说:“《要我还债的妈妈》您看看。”我接过报纸仔细读起来。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练小提琴时,一不小心琴掉到地上摔坏了。这时妈妈就说,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用你自己的零花钱来付修琴的费用。零花钱不够可以自己挣,做家务可以挣,拉曲子开个家庭音乐会可以挣,背诵《老子》还可以挣奖学金。孩子无奈的答应了。开始了还债的生活,叠一次被子得一元,练一首曲子得一元,同时把《老子》八十一章背完得六十元……就这样终于凑足了还债的钱。我看完后,对这位妈妈的这种做法,简直是太无语了,是一位无知的妈妈,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难怪孩子看完后对我说,千万别像那位妈妈那样对他。
我放下报纸,看着孩子,对孩子说:“xx,妈妈不会像这位妈妈那样对你的,你放心。第一,如果你一不小心把某东西摔坏了,是你不小心的,妈妈不会责怪你,更不会让你来赔的,下次一定要小心就行了;第二,做家务、练曲子、及背诵国学等等,这都是你自己份内的事情,自己本来就该做好的事情,你也不会说妈妈给你钱你才做,对吧。你放心就对了。”儿子听后说:“那我就放心了。”感觉轻松了很多。
报上的妈妈,没有教会孩子去宽容别人,没有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任,值得大家去深思。现在还有好多这样的妈妈呀。
所有已为人父为人母、即将为人父为人母的人,都应该好好学习育儿知识,提前做好准备,打有准备的仗,成功的系数将会高很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帮助孩子排解内心恐怖?
让妈妈感到烦恼的是,宝宝经常会胆小害怕。他们可能会怕黑、怕小动物、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就是和一堆人在一起也会害怕。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宝宝排解内心的恐惧呢?
情景1:宝宝见了生人就会哭
有的宝宝很怕生人,在与生人交往后,他就会变得不安。有时梦里也会无缘无故地抽搐、呜咽或哭泣。在孩子眼里的这些陌生人,显得又高又大,简直都是巨人。
帮助方略:首先,妈妈要考虑宝宝的兴趣,如果宝宝想睡觉,就让他安静地睡一会儿;如果宝宝想吃东西,就喂他些东西。其次,妈妈先不要把客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同时要抱着宝宝,通常宝宝在妈妈的怀里,相识的过程才会愉快和平静。妈妈还可向宝宝解释,来人是妈妈最好的朋友,他的小朋友以后可以跟你一起玩,使宝宝自然地、充满信心地面对陌生人与事,不会发展成不可抑制地恐慌。
情景2:宝宝见水就想逃出来
怕水的情景在幼小宝宝中比较多见。当妈妈把宝宝放到浴缸里,或者游泳,他就会害怕,就会哭泣,就会挣扎着离开。这是因为洗澡的时候,有些感受会让他感到不舒服,譬如水从头上冲下来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来;刚下水时宝宝会觉得水冷等。
帮助方略:首先,不要强迫宝宝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制他洗澡。如果他怕水,就不妨从小环境开始,譬如宝宝拒绝去浴池,那就换个地方,在卧室里洗。还要尽量让宝宝感兴趣,可以在盆水里放满玩具。开始时可以让宝宝蹲在外面跟它们玩,过一段时间,以游戏的方式把孩子放进水里。关于游泳,要选择舒适的地方,如露天游泳池,那里的水经过一天的阳光照射,就像温水一样,宝宝会感到舒服而不再怕下水。
情景3: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
在妈妈让宝宝上床睡觉的那一刻,宝宝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妈妈会想,是不是有谁吓着宝宝了,或是有谁给宝宝讲了恐怖故事。确实是这样,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宝宝产生怕黑的感觉。
帮助方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训斥宝宝,也不要叫他胆小鬼,这会导致宝宝自我封闭,纠缠在恐惧和不安中。妈妈要告诉宝宝:“爸爸妈妈都在隔壁,没有什么好怕的呀。”通常宝宝能够得到大人的支持,就会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睡眠上。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安静下来,那就最好给孩子装个方便开关的小灯,嘱咐他在快要睡着前自己关灯。或者给他一个玩具小手电,这样在黑暗中,他也会感到自信。
情景4:遇见小动物惊恐不已
在感觉方面,其实成人和孩子没有多大差别,只是成人积累了生活中的经验:哪些东西是软的、带刺的、光滑的,或者是坚硬的……但宝宝不行,他所遭遇的一切都可能是第一次,他无法判断会不会伤害自己。
帮助方略:对于一个毛茸茸的小动物,在宝宝还没有做好准备之前肯定会感到惊恐,会大声呼叫妈妈保护自己。这时妈妈要主动给孩子介绍这个新朋友,不要故意避开,不然类似事件还会发生。不妨对宝宝说:“这是毛毛狗,你看它毛很柔软,样子是不是很可爱,来,摸一下,它很乖,不会咬人的。”
情景5:醒来后哭着要找妈妈
对于一个刚来到世界上的孩子,关注是一种爱和关怀的表达。如果发现孩子害怕独处,妈妈就要做到随时呵护。只有让宝宝了解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是无条件的时候,他们才更有信心地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
帮助方略:在宝宝入睡前,尽量不要让他进行剧烈活动,容易引起宝宝的情绪波动,不利于睡眠和安定宝宝的心神。睡前可以通过讲故事、读书、画画等调节宝宝的情绪,使他稳定下来。或是跟宝宝聊聊天,让宝宝说出他的不安情绪,并得到妈妈的安慰,宝宝就会逐渐不怕独处了。
帮助孩子消除“黑暗恐惧”
怕走夜路、怕到黑屋子里拿东西……只要是黑的地方,或是谈到黑,恐怕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恐惧黑暗”的心理。许多成人尚且会有这样的感受,也难怪小孩子会有怕黑的恐惧呢。在我所接触的家长中,总是有很多人在说:“我家宝宝的胆子特别小,只要天一黑,他就缠着大人不松手,一步不离地跟在大人身后,有时候都没办法做事情。
缠得大人没办法了,就开始跟孩子发脾气、打他几巴掌,可大哭之后,宝宝还是缠着不放。”
宝宝为什么怕黑
说到这个怕黑的问题,估计也为很多家长所头疼。那么,宝宝为什么这么小就会这样?经分析主要有两种可能。
生理问题
根据专家的解释,有的宝宝怕黑是因为小脑发育不良所造成的,一旦进入黑屋子就会失去平衡。因此,如果宝宝特别怕黑,家长应带宝宝到医院检查。只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就可以通过医学进行干预。
心理问题
这里所说的心理问题,就是在平时的外部环境中,成人在不经意中给宝宝造成的怕黑恐惧。比如说有的家长看电视时只顾自己一时的痛快,居室内不是刀枪棍棒声就是惊险发出的尖叫声,有时惊险的武打画面还呈现在宝宝的面前;或者大人在讲故事时没有仔细选择,出现了有关“黑”的可怕的事情;也有些家长为了以示惩罚,把宝宝关在黑屋子里来恐吓宝宝,这样宝宝自然对又黑又静的屋子产生了恐惧心理。
怎样消除黑暗恐惧
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所受的熏陶,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来,对宝宝的培养和锻炼也是一样,建议家长朋友试一试下面的办法。
黑屋子里的快乐故事
宝宝都特别喜欢听故事,家长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黑屋子里讲一些美好快乐的、具有引导意义的故事。如“在冬天的一个夜晚,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小雪,一片片雪花天使穿着白色的纱裙,从高高的空中飘落下来,不一会儿,树枝上、房子上、地上都铺满了晶莹透亮的小雪花。这时,一位圣诞老人不怕天黑,坐着雪橇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件件可爱的礼物。这时候小朋友们正在黑夜里熟睡着、做着香香的梦,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就发现了枕边的这份礼物,真是高兴极了……”。通过故事让宝宝知道,黑屋子里也有好听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让宝宝对黑屋子有新的感受和认识,逐渐不再惧怕。
黑屋子里的奇妙问题
天黑的时候,一家三口不妨在黑屋子里讨论一些奇妙的问题。比如透过黑屋子的窗户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呀?为什么天上的月亮有时像饼干,有时又像香蕉呢?为什么天有时黑有时亮?其实宝宝还会提出很多奇妙的问题,家长可以趁机把这些自然现象解释给宝宝听,记得要用宝宝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讲述哦。这样一方面增进了宝宝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宝宝对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再就是通过观察、讨论,使宝宝对黑暗有了更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淡化了宝宝对黑暗的恐惧心理。
逐步适应黑屋子
宝宝怕黑是在长期消极经验的积攒中逐步形成的,要消除这种心理也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最典型的难题就是为什么晚上宝宝不肯一个人睡觉。在刚开始让宝宝独睡时,家长可以先坐在床边陪宝宝说说话,可以讲一个美好的、快乐的小故事,也可以播放一小段摇篮曲等,然后把灯光调到比较合适的亮度并逐渐变暗。总之,要让宝宝有一个逐步适应黑屋子的过程。如果总是批评、训斥、惩罚,那么宝宝怕黑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TIPS:家长需要做的功课
宝宝怕黑是完全正常的,也是有理由的。要消除宝宝怕黑的心理,以下几项功课请家长多多用心哦。
1、在宝宝面前,自己不能表现出怕黑的恐惧。
2、不能把进黑屋子作为惩罚宝宝的手段。
3、不能把黑屋子与可怕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上,让宝宝独立到黑屋子里小待一会儿,比如一两分钟或几分钟,也是可以的。记得为宝宝找一个合适的、能接受的理由,比如去取一下东西等。然后家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来锻炼宝宝的胆量,从而帮助宝宝消除“黑暗恐惧”。
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很多的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很丰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东西,所以只要把这些东西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并且通过一些很好的教育,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启发,也能够带来对人生的思考。要做到这些,今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似乎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但是当父母在不断的把自己的一些东西教给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未必会接受,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抵触的心理,为何会出现这些方面的问题?具体的原因都是有哪些?
孩子是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也许他们的思考的东西不对,或者方向不是那么的准确,但是孩子的脑海当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疑问,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我们想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时候,想要让他接受我们的这种想法,根本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先把孩子当做一个人
,而并非是一个宠物。在教宠物一些事情的时候,只要你能够把它的粮食作为诱饵,那么很多的宠物就会非常的听话,他们可以学会握手,也可以学会一些其他的技能。
但是你也要知道,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宠物,他们都不会在没有任何命令之下就去做事情,这还是因为他们对很多的事情没有思考,不知道如何来做。但是每个小孩子即便他们很小,依旧会对人生进行思考,也依旧会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很多的东西,所以当父母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最为基础的东西是要把孩子当做一个完完整整的人,一个会独立的思考生活,考虑各种事情的人。否则不管你的理论多么的高深和强大,最终都无法让这些孩子去接受。
不仅如此,我们能够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然后还应该学会和孩子进行交流。既然你能够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那么我们彼此之间就可以存在一些非常独立的交流,而不是永远以上对下的这种命令的语气,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在不断的探索世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留有更多的空间,然后让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一些事情,我们作为父母只是在旁边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引导和纠正,或许这样的过程你会发现一个孩子能够更好的进行成长,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很多的弯路。
很多的家长总是感觉自己在孩子这里没有任何的权威,我们所说的话即便是对的,即便是经过了无数人的验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依旧不愿意接受,这其中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要做的工作不是进行抱怨,而是真正的去调整自己的一个位置,调整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去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宠物,这样你才会发现你所说的话会更有分量。父母建立自己的权威并不是严肃,也不是发脾气,而是有正确科学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远离“抑郁”
个案一:娜娜的笑容不见了
娜娜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妈妈是一名列车员,他们通常在家的日子很有限,因此5岁的娜娜便由外婆带着。以前的娜娜活泼开朗,很喜欢笑。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星期天有爸爸妈妈领着到公园玩,娜娜就很羡慕,因为她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娜娜变得不爱笑了,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整天不说话,好像一下子乖了许多,但这种“乖”总显得有点不对劲。另外,幼儿园老师也反映娜娜现在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呆的,远不像班里其他孩子那么活泼。
个案二:小丽4年不长个
小丽今年12岁,身高却只有1.2米,看上去比同龄孩子矮了许多。8岁那年,父母离异后,小丽随父亲一起生活,从那以后,小丽的身高几乎就没怎么长。尽管小丽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性格却十分孤僻抑郁。
父亲带小丽到了医院,医生详细检查后指出,小丽不长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快乐、心情抑郁,从而降低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属于典型的生长发育迟缓。
个案三:炯炯不想去学校
9岁半的炯炯读四年级,近段时间以来,他突然常发脾气,不做作业,不去妈妈给他报的辅导班上课,也不想去学校上课。炯炯不仅说谎,还和家人大吵。星期一早上,炯炯被妈妈送到学校门口后,他绕过妈妈不愿进学校。老师家访时,炯炯就说头痛。妈妈带着炯炯到医院检查身体却发现没有任何器质性异常,医生认为炯炯得的是“心病”,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已经患上了儿童抑郁症。
点评:娜娜、小丽和炯炯都患了儿童抑郁症。抑郁症主要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不仅包含有抑郁寡欢、忧愁苦闷的负性情感,而且还有怠惰、空虚的情绪表现,但是,以往我们常误以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有自我意识能力和情感丰富的成人身上,而忽视了儿童也可能得抑郁症。抑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会使孩子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部世界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还可以造成儿童身高发育不良。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当一个既往表现良好的儿童出现不当行为时,家长要高度警惕抑郁症的发生。
担忧孩子的时候,请照顾好自己
担忧孩子的时候,请照顾好自己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忧虑的父母被认为是好父母。即使是现在,替孩子担忧仍旧被看作习以为常的事情。从孩子落地到学吃饭学说话学走路开始担心,进而担心到学业前程道德修养婚姻家庭子嗣。现代社会,担忧以别样的形式出现,翻开任何一个育儿论坛,担心孩子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担心孩子人际交往有问题,学习习惯不佳的,比比皆是。成年人的父母担心子女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不会处夫妻关系,工作太累或者太不累。整个社会似乎也接受这种现象,认为父母就是该操心的。先成长起来的一部分家长发现,这是焦虑。而且这种焦虑本身,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推动作用。被担忧的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感到无力和烦躁,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出错,从而印证了父母的担忧。
批评家长的焦虑和担忧也没有意义。对焦虑的人加以批评,本身也只会加重焦虑。我关心的是,家长的担忧是如何产生的,该如何处理。我想,家长的担忧源于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不确定感,想要掌控一切,想要避免孩子的痛苦,一切都源于家长自己内心的恐惧。关于这一点,《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里面说得非常详细,感兴趣的你,可以一读。
给总是担忧的你一些可能的觉察和改变的方法,看着哪条可能合用,用用试试看。
请注意观察,当你担忧孩子的时候,孩子在被迫接受你的担忧。孩子感受到你的担忧后,先处理的不是自己面临的问题,而是你的情绪。孩子总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父母的担忧,于是他们开始顶嘴,反抗,畏缩,讨好。下一次担忧你的孩子的时候,问问你自己:你愿意你的孩子来承担你的忧虑吗?
担忧总是以唠叨和负面预期的形式出现。比如反复叮嘱孩子一件事情,强调可能的负面结果。家长可以尝试“同一句话最多讲三遍”,“尽量不提负面结果”。这是形式上的控制,但坚持下去,也会带来内心的改变。比如你孩子在切菜,不要说“别切到手”,教过他怎么切后退开闭嘴,如果他切到手了不要说“我要你注意的,看吧,还是切到了。”,帮他包扎好伤口后,各自继续,该干嘛干嘛,双方情绪够好,可以讨论下怎么可以切得更安全。
担忧孩子的时候,请照顾好自己。担忧时,给自己一个觉察:我现在在忧虑中,我需要处理我的忧虑,我需要照顾忧虑的我。停下来让你的忧虑顺畅地流动,不要压制和阻止它,不要批判让它存在的你,允许它存在,同时给自己另外一股相信的力量。发掘自己过去的积极经验,转换到认识里,就是一种相信的力量。
担忧有时在你认为自己有偷懒没有尽责的时候出现。觉察看看自己是否经常偷懒,或者自己太过容易就判断自己在偷懒。
允许自己担忧,坦诚地跟自己跟孩子表达,是你在担忧,原因不在他在你。不要试图遮掩或者否认。这样孩子能够理解,你的担忧不是对他的一种不信任和负面评价,孩子也能认识真正的你,甚至能给你力量。
在担忧孩子的时候,为孩子祈祷。如果你担忧他外出遇到风险,就祈祷,祝福他一路平安。祈祷是一种能把事情推向你想要的方向的正能量。
在你自己被人担忧的时候,觉察下你在这些时刻的感受。如果你感觉厌烦,说明你在拒绝担忧你的人的负面投射;如果你感觉舒服,说明你在享受担忧你的人的关心。是厌烦还是舒服,要看你的自我价值水平,和你跟担忧你的人的关系。被担忧时的觉察,在你担忧别人的时候是一种有用的资源,能够帮你发现你对自己的认识,和你处理亲密关系的模式,能够帮你更加理解被你担忧的人。
因为你对孩子的担忧而被赞扬时,觉察你是否有虚荣;因为你对孩子的担忧而被批评时,觉察你是否在痛苦,是否在否定和惩罚自己。觉察一切对于担忧的好的不好的评价,因为这些评价都不能真正帮你处理忧虑,只会让你越陷越深。
做父母,是世间最艰巨的修行;做子女,也是世间最高深的功课。人总难免在担忧和被担忧中生活,这是人生的常态。且当忧虑是个如影随形的朋友,好好相处吧。祝福正在担忧和被担忧的各位安好。
如何帮助拖拉的孩子
说到懒散,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做事拖拉,做事没有效率,那自然就是看不到好的结果。其实,生活中也不泛有太多形为“懒散”的朋友,往往这类朋友融入社会后,很难与身边的朋友达成共识,更别说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了。
懒散是个特别坏的毛病,如果孩子懒散的话,就有可能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麻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三心二意,不能在老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懒散而造成的。
那么,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呢?身为家长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即时伸出援手,帮助孩子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1.父母当然要设法一一克服。
当然,孩子维持集中力的时间会随着年龄成长而递增,因此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的学习要以游戏的方式来带动,引发兴趣以增长集中时间。
2.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父母除了慎选玩具外,还要注意配合孩子的需要与发展,假如玩具超出孩子的能力或太简单,他就不会感到兴趣,更不能培养注意力了。
3.要转移孩子对于游戏的注意,专注于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视和参与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感觉到只要专心完成一份工作或作业,即会有肯定与鼓励。比如能坚持完成某项任务,就给以小红花的奖励,孩子心中有了“任务”或是期盼的“目标”,就会克制自己。当孩子产生做的意愿,注意力也自然转移,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也就能培养出专注的态度。
4.父母在孩子学习时,尽量避免环境因素干扰、分散其注意力。
如学习的房间不能布置得过于花哨,父母看电视、听音乐、与客人谈话的声音太高,都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饥饿、吃得过饱、疲乏也是导致儿童注意力涣散的最常见的原因。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不可放任儿童无休止地看电视。
5、平时多和孩子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的游戏。
比如看图找缺失部分(剪刀只有一扇刀片,兔子只有一只长耳朵、汽车少一个轮子等)、四人转圈抢坐三只椅子、“三猜一”或“四猜一”(桌子先放三件玩具或四件玩具,让他看一分钟,然后蒙上眼睛拿走一件,打开他的眼睛,让他看少了哪一件)等。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经常练习一些拍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体育活动。如果孩子能够熟练地在平衡木上走动,或者玩滑板时,可以在他玩的同时,训练他接投给他的球,这样既训练其动作,又训练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1. 作为家长要“身懒心不懒”。
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并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 美国家庭会给孩子灌输Responsibility(责任感)的问题,比如大孩子可以做babysitter(临时照顾幼儿者),帮助照顾小宝宝;家里制定一个Chore Challenge(家庭事务挑战),分配给孩子一定的家务活。
2. 帮助孩子制定目标,与孩子一起忙碌起来。
研究证明忙着的人比懒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快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比如给孩子制定“6点钟起来晨读”的目标,第一周先克服赖床的习惯,第二周在平时起床的时间上早起5分钟,第三周在第二周基础上再早起5分钟,依此类推。在孩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和耐心,帮助其一步步完成目标,让他享受目标达成的成功与喜悦。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3. 保持孩子情绪上和体力上的活力。
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段学习”的方式,学习半小时休息十分钟;采用问答的方式整理资料,避免孩子一个人学习的时候打瞌睡。 这一点,美国老师就做得很好,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她们特别注意和孩子的交互,常常是将小朋友们聚拢过来,坐在地上,姿势随意,坐着也好,趴着也罢,这种方式交流起来特别自然,就像和朋友自由交谈一样。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积极性都很高!
4. 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能力,与孩子协商共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及奖惩措施,并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每一项。可以制作一个列表,然后每个星期把做得事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孩子感受有效利用时间所带来的成就感及奖励。如果没有按照计划做事,也务必根据设定对孩子进行惩戒。
5. 让孩子承担懒散的后果。
当孩子因为惰性出现了如起床晚了,来不及吃饭、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帮助孩子找借口,而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懒惰的后果,体验这样的“挫败感”才能让他自我反省,记住教训。
这就是因为让孩子承担了后果,才能改变他懒散的生活习惯! 其实,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大人“懒”了,孩子就勤了。 “懒”不是不作为,而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父母需要的只是提供环境,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说对不?
小编的话:其实,有时候孩子懒散是受到外界影响的干扰,一般当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可以思考的环境,还有和孩子一起玩的小伙伴的形为也很重要。
本来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较低,再加上家长疏于管教的话,就更加错失了教育孩子的良机。身为家长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当发现孩子有不好的形为习惯时,一定要即时加以更正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