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游戏——走进孩子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你收集了哪些有趣好玩的幼儿园游戏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游戏——走进孩子的生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从那次“直升机”的建构游戏之后,柯臣便开始了他的航天游戏:先是变着法子用积木拼搭各种型号的飞机,然后开始构想如何建造一个航站楼,不停地跟我讨论:“老师,我长大以后要造一个飞机场,需要多少钱?要做哪些准备?爸爸说我可以做董事长!”围绕着这个话题,柯臣不断构思新的游戏情节,甚至在户外滑滑梯的时候,他也会缠着我讨论如何在滑梯周围划出一个飞机的跑道、停机坪以及旅客等候登机的航站楼……

整整一个学期,这个中班的孩子,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梦想,不管玩什么样的游戏,他随时都会把“飞机场”的相关情境迁移过来,担任某个角色,玩得不亦乐乎。他几乎把这个游戏看做是人生的一个追求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着。柯臣对“飞机场”游戏的执著,令我惊奇,忍不住想:为什么仅有柯臣对这个游戏情有独钟?其他孩子的自发游戏是否也有像柯臣这样独特的个人倾向?常常说,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生活样态,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化韵味,那么,我是否可以从游戏中看到属于每一个孩子个体的文化特质?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理解游戏中的儿童文化

从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来说,人的本质乃文化性。每个家庭都有家庭文化的存在,婴幼儿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这个具体的文化环境中,逐渐积淀人类的文化因子,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经历文化习得与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儿童逐渐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我们常说,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说的就是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克翰热衷于消防游戏,经常一个人在那里练拳击,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甚至试图爬到窗台上,他说“我是消防队员,正在救火……”;晋希常常和我们讨论各种名牌服饰和车辆,从“阿玛尼”到“保时捷911跑车”还有“阿斯顿马丁”;尚彬一开口就嗓门很大,每次游戏他都是主角,指挥着一群男孩子冲锋陷阵……从游戏中的孩子身上,我隐约看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文化背景:克翰的父母是运动型的,“阳光父教”活动,克翰爸爸选择的教学内容就是“跆拳道”;晋希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生活中接触到的多是奢侈品牌;而尚彬的爸妈,当然就是大嗓门,每次和他们交流,都能感觉到那种强势的气场……

孩子们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和对成人生活的模仿,它不仅是一种幼儿娱乐方式,也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儿童文化气息。柯臣的父母,掌管着不小的一家企业,柯臣多少会受到家庭生活背景和周围环境文化的影响,立志做“董事长”,在游戏中扩展他自己的“企业”……我似乎找到了一把解读幼儿游戏的新钥匙:儿童游戏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我可以借助主题活动的引导,拓展孩子们的游戏主题和游戏内容,也可以借助游戏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需求并通过玩具和游戏材料的调整满足他们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

下雨了,我和李老师忙着把几个布钻筒连在一起,准备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玩“钻地龙”的游戏。“老师,我们玩穿越的游戏吗?这两个圆圆的钻筒连在一起,就像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接轨一样……”柯臣又联想起他的航天梦想了,他的想象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嗯,好!准备好了,我们就从地球穿越到太空,到太空以后你会发现什么,要告诉大家!”孩子们雀跃着玩起了“穿越”游戏。从“地龙”的这头钻到另一头,从地球穿越到太空,从现在穿越到未来……哈哈,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想象讲述,清晰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事件,神十上天,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这些,都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内容,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正如鲍布•哈格斯所言,“童年是一段要穿过陌生境地的旅途,儿童是这段旅途中的游客,而游戏是他们进行探索发现的工具,是其同所处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

从文化支持的视角推动游戏中的幼儿学习

柯臣迷上航天游戏,始于那次有关“直升机”的建构游戏。曾经坐飞机去泰国旅游的经历,爸爸给他买的有关飞行器的书籍,神舟十号的太空之旅,这一个个生活因子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文化链条,帮助柯臣一点点拓展游戏内容,设想游戏情节,寻找替代物制作道具,和伙伴合作进行角色扮演……于是,我帮助柯臣收集与航天有关的资料,给他提供一片场地建设机场,和他一起招募飞行队员,组建旅行团……整整一个学期,柯臣带着男孩子们阅读有关飞行器的书籍,在区域活动时根据图谱折各种飞机、用螺丝拼接飞机模型,在建构区用积木搭飞机、建飞机场……角色游戏中,孩子们扮演消防员用直升机扑灭森林火灾,扮演导游带大家乘飞机到各个地方去旅游,甚至还用无人机运送物资到四川地震灾区……我发现,游戏与文化其实是一个双向构建的历程,孩子们的游戏反映了他们生活中的文化背景,同时游戏又构成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理解了这一点,对于幼儿游戏主题的生成和游戏内容的扩展就很容易去架构了,让生活中的文化因子在游戏中成长并展开,不正是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学习的最好方式吗?

有一段时间,几个男孩子总喜欢跟着尚彬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他们说:“我们在玩警察抓小偷!”如何在满足孩子游戏愿望的同时保证孩子们的活动安全?我引导他们观察马路上警车的巡逻:“警车巡逻的速度是慢慢的,警察抓小偷的方法更多使用视频监控,警察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果然,尚彬自然而然地成为“队长”,分配“队员”分别负责巡逻、监控、安全宣传等任务;逸涵带来了一套“医生”玩具,这让她拥有了绝对的角色分配权,这引起了很多想参与而被她拒绝的孩子的不满,集体拒绝到“小医生”那里去看病。“病人选医生”的情节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却也给了我另外一份惊奇:有几个孩子开始在教室里寻找替代物扮演医生(用铅笔做针筒、用穿线玩具做输液器),逸涵也调整了分配角色的策略,她让孩子们轮流做“医生”和“病人”,有时则用猜拳的方式分配角色……

在我们的班级里,没有固定的游戏场所和游戏设施,所有的游戏都是随机生成的,孩子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并不担心游戏因随机而缺乏持久性,使孩子无法从游戏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正好相反,这种完全由孩子自主决定的游戏,恰恰最好地体现了幼儿游戏的特质——独立性、体验性、愉悦性和创造性。我发现,孩子们自主游戏的主题。一般都与班内近阶段学习与生活所体验的内容相关,幼儿会自己根据场地调整角色的分配和游戏的进程。当然,孩子们经常会在游戏中发生矛盾和冲突,但那正是孩子们重要的游戏性体验,他们在矛盾和冲突中学习人际交往。在达成自身职责、言行与身份、扮演角色的协调一致的尝试中,努力克服着自我中心,学会理解他人,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也得到最初的启蒙。这样的游戏让我感觉到非常大的挑战性,我必须随时保持警觉。才能敏感地觉察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关注点,发现新游戏的生成点,推动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新探索。

从文化适应的视角激励儿童的游戏创造

儿童游戏实质上是儿童通过游戏而进行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彼此传递和沟通着讯息,使其在沟通中增进认识。游戏不仅为儿童提供了彼此交流的机会,发展了其他“有价值”之素质,而且向儿童展示了特定文化下的行为框架,并让其学会如何联系所处情景来看待行为。

早晨,查克翰搭了一个四个轮子组装起来的小轮子,举着跑来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搭的!”我瞄了一眼:“是不是搭的四轮车呀?不错!你再想办法搭大一点。”之后,我就只顾着指导这边一组小朋友用雪花片搭的建构作品了。很快。到户外活动时间了,我播放音乐提醒小朋友收积木。查克翰又跑过来:“老师,我能不能把这个放到展示柜上?”我一看。还是那样简单的四个轮子连在一起的模样:“你的这个搭得太简单了,拆掉吧。”一听我这话,查克翰马上就抱紧了他的作品:“不,我好不容易搭出来的!”见我忙着和小朋友一起整理积木,他又捧着他的作品转到我面前:“老师,你让我放上去吧,求你了!”看着他那眼泪都快要掉下来的样子,我心软了:“要不,等一下你给小朋友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吧,放到展示柜上的作品要大一点,复杂一点.才像中班小朋友的建构作品呢!”

我知道,对于克翰来说,把作品陈列在展示柜上,是其游戏主动性的内在激励,但作品必须有创意,却是全班幼儿约定俗成的一条游戏规则,克翰必须适应并遵守游戏规则。第二天,我陪着克翰一起搭,手把手地教他搭出了一个较复杂的手推车,让他自豪地把手推车送到了展示柜上。接下来的几天,克翰都坚持在那里搭车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向旁边的小朋友请求帮助。第五天,他终于自己独立搭出了一辆小轿车。后来。每次搭积木,克翰都会举着他的作品来给我看:“老师,我还可以怎么搭?”他再也不随便要求我把他的作品放到展示柜上去了,而是努力地把他的作品搭得更新颖,更复杂。

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孩子之所以乐此不疲地进行游戏的原动力。就如同上例中的搭积木游戏,作为教师,往往会关注结果——孩子们搭出了什么,而孩子,往往更享受结构游戏的过程,或许游戏的结果会相同,但每个人每一次的结构过程一定是不一样的。譬如今天,晋希先拿了一块积木在桌子上敲:“我把桌子钉牢,这里的钉子有点松了。”敲了一会儿,又从筐里拿一块积木连接在一起:“切菜喽!”“切”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块积木搭成三角状,拿在手里当枪瞄准:“叭!”一会儿,他又把积木当成三明治啃了起来……最后收积木的时候。他展示给我看的成品是——一把宝剑!整个结构过程,晋希自由地假想了多个情节。再譬如,苏苏在搭积木的时候常常目的性很明确,她会先告诉我“今天我要搭××”,完成以后也总会把作品上的细节变化告诉我。这些,都是幼儿创造性的游戏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即儿童透过游戏来创造游戏,这是一种创造与再创造的文化活动。作为教师的我们,既要理解这种充满游戏性的儿童文化,更要尊重这种表达了儿童文化价值观的儿童游戏。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而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让这个游戏世界得以实现和日趋完善。在一次幼儿创造性游戏活动展评中,我有幸作为评委,换了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幼儿游戏中呈现的情境,游戏组织者对创造性游戏的独特见解,给了我很大的冲击。精彩纷呈的游戏犹如一顿丰盛的大餐,让我在学习之余对创造性游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本次游戏展评所透出的游戏信息的思考。

有创意的教师才能带出有创意的孩子——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一直提倡在游戏中进行退位指导和隐性指导,但这也使得有的教师因误解而游离于孩子的游戏之外。而一个游戏是否玩得开来,能否将游戏的价值进行提升,教师的引导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1.开始部分的引导

游戏的开始是否能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否体现出游戏的主旨,能否引发孩子游戏的愿望,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甚至会影响整个游戏的进程。

有创意的教师有很多种方式来开启整个游戏:用游戏的方式直接将孩子带人角色情境,如直接带孩子开着车进入“停车场”游戏;用角色身份开门见山地进入游戏情境,如教师以导游身份展开混龄游戏“娃娃游北京”;用问题情境引导孩子进入游戏,如把猫妈妈的来信作为“贝贝秀”游戏的一个引子……不管用什么方式,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引导语简短精练,直接切入重点,把大部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自由发挥。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观察者:有创意的教师能及时“发现”。

游戏中,教师大都采用拍照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游戏观察,过后再展示照片并调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适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引导幼儿调整,点燃游戏创造的火花。如表演游戏“白雪公主”中,负责场景的孩子因搭建物体色彩搭配的问题而出现争抢现象,教师敏锐地用建筑师的身份介入游戏,及时引导孩子们解决,引发了孩子们对搭建城堡更深层次的探索。

(2)协助者:有创意的教师能协助孩子提升游戏价值。

游戏“贝贝秀”中,教师一直是孩子服装创意的协助者,从孩子们随意地剪、贴,到有目的地剪和有序地粘贴,孩子们的服装成品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建构游戏“我眼中的恐龙园”,教师的有意识引导,把孩子随意搭建的小花、恐龙、建筑物,规划成了错落有致、富有建筑美感的恐龙园。

幼儿游戏不是教师计划中的演出,孩子们随时都会有新的内容增加或兴趣点的转移,有创意的教师往往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协助幼儿推动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在游戏“娃娃游北京”中,教师最初只提供了故宫、长城等几个经典景点的游戏场景,随着孩子在“游玩”过程中假想拍照等情节的出现,教师及时提供了照相机、野餐垫子、篮子等物品,引导孩子们开始“景点摄影”“野餐”等新的游戏。游戏“停车场”,从搭建平面的停车场,发现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停车需要,转而引领孩子们自发地讨论,用问题情境把孩子们引向搭建立体停车场的更高游戏层次。

3.游戏评价中的指导

有创意的教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照片记录、过程录像、评选、作品(服装)展示等等。这种基于幼儿游戏真实记录的评价,能够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同伴游戏的真实状态,也更能激起孩子们对游戏深入开展的再讨论,便于大家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游戏增长点。

材料是游戏的支撑——多元化、合理化的材料投放是游戏的基础

开展创造性游戏,材料提供是整个游戏开展的支撑,材料提供得恰当,幼儿游戏的质量相对就高,成就感就强。如建构游戏“家乡的路”,教师提供的彩色插塑、塑料屋顶、轨道等辅料,无论在色彩还是构建方式上都非常适合搭建建筑物,使得游戏虽然偏离了“路”的主题,但是幼儿搭建的成品质量较高。那么,怎样的材料才是适合孩子的?或者说,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合的材料呢?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当的材料

如中班游戏“我眼中的恐龙园”,提供多种小型插塑;大班游戏“白雪公主”,提供大型插塑和多种几何形木块;中小班混龄游戏“家乡的路”,既提供大型屋顶、轨道等辅料,又提供色彩鲜艳的小型插塑。这样,不管从手部肌肉发育还是认知、能力等方面,都照顾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2.了解孩子的能力,提供有挑战性可操作性的材料

游戏“王府井美食一条街”是在该园幼儿平时区域活动中制作过饺子、面条、糖葫芦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师在材料柜中投放了所有的制作原料,幼儿可根据原有的经验进行适当的选择。这个游戏如果放到其他没有基础的幼儿园进行就比较难开展。游戏“开汽车”对于各年龄段孩子来说都比较熟悉,教师就在车厢设计上动脑筋,设计成4节游览车,必须4人合作,还要兼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的位置,富有挑战性,很好地调动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3.巧妙设计材料,解决游戏难点

剧场游戏“快乐游常州”,教师投放了做成盒子形状的活动大书,幼儿可以参照图片进行讲述,观众可以边看画面边听,甚至可以自己上去讲。教师的设计将比较难开展的环节变成孩子平时的看图讲述,非常适合幼儿的能力。不同难度的大书,孩子们几乎都能够上去讲一段,获得了很多幼儿的喜爱,改变了平时剧场比较冷清的局面。

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创设游戏平台——游戏的主动性掌握在孩子的手中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真正地将游戏还给孩子,但也始终摆脱不了对幼儿游戏的高操控。我们希望游戏是有序的,于是游戏环节被固定;我们希望游戏是热闹的,于是游戏场景被排练……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游戏,我们应该认识到,游戏中的教师就如同是仆人,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游戏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孩子手中。

将主动权还给孩子,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的玩法和评价,而所有的设置与选择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我们认为有趣的游戏,幼儿无动于衷;我们创设的高雅情境,幼儿无所适从;我们提供的丰富材料,幼儿无从下手……以下是老师们对于表演游戏“小红帽”的点滴感悟。

感悟一

这次游戏,从成人的角度看也许不那么成功,甚至有点“乱糟糟”的,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没有“乱”的过程,怎么会有成功的教育?

感悟二

其实这次表演游戏,我完全可以让其看起来井井有条,但这并不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宗旨。在新《纲要》实施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用十几年前的游戏模式来展现孩子们的活动吗?

感悟三

游戏不是“表演”,不是为了让观看的人满意,而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演”的乐趣。受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表演能力弱,协调能力差,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表演的热情,还是顺利地表演完了故事,这就足够了。

感悟四

游戏“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孩子们“乱”了之后,老师也“乱”了。孩子们的“乱”在若干次游戏后肯定会有改观,但教师“怕乱”的观念却将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的确,让游戏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游戏,游戏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孩子自己,游戏表面上的“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怕乱”的观念。

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会体验到不一样的教育心态,会感受到游戏“乱”中蕴含的成长,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和孩子们一起发起游戏,发掘游戏的过程,体验游戏的成功,我们会感受到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价值。我想,展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等奖、二等奖,而更多是对游戏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层面的价值提升。

从活动区看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幼儿期,能否通过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为幼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我园经过多年的尝试,以富有特色的主题式活动区为突破口,给幼儿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创造了频繁、有效、互动性、支持性的交往机会,从而让这一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一、丰富多彩的主题式活动区,有效地激发了幼儿们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了互动性、游戏性的交往机会,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过去的活动区,每个班大同小异、干篇一律,全园走下来没有新奇感,幼儿们也没有多大的兴趣。我园结合幼儿园的传统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了主题式活动区,让每个班的活动区建设有了鲜明的主题,从而凸显出个性,富有生机与活力。每个班的幼儿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从而使幼儿们的主动游戏精神得到了发挥,让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增强。

案例一:新小班的幼儿们不哭了

小班三个班的活动区主题——海底世界、森林世界、童话城堡,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活动区,把幼儿们喜欢的大海、森林、城堡、美人鱼、白雪公主、蓝精灵等以鲜活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让新生班的幼儿们被吸引、被感染。他们开心地进入游戏中.或扮演角色或操作材料或静静阅读或演绎童话。这些才走出家门进入集体生活的幼儿们,被置身其中的环境所感染.他们没有像过去那样伤心地哭泣、撒赖等,入园焦虑在互动性的活动区得到释放。同时,结合幼儿经验和年龄特点打造的活动区.让幼儿们找到了话题的切入点。他们熟悉的童话人物与情感世界呈现在面前,于是,彼此分享、主动交流、师生活动由此产生了非常频繁而有效的交往行为。几天下来,幼儿们学会听、学会说、学会做,当他们用稚嫩的语言说出“妈妈早、老师再见、同学好”,当他们回家生动再现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同伴的交流等情景时,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二、变化着的主题式活动区,宽松民主的氛围与自主选择的机制,为每个幼儿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

主题式活动区的特点是切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把他们熟悉的生活迁移到幼儿园,从而让环境富有生机与活力。同时,活动区会根据幼儿们的状态持续性地跟进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提升、丰富拓展该主题,给幼儿们提供了丰富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的机会,让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案例二:“来自星星的幼儿”走出了自己的世界

“来自星星的幼儿”是非常不幸的,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幼儿园也有这

类倾向的幼儿,他们不会交往、独来独往、十分可怜。在主题式活动区中,这些幼儿也会被渐渐吸引,他们一开始真的只是纯粹的局外人,游离在团队之外的旁观者,不管老师怎么鼓励也不会参与其中。但是,当其他幼儿随着主题的推进,他们会生发出主动打广告、搞多种促销等活动,于是这些幼儿往往成为其他同伴生拉硬拽的对象。幼儿们用他们的热情、主动、真诚,老师用专业的鼓励、支持,慢慢地去帮助这些弱势的幼儿进入到活动中。终于,频繁的交往、真诚的互动让这些幼儿融入了团队,悄然发生着珍贵的改变,影响他们一生的最美丽的蜕变!

三、主题式活动区也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从而是家园互动变得更有价值。家长们与幼儿们的互动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共同助推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如今的社会,家长们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教养处于鞭长莫及的状况,幼儿们更多的是由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在护理。由于隔代教育的弊端,导致幼儿们的交往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主题式活动的推进,必须要年轻家长参与其中,与幼儿们共同完成一些小主题的推进、游戏用品的收集制作等事情。于是老年家长退位、年轻家长进入带来了非常可喜的变化,幼儿们在与父母的亲子制作、亲子互动中得到了更有效的交往,交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案例三:“麻将”妈妈和“忙忙”爸爸回家了

轩轩的爸爸是个企业家,每天忙于生意不落家,可谓是“忙忙”爸爸:妈妈因为条件好,每天没事就出去打麻将,成为一个“麻将”妈妈。幼儿交由保姆和老人日常管理,幼儿少言少语十分内向,基本处于不说话,凡事用点头摇头来表达。随着班上主题式活动区的推进,需要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一些事情。老人和保姆都不能代替,只能由幼儿的父母与幼儿共同完成。

于是,温馨的一幕出现了,年轻家长真正回到了幼儿身边,幼儿的问题真实呈现在父母面前,家长感受到幼儿需要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回归让幼儿得到了家的温暖,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慢慢地走进了团队的世界,其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主题式活动区让幼儿与身边的世界发生着越来越多的故事,幼儿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与身边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交往能力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

主题式活动区的开展,我们力求让教育生活化成为了现实,让我们的幼儿把生活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幼儿们在于环境、生活、周围人群等发生更多的故事,让交往能力的提高得到更多的途径。

案例四:美丽万盛在我班

大班的美丽万盛主题,我们直接把幼儿身边的世界迁移到班上,将万盛的元素呈现得淋漓尽致。看!孝子河益智中心、金夫人影楼、万盛图书馆、万盛旅行社、苗王寨、黑山谷野营区、子如广场舞、万盛人民医院、渝生园饼屋等直接把万盛的元素组合呈现,幼儿们在陌生而又熟悉的“万盛班”生活、游戏、玩乐,从生活中习得的经验、发生的故事等都在这里呈现、发展、变化、滋生着,家长志愿者也参与该班的活动区活动,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也在此萌芽生长。

随着我园主题式活动区的拓展,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整个幼儿园彰显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也真正践行着“以幼儿发展为本,为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

孩子学习从游戏开始


家长们在一起谈论孩子,都是说孩子不听话、贪玩、不好管、对学习没有兴趣,不知怎样才能启迪幼儿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刚刚来到大千世界的无知的幼儿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而生活中的一切实践又都是学习。我认为,做游戏就是启迪幼儿学习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可能有的家长会以为,做游戏不就是叫孩子们玩么,玩怎么能培养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占主要的地位,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认识周围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发展体魄。同时,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好奇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想象在游戏中得以实现。所以,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一般说来,玩玩具是游戏中较为简单的启迪方法。比如,拿一盒积木给孩子,首先教会孩子积木的名称并让孩子清楚地读出来,这不仅使孩子知道了玩具的名称,还练习了正确的发音。然后让孩子对照积木图拼出各种动物,如小猫、小鸭、小鸡等,并教会孩子这类动物是怎样叫的,它们的习性是什么,如小猫会抓老鼠,小鸡会捉虫子,小鸭会游水。在生活的实践中,孩子就可以根据动物的叫声区别出哪是小猫哪是小狗了,而且孩子此时的玩兴正浓,对什么都感兴趣,家长可以趁此机会教会孩子小猫、鸡、鸭几个字是怎样写的,孩子对此时所学的东西也容易记住。另外还可以根据积木的形状教幼儿认识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等。

除了教会孩子辨别动物的声、形和各种几何图形外,还可以教孩子自创玩具。自创玩具不但能启迪幼儿的观察力,还发展了幼儿手的动作,训练了幼儿的操作能力,这样不光使废弃的东西变为有用的东西,还使幼儿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时都要动脑筋、动手,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所以,我认为游戏不仅是玩耍,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学到很多的东西。

总之,生活中有很多启迪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父母们不要怕孩子只会玩,只要引导得当,孩子定能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学到东西,会变得更加聪明。

在游戏中走进“我们的城市”


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在游戏中学习是幼儿的学习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将主题活动与游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直是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以下以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为例,介绍我们如何以游戏为学习的载体,在游戏中推动主题活动的进展,使幼儿从中获得关键经验。

新式的车

“新式的车”是“我们的城市”大主题下的小主题,也是班里男孩子们最关注、最感兴趣的内容。天天、津缘、乐乐等几个男孩子每天都会开着自己用椅子搭建的公共汽车、小轿车、警车在马路上忙碌地行驶着。当教室里有了地铁之后,他们更是兴奋不已,地铁安检人员认真地用扫描检测棒为乘客安检,乘客也会自觉地刷卡后乘地铁。

参观上海世博会之后,他们对教室原有的这些车辆感到不满足,提议要造环保能源车和海宝车,在教师的帮助下,教室里出现了这两辆新型车,他们还要想象并设计更多未来的车。

在游戏中,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是:有观察和了解各种车辆特点的兴趣;体会到现代车辆越造越新奇,大胆想象未来的车。

畅通的道路

“新式的车”自然引发了另一个小主题“畅通的道路”。小林、欢欢、真真这几个建筑师用自己灵巧的手搭建了高架环形立交桥,小林开心地对同伴说:“我们的立交桥把城市都连接起来了。”关于好朋友住在什么路上,幼儿通过游戏“找一找、认一认”去了解:关于马路上的一些交通法规,幼儿则是通过扮演小警察等角色去进一步感知与理解。

在游戏中,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是:关心城市道路的变化,体会畅通的道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了解各种不同的信号和它们的作用,并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路边新事

马路上有很多新鲜事物,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将这些路边的新鲜事物都融入游戏中,于是,我们又进入了小主题“路边新事”。在游戏中,香香用薯片罐及盒子制作城市中的“消防栓”,她说:“万一着火,消防员叔叔马上能在消防栓上接上水带进行灭火。”小修用盒子制作城市中的“公共厕所”,她说:“行人走在马路上,想上厕所马上就能找到。”段段用饼干盒为城市做了个“大钟”,他说:“没带手表的人走在马路上就能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还有投币售货机、自动取款机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

在游戏中,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是:有了解自己身边的各种新事物的兴趣,乐于主动收集新的信息;关心周围生活的变化,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而感到高兴。

老房子新建筑

以上几个小主题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发生成的,但“我们的城市”中还有一些内容是幼儿完全不感兴趣的,如“老房子新建筑”,我们则通过开展远足活动“朱家角一日游”来激发幼儿关注老房子的兴趣。

在朱家角古镇上,幼儿拿着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古镇,在观察老房子与新建筑的过程中,体会城市建设的不断变化。

在游戏中,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是:有兴趣地观察周围不同的建筑,了解它们的特征;体会城市建设的不断变化,感受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丽。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可以看到,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不仅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同样也可以通过游戏这一途径。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自己认识并了解了垃圾筒、消防栓、地铁安检、东方书报亭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了解了城市中各种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并且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增添了一份喜欢和爱护之情。

当然,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经验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首先就要把握游戏与教学的内涵,要善于转换游戏与教学的契机,并将两者有机转化及整合(结合主题、结合课程,把游戏活动延伸为进一步的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与教学才真正融为一体。

让民间游戏重新走入孩子的生活


导读: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营养素”。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它是杰出和成功人士的良好素质之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孩子去做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自己的力量、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哲学家曾经说过,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由此推理:天底下没有完全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要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个体的存在,相信自己、尊重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人才能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幼儿时期独立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行为明显表现出来,形成幼儿时期特有的个性。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自信心的培养。

一、教师在幼儿园中的做法:

1、教师要以热情、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

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从他们跨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起教师的言行就在影响这孩子的心灵。所以,教师要以热情、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幼儿。孩子,是很敏感的,她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注意,如果孩子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就会产生一种“反正老师不喜欢我,我也不用做好”的想法,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表现自己,因而形成自卑的心理。对于胆小的孩子,老师更要了解他的心理状况,使孩子产生亲切感,觉得老师像亲人。

2、让幼儿有锻炼的机会引到幼儿参与集体生活、参与班级管理、在集体中发挥特长。

我们在班级中创设了小舞台,为他们提供一些打击乐器等道具,让幼儿在其中自由放松地表演。特别是那些表现力强的孩子他们表演更是激发起那些胆小孩子的表演欲望。我们还组织孩子进行小记者采访、小主持人活动,让每个孩子轮流主持节目、采访,老师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孩子表现的机会多了,胆子也会大起来。在体育活动中,我们时常注意材料的投放。根据幼儿的能力投放不同的体育活动材料,逐步提高要求,不求一步到位,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那些能力弱的孩子常常会遭遇失败,我们就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并适当降低难度,循序渐进,鼓励他们投入活动。她们一旦有进步或取得成功时,作为老师我就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在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时,还要引导幼儿胜不骄傲,败不气馁。

3、引导能力弱的幼儿获得同伴的认可。

雅君是一个文静、内向的孩子,平时不言不语,很少和老师、同伴交往,她是一个极其不自信的孩子。为了让雅君变得开朗、活泼些,我们也想了好多办法,如请能力强的幼儿带她一起玩,介绍她参加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在集体活动中让她担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等。虽然老师和小朋友在活动中热情的支持、鼓励雅君,可她总是缺乏兴趣。

但有一阵子,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先是我发现班上一些小朋友都有同样的餐巾纸,经询问是雅君送的。接着,班上好几个女孩的身上又同时出现了一模一样的闪亮的小饰片,一了解,也是雅君送的。过后,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雅君常常被一群孩子众星捧月般的围着,他们在某一角落窃窃私语,有时是在盥洗室,有时是在午睡间,有时是在墙角落,大家有说有笑,而老师稍一靠近,他们便马上停止说笑,散开了。事后,我问小朋友:“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雅君?”孩子争先恐后说:“以前她不理我们,现在喜欢跟我们玩了。”“她现在是我的好朋友。”“她还送给我们好东西。”“她还教给我画画”。孩子们的话使我明白,雅君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与其他的小朋友交往获得大家对她的认可和喜爱,她已经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主角、好朋友。

4、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我班上有一个小女孩,胆子可小了。但是,我发现她的形体动作做的好,模仿能力也很强,于是,就让她参加舞蹈训练班。开始她很害怕,小便解在裤子里都不敢说。但是一个学期下来,情况大大改观,她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自信,还能积极举手发言。“六一”表演那天,她穿着演出服兴奋的像只百灵鸟,原来那个害羞、缩手缩脚的小女孩不见了。教师善于挖掘孩子的潜力,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自信,这份自信会迁移到其他方面。

5、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经验可以使幼儿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就越高。经常获得成功的幼儿具有自信、自我接受、勤奋、乐观等特征,这些特征又保证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都要充分认识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和实际情况,据此提出要求和安排活动,为了使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我们班每月举行《我表演、我快乐》大一班展示月活动。在每次活动后,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举行全班幼儿的颁奖典礼。让他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指导家长的做法:

(1)指导家长相信孩子能力,勿代劳。

相信孩子能力,生活小事让孩子自己来。像穿脱衣鞋、洗漱清洁、铺床叠被、整理文具、扫地擦桌、摆放碗筷等生活技能,都是孩子应该做到的。当孩子在家长的鼓励、示范和协助下、最后独立完成时,“我长大了!”“我很能干!”这样的美好感觉会油然而生,因此,生活自理的训练也是孩子面对挑战、验证能力、得到肯定的过程,能充分激发孩子对自我的信心。

(2)指导家长尊重孩子。

孩子与成人一样,对别人的爱护关怀或讽刺责难都是十分敏感的。父母随意发脾气,甚至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杯牛奶。妈妈说:“我说过多少次你要小心。你这么大,连杯子都拿不稳,怎么做人呀!”这类话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造成很大伤害。相反,如果妈妈用建设性的言语说:“牛奶打翻了,我们一块儿用布来擦地板。我再给你一杯,不过,以后要小心点,知道吗?”孩子在母亲的安慰和鼓励下,以后自然就会小心。

(3)指导家长及时鼓励幼儿。

当孩子做了好事、得到好成绩时,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赞赏。当他们受到挫折时,更需要家长的安慰和鼓励。及时的鼓励可以给予孩子再尝试的勇气,适当的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支持孩子继续努力。父母最容易疏忽的是:他们认为孩子把分内的事情做好本来就是应该的,不值得鼓励和赞许,只在他们表现欠佳时,才提出批评和指正。这样对孩子显然是不公平的。安慰孩子时要注意用建设性的言语,例如:“你愿意谈谈这件事吗?”或“让我们来讨论,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这些话令孩子更乐意敞开心扉,更愿意接近父母,倾诉出他们的心事。

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营养素”。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它是杰出和成功人士的良好素质之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孩子去做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自己的力量、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盒子引发的游戏——看自主游戏活动


导读: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的游戏简单、快乐,从孩子们的游戏情况中来看,他们对盒子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盒子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材料,在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它垒高、建构房子,除了我们教给孩子的玩法以外,他们还想出其他的游戏方法。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在玩中欢笑,探索,创造。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背景:

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新《纲要》后,把《纲要》的精神逐渐渗透在教育活动中。《纲要》总则“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我们小班的孩子每天都有半个小时走进区域进行自主活动的时间。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发现了自主游戏蕴涵的价值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孩子们从中得到了能够受益终生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的成长。

案例描述:

在一天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建构区里的孩子们围着一堆大大小小的盒子在玩游戏,有的在搭房子,有的在垒高,玩的不亦乐乎。依依小朋友还没有动手,她打量着这些盒子,只见她不断地打开盒子盖,往里面放小的盒子,越往里放,难度越大了,小班孩子的目测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她又拿来一个小盒子要放进盒子里,可是这次的盒子有点大放不进去,她看看其他的盒子换了一个更小的,嘿嘿,这次成功的放进去了,依依显然很开心,使劲的擦了擦双手,然后在小盒子里又放进两个火柴盒大小的盒子,最后一个个的把盒盖盖了起来。依依看到我在笑眯眯的看着她,就捧着大盒子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这是送给你的礼物。”“是吗?你送给我的是什么礼物呀?”我赶紧接过盒子,惊喜的问她。“这里面有很多鱼呢!都是送给你的。”依依很神气的说。“是嘛,那我看看!”我蹲下来把盒子一层一层的打开了,当我打开最后一层的时候,依依笑眯眯的指着最小的两个盒子说:“这些就是送给你的小鱼。”“真的吗?谢谢你,依依!我喜欢你送的小鱼。”我抱着依依使劲的亲了她一下,我们两个抱在一起开心的笑了。

我把依依送我的礼物一层一层的打开,展示给小朋友看。小朋友们看了以后,在依依的带动下,有的孩子负责开盒盖,有的负责找大小不同的盒子,有的在装盒子,最后在我的指引下,把所有的“礼物”——盒子都整齐的叠放在了区角的柜子里了。看他们大家一起动手把盒子整理好了。我高兴的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我收到了比脑白金还要好的礼物呢!”孩子们听到了,都围在了我的身边哈哈大笑起来。

分析与反思

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地接触,才能真正的接触知识。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产生很多让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游戏活动来,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纲要》说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熟悉的事物会产生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兴趣,然后从兴趣入手设计活动,选择内容。盒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孩子们对盒子都不会陌生,我们发动了家长和我们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盒子投放在活动区里供幼儿游戏用。

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的游戏简单、快乐,从孩子们的游戏情况中来看,他们对盒子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盒子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材料,在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它垒高、建构房子,除了我们教给孩子的玩法以外,他们还想出其他的游戏方法。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在玩中欢笑,探索,创造。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幼儿的能力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能力。在这个自主活动中,就可以看到依依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尽情释放的空间。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点是爱模仿他人的行为的,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带动下,也会促进其他孩子能力的提高。

本来我们在建构区里投放的盒子预设的目标只是以垒高为主的,但是依依却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创造性的想出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玩法。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别小看依依是一个三周岁半的孩子,但是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及探索的欲望,她的探究方式是非常符合她现有水平的,她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的。

依依通过目测、观察、比较盒子的大小来依次摆放盒子,对于小班的孩子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并按一定的规律摆放这一点来说,依依在游戏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点。在把盒子装好了以后,依依又经过了自己对盒身与盒盖的观察,给盒子盖上了相应的盒盖,而且都准确的找对了,盖好了。这又让依依获得了一种一一对应的配对经验。从而说明这样的游戏有助于促使小班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精细动作得到锻炼。

《纲要》中说“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依依对自己作品的介绍、描述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依依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依依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创造的作品当作礼物,把最小的盒子当作小鱼,来送给她最喜欢的老师,所以在自主游戏活动能够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

皮亚杰曾明确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造的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幼儿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

三、教师的鼓励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新《纲要》的指引下,我努力的去营造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在任何活动中我都努力的做到和幼儿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时时提示自己要以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因为有了一个让孩子能“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当依依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心里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当她发现我在注视她的时候,所以依依就非常主动的与我交往,把自己的作品当作礼物来送给我与我分享她的成功,依依能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件礼物来送给我,我们之间温馨的对话,亲密的动作,都证明了我们师生之间有了一个积极的情感氛围,我的态度使依依得到了被支持感。

当她看到我接受了她送的礼物后还得到了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时,依依显得非常开心,成功的喜悦更展示了自主游戏活动为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也是任何糖果、巧克力都换不来的。

《纲要》中还对我们教师提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玩好自主活动后,收拾、整理玩具是我们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意识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孩子们的年纪小,所以在收拾整理玩具这方面远远没有中大班的孩子能力强,所以我们也没有规定孩子一定要收拾玩具。

然而依依产生的游戏不就是整理盒子的办法吗?所以当孩子们都争着给我送礼时,我抓住了时机适时介入了孩子们的活动,让依依把自己游戏的方法介绍给了大家,让孩子们帮我整理这么多的礼物,促使了孩子们学习掌握了收拾、整理盒子的方法,当盒子摆放好了以后,所以我说我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四、课程的设置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以往的课程模式中,总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比较高低、大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单独来开设,用灌输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们,导致了孩子们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

从这个自主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所获得的经验远远超出了以往的课程中所传授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幼儿的数学经验是在生活中、运用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所以在以后设置课程时,应该更加灵活一些,把可以操作的,方便幼儿自己探索的活动都放在活动区里。

自从开展自主游戏活动以来,在相互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了自主游戏活动是一种能够很好的促进幼儿成长的教学方法。在《纲要》这盏照明灯的指引下,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会不停的探索,努力的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逐步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理念。

从幼儿的游戏精神说起


幼儿园课题研究结题之际,我们班承担了展示音乐游戏的任务。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质量和展示的效果,我们把原本由幼儿听音乐自由敲击小竹竿的节奏游戏编成了一个有队形、节奏与动作变化的表演性节奏游戏活动。虽然敲击小竹竿的动作和节奏都来源于以往孩子的自由游戏,可孩子们在表演时始终很拘谨,全无日常游戏中那种机灵活泼的游戏情趣。_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提醒幼儿注意动作和表情,但孩子们的表现却总让我们觉得没有了游戏的味儿。

又一次练习开始了。杨卜丞和沈一宁面对面玩对敲竹竿的动作,沈一宁突然把双手同时击打竹竿的动作改成了两手交替击打的动作。或许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新的动作,沈一宁很开心,流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表情。而杨卜丞,先是转头看了看老师,似乎想把沈一宁的这个自由动作告诉老师,但很快又改变了主意。他双手握紧竹竿,就在沈一宁的竹竿敲击下来的时候,突然双手往后一缩,沈一宁的竹竿敲了个空,杨卜丞开心地笑了,同时还不忘偷眼看一下老师有没有注意他俩的动作。你来我往,相互交替,两个孩子就这样听着音乐玩得不亦乐乎。很快,周老师发现了他们的小动作并制止了。孩子们又重新回到那种面无表情的游戏表演之中。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禁想:现在孩子们表演的是游戏吗?我们一直在说,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快乐,但我们究竟是在为了孩子的快乐引导幼儿游戏还是在为了取悦成人而游戏幼儿?

“游戏”,英语为“play”,指的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倡导的就是教学中要体现自由与愉悦、体验与创新、平等与包容以及动态与开放的幼儿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是幼儿游戏的本真追求与价值体现,也是幼儿游戏的灵魂与精髓。目前有一种新的游戏存在观,即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其主要的观点就是: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特质而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或趋向;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渗透或弥漫于幼年生活的全过程;游戏与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游戏就意味着童年,而童年期就是游戏期,游戏是童年的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精神就是童年精神。上述事例中杨卜丞和沈一宁的游戏行为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表现,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洗手,故意用肥皂搓出许多泡泡,还用嘴巴去吹泡泡,或者用手捏住水龙头让水花四溅;喝牛奶,顺便把牛奶袋吹得鼓鼓的,然后再放在地上用力一下子踩爆;走路,悄悄地拉几片路旁的小树叶或捡几颗小石子放在口袋里……只要你用心观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见孩子这种“偷着乐”的游戏精神。

这不禁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和女儿一起玩过的一些游戏。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刚刚起步,我每天都要和女儿从公交车站走很远的一段路回家。为了让女儿乖乖地自己走,我变着法子和她边走边玩。踢石子,随便在路边找一颗小石子,边走边踢,比赛谁踢得远;跳格子,顺着彩色道板砖的方格,一格一格跳或两格两格跳;走小桥,认准路上的某一条线,脚踩在线上走;捡落叶,看谁能捡到更多的不同形状的叶子……这些游戏,往往从女儿的无意举动开始,比赛的结果则基本是我输,愿赌服输的我就看着路边的景物随口给她编故事。后来,当我女儿开始学写小说的时候,大段大段的场景,都是关于儿时这种游戏的回忆。她说,我就记得我玩得很开心,妈妈给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得清清楚楚,好像很多知识都是在这个时候知道的。

今天,当我翻看女儿小说中描写的这些细节,心中的震撼是难以言说的:我这个做幼儿教师的母亲,曾经为了孩子的成长费尽心机地让她去参加各种兴趣学习,也曾经自己尝试着在家里教她学习这样或那样的东西。但最后深深印在女儿记忆中的,却是当年我毫不在意的这些小小游戏!

身为幼儿园教师,相信没有谁不知道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但每个幼儿园教师,又似乎都身不由己地剥夺着孩子们自由游戏的权利,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让幼儿“游戏”。从晨间桌面游戏到日常的教学游戏或者区域游戏甚至角色游戏,随处都可以看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高度控制。是呀,幼儿园的每一个时段都是教师安排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环境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教师有目的的一种预设,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游戏也因此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实现教师预设目标的一种手段。但过多的人为控制,使得游戏几乎失去了它自有的功能和价值。我们可不可以像孩子一样,把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灵魂?

事实上,只要我们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不去考虑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真正关注怎样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快乐地成长,我们就能实现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真正地确立幼儿的“游戏人”地位,让孩子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就像上例中杨卜丞和沈一宁的游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情趣,而我们引导孩子玩音乐游戏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音乐和节奏的快乐吗?为了展示教学成果而高度控制幼儿的游戏行为,实质上却剥夺了孩子自由游戏的权利,这确实有些得不偿失。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幼儿主动、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课程,孩子们的童年需要我们从实现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开始重构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拥有一颗童心,保持一份童趣,与幼儿同欢笑共成长;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观察幼儿内在的愿望与需要,给孩子一份自由与空间,而不能用外在规范去一味地束缚或压抑孩子;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材料,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尝试与发现,而不是把我们所了解的一切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孩子……

以后再有类似的游戏活动展示,我们一定会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相信所有人都愿意看到孩子在音乐中的那种自得其乐的自主表现,看到孩子那种独立创造的自由愉悦的游戏精神,看到孩子在游戏中自我天性的表达与动态开放的游戏灵魂。

当儿童游戏时——教师在儿童游戏时应有的观察视角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怎样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直以来在操作的层面上仍欠缺具有实际意义的探讨。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的生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儿童在游戏中或通过游戏学习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实际上还客观存在着诸多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与实践方面的误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缺乏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这种理论上和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却轻视和忽视游戏,特别是缺乏真实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的现象已然成为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瓶颈,成为实施教育部最新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绊脚石。

那么,有关“教师从什么视角观察儿童游戏”这样一个命题,就自然地摆在了面前,成为现实而紧迫的研究内容。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好的观察,妄论好的指导。事实上,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游戏现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老师们不知道或者是不完全知道在儿童游戏时自己应该去看些什么。表现为:“无视”儿童的游戏——没有看见那些儿童游戏时真正需要教师关注的内容;“弱视”儿童的游戏——看不清儿童游戏时的真实面貌;“浅视”儿童的游戏——只能简单地看到儿童游戏时的一些表象;“短视”儿童的游戏——急于想看到儿童通过短时间内的游戏就获得某项成功;“偏视”儿童的游戏——总是偏向于看儿童在游戏中的认知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凡此种种,都使得教师对于儿童游戏的观察和了解流于形式、表层、片面,无法真正看懂儿童的游戏并理解游戏的真谛。因此,我们尝试从下面这“两个看点”着手,帮助教师提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

一看

是否是儿童的“真游戏”

儿童自己的游戏才是“真游戏”。如果老师们能在儿童游戏中看到下列几方面的特质,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自己找到了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 是真心想玩的

儿童的游戏总是自成目的的,他们会源于自己想玩、爱玩、好玩、开心等目的而开展各种游戏。所以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孩子们自己想要玩的游戏,哪些是加入了成人要求与设计目的的游戏,还给儿童自由游戏的可能性。

【案例】L园大一班的小王老师发现:在户外体能游戏活动中,喜欢玩汽车轮胎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少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就求助于教研员。通过现场观察,教研员发现小王老师在堆放汽车轮胎的场地边,设置了三张“玩轮胎示意图”:第一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抱起一只轮胎;第二张图示上画着一副平放的木梯子,梯子的一端架在一只轮胎上;第三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从架着轮胎的木梯子上跑过去。看着这三张图,教研员心里有了底。通过和小王老师交流,她明白了正是由于这三张老师规定玩法的图,造成了孩子们日益不喜欢玩轮胎。当她听从建议果断地撤下图示,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后,欣喜地发现喜欢玩轮胎的孩子渐渐地又多了起来。

在很多幼儿园中,我们几乎随处都能看到一些老师对儿童游戏目的的随意干扰甚至是破坏,殊不知这种貌似“好心”的做法,结果却常常是“不得好报”。因此,在观察中当我们发现上述不当做法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尊重、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的自我目的性,让儿童真的有可能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2 是真情投入的

事实上,没有哪个儿童抗拒得了游戏的“诱惑”。如果我们观察到的是儿童的“真游戏”,你便会看到他们是那样积极主动地投入于那些他们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之中。这时的儿童常常会表现为情绪欢快而愉悦、行为专注而持久、互动频繁而丰富等,甚至会“沉醉”其中而一时之间不再想做其他的事情。

【案例】z园为中、大班的小朋友在上午9:3o~10:00之间安排了“自主点心”的环节,让孩子们在这个时间段的活动中可以自主喝牛奶、豆浆和吃饼干。一天,中三班的孩子们正在这个时段进行游戏活动。张老师注意到小男孩豆豆挂着一只“照相机”,一直忙着给“顾客”们拍照片,似乎忘记去吃点心了。就走过去提醒豆豆:“快去吃点心吧!”豆豆头也不抬地说:“等一等,我还没有拍完呢。”张老师微笑着继续提醒:“时间快到了,点心要收起来了。快去吧!”“哦——”豆豆微微一怔,马上冲向点心区。只见他左手一把操起牛奶盒准备向杯子里倒牛奶,右手直接伸向装着饼干的盘子。见此情景,张老师急忙提醒:“豆豆,你还没有洗手呢!”听到张老师的声音,他的右手在离饼干很近的地方一下子停住了,回过头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多浪费时间呀!”“不急不急,还有好一会儿可以玩呢。”张老师安慰他。 “嗯——”豆豆有些不情愿地赶快去洗手了,望着他急匆匆的背影,张老师若有所思地笑了。

我想,案例中张老师在微笑中流露出的是对儿童在游戏中那份真情投入的善意理解,也是对自己能观察到儿童“真游戏”的一丝欣喜吧。所以,在观察儿童游戏时,教师应注意了解他们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游戏是否是积极主动的,因为只有那些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才可能赢得他们全身心的真情投入。

3 是真正开放的

在儿童的“真游戏”中,玩什么、用什么玩、和谁玩、怎么玩等等都会是生成而开放的。当你尝试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之内的游戏,就有可能看到孩子们几乎是在不自觉中不停地转换游戏的内容、材料、伙伴、过程等。于是,你可能每一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游戏,都是你不能预先完全知晓的游戏。

【案例】w园芽芽班(小班)的孩子们正在玩户外大型玩具,一开始许多小朋友都只是利用大型玩具上的设施玩一些攀登、溜滑、钻爬等游戏。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甲拿着一根不长的粗管子,爬上了大型玩具上层的“回”型通道,他站在那里朝着通道中间形成的空处,一边双手紧握水管向下做喷水状,一边大声叫喊:“着火了!着火了!”路过的两个小男孩乙和丙显然被他的游戏吸引了,于是这俩人上来就争着拽走了甲手中的那段管子,也玩起了“救火”的游戏。甲生气地在一边呆呆站着想了一下,就用双手做出握管子状,接着玩“救火”游戏。这时,几个女孩子走过他们的身边,看见他们玩得那么卖力,就“不满”地说:“好了,好了,新娘子的衣服都弄湿了。”原来,这几个小女孩在通道上正玩着“新娘走秀”的游戏,她们觉得男孩子们“喷”出的水太多会弄湿新娘美丽的花裙,于是要求他们停止游戏。听到女孩子们的话,小男孩甲不再“喷水”,转而凑近“小新娘”们的身边,开始观赏她们的走秀……

在观察儿童的游戏时,教师不难发现:孩子们并非只会玩那些我们预想到他们会玩的游戏。正如案例中所呈现的那样,当我们以为户外的大型玩具只是孩子们进行体能类游戏的活动场所时,你却真切地看到他们在这里玩起了角色扮演等其他类别的游戏;并且在这一游戏中他们的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等也不断地自然生成和变化着。其实,儿童自己的游戏就是这样自然流变的。

4 是真实体验的

可能有的教师在心底里还难于理解儿童对于游戏的“痴迷”。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游戏呢?这确实是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尝试去解开的疑问。当我们努力透过那些纷繁的、虚拟的游戏情境去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时,也一定会从中逐渐体悟到他们为何对游戏会有这样一份独特的挚爱。

【案例】在一次对大班儿童的游戏观察中,我们走进了H园的“石头游戏屋”。孩子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石块玩着各自钟爱的游戏,他们有的在用大石块垒高搭石屋,有的在光滑的鹅卵石表面用颜料涂涂画画,还有的把不同大小的石块依次排成了一排……这时,屋角的一位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把许多大小不同的石块进行组合后堆放在一个又一个简易餐盘中,口中还念念有词,忙得不亦乐乎。我走近她的身旁,微笑着轻声问:“忙什么呢?”她扬起一张兴奋的脸,好看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大声地回答:“做菜呀!”“是吗?”我略做惊讶状接着问:“做啥呢?”“萝卜炒鸡蛋!”她不假思索地说。“啊?这菜我可从来没有吃过。”我也紧跟着来了这么一句。小女孩一瞬间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朝我闪闪眼睛,放低了声音小声道:“是假假的呀!” “嗯。”我也朝她眨了下眼睛,郑重地应了一声,仿佛这成了我们俩人之间的一个小秘密。

上述案例中的女孩子虽然知道自己做出的菜肴是“假假的”,但丝毫不影响她对于游戏的投入。究其原因,虽然儿童游戏时的内容可能是假想的、游戏的情境可能是虚拟的、游戏的行为也可能是假扮的,但是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却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儿童在游戏中的兴奋、快乐、自豪,甚至还有那么一丝狡黠与促狭,其实,他们正在向你宣告:“我是在玩!”“可真好玩!”

二看

是否在游戏中“真成长”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单是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这样单一,他们更是通过游戏获取各方面粗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在观察时还要看他们是否在游戏中真正地得到了发展。

1 是自主学习的

我们知道,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游戏就是儿童独特的学习,他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自我体验、自然交往、自主成长着。因此,教师需要十分注意地观察儿童是否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案例】在一次B园中班儿童的建构游戏中,我们观察到刚开始时孩子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两结伴,简单地搭着积木。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名小女孩站起来提议说:“我们搭一个游泳池好吗?”见小伙伴们反应不大,她继续提议:“我们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可以从很高的台子上跳下来!”这么一说,马上引发了周围几名儿童的兴趣,于是他们就一起干了起来。但是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在一个很大的游泳池里搭出很高的跳台?孩子们反复尝试,通过不断争论、协商、调整,最终用长方形的积木横竖间隔依次延展摆放,并逐渐围合成一个圆形的游泳池,然后把竖着的那些积木当成柱子,在柱子上面用较长的木板进行连接,再往上不断垒高,就搭出了两层跳台。看到自己搭的“游泳池”这么大、“跳台”那么高,孩子们高兴得在池子里跳进跳出,争着玩起了“高台跳水”的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对于自己的游戏首先具有很好的自我构想,当“一起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和很高的跳台”这一提议得到众多伙伴的认同后,孩子们自然聚合在一起,共同尝试完成这一游戏构想;接着他们又通过实践操作、相互协商不断调整策略,克服搭建中遇到的延展围合和依次垒高的困难,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游戏构想。因此,儿童在这里不仅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更是通过游戏自主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2 是累积递进的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小步递进的累积效应。它并非简单地追求让儿童通过活动产生即时的学习效应,也不是“功利”地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向儿童传递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儿童有可能获得聪明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知识技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的,是通过儿童自己逐步积累经验,在小步递进中产生的自我发展效应。

【案例】s园新增添了好玩的“树屋”。一天,大班的一群小朋友想要不走树屋的楼梯而是自己想办法爬上去,教师就对孩子们“勇攀树屋”的游戏进行了连续观察。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并非马上就能完成这个任务,从产生这个游戏想法到具体地在游戏中实践再到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前前后后竟然折腾了十多次。在初始的几次游戏中,孩子们每次都会先找来一张桌子靠在树屋边,再找些砖块、饼干盒、木头积木等较为低矮的材料叠放在桌子上,然后上去踩着尝试攀爬上树屋,但是每一次他们都发现自己搭出的架子还不够高,爬不上去。“怎么才能搭得高一些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发现,要把低矮的材料更换成高一些的材料。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游戏中,小椅子出现了。孩子们在桌子上安放了一张小椅子,椅子上再放些低矮的材料,搭出的架子就增高了一截。可他们再次尝试后发现,架子不仅不够高,还晃悠悠地挺危险。 “怎么才能搭得更高更稳一些呢?”他们继续反复尝试。最终搭出了这样的架子:搬来两张桌子做基座——在扩大的底层桌子上面放四张小方凳——方凳子上再放两张小椅子——最后再往小椅子上放了一块大积木。孩子们小心地踩着这个四层高的架子,终于稳稳地攀爬上了树屋。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次的游戏中他们也并非都循序渐进地表现出比上一次更进步,其中的某次游戏甚至会不如前一次或是总在原地停止不前。但观察儿童“勇攀树屋”的全过程,教师会发现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游戏中,孩子们自己慢慢地积累相关经验,终于摸索着逐渐搭出了既高又稳的攀爬架,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 是整合提升的

有些教师总是习惯于只看儿童在游戏时的语言表达是否丰富、动手操作是否熟练、交往互动是否频繁等一些容易被观察到的、外显的表现;或者是只愿意去观察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某一项学习成果。其实,儿童在游戏中所得到的收获不单是多层面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要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相关信息,关注他们通过游戏是否能够获得整合的提升。

【案例】一次,小班孩子F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戏。只见F走到两位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小朋友身边说:“今天有几个人吃饭啊?”可是,那两个孩子由于正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都没有理F。F觉得很无趣,表情尴尬地走到一边。这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伸手在自己的裤兜里掏出一个玩具手机,然后对着手机打起了电话:“喂,你好!我请你吃饭好吗?”“对,对对,到我家来吃饭!”“再见!”一番忙碌的对话后,F笑眯眯地收了电话,高兴地抱起一个娃娃,继续他的游戏,就仿佛之前的不愉快从未发生过。这时,同在娃娃家的另一名小男孩显然被F之前的那通电话吸引了,就慢慢靠近他,在一旁轻轻拍了下F的肩膀说:“哎,你的电话响了。” F稍稍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太情愿地掏出手机,干脆地对着手机说了一句话:“喂,你打错了!”就重新又玩起了自己手中的娃娃。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引导教师不单要看到小男孩F有哪些丰富的语言表达,更要看到他是如何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单要看到F在游戏中如何使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玩具手机,更要看到正是在这样的操作中他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游戏假想和扮演水准;不单要看到F在游戏中与同伴的两次游戏交往过程,更要看到在此过程中他是如何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以及灵活转换活动注意力的。在这样的观察中,教师将会了解到儿童在游戏中是整合地自然拓展经验、发展能力的。

总之,只有通过重点帮助广大幼儿园和教师明确:当儿童游戏时,应该从上述两大看点去认真观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儿童游戏的价值;才有可能真实提升了解和解读儿童游戏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儿童的游戏做出适宜而有效的导引。同时,我们也期望因为有了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支持孩子们通过更高质量的游戏,在幼儿园中确保自己享有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各自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差异性的真实、健康、快乐、智慧的成长。

教师在儿童游戏时应有的观察视角


教师在儿童游戏时应有的观察视角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怎样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直以来在操作的层面上仍欠缺具有实际意义的探讨。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的生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儿童在游戏中或通过游戏学习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实际上还客观存在着诸多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与实践方面的误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缺乏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这种理论上和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却轻视和忽视游戏,特别是缺乏真实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的现象已然成为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瓶颈,成为实施教育部最新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绊脚石。

那么,有关“教师从什么视角观察儿童游戏”这样一个命题,就自然地摆在了面前,成为现实而紧迫的研究内容。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好的观察,妄论好的指导。事实上,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游戏现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老师们不知道或者是不完全知道在儿童游戏时自己应该去看些什么。表现为:“无视”儿童的游戏——没有看见那些儿童游戏时真正需要教师关注的内容;“弱视”儿童的游戏——看不清儿童游戏时的真实面貌;“浅视”儿童的游戏——只能简单地看到儿童游戏时的一些表象;“短视”儿童的游戏——急于想看到儿童通过短时间内的游戏就获得某项成功;“偏视”儿童的游戏——总是偏向于看儿童在游戏中的认知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凡此种种,都使得教师对于儿童游戏的观察和了解流于形式、表层、片面,无法真正看懂儿童的游戏并理解游戏的真谛。因此,我们尝试从下面这“两个看点”着手,帮助教师提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的能力。

一看

是否是儿童的“真游戏”

儿童自己的游戏才是“真游戏”。如果老师们能在儿童游戏中看到下列几方面的特质,那么你就可以确定自己找到了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1 是真心想玩的

儿童的游戏总是自成目的的,他们会源于自己想玩、爱玩、好玩、开心等目的而开展各种游戏。所以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孩子们自己想要玩的游戏,哪些是加入了成人要求与设计目的的游戏,还给儿童自由游戏的可能性。

【案例】L园大一班的小王老师发现:在户外体能游戏活动中,喜欢玩汽车轮胎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少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就求助于教研员。通过现场观察,教研员发现小王老师在堆放汽车轮胎的场地边,设置了三张“玩轮胎示意图”:第一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抱起一只轮胎;第二张图示上画着一副平放的木梯子,梯子的一端架在一只轮胎上;第三张图示上画着一个蝌蚪人从架着轮胎的木梯子上跑过去。看着这三张图,教研员心里有了底。通过和小王老师交流,她明白了正是由于这三张老师规定玩法的图,造成了孩子们日益不喜欢玩轮胎。当她听从建议果断地撤下图示,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后,欣喜地发现喜欢玩轮胎的孩子渐渐地又多了起来。

在很多幼儿园中,我们几乎随处都能看到一些老师对儿童游戏目的的随意干扰甚至是破坏,殊不知这种貌似“好心”的做法,结果却常常是“不得好报”。因此,在观察中当我们发现上述不当做法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尊重、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的自我目的性,让儿童真的有可能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2 是真情投入的

事实上,没有哪个儿童抗拒得了游戏的“诱惑”。如果我们观察到的是儿童的“真游戏”,你便会看到他们是那样积极主动地投入于那些他们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之中。这时的儿童常常会表现为情绪欢快而愉悦、行为专注而持久、互动频繁而丰富等,甚至会“沉醉”其中而一时之间不再想做其他的事情。

【案例】z园为中、大班的小朋友在上午9:3o~10:00之间安排了“自主点心”的环节,让孩子们在这个时间段的活动中可以自主喝牛奶、豆浆和吃饼干。一天,中三班的孩子们正在这个时段进行游戏活动。张老师注意到小男孩豆豆挂着一只“照相机”,一直忙着给“顾客”们拍照片,似乎忘记去吃点心了。就走过去提醒豆豆:“快去吃点心吧!”豆豆头也不抬地说:“等一等,我还没有拍完呢。”张老师微笑着继续提醒:“时间快到了,点心要收起来了。快去吧!”“哦——”豆豆微微一怔,马上冲向点心区。只见他左手一把操起牛奶盒准备向杯子里倒牛奶,右手直接伸向装着饼干的盘子。见此情景,张老师急忙提醒:“豆豆,你还没有洗手呢!”听到张老师的声音,他的右手在离饼干很近的地方一下子停住了,回过头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多浪费时间呀!”“不急不急,还有好一会儿可以玩呢。”张老师安慰他。 “嗯——”豆豆有些不情愿地赶快去洗手了,望着他急匆匆的背影,张老师若有所思地笑了。

我想,案例中张老师在微笑中流露出的是对儿童在游戏中那份真情投入的善意理解,也是对自己能观察到儿童“真游戏”的一丝欣喜吧。所以,在观察儿童游戏时,教师应注意了解他们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游戏是否是积极主动的,因为只有那些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才可能赢得他们全身心的真情投入。

3 是真正开放的

在儿童的“真游戏”中,玩什么、用什么玩、和谁玩、怎么玩等等都会是生成而开放的。当你尝试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之内的游戏,就有可能看到孩子们几乎是在不自觉中不停地转换游戏的内容、材料、伙伴、过程等。于是,你可能每一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游戏,都是你不能预先完全知晓的游戏。

【案例】w园芽芽班(小班)的孩子们正在玩户外大型玩具,一开始许多小朋友都只是利用大型玩具上的设施玩一些攀登、溜滑、钻爬等游戏。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甲拿着一根不长的粗管子,爬上了大型玩具上层的“回”型通道,他站在那里朝着通道中间形成的空处,一边双手紧握水管向下做喷水状,一边大声叫喊:“着火了!着火了!”路过的两个小男孩乙和丙显然被他的游戏吸引了,于是这俩人上来就争着拽走了甲手中的那段管子,也玩起了“救火”的游戏。甲生气地在一边呆呆站着想了一下,就用双手做出握管子状,接着玩“救火”游戏。这时,几个女孩子走过他们的身边,看见他们玩得那么卖力,就“不满”地说:“好了,好了,新娘子的衣服都弄湿了。”原来,这几个小女孩在通道上正玩着“新娘走秀”的游戏,她们觉得男孩子们“喷”出的水太多会弄湿新娘美丽的花裙,于是要求他们停止游戏。听到女孩子们的话,小男孩甲不再“喷水”,转而凑近“小新娘”们的身边,开始观赏她们的走秀……

在观察儿童的游戏时,教师不难发现:孩子们并非只会玩那些我们预想到他们会玩的游戏。正如案例中所呈现的那样,当我们以为户外的大型玩具只是孩子们进行体能类游戏的活动场所时,你却真切地看到他们在这里玩起了角色扮演等其他类别的游戏;并且在这一游戏中他们的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等也不断地自然生成和变化着。其实,儿童自己的游戏就是这样自然流变的。

4 是真实体验的

可能有的教师在心底里还难于理解儿童对于游戏的“痴迷”。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游戏呢?这确实是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尝试去解开的疑问。当我们努力透过那些纷繁的、虚拟的游戏情境去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时,也一定会从中逐渐体悟到他们为何对游戏会有这样一份独特的挚爱。

【案例】在一次对大班儿童的游戏观察中,我们走进了H园的“石头游戏屋”。孩子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石块玩着各自钟爱的游戏,他们有的在用大石块垒高搭石屋,有的在光滑的鹅卵石表面用颜料涂涂画画,还有的把不同大小的石块依次排成了一排……这时,屋角的一位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把许多大小不同的石块进行组合后堆放在一个又一个简易餐盘中,口中还念念有词,忙得不亦乐乎。我走近她的身旁,微笑着轻声问:“忙什么呢?”她扬起一张兴奋的脸,好看的眼睛里满是笑意,大声地回答:“做菜呀!”“是吗?”我略做惊讶状接着问:“做啥呢?”“萝卜炒鸡蛋!”她不假思索地说。“啊?这菜我可从来没有吃过。”我也紧跟着来了这么一句。小女孩一瞬间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朝我闪闪眼睛,放低了声音小声道:“是假假的呀!” “嗯。”我也朝她眨了下眼睛,郑重地应了一声,仿佛这成了我们俩人之间的一个小秘密。

上述案例中的女孩子虽然知道自己做出的菜肴是“假假的”,但丝毫不影响她对于游戏的投入。究其原因,虽然儿童游戏时的内容可能是假想的、游戏的情境可能是虚拟的、游戏的行为也可能是假扮的,但是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却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儿童在游戏中的兴奋、快乐、自豪,甚至还有那么一丝狡黠与促狭,其实,他们正在向你宣告:“我是在玩!”“可真好玩!”

二看

是否在游戏中“真成长”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单是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这样单一,他们更是通过游戏获取各方面粗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在观察时还要看他们是否在游戏中真正地得到了发展。

1 是自主学习的

我们知道,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游戏就是儿童独特的学习,他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自我体验、自然交往、自主成长着。因此,教师需要十分注意地观察儿童是否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案例】在一次B园中班儿童的建构游戏中,我们观察到刚开始时孩子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两结伴,简单地搭着积木。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名小女孩站起来提议说:“我们搭一个游泳池好吗?”见小伙伴们反应不大,她继续提议:“我们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可以从很高的台子上跳下来!”这么一说,马上引发了周围几名儿童的兴趣,于是他们就一起干了起来。但是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在一个很大的游泳池里搭出很高的跳台?孩子们反复尝试,通过不断争论、协商、调整,最终用长方形的积木横竖间隔依次延展摆放,并逐渐围合成一个圆形的游泳池,然后把竖着的那些积木当成柱子,在柱子上面用较长的木板进行连接,再往上不断垒高,就搭出了两层跳台。看到自己搭的“游泳池”这么大、“跳台”那么高,孩子们高兴得在池子里跳进跳出,争着玩起了“高台跳水”的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孩子对于自己的游戏首先具有很好的自我构想,当“一起搭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和很高的跳台”这一提议得到众多伙伴的认同后,孩子们自然聚合在一起,共同尝试完成这一游戏构想;接着他们又通过实践操作、相互协商不断调整策略,克服搭建中遇到的延展围合和依次垒高的困难,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游戏构想。因此,儿童在这里不仅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更是通过游戏自主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2 是累积递进的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小步递进的累积效应。它并非简单地追求让儿童通过活动产生即时的学习效应,也不是“功利”地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向儿童传递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儿童有可能获得聪明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知识技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的,是通过儿童自己逐步积累经验,在小步递进中产生的自我发展效应。

【案例】s园新增添了好玩的“树屋”。一天,大班的一群小朋友想要不走树屋的楼梯而是自己想办法爬上去,教师就对孩子们“勇攀树屋”的游戏进行了连续观察。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并非马上就能完成这个任务,从产生这个游戏想法到具体地在游戏中实践再到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前前后后竟然折腾了十多次。在初始的几次游戏中,孩子们每次都会先找来一张桌子靠在树屋边,再找些砖块、饼干盒、木头积木等较为低矮的材料叠放在桌子上,然后上去踩着尝试攀爬上树屋,但是每一次他们都发现自己搭出的架子还不够高,爬不上去。“怎么才能搭得高一些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发现,要把低矮的材料更换成高一些的材料。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游戏中,小椅子出现了。孩子们在桌子上安放了一张小椅子,椅子上再放些低矮的材料,搭出的架子就增高了一截。可他们再次尝试后发现,架子不仅不够高,还晃悠悠地挺危险。 “怎么才能搭得更高更稳一些呢?”他们继续反复尝试。最终搭出了这样的架子:搬来两张桌子做基座——在扩大的底层桌子上面放四张小方凳——方凳子上再放两张小椅子——最后再往小椅子上放了一块大积木。孩子们小心地踩着这个四层高的架子,终于稳稳地攀爬上了树屋。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成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次的游戏中他们也并非都循序渐进地表现出比上一次更进步,其中的某次游戏甚至会不如前一次或是总在原地停止不前。但观察儿童“勇攀树屋”的全过程,教师会发现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游戏中,孩子们自己慢慢地积累相关经验,终于摸索着逐渐搭出了既高又稳的攀爬架,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 是整合提升的

有些教师总是习惯于只看儿童在游戏时的语言表达是否丰富、动手操作是否熟练、交往互动是否频繁等一些容易被观察到的、外显的表现;或者是只愿意去观察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某一项学习成果。其实,儿童在游戏中所得到的收获不单是多层面的,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要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相关信息,关注他们通过游戏是否能够获得整合的提升。

【案例】一次,小班孩子F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戏。只见F走到两位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小朋友身边说:“今天有几个人吃饭啊?”可是,那两个孩子由于正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都没有理F。F觉得很无趣,表情尴尬地走到一边。这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伸手在自己的裤兜里掏出一个玩具手机,然后对着手机打起了电话:“喂,你好!我请你吃饭好吗?”“对,对对,到我家来吃饭!”“再见!”一番忙碌的对话后,F笑眯眯地收了电话,高兴地抱起一个娃娃,继续他的游戏,就仿佛之前的不愉快从未发生过。这时,同在娃娃家的另一名小男孩显然被F之前的那通电话吸引了,就慢慢靠近他,在一旁轻轻拍了下F的肩膀说:“哎,你的电话响了。” F稍稍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太情愿地掏出手机,干脆地对着手机说了一句话:“喂,你打错了!”就重新又玩起了自己手中的娃娃。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引导教师不单要看到小男孩F有哪些丰富的语言表达,更要看到他是如何运用情境性的语言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单要看到F在游戏中如何使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玩具手机,更要看到正是在这样的操作中他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游戏假想和扮演水准;不单要看到F在游戏中与同伴的两次游戏交往过程,更要看到在此过程中他是如何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以及灵活转换活动注意力的。在这样的观察中,教师将会了解到儿童在游戏中是整合地自然拓展经验、发展能力的。

总之,只有通过重点帮助广大幼儿园和教师明确:当儿童游戏时,应该从上述两大看点去认真观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儿童游戏的价值;才有可能真实提升了解和解读儿童游戏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儿童的游戏做出适宜而有效的导引。同时,我们也期望因为有了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支持孩子们通过更高质量的游戏,在幼儿园中确保自己享有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各自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差异性的真实、健康、快乐、智慧的成长。

相信《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游戏——走进孩子的生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游戏与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学习。那么,幼儿游戏在各幼儿园的现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更新观念、把游戏还给孩子?又如何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从游戏中了解幼儿的想法与愿望,满足幼儿游戏的第一需要,并...
    2019-12-16 阅读全文
  • 从依恋视角看新入园幼儿爱哭闹现象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一个新入园的幼儿,如果长期处在爱哭闹的状态中,就有可能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应该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避免他们哭闹不止。最有效的方...
    2020-02-28 阅读全文
  • 从孩子的身上看自己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每次和家长的交谈都是围绕着孩子的进步和表现。今天嘉怡奶奶的一番话,给我带来了启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们带来的影响。 一天早上,嘉怡奶奶在送嘉...
    2020-12-10 阅读全文
  • 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离园前,我组织幼儿看动画片。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
    2020-12-10 阅读全文
  • 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 从“四指膘”到不占油——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由此可见饮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小餐桌最能体现出大发展。从五六十年代的匆忙果腹,到...
    2021-04-10 阅读全文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学习。那么,幼儿游戏在各幼儿园的现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更新观念、把游戏还给孩子?又如何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从游戏中了解幼儿的想法与愿望,满足幼儿游戏的第一需要,并...

2019-12-16 阅读全文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一个新入园的幼儿,如果长期处在爱哭闹的状态中,就有可能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应该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避免他们哭闹不止。最有效的方...

2020-02-28 阅读全文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每次和家长的交谈都是围绕着孩子的进步和表现。今天嘉怡奶奶的一番话,给我带来了启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们带来的影响。 一天早上,嘉怡奶奶在送嘉...

2020-12-10 阅读全文

离园前,我组织幼儿看动画片。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

2020-12-10 阅读全文

从“四指膘”到不占油——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由此可见饮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小餐桌最能体现出大发展。从五六十年代的匆忙果腹,到...

2021-04-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