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浅谈科学游戏区角的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9-12-16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在幼儿教学的比例越来越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身感知觉及肢体活动。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浅谈科学游戏区角的指导策略”,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幼儿园科学区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多样性的材料和多元的环境提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基础,而教师的指导则是幼儿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注重过程,教师指导强调适时性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幼儿探究停滞时,教师可适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例如区域活动“玩磁铁”中,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运用磁性原理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材料。幼儿通过磁铁吸引底座带铁的图片来回移动,获得了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我们开始考虑为幼儿补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东西,如小木片、铝片、布片、纸片等,供其继续操作。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因而在具体操作时有的幼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教师加以适时地鼓励并及时设置了新任务:通过磁铁操作实验,将材料进行分类。心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有效支持,帮助幼儿重拾信心与兴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二、积极引导,幼儿学习注重互动性

在科学探索中,材料、教师、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区角随机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智慧,如在大班“小纸片力量大”的游戏区角指导时,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小纸片并说:“这小小的纸片有很大的力量,你们相信吗?”看着孩子们一脸的茫然.教师采取了分阶段直接指导的方法,进入区域引导幼儿通过折叠纸条发现弹力的存在、纸的折叠方法与弹力的关系、折叠次数与弹力的关系、不同的纸质与弹力的关系等。通过实验、记录、观察、比较,使幼儿感知了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质地、折叠方法、折叠次数之间的关系。

更多的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更适合采取关注但不介入的指导方式,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灯泡发光”中,甜甜小朋友虽爱动手动脑,但因为电线太细,操作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静观其变。结果幼儿彼此间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帮助甜甜最终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设置问题,寻找问题归因凸显启发性

在科学区活动中我们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代替孩子的思维,而应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如在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洒水车”中,教师首先设置疑问“水从饮料瓶注入后,会从哪个喷头流出来”,然后让幼儿自己操作,他们有的倒水,有的接水,看水会从哪儿流出来。通过观察、自由讨论、自由探索,幼儿说出了自己的发现。该探索活动利用了水在管子中流动的原理,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了解了水的流动性。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幼儿不仅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也逐渐形成了积极思维、乐于探究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多向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在活动区中,我们设法引导每个孩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独立完成活动,引导幼儿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等过程,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条件。如区域游戏“一个变许多”中,教师将平面镜贴在了鞋盒上,做成了两个立体平面镜,然后将物体放在两个立体平面镜之间,让幼儿猜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时教师如果直接讲解,一方面幼儿难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想结果。于是我们采用了让幼儿直接探索的方式,通过变换两面镜子的不同角度,让幼儿发现物体在两面镜子中成像数量的不一样。在不断的实验、操作中,最后幼儿终于发现了让物体成像更多的方法。再如在科学游戏“沉与浮”中,通过实验幼儿了解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的可以沉下去,有的却只能浮在水面。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多向思维,设置了“如何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以及“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问题。幼儿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饶有兴趣地探索着,通过对物体施加外力或用密度小的物体附在沉下去的物体上面等方法,一一解决了以上问题。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好哇,玩什么呢?”“来玩跳绳的游戏吧”。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由别人所能够支配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幼儿自己发挥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首先、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角色游戏区,放上幼儿自制的电话,两个幼儿商量后,就可能玩打电话的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听诊器、白大褂的时候,三四个幼儿一商量,可能会玩起医院游戏;在一块空地上放上沙包,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丢沙包的游戏……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于幼儿过多的刺激,是幼儿无所适从,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技法幼儿游戏的兴趣。

其次、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已保证幼儿能够尽情的玩游戏。

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有很多的社会行为,如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的帮助他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处等,幼儿都是在游戏中学会的,因此,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第三、教给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可以先教会个别的幼儿玩游戏,然后让他们互相学习的方法学会玩游戏;也可以运用只管教具岩石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掌握游戏的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第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对幼儿游戏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了解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等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已游戏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如小班的小朋友在拿着电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可以拿起另一部电话开始和他聊天,“是小明吗?”“是呀,你是谢老师吗?”“对呀,小红想跟你说几句悄悄话,好吗?”这样,教师就已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来,并不自觉地指导了幼儿的游戏。

第五、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随着幼儿的成长发生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应该考虑这种发展。如小班的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全部玩一样的游戏,但他们不会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小班的幼儿进行指导时,要帮助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使他们学会和做游戏;中办的幼儿在游戏中虽然有分工也有合作,但他们的计划性较差,教师应尽量多的为幼儿提过多种条件,以便引导他们又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大班的游戏水平较高,可以给他们增加具有竞争性内容的游戏,以便将来更快的适应社会……

第六、对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保证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游戏的快乐。

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如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指导方向;而在进行指导表演游戏的时候,则要帮助幼儿选择健康而又适合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熟悉理解作品的内容,如讲故事、听录音、看电视等形式;如知道幼儿结构游戏的时候,则要通过非富幼儿对物体的想象和加深他们的印象为主要指导目标;进行……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幸福!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游戏是最丰富多变的区角活动之一,由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于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在学期初,我为幼儿设置了“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游戏进行几天后,我发现幼儿玩“娃娃家”的方法和大班上学期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游戏情节不丰富,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一块小地方,幼儿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更多值得提升的游戏经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游戏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以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从游戏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的常规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和推进做好准备工作。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灶具、食物、餐具、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到了大班,这些原有的角色游戏“硬件”对幼儿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他们的游戏渐渐沦为机械的摆弄,于是,教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根据增添材料的暗示,娃娃家的游戏角色由原来的2个丰富到5个,游戏内容由原来的烧饭、吃饭丰富为爸爸回家可以打电脑和看报纸,妈妈可以看电视和穿漂亮衣服,爷爷可以种花和下棋,奶奶可以烧饭,宝宝可以做功课和玩游戏等。

随着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开展,教师又提供了一些快餐盒,家人们可以打电话订餐。在打电话订餐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订餐电话很有兴趣,于是就制作了一本空的通讯录。不久,幼儿就在通讯录上写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订餐电话,一段时间后,通讯录变得越来越丰富,上面记录了报警电话、救护电话等,还有娃娃家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在爸爸打电脑的区域,教师投放了一些字母卡片,让爸爸在键盘上找到字母并敲击;在妈妈的衣柜里,教师投放了小衣服造型的纸片让幼儿进行装饰;爷爷的小花园就是植物角,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花草,还不忘记录观察日记。

“娃娃家”的这些改变是充分利用教室里已有资源的结果,教师创设情境化的游戏,让幼儿在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游戏。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自然地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又让幼儿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更生活化、情境化。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观察的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随机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需要、意愿、困难、情绪等,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幼儿的活动;有目的的观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理发店是我们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理发店里只有一位理发师,负责帮别人剪头发,每天总有许多幼儿想当理发师。区角活动一开始,时常发生几个幼儿都想当理发师的情况。一开始我请先到的幼儿扮演理发师,有时以猜拳的方式选出幼儿,但我发现这样的游戏状态没办法满足更多幼儿的需求。于是,我将理发店的游戏人数增加到三人,安排了三个角色,一个负责洗头,另一个负责吹发,还有一个是理发师。这样能参与游戏的幼儿多了,角色游戏的实质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客人的时候,三个人还会相互帮忙打理头发,幼儿间的互动也增加了。

观察和思考后的改进措施,使得角色游戏更加真实化,也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尤其是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处于“观望”状态,希望幼儿能够自行协调,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实际上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时、产生激烈冲突时、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让幼儿学会正确沟通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很重要。由于角色游戏有其特殊的模仿、表演性质,教师在干预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区角活动,更多的是角色提醒或场景再现。尊重幼儿的游戏角色,保护幼儿的角色意愿是教师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的原则。

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去超市买东西,在付钱的时候收银员夺过爸爸的2O元钱说:“这是假钞!直接没收了。你要重新付钱。”爸爸一听急了,就要拿回自己的钱,收银员不肯让步,两人抢了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教师急忙上前,严肃地说:“我是警察,我接到报警,说这里有人打架。”两人马上停止“抢钱”,七嘴八舌地诉说起了自己的“冤情”。教师没有作命令性的处理,而是拿起钱看了看说:“钱确实是假钞。”爸爸争辩道:“我也不知道,钱是我赚来的。”收银员坚持说:“假钞肯定要没收,都是这样的。”说着两人又争吵起来,教师立即肯定了双方的意见:假钞是要没收的,但爸爸不是故意用假钞的。在双方都得到肯定、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大家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爸爸说:“我不买了,我去加班赚钱。”收银员想了想说:“那我打折卖给你便宜一点的东西吧。”“假钞”事件就这样在警察的帮助下解决了。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起到有效的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大班角色游戏中总结的几点指导策略。其实,角色游戏就像是在演电视剧,教师就是剧务人员,要在没有预设的剧本里为小演员们提供一切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材料、环境等支持。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协调、完善,才能拍出幼儿成长的“巨作”。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讲评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交流讲评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与幼儿一起总结游戏经验和有价值的游戏点,在下一次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经验。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凌楠说:“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我反问孩子们:“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我又提示孩子们:“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不对。”越越说:“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的间接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幼儿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满足幼儿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在游戏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快乐、对别人的关心与同情、成功的喜悦或恐惧等,又可以自己控制蛇蝎情感。其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或参加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分析游戏对开展的情况,幼儿的表现几游戏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各班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怎样间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呢?

首先,要对幼儿游戏过程进行观察。这不仅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窗口。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幼儿能较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自我实践体验由创造和成功所带来的高涨情绪及愉悦的心情。此时幼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较高,教师通过对幼儿人际交往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从而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1)要观察幼儿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角色游戏最明显的特点是能撇开自己,进入角色,当幼儿能按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说明幼儿已开始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基本的心理条件。(2)观察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怎样分配主次角色及两者在游戏中是如何协调关系的主次,角色若发生矛盾,要了解清楚是幼儿没掌握分配交涉的方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以便即使帮助解决矛盾。(3)观察每个主题间角色与自己的关系,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丰富,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说话的口吻,处事态度及交往的方法。根据情况,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中,以次作为指导促进不同角色间的的积极交往。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更要观察幼儿扮演角色时操作材料的神情,包括面部表情手部动作、姿态等。从中可以了解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以及利用游戏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语言动作代替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是由于幼儿年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提供多样的半成品材料。教师在游戏中应该把握时机予以指导,引导幼儿在原有的游戏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再次,我认为在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得更多的信息,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多,知识面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情节才会不断的丰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还要做到耳聪目明,及时掌握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动向。例如:他们想玩什么?需要加深哪些知识印象?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指导,随机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创造,把游戏主题引向深入。同时,幼儿通过游戏又不断的丰富了有关知识,较正确的反映现实生活。例如:在主题游戏“医院”中,幼儿扮演医生给病人开刀,常常不假思索,举刀就做手术。显然幼儿对做手术的过程缺乏了解,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1)医生给病人开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2)在开刀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医生要采取什么措施?这个说:“开刀就要用酒精棉球消毒”那个说:“开刀时病人要出血,要打止血针,还要输氧气、输血。”“开刀的房间只有医生和护士可以进去,家人只能在门外等。”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的粗浅知识,以后的“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自然把这些知识都用了进去。此外,要指导好角色游戏教师必须积极地参加游戏,并要有角色意识。教师以角色身份间接指导游戏,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也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的角色,机智的引导游戏的进程和调节游戏者的关系,而又不抑制游戏者独创能力。

最后,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总是把角色、游戏的主题事先安排好,幼儿只能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进行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因怕乱,给幼儿的束缚太多。我认为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关系,这两者并不矛盾,教师为主体并不是把幼儿控制在“框框内”,幼儿为主体也不是撒手不管,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幼儿的“参谋”。这就是说教师要实施间接指导,以角色的身份游戏的口吻,或以提供游戏材料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设计游戏项目,幼儿就能在得到心理满足的同时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间接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的灵活应用和创造,教师必须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只有这样幼儿在体力、智力、情感、道德、品质各方面的发展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将会对幼儿今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又可分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主游戏(即活动区游戏)的作用更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敏税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兴趣,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一天,小班幼儿在积木组搭了一座城堡。搭完之后感觉无所事事,便“扔”下城堡玩起了打仗。任我怎样引导,孩子们对辅助材料也没有兴趣。这时我离开积木组站在一旁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悄悄地从城堡中抽出几块积木,搭成一辆摩托车开了起来;有的幼儿抽出几块塔起了动物园。……忽听“哗啦”一声,城堡塌了。我问:“城堡怎么会塌了?”“是被坏蛋炸坏的。”孩子们回答。我问:“那城堡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说:“咱们再把它修好吧!”“行,咱们这次修一座比刚才更漂亮的城堡。”我鼓励着大家。于是,孩子们又把各自拿走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认真地搭了起来。看着它们搭得那个高兴劲,我终于明白:孩子们的兴趣点就在搭建上,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刚才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刚入园时,小班孩子的游戏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班末期,孩子们有了区域间的交往意识。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推着娃娃去参观“动物园”(积木组搭的)。边参观边对娃娃说:“爸爸妈妈带你去买点好吃的。”说完推着娃娃来到动手组,拿了一个珠子给娃娃:“吃吧,这糖可好吃啦!”看到这里我想:最近孩子们总是想买东西,说明他们有了购买的愿望了,是到了开商店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策划起开商店的事儿了:商店开在什么位置,卖什么物品,售货员应负责些什么,买东西的顾客应怎样做……。商店开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玩了起来,可奇怪的事发生了,所有来商店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充当顾客的身份,商店始终没有售货员。“顾客”们来选购完商品,有的假装把钱往桌上一放拿起东西走了,有的则抱起商品直接回到家中“享用”起来。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终于弄清了事实——孩子们只对选购物品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吃能喝”的食物。对当售货员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与幼儿年龄小,附近超市较多,直接接触售货员的经验少很有关系。

2、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想象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做一下自我检查,便会发现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搭积木的例子。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积木组只应起一个点缀的作用。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怎样能让孩子玩起来。如搭完一个城堡,就应“组织”小动物们去“参观”;搭出一辆双层汔车就“组织”娃娃们去乘坐,到各地去旅游。这看似没有错误的心中的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轨道。积木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搭建。是通过搭建的过程,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等。孩子们不愿玩辅助材料是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们有兴趣,玩得高兴就行呢?不是的。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俗话说就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前面所说的小商店的例子。孩子们不愿当售货员就可以不当。他们可以只选购商品,但尽管这样,也是有目标的——培养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孩子们选购完商品,在收玩具时还应把玩具放回原处,并且学会分类收放。这样的目标不难被孩子们所接受,游戏开展得有意义。

3、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及时更换材料

(1)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便知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买来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喜欢。如小班孩子玩的印章,买来的印章大多是一些复杂的图案,有的上面还刻有“酷”、“帅呆了”之类的字样,孩子们看不懂,经常追问老师是什么意思。每次印完之后教扔在一边,毫无意义。后来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印章:在土豆和橡皮上刻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不同。孩子们用大印章印完后可在里面添画一些东西。(如在圆形里添画成皮球,在三角形里添画成西瓜等)。用小印章的各种图形拼印出人、小树、小草、蘑菇等各种图案,生动有趣,它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原因在于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些游戏材料的玩法单一,日久孩子们难免会产生厌倦。但有一些材料的可变性很强,因此适合为幼儿提供。

l 、有趣的磁铁游戏:

磁铁游戏在小班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材料。但一般都是用在数学区,做成小猫钓鱼之类的玩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这次,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了一种新的方式,使玩法简单,但又不拘泥一种形式。我们先找来许多废旧图书,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再买来许多价格比较便宜的铁夹子,找来一些磁铁。这样看来,材料是不是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材料,却发挥这并不一般的作用。

A、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孩子们用铁夹子夹住图片,然后用磁铁吸住夹子,再用手拿着磁铁边比划边玩。洋洋开着小飞机在空中飞,时而向下俯冲,时而绕空盘旋。他发现,无论怎样飞,飞机就是掉不下来。因此他们特别高兴,对瑞瑞说:“瑞瑞快看,我的飞机掉不下来。”可瑞瑞却说,我的飞机也掉不下来。边说,边拿起另一架小飞机,用手捏着开了起来。没用小夹子和磁铁。洋洋皱起了眉,撅起了小嘴。是呀,人家什么都没用,飞机照样掉不下来。这时,我走到洋洋身边说:“你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夹子非常好,问题就是别人看见你的手还在动,所以不新鲜。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东西挡住手,让别人看不见你的手,就光看见小飞机、小动物或者小汽车自己在开、在跑,那多好玩呀?”洋洋点了点头,和我一起找起了材料。洋洋先拿来一个大盒子,我们发现盒子太厚,磁铁吸不住夹子。他又找来一张纸。这回可以吸住了,可纸太薄、太软,磁铁和夹子坠得纸总是向下沉。这回洋洋又找来一张垫板。这回比较合适。可另一只手总得拿着垫板,一会儿功夫就累了。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最终决定就利用放材料的这张桌子来玩。这样既可以让磁铁吸住夹子,又可以腾出另一只手再拿一个玩具。并且桌子的面积比较大,玩的地方大。洋洋拿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公鸡得意地对瑞瑞说:“我有两个小动物是好朋友。你看,他们在一起跑着玩呢。”瑞瑞也兴奋地说:“我也玩!”。洋洋看到瑞瑞模仿起他的样子,更得意了。瑞瑞拿起一只大灰狼,照着洋洋的样子玩。边玩边说:“大灰狼来了,要吃掉小兔子和小公鸡。”可刚说完话,大会狼就倒下了。洋洋大笑:“你的大灰狼摔跟头了,哈哈……”瑞瑞又玩了一次,可是大灰狼还是摔跟头。瑞瑞嘴里小声念叨着:“怎么回事儿?怎么老摔跟头呀?”我对瑞瑞说:“你比比看,大灰狼和小兔子、小鸡谁大呀?”聪明的瑞瑞马上说:“奥,是因为大灰狼太大了,太沉了,所以老摔跟头。”“那怎么让它不摔跟头呢?”我问。洋洋和瑞瑞都摇摇头。我又问:“能不能想办法,让下边沉一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摔跟头了。”瑞瑞说:“再夹一个夹子行不行?”瑞瑞给大灰狼又夹了一个夹子,这回,打灰狼真的不摔跟头了。他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B、孩子们利用这些磁铁玩具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帮助。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幼儿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名幼儿在动手组玩拼图,拼了很久。当教师看他时发现,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来到他的身边参与到活动中,拼图完成了,幼儿通过活动获得了满足,也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

5、认真观察幼儿表现是正确分析问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

游戏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强强带来的玩具摔坏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然然对他说:“我爸昨天刚买了一瓶能粘塑料的胶,我把这拿回去,粘好了明天我再拿回来。”于是他把玩具装在了兜里。其他幼儿纷纷告状,说然然拿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教师没有看见,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就会冤枉了然然,然而这一幕正被教师看到,不但没有批评然然,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然然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由此看来,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在幼儿兴趣十分强烈,目标制定合理,材料投放合适,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或帮助)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这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观察到幼儿的发展不是很顺利,那么肯定是在前面提到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紧密相连,紧紧扣在一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把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的那段话深深地刻在心中,提高观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区活动中的作用!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冬天,幼儿之间有关“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引导和支持下,一个以幼儿自编小动物过冬的故事为内容的系列表演活动——《挖洞的故事》开展起来。我还组织一些能引起幼儿共同兴趣的参观或观察活动,引发出表演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从春天观察小蝌蚪后开展起来的。

二、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通过和幼儿讨论,我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当《挖洞的故事》编好后,我们一起讨论: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幼儿提出做壁板、做头饰、做道具进行表演等主张。

讨论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幼儿尝试用单一材料制作道具表演《挖洞的故事》后,下一步是扩展有关小动物过冬的知识经验,还是继续表演故事呢?我决定听孩子的。讨论结果,他们提出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道具,活动便向探索用不同材料制作道具的方向发展下去。

讨论上一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出发点。在第一次《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活动中,幼儿搞不清青蛙产卵后是否还要孵卵,这个问题就成为第二次活动的主要议题。通过讨论,幼儿得出青蛙只是产卵并不孵卵的结论,还想出在纸条上点黑点拴在腰上表演青蛙产卵过程的方法。

另外,我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记录幼儿的讨论情况,随后,再共同分享记录结果。如把幼儿编的《挖洞的故事》记录下来再读给幼儿听,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关系。而记录幼儿下次活动所需材料、分工、方法等建议,则使幼儿理解大家的主意可以汇成一个完整的计划。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当准备对幼儿的反应做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继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挖洞的故事》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洞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洞,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四、采取适宜的指导措施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就百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⒈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我们做出反馈时,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

⒉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我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

⒊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我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综上所述,是开展科研课题以来的一些心得,希望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策略,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活动。

开展托班区域游戏的指导策略


区域游戏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当前,幼儿园在开展托班区域游戏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托班幼儿的游戏常规不稳定;不能很好地与游戏材料互动;频繁地更换玩具:同伴间经常争抢玩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学期在开展托班区域游戏中,笔者通过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通过做客的形式,激发游戏兴趣

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泛灵性,他们特别喜欢有趣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我们将各个区域比做小动物的家:益智区是小猫的家;建构区是小兔的家;美工区是嘟嘟熊的家,还有小娃娃的家。我们创设了“到小动物家做客”的游戏情境,并在游戏中以小动物的口吻建立初步的游戏规则:正确取放玩具,随时收放不玩的玩具;不在小动物的家里大声吵嚷;轻轻拿放他们的玩具;不和同伴争抢玩具等。教师发现问题时,可及时以小动物的口吻进行提示;游戏结束后,以小动物的口吻表扬幼儿,并提出下次游戏需注意的问题。托班幼儿对到小动物家做客的形式很感兴趣,能较积极地与小动物、小娃娃互动,很容易接受情境性的语言指导。

二、利用童趣的材料,创设游戏情境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在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拟人化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将区域中的游戏材料物化成富有童趣的形象.并以此来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如:我们把穿珠子比作是穿项链,并创设了“送项链”的游戏情境。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天线宝宝、小熊维尼等毛绒玩具,幼儿穿好的项链可以自己戴上,也可以送给这些毛绒玩具,还可以送给同伴或娃娃家的娃娃等。结合图形镶嵌玩具,我们创设了“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情境。结合玩具大象和球,我们创设了“大象吐球”的游戏情境。结合玩具小熊镶嵌板玩具,我们创设了“熊宝宝一家”的游戏情境。

除了结合这些成品玩具创设一些游戏情境外,我们还有目的地自制了一些玩具。如:结合插鱼鳞玩具我们创设了“我为鱼宝宝插鱼鳞”的游戏情境。结合找影子玩具,我们创设了小动物做游戏的游戏情境:天黑了小动物们都在各自的影子上睡觉,天亮了,小动物们一个一个地出去玩。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幼儿在游戏中能较积极地与这些玩具材料互动,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三、丰富幼儿的经验,扩展游戏内容

幼儿的游戏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托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游戏内容比较简单,要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就要丰富幼儿的相应经验。

(一)投放生活中的真实物品

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能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产生新的游戏行为。因此,在游戏中我们除了提供一些仿真玩具以外,还投放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真实用具,如:妈妈的皮包和幼儿的手套、围巾、帽子、毛巾、小脸盆、小雨伞、小扇子、小簸箕和小笤帚、洗发液、小奶瓶等。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喜欢背着妈妈的包,打着小雨伞,抱着娃娃外出游戏。小雨拿着小簸箕和小笤帚一边扫地一边自言自语:“地上真脏,快扫扫吧。”飞飞拿着小扇子一边扇一边说:“天气真热呀!”幼儿在对真实物品的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获得了感知觉发展,有效地扩展了游戏内容。

(二)关注托班幼儿的自发游戏

我们经常发现,托班幼儿也会自发玩一些简单游戏,如:吃蛋糕、开汽车等。其实这些正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但这种经验还很零散,有时候不能帮助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因此,在发现了托班幼儿这些自发的游戏后,我就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呦,谁过生日呀,咱们一起做个蛋糕给他吃吧,再给他唱个生日歌,咱们再插一个照相机拍张照片吧。”幼儿有的做蛋糕,有的插照相机,一会儿大家一起吃蛋糕,唱生日歌,拍照片,轮流过起了生日。在托班幼儿自发的游戏中,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引导,丰富了他们的游戏经验,扩展了他们的游戏内容。

教师在托班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态度、语言,都会对托班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鼓励托班幼儿玩游戏。对于托班区域游戏的开展,我们还将继续摸索和尝试,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发展!

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我们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养模式,既体现了儿童游戏的自由意识,又体现了儿童活动的规则意识。这种将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的游戏形式,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三只蝴蝶》、《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三只蝴蝶》中,有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熟悉的蝴蝶,故事中"蝴蝶飞呀"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体验。《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三只蝴蝶》后,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皮筋等材料制作了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许多花朵,孩子们用多种方法,通过折(蝴蝶)、剪(小草)、涂(花朵、太阳、乌云)、画(小鸟)等方法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三、游戏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扮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花朵及蝴蝶的角色不受限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如:在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容易混淆猫和画眉鸟第一次砍柴是"叮嘱公鸡",第二次砍柴"严厉地叮嘱公鸡",第三次砍柴"非常严厉地叮嘱公鸡"等,在组织幼儿复述时,采用分段讲述,每讲述一段,给幼儿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幼儿对故事内容、情节、印象较为深刻,便于幼儿复述,故事讲完后,把教学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后,他们就会根据图片内容完整地复述了,效果很好。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金色的房子》、《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教师在游戏后应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四、创作表演的肯定

作品表演游戏也离不开创造,同样一个作品,一个角色,几个孩子,每次游戏的表演都有不同的效果,这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让幼儿顺利由作品表演向创作表演过度。如: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游戏开始是旁白:"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一个扮小羊的幼儿在喝水,一个扮大灰狼的幼儿模仿大灰狼走过来,孩子们在以后游戏中是这样表演的:"这里有条小河,河水清清的,我就在这里喝点水吧!"边说边喝起水来,在故事最后一句(旁白),"大灰狼掉到河里淹死了。"幼儿改编成:小动物看见狼掉到河里后,大家拍着手说:"噢……大灰狼淹死了,小羊又可以到河边喝水了"。充分表现了"大灰狼"被淹死后,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由于孩子们对表演游戏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按自己意愿创编了戏剧《龟兔赛跑》、《快乐的圣诞节》。哑剧《小土坑》、《谁对谁错》。舞台剧《好朋友》等……节目。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表演才能,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愿望并愉悦了他人,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随着孩子们知识的丰富、实际经验的积累,孩子们会把熟悉的故事、诗歌、文艺作品和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我们相信,在今后的表演游戏中,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下,孩子们定会创编出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数学区角活动具有教学属性,但相较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它独立、分散,更加自由、自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既要尊重幼儿,又不能放任自流。数学区角活动通常会将数学目标物化于有层次、多样化的材料之中,将数学核心经验渗透于操作活动之中。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个别操作;教师则要注重观察,在了解幼儿的数学经验、操作水平和其他情况的基础上,以间接指导为主,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串项链”是常见的一个数学区角活动,通常,教师会有意识地提供形状各异、大小不同、颜色丰富的木珠,引导幼儿用绳子将木珠串成“项链”,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归类,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体验集合概念,形成“类”意识,并初步感知模式及其空间排列关系。现以小班数学区角活动“串项链”为例,阐述数学区角中教师指导的重点,以便更有效地推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1.观察陪伴,支持幼儿自由探索

区角活动因为由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因此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此,教师不能急于要求幼儿统一达到某一活动目标,或过多过早地干预、参与幼儿的活动,但也不能袖手旁观,任凭幼儿随意活动。教师要陪伴在旁,注意观察。教师的陪伴能给幼儿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教师陪伴时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判断幼儿的发展现状与数学认知水平,以及时调整策略,给予幼儿更适宜、个性化的指导。

在“串项链”活动中,小班幼儿尤其希望有教师的陪伴。一是因为小班初期幼儿发展水平有限,尚未形成“类”概念,不知道如何进行归类,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实物作为归类标记,给予幼儿提示,从而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相同特征”的意识,进而形成初步的“类”意识。二是因为有教师陪伴,小班幼儿会玩得相对持久些,并乐意将串好的项链向教师展示,体验成功与分享的喜悦。三是因为小班幼儿串项链的兴趣浓厚,但目的性、计划性不强,他们往往只满足于“串”的动作,偶尔会根据喜好选择某种颜色或形状的木珠,但过程中可能会随时更换、不断改变。

2.材料暗示,鼓励幼儿自主操作

材料是数学区角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教师可将某种标记或操作要求融合或嵌入到区角材料中,使材料具有暗示作用,隐含教育价值,如,能提示游戏的玩法、操作规则和要求,借此既增强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也增强幼儿因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而产生的成就感。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困难,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难度差别,小步递进,留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师可将“教”隐于材料,期待能转化为幼儿自主的“学”,以促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寻找方法、运用策略,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在串项链时,教师不能强求幼儿按照统一的要求去操作,也不宜苛求幼儿必须串出不同的项链,而应给予一定的暗示,适当提供范例,重在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操作,不断尝试多种串珠方法。比如,教师可在每根绳子的尾端串上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木珠作为标记,暗示幼儿可按照这个颜色或形状归类串珠。又如,考虑到材料所具有的层次性,教师可提供绳子,鼓励幼儿自定标准归类串珠。渐渐地,幼儿能根据木珠颜色或形状标记将同色的木珠不分大小、形状串在一起,或将同种形状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木珠串在一起。有的幼儿也许能排除干扰,根据颜色或形状标记进行同色同形的归类,但个别幼儿也许仍然只能随意地将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珠子串在一起。教师此时可挑出串有颜色或形状标记的绳子暗示幼儿;如果幼儿的操作还是比较随意,教师可进一步提供半范例底板供其参照;如果幼儿借助半范例底板操作仍有困难,教师则可提供全范例底板,供其模仿学习。

在“串项链”活动中,为了鼓励幼儿积极运用模式规律串珠,教师特意在绳子尾端系上两种颜色或两种形状的木珠作为标记,以引导幼儿尝试间隔串珠,同时教师还准备了串好的项链半范例和全范例供幼儿参考。一般而言,幼儿对颜色比较敏感,他们最先掌握的往往是“按颜色归类”,接着能够“按形状归类”,但通常还不能完全排除大小的干扰。实践表明,幼儿一般会从按照两种颜色间隔串珠逐渐过渡到按照两种形状间隔串珠,直至按照同等颜色和同等形状间隔串珠。

3.问题启发,促进幼儿有效反思

问题启发是教师常用的指导策略,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常用方式。教师仅仅依靠幼儿的操作结果,并不能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而幼儿的操作行为也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通过向幼儿提简要明确的问题适当介入,以促进幼儿反思,这样既能帮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内容,也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

虽然不同幼儿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操作结果,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可能是不同的。比如,两位幼儿都串好了项链,教师询问道:“你是怎么串的?”甲幼儿说“把一样颜色的串在一起”,乙幼儿则说“一个接着一个串”。这里表明的是,甲幼儿已意识到了操作的核心经验,所以表述出了“按颜色归类”的操作要求;乙幼儿则只是从动作层面来表述的,并没有意识到活动中蕴含“类”的核心经验。为此,教师继续问他俩:“你俩串的项链一样吗?”以引导幼儿发现这其中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长短不同”,进而形成“类”的意识。提问引导有促使幼儿反思操作、相互学习,并有意识地按某种特征归类串珠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分析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应的数学概念。

4.语言强化,巩固幼儿的自我经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师幼互动的重要媒介。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给予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相关经验。例如,让幼儿表述活动过程,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整理思路,增强幼儿对相关数学概念的认知。教师也可通过幼儿的语言表述来了解幼儿操作中的思路及其思维发展水平,以便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比如,串项链前,教师可让幼儿先想一想、说一说“准备串一串什么样的项链”,以促使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串项链时,可让幼儿边操作边说说串珠的方法“一个红接一个红……”或“一个红、一个绿……”,在诵念中强化类别意识,表达出木珠串的类别特征或排列规律。“项链”完成时,可请幼儿介绍并指读“红蓝、红蓝……”“方圆、方圆……”,让幼儿在反复诵念中自我检查,养成操作后用语言表述的良好习惯,进而巩固对模式规律的认识。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以上四种策略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又共同实现指导、推进幼儿数学学习的目的。在活动中,教师既是幼儿兴趣的激发者、幼儿关系的协调者、幼儿喜悦的分享者,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也是幼儿发展的引领者。只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喜欢《浅谈科学游戏区角的指导策略》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的间接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幼儿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
    2019-12-19 阅读全文
  •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2019-12-19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

2019-12-19 阅读全文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

2019-12-16 阅读全文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幼儿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

2019-12-19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

2019-12-19 阅读全文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