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大班幼儿阅读区活动方案。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有哪些优秀的幼儿园游戏值得借鉴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关于活动区观察的“四连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既然话题中的困惑源于大班额下活动区环节观察孩子的力不从心,那么也许“谁来观察幼儿”“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为什么观察”等一系列的自问自答,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幼儿园教育实践现场逐渐找到真问题,并能沿正确路径踏上找寻答案之路。

每一位教育者皆为观察者

首先,能否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幼儿园,谁来观察幼儿?观察幼儿是谁的责任?”观察与评价密不可分。观察儿童的基本目的之一是搜集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加深成人对儿童的了解与理解,进行评价和下一步的教育。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早就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明确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

保育员虽然与教师在具体分工上有所侧重,但面对幼儿同样负有保教的重任。保育员同样是影响幼儿身心成长的重要他人,保育工作中也处处渗透着对幼儿的观察、了解,需要灵活把握教育理念与规律。保育员每一次成功组织生活体验活动,都离不开识别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理解孩子的当下需要。

保育员既可成为幼儿行为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也可成为教师与幼儿互动过程的观察者,帮助教师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幼儿,为教师行为的改善提供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全相信保育员在一日生活中也能观察幼儿,及时反馈和教育,而且绝不只在生活体验区。

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孩子的生活中与孩子发生联系的每一个成人,在与孩子的直接、间接互动中都会或多或少承担教育者的角色,成人的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论是保育员,还是父母、祖辈,甚至是幼儿园中的厨房工作人员、保安等,家庭中照看孩子的保姆,幼儿的所有教育者都是观察的有力主体。

《纲要》早巳明确提出,“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每一位教育者的观察意识,继续坚定在儿童评价上的基本信念——每一位教育者皆为观察者。

乐意倾听不同的声音

当观察者不再是教师一人,当观察的时空不再是高度控制的“实验室”情境,而是幼儿园的时时处处,那么我们除了能搜集到体现儿童发展的客观信息,还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声音。如何处置这些不同的视角、观点呢?

笔者希望引自德国现代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概念,可以提供面对各种带有主观性的不同声音的一种态度参考——谨慎对待,深刻反思,寻求“对话”。

“对话”概念出自马丁·布伯的代表作《我与你》。“我”不是把自我之外的其他存在当成被利用的对象,而是把对方看作独立的主体,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依存。在布伯看来,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真正关系就是在“我与你”两个主体之间发生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关系。

这启示我们审视: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境中观察,一味追求客观是否适宜?比如,我们观察到某幼儿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在建筑区搭火车轨道,可以在头脑中迅速形成该幼儿“专注建构游戏”的表象,并在之后的记录中写下“某某专注地搭火车轨道”。这时,我们无需纠结幼儿到底是玩了20分钟还是30分钟,怎样描述更客观。相比客观,我们更需要了解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真实发展。

所以,老师更需要用心观察该幼儿在游戏中行为动作、原始语言、作品等反映发展里程碑的关键细节,用纸笔、相机、录音笔等设备记录下,并能在头脑中建立幼儿游戏的真实表象,通过记录还原出幼儿游戏的真实场景。

因为不是要追求纯粹客观的观察记录,所以当游戏中幼儿有需要时,我们可以适宜介入。我们当时的情绪反应、与幼儿的对话和互动、头脑中的想法,只要确实存在、被我们自己感知到,都可以记录下。

当我们把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观察对象、不同观察者进一步交流,那么更大范围、更多元的对话自然建立。 “对话”寻求的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理解彼此的理由和出发点,

更信任对方,更理解幼儿,更明确具体支持幼儿发展的方向,最终求得下一步行动的一致立场。

因此,当围绕孩子的发展,把来自各方的观察、解读都联系在一起,我们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自然会结成研究孩子、支持孩子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形成对于我们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和解读幼儿行为,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类似区域游戏中的观察等诸多问题可以由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地、创造性地解决。

放下“教”的结果

众多来稿中,老师们认真地写下了制订观察计划的过程,罗列了各类观察重点,希望能帮助话题作者解惑。但从中看到,在幼儿园的活动区中,尽管常常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但依然存在大量物化了目标的作业性材料,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投放在活动区中,而教师在观察和指导时也多以教育目标为基准。

比如,一位老师写道:“在主题活动《快乐的儿童节》进行期间,一次区域活动中,针对重点区域——美工区,我设置了这样两个目标。第一,能选择合适的彩色形状纸片黏贴小熊,并给小熊画上眼睛和嘴巴;第二,游戏结束时能够快速地整理游戏材料。在配班老师和保育老师指导的非重点区域中也会有相应的指导目标,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前一次孩子们操作时的情况记录下来有待提高的方面。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就能够有方向地进行观察和指导。”再如,话题作者也提到,班上会有一位教师先观察要完成“个别任务”的幼儿。

自然,如果投放了大量玩法确定、目标明确的“作业性材料”,在材料物化目标的同时,也会局限和固化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的观察目标也就会随之指向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而不论是轶事记录还是评等分级,观察的重点会更多放在幼儿的学习结果上。

而活动区本应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开展游戏的场所,幼儿主要通过自发性游戏来学习,教师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同时,运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目标和幼儿的典型表现来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指导,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那么,面对幼儿的自发游戏,教师具体又要关注什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左晓静老师提出:“区域活动中,教师最关注的应该是幼儿的状态、兴趣、需要、已有经验、遇到的困难和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幼儿的自然智慧。”观察的核心是游戏活动中所有能反映出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行为表现。相对结果导向的教育目标,幼儿的主体性更多体现在过程中,这也意味着教师的观察会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持久的坚持。

长久以来“以教为中心”的幼教范式导致我们无论在观察还是在回应幼儿的活动区活动时,容易追求结果,重预设、轻生成,重“教”轻“学”;在整个社会追求效率、速度的浮躁心态下,我们更容易要亮点、要新意、要速度,而不能容忍孩子的“慢慢来”。所以,我们需要对照《指南》,再一次明确在幼儿园工作中,我们到底应该重视什么、在乎什么。

珍视每一处观察时空

我们最终在观察中要寻求的答案还在孩子身上。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只有区域游戏环节,才能观察幼儿吗?大多数老师会马上回答“不”。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大量幼儿生成的活动,蕴含大量自然、持续、反复观察儿童的契机,这是带班教师在自然工作状态中以随机观察为主的根本原因。

笔者尝试鼓励一线教师结合随机观察和有计划地记录,开展“浸入式”幼儿发展评价。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幼儿园教师身兼教育者和观察者,不必过分强调观察的条件,也不必因为观察任务而放弃教育者的基本工作职责。

相比实验场景中的观察,随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方便教师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幼儿的真实行为表现,观察与日常带班结合,不增加额外工作量;但缺点是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材料都缺乏合适的命名,具体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行动性、经验性和场景性的,观察时容易留下表面印象、主观感受,而缺乏理性思考。因此,随机观察最好能结合及时、方便、长期的记录,以及定期的回顾,让幼儿发展评价浸入在日常带班中,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

1.及时、方便、长期记录,促进观察习惯的养成。如果要尽量还原真实的观察场景,及时记录非常重要。记录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对大量教育过程中的现象、事物,进行命名和梳理逻辑的过程。记录的过程帮助教师从直觉性、经验性工作中脱离出来,进行理性思考,有效促进教师反思。

要保证及时,就必须让记录更为便利。每次观察后,不会也没有必要都形成大段的文本记录,有时候我们只进行简单的拍照、录像,或在便签纸上记录关键词,并稍作整理。比如,“来园后,静静烦躁不安,哭着喊妈妈”;“活动区环节,小伊在架子上发现了他最爱玩的长颈鹿,用力往上跳,想把它拿下来。”

尽管这些记录很简短,但因为能表现幼儿的状态、情绪、兴趣、发展水平和问题解决策略等,如果长期坚持,我们依然能看到幼儿的发展与学习的连续性、复杂性。而且,随着量的积累,教师越来越容易把握哪些观察内容需要用大量文字进行详细记录,而哪些只需要保留照片、视频或作品,放入幼儿成长档案。一旦养成习惯,教师可以更为有效省时地观察记录。

另外,班级中经常出现同伴互动、合作游戏,在对一些事件进行观察时,常常涉及多名幼儿。这样的事件被记录后,可以交叉引用于多名幼儿的成长档案。比如,以下的事件记录。

小班刚开学,美工区,西西用各种颜色的手工纸,撕出小猫、小狗、草、猕猴桃的轮廓,形状很逼真。西西说:“小猫要过生日,小狗在草地上采了很多猕猴桃,送给小猫。”乐乐听了说:“小猫不吃猕猴桃。”乐乐剪了一个纸条,放在小猫旁边,说:“小猫吃鱼。”西西把鱼扔在桌子底下。乐乐看到老师走过来,撇着嘴哭了。

我们既可以从小肌肉发展水平、语言发展水平来解读西西的优势,也可以从乐乐的角度,分析其小肌肉发展水平、合作游戏意愿和交往的主动性,分别寻找介入的线索。

2.定期回顾和调整。保证观察的公平和效率。

为了保证大班额下每位幼儿获得同等的关注机会,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班级中所有教师和保育员可以在每周五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统计,计划下一周需要重点观察其他哪些幼儿,作为平衡。

同时,整理观察记录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回顾、审视这些记录,找寻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模式,并参照《指南》确定幼儿下一步发展的可能方向和需要的支持。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老师能否在一日生活中有时间、有心思观察?能否在工作中静下心来搜集儿童发展的证据,学习解读幼儿的发展表现和过程,让观察成为工作习惯?能否将观察记录放在与组织幼儿活动同样重要的位置?这里除了一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恐怕还需要幼儿园管理者以及与幼儿园相关的更多人士、机构来反省。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的起点,而实现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之间还存在各种手段、途径,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手段不能代替目的,对于观察效度、信度的追求不能掩盖观察的本来起点——了解幼儿。

观察幼儿不是因为要把幼儿教育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而是要实现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要我们从内心深处理解、尊重、欣赏每一个幼儿。而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又如何实现理解、尊重和欣赏?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小班游戏《连一连》


小班游戏《连一连》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初步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自己动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连一连》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年龄段幼儿具有活泼好奇、模范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为了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特设计本节课。让幼儿自己动手,边玩边学,掌握“配对”的游戏

活动目标

1、 初步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通过自己动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4、 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5、 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 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活动准备

简易拼图 活动卡片 废旧笔(拆分开的)

活动过程

一、对话导入:

请小朋友来拼一拼

二、感知部分与整体:

1、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拼图。

2、让小朋友交换一下,在拼一拼。

3、完成活动卡片。

三、巩固延伸:

1、请小朋友玩配对的游戏。

2、说一说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的例子。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

优点: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缺点:配对游戏没有很好的展开,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还欠缺。在下一节课的巩固练习中,让幼儿多玩一会游戏,多说一些有关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的例子。

中班体育游戏活动伙伴连


中班体育游戏活动伙伴连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教学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尝试用报纸把两个朋友连在一起,和朋友连在一起行走时尽量协调行动,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伙伴连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报纸把两个朋友连在一起。

2.和朋友连在一起行走时尽量协调行动。

3.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4.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用报纸把两个朋友连在一起,协调的走不把报纸撕坏。

2.教学难点:两人能和谐的喊口令行动时尽量协调行动。

活动准备:

1.数量充足的废旧报纸并挖洞。

2.室外较宽敞的场地。

活动过程:

1.找个好朋友

(1)师:我们小朋友是不是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啊?(是)那我们边唱《找个朋友》啊,边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好不好?(好)

(2)师:你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

(3)师:现在好朋友手拉手,坐在老师的边上。好朋友在一起,开不开心啊? 师:那想不想好朋友在一起不分开啊?老师这里啊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它能让两个好朋友不分开,象一个人一样。

2.好朋友不分开

(1)师:(出示制作的“伙伴连”)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啊?(报纸)恩,这报纸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有两个洞)我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和老师连在一起。

(2)师:有没有看清楚啊,那老师要请一对好朋友来试一试老师做的设计。把一条腿或一只手伸进洞里,这样两个好朋友是不是就连在一起了。师:现在请每对好朋友都拿一张报纸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连在一起。 提醒幼儿在钻的时候要注意动作幅度小一点,不把报纸撕坏。

(3)教师仔细观察,鼓励失败的幼儿找出原因再次尝试。

3.好朋友一起走

(1)师:我们两个小朋友啊,刚刚在一起不动,现在呀,老师呀,要让你们动起来,两个人一起走路。怎么样走才能不摔跤呢?(让幼儿讨论回答)

(2)师:如果我们喊口令,两个人一起喊“一二一”,一起走,会怎么样?我们试试看。(表扬配合默契的幼儿)师:(请一对对好朋友站在同一起点上,听指令向前走)我们来比赛,看哪对好朋友配合的最好。

请一对对好朋友站在同一起点上,听指令向前走,一起取球回来者为胜利。

4.放松活动:全体幼儿连成伙伴连

老师当毛毛虫头,幼儿当毛毛虫身体,用伙伴连连起长长的伙伴连,扭一扭,走一走协调地走回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从中学会了交朋友、学会了尊重彼此,游戏中乐其融融,玩得很开心,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唯一不足的是我没有考虑到中班年龄特点这个问题,活动时间太长,有些小朋友不久就累了,跳不动了。

活动区活动


Huodongqu huodong

活动区活动(corner activities) 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长期以来,由于对活动区活动的性质与功能认识不足,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把活动区活动演变为教学活动,或对活动区活动采取放羊式管理。

活动区的种类、活动内容、材料的提供等需要教师事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接受能力设计好。

比较常见的活动区及其活动内容有:角色游戏区,设有娃娃家、医院、商店、厨房等,幼儿操作其中材料,扮演社会上或家庭中的角色,开展角色游戏;积木角,幼儿利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积木及其他辅助材料,如玩具、泡沫块等搭建房舍、门廊等,也有的将之称做建筑角;音乐角,通常准备铃鼓、手铃、自制沙锤等简单的乐器和录音机,幼儿自唱自跳或玩乐器;植物角或自然角(科学角),布置常见的植物和动物标本,供幼儿观察;语言角,一般备有看图说话的图片或贴绒玩具、识物图片等,幼儿在此练习看图说话或讲述;美工角,幼儿操作纸,笔、颜料、彩色线头、胶水等材料,进行绘画、粘贴等;故事角,稍稍远离其他活动区,备有收录机、磁带,有些还有铅笔和白纸,幼儿从收录机中听故事讲述,感兴趣者还可在纸上画出故事的内容;图书角,一般设在安静而光线充足的角落,幼儿依其兴趣和爱好挑选适宜的图书或其他读物翻阅。

幼儿在活动区自己独立或与其他人合作开展各种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其计划巡回指导,以自由游戏为主,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帮助幼儿及时处理活动当中的问题,依单个幼儿的情况实施个别教育。

幼儿游戏活动的六种观察记录方式——以美术区角游戏活动为例


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幼儿教师通过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全面了解行为发生的具体过程,以便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那么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去观察记录呢?下面我以美术区角游戏活动为例,谈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描写式记录

以往我们教师进行观察记录都是将活动中的一个流程或是一个区域中发生的一些事进行从头至尾的描述,并针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情况进行分析和反思。

案例一:美术区《制作风筝》

今天美工区里的内容是制作风筝,在老师示范后大家开始动手。哪里黑线,哪里虚线,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已经能够理解并知道剪和折。但还有一些幼儿,如动手能力差的王梓晨、韩承巍,他们拿剪刀的技能还比较生疏,而且不理解黑线虚线的意思,常常把该剪的地方折了,该折的地方剪了,最终使得作品失败,看着别人制作风筝,这几个孩子情绪也变得低落。获得成功的小朋友当然是情绪高涨,我也对成功的幼儿进行了表扬,对失败的幼儿进行鼓励,让他们不要气馁。

观察分析:纸工活动大家都比较喜欢,只是有个别幼儿的能力较弱,不会熟练使用剪刀,不懂得线条的运用,所以在活动中总有幼儿失败。如何对待这样的现象和幼儿?我觉得首先要耐心指导和帮助,同时还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这样幼儿的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就提高了,也就会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这种观察记录方式能够将整件事情讲述清楚,让旁观者也能一目了然,了解整个区域中发生的事情。但是这种记录方式会显得太宽泛,即泛泛而谈,没有侧重点,对于幼儿的一些个人能力提高不明显。特别是在美术区里,教师采用这种观察记录方式很难反映出幼儿的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因此需要更多的记录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

二、照片式记录

照片是很好的行动停留、作品保存方式,在游戏活动观察时,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拍摄,然后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图片可以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表现,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还可以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些直接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能力。如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了解幼儿在作品中表现技能的发展水平……

案例二:美术区《秋天的落叶》

观察分析:美术区里让幼儿绘画秋天的落叶主题,这是悦悦的作品,她画出了树叶在空中飘落及落在地上的画面。从画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事物的遮挡关系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树叶飘落到地上的量还可以增加,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并想象秋天的树叶飘落一地的情景,将树叶掉在地上的各种形态及层次表现出来,这样幼儿的美术表现技能将更进一步。

三、表格式记录

表格可以将一些信息进行汇总,通过比较并得出数据结论,从中可以梳理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反馈。

案例三:幼儿选择区域活动情况调查

观察分析:活动中,我对幼儿选择区域活动进行了观察及统计。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前的选择有些不情愿,由于每个区域都设置了6名幼儿,这限制了幼儿的自由选择。所以从调查表中发现,幼儿活动了10分钟后,有很多幼儿已经被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所吸引,从而不遵守游戏规则,离开了自己所选择的区域活动。反思自己的游戏设置,应该给每个区域都设置10名左右幼儿的空间,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而不能因为人数满而让幼儿进行其他活动,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若是人数太多可以再开设,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更快乐地学习。

表格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如统计幼儿选择区域活动的次数,可以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并鼓励幼儿尝试其他的区域内容。

四、对比式记录

对比就是两者或三者之间进行比较,在美术区里可以采用不同幼儿对同一材料主题的操作方式、能力差异、操作结果等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

案例四:美术区《泥贴花瓶》

琪琪:琪琪把橡皮泥搓成细细长长的条,然后把它们拼成花瓶的外形,再在花瓶里面用一些图案装饰,这些图案有的是搓成细长条形后拼出来的,有的是捏成小球后压扁成一个个小圆点的……

小宇:小宇用一大团橡皮泥捏成一个立体的花瓶,然后用细长条拼出各种线条图案,贴在花瓶表面。

观察分析:两名幼儿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制作泥贴花瓶,琪琪是平面的,而小宇是立体的,从作品完成情况来看,做得都非常好。但是再深入分析,小宇的表现能力更强一些,立体的要比平面的难度高,而小宇能够选择制作立体花瓶,可见他勇于挑战高难度,有较强的自信心,而且能将平时线描画的方法运用到手工制作中,美术表现技能再次提高。而做得同样不错的琪琪,教师可以表扬并适当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琪琪挑战更高的难度,尝试其他的制作方法。

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有着不同的发展层次,教师不能硬性要求幼儿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否则会抹杀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幼儿有不同的创造方式,我们应鼓励幼儿,在其能力有限的时候稍稍提供帮助,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更大的活动欲望及兴趣。

五、追踪式记录

选取其中一名幼儿进行追踪式观察,从他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来反映问题。

案例五:美术区《绣红旗》

今天洋洋选择了美术区绣红旗。可是她绣了几下,发现不太对,就放下手中的东西跑到其他区域去了。她到处看了看,转了一圈后又回到美术区里,拿起刚才的绣布又继续准备绣红旗了。这次她先看了下旁边的婷婷是怎么绣的:一次往上,一次往下,来回地绣。然后她也学着婷婷的样子来绣了。开始绣的间距有点大,不过后来她自己慢慢地调整了,绣得越来越好,最后成功地绣好了一面红旗。

观察分析:洋洋一开始选择的是美术区,说明她对今天美术区的《绣红旗》特别感兴趣,也非常想要尝试。可是绣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她选择了放弃,到其他区域去了。可她最终回到美术区,可见她对绣红旗兴趣满满。她能独立观察别人的做法,再自己尝试,没有寻求老师的帮助,说明幼儿独立性、自尊心很强,在自己的努力下绣完了红旗,信心倍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区域活动中追踪幼儿个体,可以对她的行为针对性地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录像式记录

录像是保存幼儿活动情况的最好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全程观看,便于教师分析反思,但是这种方式比较繁琐,增加了工作量,因此我认为这种方式更适合在教研组活动中采取,让全体教师共同探讨、学习,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

幼儿园游戏活动常见12问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常见问题

1、小班入学后,教师如何设置游戏区域:用形象逼真的玩具设置娃娃家、理发店、公共汽车等都可以。入学初,可以不教孩子怎么玩,幼儿喜欢什么就让他玩什么,之后逐步在过程中推进游戏的水平。(案例:一开始让孩子拿着医院里的听诊器等玩具随便玩。两三个星期后,问:你玩的是什么呀?看样子像是医生哦,是医生吧?这样来引出角色。再之后,分享时可以说:今天有好几个医生哦,医生都是在哪儿上班呀?这样引出医院)

2、中大班幼儿如何把握区角和角色游戏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学习和游戏的关系。对这两方的处理,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游戏中有学习;第二层次是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第三层次是把学习和游戏分开来。如果分不清哪是学习哪是游戏,不如索性就把两者分开来,学习是学习,游戏是游戏,等有经验了以后,再把游戏和学习合起来。

3、如何吸引小班孩子投入游戏分享:可以用游戏或者儿歌把整个过程串起来,让孩子都讲讲自己的游戏。需要教师想各种办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孩子不能说出游戏的闪光点怎么办:孩子说不出是正常的,因为孩子眼中的闪光点与教师眼中的闪光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没有办法说出老师所认为的闪光点。(案例:游戏中一个孩子扮演记者,要采访娃娃家的妈妈。到娃娃家去了三次,妈妈都没有答应他的要求。终于,第四次,记者采访到了妈妈。老师把这一内容放到交流活动中,想要表扬一下记者锲而不舍的精神,谁知记者不让老师讲,自己自豪的说:最后一次,我跑到娃娃家,一脚踹开门,把妈妈一把拽出来,一定要她让我采访!)可见,孩子眼中的情节跟教师所认为的情节有多大的差别。

教师在分享交流时可以选择悄悄渗透的方法,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教给大家。

教师面对孩子时可以更宽容、更放松、更低位一些。

5、游戏中不能顾及到每个孩子怎么办:游戏中无法顾及到每个孩子是正常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去顾及。当孩子有事情做的时候,是不希望被人打扰的。当幼儿需要老师去顾及的时候再去顾及孩子。

哪些时候需要顾及孩子?一是游戏中产生争执的时候;二是孩子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三是游戏中有危险动作的时候;四是有消极不健康的游戏内容的时候。

顾及孩子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淡化情景、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

补充问题:游戏讲评时无法顾及到每个孩子怎么办?

有时候很多孩子都有迫切需要的,这时候老师就要想办法怎样满足孩子的需要。(案例:在教室里放5个玩具话筒。游戏后,想要发言的孩子就去拿话筒,这样就有机会发言了。而没有拿到话筒的孩子不能发言。)这种有规则的满足孩子需求的做法,更适合大班。小班就最好让大家都讲讲;中班可以设置的话筒多一点,让很多幼儿都能上来说说。

6、“阅兵式”应该定位益智区还是建构区:所谓“定位”,就是老师对游戏价值的预先设定,是把游戏作为一种手段。这样的话,“阅兵式”到底属于哪个区域,由老师预设的价值来定。如果把“阅兵式”看做孩子的游戏,就要从游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孩子的游戏最初是模仿,逐渐走向替代、建构等。从游戏发展的过程来看,每一阶段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明确,游戏区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预设的;游戏区是主张游戏的还是主张学习的。益智区和建构区都是以学习为主的区角。

看一场游戏,不要去追究到底是什么区,而要看孩子的主要行为,看游戏对他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定位”的标准是要看幼儿的大多数行为。

7、幼儿水平有限,教师如何推进游戏:教师认为孩子游戏水平有限,源于对儿童原有水平的预估不足。教师预设了孩子游戏的模式,而孩子却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情况去玩。要注意,游戏不像上课一样有预设的目标,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映。游戏水平是在原有经验上一步一步慢慢推进的。教师要学会在孩子有限的水平上帮孩子梳理问题、提升水平、扩展经验。

补充问题:游戏中出现了消极的内容怎么办?(一个孩子满足于扮演小偷)对孩子采取不关注的态度,弱化他的行为。另外要想办法转移孩子的兴趣点。

8、中大班游戏对情趣性上的要求:在游戏材料投放时,小班应该更多的投放逼真形象的材料。中班主要投放替代性材料,到了大班就主要提供素材。材料的复杂度是逐步降低的。大班游戏情境创设以幼儿的意愿为主,但不反对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9、有些游戏情境孩子玩腻了,教师如何处理:游戏的主题应该是动态的。当游戏内容缺乏吸引力了,没有人玩了,就可以缩小或取消。(案例:小医院的六次取消六次开设)同时,教师在新开一个游戏主题时,要对该主题对孩子的吸引力做预先的价值判断。

10、小班角色游戏开始时如何交代:不要把游戏开始时的交代作为一件有负担的事情,哪个对孩子有效就用哪个。所谓“交代”就是要激发兴趣,让孩子知道玩什么,了解一些游戏时的重要事项。

11、如何让孩子在不变的游戏内容中保持长时间的兴趣:老师要避免游戏主题不能变的想法。当幼儿对某一主题没有兴趣时,主题是可以取消的。

12、交流的内容如何选取?面面俱到还是重点交流?交流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肯定是重点交流。而重点交流不等于定点交流(只交流一个问题)。一次交流涉及到了情感、认知、能力、习惯和情感态度,就是好的交流。

浅谈活动区游戏后的分享活动


活动区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室空间的大小,巧妙选用隔断物,有针对性地创设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活动内容,满足幼儿多种游戏需要的室内活动。

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游戏中幼儿的情绪,观察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观察幼儿的个体经验水平等。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育需要和当时的客观情况而定。因此,分享活动是否有效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教师怎样才能组织一个有效的分享活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做一个有慧眼的摄像师:学会敏锐观察

有效的分享活动首先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学会敏锐观察。因为游戏有别于学习活动,其本身的性质更加突出了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过程没有既定的预设目标,教师预设的过程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过程中,而游戏过程本身更多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创造。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幼儿游戏权利和发挥游戏教育价值的两者兼顾,教师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观察的重点是否有针对性,观察的内容是否全面,都通过教师的一双慧眼进行捕捉。如随着“我是中国人”主题的开展,幼儿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对服饰产生了兴趣。随后,在幼儿的提议下我们有了“喜洋洋服装加工厂”。我们在这家“服装厂”投放了很多半成品材料,有各种颜色的彩线、塑料袋、彩色手工纸、布料边角、衣架、自制小熨斗、塑料管子、小绒球、扭扭棒等。游戏中教师重点观察的是在“服装厂”中幼儿会扮演什么角色;幼儿对这些角色的经验有多少;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创造了什么;作品的创造对推进游戏有什么积极作用,幼儿又是如何创造的等。

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对游戏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全面观察,只有对幼儿的游戏意识和游戏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才有可能捕捉到最有价值也最能适宜推动游戏积极进展的分享点。如第一次游戏时,我在进行全面观察后,了解到幼儿对服装加工厂的角色经验是模糊的:做经理的幼儿整天跑进跑出,对经理的工作内容不明确;做服装设计师的幼儿一直忙于画画,和其他角色没有交流:做成衣师的幼儿也埋头于用手工纸在马夹袋上贴她喜欢的花样,角色与角色间没有互动。这时,我以订货人的身份抛了第一个问题:“需要订货请问找谁?”经理说:“我是经理,请问你要订几件衣服?”“我想看看你们衣服有些什么样子再决定。”经理说:“好的,设计师请把设计的样子拿过来。”设计师拿了两件她画的衣服的样子,我故意挑了其中的一件,并要求看看实样。这时,经理发现成衣师做的衣服和设计师设计的完全不同,于是,他请成衣师先完成客人订货的衣服款式,成衣师看了画的画后开始按她的理解创造起来,过程中还得到了设计师的指点。

观察到以上情景后,我思考的是:我观察到了什么(幼儿对角色的认识、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幼儿制作服饰的过程以及幼儿最后的作品等)、在游戏初始阶段,我应该分享什么内容有助于推进幼儿的游戏行为,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以便激发幼儿下次再游戏的兴趣。

二、做一个有技术的剪辑师:学会精心删减

有效的分享活动需要教师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筛选,作出判断的思维过程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挑战。

基于以上游戏观察到的不同内容,到底选择什么进行分享会更加有价值,我对内容进行了筛选。我判断的依据是:游戏中幼儿主要缺失的是什么经验(角色与角色间的关系);缺失这种经验对游戏的进一步推进有何影响(游戏成了个体操作,缺少了角色交往,游戏情节单一,不利于游戏的进一步深入);这是幼儿共性缺失的经验还是个体的(幼儿们对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定经验,但对同一行业中几种角色工作间的关系是缺失的);如果我今天抓这个点进行分享,那么下一次游戏时可能会有什么改变(角色与角色间可能会有商量与合作,有利于新的游戏经验的产生)。

于是,我决定本次分享活动的其中一个点定位在幼儿对服装厂“经理一设计师一成衣师”三者间工作关系的经验拓展,引发幼儿对“服装加工厂还可能有哪些角色"“他们的工作有什么职责”发生兴趣,由此产生进一步关注的欲望,使游戏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展开。

三、做一个有想法的导演:学会巧妙演绎

有效的分享活动不仅取决于你对过程的观察是否具有目的性、对内容的筛选是否具有依据,同时也取决于分享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否有助于幼儿理解、是否考虑全面性和个体差异等。不同的分享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想法、有思考的导演,才能令分享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

基于以上游戏捕捉到的分享点——拓展幼儿对角色间工作关系的认知经验,我尝试的分享方法是跟进提问法,并出示幼儿游戏时的照片。

问题一:猜猜今天“服装加工厂”里有谁?出示三个幼儿的照片,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谁?(做三个牌子,写好经理、设计师、成衣师):教师取出刚才定做的衣服,介绍说:这是我今天在加工厂定做的衣服,我非常喜欢哦,如果你想和我一样也在加工厂得到一件你喜欢的衣服,一定要听我介绍给你好办法。

问题二:猜猜我一进加工厂会和经理说什么?出示教师和经理对话时的照片(幼儿自由发言:你好,我想要做一件我喜欢的衣服。好的,你要做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问题三:经理为什么要把王老师带到设计师那里呢?出示教师、经理和设计师在一起的照片(幼儿自由发言:请设计师为王老师设计;请设计师让王老师挑选她设计的样子)。

问题四:那你们猜猜最后谁帮我做成这件衣服的?她又怎么会知道我要做这种样子的衣服,而且没做小没做大,尺寸正好。出示衣服作品,我们请成衣师来揭秘吧。

教师小结:原来,为客人做一件满意的衣服是需要经理、设计师和成衣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下次,请你们也去服装加工厂试试哦。

我分享的是游戏的一个过程,而我需要让幼儿拓展的是过程中有关客户、经理、设计师、成衣师工作关系的经验认知,抓住提问的关键就能自然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其次,运用照片再现游戏角色,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及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兴趣;再则,出示作品“衣服”,可以激发幼儿下次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也是对本次活动中成衣师的一次鼓励。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活动区游戏以室内为主,因其发展功能定位的多元而更突显了它的地位和价值。教师在室内开展活动区游戏,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投放适切的材料。如何充分挖掘活动区游戏的教育价值,更需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做到观察有目的、判断有依据、分享有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即幼儿的“真游戏”,又能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即教师在游戏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语言区的建设与活动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鉴于此,语言区的活动应能满足幼儿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更为多元的语言区环境,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内容,支持幼儿通过阅读、视听、讲述、表演、制作等多样的活动,发展倾听、表达、阅读和前书写能力。下面就我们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环境创设

1.空间布局

阅读是语言区的一项重要活动,需要良好的采光条件和安静的氛围,因此我们选择在活动室光线明亮、柔和的一角设置语言区,且避开音乐区等较为嘈杂的区域,利用书橱、矮柜围合成半开放的空间。其中,小班语言区分隔物不宜太高,以便教师观察幼儿,也让幼儿能随时看到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跨领域的探索活动增多了,因此,教师在设置语言区时也需考虑与其他区域活动的联系。如,我们将语言区设于科学区、美术区附近,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遇到疑问可随时到语言区查阅资料,在语言区自制图书时可以到美术区寻找需要的工具材料等,在美术区进行艺术创作时可到语言区翻阅艺术欣赏方面的图书寻找灵感。

考虑到语言区除了阅读之外还有视听、讲述、表演、书写、制作等活动,为避免相互干扰,我们在语言区里划分出看、听、说、做等小的功能区,利用桌椅、书橱、沙发等进行分隔或利用地垫分区,使幼儿更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故事表演活动因需要较大场地,且声响较大,我们会在睡房或走廊另辟区域,或与音乐区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以避免对语言区其他活动造成干扰,也保证幼儿在表演活动中可以充分探索、尽情发挥。

2.氛围营造

语言区的氛围应该是静谧、愉快的,这样的氛围可以带给幼儿安全感,有利于幼儿放松地阅读和交流。为此,我们注重色彩的运用。温暖的色彩能带给小年龄幼儿安全感,因此,在小班我们多采用粉色等温暖的色调,营造温馨的氛围;到了中大班则更多采用清新的绿色或静谧的蓝色作为主色调,让幼儿能够舒缓心情、静心阅读。我们在地上铺设泡沫软垫,摆放柔软的沙发和靠枕,选择高度合适的桌椅,让幼儿可以舒适地阅读、书写;我们在角落设置了小帐篷,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私密空间,让幼儿可以独自安静地阅读或与同伴交流;我们摆放了一些毛绒玩具、绿色植物,营造出既富有童趣又清新自然的活动氛围。

3.工具材料的摆放

语言区有各种各样的图书以及视听设备、书写工具、表演道具,这些工具材料的摆放需要合理的设计。

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还不会有目的地寻找自己想要的图书,因此,我们将图书直观地呈现在他们触手可及的位置。如,将书放置在敞开式的书柜中或透明的收纳袋中,让幼儿一眼就能看到。中大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但仍缺乏目的性,易受眼前事物的影响。我们观察发现,离沙发近的书橱经常被光顾,而离沙发远的书橱却常常被忽略。后来,我们将书橱都移到沙发边,幼儿光顾的频率马上高了起来。

我们引导幼儿自己按标记收放图书。小班幼儿已能感知事物的一一对应,于是我们在书架上贴了各种简单的形状或动物标记,并相应地在每本书封面的一角也贴上标记,引导幼儿寻找对应的标记,把书"送回家"。到了中班,幼儿产生了类别意识,我们就在书橱上每层贴一个标记,摆在这层的所有图书都贴上一样的标记,以引导幼儿学习对应标记分类摆放。随着幼儿类别意识的增强,我们引导幼儿将图书分为故事类、科学类、美术类等不同类别,分别绘制不同的标记贴在封面上,以便大家按标记整理。从小班起就引导幼儿自主收放图书,为我们后续建立班级图书馆、引导幼儿自主借还和管理图书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视听设备、表演道具、书写工具等直接放到相应的功能区中,幼儿在需要时能方便地获得,活动结束时也可即时物归原处,不容易造成各功能区活动相互干扰、不同类型活动材料相混淆的现象。对于同一功能区的不同材料,我们提供分类盒等收纳装置,以便幼儿有序整理。

4.墙面布置

墙面具有展示交流的功能,如,我们在墙上设置了"好书推荐"板块,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引导幼儿有意识地选择图书。又如,在墙面上呈现操作步骤图、活动记录表、温馨提示、活动区公约等,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墙面也可用以呈现故事场景,以引导幼儿讲述、表演。如,根据《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在墙面上呈现散步路径和场景,幼儿就可以拿着玩偶根据图片提示讲述或表演故事。需注意的是,在墙面呈现操作材料要考虑幼儿的身高,以方便幼儿操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引导幼儿参与到墙面布置中,和幼儿共同讨论内容及布局。如,墙上可以呈现什么内容?怎么布置才好看?好书推荐、活动区公约贴在哪里容易让大家都看到?"读书笔记"板块设置在哪里方便大家自主张贴和欣赏交流?给予幼儿参与墙面布置的机会,加强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让幼儿体验到自己做主的满足感,增强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二、材料与内容

我们从幼儿听、说、读、写等方面关键经验的发展需要出发,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

1.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从画面、内容等方面考虑,选择多样的图书提供给幼儿。

小年龄幼儿容易注意到画面中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因此,我们会选择一些单页单幅画面、形象简单、主体突出、文字较少的图书提供给他们,如《小蓝与小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等。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幼儿能逐渐关注画面细节,感受画面所传递出的情绪色彩。因此,我们会提供画面内容丰富、细节饱满、富有想象空间的图书,逐步增加单页多幅画面的图书。如《糟糕的头发》中,狮子不断变换发型的画面吸引了幼儿一幅幅仔细地观察。此外,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儿童画、油画、版画、水墨画、剪纸、泥偶、摄影等不同画面风格的图书,丰富幼儿的感受。如《昆虫躲猫猫》用真实、生动的摄影画面展现了各种昆虫巧妙隐藏自己的方法,激发了幼儿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在内容上,我们会提供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也会根据当前的主题活动提供相关的或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小年龄幼儿喜欢重复,我们会选择情节单一易于理解,内容重复性强的图书,如《拔萝卜》《"小玻"系列》等。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增强,情节较为复杂的图书更能满足他们阅读的需求,比如《子儿吐吐》《葡萄》等。此外,除了故事类图书外,儿歌、散文等体裁的图书以及科学类、美术欣赏类图书等多种类型都应有所涉及。

我们还会为幼儿提供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如,适合小年龄幼儿的布书、洞洞书,以及具有一定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翻翻书、立体书等,类似《好饿的毛毛虫》《汽车的轮子》等图书都深受幼儿的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图书种类并不是越多越好。小年龄幼儿喜欢模仿同伴的行为,和同伴阅读一样的图书,因此,提供的图书种类不宜过多,但同种的数量要充足,以免发生争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图书资源不断丰富,我们可根据现阶段的主题活动和幼儿的兴趣,集中投放同类读物,放在显眼之处。如,我们投放了《我爸爸》《我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和爸爸》《我和妈妈》等同类图书,引导幼儿感受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在大班,我们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精心挑选图书带到幼儿园,经过筛选后投放到语言区,建立"小小图书馆"。我们请家委会负责管理图书并建立了图书借阅制度,鼓励家长经常推荐优秀的图书以不断更新和丰富语言区的图书资源。

2.投放数字化视听材料,让幼儿通过多通道参与阅读

我们提供数码播放器、故事机、点读笔乃至电脑等,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通道参与阅读。

首先是与图书内容相匹配的音频材料。如,将重点投放的图书中的文字录制成音频,与图书同时投放到语言区,并提供播放器、耳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图书。

其次是拓展性的视频、音频材料以及电子书等。如,在主题活动"虫虫总动员"中,我们在语言区投放了图书《昆虫躲猫猫》,并在iPad中存放了相应的电子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根据幼儿的兴趣将有关昆虫的身体结构、生长变化的视频存放在iPad中,以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认知经验。又如,结合"爱祖国"的主题活动,我们提供了有关首都北京、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拓展陛视频资源,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祖国的风貌,增强归属感。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拓展了经验,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利用iPad等设备播放动画、视频,除了需要让幼儿学习如何操作外,也需要引导幼儿学习自控。因此,我们重视引导幼儿建立使用iPad的规则。我们将小班幼儿观看的视频、动画等时长控制在5分钟内,并让幼儿明确每次看完一遍就不能再看了。随着幼儿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萌发,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观看时要坐端正""保持一定距离""看一会儿要让眼睛休息一下"等iPad使用规则,我们将这些规则画下来张贴在墙上提醒大家共同遵守。我们还引导幼儿自己利用iPad中的计时程序,到了时间自觉关闭设备。

我们也曾有过顾虑:投放视频、音频等材料是否会影响幼儿阅读纸质书的兴趣?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这些数字化视听材料在内容上与纸质书相辅相成,且教师能把握好投放的节奏,再加上规则明确,不仅不会削弱幼儿对纸质书的关注,还会激发幼儿进一步阅读相关纸质书的兴趣。事实上,不少幼儿觉得纸质书给了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更喜欢阅读纸质书。可见,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3.提供讲述、表演的材料,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

我们提供指偶、头饰以及可在墙面、桌面上呈现的场景材料等,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讲述、表演。如,根据图书《请进来》中的内容,我们用纸板制作了简单的场景,引导幼儿分配角色边玩游戏边对话,通过游戏深入感知和理解图书内容,丰富语言经验。又如,在幼儿了解了故事《三只蝴蝶》后,我们提供了桌面操作材料,幼儿可以边听故事录音边操作材料,也可以在熟悉了故事内容后边讲述边操作。我们还在表演区提供装扮道具,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表演。这些材料营造了游戏的氛围,增强了幼儿语言表达和身体表现的积极性,提升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讲述、表演的道具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频繁更换,新旧材料的更替要逐步进行。一我们还设计了一些语言游戏的操作材料,如引导幼儿学习成语的"成语棋""成语接龙""成语翻翻乐",支持幼儿开展故事创编的"故事盒""故事台历"等。

此外,我们还尝试在语言区投放录音笔,引导幼儿录下自己和同伴讲的故事、念的儿歌,然后相互欣赏。幼儿都十分乐意反复录制和倾听,并不断改进。

4.提供书写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用写写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我们在语言区提供了书写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开展多样的活动,如,自制图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做读书笔记,写"好书推荐"等,以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三、教师指导要点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但并不代表不用作任何指导。我们认为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观察、倾听幼儿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策略。

1.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应注重自身行为的良好示范。小年龄幼儿在语言区阅读时,教师要多陪伴他们一起阅读,把书中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幼儿,如,轻柔地拿起一本书,轻声地讲故事,结束后整理好材料,按标记放在指定的位置,等等,使幼儿形成爱惜图书材料的态度。

我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具体指导幼儿如何爱护图书。如,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引导幼儿和图书做朋友,拿到书和它问声好;引导幼儿学习轻轻翻书,通过捏耳垂感受何为"轻轻地",然后迁移到翻书的动作中;带领幼儿共同整理书橱里的图书,让幼儿观看如何修补图书。在中大班,我们还引导幼儿尝试自己修补图书,逐步形成爱护图书的意识和习惯。

在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上,对于小班幼儿,我们会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幼儿共读,从阅读封面开始,带领他们一页页地翻书,指导幼儿用"亲一亲"的方式轻轻地指点画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翻书、怎样阅读。遇到动作性强的画面,我们还会和幼儿一起模仿动作,以增进他们的理解。到了中大班,我们会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深入理解画面内容,并引导他们逐渐养成专心阅读和坚持读完整本书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与同伴互动和交流,有时也会两人共读。但我们发现两人共读有时会引发矛盾冲突。我们就组织幼儿一起讨论"两人共读一本书要注意什么""我在读书时有人想加入该怎么办",从而形成了两人共读公约,比如,想要共读要先询问并征得同意;共读时,书要放在两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两人都读完才能翻页,等等。幼儿通过讨论增强了和他人共享材料的意识,学习了共享材料的方法。此外,我们也会引导幼儿根据自身需要完善活动规则。比如,中大班的幼儿喜欢且需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于是幼儿讨论后将"安静阅读"的规则改为"轻声说话,只能让交流的两个人听见",并明确"不能干扰他人阅读"。

我们还要引导幼儿学习以正确的姿势阅读和书写。我们会观察幼儿是否好好坐着看书,对于斜靠着、躺着、趴着的都给予提醒;观察幼儿书写时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并运用示范、提醒的方式纠正不良姿势。除此以外,我们会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让幼儿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2.支持幼儿充分感受和理解

我们尽可能利用区域活动、午饭前后、午睡前等不同时段,与幼儿共读。

我们在指导时重点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画面,并积极思考。小年龄幼儿阅读时常常只关注到局部,我们便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指点画面,并适时提问:"这是什么?在干什么?"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动作,用简短的语句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在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画面细节后,我们会注意观察其阅读情况,如果幼儿在理解上有困难,我们不急于念文字给他听,而是引导他:"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通过画面信息理解图书内容,从而丰富阅读经验。

我们也重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幼儿阅读时可以配合录音或观看与图书相关的视频、动画,不断感知禾口理解。

3.鼓励幼儿的表达表现

语言区的讲述、表演等活动给予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我们在这些活动中观察幼儿,通过不同的策略方法,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

我们将故事与操作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边玩游戏边讲述。如,我们引导幼儿利用故事盒演绎故事《国王生病了》。起初我们会播放录音,幼儿跟随着依次翻动故事场景图片。待熟悉后,幼儿可以脱离录音提示,自己演绎故事。故事盒等操作游戏使语言学习成为有趣的过程。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鼓励幼儿大胆通过故事表演活动表达自己对角色和故事的理解。初期,幼儿会在角色分配、空间站位、相互配合、角色动作等方面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通过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丰富表演、合作等方面的经验。

我们还会围绕一本书、一个故事或一个话题开展语言活动,以引导幼儿积累语用经验。如,在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幼儿便开展了制作图书的活动,从中进一步了解了图书结构,在前书写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得到了提升。又女口,在排图讲述"小猴买气球"的活动中,幼儿按照不同顺序排列四幅图就可以编出不同的故事;在故事讲述活动"母鸡和苹果树"中,幼儿通过线索图的提示创编故事。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也给了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机会。

4.促进幼儿交流分享

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比如,开展"好书推荐"活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班幼儿刚开始缺乏分享的经验,就先由教师推荐,说出推荐的理由,并将图书展示在墙上。我们也鼓励家长推荐孩子在家喜欢阅读的图书,幼儿可以到班上向大家介绍。待年龄稍大,幼儿就可以自己推荐图书,也可以借助图画、符号等表达推荐理由了。这不但有助于大家了解多样的图书,也是让幼儿学习表征自己对图书的理解。通过"好书推荐"活动,幼儿逐渐能针对同一本书发表不同的想法,形成了共同阅读的氛围,也激发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借助读书笔记、书签等引导幼儿互动交流。阅读后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幼儿从同伴和教师那里习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加深对图书的理解。如,幼儿在阅读《花园里有什么》时,对花园里看得见、看不见的各种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我们引导幼儿反复观察画面,画下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事物,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不断丰富读书笔记的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幼儿感受到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是需要自己去发现和体会的。随着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幼儿发现可交流的内容很多,有时是分享对书的不同理解,有时是说说书中有趣的地方,有时是围绕书的主题进行讨论,有时是交流书中美好的词句,等等。幼儿在阅读时可能无法和同伴进行充分交流,为了帮助幼儿在集中交流环节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交流的内容,我们在区域里投放了长条形便利贴,让幼儿当作书签夹在他们感兴趣的那一页。读书交流活动给了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传递着对阅读的积极情感,促进了幼儿的深入阅读。

在创设吾言区及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切的认识到,环境的创设、材料和内容的提供以及教师的指导,都必须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前提,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为宗旨,这样的语言区才能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喜欢。

从活动区看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幼儿期,能否通过更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为幼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我园经过多年的尝试,以富有特色的主题式活动区为突破口,给幼儿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活动,创造了频繁、有效、互动性、支持性的交往机会,从而让这一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一、丰富多彩的主题式活动区,有效地激发了幼儿们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了互动性、游戏性的交往机会,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过去的活动区,每个班大同小异、干篇一律,全园走下来没有新奇感,幼儿们也没有多大的兴趣。我园结合幼儿园的传统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了主题式活动区,让每个班的活动区建设有了鲜明的主题,从而凸显出个性,富有生机与活力。每个班的幼儿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从而使幼儿们的主动游戏精神得到了发挥,让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增强。

案例一:新小班的幼儿们不哭了

小班三个班的活动区主题——海底世界、森林世界、童话城堡,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活动区,把幼儿们喜欢的大海、森林、城堡、美人鱼、白雪公主、蓝精灵等以鲜活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让新生班的幼儿们被吸引、被感染。他们开心地进入游戏中.或扮演角色或操作材料或静静阅读或演绎童话。这些才走出家门进入集体生活的幼儿们,被置身其中的环境所感染.他们没有像过去那样伤心地哭泣、撒赖等,入园焦虑在互动性的活动区得到释放。同时,结合幼儿经验和年龄特点打造的活动区.让幼儿们找到了话题的切入点。他们熟悉的童话人物与情感世界呈现在面前,于是,彼此分享、主动交流、师生活动由此产生了非常频繁而有效的交往行为。几天下来,幼儿们学会听、学会说、学会做,当他们用稚嫩的语言说出“妈妈早、老师再见、同学好”,当他们回家生动再现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同伴的交流等情景时,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二、变化着的主题式活动区,宽松民主的氛围与自主选择的机制,为每个幼儿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

主题式活动区的特点是切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把他们熟悉的生活迁移到幼儿园,从而让环境富有生机与活力。同时,活动区会根据幼儿们的状态持续性地跟进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提升、丰富拓展该主题,给幼儿们提供了丰富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的机会,让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案例二:“来自星星的幼儿”走出了自己的世界

“来自星星的幼儿”是非常不幸的,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幼儿园也有这

类倾向的幼儿,他们不会交往、独来独往、十分可怜。在主题式活动区中,这些幼儿也会被渐渐吸引,他们一开始真的只是纯粹的局外人,游离在团队之外的旁观者,不管老师怎么鼓励也不会参与其中。但是,当其他幼儿随着主题的推进,他们会生发出主动打广告、搞多种促销等活动,于是这些幼儿往往成为其他同伴生拉硬拽的对象。幼儿们用他们的热情、主动、真诚,老师用专业的鼓励、支持,慢慢地去帮助这些弱势的幼儿进入到活动中。终于,频繁的交往、真诚的互动让这些幼儿融入了团队,悄然发生着珍贵的改变,影响他们一生的最美丽的蜕变!

三、主题式活动区也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从而是家园互动变得更有价值。家长们与幼儿们的互动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共同助推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如今的社会,家长们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教养处于鞭长莫及的状况,幼儿们更多的是由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在护理。由于隔代教育的弊端,导致幼儿们的交往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主题式活动的推进,必须要年轻家长参与其中,与幼儿们共同完成一些小主题的推进、游戏用品的收集制作等事情。于是老年家长退位、年轻家长进入带来了非常可喜的变化,幼儿们在与父母的亲子制作、亲子互动中得到了更有效的交往,交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案例三:“麻将”妈妈和“忙忙”爸爸回家了

轩轩的爸爸是个企业家,每天忙于生意不落家,可谓是“忙忙”爸爸:妈妈因为条件好,每天没事就出去打麻将,成为一个“麻将”妈妈。幼儿交由保姆和老人日常管理,幼儿少言少语十分内向,基本处于不说话,凡事用点头摇头来表达。随着班上主题式活动区的推进,需要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一些事情。老人和保姆都不能代替,只能由幼儿的父母与幼儿共同完成。

于是,温馨的一幕出现了,年轻家长真正回到了幼儿身边,幼儿的问题真实呈现在父母面前,家长感受到幼儿需要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回归让幼儿得到了家的温暖,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慢慢地走进了团队的世界,其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主题式活动区让幼儿与身边的世界发生着越来越多的故事,幼儿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与身边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交往能力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

主题式活动区的开展,我们力求让教育生活化成为了现实,让我们的幼儿把生活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幼儿们在于环境、生活、周围人群等发生更多的故事,让交往能力的提高得到更多的途径。

案例四:美丽万盛在我班

大班的美丽万盛主题,我们直接把幼儿身边的世界迁移到班上,将万盛的元素呈现得淋漓尽致。看!孝子河益智中心、金夫人影楼、万盛图书馆、万盛旅行社、苗王寨、黑山谷野营区、子如广场舞、万盛人民医院、渝生园饼屋等直接把万盛的元素组合呈现,幼儿们在陌生而又熟悉的“万盛班”生活、游戏、玩乐,从生活中习得的经验、发生的故事等都在这里呈现、发展、变化、滋生着,家长志愿者也参与该班的活动区活动,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也在此萌芽生长。

随着我园主题式活动区的拓展,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整个幼儿园彰显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也真正践行着“以幼儿发展为本,为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

浅谈活动区大转移


幼儿在活动区出现的“大转移”现象,很多教师可能都碰到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正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什么是活动区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活动区的名称与含义。活动区又可叫游戏角、活动角,它的根本特征便是游戏性。如果我们把活动区活动演变成由教师控制的高结构的活动,那么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可能只有一两个时间段会在教师的控制下到活动区活动,其他时间活动区很可能成了摆设。但高结构化肯定不是活动区活动的根本特征。

应该说有了活动区以后,我们的学前教育实践已经从形式上逐步摆脱了幼儿被动活动,活动课堂化、小学化的倾向。从本质上说,活动区是教师为幼儿自主游戏和活动而专门创设的空间,它既是幼儿自主游戏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平台。对中班幼儿来说,活动区活动既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积极主动的特征,又能帮助他们体验规则,满足自主游戏与个性化发展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师在为幼儿提供多种活动形式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教育功能,使活动区不再是一个辅助的教育手段,而是一个真正满足幼儿自主游戏与探索需要的空间,从而使活动区活动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以上对活动区含义的回顾,不难看出,活动区首先是满足幼儿自主游戏需要的空间。但在高结构化的课程中,幼儿往往很少有自主游戏的空间,即使有游戏,也常常偏离游戏的本质。我们应还活动区以本来的面目,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游戏功能。

因此,活动区不应只局限于活动室的某几个角落,而可以是更灵活、更宽阔的空间。它既可包括室内的娃娃家、积木区以及各种主题区,也可包括室外的玩沙区、玩水区、昆虫观察区、种植区和“劳动工作区”之类。这些区域的活动可拓展幼儿的发展空间,提高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区里,幼儿应该是忙碌的、快乐的。

既然活动区是幼儿游戏的天地,那么教师提供能真正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材料和创设合适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如案例所说,区域活动只是幼儿在完成集体教学活动之后开展延续活动的场所,而且所投放材料也不能成为幼儿游戏的对象.那么,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实质上是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和“完成任务”,这种被动的“学习”无法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

其次,如何看待幼儿的活动区活动

“在表演区活动的孩子合作玩了一会儿,但很快他们好像就没了兴趣,纷纷玩起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从案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师是不太认同幼儿的这些游戏的,因为幼儿没有按教师的意图做事。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对幼儿而言,什么是有价值的游戏?什么是没有价值的游戏?玩“石头剪子布”游戏没有意义吗?二、如何理解教育目标与儿童发展的关系?虽然我们都认同游戏是幼儿生命的表现形式,但很多教师仍然更关注幼儿的认知与能力发展,所以无时无刻不在要求幼儿做这做那。事实上,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关注幼儿想做什么。就活动区的教育目标而言,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大多数是任务性的,甚至把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混为一谈,如把“做小汽车”“表演《拔萝卜》”“认识春天”作为教育目标,其实这些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内容或手段。教师常常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安排的内容才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似乎不做汽车、不表演《拔萝卜》、不认识春天,幼儿就没有收获.就没有发展。平时,他们看重的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上课”和那些规范性较强的程序性活动,而不把满足幼儿游戏的天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视为教育目标。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儿童观与教育观,深入理解学前教育的本质,真正认识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价值。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明晰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据此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载体。

第三,教师在幼儿的活动区活动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幼儿园的确不完全是任由幼儿自己玩耍的地方。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做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提出的较高要求。

既然是支持者,就要发挥主动性。教师的支持水平越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可能性越大。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因为未经深思熟虑,没能为幼儿创设真正有利于幼儿游戏的活动区,因此难以满足幼儿参与游戏的需要,幼儿也才会游离于教师所提供的环境。

既然是鼓励者,就要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判断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不要以为只有自己给幼儿布置的要求与任务才是有价值的。要知道,对幼儿的游戏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才是教师最应该做的事。

既然是合作者,就要学会与幼儿一起玩。只有这样,才能在幼儿的游戏需求与教育目标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交叉点。我这里不用“结合”二字,是因为我认为“结合”有人为的嫌疑,而“交叉”则更具一种顺应自然的意义。只有学会了与幼儿合作游戏、合作活动的教师才能找到这种交叉点。

既然是引导者,就要在看到幼儿表现出不良行为或需要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提供能为幼儿接受与理解的指导,促使幼儿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引导要讲究艺术,要以符合幼儿的游戏需要、情感需要,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为原则。教师的教育艺术全在“方法”二字上,这方法要能使幼儿感到有趣,能促使幼儿的积极参与;这方法也要有效,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活动中成长。

我想,这个案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与启发。教无定法,但有定理,理解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理解了幼儿园教师的根本职能,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园游戏《关于活动区观察的“四连问”》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幼儿阅读区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建构区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许多老师会认为,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快的游戏体验,根本不需要老师“教”也可以很好的游戏,很好的满足自己。通过对本班幼儿进区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区域中...
    2021-04-27 阅读全文
  • 阅读区观察记录 每周一的下午,是我们班固定的进行自主阅读的时间,孩子们都很喜欢来到二楼的阅读区进行阅读。观察一:亿亿,今天亿能拿了一本《小房子》坐在小沙发上看。她看得很仔细,从封面开始仔细观察。在看扉页的时候,因为有...
    2020-03-31 阅读全文
  • 构建区的观察与指导 在构建区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叠叠乐。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塑料杯、纸板、不同长度的PP管、接头,让孩子们用塑料杯和纸板,尝试叠的高而稳;不同长度的PP管和接头,尝试构建不同高度大小...
    2021-04-17 阅读全文
  • 区角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 区角游戏开始了有一段时间了,我发现晨晨还在到处走动,一会来到了动手动脑区,一会来到了小博士区,一会又来到了艺术创想区,大家都在用橡皮泥做月饼,晨晨在边上坐了下来,一会儿,边上小朋友就着急了...
    2021-05-10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

2019-12-19 阅读全文

区域活动许多老师会认为,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快的游戏体验,根本不需要老师“教”也可以很好的游戏,很好的满足自己。通过对本班幼儿进区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区域中...

2021-04-27 阅读全文

每周一的下午,是我们班固定的进行自主阅读的时间,孩子们都很喜欢来到二楼的阅读区进行阅读。观察一:亿亿,今天亿能拿了一本《小房子》坐在小沙发上看。她看得很仔细,从封面开始仔细观察。在看扉页的时候,因为有...

2020-03-31 阅读全文

在构建区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叠叠乐。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塑料杯、纸板、不同长度的PP管、接头,让孩子们用塑料杯和纸板,尝试叠的高而稳;不同长度的PP管和接头,尝试构建不同高度大小...

2021-04-17 阅读全文

观察实录: 区角游戏开始了有一段时间了,我发现晨晨还在到处走动,一会来到了动手动脑区,一会来到了小博士区,一会又来到了艺术创想区,大家都在用橡皮泥做月饼,晨晨在边上坐了下来,一会儿,边上小朋友就着急了...

2021-05-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