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两面派,如何来对待?

发布时间:2021-08-31

如何进入上学状态。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两面派,如何来对待?”,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利用幼儿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注重家园共育。比如,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心理特点,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表现反映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教育。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听话,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可在家里却任性、不讲理,任凭家长说破了嘴也无济于事。这就是孩子的“两面派”行为。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不一致的情况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一、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权威”地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目标是明确一致的,对孩子的要求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老师对孩子一视同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处处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老师注意自己的修养,既有丰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理智,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情绪对待每一个孩子。

二、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树立好威信。家长的威信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孩子自觉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条件。然而许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地树立起威信,主要表现为:

1、教育方法不得当:或溺爱孩子,使其养成任性、独享、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或经常用很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常常为无关紧要的事大发雷霆。

2、家长教育孩子时情绪不稳定:高兴时,事事宽容孩子;不高兴时,处处为难孩子。

3、家庭教育不一致,导致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

首先,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树立好自己的威信其实并不难,孩子往往是绝对相信父母的,关键在于父母怎样在孩子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

1、要建立与孩子间平等的关系,家长应与孩子相互讲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与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尊重父母。

2、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懂得身教重于言都的道理,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如家长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自己就应尊重自己的父母,处处做表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关心和了解孩子。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还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了解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所提要求必须是他们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

4、运用正确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宽严相济,宽严适度。既不能下禁令、处处挑剔、事事指责,也不能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5、父母对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不要总对孩子信口开河,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这样才能使孩子对你的话确信不疑,才能听你的话,你的威信才会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中树立。

6、步调要一致。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尊重,步调一致,要求一致,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数落对方的不是。

7、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孩子一天天长大,对是非好坏逐渐有了初步的正确的评判能力,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以免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利用幼儿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注重家园共育。比如,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心理特点,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表现反映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教育。也可以建议幼儿园举办“在家做个好孩子”、“谁最啊爸爸妈妈的话”等活动,使孩子把在幼儿园听话的好习惯带回家来。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公”与“不公”两面看


第一,枯燥乏味的练习不仅会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待遇,更糟糕的是会挫伤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达到冬锻指标让孩子反复练习,当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另外,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个孩子能力发展都是有差异的”,要求能力欠佳的孩子通过短期内反复练习达标,本身就是不妥的。当然,如果教师是出于为孩子身体素质的发展考虑,让“动作、体能落后”的孩子加强练习,自然应该另当别论。只是为了取得家长的理解,李老师在为家长解释时应当注意策略。

第二,向家长解释时,最好避免使用太多负面和太过笼统的词语,如“动作、体能落后于其他孩子”、“没达标的孩子”,这蝗表述家长听来会感觉剌耳,以致不容易接受教师的解释。取而代之,李老师可以针对性较强地说,“拍球时协调性很好,但拍球时手的力度不够,球弹不起来,所以我们在练习改进”或者“拍球时力度挺大,脚位移动再灵活些,能拍得更好”。相信家长听到诸如此类的回答,可能会更为信服,也更乐意配合老师开展工作。

第三,俗语说“熟能生巧”。无论能力强弱,想熟练地掌握一项技能都离不开反复操练。练习的过程使幼儿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并且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因此,必要的练习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的承受能力,避免“持久战”。

如何对待孩子逆反?


导读:孩子渐渐长大了,可他们也越来越难管了,有时候他们还会反抗家长,家长让往东,他们偏偏去西,故意和家长作对。

李老师,我的儿子3岁多,是个很调皮但又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只是个性太强,而且逆反心理特别重,今天想就这方面的问题向你讨教。

答:我想先请问您一个问题,你说的个性太强,是指对你顶嘴,还是指违背你的意志?

问:主要是他特别坚持自己的意志,对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不能接受。

答:三岁的孩子判断能力是有限的,所谓不同的意见,对他来说,他对不同是很难作理性分析的,他只不过认为你的命令不合他的心意而已,所以那个时候不能接受,有时并非他理性的结果,而是他情绪的表现,如果上述情况不符合,你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孩子不能接受你的意见。

问:不说他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都拦不住他,就是在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上,他有时都会十分主观地下个判断,然后不容任何人表示不同意见,如他说萤火虫的光除了绿色还有红色,我说萤火虫儿没有发红光的,他就会坚持说有,你再不同意,他就会大哭不止。

答:你说的恰恰是儿童的正常的心里表现,这时候的孩子物--我是不分的,他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发言,他总认为自己想的也就是别人想的,这种情况导致了你孩子现在的表现,总之,你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问:我有时很疑惑,象他这种特别主观的倾向,我们是应该暂时容忍还是坚决纠正(即大人一定坚持正确的认识)。

答:我认为既然是正常的心理表现就无所谓容忍和纠正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上述情况就会自行有所改观。假如在没有改观前,强行进行纠正,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害无益。

生活中,母亲如何对待孩子?


母亲被认为是担任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角色的一方,母亲与父亲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这令许多女士感到无所适从。“我所读过的书告诉我:孩子们需要的是这样、那样。”一位母亲告诉我:“这使我感到我永远都做得不够,有时我感到自己像一块洗碗布被挤干了,但我仍然想为我的孩子做一切事。”

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母亲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曾与成百上千位母亲及成千上万个孩子作过交谈并参阅了有关育儿方面的研究资料,从中提取了有关什么是孩子们最需要从为他们操劳的母亲那儿得到的一些观点的精华。

(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母亲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及体育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学家丹尼尔所说的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母亲通常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同事告诉我在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母亲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我的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母亲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母亲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我的同事回想起这件事时说。

(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母亲,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时间内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三)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母亲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母亲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四)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他们的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母亲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母亲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母亲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母亲的工作地。

(五)指明方问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母亲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母亲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母亲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母亲自身的行为,如果母亲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六)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母亲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母亲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作母亲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如何对待孩子的迁怒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龄前的孩子特别容易发怒,爱发小脾气,这是由于孩子没具备一定量的心理耐受力所造成的,不足为怪。奇怪的是,不少孩子刚才还好好的,突然会发怒;或者是一会儿还在与小伙伴玩耍,一会儿又突然跑回家与父母吵闹;还会莫名其妙地与另一个小朋友耍小脾气。遇到这种现象,不少年轻的父母常误认为是孩子怪脾气,或者误认为是孩子任性,不予重视。

其实,这是一种幼儿迁怒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愤怒迁移。迁怒与故意、侵犯、暴行是有区别的,它的明显特点是发泄对象间接,不确定,是一种突发性的,短暂的情绪别移的激动。如某一孩子在与小伙伴游戏时,因活动中发生了不愉快,可潜在的愤怒没发泄到直接的与之玩耍的当事人身上,而是跑回家突然对父亲、母亲大吵大哭,嘴里还会嚷嚷着什么,甚至会丢自己的玩具,这就是迁怒行为。迁怒行为往往与父母教育方法有关,孩子从小跌倒了,跺地,拍打桌子,被爸爸骂哭了,妈妈假意打爸爸,久而久之,形成迁怒习惯,什么都是别人的不是,睡不着觉怪床歪。

迁怒是一种抑制的、软弱的心理现象,与愤怒的本质相同,只是由于发泄对象间接,很难发现引起的原因,这与孩子的情感表达有关,当孩子的直接感情表达受阻或不能用语气表达感情的,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出来。压制迁怒,把迁怒误认为是怪脾气而加以训斥,不理睬,等等,则会使孩子的感情表达进一步受阻,久而久之会形成习惯性压抑,会严重危害幼儿的心理健康。

防治孩子迁怒的最好方法是疏导。迁怒与感情、语言的表达有关,一旦遇上孩子迁怒行为时,家长应和颜悦色地指出这种乱发脾气的行为是不好的,了解孩子出现迁怒的原因,引导孩子说说不愉快在那里,或教给孩子正确处理的方法,或说服孩子不该为这样的小事发怒,教育孩子不要发脾气,要讲道理,等等,“心病要心药医”,只有了解了事由,加以疏导,迁怒才会被子息下来。

迁怒与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缺乏社会的、学校(幼儿园)的、家庭的同情和支持,或者小朋友之间关系面临困境,常会引起孩子的迁怒行为。因此,教育工作者、家长(包括一切成人)都应积极创设幼儿活动的和谐、欢乐、团结、互助的环境,让孩子在宽松的、友好的天地中生活,从小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好行为,这是控制迁怒的根本办法。

此外,一旦当孩子出现迁怒行为时还可有意识地制造愉快气氛,或说个笑话,或讲个逗人快乐的故事,等等,想方设法让孩子遗忘暂时的情绪浮动。孩子的遗忘性强,“风暴”过去了,又会一如既往地说笑,玩耍,俗话说:“小囡无气肚”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控制迁怒的一个办法。

总之,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迁怒行为,减少导致孩子愤怒的直接因素,及时疏导迁怒行为,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从小学会客观地对待环境和自身。

如何对待孩子的急躁性格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如果能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发育和开发,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5岁的年龄期为第一反抗期。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想亲自去用自己的小手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若不让他做,就会又哭又闹。但由于孩子年幼,其表现不够成熟,有些行为完成不理想甚至失败,不合家长的意愿,如果父母强行阻止、责备乃至惩罚,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压抑,出现反抗心理,表现出反抗的言语和行动。即使是历来温训的孩子到了此时期,也会变得急躁、不听话和调皮。这时父母对孩子的反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若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的态度,会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如果对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一味地退让,长此以往,孩子以反抗作为控制局势的最佳手段,就会常常施展出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形中促使孩子养成常发脾气的坏习惯。

孩子的吸收和模仿力是很强的。如果父母动辄火冒三丈,勃然大怒,当着子女的面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也常常发脾气。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应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婴儿时期,孩子哭闹是饿了,母亲会给孩子喂奶。那么,5岁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了,家长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即使不满意孩子做的,也要避开孩子的面再重新做,以免使孩子不高兴,而失去动手的兴趣。

2~5岁儿童有游戏和交友的需要,父母要鼓励他们参加户外活动,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不要事事对孩子管教过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教,只有在必要时或有出格的情况下才给予限制或制止。孩子生气时,父母除了表现对他理解和关怀外,要尽量设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做一些使他愉快的事。如果坏脾气已经形成,注意不要采用强硬、粗暴的处理方法。可以对其故意不理、不问,让他自己慢慢冷静下来,然后通过说服引导,将怒气中的合理成分转化为自我鼓励。再者,父母和老一辈人对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不要一个批评,另一个袒护。对同一件事,不要今天一个态度,明天又是一种态度。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增加反抗性和不稳定性。

相信《孩子两面派,如何来对待?》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进入上学状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是个小“两面派” 一位家长说“我儿子在幼儿园特别乖,听老师话,和小朋友关系亲密,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回到家对着爷爷奶奶就大呼小叫,叫他干什么他都不干,还经常乱发脾气,前后反差太大。我的孩子是精神分裂还是有什么其他的...
    2021-11-12 阅读全文
  • 孩子的“两面派”怎么办? 导读: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一样,要改变和预防孩子对父母态度不同。 要改变孩子不良的“两面派”态度,大人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及一致性...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孩子的两面性教育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的两面性教育”!最近,通过飞信与家长聊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宝宝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 袁新慧的家长,李梦姣的家长…….对我说...
    2020-07-06 阅读全文
  • 电子游戏的两面性 一、电子游戏在教育中应用的利弊观 由最初的掌上机到街机,从电视游戏到电脑游戏,从单机游戏到网络游戏,电子游戏迅猛发展。电子游戏以其互动性、参与性及趣味性吸引着众多青少年。但目前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以及孩子...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案例:“公”与“不公”两面看 第一,枯燥乏味的练习不仅会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待遇,更糟糕的是会挫伤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达到冬锻指标让孩子反复练习,当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另外,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个孩子能...
    2021-05-21 阅读全文

一位家长说“我儿子在幼儿园特别乖,听老师话,和小朋友关系亲密,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回到家对着爷爷奶奶就大呼小叫,叫他干什么他都不干,还经常乱发脾气,前后反差太大。我的孩子是精神分裂还是有什么其他的...

2021-11-12 阅读全文

导读: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法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一样,要改变和预防孩子对父母态度不同。 要改变孩子不良的“两面派”态度,大人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及一致性...

2021-11-18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的两面性教育”!最近,通过飞信与家长聊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宝宝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 袁新慧的家长,李梦姣的家长…….对我说...

2020-07-06 阅读全文

一、电子游戏在教育中应用的利弊观 由最初的掌上机到街机,从电视游戏到电脑游戏,从单机游戏到网络游戏,电子游戏迅猛发展。电子游戏以其互动性、参与性及趣味性吸引着众多青少年。但目前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以及孩子...

2019-12-19 阅读全文

第一,枯燥乏味的练习不仅会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待遇,更糟糕的是会挫伤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达到冬锻指标让孩子反复练习,当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另外,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个孩子能...

2021-05-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