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处理孩子的失望情绪
发布时间:2021-08-31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导读:“决不”和“总是”是孩子最喜欢用的词语,他们生活在极端的世界中。但是父母已经知道,灰色比黑色和白色要普遍得多,父母应该能够用上面的表达限制孩子,来教育孩子。
父母会不停地遇到孩子的抱怨,这通常都会让父母很生气。为了避免反抱怨或者辩解引起怒气更甚而陷入争吵,父母需要学会承认孩子的抱怨,以此作为对孩子抱怨的回应,例如:
塞尔玛:你从不给我买东西。
妈妈:你有什么东西想让我给你买吧。不要说:你怎么能这么说?上个星期我还给你买了那么多漂亮的衣服呢!你从来不感激我对你做的任何事,这就是你的问题!
朱立安:你从不带我出去玩。
父亲:你想去哪儿?不要说:你在最后总是跟我吵架,我怎么还能带你去?[88教案网 JaB88.coM]
扎伽利:你总是迟到。
妈妈:你不喜欢等我。不要说:你就从没迟到过?你只是不想记得每次我等你的时候。
杰西卡:你不关心我发生了什么事。
父亲:你喜欢在你摔倒的时候,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在那儿。不要说:我做这么多事,就是为了让你高兴,你怎么还能这么说呢?
“决不”和“总是”是孩子最喜欢用的词语,他们生活在极端的世界中。但是父母已经知道,灰色比黑色和白色要普遍得多,父母应该能够用上面的表达限制孩子,来教育孩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处理好来自孩子的爱
导读:在‘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浪漫的感觉。当然,他们不会真去追求浪漫的关系,但他们会出于一种特别的好感,而产生一些占有欲。
喜欢妈妈,或者爱上爸爸?如果你的小家伙正每天在家里“争风吃醋”呢,那么,请允许我告诉所有困惑不解的父母们,你的小宝贝非常正常。这是他成长中短暂而珍贵又关键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学会健康地对待他们。
弗洛伊德的理论不都绝对正确,但是有关“俄狄浦斯情结”与“爱列屈拉情结”,有时看起来还是有些道理的。就像我们会突然发现,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尤其地喜欢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异的那一位。
成为爸爸或妈妈——独立人格,自我定位
“当丈夫夸我穿新买的裙子很漂亮时,我们的小女儿突然冲回房间,换上了她最喜欢的长裤。表姐家的小外甥,总在他爸爸出差回来的时候,跑到洗手间把妈妈的口红藏起来……”
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Pieper夫妇认为:“孩子是在认真地对待他所面临的‘竞争’的,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他和爸爸或她和妈妈之间没有区别,他们或她们是平等的‘竞争对手’。”
从3岁开始,孩子的知觉意识开始得到飞速的发展,他们开始学会将自己的感觉和其他人的感受区分开来。他们将自己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同时,也开始真正地第一次把爸爸、妈妈当作有自己需要的人。因此,孩子会自觉地改变与父母亲近的方式和爱他们的方式——这个时候,他们会有意识地做一些让爸爸妈妈高兴的事情,而不再总是无所顾忌地率性而为。
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自我定位。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任何可能成为的人,比如公共汽车上的司机、站在马路当中的警察,或者卖冰激凌的阿姨。当然,孩子最最想成为的,是“爸爸”或“妈妈”。这种愿望在孩子3~6岁时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解释出孩子很多谜一样的行为)。
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浪漫期的敏感
如果说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有给我带来享受,那是撒谎。他会对我说的每个笑话都发自内心地大笑,他会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喜欢你,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
Pieper夫妇指出:“在‘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浪漫的感觉。当然,他们不会真去追求浪漫的关系,但他们会出于一种特别的好感,而产生一些占有欲。于是,按照弗洛伊德的概念,孩子与同性别家长的竞争几乎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浪漫期的孩子对来自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在他们被置疑的时候,会强烈地感到被误解,因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度过了幼年的自我中心期,逐渐开始按照他们想像中令父母满意的方式去做事情,因此,他们特别在乎来自外界的眼光。比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被承认的需求。3岁的美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孩子!”4岁半的丰丰最爱告诉大家,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守门员。如果有人反驳他说:“你还要长大些才是呢!”他就一定会哭着骂你是笨蛋。
因此,如果家长对于这些浪漫期的小家伙能多一些信任,他们就真的能表现得更好。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浪漫期的孩子经常生活在知行不统一的冲突中,比如他们仍然无法避免尿床或者咬指甲等等。这些矛盾使得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加敏感,而且有时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体贴、更加细心,才能帮助孩子们逐渐度过浪漫期的敏感。
不嫉妒、耐心、理解和爱——父母需要做的
1如果家里的孩子长到了这个年龄,父母之间曾经无所顾忌的卿卿我我往往会“刺激”他们表现得更差。因为父母这样的举动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这时,你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白,父母间亲近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他们俩或他喜爱的那一方对他的“背叛”。
2如果你恰巧是那个不太受欢迎的爸爸或妈妈,那么,你应该尝试着不把孩子的这种拒绝当作是针对你个人的。说来容易,的确,有时候想要理智地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当女儿对你说“走开,我要和爸爸玩”的时候,你心里的感觉一定不舒服。但如果你这个时候说:“你只想和爸爸玩?好啊,我正好还有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去做呢!”这就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很不利,这样会让他们有强烈的害怕被报复的担心,而且反而会延长他的浪漫期。这个时候,告诉孩子你就在旁边,不会离开他,耐心而充满体谅地对待孩子的嫉妒心。同时也适时地安排一些你们俩单独在一起的机会。一定要知道,孩子在这个阶段会特别愿意和某一半父母在一起,这对于他积极的自己定位是有益处的。
3不过,你也需要经常强调,你和你的另一半是伴侣,你们都爱他。至于孩子对你的“求婚”(这种现象很普遍地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家庭中),你也不必绕圈子,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他:“你不能和我结婚,我已经和爸爸结婚了。等你长大了,你会找到和妈妈一样聪明漂亮的人结婚的。”
4在浪漫阶段,孩子会第一次问到,为什么妈妈的身体和爸爸与我的不一样。当然他们也想知道宝宝是怎么生出来的。对于这些问题,只要简短地回答就好了。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需要知道其中的细节。父母们现在还不必要鼓励浪漫的小家伙将性别和身体方面的特征与自己联系起来,这是学龄前阶段再需要关注的任务。
通过这种种方式,孩子将逐渐意识到,这一时期他所经历的失望与他自身的缺点无关,而只是因为一些他不能做主的因素决定的。这种认识对孩子产生自信和爱的能力很重要。
当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之后,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稳定下来,也因此会变得宽容和大方了。当然,“进步”的“副作用”就是,你或你的另一半不再是孩子心中的太阳或月亮了,他们的注意力将被别的事物竞争走了,于是……邻居家在足球方面很有天赋的男孩杰米,现在在幼儿园里画的画上不在写着“给妈妈”了,而是“送给小小罗(罗纳尔迪尼奥)”。有一次,我们两家计划一起去郊游,我问他游泳、钓鱼和划船他最喜欢哪一项的时候,他想了一下,然后“深沉”地说:“我最喜欢看小小罗。”……
Tips
尽管这些情况肯定会有例外,但是大多数时候,男孩子喜欢围着妈妈转,女孩子则更愿意和爸爸在一起——
1儿子在用他的小熊们过家家,他告诉我那个穿着盛装、头上系着蝴蝶结、站在沙发中央的是熊妈妈,而熊爸爸,却没精打采地坐在角落里。——豆豆妈妈
2周末,我的存在经常被女儿当作干扰因素,她会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去厨房吧,我和爸爸玩儿就可以了。”——丫丫妈妈
3儿子有时会画画给他妈妈和我,他会告诉妈妈:“这是特别好看的树,妈妈,给你的。”那棵树画得的确特别漂亮,下面还有花和草。而给我的呢,通常就是一棵像火柴棍搭起来的树。——齐齐爸爸
家长引导孩子情绪良好发展
导读: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大哭,或者因为得到糖果而破涕为笑,这在成人眼里,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情绪不宜堵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常会知趣地离去,或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却是训斥,甚至会因此而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疏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哭是孩子情绪疏泄的一条重要渠道。几乎没有孩子没用过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很多情况下,哭使孩子在紧张状态中变得轻松了一点。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这句话并不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为用这种方式疏泄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样,成人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倡导的。
倾诉,这是一种合理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在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他细作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极应付情绪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备机制去应付压力。排泄消极的情绪,偶尔地运用一些较少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能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适当地运用一些严重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则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中去,造成他适应社会不良,从而影响他人格的健康成长。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他孩子,大家都惧怕他,对他敢怒而不敢言。一天,老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贴在了墙上。那些常受他欺负的孩子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大刀的孙悟空,个个怒目而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的图画周围。当大家看到这一场景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们借助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的“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们因平时所受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对象“移置”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同样的心理防备机制,如果运用得不适当,或者过多地运用,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例如,一个受到父母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离开父母,他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并且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疏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运用压抑、投射作用,自我惩罚、幻想等方式去解脱情绪的困扰,就应及时纠正,教导他以积极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方式。这样做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孩子多爬好处多
导读:孩子的爬行锻炼,可以锻炼孩子的多种能力,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7-8个月的婴儿开始学会爬行。婴儿爬行时,头与颈部抬起,胸腹部也相应挺高,由于整个身体的重量是借助上下肢支撑的,每天反复如此活动,不光四肢的肌肉可以得到锻炼,还有以下多种好处。
防肥胖:婴儿的爬行是婴儿时期最好的全身运动,爬行势必消耗热量,躯体的活动也随之加强,可增加食欲,促进消
化功能。经常爬行,可使婴儿皮下脂肪积聚减少,使婴儿的肌肉相对较为坚硬结实。
防弱智:爬行还有助于婴儿的智力开发,这是因为婴儿爬行时,经常处于俯卧、抬头的姿势,可促进其颈部肌肉的发育,孩子抬头越高,视野也越开阔,孩子就可自由观察和探究周围的事物,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
防诵读困难:婴儿爬得越多,学说话的速度加快,学新知识和看、读能力也增强。统计表明,儿童期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很多是由于婴儿期缺少爬行环境和爬行训练造成的。
防治疾病:爬行对婴儿的一些疾病还有治疗作用。国外对脑瘫患儿早就采取了爬行训练的方法,在治疗损伤性耳聋和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儿中,“爬”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