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判定孩子是否口吃得到5岁

发布时间:2021-08-31 幼儿故事5岁 幼儿故事7岁 幼儿故事2岁

导读:5岁前,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暂时性发育性语言不流利,特别是3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构造词句,但是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1~4岁的孩子口吃是正常现象。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章依文指出,口吃有真假之分,5岁才是鉴别真性口吃的分水岭,如发现问题务必立即就医,不及时进行矫正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对口吃病没有特效药,需要家长更多耐心、倾听和鼓励。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人群中口吃发生率约1%,但5%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口吃。章依文指出,5岁前,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暂时性发育性语言不流利,特别是3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构造词句,但是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孩子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慢慢消失。

语言障碍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将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章依文建议,家长要耐心地听孩子在讲什么,而不是听他怎么讲;对他讲话的内容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他的口吃作出反应。不要打断他的讲话,让他使用自己的词汇。与此同时,家长要保证每天至少花5分钟和孩子谈话,做到语速缓慢、语言简单、轻松愉快。另外,儿童最初语言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本身要有很好的语言习惯。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你是否发现孩子的“沉默”?


导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

和一位妈妈在聊天。不难看出孩子的优秀:小女孩学习成绩很好,又在小提琴方面很有潜力,而且非常地善良!我也不由得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后来这位妈妈告诉我:送宝宝去幼儿园的时候,就送到门口,由于车子不好停放,宝宝就很懂事地说她可以自己进去的,不要妈妈担心。后来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的耳朵后面有一道口子,宝宝现在才说疼。妈妈很是担心地跑去一看,小耳朵后面明显的是被划伤的。询问宝宝却说不疼,没关系的!后来妈妈回想了下才猜测好像是在要停车子时扶手划到孩子的~为此,妈妈还糟了爷爷的一顿批评……我很是安慰了一番这位自责的母亲!她还告诉我:有次她给宝宝洗澡,发现孩子胳膊上一块淤青,再三追问下才知道是邻座的小男孩掐的。妈妈生气地说那你不会告诉老师啊?孩子说道:“我又不疼,要是告诉了老师,他会被老师骂的。”妈妈无语。

这位妈妈说她非常担心孩子,有什么不说。怕以后出去被人欺负!

听了这位妈妈的话,很是值得大家好好深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

一:我们要发现孩子的美德

孩子能事事替他人着想,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如果在日常相处中,孩子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互相争执。那么无论从身心还是思想上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给孩子造成影响!自私、霸道、蛮横、粗鲁等等不良的行为兴许就会悄然而至!而小小年纪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确难能可贵!我们是应该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这样的优良道德的!

二:小不“言”则酿“大祸”

记得央视二套《生活》栏目曾报道过一件事:小孩子们在玩滑梯的时候,有个小男孩不小心被挤下去,脑袋碰到了。当时没有太在意就给孩子揉揉了事!结果隔天孩子在午休时间突然猝死!检查结果是:脑部受到严重碰撞,脑部有淤血。就这样的疏忽和不言语的疼痛丢掉了一条鲜活的小生命!

三:不能拿“人善被人欺”来教育孩子

孩子都是单纯的,不懂得可以伤害刻意忍耐!其实一切都是出自于本能,而这些“本能”却分明表现出了孩子的内心。孩子就像是一股清澈的泉水,你把它引导到哪它就流到哪,或清或浊。宝宝的教育是个大问题,或许真的应该用“凡事(凡孩子之事)都往好处想”来总结了!

不要一概否定孩子的反抗


导读:反抗行为有时侯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

东东两岁半了,以前一直是一个快乐、随和讨人喜欢的可爱宝宝。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爱发脾气,仿佛任何事都要满足他的愿望,不然就发犟、吵闹!一次洗好澡后,他仍然坐在浴盆里玩水,妈妈考虑到天气已转凉要把他抱起来穿衣,可东东还未尽兴,试了几次后还不肯起来。于是妈妈硬抱起他,没想到“风暴”来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哭特哭了半个多小时,哭得面色酱红全身是汗,挣扎中几次差一点儿碰伤了头,还惊动了邻居。最后妈妈凑巧给了他一只平时最喜欢的小汽车而立刻止住了哭闹,渐渐入睡。对了,东东还有一个新的习惯,不管大人说什么话,也不管知道不知道是干什么,总是爱加个不字,比如让他吃饭,他就说不吃饭。吃饭是他懂的词汇,可有时东东根本不懂妈妈说的是什么,还是要加个不字,有一天,妈妈跟爸爸说:“现在有许多亲子游戏班,要不也给东东报一个吧。”爸爸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正在旁边玩积木的东东大吼了一声:“不!”吓了妈妈一大跳。妈妈想不通:“我们家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怎么现在老和大人对着干呢?甭管你让他干什么事,他说的第一个字就是‘不!’”。

分析: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开始不听话,经常和父母顶嘴、说反话、发脾气。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上称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两三岁儿童会有反抗期呢?

首先,这是因为两三岁儿童在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独立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这是因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原先,儿童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他们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这是因为两三岁儿童在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两三岁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两三岁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儿童的反抗行为。

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侯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所以,对于两三岁至六岁的孩子,反抗不是什么坏毛病。做家长的为何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呢?大概是因为所谓的自尊、面子问题吧!如果这时候你能够想到:孩子的反抗并非反叛,而是一种表达他自己的方式,你是不是会放下你的虚伪的自尊,接受孩子的想法呢?

所以,可别小看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反抗期,它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教养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父母应该做到: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到了两三岁,喜欢跟父母说“不”,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此时的父母对他们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如“等你看完这个动画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积木,还是先看图书?”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乐意听你的话,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2、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须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给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执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爸爸妈妈必须尊重孩子,征求意见,给孩子留思考时间,或让他玩完,或许诺他做完事再玩,让他能够逐步接受。爸爸妈妈切不可先强制压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闹,然后又让步依顺,不然会养成孩不服从成人要求的习惯。至于什么时候要求、管教孩子,应该“以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为原则”。当你本能地要拒绝孩子的要求,或准备降服孩子的反抗行为时,劝你“不”字缓出口,想一想孩子的要求和行为是否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如若不是且放他一马,这样也许会给大人添些麻烦,但想想你的耐心将得到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回报,多值得!

3、相信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父母过度保护,往往也是导致孩子说反话的原因。好奇心的驱使,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一味斥责、制止,又会发生顶牛现象。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给他穿上雨衣、胶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让他去穿,等他鞋和脚对不号时再去帮他;要洗衣服,给他一块肥皂,随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想扫地,让他扫,哪怕越扫越脏……当然,父母的帮忙是必不可少的,给他理理袖子、系系鞋带、扒掉垃圾等。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在满足合理要求、亲自实践的同时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欢乐,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养成和父母说反话的习惯了。

4、不能娇惯、放纵孩子。孩子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形成孩子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作为父母,对那些总是用说反话来达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孩子应该:

(1)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执拗行为的发生。

(2)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种使他更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从而使他放弃那个不正当的要求。

(3)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示父母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立即走开,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对付孩子反抗的小技巧:

1、用选择式的问题向孩子发问。如天气冷了,妈妈想让孩子戴顶帽子,可采用征询的口气引导孩子:“你是戴红颜色的帽子,还是戴黄颜色的帽子呢?”

2、让孩子做事应提早通知。如妈妈让孩子吃饭,应提前在饭好前提醒孩子:“看完这本画册,我们就吃饭。”

3、成人表面“顺其言”而实质“反其道”。如炎热的夏天,妈妈希望孩子多喝一些水,孩子不肯喝,妈妈可说:“如果你现在不想喝就别喝,等你感到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孩子看到妈妈喝水,很可能会跟着要水喝的。

4、要宽容并善于等待。逆反心理在两三岁(也有早一点,晚一点的)时比较严重,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出现一些不听话的现象,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必抓住不放,唠叨没完,过了一段时间,他会控制自己的。

孩子哭闹是否属于正常现象?


导读:一些父母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初,他们的孩子需要抱1个小时,后来又需要抱2个小时、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当他们克服了这个问题以后才高兴地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这样容易解决。

并不是任凭孩子哭闹而不去管他。这种现象不太常见。

但是,它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克服的问题。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还不到半岁的时候,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学会了执拗地拒绝上床。第二种发生在大一点儿的孩子身上,特点是,半夜醒来以后拒绝再次回床睡觉。这通常发生在6个月往后到1岁零几个月的孩子身上。这两类孩子拒绝上床睡觉的习惯都是由心地善良、顺从的父母给惯的。他们—次又一次地试图把孩子放到床上,但是,当孩子哭闹着拒绝的时候,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打消自己的念头。因此,尽管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但是孩子却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要求,一次比一次更加霸道。

虽然我一直主张要善待孩子和父母,但是经验告诉我,要成功地纠正这种抗拒睡觉的习惯,就要说服父母不要轻易向孩子屈服。要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理智的,并且要坚决地按照理智的想法去做。我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肯定,虽然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可能在几个星期里,甚至在几个月里变得更加严重,但是只要父母坚持让孩子到了晚上就睡觉,而且半夜醒来以后还必须继续睡觉,那么,这个问题通常在几天或者几个星期之内就能被解决。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气愤地哭闹20分钟,然后慢慢地减少到10分钟,再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就不会再哭了。

另外,父母也不要回到孩子的房间里,不要打开灯,更不要把孩抱起来。这些信号将使孩子误认为家长又要让步了,从而再次引发孩子哭闹的决心,一直闹得父母把他抱起来在房间里走动为止。

一些父母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初,他们的孩子需要抱1个小时,后来又需要抱2个小时、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当他们克服了这个问题以后才高兴地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这样容易解决。

怎样辨别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人的心理是大脑内部的活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确实给人们了解人的心理状况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困难很大,并不等于没有办法。心理学家指出,对人的心理的了解甚至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进行。因为,人的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动与之相对应。透过人的行为这个窗口,就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情况。

因此,可以从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情况,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把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称做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往往以问题行为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情况。当然,这要求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才行。但是,在家庭条件下,家长们也可以根据下面一些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

1.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特征。一般来说,在某一年龄阶段常见的、而且属于正常的行为,如果到了另一年龄阶段依旧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问题了。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爱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如果到了6、7岁,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那就是问题行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学前儿童都比较怕动物和陌生人,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还害怕动物(包括一些惹人喜爱的小白兔、小猫等)和陌生人,则是情绪障碍的表现。

2.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孩子偶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能算是心理有问题。如果孩子的某种问题行为经常出现,家长就要重视,并考虑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向专业人员咨询。例如,大部分儿童都有一两种害怕的东西,如黑暗、巨大声响等,这种惧怕不需要特殊帮助,随着孩子的长大就会自行消失。但是,一个儿童若是有多种惧怕,十分胆怯,甚至不能独自接触社会,这种表现就不正常了。又如,小学阶段的儿童每月可能发一次或几次脾气,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发脾气,那就应该查查原因,并及时给以帮助和教育。

3.问题行为表现的严重性。每个孩子几乎都有一些偏离正常行为的现象,问题轻微的,不能说明孩子的心理有问题,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比如,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家长的百般爱护,对于上幼儿园,一般的孩子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困难。多数孩子经过父母或老师的诱导和帮助,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但是,也有少数儿童害怕上幼儿园达到了恐怖的程度,一说起上幼儿园,他们的脸部表情呆板或惊恐,出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出汗、面色苍白、呕吐、腹泻等各种躯体症状。这种行为就属于异常,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程度,即患有“恐怖症”。

4.问题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儿童的行为看上去是异常的,但仔细观察分析,它却是对不正常环境的正常行为反应。例如,儿童的对抗行为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唠叨不休,处处限制孩子行动的缘故。儿童的攻击行为,如喜欢骂人、打架,可能是模仿家长经常与人吵架或经常打骂孩子的后果。也有青少年有偷窃和逃学的不端行为,这与家庭不和、父母对孩子的冷淡或教师的歧视态度有一定关系,因为这些孩子可以从“伙伴”那里得到家庭或老师不能给予的感情与温暖。孩子的这类行为不说明孩子的心理发育有什么障碍,而反映了畸形环境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改变这类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是改变环境和教育方式。

所以,判别儿童心理是否健康,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鉴定。切忌孤立地看到某种行为就随便下结论,说这个孩子心理健康、那个孩子心理不健康,以防错误的看法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心理负担,把本来健康的心理搞得反而不健康。

孩子三岁后不宜再吃手


导读:吮指被认为是一种不良口腔习惯,很不卫生。

医学专家认为,大约75%的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就开始吃手指,这被视为正常现象。这个动作一般在2岁以后逐渐自行消失,如果这个习惯动作持续到3岁以后,就成为了不良习惯,需要尽早地进行矫正。孩子吃手指的危害如下:

吮指被认为是一种不良口腔习惯,很不卫生。

吮指有害于宝宝牙齿的发育和排列,还会使颊肌收缩,引起牙弓狭窄,上前牙前突,影响上下牙的咬合和外形的美观,这些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育均有影响。

宝宝被吮吸的手指会感染、肿胀、增生,甚至出现变形的现象。

宝宝一旦吃手指成隐,就会满足于吃手指的乐趣,不愿参加其他活动,对其智力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影响。

吮指反射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婴儿正是借助这一能力,顺利的吸吮母乳,快乐成长。心理学家发现,吮吸在满足婴儿生存需要的同时,还可以使他缓解饥饿感、减轻焦虑感,获得心理快感。在两三岁左右,宝宝其因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丰富起来,因此会逐渐放弃这种原始的、单调的获得快感的方式。但如果这个时期,吃手指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就错过了消除吮指关键期,以后的矫治工作就要事倍功半了。

相关推荐

  • 判断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
    2021-12-04 阅读全文
  • 自己判断孩子的智力是否正常 你知道鉴别婴儿智力是否正常的途径有哪些吗?虽然,婴儿智力的诊断要经医生的精确检查才能下最终结论,但是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惕作用,让你快速留意到宝宝的异常。下面就介绍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
    2021-12-11 阅读全文
  • 孩子是否一定要午睡? 孩子是否一定要午睡?明天又是星期一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估计都要上学了,xx也是,她们比较早已经上课一周了,说实在的,我是比较希望xx上学的哈,那样每天的时间就能规规矩矩的,而且不用一天到晚的缠着我,感觉...
    2020-10-19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您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否定孩子? 育儿观念:您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否定孩子? 学习内容:对照:您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否定孩子呢?(参考P209) 在我的育儿理念中,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多肯定、表扬,少否定、批评。 很多家长总是在贬低自己的孩子,...
    2020-09-24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受到了冷暴力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受到了冷暴力 幼儿老师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喜好,并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得到他的喜欢。那么当你家宝贝不幸成为老师不喜欢的那一个,你要如何判断你的宝贝是不是受到了该老...
    2020-11-13 阅读全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

2021-12-04 阅读全文

你知道鉴别婴儿智力是否正常的途径有哪些吗?虽然,婴儿智力的诊断要经医生的精确检查才能下最终结论,但是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惕作用,让你快速留意到宝宝的异常。下面就介绍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

2021-12-11 阅读全文

孩子是否一定要午睡?明天又是星期一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估计都要上学了,xx也是,她们比较早已经上课一周了,说实在的,我是比较希望xx上学的哈,那样每天的时间就能规规矩矩的,而且不用一天到晚的缠着我,感觉...

2020-10-19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您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否定孩子? 学习内容:对照:您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否定孩子呢?(参考P209) 在我的育儿理念中,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多肯定、表扬,少否定、批评。 很多家长总是在贬低自己的孩子,...

2020-09-24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受到了冷暴力 幼儿老师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喜好,并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得到他的喜欢。那么当你家宝贝不幸成为老师不喜欢的那一个,你要如何判断你的宝贝是不是受到了该老...

2020-11-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