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游戏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在幼儿教学的比例越来越重。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平常你有了解过幼儿园游戏的种类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电子游戏的两面性,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电子游戏在教育中应用的利弊观

由最初的掌上机到街机,从电视游戏到电脑游戏,从单机游戏到网络游戏,电子游戏迅猛发展。电子游戏以其互动性、参与性及趣味性吸引着众多青少年。但目前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以及孩子的家长对电子游戏褒贬不一,有的持乐观态度,有的持悲观态度,有的持中间态度。

(一)电子游戏产生的负面影响

1、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对游戏者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游戏成瘾者一旦离开电子游戏就会发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缺乏兴趣、情绪低落等脱瘾症状。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了过度玩电子游戏对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玩电子游戏会导致语文成绩较低。

2、暴力、色情电子游戏对游戏者的消极影响。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接触电子游戏暴力与攻击行为存在正向联系,尤其是当被视为男性、具有攻击性人格且偏爱暴力游戏内容时。与暴力游戏相比,色情游戏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也不低。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千名受访者中,共有 41人曾玩色情游戏,而他们当中有 7 人游戏成瘾。

3、电子游戏对游戏者身体健康的消极影响。对中小学生的多次调查均发现,玩游戏机与未玩游戏机的视力低下率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玩游戏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对视力的影响越严重,视力地下构成比例高。研究还发现,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中睡眠质量差的比率要显著高于不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

(二)电子游戏产生的积极影响

1、电子游戏促进游戏者智能的发展。皮亚杰指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又回过来加强认知活动。”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每个时期各种各样的游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如今的电子游戏更是游戏与科学结合的典范,对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要素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电子游戏促进游戏者社会性的发展。在群体性游戏到现在的网络游戏,游戏者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与大家和谐相处,接受集体的支配,满足集体的一直要求,这就需要游戏者要不断的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公正地评价伙伴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渐培养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可以说,游戏的过程也是游戏者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3、电子游戏促进游戏者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电子游戏是一种从容自在的自主性活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程度越来越高,能表现更复杂的事物,创造更为逼真的虚拟环境。在电子游戏中,游戏者可以使自己从当前情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

4、电子游戏促进游戏者主体性的发展、创新 意识与潜能的萌发。电子游戏为玩家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玩家可以尝试着主动地去掌握外部世界,建立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游戏者要选择扮演的角色;在动作游戏中,要能在对抗瞬间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决策;在冒险游戏中,能够自行组织安排并体验各种冒险、奇遇,如果出现了反常状况,也可以对它进行测试、鉴定等。总之,其主体性可以体现在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和决定上,对环境的主动探索和经验的主动建构等各个方面。

5、电子游戏给游戏者的审美活动带来新体验。为了吸引游戏者,电子游戏的画面、场景、人物、剧情等都从美的角度精心设计。有学者常常把电子游戏与电影、电视等艺术相比较,认为电子游戏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并认为电子游戏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是继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电影和电视之后的“第九艺术”。

(三)电子游戏的两面性

不可否认,电子游戏对游戏者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但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心理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将之归结为单一因素未免太武断。电子游戏的类型是多元的,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它们都是导致各种负面问题的根源。对于电子游戏造成的一些教育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视而不是回避,要尽量避免电子游戏中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是简单地把电子游戏妖魔化,而是要从积极、健康、安全的角度,在游戏选择、游戏过程、游戏行为乃至游戏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势利导促进游戏者的全面发展。

持中间态度的人认为电子游戏既有正面的意义,也有其阴暗的一面。提倡将电子游戏与教育意义相结合,寓教于乐。步步高论文发表网创办伊始,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客户提供智能技术论文下载、教育教学论文快速发表、职称论文毕业论文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

二、电子游戏对儿童自然观察智能影响的调查问卷分析

(一)问卷分析

1、问卷目的。问卷主题是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是调查电子游戏对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不同影响,探求电子游戏是否对儿童自然观察智能有影响,为电子游戏对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和多元智能对电子游戏的分级分类提供依据。

2、问卷对象。本文中研究的儿童为学龄前儿童,年龄范围一般是指 0 周岁至 6 周岁,其中重点是 3 周岁至 6 周岁的有独立玩电子游戏能力的儿童。本次问卷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应天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的为期 2 周的保育实习和“大手拉小手,亲子在仙林”大型亲子活动。

3、问卷。(1)问卷依据。为了解电子游戏对不同情况的儿童自然观察智能影响的实际情况,依据坎贝尔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自然观察智能的 12 项特征,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了台北师院卢美贵教授指导,庄雯心编制的《幼儿多元智能量表》及《经营多元智慧》Thomas Armstrong 著,李平译等相关资料编辑而成的量表。(2)问卷评分方法。

评分方法 :题目选项大都是 5 个选项,答案按照与题目所描述的符合程度分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能确定”、“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五个等级,分别给这五个等级赋予分值 5 分、4 分、3分、2 分和 1 分。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是依据量表的数据分析而得,通过 SPSS 统计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男女性别在自然观察智能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从量表中可以看出女生玩电子游戏的类型比较集中,男生玩电子游戏的种类繁多,选择性大。

2、不同年龄对自然观察智能有一定的影响,由 于儿童期正是认知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而且在低年龄段正是儿童自然观察智能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智能理论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从量表中可以看出 1-2 岁的儿童自然观察智能要比 3-6 岁的儿童略低,再加上 1-2 岁的儿童由于受身体运动机能的局限,也不太适合用电子游戏的方式来发展其自然观察智能,而 3-6 岁的儿童已经有一定的自由活动能力,比较适合用电子游戏的方式来发展器自然观察智能。

3、天天玩、多于三天、少于三天、偶尔玩一两次、从不玩电子游戏对自然观察智能有一定差异。且呈两端低、中间高的趋势,从这 5 类儿童的均分可以看出,天天玩和从不玩对发展儿童自然观察智能都不利,而控制一定频度的玩电子游戏,有利于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

4、从样本中无法得出玩不同种类的游戏对儿童自然观察智能有无明显差异,由于收回样本中,对于玩何种游戏这一项大多数都是填的电脑上的小游戏的名称,并且游戏种类较分散;这可能与大部分受调查者都将电子游戏局限的认为是电脑游戏有关。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性别、年龄以及玩电子游戏的频度上,电子游戏对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不同影响,以利于今后的分析研究。步步高论文发表网创办伊始,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客户提供智能技术论文下载、教育教学论文快速发表、职称论文毕业论文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自主性游戏开展的研究


导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在现实生活中,游戏的确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近年来,我们在园长的带领下,围绕园本课程——游戏,以优化“游戏活动为特色的园本课程”为抓手,成立了园游戏中心组。

各位园长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幼儿园教研组近年来在自主性游戏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园长引领实施“二期课改”理念,探索开展多元化的游戏活动新途径。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在现实生活中,游戏的确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近年来,我们在园长的带领下,围绕园本课程——游戏,以优化“游戏活动为特色的园本课程”为抓手,成立了园游戏中心组。

在园长的引领下,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观察、实践、根据“二期课改”理念,实施新的游戏课程模式,探索开展多元化的游戏活动新途径。、我们研读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知道幼儿游戏的真正含义;在领略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关于“发展性、奠基性、差异性”的理念。我们发现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开发和组织游戏课程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权利,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保证幼儿每天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个孩子在与环境、材料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表现,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对游戏课程教育理论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观察与反思能力。反思预设游戏中的不足,并适时调整计划,生成相关的新的游戏内容。

二.教研组的研讨过程

1、学习理论,提升素养。

教研组长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新纲要》,组织教师逐条分析解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确立对幼儿正确的评价行为,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在游戏中“我教你学”的观念,通过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怎样的活动能促使幼儿自主活动呢?近来,我们再次学习“游戏”的相关理论,我们意识到:“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满足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我们的做法。

教研组结合学习《纲要》中“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游戏课程深化发展的目标定位落实在以二期课改促三个发展:

其一,促幼儿发展,其二,促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其三,促课程园本化发展。

第一实施:理论研究——我们充分发挥参加区中心教研组成员的作用,及时把好的经验、做法带回来,然后带头实施,起到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对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研究。在学习与研究中我们认真学习《新纲要》、研究教师指导用书《游戏活动》、实施多元化游戏研究。

第二实施:环境研究——我们就进行环境创设,开展了对游戏活动环境的研究。

针对环境现状,我们组织教师在研读《纲要》与《指南》后,进行游戏活动环境开发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结合《纲要》的理念,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积极开发游戏活动的资源。

第三实施:行为研究——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开展行为研究,积极探索游戏活动中幼儿行为与教师行为。从幼儿行为中,我们首先研究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各种经验与行为表现;其次研究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如:模仿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挑战性学习);从教师行为中,我们研究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探索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回应策略(保护性措施、环境创设、介入策略、帮助与协调……)。

第四,教师参与课程运作研究,确立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发中的地位并发挥作用。

第五,实施案例研究——在游戏活动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案例积累,促进教师在游戏活动研究中的专业化发展。我们经常用摄像机把教师的游戏活动录下来,然后进行实例剖析:幼儿的交往行为、各班在分享交流中教师的提问等。通过这样的研究促使我们的教师在过程中——关注幼儿、了解幼儿、优化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这些学习、研究,转变了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提高了教师对游戏活动环境创设能力的进一步认识。并不断促使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指导,同时不断地进行行为反思、与教育调整;提高了教师对游戏活动设计能力与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性。促进了幼儿发展。

分享交流。

游戏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平等沟通。有感受,共分享;有经验,共交流;有问题,共探讨,为每个孩子创设在感觉自我的同时,也感受他人的机会。以往我们的分享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幼儿做听众,缺乏共鸣,更谈不上互动了。二期课改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关注孩子的多元智能表现,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孩子,也更注重教师和孩子间的互动。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分享交流部分展开了讨论:在不同的年龄段,分享应有不同的侧重。小班年龄的孩子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来培养他们对游戏的兴趣。而在中、大班,则应更多地激发其创造性意识、再探索的欲望、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合作上的成功。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还会将孩子正在探讨的经验、过程过早的揭示。这样一来,阻碍了其它幼儿的再思考、再发现的机会,通过一次的学习,一次次的争论,一次次的案例剖析,我们终于悟出了道理:如何在分享中挖掘孩子原有经验,教师如何提升孩子的经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分享中能把自己的活动感受表达出来,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帮助,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此时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欣赏者,旁听者。穿针引线,或简短地提问引导,或夸张地疑惑、鼓励,尽可能让多一些的孩子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今天游戏活动中的分享交流

下面我把今天小、中、大班的分享交流与大家介绍一下:

小班今天游戏分享的重点围绕了和大班哥哥姐姐的互动、通过“娃娃家吃火锅”的情节引出小班宝宝不怕冷以及用各种办法让自己暖活起来。首先小班老师引出今天“小舞台”怎么那么高兴?让小班的孩子知道和大班哥哥姐姐一起表演节目是多么的开心,也让孩子通过上来表演节目,其他幼儿为他们伴奏、拍手鼓励,让孩子们感受愉快,体验成功的喜悦。

老师通过“娃娃家吃火锅”的情节让幼儿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并提出“除了吃火锅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暖活起来呢?孩子们能想出许多办法,知道冬天要不怕冷,早早来幼儿园。最后老师和幼儿一起跳“健康操”,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游戏。

中班的平行游戏,孩子们打破原有班级的界限,自主的参与另一班的一些游戏,分享交流是围绕孩子们最近感兴趣的迎新年话题展开的。要过年了,我们有许多孩子要回家乡过年,爸爸妈妈在家商谅买车票的事情,孩子听在耳朵里,于是生成出了“上海南站”的游戏主题。在做小小建筑师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上海变得越来越美丽,吸引了祖国各地以及外国朋友来上海游玩。原来的火车站太小了,所以要造一个大的车站,让这些朋友能来去方便些。而且到南站的车子特别方便,有地铁、轻轨、还有许多公交车。昨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出到南站的人很多,可是许多人找不到公共厕所?今天游戏中,孩子们造出了一个漂亮的厕中班的平行游戏,孩子们打破原有班级的界限,自主的参与另一班的一些游戏,分享交流是围绕孩子们最近感兴趣的迎新年话题展开的。要过年了,我们有许多孩子要回家乡过年,爸爸妈妈在家商谅买车票的事情,孩子听在耳朵里,于是生成出了“上海南站”的游戏主题。在做小小建筑师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上海变得越来越美丽,吸引了祖国各地以及外国朋友来上海游玩。原来的火车站太小了,所以要造一个大的车站,让这些朋友能来去方便些。而且到南站的车子特别方便,有地铁、轻跪、还有许多公交车。昨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出到南站的人很多,可是许多人找不到公共厕所?今天游戏中,孩子们造出了一个漂亮的厕所。可是又出现了问题,就是有许多司机找不到停车的地方,孩子们在分享中想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相信在明天的游戏中孩子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游戏又会深入下去的。

大班今天游戏分享的重点围绕了孩子们最近的兴趣点“八宝茶楼”、“超市里的串串烧”展开讨论的,其中孩子们对八宝茶楼里各种各样的茶非常感兴趣,通过之前游戏的分享,孩子们自己去查资料,他们知道了不同茶的用途如枸杞茶有明目的功效、胖大海茶喝了对嗓子有好处、玫瑰花茶有美容的作用等等。今天我将一个新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什么叫八宝茶?八宝茶里有哪八个宝贝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出了许多,我再将孩子们说的进行了总结,让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经验提升,在以后的游戏中孩子们就可以自己创造出不同的八宝茶,还可以自己再去找一些游戏中没有的茶叶,游戏也就此更加丰富了。

另外孩子们对超市里的串串烧很感兴趣,教师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制作,我今天深入其中,然后在分享中提出“天气很冷,这个肉串吃下去冷冰冰的,胃很不舒服,引导孩子们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改装玩具,寻找替代物。

以上就是我们在开展自主性游戏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各位园长、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大约1岁半至2岁期间,幼儿就会出现并逐步具备象征性功能。象征性功能是指儿童能够应用某些“象征物”来代表或代替某些事物的能力。依托象征性功能,幼儿可以脱离对当前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进行想象,对生活中常见事物或活动进行“假装”、“想象”、“表演”或“模仿”的游戏,所以,这样的游戏又被称为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阶段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儿童在游戏中,常常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来发挥想象和使用,比如把一个圆柱形积木当杯子用来喝水,把小枕头当小桥,把布娃娃当自己的小宝宝等等;有时又会把自己假装或想象成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物体,比如扮演警察、海盗、售货员,或者扮演一棵树、一条小鱼、一只小狗等等。

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的专注性、观察力、想象力、模仿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并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满足其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成人要重视并尊重孩子的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多给孩子创造并提供这样的机会和空间。

有研究发现,成人提供丰富的材料更便于儿童开展象征游戏,因为利用材料道具可以使扮演的过程延长,并且可以充分刺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假想情境,材料可以是真实的物品,也可以是仿制品,或由儿童自己创造的。对于小宝宝来说,最好使用与他的生活和行为密切相关的物品,比如布娃娃、玩具熊、奶瓶、勺子、玩具车等,鼓励宝宝自发地想象和模仿;当儿童能够扮演一定的角色,掌握一定的语言,并能产生相应的角色行为时,就可以借助微型玩偶来表演了。

除了材料,我们还可以引导儿童把日常生活中任何感兴趣的事情和活动都与角色扮演相练合。比如,到公园去野餐,带着自己的玩偶一起享受愉快时光,让宝宝在野餐的时候照顾好自己的“好朋友”;比如,鼓励孩子把一些喜欢的角色结合到户外游戏中,在空旷的场地上,几个小朋友玩两队人马打仗的游戏,躲闪、快速奔跑等运动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玩搭建游戏的时候,启发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的主题和角色结合进来,如果想象到要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建造一所房子,那么孩子会搭建得更积极和投入,也更有成就感。

为什么孩子在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中会那么自主、那么快乐、那么尽兴呢?心理学家指出,当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和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其与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就会感受到“交流”的喜悦、丰富的审美愉悦感和更多的自我肯定。

打个比方,小女孩扮演“白雪公主”并内心认同这个角色的善良特质,而“白雪公主”又得到善报和喜爱,符合了女孩内心的“因果”逻辑,于是小女孩体会到自己的(通过角色表现出的) “行为”不仅是“对的”,而且是“美的”。这种“同构”促进女孩对周围现实产生亲近感,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充满快乐,心灵得到解放,从而促进她内在的自我调节,使人格不断健全完善。

当然,有时儿童也会将内心的气愤、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透过扮演游戏表达宣泄出来,成人可以从游戏中辨识出儿童的情绪,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引导。

幼儿游戏开展的两个误区


游戏是幼儿最佳的学习方式,这是经过多项长期研究得到的共识。然而,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的设计和指导才是恰当的、如何有效地开展游戏,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践中,“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经常使得他们不知所措。[1]本文通过分析游戏的本质和幼儿游戏的特点,指出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时存在的两个误区,并提出改进建议。

误区一:自主性游戏不自主

具体表现:幼儿在游戏中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自主性游戏应该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活动,然而在很多幼儿园,幼儿对自主性游戏的主题、材料、玩伴和场地等的选择权十分有限。在自主性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教师预设的痕迹,如设计过的医院看病流程图、规定好每个区角有几名幼儿来玩等。

首先,游戏主题的选择不自主就达不到游戏本身的目的。比如有几名小班幼儿在小医院当小医生,却一直没有病人光顾,小医生们就无聊地坐在那里。前来观摩的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到其他区角玩,他们说老师说过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其实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坚守岗位并不应以牺牲玩游戏的快乐来实现。教师要求幼儿选择某个游戏主题后做到“始终如一”,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导致幼儿丧失自由游戏的权利,享受不到游戏带来的乐趣,更谈不上达成游戏本身的目的。

其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不自主会导致游戏效果不佳。比如许多教师的手工很好,在布置区角游戏时会制作大量精美的材料,诸如饺子、包子、铃铛等,几乎能以假乱真。然而,这些漂亮的材料多数是为了装饰,教师会告诫幼儿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并随意操作,更不能把它们弄“坏”。但是幼儿是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学习与发展的,中看不中用的材料对幼儿并不具备太多的发展价值。

再次,游戏中玩伴和场地的选择不自主就不能体现游戏的价值。比如现在很多幼儿园的区角游戏中,教师都会限定人数,超过人数就不行。然而,有的班级娃娃家比较小,一次只能容纳四五名幼儿,教师常用的解决办法是:设置游戏卡,让先拿到卡的幼儿先玩,这样就导致幼儿无法自主选择玩伴和场地。

原因分析:教师的干预和掌控过多

幼儿园教师大多责任心很强,总是想对幼儿好一点、再好一点,以为自己准备得越充分,幼儿学到的东西就越多。然而,恰恰因为责任心太强,教师的干预和掌控度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留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被压缩,使得自主性游戏不自主。

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的一种不信任。教师总是担心幼儿做不好,在设计游戏时限制过多、预设过多,不利于幼儿的独立学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教师的干预和掌控过多,可能会导致幼儿的积极性降低。 3—6岁的幼儿本身就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时教师的设计和安排看似很完美,却忽略了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以及游戏的本质特点,导致部分幼儿不愿意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游戏,达不到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的目的。

改进建议: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有自主选择权的幼儿在游戏中会更投入、更好带,教师也更轻松。因此,教师应该相信幼儿,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首先,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不自主的游戏是从教师的意志到幼儿的行为,游戏起源于教师的想法:自主的游戏是从幼儿的意愿到教师的支持,游戏起源于幼儿的兴趣,教师起支持作用。以“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认识飞机的内容为例,教师常见的做法是:提供飞机图片或视频、征集飞机模型、提供拼图游戏、组织绘画等,让幼儿参与活动。另一种做法不像常见做法那样有固定模式,往往来源于幼儿的某种兴趣与需求,教师能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如娃娃家的爸爸提议去旅游,全家商议后决定乘飞机去,他们征得教师同意后一起制作飞机。幼儿兴致高昂,不但发动家长找模型、找材料,还选出了机长、空中小姐、安检员、售票员等,不亦乐平地玩“乘坐飞机”的游戏。游戏中,幼儿对“想去哪里是乘客决定还是售票员决定?”“一趟飞机能去几个目的地?”“乘坐飞机时手机会不会被没收?”等问题产生疑问并自己协商解决。以上两种做法虽然都能实现教育目标,但显然幼儿更喜欢第二种。

其次,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教师投放的材料不一定要追求精致,关键是要大量、可操作。同样是“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关于公交车的内容,一位教师制作了逼真的公交车,还周到地配上吊环,却不允许幼儿去拉吊环以免拉坏:另一位教师搭建了粗放的公交车(没有吊环),允许幼儿随便玩,在玩的过程中,许多幼儿把手举起来向上拉着,想象着自己是在拉吊环。第一种游戏材料固然可以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但是玩法固定、缺乏变通,而第二种游戏材料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重点不在于有多精美,而在于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与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变通。

再次,让幼儿自主地选择玩伴和场地。例如,某幼儿园大班有16名幼儿都要玩娃娃家,教师没有限定人数,而是让幼儿自己协商。协商的结果是:一个爸爸、一个妈妈、9个女儿、5个儿子。可是游戏空间与玩具有限,没有拿到玩具的幼儿就给自己“找出路”了,伴随着诸如“爸爸,我去上班了”“妈妈,我带妹妹去看病了"之类的话语,幼儿自行分流到其他区角,开始了新的游戏。这样既保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让幼儿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误区二:在干预过多与放任不管之间任意转换

具体表现:人前忙碌人后不管

干预过多与放任不管是教师开展幼儿游戏的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很有可能发生在同一位教师身上。在幼儿园观摩游戏活动时,经常能看到教师忙个不停,每个幼儿的游戏都会被教师介入一番,从“你在做什么”之类的简单提问,到“你应该这样做”“你再开动脑筋好好想一想”之类的建议与指导,教师俨然成为游戏场里最忙的人。然而其中大部分是无效干预,并不能真正推动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同样是这位教师,在无人观摩的幼儿游戏活动中,自己却忙着做墙饰、写教案、写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等,不主动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任何指导。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也并非建立在细致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而是有许多主观臆测的内容,难以实现观察记录应有的价值。[2]

原因分析: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薄弱

从教育观的角度看,以上现象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缺乏专业自主的意识,难以理解教学反思、观察记录等途径对其专业发展及幼儿发展的真正价值。同时,他们不得不面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于是就呈现敷衍了事的被动工作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因欠缺专业知识和能力,对于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感到茫然,不仅在理念上认识不清,在实践中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导致发生无效干预或放任不管的情况。

改进建议: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清晰的理念与认识,游戏指导才能常态化,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

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书本诠释、他人传导的,是理想化的显性知识:一种是个人体会的、存于内心的、难以言传与形式化的,在无意识中形成的默会知识。其中,对教师做出教育决策与行为有较大影响的是默会知识而非显性知识。由此,教师可通过反思、揣摩和探索,在观摩或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的默会知识,将他人和自己的一般性经验转化为实践智慧。

观察、记录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不仅是了解幼儿游戏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观察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区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行动,而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理性地做出教育决策。[3]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教师如果只是应付性地看看,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深教师的疲倦感,对教师与幼儿都没有多少好处。[4]因此,教师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将客观事实与主观臆测区分开,并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判断其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支持策略,才能形成对幼儿发展状态的敏感性,以及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动性。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时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专业支持。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而游戏者对规则的态度本身也体现了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游戏者对规则是能够理解的,是为了自己游戏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规则的遵守是有利于实现自己游戏意愿的。当幼儿能够自觉执行游戏的规则时,也说明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自发性走向了自主性。

您提及的案例涉及的正是游戏规则与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关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和您探讨这个问题。

游戏规则与游戏中的日常行为规则

规则是用以协调游戏者之间的行为的,游戏中的规则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规则。一种是游戏本身的规则,比如制定游戏中的规则,这是游戏得以开展并决定胜负的重要元素,如棋牌类规则游戏,就有出牌规则和走棋规则,这种规则需要所有游戏者在游戏前获得一致的认同,一旦游戏开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规则具有共识性和外显性。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幼儿对角色行为的认知,如医生会做什么说什么,营业员有哪些行为职责,这类规则全在于游戏者的经验常识,起到装扮行为顺利进行的作用。每个幼儿的角色认知水平不同,游戏水平就不同,因此这类规则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另一种规则虽然也用于游戏过程中协调玩伴之间的行为,但它是属于游戏情境之外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日常行为规则,比如在分配角色扮演者、协商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构思游戏玩法时,涉及的规则有轮流、谦让、共享、按序、归位等。这一类规则常常用来处理角色纠纷、玩具纠纷,或者通过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类规则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各类活动的常规。本案例中的“插牌”就是一种角色分配中的按序规则,即谁先插到牌谁玩。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的游戏意愿

我们知道,规则是对行为的某种限定,这种限定所导致的行为结果有时带来正面影响,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里就涉及一个规则的合理性问题。比如排队,有时体现的是秩序带来的高效行为,有时可能就是一种无意义等待的低效行为。因此制定任何一条规则,一定要清楚制定这条规则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再考虑规则可能产生的效应是什么。就幼儿的游戏而言,规则应当是用以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意愿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在许多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仍然有限。因为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有不同理解,尤其是为了防止游戏中产生各类纠纷,或者避免游戏中出现混乱局面,常常会制定一些规则来限定幼儿的游戏行为。本案例中,您的出发点很好,希望通过“插牌”的形式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充分自选游戏角色,尊重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权,可没有想到的是,“插牌”却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规则的合理性了。

我们可以设问一下:规则是出于老师的管理,还是出于幼儿游戏的意愿?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否则游戏将不再具有游戏的意义。我们认为,检验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合理,就是看这条规则是限制还是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意愿。那么,我们来看看是谁需要这条游戏规则?是老师需要,还是幼儿需要?从表面上看,“插牌”是幼儿用来自行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的,每个幼儿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插牌”是有限的,当几个幼儿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时,“插牌”限制了某些幼儿的意愿,只有捷足先登者才能如愿,这就大大限制了其他幼儿的游戏意愿,那些未能如愿的幼儿就会想方设法在牌子上大做文章。而且,“插牌”还会限制幼儿游戏行为的创造性。因为一方面,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表现的游戏情节也会不同,因此游戏主题、游戏情节以及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是经常变化的。而这里的“插牌”先是规定了每个游戏主题的角色种类,这也就限定了游戏情节的大致范围,然后通过选择而固定了某个幼儿的角色身份,这也就限制了幼儿随着游戏情节的展开而灵活转换角色的机会。也就是说,幼儿没有机会生成一些新的游戏主题和新的角色。另一方面,角色游戏是一种合作性的游戏,大部分是对应性角色,如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对应性角色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性行为,这种合作互动行为只有在协商和了解角色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展开。角色协商意味着玩伴的自由组合和玩伴之间的合作构思情节,而且到了大班,角色游戏的水平越高角色交往水平就越高,角色行为就越具有不同主题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而“插牌”排斥了幼儿之间的角色协商,大家只对那块牌子负责,先下手为强,这就弱化了角色之间的融洽关系,不仅使玩伴之间容易产生纠纷,还会降低游戏的行为水平。

那么,是否一概否认“插牌”的价值呢?当然不是。在那些个别化的平行性活动的区域里,“插牌”或许能形成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科学探索区等,用“插牌”、“小脚印”等形式来限定人数是可行的,可以告诉幼儿这里的空间和材料只能容纳几个小朋友。同时,这些区域里的活动相对独立,不需要进行跨主题跨区域的交往行为,且有些活动持续时间不长,个人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出区域进行轮换,暂且没有轮到的幼儿随时有可能发现空位而获得实现意愿的机会。这里的“插牌”可以起到明示与调节的作用,反复按此规则行动,幼儿就能养成根据先来后到进行活动的习惯。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认知

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认知水平确实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就是“从规则他律走向规则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这是规则内化的过程。皮亚杰也特别指出,“规则内化”是在玩伴自由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总是在权威强制下执行规则的幼儿,一旦离开了权威就会违反规则,因为规则对于他们是被动的。而在自由交往中经常体验成功交往经验和失败交往教训的幼儿,能够自觉按照规则行事,因为规则的公正性常常使他们受益。所以,教师必须意识到游戏中的“自由”虽然容易引起纠纷,但纠纷意味着幼儿之间产生了社会认知冲突,这恰恰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解决纠纷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和体验规则的过程,他们会体验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时争抢会两败俱伤,霸道会导致孤立,暂时得益会丧失其他;有时这里吃点小亏那里赢得更多,退让一步反而玩得更开心,给予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给予……因此,自由交往中处理纠纷让幼儿学会了协商,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让步,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规则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规则不偏不倚地站在纠纷双方的中间位置上,让幼儿体验公正。

本案例中,尽管按照插牌确定角色是一种事先制定的规则,但由于这一规则是老师制定的,至少不是所有幼儿自己的需要,则具有一定的外部强制性。所以规则没有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一旦在权威视线之外,幼儿仍然会违反规则,体现了幼儿对规则的他律性。我们知道,角色游戏中幼儿争抢同一个角色是经常发生的角色纠纷,用“插牌”去限制还不如让幼儿体验互不相让的消极后果,或者体验协商的积极效应。我们或许会发现,“互不相让”的结果要么大家都玩不成,要么多个角色挤在一起显得不好玩,自然就会有幼儿自动退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幼儿就会通过协商自动调节,甚至会自己产生规则。这样才会让幼儿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得到成长。

教师对游戏的支持与管理

游戏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反映活动,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完全取决于他们有多少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力度,就体现为能否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体验到最充分的行为自主性。但自由常常带来游戏中的混乱,带来各种游戏纠纷,这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加强对游戏的管理,一方面用规则限制自由,一方面以权威解决纠纷。最终教师满足于幼儿游戏的外在秩序:不发出过大响声,不随便走动,不跨区使用物品。其结果是无须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在强制规则的作用下,幼儿对规则认知的内化速度大打折扣;无须协商行为的一致认同,在有条不紊的行为规范中,幼儿游戏的创意也大大减少了。

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游戏是自由的,但又是受规则约束的。游戏中的规则应该是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满足游戏的需要而由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的,是在幼儿体验到没有这些规则而不利于游戏开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游戏中的规则不具有外在的强迫性,即使是成人为幼儿制定,也应当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得到所有幼儿的一致认同,这样的规则不是让成人用来裁判幼儿行为,而是让幼儿用来协调自己行为的。因此游戏的自由,就不仅包括幼儿对游戏行为的自主,也包括自觉自愿接受游戏中规则的约束。

在本案例中,不仅规则是老师制定的(尽管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是限制了幼儿自己协商角色扮演者的机会),而且在处理纠纷时老师成为裁判,为幼儿做出决定(“怎么能因为没有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互相争吵呢?你们两个都没有学会谦让的本领。”“今天老师破例同意你们两人一起做贝贝家的爸爸。”“是月月插到的插牌,应该她当点心师。”)。如果幼儿总是在规则的强制和权威的主导下行动,其社会性成熟会受到限制。

总之,我们应思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职责定位,努力做到:教师的角色——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非管理者;对待游戏纠纷的态度——把纠纷看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无须非做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对游戏中混乱局面的判断——弄清是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是一种无规则失控;理解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体现自由意志的内在约束,而不追求强制性的外在秩序。

中班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教案


中班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引导幼儿利用滚、踢、抛等多种玩球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跳跃、挥臂(向上或向前)、上肢抛接等的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滚、踢、抛等多种玩球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

2、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跳跃、挥臂(向上或向前)、上肢抛接等的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3、培养幼儿想像力及创造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报纸做的彩球若干、大篮子若干等。 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前准备:

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幼儿手持彩球,随音乐沿场地四周进行走跑交替练习。

二、一物多玩游戏

1、讨论:想想手里的彩球可以怎么玩?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游戏。

3、集体交流:你是怎么玩彩球的?

4、幼儿再次进行游戏,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

三、小组接力竞争游戏:运果子。

教师提出运果子的要求,不能用手可以自由结组。看哪组运的果子最多。

四、结束,

集合进行做放松、整理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舒缓活动稳定幼儿激动情绪。

五、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彩球的多种玩法。

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虽说以前我们也讲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但是通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因为时间安排中清楚的显示了语言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由老师组织发起的教学性游戏,认为这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幼儿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二期课改之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呢?那它到底有没有目标?它与学习性的游戏区别在哪里呢?《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没有外在目标。但是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性游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老师预设的活动,而另一个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看以前我们的自主性游戏活动,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能真正的称之为孩子的自主性游戏活动,因为里面不允许孩子违背老师的目标,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通过对新纲要、新课程的解读、理解之后的今天,我们正在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要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为什么说是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呢?因为如果不是细心的观察,我们很容易从以前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似乎这样就能体现出尊重孩子,殊不知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如果不恰当的介入活动,也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的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该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而且还应该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在活动中怎么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课程指南》中大致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成了4类:表征行为、构造行为、合作行为和规则行为,而每个行为中又详细的列出了老师的观察要点以及幼儿的发展提示,大家可以仔细的翻阅一下(课程指南14、15页),而在新教材中也专门提供了能反应幼儿发展的游戏行为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那么什么是介入,老师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介入呢?《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的时候;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等等,老师都可以适度的介入。

当然,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应该了解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怎样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游戏,并在游戏中激发多种经验的产生等等,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数量应该充足、种类要丰富全面,以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应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且能及时的更新和添置,游戏空间的划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免造成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总之,老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和作用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

游戏:“笑脸迎水花”和“六面图形拼拼乐”


笑脸迎水花(适合中班、大班)

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水的流动与臂力的作用。

2.锻炼上肢臂力,发展灵活躲闪能力。

准备:

1.大笑脸屏障:选取一张透明薄膜,把它紧绷固定在塑料圈上,然后画上笑脸。

2. 小笑脸屏障:用粗扭扭棒和透明薄膜制作一些小笑脸屏障,一头有供幼儿玩对垒游戏时单手抓握的把手。 3.水瓶(见图二):在洗净的硬饮料瓶中装入水,在瓶盖上钻数个小孔。

玩法一:多人游戏 在一个较大的可以任意跑动的场地上,每位幼儿一手持小笑脸屏障,一手持水瓶。游戏开始,多名幼儿在区域内四散跑动,用手臂甩动水瓶,既要想办法让水花洒到同伴身上,又要想办法用小笑脸屏障遮挡住同伴洒出的水花并迅速躲闪。

规则:

1.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跑动,不能冲撞。跑出圈外者暂停游戏。

2.相互洒水时,可以洒同伴身体的任何部位,但瓶口不能戳到同伴身体。

3.瓶中水洒完即退出游戏场地,待重新装上水后再次进入游戏场地。

玩法二:双人游戏 幼儿两人一组,面对面站在指定的区域内,呈对战状态。一名幼儿手持水瓶,用手臂甩动水瓶,让水花洒出,另一名幼儿双手紧握大笑脸屏障,在遮挡自己脸部的同时迅速躲闪,尽量不让水花溅到自己。

规则:

1.在规定时间内,阻挡者以自己脸上没有水花为胜,洒水者以让对方脸上溅上较多水花为胜。

2.双方只能在划定的范围内移动,犯规者暂停游戏。

3.洒水者只能对准同伴肩部以上范围洒,不能朝其他部位洒,否则算犯规,洒水者输。

评析:

“笑脸迎水花”是户外运动游戏,幼儿在躲闪和挥水瓶时,不仅需要做出敏捷的身体动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手臂力量,因为水瓶有别于水枪,它需要用力挥洒才能甩出水花,因此能有效锻炼幼儿的上肢力量。同时该游戏可配合中、大班“水”的主题活动需要,以让幼儿在玩耍中进一步感知水的特性。该游戏简便易行,不受场地限制,大场地可玩多人游戏,小场地可玩双人游戏。教师可根据季节特点在瓶盖上钻不同大小和数量的孔,以控制不同的洒水量。

该游戏的设计亮点在于:抓住了幼儿爱玩水的天性,巧妙地利用游戏材料展现了水花飞溅的有趣现象。双人、多人或者亲子游戏等形式,既体现出该户外运动游戏的简单、好玩.也可让幼儿在既有对抗性又有合作性的游戏中获得身体的灵活性、手眼协调性和上肢力量的发展,并可让幼儿充分体验到运动游戏的乐趣。

六面图形拼拼乐 (适合中班、大班)

目标:

1.根据骰子投出的图案摆出相同的六面图积木图案。

2.培养空间知觉能力以及专注力和观察力。

准备:

1.自制六面图积木。每块积木有六面,每个面都贴有图形(见图三),共计16块,以正方形方式排列(4×4)放入盒中(如图四)。

2.按铃一个,大型六面体骰子1个(六个面上的图案如图五,也可设计其他图案)。

玩法:

幼儿自取一盒六面图积木,摆放在自己面前。游戏时,幼儿要根据投出的六面体骰子朝上一面的图案,快速翻动盒中的16块积木。翻出和骰子上面的图案一致的图案时按响按铃。

规则:

1.可一人玩,也可双人或多人玩,骰子可由幼儿通过协商指定专人投掷,也可轮流投掷。

2.最终翻出的六面图积木图案要和骰子上的图案完全一致才算成功。

3.双人或多人进行游戏时以最快翻出与骰子图案一致者为胜。

评析: “六面图形拼拼乐”游戏的设计亮点在于:教师根据幼儿的观察推理能力.按不同的难易程度设计了六面图积木,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或同一年龄段但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设计了不同的骰子图案。教师还提供了一个可安放六面图积木的正方形盒子,这样既方便了幼儿翻动积木。避免积木移动,又方便了幼儿的收纳和整理。

投掷骰子时所呈图案的不确定性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响铃起到了控制时间的作用。游戏输赢可由玩伴共同判断,这也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挑战的积极性和观察的主动性。 该游戏既可供幼儿独立玩,也可供幼儿以小组竞赛游戏的形式玩。多人游戏对幼儿翻动积木有了速度要求,因此也有利于提高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访虞永平教授:课程游戏化只为更贴近儿童心灵

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

记者:我们常说好课程就像是幼儿园的“健康心脏”,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探索,比如江苏推行的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您是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这一概念的? 虞永平: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之一。我一直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其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那么,什么是课程游戏化?通俗地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

记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课程游戏化是对《纲要》要求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吗? 虞永平:我认为,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认为“基本活动”的内涵有三: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这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在其他活动环节,尤其是在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不是把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

记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是否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比如课程游戏化是不是意味着把所有活动都变成游戏?

虞永平: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切入点之一。课程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所谓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实施途径,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课程游戏化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使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自由游戏时间有保证。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儿童,更生动、丰富、有趣。

记者:在教育理念上,应该说很多幼儿园都是重视游戏的,但往往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高控制、过分干预,您觉得把游戏精神落到实处,应该注意什么?

虞永平:我认为,幼儿园要形成这样一种课程文化:一是鼓励游戏,幼儿游戏不是幼稚的,有很多让人惊奇和值得深思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欣赏。二是服务游戏,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环境、材料。三是学会观察游戏,看懂儿童游戏中的举手投足、情真意切和创新应变。四是合理指导游戏。游戏不是教学,不需要教师去“导演”和指挥,但面对幼儿的诉求和疑问,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回应。为何要提合理指导游戏?因为教师指导过头了,就成了“导演”,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和创造就会失去。 教师的专业化是课程推进的关键

记者:对现有课程进行诊断和提升,应该依据什么来进行?课程游戏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参照?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总体背景,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基于幼儿园现行课程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等方式,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l生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创建数量适当、种类多样、材料丰富并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可选择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提升课程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记者:怎样评价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是有实效的?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要聚焦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调动,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要真正以经验论水平,以过程论质量,以适宜性论效果,以生活性论专业。切实注重幼儿的经验、生活、活动过程及对幼儿的适宜性。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经验,而不是要教师写成什么文本。

创造性游戏教学的价值思考


记得笔者刚刚接触到创造性游戏时,根本不懂得如何支配。每次游戏时为了使孩子们都能玩到,笔者以组为单位让孩子去指定的区域玩,现在想来这样的安排不就是强制么?难怪在游戏中某些孩子一点兴趣都没有。通过自身的观察以及与孩子们的沟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笔者现在已经把选择权还给了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玩得是那样的尽兴,那样的快乐。所以说,为了使孩子们获得快乐及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一定不能被动地让孩子们接受指挥,而是让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游戏活动更加完善。游戏材料不仅能使幼儿行为与思维发生变化,同时还能保持游戏情节的连续性,吸引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创造性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一旦没有了“病人”就显得很无聊,其实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在这个区域里提供半成品材料,比如橡皮泥,让“医生”和“护士”在没有“病人”的情况下自配一些药丸。又比如“小吃店”刚开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对它爱不释手,可好久不长,孩子们对它渐渐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个情况,笔者为孩子们在小吃店里增加了“奶茶铺”,让他们制作不同味道的奶茶。这样一来,孩子们又有了游戏的兴趣。

引导、激励——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辅助要素

教师在何时介入游戏,如何介入,介入的程度,即给予幼儿以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进一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各方面的能力及成功感和胜任感。记得一次超市游戏活动中,生意惨淡,两位“工作人员”整理好货柜上的物品后就显得无所事事。这时,教师以顾客的身份来到超市,“您好,马上就要过年了,超市有什么活动吗?比如买一瓶洗发水送一把梳子。”这一句话吸引了几名顾客来到教师身边探个究竟。“有啊,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超市有买一送一的活动哦。”一句话的点拨,使孩子们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想到了过年时自己在超市看到的情形。这样一来,超市又恢复了热闹的场面,而且盈利很多。教师此时作为一位援助者,帮助孩子解决了生意冷清的问题。

一次,经过娃娃家,笔者看到“爸爸”正在为“孩子”理发,于是饶有兴趣地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娃娃家“,哇,你好厉害,都能自己为‘孩子’理发。”“我可不是‘爸爸’,我是‘理发师’。”“‘理发师’不在理发店,怎么来这了呀?”此时的笔者有点纳闷“。生意不好,只好上门服务了‘,理发店’里还有一位‘理发师’呢。”原来是这样。笔者以赏识的态度表扬了孩子的聪明才智,游戏评价时又表扬了他,激励他及其他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小才能。其实在每次的创造性游戏中,都能发现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让幼儿们带着兴趣保持游戏情节的连续性,让他们在不同的游戏中提高观察力、语言沟通能力、想象力等等。当然游戏结束后,教师一定要把每次活动中某些幼儿好的一些想法、做法推荐给其他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有所借鉴和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评价——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关键

游戏评价,还是要以幼儿为主体,让他们来讲述在游戏过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遇到的一些事情,如何解决问题,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同伴们进一步认识角色,知晓对待问题如何解决,也让孩子们在评价中相互交流,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评价时教师要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幼儿不断思考和讨论,这样的评价才会显得充满活力,从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游戏经验和能力,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造,越玩越有自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我们时刻做个有心人,关注每一位孩子,让其发挥各方面的能力。

让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回归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是反映一定的故事或童话的内容,这恰恰就是造成我们的孩子在表演游戏中出现了千篇一律,依样画葫的表演,完全看不见创造性的影子,而其实表演游戏在表演时是要根据自己对作品、角色情节的了解,在语言、动作上进行想象、创造,增添改动,所以仍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游戏。那么,幼儿表演的创造性失去了,责任在于谁,我想老师首当其冲,老师的做法导致了创造性的存在与否,而怎样做才能使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回归呢?我在从教的经历中得到了如下几点经验:

一、选材十分关键

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只有让幼儿喜欢这个活动,才能充分地调动幼儿。比如,春季到来的时候,让幼儿表演《下雨的时候》让幼儿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幼儿的兴致自然很高,发挥得也更自然,更富创意,以前我们往往忽略掉幼儿的经验,其实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也起着很大作用,如小班幼儿他们的语言发展就不如动作,在语言方面的经验缺乏,那么对于《拔萝卜》这样对白简练、动作性强的表演就能激起幼儿的兴致。如果让我们南方的孩子表演《雪孩子》,他们缺乏对雪的经验,表演时表现性一定就差。

二、教师引导起到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地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在表演游戏中教师要放手让幼儿去表演,指导只能适度的,教师干预过多,只会让幼儿的创造性失去。

1、利用启发式、商谈式的方法来知道指导。

在幼儿的表演游戏中,教师从旁启发性的引导,就能把幼儿的潜力挖掘出来,如在中班活动《识蝴蝶》中,扮演太阳公公的幼儿没有台词,只是走出来、走出去,我们就启发他:“在看三只蝴蝶很高兴的唱歌跳舞时,你心里感觉如何,你可以对他们说什么;看到他们没地方躲雨,你心里觉得怎么样,你可以怎样安慰它们呢?”这时幼儿想一想便能有创意地说:“蝴蝶们别担心,别害怕,让我把乌云赶走吧。”教师也可以采用商谈式的口吻与幼儿商量表演的方法,而不是让幼儿怎样表演,这样幼儿演起来也就没有压力了。

2、语言、动作引导的开放性

从前我们总是要求幼儿尽量用原文中角色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这也就造成孩子们的语言失去了创意,我试着简单地讲述故事中角色的语言,讲出大概的意思,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说。如在《绿叶船》中,引导幼儿“你在发现没有船过河时,你会怎么说呢?”那么有的幼儿说:“怎么办,怎么办?”有的幼儿说:“让我想想办法吧,”各种各样的语言在我的鼓励下都出来了。其实创造性就在于并不在乎幼儿怎么说,只要他们会说,意思对了就行了。动作指导上也是一样,教师的示范动作只会让幼儿原本照搬,给他们的思维上了一种定势。不要让幼儿模仿,不如来个“大比拼”吧,让幼儿大胆的去创新,我们做的只是让幼儿知道每个角色的特点,如性格、神态、形体特征等。如小猪的笨拙,小鸟的轻盈等。

三、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使材料富有创造性。

需要游戏依附材料开展,材料的创造性推动了整个游戏的创造性。如在《绿叶船》中的叶子,幼儿起先做了好几片叶子,为了变大的时候换,我便启发幼儿,这样会不会太麻烦呢?孩子们便开始研究如何做一片能伸缩的叶子,开展了一个设计会,开动脑筋,出的点子也层出不穷。

四、让幼儿在解决矛盾冲突中展示创造性。

一个游戏在开展之后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幼儿游戏中的矛盾也随之产生,放手让幼儿去解决这些矛盾,游戏的创造性也得到提升。如在《三只羊》中,狼总是躲在山洞里,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扮演狼,于是冲突就产生了,我启发幼儿去改改这一角色,让狼也“自由”,既解决了冲突,又让这一游戏有了创新。又如在《绿叶船》中,由于角色数量的限制,分组出现矛盾,那么,我便启发幼儿想办法,于是有的组中出现了两只小鸡,说是一只鸡姐姐,一只鸡妹妹。这样的创新便解决了矛盾。

虽然表演游戏只是一种游戏,但它却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使得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很好发展,让幼儿放松自由的游戏,大胆创新,也就能让幼儿更有兴致的参与游戏,那么教育的效果和意义才能随之产生。

喜欢《电子游戏的两面性》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重要性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的两面性教育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的两面性教育”!最近,通过飞信与家长聊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宝宝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 袁新慧的家长,李梦姣的家长…….对我说...
    2020-07-06 阅读全文
  • 论网络的两面性满分作文精选(6篇) 说到作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为了让我们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网络作文呢?一篇优秀高质量作文要做好和读者的共情。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关于网络的作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论网络的两面性满分作文”,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2022-08-24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不一致,形成孩子性格的两面性 背景:最近一位老师对我说:我班的婷婷在奶奶面前是很“凶”的,有时还要训斥她。听到这些话,让我有些诧异:在幼儿园她是个相当文静的女孩,而且在老师、小朋友眼里都是非常懂事乖巧的,真会这样吗?我决定了解一下...
    2020-09-16 阅读全文
  • 孩子是“两面派”? 飞飞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儿,班里开展玩具博览会的主题活动。飞飞带来的玩具数量、品种之多今其他小朋友惊叹。平日里如果小朋友和飞飞想同时玩同一个玩具,他就会让小朋友先玩,等小朋友玩了几分钟之后,她再去进行协商...
    2020-08-20 阅读全文
  • 案例:“公”与“不公”两面看 第一,枯燥乏味的练习不仅会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待遇,更糟糕的是会挫伤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达到冬锻指标让孩子反复练习,当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另外,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个孩子能...
    2021-05-21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的两面性教育”!最近,通过飞信与家长聊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宝宝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 袁新慧的家长,李梦姣的家长…….对我说...

2020-07-06 阅读全文

说到作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为了让我们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网络作文呢?一篇优秀高质量作文要做好和读者的共情。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关于网络的作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论网络的两面性满分作文”,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2022-08-24 阅读全文

背景:最近一位老师对我说:我班的婷婷在奶奶面前是很“凶”的,有时还要训斥她。听到这些话,让我有些诧异:在幼儿园她是个相当文静的女孩,而且在老师、小朋友眼里都是非常懂事乖巧的,真会这样吗?我决定了解一下...

2020-09-16 阅读全文

飞飞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儿,班里开展玩具博览会的主题活动。飞飞带来的玩具数量、品种之多今其他小朋友惊叹。平日里如果小朋友和飞飞想同时玩同一个玩具,他就会让小朋友先玩,等小朋友玩了几分钟之后,她再去进行协商...

2020-08-20 阅读全文

第一,枯燥乏味的练习不仅会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待遇,更糟糕的是会挫伤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达到冬锻指标让孩子反复练习,当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另外,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个孩子能...

2021-05-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