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语言个案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9 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个案分析观察记录
在餐前活动中,我请幼儿自愿给小朋友们分享一个故事,结果大家都不说话了,眼睛也不瞅老师,我走到平常口语表达比较活跃的幼儿跟前请他来分享,他却怯怯的说:“我不会,我不知道讲什么”我再次鼓励:“你们的爸爸妈妈讲的绘本故事就可以分享啊,老师上课教给大家故事都可以”这时,周子钰高高的举起小手,她勇敢地站在前面,大声讲了个“小兔找太阳”的故事,讲得声音响亮,口齿虽然不太清楚,但富有一点感情色彩,在坐的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听的津津有味。然后请小朋友讲一讲,故事里讲了什么?小兔都看到了什么?都能讲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每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基本都是制作精美的PPT,组织看图讲述形式,如出示一张有故事情节的图片,如:图上有小兔,还有兔妈妈,红灯笼。请幼儿讲一讲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然后请幼儿编成一个故事。同时教师引导幼儿讲出故事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小动物们碰到会讲些什么话?他们会怎么做?今后会发出什么事情等等。并且引导幼儿说长句,说完整句。
分析说明
1.同一年龄阶段幼儿阅读理解水平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小班幼儿年龄小,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规范。
2.跟父母有关系,工作忙给幼儿灌输绘本量少,与幼儿交流少的幼儿阅读与表达能力就稍差一些。
3.和设备条件、活动方式的关系。物质环境、设备条件创设的好坏(图书量的多少、电视、录音机等),儿童每天用于阅读时间的多少,成人是否给予指导,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阅读水平。
方法措施
1.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培养幼儿在做中学。如教小班幼儿漱口时,教师就一边示范一边念儿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咕噜咕噜吐出水。”幼儿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常受到这样的语言刺激,他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这些话。
2.定期举行儿歌朗诵会、看图说话比赛、语言教学游戏等,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看图说话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根据具体情况,每日谈话时间,为幼儿提供用语言表达想法、意愿的空间、时间。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情况:
徐嘉赫小朋友是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小王子,自控能力较弱,不但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影响,而且还会去影响别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有头没尾,进入建构区的他在拼搭中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最后的整理中活动中,总是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整理,并且不会参与其中。
情况分析:
1.平时父母较忙,爷爷带孩子,包办过多。
2.性格较活动好动,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其他的意见。
实施策略:
1.请幼儿当建构区的管理员,让他在监督的过程中,前提是要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整理。
2.学习整理的方法,知道积木要进行归类,按图进行积木的整理。
3.家园共育:幼儿在家的玩具由自己整理并进行管理。
实施效果:
1.整理时的习惯有所改观,但不能持之以恒。
2.家园共育不一致,父母工作较忙,由爷爷带,包办过多。
心理语言个案分析
一个月来,阿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一、情况摘述
阿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阿敏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阿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阿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阿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阿敏,你喝水喝得真好”,阿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阿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阿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一个月来,阿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幼儿个案分析:虫虫
接手这个班不到一学期,虫虫这个三岁多的小不点就吸引我的注意,他喜欢独来独往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不是玩玩具就是看图书,集体活动刚一落座转眼就不见踪影。看图书、玩玩具也就罢了,还总是乱扔东西,班上的图书区玩具柜经常让他翻得乱七八糟,你有时提醒他让他收拾收拾随手乱仍的玩具,他还为自己辩解“不是我扔的、我现在可累了我没劲了等等”,这是让人又气又好笑。和家长几次沟通后,明显感觉到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虫虫妈妈从来不正视孩子的问题,总是为孩子的各种行为找理由“什么他其实在家很好呢,从不乱扔玩具”“他喜欢新的东西,幼儿园的玩具家里没有所以他爱玩”等等。使我觉得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总是受挫,每次有什么问题,他妈妈总是替孩子开脱,这一点让我很是苦恼,面对这样的家长该怎么办呢?虫虫就是我个案研究的事例。下面我把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镜头捕捉下来与大家共享。
◆镜头一:小朋友一起坐好等爸爸妈妈来接,可虫虫早就自己走开了,一会儿摸摸玩具架子,一会儿看看衣柜里的东西,一会摸摸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又爬上床翻书,一刻都闲不着。
◆镜头二:老师请他帮助扔一张废纸,他嘴里说着“好吧”,然后像小鸟一样飞着在教室里绕个大圈跑到垃圾桶前,慢慢地把那张废纸撕扯一番,直到集体活动的音乐响了很久,才把废纸放进垃圾桶。
◆镜头三:户外活动时,虫虫早就按耐不住了,不等老师说完话他就想跑开。几次都是老师拉住他要不早跑了。
◆镜头四:虫虫中午很少睡觉,躺在床上一会上一会下,一会偷偷拿个玩具玩,一会儿又去动动旁边的小朋友,终于起床了他可开心了,还大声质问别人“你们太吵了,害得我都没睡着”
面对这个聪敏可爱让人又气又爱的虫虫,我不能放弃。家长越是难沟通我越是要和他勤沟通真诚的沟通,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每天都抽时间观察虫虫和他多交流,发现他身上一些有趣的话,和一些细微的小事把它记下来,下午家长来接时有了交流的话题。第二,注意交流的技巧,世上的妈妈没有不爱孩子的,维护孩子是每个做妈妈的本能,一开始我们总是说虫虫的问题,越是想让她重视这些问题,她越是想逃避。现在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想问题,跟她妈妈沟通时,先把虫虫表现好的一面或一句好玩的话一件有趣的事告诉他妈妈,然后再把建议提出来,这样做感觉虫虫的妈妈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维护孩子了。也能听进老师的一些建议。第三、邀请虫虫妈妈来园当志愿者,让他参与班级的一些活动,这样在自然情况下她对孩子也有一些不同的观察和发现。第四、老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来面对虫虫,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他每次行为的背后到底是在想什么,只有了解了孩子,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才能让他愿意配合你的一切。
一段时间之后,尽管虫虫还是那么好动,还是时不时惹出点乱子,但明显一些不好习惯得到改变,比如扔东西,当他随手扔一本书时,你也叫他名字他不再是自己跑开不理你,而是一边自己开脱一边把书放到书架上。虫虫的妈妈有了明显变化,她主动跟我们讲虫虫奶奶溺爱虫虫的事,也说出了她的苦恼,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看来一开始虫虫妈妈对我们是有戒心的,而且也可以看出她妈妈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所以任何矛盾要想解决好就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想,找出原因不怕辛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幼儿案例分析《在语言游戏中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国外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最佳期,错过了这个最佳期,人的语言发展有可能滞后,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语言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启发幼儿的语言发展呢?
二、案例描述:
在区域活动的语言游戏《做客》中,舒雅坐在娃娃家里一言不发,我问:“舒雅,我可以进来吗?”舒雅点点头,我说:“我可以吃水果吗?”子涵马上说:“老师,请吃桃子。”舒雅看见子涵这样,也拿了一串葡萄说:“老师请吃葡萄。”我又说:“你们家里还有什么可以玩的?”舒雅想了想说:“我给你放电视看。”舒雅一说完,其他几个小朋友就忙着开电视,舒雅也抢着开电视。
分析:
小班阶段的幼儿语言正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并且是受自身经验影响的,特别是用语言和同伴进行交往,再加上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内向、胆小,更容易出现类似情况。
措施:
1、对于幼儿不愿参与活动,不愿用语言与同伴交往的幼儿,我采取积极的鼓励和引导,特别是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是非常有效的。
2、通过家园共育的这一教育资源,请家长引导幼儿在家观察家人在家的活动,特别是有客人时,鼓励幼儿尝试礼貌待客等等,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语言。
2025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案分析和措施
凡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是。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闹腾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是让老师头疼的,但是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多细心观察就能找到解决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案分析和措施,欢迎阅读。
2025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案分析和措施(一)
一、情况记录
经过上一次的体育游戏“木头人”记,轩轩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一些兴趣,但是在玩游戏时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故意违反游戏规则。比如在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时候,故意跑得很慢让老狼抓住,玩“木头人”的时候故意晃来晃去,今天下午的体育游戏《找鸡妈妈》,其他幼儿都在老师的引导下蹲下低头抱膝,变成了圆溜溜的小鸡蛋,等待妈妈的呼唤,然后破壳而出。而轩轩故意在地上爬来爬去,或者干脆蹲在地上来回晃动。当我邀请幼儿来当鸡妈妈时,我看到他也举起了小手,很想参加。
二、分析
轩轩是个机灵的孩子,他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当老师在表扬其他幼儿时,他很想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于是就想到了“故意犯规”这种方式,如果这时老师把他请到上面,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会觉得这种方法非常管用,并且以后都一直用此方法引老师“上钩”。
三、措施
一开始,我选择了冷处理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对他周围的小朋友进行指导,希望能看到他认真的进行游戏,并抓住机会进行表扬,但是这个方法并不管用,他发现老师没有关注到他的“犯规”后,便在一旁自己玩起来。于是,我走过去,问:“你想不想来做鸡妈妈?”他微微地点了点头,“如果你能连续三次都变成“健康的”(能按要求做出鸡蛋造型)鸡蛋宝宝,遵守游戏规则,就请你来做鸡妈妈,好吗?”他开心地说:“好!”游戏开始后,他果然不再“犯规”,非常好的完成了三遍游戏,我也履行了自己的,并请他做鸡妈妈,找出“健康的”鸡蛋宝宝,并把它孵出来。在检查别人动作的时候,他也巩固了相关经验,并且明白了,用“犯规”的方法是不但不能吸引老师注意,而且不能尽情地玩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2025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案分析和措施(二)
日常表现:性格开朗,较遵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懂礼貌,上课有时爱开小差,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相处得很好,小朋友都很喜欢跟他玩,但是比较爱哭,稍不“如意”就爱哭。
分析与措施:
在和毛xx的家长交谈中了解到他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家里人很喜欢他,家里还有个比他大好几岁的姐姐,这样大家都很宠着他,什么事都让着他,也就养成了娇气、爱哭的性格,一点委屈都受不了,有次看书时,小朋友和他抢了书,毛xx不断的哭起来,而不是和老师说,直到小朋友和老师说毛xx哭了,然后等老师问了他一些简单的情况后,毛xx才不哭。
根据他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在家对他不要太特殊,对待他不可太宠,所谓爱他而不宠他,不要让他觉得自己小,什么都可以依靠别人。在幼儿园我经常与他交谈,利用故事等教育他要坚强,勇敢,碰到苦难,不要哭,要想办法解决,上课多给他表现的机会,让他多在集体面前说话,让他觉得自己行,从而树立他的自信心。
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毛xx像是长大了,懂事多了,遇到困难不再是只知道哭,会请小朋友和老师帮忙,还会主动地帮助班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后我将继续对他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以巩固他的一些行为习惯,使他变得更加“勇敢”、“坚强”。
2025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案分析和措施(三)
事件:今天午餐时,妍妍一直看着自己的碗没有进餐,我(王老师)正准备提醒她专心吃饭时,发现用手拿了几粒饭粒放在碗底。原来妍妍的碗由于高温消毒有些变形了,放在桌子上不平稳,她将饭粒放在碗底后碗竟然不再摇晃了。
分析:妍妍正处于对细小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她的碗放不平稳了,不是闹情绪或请老师帮忙,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说明妍妍是一个爱观察、动脑筋的小朋友。
策略:我没有去打断她,而是在一旁进行观察。妍妍发现碗放好后开始进餐,我这时走过去对她及时地进行了表扬。
效果:妍妍开心地笑了,我相信妍妍以后遇到问题时更爱动脑筋想办法的。
家长反馈:很高兴看到妍妍能如此动脑筋解决问题,更感谢老师对小朋友们如此细小入微的观察和及时给予的鼓励和指导。相信妍妍这一次的动脑筋或许有偶然性,但在老师及时给予的赞扬下她会把无意识的、偶然的行为慢慢变为有意识的、长期的习惯。希望老师们能多就小朋友们正面的或负面的行为及时做出科学的引导,让妍妍身心得到同步、协调的发展。
幼儿案例分析:让小班幼儿学会分享
案例描述:一天,户外自由活动时,有几个小朋友和张明凑在一起玩,我正感到欣慰,觉得平时不太合群的张明也有几个小朋友了,孩子的变化真让人高兴呀!不料,一会儿就有小朋友来我这告状了,“老师,他有糖!”,“老师,他不给我吃,他以前还吃了我的糖”,“老师......”一时之间,几个孩子都跑过来冲我喊着,我心中一愣,“你们说谁呀?”小朋友们小手都指向了张明,我顿时明白了......唉,是我晨检时忽略了,不知道他是否带了零食,于是快步走过去问:“张明,你带糖了吗?”张明低下头不说话,只是紧紧的捂着衣服口袋。我一看,知道他有糖,我正准备让他拿出来,到时候一起和小朋友分享的。可转念一想,家长都知道我们为了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允许把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等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但是,带来了就一定要先告诉老师,由老师组织分享。很多小朋友都是一来幼儿园主动告诉老师,由老师安排的。可他是早晨忘记说了,还是不想跟小朋友分享呢?很显然,他是不想和小朋友分享,我觉得不能勉强让他拿出来分享,于是,我说:“张明,我把糖给你先保管着,下午离园的时候再给你,好吗?”张明犹豫了一下,掏出了几颗糖。我接过糖,对其他的小朋友说:“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讨要。”便收起糖放进了柜子,离园时,把糖还给了张明,并告诉他下次愿意与小朋友分享了,就带来幼儿园。
案例分析及反思:小班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尤其是在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之后,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是脱节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如果没有鼓励、提示等,是还很难做到自发的,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分享的。尤其是小班幼儿对于自己喜欢的零食不像玩具之类的分享,玩一下东西还存在,可食品吃了就没有了,他们认为分享了就给了别人,要不回来,再也没有了。案例中的张明以前也跟小朋友分享过零食,这次不愿拿出来可能就是担心分享了,就失去了,自己就没有了。还有其他的小朋友要求回报自己的分享行为,只记得别人分享过自己的东西,别人有东西时也要分享给自己,或者是看到小朋友有零食就认为要分着吃,别人不给就认为不对等等,可见小班幼儿的分享认识尚处在朦胧状态,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误区。
对策及建议:首先,每周确定星期五下午的半天是零食分享日。在这个时间里,鼓励幼儿都要把自己喜欢的零食带来大家一起分享。其他时间一般不允许幼儿带零食来幼儿园,这是为了幼儿安全管理的考虑也是幼儿园不提倡的做法。而在组织幼儿进行零食分享的时候,老师注意引导幼儿将零食放在一起共同分享,尽可能的避免一对一的互换食品,鼓励幼儿通过介绍自己的零食特点,邀请小朋友品尝自己的,使幼儿在津津有味的品尝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同时,在分享中,幼儿会自然地发现,每种食物都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幼儿喜欢的糖,它们的形状各异,有长的、方的、圆的等,颜色也不同,有红的、白的、黄的等,糖纸的包装也不同,五颜六色的,于是幼儿边剥边与周围的同伴进行比较、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有了与同伴的交流、分享,才会有与同伴的交往,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开始逐步掌握相处的原则,为最终形成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通过各种集体教学活动或者区域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分享,学会分享零食。如语言方面的《孔融让梨》、《分果果》等,可以讲故事,可以让幼儿表演分享的行为,学会分享食品。最后,家园沟通、共育。与家长沟通联系,要求大人们的言行一致。其实有很多人都是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的,尤其是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一起吃,可当孩子真的给时,大人们又笑着说:“逗你玩的,谢谢,我不爱吃,你自己吃吧!”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这样的分享当作一种令大家高兴的游戏来玩,反而无法面对真正的分享,因此孩子与你分享时,我们必须要接受!同时,现在家里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就要鼓励幼儿跟家人一起分享零食。每次哪怕是尝一点点,都有必要做。平时有小朋友来家里玩或者在别处遇到了,也要鼓励幼儿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玩乐。家长可以随时随处,随机鼓励幼儿主动与别人分享零食,让幼儿感受到分享过程中的快乐,学会与人分享。
当然,尽管零食是幼儿的最爱,我们也要教育幼儿尽量少吃零食,吃健康的零食。毕竟,要求禁止小班幼儿吃零食是不现实的,何况分享零食也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一种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暂时不能接受与别人分享零食,不要勉为其难,因为这也并不代表他以后也会自私,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和阶段而已。因此,在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前提下,经常性地启发孩子分享意识并最终达到孩子自愿分享才是我们最值得做的事情。
小班幼儿游戏区案例分析1
早上,程程很早就来到了幼儿园,一来就跑到娃娃家里忙开了。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地都来了。忽然天天跑来告诉我说:“老师,程程在抢娃娃家的刀。”我一看,只见程程手里紧紧地拽着一把玩具刀,而涵涵和乐乐正想从他手里夺回小刀,乐乐嘴里还嚷着:“这是娃娃家的,这是娃娃家的。”问明原因后,得知程程从涵涵手里抢过小刀后一直不放手,要一个人玩,不让当娃娃家妈妈的涵涵切菜,烧饭。“程程,你是不是喜欢玩这把小刀啊?”
我问他,程程点点头,“可是娃娃的肚子饿了,想吃饭了,你不把刀还给娃娃的妈妈,妈妈就没法烧饭做菜了,那样娃娃可要饿坏了,你待会儿再玩好吗?”
“好吧”程程想了想,有点儿不情愿地将手里的小刀放了下来,去其他区域玩了。
【分析】这一案例说明小班的孩子在活动中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案例中程程拿着小刀不肯放这一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喜欢模仿,见别人拿什么就跟着拿什么,别人怎么玩也跟着怎么玩,这样当玩具缺少时就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去调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外,对小年龄幼儿来讲,同种类的玩具数量应尽量多一些,为孩子的选择、模仿创造条件,以减少因玩具不足而引起的冲突。
【指导策略】
1、教育幼儿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友好的游戏,而不是去抢别人的东西。
2、教师可以根据这次事情投放多点的游戏玩具,避免幼儿再次争抢,引起不必要的争执。
幼儿案例分析
案例:我们同行之间经常在一起研讨,小班的孩子在刚入园的这段时间,除了“对付”孩子们的哭,缓解焦虑心理以外,还得时常关注有尿裤子、拉裤子现象,而且比较严重,虽然我们老师们每时每刻都嘱咐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提出上厕所的要求,但有的宝宝还是尿湿裤子,拉到裤子里,对此现象我展开分析。
分析:即使每次我们都是强调,随时都在提醒,看到这些孩子们的这种现象,我自己心想:可以安排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在身边随时提醒经常尿湿裤子的孩子。避免经常尿湿裤子老师不知道。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首先,我们班李文梦是个孩子自理能力很强,适应能力也很强,又是一个细心的小女孩,我鼓励李文梦干什么事情都“携带”尿裤子、拉裤子的孩子,随时提醒该干什么该干什么,有什么事情不好意思跟老师说随时跟李文梦说都可以。但我们对经常尿裤子的幼儿也要亲密接触,使他们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
其次,为了让每个孩子的自理能力有所提高的意识,我们每天都是特殊对待这类幼儿,以强带弱,促使全班孩子一起进步,让家长放心。
最后,我们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经常沟通交流,家园合作慢慢改掉孩子的这种尿裤子、拉裤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