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豆豆在区角游戏中运用的活动案例
发布时间:2021-06-08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游戏投放材料名称:新鲜蚕豆、毛豆
设计意图:
我们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的农作物比较熟悉,每年的五月份、九、十月份左右,有的小朋友就会来告诉我们,他们在家帮爷爷、奶奶摘蚕豆、毛豆,剥蚕豆、毛豆,吃蚕豆毛豆,可见蚕豆、毛豆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着,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在区角游戏中投放新鲜的蚕豆、毛豆。
设计目的:
通过让幼儿对新鲜蚕豆、毛豆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发动幼儿收集新鲜的蚕豆、毛豆、牙签
活动过程:
幼儿收集来的新鲜蚕豆、毛豆都带有壳,要用蚕豆、毛豆来制作,必须让幼儿将蚕豆、毛豆剥好,因此,我们就为幼儿创设了“生活劳动区”,提供蚕豆、毛豆芥让幼儿来剥,在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而是在一旁观察他们,看他们是怎样剥蚕豆、毛豆的。
观察一:
胤胤小朋友在剥豆中的表现,他的指甲较短,他挑好毛豆芥先是拿在手里看并找在哪入手,当他选准了地方,就用手指抠毛豆芥,抠得手都发红,可毛豆还是没有剥掉,于是,他东张西望地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剥毛豆的,看到有的小朋友已经剥了许多豆,他突然站了起来,到柜子里拿来了剪刀,用剪刀将毛豆芥两头剪掉,再用手指去剥,豆豆剥了出来,他可高兴了。
分析:
生活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学习资源,幼儿通过学习而成长。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幼儿在学校学习的应是这样的知识。而生活活动则由于其单调、琐碎,常被老师所忽视。诚然,幼儿在学校中学习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日常的生活知识对幼儿也是有意义的。
日常的生活虽然只是一件件简单、琐碎的劳动,但是在这简单方式的劳动中蕴含着自然和科学的规律及原理,凝聚了日常人们聪明的想象与创造。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当幼儿在模仿习得这种劳动技能时,他们同时也感受体验前人的智慧创造,并由此促进引发了自己的智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胤胤小朋友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用剪刀来剪开毛豆芥剥豆,解决了他不能抠开毛豆芥的问题,在活动中胤胤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及快乐。
观察二:
佶佶小朋友看到毛豆芥就说:“我在家一直帮奶奶剥毛豆的”,一边说一边就剥了起来,只见她又快又好得将毛豆剥了出来。
分析:
生活学习常常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通过劳动学习,可以锻炼提高幼儿的身体能力,促进幼儿技能的发展,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可以锻炼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坚持性等意志能力,在习得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同时,幼儿的独立社会能力也逐步形成,这也有利于其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在从事劳动及获得劳动成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情绪等等。在剥毛豆活动中佶佶小朋友不仅仅锻炼了剥豆的技能,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一些生活常识,她的认知、人格都同时得到了发展。总之,生活劳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是全身心的。生活学习是幼儿成长的一个途径。
观察三:
等到每位幼儿都试过之后,我就组织幼儿共同讨论:你是怎样剥毛豆的?然后请大家说说,哪种方法好。
我把毛豆芥放在桌子上,孩子们接二连三地来演示后,讨论开始了:
“胤胤小朋友的方法好,他手指钾短,用一把剪刀把毛豆的两头剪掉再剥,那就可以剥了。”
“剥不掉,用牙齿咬,剥起来就快。”
“不能用牙齿咬,这样太不讲卫生,豆芥上有细菌。”
“用剪刀剪,这样慢,可以把豆芥边上的茎拉掉再剥,很快就剥掉了。”
“我觉得一样也不用,就这样用手剥最快。”佶佶说。
孩子们各抒己见,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是在讨论中他们的认识在不断清晰。
分析:
以探究的方法学习生活劳动的技能,使幼儿学得更主动、自由。在以往的幼儿园劳动学习中,教师习惯以达到某种劳动结果为目的,常用传、帮、带的方法教幼儿学会熟练运用某种劳动技能,这种劳动活动常常成为一种单纯的机能学习,劳动学习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一些日常的生活劳动,成人通常有一套习以为常的方法,但幼儿往往不受此限制,他们会好奇地想象试用许多新的方法。因此,劳动生活有较多自我发挥、创造的余地,更应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
同时,幼儿剥毛豆的劳动活动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在剥毛豆前,我并没有要求幼儿运用何种方法,而是为幼儿创设条件,鼓励幼儿探索剥毛豆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活动,让幼儿讲一讲,究竟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同样也没有一种预定的结论,而是让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对某种方法的感受和认识,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那些零碎的经验。这样的劳动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也有益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总评:
生活不仅是幼儿生命的组成部分,而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从幼儿的特点看,幼儿期发展正处于生活适应的阶段,幼儿的生活与学习本来就是不可分开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幼儿年龄越小,与生活联系往往越紧密。生活学习应当成为我们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幼儿学习中的一种不竭资源,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充分创设条件,指导他们参加各种生活劳动,学习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在劳动活动中锻炼孩子们的各项技能、生活常识,发展他们的认知和人格。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区角活动
一、案例
这天下午,我班是开展区角活动。我首先拿出一个幼儿平时没玩过的玩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及兴趣,然后提了一点要求:1、要安安静静的玩玩具;2、在哪里拿的玩具送回哪里去;3、在鞋子宝宝家玩时,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也不要在几个鞋子宝宝家跑来跑去。接着,幼儿就自己去选择想玩的玩具。
在幼儿活动的时候,我在旁边巡回观察。我注意到褚慧蕾第一个选择玩的是我给幼儿示范的玩具“给小猫、小狗、小兔吃东西”,她很快就玩好了,又去找了另一个玩具“找影子”玩,玩好后又去玩穿珠子的玩具。她的脑子转的很快,每一个玩具她只要看上一眼,没一会儿就完成了,而且完成的效果也很好。但是她每玩好一个玩具,总是忘了去收好送回家。而我发现之后,及时提醒褚慧蕾把玩过的玩具收好时,她一脸的不高兴,转头就走。
最后在活动结束之前的讲评时,我特意把褚慧蕾的例子拎出来,先是表扬了她开动脑筋把玩具玩好,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然后又提出她的不足——不愿意收玩具,这时候我在重新提出让她把玩过的玩具收起来送回家时,她就非常乐意,很快的就把玩具都准确的送回了家。
二、反思
幼儿不愿听教师的话,不愿去收掉落在地上的玩具,这种情况在我班中我已经遇到很多次了,也并不是每一次我和他们好好说之后都能奏效的。但从今天的活动中,我发现,其实小年龄的幼儿也不是那么难教育的,他们固然也有他们的特点,但他们更需要表扬和鼓励。
现在的幼儿都是家中的皇帝和公主,在家中受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受不了一丁点的批评。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不称心就大哭大闹,父母本来就不怎么管,爷爷奶奶都一下子就心软了,就千方百计的满足幼儿的每一项包括合理及不合理的要求。所以在幼儿园一碰到老师干预,就轻者不理老师,重者和老师顶嘴。其实在这方面还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努力来培养幼儿,一可以和幼儿多讲些童话故事或名人小故事,引导幼儿向他们学习,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励幼儿继续努力,争取在家中和幼儿园中都是公认的好宝宝。
案例:区角活动-反思
今天观看了大三班的区角活动,觉得他们班的区角活动很丰富,还分别把各个领域都包含去了。其中我细数了一下,一共有9个区角:生活区、探索区、建构区、美工区、运动区、音乐角、数学角、阅读角、益智区。教师还分别在这些区角中投放了许多自制玩具,这些自制玩具大部分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这样就让我想到了自己班的区角,虽然我们班的区角在我看来也很丰富了,可是我涉及的领域还不够到位,比如数学这方面的区角就没有。
紧接着看了教师在区角活动时所做的一些步骤。
第一步,讲明各个区角今天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这一点平时我们到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步,由本周优先组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并把学好填入相应的表格中。(这样做能够让孩子更明确自己的活动区域,而且也便于其他幼儿了解自己的好伙伴的活动区域,让孩子们有更充分的交流,这也是心里健康教育的一个体现。)我想这一点也是我应该学习的,虽然平时我们也会请孩子们自由选择区角进行活动,但却忽略了孩子与同伴间的活动空间的交流。
第三步,开始活动了,孩子们纷纷按照自己选好的区角进行活动,我来到了音乐角,把这个区角作为今天我重点要观察的区角。因为之前教师讲了内容:《气象预报表演》我觉得很好奇,气象预报也能表演?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音乐角发现里面只有两个孩子,他们从柜子里拿出录音机,在旁边的展示架上选好磁带,放入录音机,插好电源,开始播放儿歌。(这使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教师竟然连插电源这样的事情都有孩子自己去做,在我看来,这是我从来不敢尝试的。可是反过来想想,就得让孩子有实际操作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更了解安全的重要性。)接下来大概因为只有两个人的缘故,他们拿起一旁的小标牌,有些手足无措了,就在这时教师及时地进来指导了。只见教师很快的组织好这两个孩子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后,就开始讲故事的情节了:早晨天渐渐亮起来了,太阳渐渐升起来了,发射出万道光芒。。。。。孩子们就随着故事的情节手拿相应的天气牌伴随着细小的肢体扭动起来。教师见孩子们的动作有些放不开就进行了鼓励并且说:“太阳慢慢的升起来了,那么就应该有慢慢的动作,改怎么做呢?”。。。。。。就这样循序渐进,然后再交换,由孩子自己讲故事、自己演。(看到这里我首先觉得,在前面孩子遇到人少的尴尬局面,由于教师的及时指导,才使这个活动又能进行下去。但教师也没有一直指导,而是把主动权又还给了孩子,这一点也很好,还是比较注重孩子在区角活动中的自主性的。然后也启发了我,音乐角也是可以配合当月主题进行的,像这个活动就很有意义,涉及的领域也很广:讲故事可以激发孩子的语言及想象力;各种自制的气象标牌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让孩子的作品有所体现,而且在拿着这个标牌活动的当中,孩子还得到了满足感和自信;表演中激发了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让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拉近了距离,也使参与活动的孩子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碰触,平时我们经常说要与孩子有身体接触,这样做能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关注。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看了这个区角活动之后,我也觉得我们班的音乐表演角太过单调,还沉溺于打击乐器及节奏能力的培养,实在太过肤浅。音乐表演也可一是多种形式的,不一定要局限于老一套的方法里,并且还能把主题融入进去。真正做到让孩子做“班级的小主人。”
第四步,活动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非常注重孩子的成功体验,但也没有忽略对孩子的进一步要求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每个活动区角都进行点评,对每个区角所进行的情况请孩子们自己介绍,并说说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对今天的整个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下一次活动的要求。教师的点评也很重要,在这里教师先从小组入手,请孩子们自己讲讲优点及不足,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补充中还不忘记表扬鼓励孩子),最后教师再对全班幼儿点评并提出下次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循序渐进,这样的点评不是说给老师听的,而是说给每个孩子听的。(从这里,我又一次联想到了自己的实际带班中。虽然活动进行完了,我也是请孩子们自己进行点评,可是,我却没有顾忌到孩子的心里健康,例如:抚摸孩子、安慰孩子等等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举止。)
最后,是我的一些小建议:表演角是不是可以放在外面显而易见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那些胆子小,不太会表现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在区角中表现自己克服“胆怯”,建立自信。还有是不是能够再丰富一下表演角的头饰或表演的衣物,或是一些有关介绍我们民族特色的舞蹈服装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一下,而且这样也能使表演角的环境看起来更像是表演角。
案例:角色游戏中的数学
数学活动“复习5以内加法”后,我发现幼儿在平时的娃娃家,小餐厅中都喜欢“买东西”了,连原来较受冷落的小银行也倍受欢迎,幼儿都很喜欢去小银行换钱然后去买东西,然后饶有兴趣地去各个“场所”消费。我想,这不就是一个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绝好机会吗?于是,在接下来的“复习6以内加法”的活动中,我请幼儿和我一起设计我们的“数学角色游戏”。我请幼儿自己订一下可以用钱消费的角色区,芷毓、子怡表现最活跃,她们为大家找了很多可以消费的地方,如:去医院看病要用钱、去小餐厅吃饭可以用钱、到小超市买东西要用钱、到理发店洗头也要用钱……。但是如果我们只有6元钱,怎么样来分配到这些地方消费用的钱呢?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幼儿,请他们自己去商量解决。阳阳说:“我们只要把这些地方分出1块钱、2块钱、3块钱、4块钱、5块钱就可以了啊。”“对啊,这样分开来,每个人分到6块钱,然后到各个地方刚好把钱用完就可以了”,旭阳说。大家听了他们两个人的意见都表示赞同,于是我请他们每个人用废纸撕成6片当6块钱,并且用另一张纸把自己怎么花完这6块钱的方法记录下来,写的不一样的方法越多越好,角色游戏就开始了。泓达到小医院给自己打了一针用了2块钱,然后又去小餐厅吃了一顿饭花了4块钱,他把这些记录了下来;颢颢到超市买了6瓶一块钱的矿泉水,也刚好把6块钱用完,他也记了下来;韵韵不太知道怎么去花完这些钱,于是她请了个小朋友来帮忙。角色游戏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花完这6块钱的,发现他们找出了很多方法,而且还有连加的式子,如:1+2+3=6;1+1+1+1+1+1=6等。大家都很喜欢这种角色游戏,都说还想再玩。
案例分析:
这是一次特别的角色游戏,教师在幼儿平时的自由游戏中得到启发,继而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较注重幼儿数学学习中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请幼儿思考怎样在各个角色场景中分配这6块钱,并且怎样可以刚好把钱用玩,培养了幼儿随时随地运用数学能力的习惯。同时又鼓励幼儿和同伴间相互讨论,培养了他们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幼儿既复习了6的组成,又在仿现实生活的场景中运用了6的加法,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他们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成功感,习得数学知识,自然会更加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大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观察内容:
生活馆里由美容院和理发厅组合而成,渠霖协商后选择当一位美容师。刚开始她拿了枕头、大毛巾、化装品、蒸汽机等材料布置成美容院,当客人一来,渠霖美容院提供的材料仍然不够,她拿大毛巾为客人包住头发后,就没有毛巾可以帮客人洗脸了。于是她掏出自己的小手帕,假装用它为客人清洗;当小手帕使用完后,她还拿了个篮子充当水槽,洗干净后再继续使用,看到美容院由她来管理,我满意的走向其他主题中。一会儿,渠霖跑过来对我说:“我把喷嚏打在客人脸上,他们都跑光了!”“你感冒了?怎么忘了转过脸或是捂着嘴巴呢?”我问道,“但来不急了!而且捂着嘴巴等下还要帮客人按摩也是很脏的!”“那你找个东西帮你捂着好了,想想,什么东西比较适合的?”渠霖想了一会突然喊道:“阿姨在分点心不是有口罩吗?好象大一班开的医院也有,我去借一个用用。”于是,渠霖向大一班的“医生”借了一个口罩,继续当起美容师。
分析与反思:
游戏中幼儿比较喜欢使用已提供好的道具或材料,替代物的使用现象较少,几乎都以教师提供的材料为主,有的幼儿则会不断的询问教师解决的办法。该幼儿在游戏时的自主性较强,当没有毛巾时,能想出用手帕代替,使幼儿游戏进行下去,并丰富了游戏的情节。在打喷嚏事件中,幼儿虽在开始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但通过教师是适当引导与提示,她能够联想到其他主题中可相互使用的游戏材料,因此,幼儿对各主题中的知识、材料经验与角色职责也是需要一定的认识。
游戏中我发现除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外,可提供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戏中可用来替代的材料、道具等,放在百宝箱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对本班的多种玩具,也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充当游戏中你所需要的物品,从而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