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我把孩子放走啦!

发布时间:2021-05-14

幼儿园案例。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我把孩子放走啦!”,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在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越来越小,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家长希望孩子更早的增强社会交往、增强自理、自立能力。可一部分家长却不愿意送孩子上幼儿园,觉得孩子可怜,年龄又小,自理能力较差,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准动就是不能动。家长觉得孩子的整个个性都被压抑,不能释放。我想真正的幼儿园教师是不会这样做的!同时,家长应该正确理解培养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是幼儿老师一日工作的重点,培养孩子这种习惯,对幼儿入小学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老师的工作日程中,各个环节总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潜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满足幼儿好奇心,让幼儿放手去做,让幼儿放心去想,让幼儿放眼去看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孩子天生爱玩水,尤其是在夏天就更爱玩水了,针对孩子的这种兴趣,我特意设计了一次关于水的常识活动。教学目的就是让孩子玩水,还知道更多的玩水方法,了解水的秘密,并且节约用水。

活动之前我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当孩子听说要带他们玩水,一个个欢呼雀跃。大家来到水池边,看到往日空空的水池里多了许多的玩具,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满眼疑问。我按活动环节一一进行,无意之中我发觉孩子们对这次活动相当感兴趣,活动进行10分钟后,平常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力力依然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我的操作。

当活动进行到玩自制的小型喷泉时,孩子对那弯弯的水柱产生了好奇“水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变成一座桥呢?”孩子们开始发问了,看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真的庆幸自己设计了这样的一次活动。孩天生是好奇的,在好奇中,他们会感知更多的东西,这些有益的生活、社会经验就促进他们探索,促进他们创新。

最后我请孩子们自己来玩喷泉,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小手举的老高,大声喊:“张老师,可不可以请我?”就连平常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东东也举起了手,看她小脸憋得通红,一副可人样儿,真的好乖。我想这不是锻炼他的一次好机会吗?于是我首先请起了她,她害羞的走到我面前,一双手很想伸出手来玩水可是又不好意思,于是我牵起她的手说:“来,我们一起来!”。在帮助下她很成功的玩了第一次,当我看到她脸上露出自然、满意的笑容时,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无比的满足。于是我让她单独来了一次,这一次她很顺利就完成了,我希望:这次游戏能让她迈出第一步,迈出放手去做的第一步,迈出放心去想、放眼去看的第一步;也迈出她愿意探索和学习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用刚才的新花样玩水,孩子们很遵守规则,看到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样子,听到孩子们喊着:“老师,你看这水怎么啦?”一会而又是:“老师我知道啦!”…..欢叫声不绝于耳。

开始很有顾虑的一次活动很成功的进行了,最开始我怕孩子们毫无节制的玩水,出乎意料的结果让我感到意外。我深深的感受到孩子那种意愿主动探索,主动求知的精神。我想:我一定要努力开发这片领土,让儿更加大胆的主动探索,主动求知!

我绝不捆住孩子、绑住孩子,绝不象机器人一样遥控孩子的行为,我会及时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及时调整活动内容,而且善于利用身会自然资源拓宽孩子的活动范围。时时刻刻注意安全,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让我们的提问具有“开放性”,给幼儿充分的空间考虑问题,并且注意发挥幼儿、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个别指导,让整个活动形成师生活动、亲切融洽的饿良好氛围。此时,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是那样的让人感到惊奇、意外。

孩子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我只想放走他们,让他们放心去做、放心去想、放眼去看!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把耳朵叫醒


一次美术活动,内容是画长城,我教完孩子们画出长城的主体结构以后,就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我就请孩子们画画了。在孩子们画画的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在他们的后面指指点点,我只是静静的在旁边看着。

过了一会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画都已经初见眉目了,有的孩子还涂上了好看的颜色。我一边看一边夸奖他们的画。我边走边看,发现了一个问题--琳琳和月月的长城画的一模一样,而且涂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我觉得很奇怪,不明白她们是怎么了!

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请了几个小朋友到前面讲了他们的画。他们虽然画面不是很干净,画的内容看上去也不很容易让人理解,可是他们讲的绘声绘色,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琳琳也举了手,我本来不想请她的,可是每次我和她眼神相撞的时候,从她的眼神里我能看出,她是很渴望到前面来讲的。于是我请了琳琳,出乎我意料的是最后她提出让月月也到前面来讲讲,我找借口说时间太晚了,没有请月月说。

吃完晚饭的时候,琳琳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老师,你让月月也说说她的画吧!"

我对琳琳说:"不是请你说了么,月月和你的画都是一样的,你说了不就等于她也说了吗?"我本来还想说不知道是她照你画的还是你照她画的,可是我还是咽了回去。

"不是的,我们是商量了才要画一样的。"

"为什么?"

"我们俩的长城连起来会很长啊,你不是说过长城很长很长的吗?"

回到班里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坐好等着爸爸妈妈来接了。我请孩子们安静了以后对他们说:"孩子们,现在我请月月和琳琳一起来讲讲他们下午画的长城,他们和你们画的都不一样,咱们认真听听哪不一样好吗?"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高兴的拍起了手……

分析:

活动中琳琳和月月之所以要画一模一样的长城,是有她们自己的想法的,她们是想把长城连起来会很长很长。起初我只给了琳琳机会,请她说了她的想法,而忽略了月月的想法,这样做是不太合理的,我误解了他们。但是当我听到琳琳的想法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所以在离园的时候,我及时的请了琳琳和月月一起来讲她们的画,这样做就为月月提供了平等的表现机会,使月月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了出来,使琳琳和月月有了成功感。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及时改过,才能弥补心里的缺憾。

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了解和尊重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克服以成人标准评价幼儿艺术活动的倾向,欣赏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和水平进行的表现与创造,关注并鼓励幼儿自发的艺术活动。"

教师应在

活动中为每位幼儿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尤其艺术活动是个极富有个性的活动,应该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另外,教师还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还有他们的作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能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艺术活动。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还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以后孩子们再进行绘画活动,我一定要给每个孩子们表达的机会,不能用我的想法来代替他们的想法,而且还要耐心的倾听他们的解释,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孩子画什么样的画,都应该请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骄傲的站在前面,向所有的小朋友介绍,勇敢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案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五一”放假回园,一连下了好几天的细雨,空气十分潮湿,我们的活动室在一楼,又地处学校的大树及种植园地周围,室内一股发霉。孩子们一进活动室,就传来了一阵呼唤声:“老师!墙壁上有毛毛虫。”接着,君弘、授弦、倩云又分别在寝室的床铺底下、玩具橱旁边、水槽下、厕所地面发现了毛毛虫,孩子们像烧开的水顿时沸腾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三两两簇拥着议论:“毛毛虫怎样钻进来的,窗户不是关着吗?”“毛毛虫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它的身上有吸盘”,“它会吸人的血,我们可要注意点。”“它走路了,你看它的头在这里?”君弘边观察边用肢体语言模仿毛毛虫一伸一缩的动作,孩子对毛毛虫的十分关注,我想:也许能在其中挖掘有价值的教育科学,于是,顺应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激发他们一起去探究。

探究毛毛虫的行动路径

“它是怎样钻进来的?它从哪里来?”我顺着君弘的话语接着说,激起孩子探索毛毛虫的运动路径,孩子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分头去寻找,四散在活动室的周围,这时,授弦带领的那一小组发现:毛毛虫是从菜园来的,并提出证实的依据,理由是:他们发现菜园里还有很多毛毛虫兄弟,过了十来分钟,君弘小组的幼儿又在大树下,小水沟边发现很多的毛毛虫,孩子们最后排除毛毛虫不是活动室内生长出来,而是外面钻进去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提议:“你们找一找它们是从哪条路进来的?”,倩云还特别询问了阿姨,放假的前一天离开时门和窗户都关好没有?阿姨很肯定地说:“我都一一检查了,确定关好才离开”,那毛毛虫真神奇,怎会“变”到活动室里呢?又有一个问题困惑着他们,孩子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探究,思耘说:“毛毛虫走过的时候会留下脚印”。“它没脚,但有黏液。我们去找找看”,这下我拿出了放大镜和手电筒,让他们借助工具寻找,在寻找中,大家发现室内有三个洞,一个是水槽口,一个是厕所的下水道,下水道又有两个,一个是女生厕所的,一个是男生厕所的,经过十来分钟,宏楷终于发现在男生厕所的排水管出口处找到了毛毛虫走过后的白色线状痕迹,还在周围发现毛毛虫的粪便,大家初步确定毛毛虫是从这儿进入的,开始把目标锁定在这个洞里,由于光是走直线的,这点孩子在《有趣的管子》的活动中已有经验积累,所以他们知道单靠手电筒没办法知道这个弯管的走向,为了探个究竟,宏概取来一条细铁线,折成L型,因为洞口很深,只好好几把手电筒同时集中照射,然后探测方向,经绕动一会儿,发现管子有两个接口,一个接内、一个接外,呈T字状,接内的管口是否就与女生厕所连接呢?细铁线又起作用了,宏楷又用同样的方法到隔壁女厕所去探个虚实,结果发现管口的方向朝着男厕所,这下孩子们判断毛毛虫是从外接口的弯管进来的,我提醒大家:我们不能盲目判断,必须拿出证据,用事实来说话。不一会儿,室外的孩子发现在菜园边下水道的井盖有裂痕,并在那空隙处的周围发现留有白色的线状痕迹,再进行方向检测,结果方向指向男厕所,两者的吻合才让我们最后敲定毛毛虫是从这条通道进来的,“福尔摩斯”探测行动小组才算告一段落。&nbs

p;

捕捉毛毛虫行动

吃完点心,大家又马上去看分布在各处的毛毛虫,看来孩子的余兴未了,再说毛毛虫这么多,我们也无法开展教育活动,干脆来个捕捉行动吧,思耘说:“毛毛虫没有骨头,软软的,不好捕捉”,梁艺帆提出:“毛毛虫对人的皮肤有害,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抓。听了他的建议,我通知大家自己去寻找工具,有的用汤匙子,有的用筷子,还有的用吸管挑,但在高处的毛毛虫够不着,大家才想起那根捕蝴蝶的长竹竿,并搬来桌子垫着,相互合作得很好,不一会儿,毛毛虫全部捕捉完毕。在这其中女孩们在旁表现出惊讶、恐慌,男孩则表现出勇敢、机智,性别的差异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把毛毛虫集中在一起,点数了一下一共是12条。

安置毛毛虫

放在盘子里的毛毛虫开始有些跃动,孩子们提议:应该给毛毛虫一个家,角色区里不是有一个“同仁堂“的药盒子吗?欣栋说:“盒子不透明,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到毛毛虫。”终于一票否决,倩云在百宝箱里找到了一个透明的巧克力盒子,大家才决定把毛毛虫放置到这里,他们又采用了刚才捕捉的方法把毛毛虫转移到盒子里来,然后端详了一阵子才离开。

过了一天的早上,值日生授弦到自然角中,发现毛毛虫不动了,大声地喊叫起来,孩子们围观过来,有的用小竹片去拽毛毛虫的身体,试探着它们是否还活着,一一试了一遍后,发现丧命的有八条,苟活的有一条,活着的有三条,苟活的那一条他们开始了紧急抢救,有的给它扇风,有的倒水,有的给食物,还建议让它独住,以免拥挤。但终究没有抢救过来,毛毛虫仍处于昏迷状态,午饭后,那一条游丝的毛毛虫断气了。孩子们看着丧命的毛毛虫很伤心,男孩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毛毛虫会死呢?大家产生了疑惑,经过思考:一认为是没有放食物,毛毛虫活活饿死。二认为是没有空气窒息致死,三认为是盒子太小,过于拥挤造成死亡。根据这些原因,孩子们开始了拯救剩余毛毛虫的生命。有的拿铁钉在盒子上来打孔,给毛毛虫开窗户,有的到采来菜叶和树叶,让毛毛虫当食物,有的去找大盒子,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进行了缓解救护,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安葬毛毛虫

孩子们把丧命的毛毛虫挑出来,放在杯子里,倩云伤心的说:“毛毛虫是我们害了你。”同伴们都低着头仔细地端详死去的它们,欣栋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我们把毛毛虫的尸体埋在土里吧。”在他的启发下,他们把毛毛虫带来到了菜地里,在土里挖了一个洞洞,把九条的毛毛虫轻轻地倒进去,最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土盖上,思耘小朋友在旁边采来一朵黄菜花插在上面,表示对毛毛虫的“深切悼念”,看来“埋葬”毛毛虫的经验可能从扫墓回来我们的一次对话中获得的吧?孩子们进行了知识建构与迁移……在这过程中我始终跟踪在他们的后面,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的行动。

接下来的日子,剩余的三条毛毛虫成了大家关爱的对象,他们每天记得给它们放食物、清除卫生、记录饲养次数,倩云怕毛毛虫孤单时想妈妈,还特地找来很多昆虫妈妈的卡片贴在盒子的四周,她告诉我说:“毛毛虫如果想妈妈了,就看看照片。”亏她想得出,孩子是这样移情的方式来理解她心目中的小动物的,真是童心善良呀,我赞同了她的看法。接连两天,给毛毛虫供食和清扫不断在进行着。

放生毛毛虫

第三天,问题出现了,君弘发现毛毛虫不吃菜叶了,精神很不好,疲惫不爱动,用小竹片去拽它时,稍微有点动,孩子们因为有了前一次的经验,都预测毛毛虫可能接近死亡,这下可怎么办?君弘低声的说:“是我们没有照顾好毛毛虫,它想家了,我们给的食物它都不吃,给水也不喝。”不知谁说:“让它们回家去吧!”大家看着我,希望在我的眼里找到答案,我说:“是呀,它的家不该在这里,就像小鸟一样,它的家在蓝天,在树林,我们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放它们回去吧。”这时我给了孩子动物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概念,大家同意我的看法,都说:它们从哪里来的,我们就让它到哪里去!三条毛毛虫放生了……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孩子们把毛毛虫放回去后,还是三步一回头的。午餐时间已到,保育员阿姨催吃饭了,他们才依依不舍离开了菜地。从发现—探究--捕捉—安置--安葬--放生,历经六个环节与毛毛虫的纠缠互动,孩子们始终关注着毛毛虫的生存环境,牵挂着毛毛虫的生命垂危,倾注着自己的情感,用纯真的童心去关心大自然中的小生命,体现着独有的人文关怀,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更是一次呵护生命、体验生死的情感活动。在不断出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构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体验探索与合作的乐趣。至于毛毛虫回归自然后是否能顺利地活下来,这个最终的结果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在此过程所经历的一幕一幕……

案例: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满满是我班新入园的孩子,适应性很强。在他熟悉整个环境后,就显得无拘无束了。特别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户外活动,我在组织孩子们玩游戏时,其他孩子兴致都很高,争先恐后地要求加入进来。只有满满在一旁走来走去,显的索然无味。我把他拉到我身边,问他:“满满,你怎么不和我们一起玩呀?”没想到满满毫无顾及地说:“不好玩,没意思!”既然他认为这个游戏没意思,那他会不会有更有意思的游戏呢?何不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来尝试一下?!于是,我说:“你觉得这个游戏没意思,那你一定会玩更有意思的游戏吧?”他点点头。“能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呀?”“好哇!”他很痛快地答应了。

我让他给小朋友们介绍新游戏,讲讲游戏规则,满满讲的井井有条,表达能力特别好。而且,他边讲还会边观察小朋友,发现有不注意听的,还会停下来及时提醒注意听。在满满的组织下,游戏开展得很顺利,小朋友们也很尽兴。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特别大。老师往往习惯于要求孩子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其实,孩子的能力和创造的热情有时是超乎老师想象的。不只是游戏活动,活动主题的生成,班级环境的创设,班级的规则等方面都可以给孩子更多主动权,让孩子更多参与。适时地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会给孩子一个机会,还老师一个惊喜。满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给孩子更多创造和表现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案例: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扬扬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老师看到后提醒她:“扬扬,不要用手抓饭菜。”扬扬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老师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扬扬!叫你别这样弄饭菜,这样吃饭很脏的!”小朋友听到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扬扬老是这样弄饭菜,扬扬这么脏的!”扬扬听到大家都开始说她,头低下去,一声不响地继续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还是有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每一次老师都会皱着眉说:“扬扬,不要这样弄!”“扬扬,你怎么这么脏的!”

接下来的好多天,扬扬显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个人闷闷地活动,而吃饭的习惯也没有大的改善,还是时常用手去抓饭菜,甚至对老师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老师特意和扬扬的家长进行了一次约谈。在和扬扬家长交流时,老师告诉了家长扬扬在进餐及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良现象。妈妈听了,说扬扬在家吃饭也不太干净,家长也时常批评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时妈妈说道:“扬扬好像在班里有点不合群吧?她回来说,没有小朋友和她是好朋友,因为别人都说我吃饭很脏;我是个脏孩子,所以别人不和我好!”老师听了立刻意识到了妈妈的言外之意——家长在为孩子被人说成“脏孩子”而觉得委屈。老师也马上想到了扬扬这段时间的表现:她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师亲近了!

分析:扬扬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尽管已经中班了,可还是比较“自我中心”,不太主动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为习惯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进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饭菜的不良习惯。对此,老师在多次提醒教育无果后,产生了急躁的情绪,对她行为的批评语言开始简单化,用了诸如“扬扬,你怎么总是这么脏!”这样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错误行为的话语。这种形式的批评语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说扬扬:“你这么脏的!”

我们都知道,中班孩子开始对自己产生初步的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常常是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的。因此,老师和集体多次的反面评价使扬扬在心理上产生了:“我是个脏孩子”这样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孩子有了这样消极的自我定位后,会觉得反正我是个脏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饭了;吃不好饭,老师和小朋友就不喜欢我了……这不仅使她没有产生改善自己不良行为的动力,反而使她对老师集体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从而在集体中显得更加游离、不合群。

可见,要想让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者一定要保持理智,避免使用直接指向人的语言,这样的批评否认了人的能力,只会使被批评者产生无助的反应,而不能有效地让被批评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了解怎样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认识到上述问题后,老师立即向家长表示了歉意,并真诚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一起寻找扬扬吃不好饭的原因。妈妈说,这可能与扬扬是个剖腹早产儿,一直有些感统失调有关。她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得不太好,所以从小吃饭就不太拿得好餐具,形成了用手抓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当时没引起家人更多的重视,没有及时纠正。老师也进行了反省:在上幼儿园后,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一开始保育员出于好心,也怕她吃得桌上地上一塌糊涂,就常常喂她。等扬扬到了中班,老师要求孩子要自己独立进餐,可扬扬和同伴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有点大了,就常常因此受到批评,这使她在这件事上更缺乏了信心。最后,老师和家长一起统一了看法:吃饭的习惯要纠正,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再说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语;而要改为具体指导扬扬如何正确运用餐具,多加以练习,帮助她逐步学会干净地进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一方面加强对扬扬小肌肉动作的训练,有意识地经常让她练习拿调羹舀各种物品;另一方面,当扬扬在进餐过程中又出现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时,不再大声在集体面前批评她,而改为走到扬扬身边轻轻地提醒,对她说:“扬扬,吃饭时不要急,你很能干的,也长大了,一定可以不用手而用调羹把饭菜舀起来。来,象老师这样把调羹轻轻插到饭菜里面,再拿平了舀起来,看,这样饭菜就不掉出来了吧……”慢慢地,扬扬进餐的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小朋友不再说她“脏”,她和同伴的关系也有了良好的发展。

案例:我班来了个外国孩子


班内外国孩子丹尼的加入,孩子们一定会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但更多的是对他的到来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他来自哪个国家?他为什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怎么会是黄头发,白皮肤?……种种猜测会激发孩子与他交往的热情。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和支持者,儿童应该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我们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孩子这些感兴趣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切入口,增加班内孩子与他的交往,发挥相应的教育作用。

1、营造快乐大家庭的环境。微笑是最好的交往工具,微笑不分国界。可引导班内所有的孩子主动向他问好,并鼓励能力强的孩子为丹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为他整理衣物;带他参观校园;请他一起参加班级种植园的管理等。借助孩子间的互帮互助,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丹尼喜欢这个大集体,喜欢班内的每个小朋友,从而乐意与大家一起游戏。

2、生成“我们都是地球人”主题活动。根据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我和丹尼的不同”调查,让幼儿利用自己和父母收集的录像、画册、图片等资料,说说自己和丹尼的不同处,了解地球上生活着许多人,有中国人,有美国人,有日本人……虽然皮肤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好朋友。并引导孩子用绘画的形式,画画自己的好朋友,利用互赠画的形式增进孩子与丹尼、及所有朋友的情感。

喜欢《案例:我把孩子放走啦!》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把耳朵叫醒 一次美术活动,内容是画长城,我教完孩子们画出长城的主体结构以后,就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我就请孩子们画画了。在孩子们画画的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在他们的后面指...
    2021-06-09 阅读全文
  • 案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五一”放假回园,一连下了好几天的细雨,空气十分潮湿,我们的活动室在一楼,又地处学校的大树及种植园地周围,室内一股发霉。孩子们一进活动室,就传来了一阵呼唤声:“老师!墙壁上有毛毛虫。”接着,君弘、授弦...
    2021-05-14 阅读全文
  • 案例: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满满是我班新入园的孩子,适应性很强。在他熟悉整个环境后,就显得无拘无束了。特别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户外活动,我在组织孩子们玩游戏时,其他孩子兴致都很高,争先恐后地要求加入进来。只有满满在一旁走来...
    2021-06-07 阅读全文
  • 案例: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扬扬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老师看到后提醒她:“扬扬,不要用手抓饭菜。”扬扬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老师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
    2021-06-08 阅读全文
  • 案例:我班来了个外国孩子 班内外国孩子丹尼的加入,孩子们一定会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但更多的是对他的到来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他来自哪个国家?他为什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怎么会是黄头发,白皮肤?……种种猜测会激发孩子与他交往的热情。 ...
    2021-05-14 阅读全文

一次美术活动,内容是画长城,我教完孩子们画出长城的主体结构以后,就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我就请孩子们画画了。在孩子们画画的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在他们的后面指...

2021-06-09 阅读全文

“五一”放假回园,一连下了好几天的细雨,空气十分潮湿,我们的活动室在一楼,又地处学校的大树及种植园地周围,室内一股发霉。孩子们一进活动室,就传来了一阵呼唤声:“老师!墙壁上有毛毛虫。”接着,君弘、授弦...

2021-05-14 阅读全文

满满是我班新入园的孩子,适应性很强。在他熟悉整个环境后,就显得无拘无束了。特别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户外活动,我在组织孩子们玩游戏时,其他孩子兴致都很高,争先恐后地要求加入进来。只有满满在一旁走来...

2021-06-07 阅读全文

吃饭时间到了,扬扬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老师看到后提醒她:“扬扬,不要用手抓饭菜。”扬扬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老师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

2021-06-08 阅读全文

班内外国孩子丹尼的加入,孩子们一定会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但更多的是对他的到来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他来自哪个国家?他为什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怎么会是黄头发,白皮肤?……种种猜测会激发孩子与他交往的热情。 ...

2021-05-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