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正确理解幼儿的“犯错”行为
发布时间:2021-05-03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对于孩子来说,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年龄小,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属于待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自主行动的能力,他们会经常犯一些在成人眼中很低级的错误,比如穿错鞋子啊、饭洒一地啊、小朋友之间相互推挤啊,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应给予理解,同时给予幼儿犯错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动手去尝试,在一次次的犯错和改正过程中,幼儿也在不停的学习成长。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自理能力更弱,心理上更加的不成熟,他们的常规的培养更加的重要,而这些常规的建立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上建立起来的。吃饭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手扶着碗吃饭,但孩子们不会一直手扶着的,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的短,并且十分容易被转移,行动上和反应上也没有那么快,所以打翻饭、撒了汤的事情时有发生,让人很是无语,但是作为老师,你不能质问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为什么要撒饭,因为孩子们撒了饭他的心里也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事情,正等着老师的态度呢。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这是孩子这个年龄段会犯得错误,能理解孩子,理解并不代表及装作没看见,无条件的原谅,这时候要引导幼儿理解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纠正它,在这样的犯错、理解、纠正过程中,幼儿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自律意识,不断地学习进步。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老师犯的错
教育随笔:老师犯的错
午睡时间快到了,孩子们一个个排着队准备拉尿睡觉,只见曹俊伟和李雨喜你推我拉地在争抢位置,曹俊伟气愤地来告诉我,李雨嘉抢了他的位置,而雨嘉否认,为了这么一点事,两人喋喋不休,我忙于说午睡时的规则,无暇顾及,也没搞清事情经过,便随便地让雨嘉排到了最后一个去,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等我来回巡视幼儿准备午睡情况时,我发现雨嘉在哭,看似十分伤心,顿时我明白过来,一定是为了刚才那件事而难过呢,心里应该很不服气吧。我试图了解情况,可她始终不肯言语,一个劲地哭,眼神中透着一股憎恶我的感觉,这时,我更加确定,是我伤害了她。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脾气,我忽视了这一点,更是硬生生地给磨灭了,我意识到是我错了,是我伤害了她。
很多时候,老师会因为当时自己的情绪影响去处理事情,处理过程中,并没有考虑之后所造成的结果或影响,原因可能就在于对象是孩子,认为一个小小的孩子不懂事理,或只要骗骗就过去了,就这样我们放弃了倾听他们心声的机会,其实这样的行为是很可怕的,孩子不仅会对你失去尊敬、崇拜之情,甚至回丢失他们那宝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想:老师不相信我,只会怪我,老师不喜欢我。如此一来,也许今后碰到任何事,他都会只采用逃避、压抑等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再往下猜测,那就是深深地迫使着一个原本怀着积极向上心态的孩子,向着颓废消极的心理发展方向前进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应当平等地看待他们,不能因为他们还小,懂得不多就敷衍对待他们,也正因为他们还小,懂得不多,所以更要认真负责地对待!
对于这件事令我反省了很久,也领悟到了这一点,所以事后我花了好长时间,耐心和蔼地与她交谈,终于弄清了事情地经过,确实是我做错了,我向雨嘉道歉,终于我又看到了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也欣慰地笑了!
教育随笔:犯错之后.......
傍晚放学的时候,我在活动室里忙着收拾卫生,儿子像是出笼的小鸟,满大院子撒了欢地跑着,与大哥哥欢快地玩耍。
过了一会儿,从外面气喘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一见我就声音低低地说道,“妈妈我把玩具小轮胎上的小轱辘不小心弄下来了”停了一会儿又说道,“妈妈,园长老师看见了,要我…..跟你说一说。”我一听,这才明白过来,马上领着他去看了一下。果然有一个小轱辘掉了下来,旁边几个轮胎凌乱地摆放着,“你是怎么弄的?你的力气可真够大呀!”我生气地说道。“我不小心磕到小沟里去了,使劲儿一拽就把轱辘碰下来了。”儿子长大了,已经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和描述事情了。可是,这毕竟是做错了事呀,我又好气又好笑,心想:一定得让他意识到。想到这里,就严肃地说到,“你看你没有爱护玩具,破坏了玩具,这个小轮子还能不能玩了?”“不能玩了”儿子意识到了错误,“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故意问道,儿子骚骚脑袋,哼哼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说出什么来。我接着说道,“玩完了玩具要放好,你看自己做到了吗?”儿子一听,赶快把他们收拾好。
回家之后,我把这件事情跟他爸爸说了一下,又接着对儿子说道,“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有错就改,并且做错了事情是要负责任的,这个玩具是公共设施,我们都要爱护它,不能随意地破坏”儿子点点头,我故意朝他爸爸使个眼色,爸爸说话了“你现在还小,不能修好这个玩具,这样吧,明天我去看看能不能维修一下,记住做错了事是要负责任的。”直到这时,儿子才如释重负了。
其实,在儿子的成长中,犯过许多错误,但是,破坏公共设施,这还是第一次,随着孩子慢慢大了,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会有许多磕磕绊绊。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孩子勇敢、诚实、知错能改、拥有良好责任心和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不要因为忙忽略了孩子,让我们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吧!
教育随笔:允许孩子犯错
社会学家Gartrell说过:“对于儿童来说,犯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处于无经验、正在发展中的幼儿尝试着与另一个复杂的、渐渐客观的世界进行交往的结果。”作为老师,把孩子的“打、骂人”行为当成一个错误,而不是不良行为,将会为孩子带来一次新的学习机会。
案例:区域活动时间,娃娃家里,乐乐正在用小瓶子给她的玩具娃娃喂水。(瓶子是幼儿自己制作的)布布走过来一把抓过瓶子,当乐乐又抢回瓶子时,布布捶打乐乐的胳膊,并说:“我讨厌你,你这个笨蛋”。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的指导策略):
我过来蹲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对布布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也想用瓶子。但你不能打乐乐,不能叫他笨蛋。“(认同幼儿情绪,并明确原则)
然后转身对乐乐说:“我先帮你们拿着这个瓶子。”,说完后接过乐乐手中的瓶子。(控制争抢物)
乐乐:“这个瓶子是我先用的。”
老师:“你生气是因为你正在用瓶子时布布拿走了。”(询问收集信息)
乐乐点点头。
老师:“现在你们两个都想要这个瓶子,怎么办呢?”(提出问题关键)
布布:“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
老师对乐乐说:“布布说你们可以一起做一个,你同意吗?”(引导幼儿提出解决方法)
乐乐点头微笑表示同意。
然后,乐乐和布布一起做了一个新“奶瓶”,乐乐用原来的瓶子,布布用新的“奶瓶”。
我最后对他们说:“你们两个用制作一个新奶瓶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特别开心。”
正确理解“挫折教育”
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关于挫折教育准确含义,仍然缺乏普遍共识。
1、有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认为让孩子多吃点苦是应该和必应。
2、有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将培养孩子们“生存能力”看成是挫折教育精髓。
3、有人干脆将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
挫折教育实质就是良好意志品质培养。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一个人受挫能力大小,最终可以归结为他意志品质好坏。一个有着良好意志品质人,一定是能够经受住种种挫折人;相反,一个意志品质薄弱人,也一定是经不起任何挫折人。
挫折是人生必修课,一个人没受过任何挫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但是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他们只求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事情替孩子做出选择。从孩子起床、穿衣到小心安全,为孩子创造了过于舒适生活环境,提供种种优越条件,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至使孩子缺乏生活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不良品格,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一旦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就会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甚至行容易因绝望而轻生。正因如此,在挫折日益遍今天,培养学生耐挫能力,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人格不断完善,增长才干和取得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随笔:正确对待幼儿告状
正确对待幼儿告状
在幼儿园,见得最多听得最多的就是幼儿告状,告状的频率可以用秒计算。幼儿的告状会让你不能完整的做完一件事,甚至叫人心烦意乱、烦躁不安。
但幼儿的告状又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它会提醒你可能有危险来临,也是幼儿寻求安全的一种方式。幼儿告状内容很多,如,谁打人了、谁说脏话了、谁不和我做朋友了、谁撕书了、谁撒饭了等等没完没了,
但大多数都是犯了老师不允许做的事情,你要不厌其烦,一一听取解决,就算没时间,你都要对告状的幼儿有一两句的交代,
如,“我一会儿批评他”或“你叫他过来”或“你跟他说老师说要大家一起玩”等等,如果你因为忙而忽视了幼儿的告状,可能要不了多会麻烦就会来了。
记得有次上课前,我正准备美术课前的纸笔,有个小朋友对我说有人打他,由于这个幼儿个子大,平时也很少和小朋友有过节,所以我哦了一声就继续做事情,过了一会儿,被告的幼儿大声的哭着来了,我一看,脸上还被抓了好几道红印子,一问才知道是刚才来告状的幼儿抓的,因为我的疏忽没重视他的告状,他就自己“解决”了。有些“告状”因为忙你可以说一两句话缓冲一下,有的“告状”你再忙必须解决,如某某从家里带来了打火机了或小刀、珠子、钉子等,又如某某爬桌子上了,某某厕所里玩水了,某某要爬窗户了等等危机重重的“告状”,你再忙,必须马上解决,不然后果不敢想象。
幼儿园工作琐碎繁杂,事情有大有小,好多都能从幼儿“告状”中反映出来。只有充分的利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认真对待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才能更好的完成每天的保教工作。
教育随笔:尊重和理解幼儿
教育随笔:尊重和理解幼儿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搞笑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佳佳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她一向拉着姥姥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姥姥,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佳佳满眼含泪地松开姥姥的手。佳佳的姥姥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佳佳的鼻子不好,要靠嘴来呼吸,吃饭时要用嘴一边呼吸一边吃,这样吃饭的速度就较慢,她害怕老师批评、指责她,所以一向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佳佳。在活动区游戏时,佳佳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佳佳,你喜欢玩什么"她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齐看好吗"佳佳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她一齐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佳佳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佳佳,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佳佳讲故事,佳佳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为了减轻佳佳进餐的紧张情绪,武老师给她少盛了一些饭菜,但是当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饭,离开座位后,佳佳哭了起来,我忙走过去,问她:“佳佳,你怎样啦”“我吃不下”,“佳佳,别着急,你瞧,就剩下这么一点点了,来,我帮你!”佳佳在我们的耐心帮忙下,最后把饭吃完了,尽管她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但是我们没有批评她,反而给她以鼓励,以信心,帮忙她逐步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她进餐的良好习惯。
第二天,佳佳和姥姥一早就来到幼儿园,姥姥手里还拿着几本书,她对我说:“李老师,太谢谢你们了,佳佳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这天一早说,姥姥,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佳佳姥姥高兴的样貌,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透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忙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幼教随笔: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美玉也会存在瑕疵,何况这些自制力极差的孩子。让我们给孩子一份犯错误的权利,还孩子一份自由的天空。
我园要举行会操比赛,无论是从精神面貌还是动作的整齐性、协调性上,对于小班孩子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虽说训练之前我做了较强的心理准备,可当面临到孩子的松散、懈怠时,我还是心急如焚,不免对孩子们怨言重重。
在业务学习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我为之一振,是啊!他们不是成年人,不会具有成年人的自制力,他们只是些三四岁的孩子,没有经过训练,无法“坐如钟、行如风、站如松。”他们又怎会顺应成年人的心思呢?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还要在允许的基础上,给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其自身克服纠正、改正错误。面对这一些,又该如何做呢?我思绪重重。
今天下午练操时,接近放学时间,门外已来了不少家长,看到众多家长,我便对孩子们说:“门外有好多家长,我们让家长们看看我们有多精神好不好?”“好!”孩子们众口一词,意料之中,孩子们这次训练动作整齐、有序,令人满意。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美玉也会存在瑕疵,何况这些自制力极差的孩子。让我们给孩子一份犯错误的权利,还孩子一份自由的天空。
2020教育随笔: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方式
小编有话说:作为幼儿教师,除了通过各种活动、游戏教给幼儿知识和规则以外,通过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交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方式,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一些不正确的交往方式,引起幼儿之间的打架和矛盾,如何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呢?
首先,不要单纯的说服教育,那种教育的作用很小,一些大的道理幼儿不能很好的理解,作用力很快就会消散。
不要大声的训斥指责教育,那样教育的作用很短暂,当他不在你的眼皮底下时,作用力就会失去作用。
要教给幼儿一些具体的做法,或者多对幼儿进行反问:“你是如何做的?”如:琪琪跑来告状说泽泽推他了,我没有马上把泽泽叫过来进行质问,而是反问了一句:“你在干吗?”琪琪没有回答我就跑掉了。其实我早就看见了他们两人的问题,琪琪先推了泽泽,泽泽只是推他时用力了一些,琪琪就不高兴了。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先来告人一状,被我一句话反驳了回去,我只是小声的提醒了泽泽,让他小心一点,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其次,也不要特别注重幼儿的承诺,有时他的承诺像风一样吹过之后就会无影踪,太快速的承诺,失信也越快。
所以此时要教给幼儿一些正确的行为,如:田田抓了玲玲的手,田田看到我叫她,马上跟我说:“老师,我不抓小朋友了。”我没有理会她,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问清楚了:因为田田要玲玲手里的西瓜子,玲玲不舍得给,田田在几次索要不成时,便狠狠地抓了玲玲的手。首先我让田田给玲玲道歉,安慰一下玲玲,然后问田田,人家不给你时,你该怎么做?田田不做声,我把问题给小朋友,小朋友就给田田想出了办法:人家不给就不要了,或者自己想办法找几粒西瓜子。多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跟田田说你应该这样做,田田也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不要幼儿的承诺,只告诉幼儿正确的的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解决很多幼儿交往的问题,如抢玩具、站队时的插队、拥挤、减少幼儿告状等的行为。
交往方式,决定了幼儿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所以从幼儿期就教给他们正确的交往方式,培育和谐发展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