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葫芦娃快出来
发布时间:2021-04-30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这熟悉的旋律一出现就会勾起我们80后童年的美好回忆。相比现在孩子们可选的动画片,那时我们能看到的动画片很少。却让我们的生活无比幸福。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班的小朋友对于动画片《葫芦娃》也很感兴趣。
今天户外活动时,我们路过葡萄架,眼尖的家俊看到一个小葫芦挂在架子上,便兴奋的对身后的皓皓说:“这里面有会吐火的葫芦娃。”边说边模仿动画人物的样子。“那里有个会喷水的”皓皓指着另一个大一点儿的葫芦说。这时又有好几个孩子凑了过来,大家讨论起架子上的葫芦了。我站在一旁心想:孩子们可真可爱,看见几个葫芦就硬说里面有葫芦娃。这时,睿然冲进人群说:“不对,都是假的,这里面没有葫芦娃。”话音刚落,家俊和皓皓对睿然说:“这里面就是有葫芦娃!”几个持相同意见的孩子朝葫芦喊了起来:“葫芦娃快出来。葫芦娃快出来。”“这里面根本没有葫芦娃,只有老爷爷用七星丹种出来的葫芦才有葫芦娃。”睿然理直气壮说。“你说这里面没有葫芦娃,那这个葫芦里有什么?”小希抬起头问向睿然。睿然用小手挠挠头回答不上来了。就在睿然犯难的时候,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我这个局外人:“老师,你说这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这葫芦里面当然是……”话说的一半我又咽了回去,用神秘的眼神看着孩子们,心想:与其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何不牺牲一个葫芦,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呢。我顺手摘了一个葫芦下来,对孩子们说:“我也不知道葫芦里面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好吗?”回到活动室孩子们围着葫芦坐下来,用焦急的目光等待着,我和王老师一起用工具把葫芦割开了,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看着葫芦喊到:“啊,原来这里面是小种子呀!”“真的没有葫芦娃”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有的用手摸摸,有的拿起葫芦里面的种子闻闻。把刚才在葡萄架下关于葫芦的疑问一一解开了。我们还在网上看了许多不一样的葫芦,大家发现葫芦长得样子还不一样。孩子们一起讨论葫芦的用处。最后我们重温了动画片《葫芦娃》。
孩子们的世界是纯真无邪的,他们看到葫芦就会联想的动画片的人物。面对孩子的问题,与其用语言直接回答,不如为他们创造条件,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小手去操作体会这一切。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为孩子打开通往大自然的大门,去领略自然界的奥妙。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熊猫娃娃
教育随笔:熊猫娃娃
开学第三天了,琪琪小朋友终于来上幼儿园了,她是在家过完元宵节才来的。早上她刚进入教室准备吃早饭时,琪琪妈妈便把我悄悄叫到一旁。琪琪妈妈说:“孙老师,琪琪这两天在可犯愁了,她想来上学又怕上学。”我问:“为什么呀?”她说:“琪琪想来幼儿园可是她怕吃饭和睡觉。”听到这里我立马明白了。琪琪妈妈接着又说:“孙老师,能不能让琪琪带个熊猫娃娃来幼儿园,中午她抱着娃娃睡觉可能会睡着。”我问:“为什么?”琪琪妈妈说:“她晚上在家睡觉就是抱着熊猫娃娃的。”于是我点头表示同意了。第二天,琪琪果然带着熊猫娃娃来上学了。到中午睡觉时,她心满意足地抱着娃娃早早地闭上眼睛,不在像以往翻来翻去的,最后终于睡着了。
这件事让我感慨颇多。琪琪是个乖巧、文静的女孩,平日在班级话语非常少,可是很懂事。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纪律很好。游戏和学习时表现也很不错,就是吃饭和睡觉一直是个难题。吃饭时太慢,睡觉时总是睡不着。虽然老师也提醒过或在旁督促着,就是很难入睡。后来了解到她平日在家白天也很少睡午觉,睡眠似乎就是比别人少,所以老师也不在强求她。但通过这次事件说明她还是很在意老师对她的看法,她的心思很细腻。作为教师我们平日可能并未关注到那么多,尤其是这类乖乖孩子。以后对于孩子们的观察,我们还需要更加全面与细致,要多关注大班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我认为虽然是大班幼儿了,对于每个存在个体差异与个性的孩子来说,对于每个孩子的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不能认为是大班幼儿就不能怎么样,对于孩子的需要要实时满足,适当引导。
教育随笔:图形娃娃
泽泽先拿了一个圆形当娃娃的头,然后拿了一块大一点的长方形当身体,然后在长方形的下面放了两个小长方形当腿,接着他又拿了两个小的长方形放在头(圆形)的两边,我正纳闷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看到他又拿了两个小三角形放在这两个小长方形的旁边,我问他这是什么,他告诉我说是手。原来,他把手臂安在头的两边了。再看看其他几个小朋友,发现他们也是这样,把手臂安在头的两边。这时我对他们提问说:“你们看看你们的手臂长在什么地方?”他们看来看去,然后说:“在身上。”“对,那你们应该把手臂安在什么地方呢?”泽泽犹豫了半天,拿着长方形一会儿在头上放放,一会儿在身上放放,最后试着在身上拼上,还不放心地看看我的眼睛。看我没有异议,才确定下来。最后拼完的时候,我问他:“现在是不是像个娃娃啦?”他点了点头。
在拼图的时候,在画人的时候,小朋友会把手臂画在头上,这是小班小朋友绘画的特点,可能对他们来说,手臂长在肩膀上这个方位,小朋友还是不能正确的辨别出具体方位才会表现出这种绘画特点。我们中班的孩子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原来没有学过绘画,所以绘画的水平还是在最原始的状态中。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结构,帮助他们提高绘画的水平,当他们不会画的时候,也可以用拼图或者黏贴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因为是很多小朋友都不会画,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这类的集体活动,帮助大多数孩子掌握这个技能。
教育随笔:“玩”出来的智慧
教育随笔:“玩”出来的智慧
本周,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船。在探索船为什么不沉的问题上,我们进行沉浮试验。实验儿,我们选取的是相同材料进行比较操作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请小朋友辉映自己的选取材料进行比较,下节课我们大家一齐来分享你的快乐。
第二天,童童天真的问我:“老师,昨日晚上我这了很多的小纸船,有的浮起来,有的全湿了沉到水底”?仔细一问,原先家里写字纸不多,刚学会折小纸船的她又找来了餐巾纸折船。餐巾纸吸水性大,所以沉到水底。我灵机一动,这不是本节课最好的活动资料吗?我请小朋友选取不同的纸做小纸船,猜想实验结果。由于幼儿有必须的生活经验,很多幼儿猜是画报纸做的小船能在水上游的最长,但也有的幼儿猜想是报纸。在玩一玩、做一做动手实验中,幼儿的兴趣最浓厚,探究欲望也最强,看到小船吸水后的变化都能主动的和老师、小朋友进行交流。但操作的过程中老师问他们:“小纸船怎样沉到水底下去了”?孩子们的回答很生动形象,他们说:“纸船都湿透了,餐巾纸做的小纸船都散了,水都跑到纸里面去了”?
孩子们透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于自己先前的猜想有了一个比较,两种认知冲突使幼儿更相信自己动手做的结果。在对几种纸船吸水的现象中,幼儿了解了不同材质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教育随笔:做客娃娃家
案例背景:
我班的娃娃家经过一学期来的不断开展和调整,最近根据孩子活动的需要,重新进行了娃娃家布局的划分、材料的增添,孩子们出于对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对新鲜的玩具的感兴趣,一有空就三三两两到娃娃家中玩。
案例描述:
今天,我上娃娃家做客,刚一入座,立刻娃娃家里的耀耀、萱萱、贝贝就将各自准备的三杯水送到我的嘴边,一定要我喝他们自己的那杯水,然后又开始忙乎着为我准备饭菜。我看见孩子们将菜放在了桌上,萱萱将掉在地上的菜捡起来送到了我面前。我没有马上指责她,而是不做声响地将掉在地上的菜假装吃了几口,就装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老师你怎么了?”我说:“我现在疼地很厉害。”爸爸耀耀说:“你怎么会肚子疼的?”我说:“刚才你们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没洗就拿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爸爸赶紧把菜端到厨房洗了一下,妈妈萱萱给我揉揉肚子,宝宝贝贝则给我端了一杯热开水。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娃娃家这下又变得整齐了。
评析与举措:
通过观察,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在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揉肚子,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并需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行为时,我们不需要马上指责,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引导他们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随笔:创新带来的快乐
教育随笔:创新带来的快乐
折纸是孩子们喜欢的美术活动之一。折纸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手和脚以及脑部的协调能力,而且还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同时,在折纸过程中,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一些关于折纸的秘密,从而发展大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大班折纸活动《多彩纸粽》的教学活动中,当我出示美丽的粽子时,幼儿发出阵阵的赞叹声,同时我也听到几个幼儿说:“老师,我不会折”,为了鼓励幼儿,激发幼儿对折粽子的兴趣,我故意卖了一关子说,“老师,今天用新方法教你们新本领,你们不仅要认真观察,还要开动脑筋哦。”。望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我想机会来了,我就出示活动前我把折粽子步骤拍成的PPT,幼儿瞪大双眼,当看到背景是餐桌布时,林优优就问:“老师,这是你家吗?”“是的,老师把折粽子的步骤拍成照片,你们也可以呀。”“真的吗?”“当然,只要你们会折的来,老师就为你们折粽子的步骤拍照,这样你也可以教弟弟、妹妹折粽子了”。这时,李承宇大声地说:“老师,你要第一个给我拍照。”接着,我出示折粽子第一步骤的PPT,幼儿就跟着折起来,在此过程,幼儿都很认真,生怕这步骤没折好,就到下一步骤。幼儿很快折出了三个“书签”。
最后的拼插环节是活动的难点,我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书签比喻成鱼,第一只鱼张大嘴巴,吃第二只鱼的一个角,第二只鱼吃第三只鱼的一个角,最后,第三只鱼吃第一只鱼的一个角。经过形象生动的提示,孩子很快就拼插出粽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次活动,给老师们一个启示和感悟:只有老师不断创新,幼儿也才能更快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本次活动我改变传统的折纸方式都是老师带领幼儿折纸,老师折一步,幼儿跟一步,在折的过程中幼儿完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幼儿不仅没有真正获得动手操作和表现能力的机会,而且限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探索精神的发挥。
为了让幼儿清楚的看到图示的每一个步骤,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折纸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折纸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也改变了以前那种依赖老师的怠惰消极思想,认真的看图尝试起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并没有马上给他们正确的答案,利用更直观和更形象的图示积极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并让孩子们互相帮助了解来解决其中的困难,给孩子们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孩子对折纸的兴致更加高涨。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教育随笔:娃娃家的“爸爸”
玩“娃娃家”游戏了,我向孩子介绍新材料:围裙,告诉他们这是妈妈烧菜时围的,并且示范了围裙的围法,要在后面打个漂亮的蝴蝶结,如果宝宝不会打,可以请爸爸或者老师帮忙。
漂亮的围裙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纷纷表示要做妈妈,要给娃娃烧饭吃。于是,当我请“爸爸”去请一位“妈妈”时,孩子们很快行动起来,请到的“妈妈”相当神气,马上去戴上围裙,但是自己不会打结,旁边的“爸爸”这时也乐意上去帮忙。但是范涵宸一个人没动,也不去请“妈妈”,我就上前问他:“宝宝,怎么了?还不请“妈妈”去?”他一脸的不情愿,慢腾腾地去请了坐着的王泳懿,两人去了“小卧室”。
当我从其她区域回来时,发现“小卧室”只有芊芊一个人在,宝宝不在娃娃家了。我一找,原来跑到美术区去涂色了。我上前问他:“爸爸怎么出来了?啵啵饿了,在家哭呢!”他回答我:“我不要做爸爸。”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有围裙的,可以戴着烧饭,我没有。”我继续说:“那爸爸可以抱娃娃啊,爸爸力气可大了,是不是?”他听了,才点点头跟着我回到了“小卧室”。
后来几天的游戏中,我重点观察了宝宝,发现他在游戏时常常脱离岗位,一会走出家门,到别的家看看,玩玩,有时甚至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拿到别人家去,仿佛自己的家不够吸引他。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缺乏角色意识,出现离岗、串位等情况。案例中航航的离岗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对爸爸这一角色的兴趣,无所事事,
在观察中我发现天天虽然聪明、有主见,但在遇到困难时仍然会有生气等消极表现,这也符合幼儿的特点。可贵的是,天天并没有逃避,而是想出办法来达到目的,这反映了天天良好的个性品质,很是值得班上孩子学习的。
教育随笔:我的牙长不出来了
教育随笔:我的牙长不出来了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开始逐渐换牙。一天在户外活动时,琳凡的一颗牙快要掉下来了,她用手一拔掉了下来,凯凯给他拿着,她自己去漱口。过了一会儿,一位小朋友着急地跑来说:“老师,琳凡的牙让凯凯给弄丢了,张琪哭了。”我赶忙走过去,孩子们正着急地满地找牙呢,琳凡更是慌得不知所措。琳凡哭着说:“妈妈说了,上牙要往床低处扔,下牙要朝房顶上扔,这样,牙才会长出来。瞧我这颗牙,就是因为弄丢了到现在还没长出来。”说完,又哭了起来。我笑着正要解释,凯凯递过一颗牙,另一只手捂着自己的嘴。原来正巧他也有一颗牙正要脱落,一狠心拔下来要还给琳凡。
我告诉孩子,新牙长得慢不是因为弄丢了旧牙,原因有很多,如缺钙呀、牙床较厚呀、营养不良呀等等。老师小时候也和你们一样这么认为,老师当时也弄丢过牙,你们看,老师的牙不还是长得好好的吗?听了这话,琳凡和凯凯如释重负地笑了。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班里绝大多数小朋友都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而这些都源于他们家长的错误观念。我意识到,在保教过程中,不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给予细心呵护,而且还要结合家长的认识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提高家长的认识,家园配合,共同培养。
教育随笔: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卢群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多夸孩子,“宝贝,你真棒”,你对孩子越夸的多,你孩子的自信心也越多,孩子的喜悦和自信时刻围绕在你的夸奖声中,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畏惧越少。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表扬,引导他们克服他们呃呃呃不足,让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就拿我们班来说,我们班上就有这么一位孩子,老师面前不敢说话,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回答问题,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表扬
在她回答或自己吃完饭后表扬她,“你真棒”或者说摸摸她的头,增加她的自信心。
(2)鼓励
回答问题时,不敢回答的时候,鼓励他“加油”“你可以的”慢慢的,她的情绪稳定了,也肯和我们交流了,鼓励和表扬很简单,但是却可以对幼儿起到比任何惩罚都有来的好的效果,我们要善用鼓励和表扬,让幼儿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