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
发布时间:2021-04-28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 幼儿园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伦和她创作的文学形象长袜子皮皮,可以说无人不知。1945年以来,关于皮皮的书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儿童书籍。该书的译本畅销60多个国家,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作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受社会上的任何约束,把孩子贪玩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力大无比,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大人们的意志,她挑战权威,不去学校上学,淘气捣蛋,有时还编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见义勇为,帮助弱小,胆大心细,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亲,都是读着林格伦的书长大的,因此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可想而知。随着现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严厉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压抑和自卑感,让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创造力,远比死读书和考试分数更重要。
曾观摩过瑞典一所小学。瑞典小学生都有富于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那次上英语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孩马上站起来纠正,指出老师的发音不对。因为他暑假在英国度过,对该单词很熟悉。经查实,老师马上对学生们说对不起,并让学生大声地把该单词再念一遍。整个过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上数学课时,授课老师从来不强调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而只是说,相对而言,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些。遇到自由发言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也自信地说出来。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盲从老师会被看成没有主见。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林格伦金质奖章的仪式上说,“你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瑞典人认为,孩子是上帝赋予的礼物。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需要通过后天的雕琢变得更好。WwW.YJS21.cOm
儿子的幼儿园有绘画课,一次去接他,看他正认真地在涂抹,告诉我正在画一个飞机,看着那分辨不清的形状,我连说带比划,告诉他应该怎样画才是飞机的样子。旁边的阿姨听了,马上走过来说,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他不需要变得更好”。后来我每次留意观察,发现幼儿园阿姨教授绘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就是把画板和颜料放好,然后任由孩子们涂抹,决不加任何限制。而在最后总是夸赞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这一些,批评另一些。与其说她们在教画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在她们眼里,具体的绘画技能远远赶不上孩子的创造性重要。
另一方面,瑞典人认为孩子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当地一个华人家有两个学龄前儿童,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从国内接了老人来照料。有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不愿意吃饭,奶奶就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后来不知哪位邻居看不下去,叫来了警察。父母被很严肃地告知,不应该强行给孩子喂食,否则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在瑞典人的家里,孩子吃饭时很随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等下一顿再吃,父母亲从不勉强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
瑞典人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体现在许多方面。除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瑞典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在不妨碍他人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制止。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道别时总要求孩子说一番客套话。而瑞典孩子在这方面似乎不太讲究,父母也少有督促着他们讲这些礼貌的。有一位中国朋友带着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们的儿子到我家做客,告别时那孩子转身就跑,妈妈立即抓他回来,告诉他要讲礼貌等。可爸爸却在一边说,不必对小孩子要求过多,等他们长大了,再学这些礼节也不迟。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再就是孩子的智力.兴趣,而孩子们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们认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化的。错了,家长们大错特错了,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终生。
今年我担任小班的教学工作,我发现一个叫凤杰的女孩特别胆小.特别害羞,当时来幼儿园的时候没怎么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孩子刚刚来到陌生的环境这是正常的现象,当凤杰的妈妈走时,凤杰很恐惧的眼神以及双手拽住妈妈的衣服不放,我好说歹说把他劝到座位上,在以后的一.二周里,我发现凤杰还是这个样子
,一点变化也没有,总是低着头走路,也不和小朋友们交谈。我担心孩子长时间这样下去会妨碍她的的成长的。于是,我和凤杰的妈妈商量制订了一些办法。
一.家庭教育
1.在家中为凤杰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我告诉凤姐的妈妈让她多给孩子爱,多给她鼓励,家长要言传身教,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情愉快,才会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在家中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强制性的让孩子干什么,这样会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时给予孩子以鼓励。由此看来要学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二.培养孩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告诉凤杰的妈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平时我们要慢慢地培养孩子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玩,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慢慢地孩子就会感受到与伙伴们交往的快乐的。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协商在我理解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经常与孩子协商,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我们交流,不仅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相互的理解,还可以避免亲子中一些无谓的争吵。
昨天下午5点时,接到素敏姨的电话,是xxxx打来的
xx:“妈妈,我今天下午不想上架子鼓课。”
我:“宝贝儿子,为什么啊?”
xx:“妈妈,我肚子疼。”
我:“宝儿,是因为肚子疼不想去上课吗?那我们去医院检查一下。”
xx:“妈妈,我就是今天不想去上架子鼓课。妈妈,我不想说了。”
这时,电话已挂断。几分钟后我再次拨通素敏姨电话,继续沟通
我:“宝贝儿子,如果是因为肚子疼不想去,那我跟耿老师请个假。如果是以后都不想学架子鼓课,那妈妈给你退了好吗?”(因爸爸的不同意,英语课与架子鼓二选一留一个,xx选择架子鼓!)
xx:“妈妈别退,我去。”
因为架子鼓是xx从中班一直学到现在,爸爸当初也是很不同意,使用多种玩具、食品、游戏诱惑让他放弃,他都不没有放弃过一直在坚持,足以证明架子鼓是xx真心喜欢的一个业余爱好!
有次上英语课时,因为牙疼xx都没有要求请假休息,而是放学后去了医院,又赶紧回来上英语课,所以当xx以肚子疼为理由时我不太信。虽然最后结果xx是同意去上架子鼓课,但我总认为自己处理的不是很恰当。如果是以前的我,不会有商量的余地,绝对是命令式的要求,更不会想着要进一步去剖析孩子内心中真正的想法。
于是架子鼓下课后,我再次询问xx下午不想上课的真实原因
我:“宝贝儿子,肚子还疼吗?”
xx:“妈妈不疼。”
我:“那你能告诉妈妈不想上架子鼓课的真实想法吗?妈妈保证不训你。”
xx:“妈妈,我想早点回家写作业。”
我:“对不起!宝贝、妈妈误会你了。妈妈以为你是想出去玩呢。”(给了xx一个大大的拥抱)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经过了解之时,很武断的下结论,误伤了孩子。让我更深体会到xx这次善意谎言
背后的原因是:
今晚吃饭时,xx爸的朋友对我说---在你回老家这半个月时间,有一天晚上去你家,看xx写作业在那磨磨蹭蹭,我无意识的说了句:“如果你妈妈看到你这样,肯定会不高兴的。"xx爸的朋友发现xx在那偷偷掉眼泪,问xx是不是想妈妈了?xx点点头说:“嗯!但我没哭。”还偷偷的赶紧把眼泪擦干。听到这时感动的我,忍不住的留下眼泪。又让我想起,刚回家时xx对我说的话:“妈妈你终于回来了,你不在的时候,我就偷偷哭过一次,他们谁也不知道。”听后我抱着xx说:“宝贝儿子长大了!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xx常说男儿宁可流血不流泪),是个男子汉!。妈妈爱你!”
xx从小就一直跟着我,除了在我生病或外出开会时才分开过,几乎没有分开的时间。所以xx对我的依赖性是比较强,但这次半个月的分开,孩子与爸爸独处时日,父子俩不仅相处和睦、也锻炼了父子之间各自的自理能力以及xx身上多了一份男子汉的气概。韩老师说得对,妈妈们要试着放手、学会示弱、多创造孩子与爸爸独处的机会,间接性的让爸爸多参与进来。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
孩子之所以能发展到“感觉没救了”,教育专家们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这些人也不是神仙,有什么灵丹妙药。有的教育专家甚至坦言,“特烦这种家长,把孩子弄成这样了才想起请教专家,就像一盘没炒好的菜,他想起厨师了,让厨师改一下,厨师不把鼻子气歪了才怪!”
教育专家们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1.恢复双方的信任度,家长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孩子有兴趣的事情上下点工夫,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慢慢地向学习导入,这可是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有耐性。
2.请一个家庭指导师帮助孩子,不要光请家教,现在是要解决思想问题。
3.对孩子要“爱”而不“溺”。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为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一切由家长全权代劳,甚至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不利,更不用说让孩子适应社会了。
4.父母对孩子的管理还要“刚”中有“柔”、目标一致。家长教育孩子要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无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双方要意见一致,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这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坚强后盾。比如:双方工作比较忙顾不上孩子,让孩子自己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等,当妈妈的不忍心,并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因而,孩子变得胆小,不敢一人独处,严重影响孩子的自立能力发展。
理想教育的核心是能给予每个孩子充分发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实现这种理想教育的前提,就是父母应以民主的心态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不仅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爱好、交友等方面的尊重。家人的教育意见一致,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使他有一个固定的行为准则,而不是不知听谁的,无所适从。
育儿心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育儿心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的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父母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要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父母应该学会适当放手。
1.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当然喜欢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生活在爸爸妈妈打造的避风港里,但是他不可能永远这样。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2.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
我们应该按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这才是父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战胜
即便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要求他尽量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4.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我们大人一样,孩子们在一起时也难免有冲突,而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爸妈说自己遇到什么矛盾时,爸妈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更不应该有爸妈代替孩子解决。
5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父母应该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6.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但是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瑞典的孩子可以很轻松地说性
关于儿童性心理的发展,有一项研究可为佐证。1974年,性教育专家芭翠夏巴沙洛柯琪前往瑞典,学习瑞典学校里实施的“强迫性”的性教育,试图了解这种对七八岁的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是否比美国开放式的研讨方式更能正确传达性的知识。
她先请一群美国的二年级学生和一群同样年级的瑞典二年级学生描绘“婴儿从哪里来”和“他们怎样出生”的图画,然后请他们解说。
美国儿童多半从上帝的意志说起,说到吃某种类型的食物,甚至说到做梦。他们之中除了有一个孩子说“医生把妈妈割开,妈妈很痛苦”以外,没有一个孩子说到任何类型的男性角色。
瑞典的孩子则有明显的不同。15个儿童中的11个,描绘了因性交而发生的繁殖图;他们也理解避孕概念、分娩以及起源,而且在他们的图画中,父母和婴儿都在微笑呢!这项调查所透露的意思是:父母应尽可能“简单”、“诚实”和“清楚地”解答孩子的生殖疑惑。
安妮西班斯坦博士为了了解儿童的理解力,曾询问他们婴儿起源的概念。发现孩子往往能依照事实解说生产的事情,这可能使父母误解、困惑、甚至惊骇。如果你也担心孩子如此早熟,不妨改用“蛋”或“种子”的繁殖过程解释生产。蛋是大家熟悉的食物,种子是我们都知道——生长在土壤里的一株植物的起源,你应该可以说得很自在、很明白。
三或四岁的儿童对性的了解多半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其另一特征是:他们会热忱地爱上双亲中和他们自己性别相异的那一个,甚至对同性怀有嫉妒情绪。虽然他们不可能有成人的思想,但无疑地,他们已懂得“性”,能够表现温柔、挚爱和嫉妒——显示孩子所有的情绪都和成人的“性欲”有关联。
这个年龄的儿童多半好动(关于做人的“道德”原则,此时还没有发展),在床上时他们会企图靠近双亲,希望和父母一起沐浴,想看他们穿衣服,或者抚摸父母的生殖器。假如你碰到类似的情形,请不必对他大吼大叫,或眼露凶光,因为那只是好奇而已。只要你给他建立规章,孩子通常懂得分寸。
五到七岁之间,儿童对父母的态度可能会改变。他们放弃与母亲或父亲“结婚”的念头,决定与同性父母更亲密;此刻他们也开始认同——自己的男子气概或女子气质,而慢慢进入轻视异性的同性恋情。手淫在这个年纪是相当普遍的。若儿童公开抚摸自己的生殖器,那就是谈论它的适当时机了。此外,你还应向他保证那不是不正常的,并且解释那是人们私下才能做的事情。
瑞士父母注重孩子自理的培养
乱剪乱画
在瑞士许多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父母会非常高兴:这是在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父母这时要做的是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小小佣人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和可耻的。所以父母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一些了,就把他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经常会被送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
随时家教
瑞士人很善于掌握家教的最佳时机。在瑞士,父母们对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讲究,比如孩子过生日、就餐、与人交往、旅游、家务劳动、做出成绩或有过错时,都不放过进行教育的机会。如,讲解名胜古迹的来历和故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不要攀折花枝、乱扔垃圾、乱涂乱写,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
鼓励创新
瑞士的父母也很重视鼓励孩子尝试“创新”。在此介绍一些我们值得借鉴的做法:
★让孩子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要做的事情;
★超前自学一些课程;
★做一件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事;
★鼓励孩子为自己崇拜的足球明星或歌星写一篇传记;
★提出一个学校附近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鼓励孩子通过市场或者其他方式,把自己不用的书籍和玩具拿来换取他所要的东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