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美的学前教育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1-04-28

学前教育笔记。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中美的学前教育有何不同,欢迎你的品鉴!

第一,学费问题

中国的学前班教育实际上是羞羞答答,忧抱琵琶半遮面,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学前班教育这一项,但是各个小学尤其是重点小学又得让孩子进行入学考试这一关,使得幼儿园学前教育风生水起,民营教育学前班开办得如火如荼。当然了,一箭双雕,各个机构都赚的盆满钵盈。家长们开始了囊中羞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银子花花地往外倒得心甘情愿。

美国的学前班是设置在小学中的,学费,书费,各种文件通知作业纸费,早餐费,午餐费通通免费,这一点,我们中国比不了,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也比不了。

第二,教学目标

中国学前班教育目标明确,培养孩子初步学会数学20以内加减法,熟悉所有汉语拼音,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幼升小考试,因为选择任何一所好学校都得通过考试这一关,说白了就是学前教育是送孩子幼升小的必由之路,通过了入学考试才能取得起跑资格,否则您的孩子连跑道都沾不上。目标清晰,压力陡增。

美国学前班教育目标也清晰,培养孩子初步熟悉数学这门学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些叮哩咣啷的美元钢嘣是和数学息息相通的,只有数清了钢嘣才能吃喝玩乐,五谷丰登。(所以儿子整天和我拿着那些我都搞不清楚的cent,nickle,dime,quarter,dollar数来数去)英语语音课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让孩子熟悉26个字母和相关的单词。因为上了学前班直接升入所在学校的一年级,美国学前班似乎是没有多大压力的,但是对于我儿子这样的外国人来说,一点都不轻松。

第三,教学步骤

中国学前班教学步骤是紧凑的,迅速在4个月内把20以内加减法算清楚,10以内的加减法是数苹果,对付10以上的加减法,中国的杀手锏是进位法,并且此招一出,立刻所有百位,千位,万位的加减法通通拿下,我记得当时那两天,儿子迅速成长起来,足以对付小学2年级的数学题。让我卓实地得意了一下。总之,中国的数学教育相当紧张高效,哗哗哗的数学习题做了一本又一本,不断温故而知新,通过海量的数学等式计算不断操练加深印象,以期做到百发百中。枯燥不枯燥不知道,反正通过填鸭式的训练,孩子们都会了。

美国学前班教育数学节奏是舒缓的,题目是幼稚的,过程是繁琐的,半本书了,也还是仅限于数数钱币,10以内的苹果涂涂颜色,10以上的钱币加起来是要靠数的。据说再大点的数要靠计算器了。

第四,教材

中国因为学前班教育定位的模糊,所以学前班没有统一教材,我儿子所在的那个私立幼儿园教材是幼儿园自己印刷的活页纸装订的,所选内容还是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总体上还是让孩子们一定程度上能接受得了的。语文数学每学期各一本活页书。但是语文书编写的不如数学出色,因为语文教材中太多的绕口令,对于不认识汉字的孩子来说这些绕口令除了博得孩子们当时上课学习跟读时的哈哈一笑之外,对于孩子学习汉字和拼音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基本上课后成了摆设。

美国学前班教材正规,数学语文也是每学期各一本,应该说美国的教材还是经过了教育专家严格编写的,数学教材设计多变,可以涂色,可以剪贴,总之是在游戏中认识数字,学习加减法。(数学节奏缓慢大概也是西方特色,中国人印度人的数学能力强大概是天生的。所以中国人精于算计,不过算计来算计去总是犯算计的错误,不知道算计好还是不好)美国语音书编写的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使用起来适用也实用。每一个英语字母大概都会占12-15页的篇幅,通过5,6种的不同方式的游戏练习熟悉相关单词,比如连线,涂色,分类,朗读,抄写等等。这样的设计非常有趣,既契合了5,6岁孩子绘画,模仿等等的心理需求,也让语言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第五,老师

中外好老师的标准是一样的,课堂上滔滔不绝,对语文数学知识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课堂下和蔼,可亲,对孩子亲如父母。所以中国古代尊称老师为师父和师母,而美国孩子见到老师就是Mr…,Mrs…文化底蕴高低浅薄一看即出。

但是中国的教育过程是选拔式的,淘汰式的,这样的教育适合那些聪明懂事的孩子,一路上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关,最终劈荆斩棘,到达众人仰慕的顶峰,但是这样的孩子凤毛麟角。更多的孩子在大浪淘沙过程中惶惶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在哪个坎上一头栽倒,又不知道在哪年哪刻幡然醒悟。

西方的教育注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人成长,纽约市针对我儿子这样的外国学生设置的ESL课程即是证明之一。我儿子班上的老师是一个美籍韩裔老师,东方的面孔让我觉得有点亲切,纯正的美语又拉开了我对她的心理距离。总之这个老师既继承了东方人的精明强干,又透露出美国人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每天我都是被她重点“照顾”的妈妈,因为我儿子的可怜英语,她不断会给我布置一些课后辅导任务。我除了感激以外,也真是佩服美国人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中外的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我也在其中又悟出了中西方在幼儿教育上很大的区别。记得当时我为了给小儿子找到合适的幼儿园,曾四处打探,经过一次次地参观比较,我直观觉得国内传统的幼儿教育太过“居高临下”,不论是理念还是老师,总被“权威”的光环笼罩着;相比之前儿子所受的西方幼教,他们走的则是“人性、人情路线”,处处透着“互动”的气氛。

权威的打分制VS互动的亲子项目

在国内,分数历来是高悬在小朋友头上的一把厉尺。用它来衡量孩子的优劣,丈量孩子的前途。现在,打分制更是提早被用在了学龄前儿童身上,幼儿园都有了入园试,分门别类给小朋友考试打分。

在西方,无论公立私立,小学四年级以前都杜绝“打分”,也鲜有“回家作业”的。代之老师会布置一个小小的project,要求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协同一起完成。比如,我儿子在上幼儿园时,适逢秋天老师就要求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一项保护树木的project。于是,我就带着儿子一起去捡落叶、树枝,然后回来拼装成一个装制品。而到了圣诞节,小朋友的project则是用手工制品装饰班级的圣诞树。对于幼儿,西方的教育理念是摒弃一切与应试相关的东西,他们推崇课本外的现实体验,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协作力。

权威的分流制VS互动的错龄班

东方的教育理念喜欢对学生三六九等进行分类,小学就分流,精英班、差生班各自分门别类。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小朋友小小年纪就有尊卑观,自卑心理,或是清高离群。如错过一班,那就班班错。而在国外盛行错龄编班制。他们会把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背景,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孩子,按比例地科学化编班。西方教育认为小孩的生长如同植物一样,需要纯自然的相互弥补的环境,类似的经济、文化、性别、年龄背景对宝宝的生长是不利的,没有冲突与比较,孩子的世界观会变得狭隘。

幼儿在混龄班里可以熟悉各种社会行为,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质。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代里,混龄编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长的感觉,也使孩子懂得礼让,懂得分享,使孩子们相处更加的融洽、和谐。

老师的权威VS朋友式的互动

先说国内的幼教老师,虽然她们讲起课来很亲切、也很生动,听课的孩子们也喜欢。但是讲课时,老师总是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正襟危坐的小朋友中。这生生地就拉长了老师与孩子的距离感,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独立及思维发散的能力。

而在西方,老师更多的是作为小朋友的大朋友。记得大儿子在纽约上幼儿园时,家长被鼓励与孩子一起早到半小时,在教室中自由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走进教室,你一时间很难分辨这是教室还是活动室,小朋友四处“游窜”,老师则“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段时间也是儿子向我献宝的最好机会,他会拉我去看他昨天搭的一个沙盘图形,读的一本好玩的书,或随手涂成的一幅画。他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存物箱(cubby),让小宝宝们养成习惯去管理自己的物件。

小朋友最喜欢的是CircleTime(围坐活动时间)。这时,老师和宝贝们围圈坐在地板上,大家会一起是唱儿歌,读2-3本故事书,做1-2个游戏。其间,老师会细心观察,如果孩子对某个环节失去了耐心,那么就会立即跳到下一个游戏。老师的教程总是灵活机动的,总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先。

而西方幼教中的午餐时间也非常特别。像是个大派对,老师会像朋友一样和宝宝们一起坐着吃饭。对待宝宝们手叉并用,老师也不会为难或训斥,因为老师明白每个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进程可以参差不齐,快慢不一的,要给每个孩子自然成长所需的时间。

权威的教具VS互动的玩具

记得大儿子Ian进入小学一年级后,我去送他上学,总会在教室里逗留一下。他的教室中间会放着一堆buildingblock,比一般积木要大,很光滑的原木表面。学期的主要教学都与buildingBlock游戏相关,老师则会旁敲侧击地把数学、空间、长度等初级概念慢慢通过block游戏概念来植入宝宝的小脑袋中。因此,在学前班或初小教学都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引导出抽象概念。比如,讲倍数的概念,老师会用block来游戏,一边是三块积木,一边是六块积木,六块的积木就比三块的积木长高一倍。

国外幼儿园也非常注重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他们会在教室的一旁设有一个readingcorner,摆放着各类图书,老师会挑一本书作为本周的阅读物来与大家分享,但每天集体阅读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宝宝会有相对较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去选择自己爱读的书。有时,老师也会与个别孩子们一起读某本书,以了解个人兴趣。

在国内的幼儿园,我看到老师会更多地用识字卡片,描文本等做教具,而且大部分的玩具都好像披着“教具”的外貌。老师很多时间会拿着“教具玩具”在问“这是哪个数字啊?这是什么颜色啊”宝宝们听到的是老师自上而下的权威地教条教育,缺乏互动交流。

美国与中国不同的教育哲学


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五岁基本就不会讲中文了。她当然不是典型的美国孩子,但却是地道的美国孩子。从她身上,多少能看出美国孩子与中国孩子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的孩子书本知识好,美国的孩子对自然了解得深。比如,女儿四年级毕业时,乘法口诀还背不下来。要让她在中国考“小升初”,肯定大败。但是,我们在家里种树,她会告诉我哪树要两株一起种,以交互受粉,哪种要单独种,因为那种树可以自身受粉。对动物、昆虫,她也了如指掌。

在我看来,这是两国不同的教育哲学所造就的不同结果。这在“小升初”的关头表现得异常充分。中国的孩子,“小升初”之前要紧张地准备考试。美国的孩子在“小升初”前则要有一番终身难忘的经历,那就是“自然课堂”。

所谓“自然课堂”,几乎是美国小学生必有的经验,虽然每个学区的安排也许有所不同。女儿所在的学校,早已形成了传统。在小学毕业前,整个毕业班去外州野营一个星期,学习野外生活的经验。这是女儿第一次离开父母。我们本担心她是否受得了,甚至出发那天就给宿营地发了信,算计着她最后几天该想家时读到我们的信,心里会好受些。一周很快过去,孩子回来。进门我们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想家吗?”已经粗通世事的女儿非常抱歉地笑笑:“并不真想。”她只是觉得时间太短,自己还没有玩儿够呢。我们看得出她已经精疲力尽。但是,她追着我们不停地讲这一周的经历,兴奋得不能自已。

她们的野外生存训练很逼真。哪怕是下着豪雨,孩子们也都在森林里探险。营地的教官指导她们如何在雨天利用白桦树树皮上的胶质钻木取火,如何尝试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靠吃植物、昆虫、动物而生存。这就要求她们准确地辨认什么植物有毒,什么昆虫或动物适宜食用。让我最为吃惊的是,她们抓了蚯蚓,然后砍成两半,把其中的一半拿到自己生的野火中烧烤食用,另一半放生。据女儿说,蚯蚓有四颗心,如果被砍成四段,只要每段都有心,就都能存活下来。当然,她们还乘船去海岛上,学习海洋环境的各种知识。

我认真阅读了女儿毕业班的纪念册。在孩子的个人信息中,有一项是“什么是你小学最难忘的经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是“自然课堂”。毕业前,整个毕业班还集中在大礼堂看“自然课堂”的幻灯片,一起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结果孩子们整场兴奋地欢呼、尖叫,让在座的家长深受感染。一些早就毕业的大孩子,包括已经上了高中的,一谈起“自然课堂”就顿时满眼梦幻。一位高中女孩告诉我们,她当年参加“自然课堂”,在野外一天后,晚上最后的节目是“唱倒”:孩子们一起对着月亮唱歌,直到唱得精疲力尽,倒下睡着??我对朋友开玩笑说:美国虽然比中国现代化得多,但是美国的孩子保存着更多的山顶洞人的生存技能。当然,知道了这种教育过程,你也更能了解美国的环境运动、动物保护运动的社会根基在哪里。人家孩子的成长就是不一样。

面临着互联网、iPhone时代的种种挑战,小学生不好好在教室里做题、打好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反而跑到野外学习原始人的技能,这样的教育是否有些“文不对题”呢?

其实,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进步,都可以归结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如果把人本身也当作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的话,那么所有科学技术,说到底就是如何利用、驾驭自然。书本上的知识,是别人嚼剩下的馍,是把别人发现的自然规律传授给你。你并没有读自然的“原典”。“自然课堂”,则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然的“原典”,以激发他们原创性的解读。达尔文曾提出过一个假说:同样的动物,野生的比家养的要聪明。因为野生环境太复杂,不停地刺激动物作出应对,使之更有主动性。家养动物则在别人安排的环境中生活,没有这些挑战,难以激发其智力的发展,渐渐被动。

20世纪的心理学、脑神经学的研究,基本上证明了达尔文的假说。比如,实验室里的小鼠,即使在强化刺激的环境中生活,其笼子里充满了各种智能玩具,但还是不如野鼠聪明。这一点,从对两者的大脑解剖比较中得到了证实。学校教育,不管怎么复杂,其实也更类似于充满了强化刺激的玩具的小鼠笼,不管设计如何精巧,也赶不上野生环境所提供的刺激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

小女四年级背不下乘法口诀,国内的朋友大惊失色,质问我们当家长的都干什么了。可是,她五年级时花了两天,很容易就背会了。国内同龄孩子早已成了做习题的机器,但却没有机会去“自然课堂”中冒险。这种经历所激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主动性,会跟着小女一生。失去了这些,日后则很难补偿。

中美子女培养观念有何不同之处


幼升小是孩子教育生涯的第一步,每个父母都期望孩子将来成为“精英人才”。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世界型融合,直接影响了现有教育的培养方向。无论国内或是国外,“精英”一族均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拥有领先优势的尖端群体。然而在如何达到成才标准的方法上,中国与美国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培养观念。

相比较中国家长对子女考试成绩等知识方面的要求,美国人更看重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希望占领的是高端行业的高端职位。以下总结几点美国人教育子女成才的几个关键词,来看看与中国家庭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关键词之一: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相融合的基础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已是日益膨胀。美国的富人阶层里,培养子女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和水平,“国际化”就是一个必备课程。那么美国人理解“国际化”与中国有何不同呢?

其实中国家长并不缺乏这样的觉悟,甚至我们经常感觉到,中国家长在对子女成长为国际精英的愿望上更加强烈。但是从培养方式上相比较,中国的父母则显得单薄很多。提到“国际化”中国家长想到的就是“语言”,能够跟老外沟通就是对子女所期望的终极目标。所以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培训机构也都打着“单词速记”、“考试过级”等旗号吸引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为孩子报名。

然而在美国人眼中,语言只是沟通工具,本身不具备竞争力,国际化的视野是需要孩子对其它国家的文化、精神、甚至思维方式都有所了解。就像一个会说地道英语的美国人却不能成为一个集团的CEO,因为大部分人不会懂得商务谈判等语言技巧,差别就在于不同的人说出的语言所体现的价值不同。而我们学英语,但是不懂得西方人的行事特点,在谈合作时并没有数据模型做支撑,只是一味地谈经验,那么肯定很难达成协议。所以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中,其实非常需要渗透对西方文化和思维的解读,这样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才能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评判等。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很多中国的高端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为孩子报名英语培训班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孩子的国际化视野方面究竟可以成长多少。

关键词之二:能力

其实在如今70后、80后的家长眼中,能力的概念已经从早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逐步发展成为知识和技能兼备型的培养目标。所以演变成了几个特点:一、成绩要高,这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唯分数论的家庭直接导致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书呆子”;二、专业技能要过硬,典型表现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家长为孩子报志愿时对IT、财务等专业度高的职业特别青睐。

美国家长们则不然,尤其美国的富人家庭里,对能力的要求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性,而不是专业度。我们常常可以听说美国某个小孩在假期打工时通过自己的经营创造了多少财富,或者电影里也常表现的在假期中一群孩子有组织的分工完成了一个很伟大的任务。项目管理能力、领导的才干、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中国家长眼中可能“偏软”的能力培养,却是美国父母们最最关注的。

少儿英语教育专家Sally女士说:“在美国执教期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跨国公司不肯让中国人当中国区的总裁,因为美国的高层觉得,中国人在演讲的能力和风度方面可能都有所欠缺,于是他们也怀疑我们的管理能力。所以,精英的能力当然可以体现在技能上,但是软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些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之三:创造性

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耶鲁大学留学时有这样的体会:在西方人眼中,对人赞美或贬低都不是讨论他的身家背景,而评价一个人“Boring”则算得上是极低的评价了。一个人的无趣程度一定是与他的创造性有关联的。拿职业来说,最简单机械的岗位一定毫无创造挑战,也只适用于低级劳动者,而越高级的岗位越要求人的创造力。

创造性需要一点点培养和引导。美国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创造主要有几个方法:“比如说教孩子学数学,在美国的课程中不会让孩子去背公式,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形象例子,引导他们自己去想4*6是如何得来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总结三角形需要具备哪些特点,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孩子不会因为没有背下来公式而犯愁,因为他们明白了算术后面的思考过程。”

记者发现,周围很多家长确实都习惯于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让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而美国的家长则由于经常对孩子进行引导式的提问,使得美国孩子在想象力的保留和创造力的拓展方面更具优势。

国内已有一些教育界人士呼吁,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给孩子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孩子的个体对事物的理解是具有独特性的,家长和老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独特性进行培养,让孩子在思考问题的广度和维度上不断延伸,这些都会成为长大后无形但也最具价值的“财富”。

中国的人才结构其实也导致了国家身份的定位。当我们看到“制造大国”这个角色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制造业劳动结构的矮化。尽管近年在美国对中国的项目中,已经从简单的制造加工扩展到IT技术类的外包,这当然得益于中国技术型人才的庞大,但是中国依然离“创造大国”的身份相隔甚远。从美国人培养精英的思路上看,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科学高效的管理水平、以及无可替代的创造性,将是美国继续握紧经济脉搏的核心标准。然而中国何时能出一个像苹果这样靠着创新去横扫市场的公司?从本质上讲中国的精英培养观念是否需要得到彻底的反思?这是中国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教育行业的挑战。

未来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精英人才的标准都应该是国际统一的。家长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关注旅美学者薛涌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中所提到的:“过去的财富和权力,通过继承而来的成分甚大。如今的财富和权力,则是通过教育而来。富裕阶层除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外,更多的倾向于塑造创造力、想象力、领导才能、人文价值、艺术品位等等综合性素质,使子女们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具备了高瞻远瞩的能力。等他们长大后,作为个体具有超人一头的才能,靠自己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中美教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往往属于被动的一方,是父母主动对孩子实施一些行为,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而美国的儿童是具有自愿的主动性,也富有创造力,这完全和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中美的学前教育有何不同》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前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中外的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
    2021-04-25 阅读全文
  • 美国与中国不同的教育哲学 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五岁基本就不会讲中文了。她当然不是典型的美国孩子,但却是地道的美国孩子。从她身上,多少能看出美国孩子与中国孩子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的孩子书本知识好,美国的孩子对自然了...
    2021-03-22 阅读全文
  • 中美子女培养观念有何不同之处 幼升小是孩子教育生涯的第一步,每个父母都期望孩子将来成为“精英人才”。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世界型融合,直接影响了现有教育的培养方向。无论国内或是国外,“精英”一族均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等各方...
    2021-03-17 阅读全文
  • 中美教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往往属于被动的一方,是父母主动对孩子实施一些行为,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而美国的儿童是具有自愿的主动性,也富有创造力,这完全和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
    2021-04-23 阅读全文
  • 中美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很大不同 看到美国学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阳光气质,我很羡慕他们活得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很多中国孩子没有爱好,在一些父母眼里,有爱好就是浪费时间。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好,有没有出息全看成绩。 美国女孩活...
    2021-03-15 阅读全文

小儿子Sean明天就要为他的小学生涯提前做placement了,因为有了大儿子在选学校上的参照,对Sean这次的“择校”我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想起两年前刚回中国为他挑幼儿园的经历,那绝对是摸着石头过河,...

2021-04-25 阅读全文

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五岁基本就不会讲中文了。她当然不是典型的美国孩子,但却是地道的美国孩子。从她身上,多少能看出美国孩子与中国孩子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的孩子书本知识好,美国的孩子对自然了...

2021-03-22 阅读全文

幼升小是孩子教育生涯的第一步,每个父母都期望孩子将来成为“精英人才”。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世界型融合,直接影响了现有教育的培养方向。无论国内或是国外,“精英”一族均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等各方...

2021-03-17 阅读全文

中国的儿童往往属于被动的一方,是父母主动对孩子实施一些行为,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而美国的儿童是具有自愿的主动性,也富有创造力,这完全和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

2021-04-23 阅读全文

看到美国学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阳光气质,我很羡慕他们活得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很多中国孩子没有爱好,在一些父母眼里,有爱好就是浪费时间。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好,有没有出息全看成绩。 美国女孩活...

2021-03-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