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时间
发布时间:2021-03-31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教师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这周我们户外活动的场地是后体育长廊,这块场地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玩耍的地方!绳索桥、打沙包、荡秋千等都是孩子们喜欢游戏的项目!
晨间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先带着三四个早到的孩子来到了后体育长廊,孩子们开心的活动了起来!慢慢地孩子们多了起来!这时泫霖走过来说:“老师,你看,他们两个人在抢着玩秋千!”我循声望过去,只见小宝和晨辰两个人都手拽着秋千的绳子不肯放!怎么办?难道像以往一样批评一下,或是?“你们这样都拽着绳子,怎么玩呢?你们谁能想个好办法可以好好的玩?”小宝说:“让我先玩,等会让他玩!”晨辰说:“我先玩,你等会玩!”这样还是僵持着!“看来这个办法不行,你们还得想其他办法?”两个小家伙都不说话了!我也静静的等着。过了一会儿,小宝说:“要不我们两个人来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先玩!”这个方法也得到了晨辰的赞同。两个小家伙开心的玩了起来:“剪刀、石头、布——”“我是剪刀,你是石头,石头厉害,你先玩,等会儿我玩!”晨辰说。小宝说:“好的!”
整个户外活动,两个孩子都玩得很开心!活动室出现了两个孩子争执的情况,老师没有袖手旁观,也没有过分的干预,只是根据孩子间的问题抛出了两个问题,让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活动中的冲突,这样下来,证明孩子还是有能力处理这类小冲突的,只要我们成人能给予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时间!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空间
今天下午,在孩子们进各个区角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娃娃家,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爸爸,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爸爸,我从没当过爸爸!”原来是马志宏和张子旋为了当爸爸争得面红耳赤。只见张子旋一手抓着围裙,一手紧拿着小锅,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看着看着我萌发了看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躲到不远处观察。不一会当妈妈的欣宜也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俩个一人当一会吧?”这时马志宏也想出了办法:“要不今天你先当爸爸,明天我再来当爸爸,好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
因此,不妨再发生问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
怎样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一、家长学会“袖手旁观”
两个孩子为了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甚至打起架来。碰到这种情况,大部分家长可能都会着急地上前去阻止自己的宝贝。但是,焦老师的做法不是这样。她会在一个孩子抢到玩具后问他,“宝宝,你觉得你抢别人的东西你开心吗?”这个时候,孩子们通常会发现,好像自己也没有什么开心。即使是表达能力还比较弱的小班孩子,也会用眼神来看看老师,然后低下头来。很多孩子会主动把玩具递给刚才的小伙伴,让他先玩。这样一个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一次次经验的累积中,孩子们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慢一拍,想一想,究竟怎样的动作才是合适的。家长和老师不要直接地制止孩子的举动,要善于去等待,让他们自己找到方法。
二、不要错过每个细节
很多家长会用“孩子还小”作为替他做这做那的理由。其实,家长不要放过每个可能让孩子发展自主能力的生活细节。例如,幼儿园吃点心的时候孩子们会喝带软管的饮料。一些小班小朋友把管子从饮料盒上拿下来后就发呆了,不知道怎么把塑料包装纸去除。在家里,很可能大人随手就帮他剥掉了,但是在幼儿园,老师们却让他们自己通过咬啊撕啊等方式,尝试自己解决。然后,老师再示范正确的方法,并请一些孩子担任小老师。孩子们学会了正确的方法时,都显得非常开心。
一位幼儿园园长曾花了20分钟时间,观察一群男孩如何利用班级百宝箱里的材料,连出一段长长的“水管”。起初,孩子们自然而然向老师求助,但是,在老师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后,男孩们齐心协力,用报纸、胶带等小玩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在她看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首先拥有了自信,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借助别人,也能取得成功;其次,孩子们会渐渐养成一种自主的习惯。3岁左右的孩子是一个培养独立性最佳的时期,家长千万不要错过。
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活动区活动刚刚开始,娃娃家就传来了争吵声:“我想当爸!”“我当!是我先来的!”“我先来的!”我随声望去,只见小雨与轩轩正在争夺爸爸的角色。小雨的小脸儿气得通红,一双小手却毫不放松地紧抓着游戏牌。轩轩也不甘示弱,一手抓着牌儿一手还叉着腰。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让谁!“有意思,我倒要看看他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来到娃娃家的隔壁——理发店,边理着头发边“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争吵已经升级:小雨浩瞪圆了眼睛,轩轩的脸涨得通红,两人就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僵持不下,互不相让。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着急了:“别抢了!老这样抢谁都玩儿不上!”两只“小公鸡”听到妈妈的话,就像见到了“大救星”。“是我先拿到!”“不对!我先拿到的!”两人争着向“妈妈”诉说,期望得到“妈妈”的同情。做“妈妈”的听了也很为难。“妈妈”歪着小脑袋,紧锁双眉想了又想:“要不你们两个猜拳吧!谁赢了谁就当爸爸。”两人想了想,同意了。“石头,剪刀,布。”经过一番激烈角逐,轩轩赢!虽说这一结果使小雨有些不高兴,但他只好服气,去别的组游戏了。一场风波终于过去了。“理”头发的我暗暗高兴:孩子长大了,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幸亏我没有急于纠正,幸亏我给了孩子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幸亏—…·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每个孩子都难免与人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忽略了,恰恰是这些让孩子、老师头痛的小问题给了孩子可贵的发展机会,他们从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侯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请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在幼儿园中,小朋友之间打架之类的不友好现象时有发生。孩子进入幼儿园,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难免会产生摩擦,发生争执,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经意或者不经意的小伤害过。在这个群体中,孩子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作为老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孩子的父母们,在遇到自己的……
在幼儿园中,小朋友之间打架之类的不友好现象时有发生。孩子进入幼儿园,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难免会产生摩擦,发生争执,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经意或者不经意的小伤害过。在这个群体中,孩子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作为老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孩子的父母们,在遇到自己的孩子带点小伤或者挂点小彩后,如何处理,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这是我们经常遇到而又必须及时处理好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叫桑振祥,有一次我们在区域活动中玩游戏,他和另一个小朋友张君豪,为了抢玩具,发生了争执。张君豪动手抓伤了桑振祥。桑振祥也动手打了张君豪。当时我就走过去问怎么回事,了解情况后,我蹲下来跟他们说,有好玩的玩具我们要学会分享,一个人独占那是不对的,老师不喜欢自私的小朋友。说完后我转身就走了。我偷偷地看了他们两个一眼,只见他们两个相互看了对方一眼,然后看见张君豪把玩具给了桑振祥,并轻轻的说了声对不起,桑振祥接过玩具说没关系,我们一块玩吧。就这样他们两个高兴地玩了起来。当放学的时候,我们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跟振祥奶奶说了一遍,他老人家根本不听,只想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并对那个小朋友大呼小叫的,其实有一些小的事情老师和家长不需要给他们解决,只需要提醒他们一下它们就会自己解决。
我们班还有一个叫胡胜涛的小朋友。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游戏时发生争执,我们没有及时发现,他也没有和老师说。结果第二天他的妈妈就来跟我们说,说有一个小朋友打他的头。结果当着他妈妈的面,我把他们两个叫到我的跟前,问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正当我要跟他的妈妈解释时,他妈妈突然拉着那个小朋友问:"你们两个是好朋友吗?"他回答:"是。""好朋友之间不因该打架,你们两个既然是好朋友那就相互抱一抱吧!"两个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下开心的抱到了一起。
我们作为老师,发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一方面要告诉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形为;另一方面,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如: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等。更要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留给孩子在自己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在与小朋友的争执中,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学会面对小小的挫折。
老师还应该留心事情的发展,对于孩子间的公正处理,及时给予肯定;对受欺负没有得到公正待遇的孩子,给予帮助,争取到应有的理解和正义。让孩子们明白:与人相处,要友好,友善,礼貌,平等。
跟家长一起处理孩子间的摩擦时,常会看到家长教育孩子采用极端的处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鼓励孩子去和别人打,教孩子"不吃亏"意识;还有的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后不许所谓的"坏孩子"交往,使孩子丧失了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我们要跟家长沟通,达成以下共识:
(一),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大人不要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
(二),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甚或小伤害,家长应持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对,不能偏心袒护,更不能粗暴打骂,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老师也批评了他,我们不生气原谅他。"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三),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告诉孩子,哭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被认为是胆小怯懦的表现。当别人打过来时,要知道用手去挡开,或者避开,不能呆在那里让人打,还要及时将这一情况告诉老师,在该争的时候要去争,特别是遇到一些有害于小朋友、危害集体的事情,要勇敢地站起来敢于制止,必要时包括请求小朋友、老师的帮助和还手。
我们都知道,孩子间的小问题、小摩擦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我们也不期望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况且幼儿易反复,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期耐心地进行指导,坚持一贯性原则。孩子之间的不友好行为是幼儿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老师和家长对此都要有正确认识,真爱孩子就不要袒护孩子或者武力替孩子解决问题,爱有真假之别,犹如真假种子之别。假种子会坑农民一季,假教育却会坑孩子一生。
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让孩子有机会享受"矛盾"中的成长,学会在成长路上解决矛盾,大人和孩子就会共同成长。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
给孩子多一些解决问题的空间
给孩子多一些解决问题的空间
如今的社会,对人的要求,需要的不只是智商的培养,而更多的需要情商的培养。情商包括的内容有:合作、分享、能力、行为、社会性、品德等。那么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自己选择解决问题、与人合作解决难题等。从而增长孩子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社会性常识。这让我想起了今天下午发生的一件事。
主题活动后,在孩子们进活动区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了娃娃家,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爸爸,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爸爸,我从来没有当过爸爸!”原来是李群和季超为了当“爸爸”争得面红耳赤,只见季超一手抓着围裙,一手拿着小锅,两个人一言一语,谁也不让谁!看到这里,我刚想走过去帮忙解决问题,但是就在一瞬间,我萌发了想看看他们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的想法。
于是,我躲在不远处进行观察,正当两个人争执不下的时候,当“妈妈”的伊凡也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两人一人当一回吧?”这时李群想了想,也退让了一步,表示同意:“要不今天你先当爸爸,明天我再来当爸爸,好不好?”“好吧!”问题解决了,皆大欢喜。
其实每个孩子交往中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路。
因此,我们不妨在孩子发生问题、遇到难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空间,也许孩子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马上要吃午饭了,孩子们开始走进盥洗室洗手,陆陆续续差不多都要洗完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声音:毛巾呢,毛巾怎么都没有了?我一看,原来新毛巾还没挂上去,转念一想应该让他们自己把毛巾找出来挂到自己的名字下面。于是我说:“昨天下午毛巾们和高老师说了几句悄悄话,它们说今天要和小朋友们捉迷藏,现在它就在盥洗室里,哪位小朋友先找到了它们,就可以第一个把它挂到自己的毛巾架上。”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便四下里行动起来,有的甚至着急的走出了盥洗室,在老师的再次提示下又回来继续找,不多会儿,有孩子发现了壁橱架上的黄盒子,马上指着说:“是不是在那里?”我故意拿出错的给他看,孩子一看不是说:“快找吧,它是不是被别人拿走了。”又有孩子提议查看壁橱和壁柜有没有。几番周折之后再次有人提出壁架上的两个黄盒子:“会不会在那里?”我拿下正确的一个放在矮架上,里面是干净的毛巾,孩子们高兴极了,每个人用最快的速度挂上了自己的毛巾,有的孩子还吐了口长气,可能感觉好不容易吧,五分钟之后,我们非常高兴地走出了盥洗室准备吃早餐。
给孩子思索的时间
孩子们陆陆续续被接走了,只留下马金行、金柳彤和李豪在摆弄七巧板。
只见他们把几块图形随意地摆来摆去,仿佛没有任何意图。
我有点急了,真希望他们能边摆边说点什么,更希望他们能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可他们始终什么也不说,只是各玩各的。
我终于按捺不住了,轻轻地问身边的马金行:“你在摆什么呀?”他好像被我吓了一跳,抬头愣愣地看着我说:“不知道。
”怎么会不知道呢?我正欲追问,他忽然有了反应,拉拉我的手说:“老师,你看我摆的太阳好看吗?”还没等我回答,一旁的金柳彤插嘴说:“这是什么太阳呀?太阳是圆的,这是小兔家的屋顶。
”这时,李豪也凑过来看了看说:“不对不对,这像月亮,我晚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
”马金行听了很不服气:“我看到的太阳就是这样的,下面还藏在小山里呢。
”他们争了起来,各有各的理由。
幸亏刚才没有打断他们的思考,否则怎能听到这么精彩的交谈呢?
其实给孩子安静思考的时间,就是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这样想来,有时我们的一些过于“积极”和“主动”的教育行为,是否恰恰剥夺了孩子们自我探索的机会呢?
冷静处理孩子们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教学工作中,常会听到某某小朋友打我了,某某小朋友抢我玩具了等等的现象。
当孩子们之间发生这些现象时,我认为我们老师要善于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之间争吵是常有的事。
一般来说,只要吵架没有危险,我们不必乱加干预,随孩子们自己去。
孩子们吵架,其实并不是坏事。
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因为在争吵、打架的过程中,孩子有一个认识自我的问题,期间各自还要申辩自己的主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相互间的一次体力与能力、智力的“较量”。
当然在必需时,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干预”,指导孩子解决矛盾,恢复友谊。
如果孩子确实受到了委屈,不要立即“兴师问罪”。
因为这样做,对孩子并无益处。
正确的做法是,应先调查一下孩子受委屈的原因和过程。
如果是孩子先惹怒另一位孩子,因而另一方才还手,那就要首先指出这位孩子开始时的过错,并要他向另外的孩子道歉,然后再指出“还手不对”的错误。
这样矛盾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马上就要进入小学,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一些实例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会谦让、等待、要有耐心,教育他们在与小伙伴有矛盾时应讲道理,要学会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