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处理孩子的厌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1-09-25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厌学原因 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读:有许多项目的学习,由于学科的难度和孩子自身学习能力不同步,使孩子学习起来存在很多客观和主观的困难,而父母又不能很好理解,常常为此加以训斥,甚至打骂,从而使小孩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情绪,甚至影响他的性格,产生多种逆反心理。
日前,一位年轻的家长满脸愁容领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前来咨询。她说:我的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作为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不要落后,所以我们让孩子从3岁开始学英语、学画画、唱歌和书法,可结果呢,除了画画他感兴趣,可以安静十几分钟外,别的科目上课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有意捣乱,许多次都气得老师叫我们带回家。原来在家里还能写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字,现在好像什么都不愿意学了,逆反行为明显增多,叫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什么,我们真不知道该对他怎么办。尤其想到他明年就要上小学,到了课堂,如果也这样,那可怎么办?
一位幼教专家解释说,现在的孩子被迫学这学那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容易引起大脑神经发育过程中的多种感觉统合失调,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得不偿失的。学龄前儿童本应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逐渐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兴趣,逐渐促进孩子智力开发、技能发展和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此时的“学习”对他来说只能是一种游戏。否则就会形成一种“父母要我学习”的不良心理后果,这对以后的正常学习极为不利,也是小孩厌学的开端。
客观地说,现在社会上很多兴趣班的教学方法和效果都值得商讨。有许多项目的学习,由于学科的难度和孩子自身学习能力不同步,使孩子学习起来存在很多客观和主观的困难,而父母又不能很好理解,常常为此加以训斥,甚至打骂,从而使小孩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情绪,甚至影响他的性格,产生多种逆反心理。
首先,家长应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评价小孩的各种学习能力,尽量减少“兴趣班”,让孩子多一些自主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要通过训练调整好孩子神经系统活动功能的协调一致,这是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根本上调整好孩子大脑整体发展的有效方法,有了良好的大脑神经协调指挥和自控能力,为以后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是要加强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为其即将到来的全新的学习环境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第四,注意亲子关系的培养,这是亲子关系建立的一个良好时机,父母双亲都要主动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多种形式多种环境的共同交流尤其重要;第五,游戏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但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多样性。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各种能力得到更好的统合。另外,上学年龄不可过早,尤其是对那些依赖性强、胆小、动作不协调、缓慢、人际交往困难、行为自立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儿童。与其让他在小学学习中产生各种问题,不如先锻炼好其心理素质和各方面的正常学习行为,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怎么解决孩子不合群问题
导读: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可是,由于很多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或放纵不管,使孩子(特虽是有些独生子女)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篚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小孩,子女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步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有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使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了,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在幼儿园,老师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孩子慢慢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
应指导孩子的家长: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个别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接受了别的小朋友邀请,并表示愿意参加,更要大加赞赏,促其参加。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游戏的场所和他们感兴趣的玩具,还应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并和他们一起玩。
总之,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关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孩子有嫉妒心该怎么处理呢?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实科学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
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呢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来取不友好的态度。
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
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他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反应。
现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由于整天众星捧月一般,许多孩子都染上了“娇”“骄”二气,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嫉妒已成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通病。
嫉妒是一种低级情感。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爱指责别人,或想办法让别人不如自己。
有些孩子还会性格逐渐变得古怪起来。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有害的。
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后,应及时进行疏导。
首先,要防止幼儿嫉妒心理的产生。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表扬,称赞要恰当,不能过分夸大,应该客观,实事求是。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既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以免由于孩子盲目自满而产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
其次,一般的孩子见别的小朋友获奖,往往心里会不太好受,家长此时应注意进行感情引导,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种积极情感来冲淡和代替伤害性的情感。比如,家长陪孩子聊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目光,给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
这时家长不能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人家怎么能做好,你真笨!”“没出息”等等。
因为这时孩子已经是妒火中烧了,再听这些,无疑是火上加油,不但鼓励不成,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有自卑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只知道嫉妒强者,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内耗。
所以,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有必要。
另外,家长还应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宽容,厚道,友善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幼儿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不骄不躁,这样对孩子的一生都将有好处。
第三,对已经产生嫉妒心理的孩子要做工作。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取得成功的,他们平时是怎么努力的。以防止孩子只看见别人获得奖励,而忽略别人付出的劳动过程,对那种处处要占上风,事事以他为中心,爱嫉妒,不容人的孩子,家长也要严厉批评,使其认识错误,奋起直追。要避免孩子受自悲,自弃,攻击等不良心理的影响。
怎么解决孩子不主动小便的问题?
排尿的作用是排泄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孩子年龄小,新陈代谢旺盛,对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因此每天排尿次数也较多。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动小便,不仅会在憋不住时尿湿裤子而着凉生病,而且还会有害身心健康。
孩子不愿主动小便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自身因素。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衣服增多,每次排尿都感到很困难。
二、环境因素。有的厕所设施不便于孩子小便,如台阶过高,给孩子上下带来不便;自来水按时自动冲水所发出的巨大响声,会给孩子造成恐惧,使其产生心理障碍而不愿去小便。
三、成人对孩子小便的处理不当。孩子自制能力差,随时有可能要排尿,有时会发生在成人认为不适当的时候,如在幼儿园做游戏时,午餐、午睡时,或父母赶时间上班时,因而遭到成人斥骂,逐渐形成不主动小便的毛病。
孩子不愿主动小便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生理因素,孩子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水的需求量大,而膀胱容量小,黏膜柔弱,肌肉层及弹性组织不发达,贮尿功能较弱。另外,尿液在体内时间过长,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那么孩子不愿主动小便怎么办呢?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一、教育孩子主动及时小便,说明不主动小便的害处。
二、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天暖时就鼓励孩子学会主动小便,形成习惯。这样到了冬天,即使衣服增多,孩子也能主动去小便。
三、如果是由于厕所设施不便于孩子小便,如台阶过高,可改进设施或给孩子专门准备一个小便盆。另外,成人还要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向孩子讲明为什么要用水冲厕所。
四、如果孩子不注意而尿湿了裤子,家长不能责备,一要向孩子讲清尿湿了裤子会着凉生病,二要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去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