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我坚决不做“中国妈妈”
发布时间:2021-02-18 幼儿活动方案我的妈妈 幼儿园我的好妈妈说课稿 幼儿园我的妈妈说课稿母爱是人类的共性,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用心,以及在培养孩子方面所做的努力,然而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妈妈带孩子累死累活、叫苦连天?
你以为你每天累死累活,可以换来孩子的快乐、家庭的和睦?NO,你想错了,有时候累是一种灾难!
NO.1太勤快,活的太操劳
中国妈妈常挂嘴边的是“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苦。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下课后给孩子辅导作业,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劳朴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
结果: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NO.2太无私,最具奉献和牺牲精神
不知道外国妈妈是否知道“孩奴”这个词儿?有了孩子,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
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结果:
夫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妈妈也会因此常常抱怨,影响家庭的和睦。
NO.3太会保护孩子
为什么在国际上总认为中国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西方的养孩子以生存技能为本,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所以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世界固然复杂,存在很多危险,但是孩子离开了遮风避雨的庇护,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生活。妈妈们越来越感叹: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呢?奶粉、护肤品、疫苗、校园……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会,所以,也不信任孩子。
结果:
过度保护孩子,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
NO.4太容易担心
同样是照顾孩子,中国妈妈的精神要紧张得多。比如带宝宝外出,中国妈妈常常不停地唠叨:小心过马路看车、多穿点别冻着,不要乱摸东西……还有前面实例中的,宝宝睡觉妈妈不放心,着凉怎么办?出汗怎么办?……咱们小时候背着书包自己上下学的场景,恐怕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见到。
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都是校门前拥堵的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和车流。对孩子的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结果:
“处处担心,即是诅咒”。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NO.5责任心太强
中国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多,把养育孩子当做人生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完成,但西方妈妈则更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带来的欣喜和乐趣,轻松洒脱。中国人看孩子是“环绕伺候”,大人们被小孩左右着,一会向东,一会往西,吃饭追着喂,穿衣哄着穿。西方人则是“共处帮助”,大人不会被小孩左右,孩子再小,都没有“哄”这个概念,要是不配合,ok,那就要受惩罚,你不吃饭那就饿着,不穿衣服那就冻着。
结果:
只会让孩子自我为中心,妈妈吃力不讨好!
NO.6控制欲太强
有专家认为,中国父母的最大错误在于,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所以,很多人会给孩子规划人生,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结果:
孩子无法活出自我,情商低,走入社会很难融入集体!
NO.7对自己太苛刻,太容易愧疚
西方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中国的父母总是自责。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带某个东西,孩子常常会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给我带。”受到谴责的家长通常也会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记得。”因为母乳时间不够长,妈妈愧疚;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妈妈愧疚;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
结果:
两个极端,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怪自己或者怪别人,无法实事求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NO.8太喜欢攀比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爱,在国际上是震耳欲聋的。然而,“中国妈妈”有段时间却成了贬义词,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因为中国妈妈爱攀比。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国妈妈总是要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教育总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
结果:
妈妈心态不平衡,孩子成了攀比的砝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妈妈,为什么你不做饭给我吃?别人家都是妈妈做饭。”儿子大口嚼着爸爸做的饭,漫不经心地问我。我心里咯噔一下,大脑快速运转起来。
第一个闪念,想告诉他,我做饭不好吃。但这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作为一个现代妈妈,“自信自立自强”是最根本的人生准则,总要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如果没事儿就自我贬低自我检讨一番,就会大大降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所以绝对不能这么说。
第二个闪念,想告诉他,男人做饭是家族传统。我家都是男人做饭,爷爷姥爷爸爸,都做的一手好饭菜,奶奶姥姥和妈妈,最多把菜做熟,色香味绝对不能保证。可这么说,也是在贬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呀,不仅我这一辈,还捎带了上一辈,这事让两个妈知道就麻烦了。
儿子见我半天不说话,抬头看了我一眼,我急忙整理好思绪,深呼吸一口气,不想在儿子面前露怯。无论现实的原因是什么,我都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为他以后家庭生活打好思想基础。以下是我认为相对正确的话,也正好能对他说。
我问他:“家庭事务的分工原则是什么,是平均分配吗?比如家里有十件事,爸爸分五件我分五件?”他摇摇头说:“不行,力气活妈妈做不了,精细活爸爸不会干。”
我又问:“或者抓阄,抓到哪个算哪个?”他回答:“不行,怎么跟玩游戏一样。”
“家庭是一个团队,每个人擅长什么就做什么,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和优势。比如我擅长理财和清洁,家里的钱就归我管,扫地擦灰就是我的事;爸爸擅长做饭,他就负责做饭,保证我们的健康和营养。如果交换一下工作,让我做饭,我没法做得健康又美味,爸爸又没法把家里收拾干净,那我们家就一团糟了。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家妈妈做饭自己的妈妈不做饭就感到奇怪,做擅长的事才是正确的。”我为自己不做饭找到一个多么好的理由呀!
也许对一个孩子来说,上面这个解释足够了。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讲,谁做饭或者不做饭,真的可以上升到婚姻生活的更高层面。多少年轻夫妇因为做饭这样的家务事闹得差点离婚,多少家庭因为过年去妈家还是婆家而费劲脑筋,真真过个“年关”?看起来无非是选A还是选B的问题,怎么就这么难?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里。只要出于对另一方的爱和包容,问题不难解决。你不想做饭我就试着做做,也许能激发出我的厨神潜质;你不喜欢打扫房间,我就帮忙打扫,感受下“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浪漫。只有这样的付出和真心,才能赢得对方的爱,使婚姻生活更加长久幸福。
做个好妈妈,不做照妖镜
上午我在开会,QQ弹出老师的头像:“兜兜上课看着窗外不专心听讲,晚上回去好好教育一下!”
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
A.对老师深表歉意,对孩子的行为颇为气愤。
B.对老师深表感激,保证回家严厉批评教育。
C.感觉小题大做,阳奉阴违的应承着老师,回家就忘。
D.让老师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全权代理,你继续忙工作。
E.……
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不意外,亦不气愤,相对于批评警告我的态度可能让老师难以接受:“您可以问一下兜兜,从窗外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她写一篇日记交到你办公室去。”
我想这样即能够保存孩子的纯真,又可以有一个惩戒。
晚上我好奇的问兜兜:“今天早晨你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我刻意回避“上课”两个字,希望孩子不会因为害怕受罚而有所隐瞒。
这一问天真无邪的兜兜果然打开了话匣子:“因为昨天晚上下雨了,所以今天早晨第一节课我就在想会不会有雨过天晴的彩虹?书上都说雨过就会天晴,天晴就会出彩虹!我觉得书上画的很漂亮所以很想看一下彩虹!”
“那你看到了吗?”
“没有,雨过了可是天没晴,更别提彩虹了!”兜兜有些失望的蹙起眉头,“妈妈,为什么下雨之后并不是每次都会出现彩虹?”
说这话的时候,小家伙懵懂的眼睛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水滴里,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没有阳光所以看不到彩虹了,你觉得对不对?”
“嗯,应该是!”
“不过也没有关系,我看到远处的群山被雾霾遮住了,若隐若现的很好看!我还看到山是青色的,因为山上有很多茂密的松树;校园里操场湿漉漉的,很多小麻雀落在地上的砖缝找水喝···”
“太美妙了宝贝!你观察的仔细,记忆很清晰,描述的也很有条理!妈妈好像看到了小麻雀操场上跳来跳去的样子呢!咱们回家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当然可以!”
“不过有一点儿需要改进的小问题:你是上课时间看的窗外对吗?以后咱们下课再看好不好?你想想,上课走神儿老师讲的内容咱就没看到,那老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是不是白费力气了?她有多失望多生气啊?”我抱起兜兜,兜兜趴在妈妈肩头静静地听着。
“老师批评我了···”兜兜惭愧的嘟着小嘴。
“说明老师很关心你,替你着急对不对?如果不爱你,他就不管你了,你愿意看哪里就看哪里,不学就不学,反正他讲完课就走了,你不会跟他没有关系对不对?”
“嗯,老师对我很好,今天我恶心没有吃上早饭,老师还给我两个小面包,让我饿了吃呢……”
这一段简单的对话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过程,还掺杂着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协作、孩子与成人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与融化、师生关系的处理与引导、亲子关系的沟通与发展……盘根错节的关系中如何让每一方都满意?不得不说一下坎特法则:尊重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回报率最高的感情投资,而且尊重他人本身就是获得尊重的一种重要途径。
人与人之间融合度是相互的,不能批判老师而让孩子厌学,也不能武断的给孩子开药方;要维护老师的师恩、权威让孩子接受成长的必经过程,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维护孩子的自信与尊严,让孩子心服口服改正缺点。所以说啊,当妈绝对是门儿技术活儿。
1、不当照妖镜,不把孩子的缺点妖魔化:了解孩子的思想与感受。
为什么我们眼中非要看到孩子的缺点、错误,而不回想一下自己也曾经那样稚气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妈妈不是照妖镜,不需要把一切表象都揭露的入木三分,给孩子上纲上线,透彻的把一般问题、非原则问题,也当作原则问题看待、处理,把孩子的缺点扩大化,想象的特别严重。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只是孩子的天性还没有受到礼教的束缚而已。
四岁时,幼儿园老师说:午睡时,其他人都睡着了,兜兜还在到处看,等大家都起床了,她却躺在被子里嚼着口香糖坏笑着跟老师讨价还价赖床不起……
安静的午休时间,她又从被子的缝隙“偷窥”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兜兜说:“因为我想看看大家睡着了是什么样子啊?”
我问:“那你看到了吗?”
兜兜非常骄傲地说:“看到了!”
兜兜表达时那种急切的语速、炫耀的神情,好像是对妈妈的好奇心期待已久了,也许这些话在她心里已经发酵,却始终没有人给他挥发的空间。
“你看着我啊妈妈,你看王小田睡着时是这样的!”说着摆了一个侧卧的姿势,双手垫在胖胖的粉嫩的脸蛋下边,
“刘泽志是这样睡的!”说着换成一个大字型,“还有王晴漪……”
我问兜兜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样乖乖的遵守秩序、听从安排、服从教导。可是兜兜不满地回答:“你为什么总是和其他的妈妈一样!你就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想法吗?!”
不得不承认兜兜说的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有个性,我不能总是和别的妈妈一样,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她很有主见,而我又不想扼杀她的个性,所以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我选择支持她。
兜兜现在的一切在外人看来是淘气、可笑的小插曲,但是于我而言却是的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经历,并不需要贴上不专注的标签。
2、不当显微镜,不放大孩子的缺点:批评只对事不对人。
怒火中烧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对孩子进行怒骂,孩子不服气,家长不解气对问题解决毫无进益。不要一听到孩子犯错误就失去理智,诚挚的沟通可以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行为,同时又不会使孩子因为指责而产生挫败感。
“我只是想看一下有没有雨过天晴的彩虹”这句话唤回我温暖柔情的回忆:八九岁时,我曾经为了看彩虹和三四个男生用塑料袋装满水,从三楼的教室向外倒,结果泼了班主任一身被罚面壁思过,我们一直没有明白自己最大的错误是方式方法错了,不知道这样不可能创造彩虹,只是单纯记住了受惩戒的原因是淋湿了老师……
批评时就事论事,使孩子持续受到尊重才可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互相促进的伙伴关系。才能使孩子信服的遵从规则。
尊重孩子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孩子的平等身份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愿意和父母、老师打成一片,站到我们的立场,主动与我们沟通想法、探讨学习,完成我们交办的任务,甘心情愿为家庭、班集体的荣誉付出。
3、不当防护镜,无原则的护犊子不可取: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感恩。
维护孩子的天性与自尊心,不是包庇孩子的缺点错误,把一切批评都阻隔在外“护犊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听完兜兜的解释,我也对兜兜上课走神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老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你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即便学习比游戏枯燥,你也没有理由去挑剔,就好像你拖了地,即便不那么干净,妈妈也一样欣赏、赞扬你,因为你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我们赞赏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好坏,而是付出劳动的过程,对不对?兜兜,你知道吗,昨天杨老师电脑死机,刚刚写的教案没有保存下来全部丢失,不得不一字一句重新输入一遍,你应该感恩老师的付出对吗?”
兜兜赞同的点头。
4、不当反光镜,遇到问题不能简单的条件反射,让孩子形成自己的检测甄别系统。
孩子做事情之前打预防针、提警告,犯了错误就呵斥打骂是大部分妈妈惩戒孩子的方式,如果我也是简单的等兜兜放学大骂一顿:“上课为什么不听讲?!老师又找我,你真是丢脸!”效果会怎样?兜兜会不服气的抗争,我会因为孩子不听从管教火冒三丈,擦枪走火之后兜兜仇恨告状的语文老师,以后破罐子破摔继续跟老师作对……
所以,我们不需要机警的条件反射,亦无需时刻对孩子灌输标准化规章。不用害怕孩子自己管理不好自己,对孩子的自我管理水平抱有信心,对他们进行管理能力指导和人际关系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理解和尊重他人,帮助他们有效规划自己的学习、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就会自觉自愿的克服自己的弱点,饶有兴致的迎难而上。
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敌人一个是“别人”,另一个就是“过来人”。谁的妈妈没有说过这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还能害你?我是你亲妈啊!”事后再补刀一句:“我早就跟你说过这样做不行!你这孩子怎么不听呢!?”
然后吓大的孩子们小心翼翼的跟在妈妈身后,按照妈妈指的路按部就班成长。每个孩子都逐渐变成别人的复印件,而不是原创的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四岁时兜兜想在家里用喷桶喷水,我只说一句:“好吧!喷完自己拖干净水!把东西恢复原样就行。”
兜兜知道电器怕水。很自然的就选择在洗漱间和厕所接了一盆水尽兴的喷射。喷完自己拿拖布尽可能的拖干,再拧干了拖布搭在阳台晾晒上;最后自己从衣橱翻出一条新裙子换下那套被打湿的衣裤……
我没有叨叨玩水会弄坏家电、会把家里弄脏、会把自己淋湿……压抑她企盼的情绪总不如大禹治水的顺势利导对吗?
宝贝儿,妈妈不是照妖镜、不是显微镜、不是反光镜,也不是防护镜……因为我希望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自信的样子,而不是我的映像。
“中国妈妈”是坏妈妈?
“中国妈妈”成为贬义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是老母鸡式的教育,总是希望能一辈子呵护着孩子的成长。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这让不少华裔学生感到烦恼。
总以别人为标杆
记者看到,在这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说,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
而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美国学生口中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盲目攀比伤害孩子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某某同学多少分?”这是家住徐汇区的朱女士在校门口见到女儿后的第一句话,“怎么又比你高,下次要超过他。”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上愁云密布。从小到大,佳佳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长大,从幼儿园的弹琴、识字、算术到上学后的成绩、教辅书、培训班,每一项都不能落于人后。妈妈甚至为佳佳制作了一张“赶超某某人”的目标卡,贴在书桌上“刺激”佳佳。
“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不和别人比吗?帮帮我!”12355热线心理咨询师、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说,最近,一位大二学生小金走进咨询室求助,自从进入大学后,周围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小金的成绩始终不理想,让他近于崩溃。
原来,小金从小在家长“争第一”的要求下长大,“要比别人强”的口号逐渐变成了习惯和行动目标。“只有比别人优秀,他才会快乐。一旦被赶超,就无所适从,自卑、嫉妒和痛苦开始滋长。”刘老师担忧地说,类似的咨询案例正在急剧上升,盲目攀比已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越来越多的学生正遭受伤害。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国妈妈’。”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据社科院社会学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本市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若以5分为满分,在与母亲的关系方面,89%的孩子给妈妈打了4—5分,在评价父母的教育方法上,也有86%的孩子给父母打了4—5分,77%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她也表示,对于妈妈们潜意识里“爱攀比”、“爱包办”的倾向应引起关注。
“横向比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长切忌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假想敌!”市西中学心理老师李秀芬建议,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主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帮助他们一起开发潜能。
【相关评论】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的妈妈。所以我不能容忍别人指责我们的妈妈。可如果抛开肤色和种族的偏见,我们客观来看待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指责,其实人家说的又句句在理。
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我相信美国也有这样的妈妈。为什么这样的指责不会发生在国内?因为我们当局者迷,或者说我们国内的妈妈实际上是在一条船上,让有着同样行为与举动的人群来指责对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当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放在一起时,我们才会发现彼此有如此之大的差异。
“中国妈妈”成为贬义词,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是老母鸡式的教育,总是希望能一辈子呵护着孩子的成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孩子的前程同时也是父母的前程,上最好的小学,读最好的大学,然后找最好的工作。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中国的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就被抹杀了,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啃老族”。而美国人则是放羊式的教育,父母管得少,老师管得少,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去工作。这样一来,孩子的创造力反而被激发出来,而这也就是美国引以为豪的开放式教育。
华裔的烦恼其实也是我们国内的烦恼。面对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指责,我们其实无需更多辩白,因为我们对孩子对孩子管得实在太多了。(关东客)
不愿全盘牺牲的中国妈妈
我的朋友Q有一次打了一个电话给我,万念俱灰,居然就是因为盛饭时把一岁的儿子手上烫了一个泡。其实,无论婚前婚后,她都是一个堪称楷模的现代女性。工作性质有点类似于活动策划,能够驾驭得了超长眼线,也驾驭得了为了某一场秀的拼死加班。她热辣时尚,之所以早早成为母亲完全是因为意外怀孕且找不出和完美男友分手的理由,决定立地成母。唯独不适应的是没有想到一个母亲居然需要付出如此之多的时间与心力,觉得自己在工作和孩子难以平衡之后,只得先把孩子送到奶奶身边去照看。然后,饱经身为人母的内心愧疚和煎熬之后,又把孩子接了回来,刚准备深呼吸一口气做好贤妻良母,第一件成就,就是把儿子手上烫了个泡。
连日来的工作压力为人母压力在那一瞬间袭来,顿时觉得,人生如此失败,连个妈也当不好。
听得Q小姐的哭诉,我当场就问了她一句话:你为什么非要把自己逼成一个模子里的保姆奶妈呢?你明明就是个事业型妈妈啊!完全不值得为了孩子手上一个水泡,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人生。
我想起某位女友,自己选择剖腹产,打回奶针,一个月上班,三个月恢复身材,女儿没有喝过一口母乳。在传统观念的母亲眼里看来,这种女人可以直接拖出去斩了。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一边全国到处飞给工作做宣传,但也会赶最早班机回去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女儿的手工。
正如她的名言,坦荡荡的表示:我要孩子,也要自己。
上帝是公平的,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一天只有24小时,一个女人想把有限的精力投入无限的革命事业和母亲光环里去,若想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很难,是非常难。顾此失彼的时间到了,逼迫做选择的时间到了——你是选择做一个六十分的母亲四十分的员工;还是选择做一个四十分的母亲六十分的员工?别告诉我,你什么都想要。也可以做到,只能化身Superwoman,半夜里偷偷舔伤口,抹眼泪,心酸苦累自己吞,还要怪别人不理解。
如果不是亲自生了一个孩子,我实在是不曾发现,在婚育这件事情上面,号称改革开放了几十年的我们其实依然呆在旧社会,从来没什么进步。这种旧社会观念不仅仅停留在,我亲眼见到产房里有生了女儿就自己首先大哭一场的女人,苦苦挽留想掉头就走的公公婆婆;还停留在,无数受了高等教育的女人一到当妈这种事情上就会冷不丁地把自己逼到祥林嫂的份上。
一个热辣时尚的职场女性,既不懂得如何给孩子换尿布,也做不好一个把饭喂到孩子嘴里的母亲,就真的是那么大的罪过吗?如此说来,那些从来没给孩子洗过一件衣服的父亲,是不是应该更值得反思呢?我想压倒我们内心的终究还是对于传统贤妻良母称号的妥协,因为做了一个母亲,所以就得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手工辅食无所不晓,最好还能开两副药治病才堪称完美,有任何一项稍有差池,统统把自己划到不及格的牢里去。果然是小S的名言,身为女人,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太容易有罪恶感。嫁不出去,身材变形,生不出龙子……而孩子没有上名校,甚至不小心把孩子烫了个泡,好像自己天大的错,做不成好女人。
如果你看过《傲骨贤妻》,你一定会觉得,那个饱受丈夫招妓丑闻的Alicia,最美的时候不是忍气吞声,而是踏上野心勃勃的权利之旅成为律政达人之后。知道她的帅情人Will突然挂掉了,收视率依然没有受影响,这就表示,她的魅力已经从一个观众只关注于情感路线直接奔到了个人提升的价值观上面。我们这个社会多么双重标准,在孩子这件事上总是试图像流水线一样制造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好妻子好母亲;却又总把“魅力,优雅,独立”这样的王冠加冕给那些放弃了一些母性之后的“坏女人”。
很多时候,望着嗷嗷待哺的女儿,我亦会产生诸多对未来的迷茫。十八年后,我们的孩子究竟将钟意于放弃自我的保姆妈妈,还是会激赏坚守自我的事业型妈妈,谁也说不好,谁也猜不透她们的喜好,如同我永远不会知道襁褓中的女儿到底是否喜欢我今天给她穿的这件衣服。我们说不定活到了她们的喜好的反面,这就是为什么太多兢兢业业的妈妈,却被青春期的儿女所鄙夷。既然如此,那么,不论是老保姆还是老板,只能选择做一个的话,我就会选择自己应付得来的那一个。如同Q,她既然是辣妹类型,就不该为了做不好保姆而哭泣。
因为看多了大陆苦情电视剧之后,我深深觉得,任何一种被冠以伟大称号的现代母亲,都比不上一个快乐的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利。而这种快乐,往往伴随着母亲需要暂时放下一些母亲的身份,把眼光往自己身上多投入几分之后,才能换来。因为,孩子是一个女人的无底洞。无论你想往她身上砸多少钱,时间,精力,她都可以统统吸纳。适当的时候,一个母亲最需要做的,不是如何去牺牲,而是如何抽身出来休息。一个母亲的牺牲,一定不能牺牲到觉得自己都精神抑郁的程度,同样伤及自己,波及孩子。这种牺牲,必定得是甘愿的快乐的,真正不图回报的,而不是几十年后,把孩子当成吸血虫一般索求回报。
所以,我才会觉得,小区真是一个小社会。老中青三代每到天晴,就会抱着各家孩子出门比拼。除了比拼谁家的孩子更快长牙和走路,另外一种比拼则是看谁家女人对孩子的牺牲达到最忘我的境界。你怀孕只长了20斤肉?那你不是一个好妈妈,你看,我还有五十斤肉在身上呢;你八个月就给孩子断奶了?那不行,我们家的要喂到三岁哪怕我自己憋屈得都要抑郁症了。
这种强迫自己所做的牺牲,毫无意义。所以后来我才见过很多哭哭啼啼的母亲。为了断奶,为了上幼儿园,为了第一次生病。这种担忧不仅仅来自于孩子,还因为精神上不承认孩子和自己的关系就是一场远离。而孩子若没有在母亲的这种悲情论调中表现出和母亲对等的情绪,在原地等待的母亲伸出手只得到了一个背影,这种牺牲未得的回报的失落感将永世伴随。这就是我一直想要强调的:爱,需要坚强与节制。
所以,如今,每每面对什么不把自己胖成猪累成狗邋遢成驴,就不是一个好妈妈的论调,我都想大声把那些正在为了同工同酬政务选举而奋斗的女权志愿者们叫来,让他们在小区拉起横幅发起传单——先帮我把这里用改革的春风吹一吹。想来,波伏娃真是个天才:“结婚,是社会传统赋予女性的命运,必须结婚的理由之一,是要给社会提供孩子”。
我主动提供了孩子后,还得有权利我的孩子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什么时候断奶,上什么幼儿园,我上什么班做什么事,都是我和她之间的事。做闺蜜做姐妹,让母女关系变成一场共生而不是寄生,远远比会做一个狗屁翻转蛋糕重要。我就是不会做蛋糕,也不想学,我从来不是那种跪着擦地板的贤妻,也不反对别人做良母。但是如果我做不到,我就不会把自己用一个模子给逼死,顺便还要把这个原本美好的世界给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