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孩子,最忌讳唠叨

发布时间:2020-12-23

教育孩子笔记。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孩子,最忌讳唠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过调查,主题是“说说你对父母有哪些不满”。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对父母最大的不满就是“太唠叨”。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忌讳唠叨这种行为。

“路上小心!放学了就赶紧回家!别在路上乱吃东西,要不然就会生病的!”正上小学六年级的诗诗已经走出家门口了,妈妈的叮嘱仍然还在耳边响起。

诗诗皱了皱眉头,回头说道:“妈妈,你别再啰嗦了,我已经知道了!”

下午放学后,诗诗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妈妈走过来说:“诗诗,今天上课怎么样?老师讲课都听懂了吗?要不要周末给你请个家教?”

诗诗听着妈妈的唠叨,无奈地趴在桌子上大喊:“妈妈,我求你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这么唠叨!听得我都烦死了!”

妈妈愣了下,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和妈妈说话?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呢?”

诗诗捂住了耳朵,喊道:“这种为我好,我可不想要,请你不要再唠叨了!”

诗诗妈妈的这种举动,在中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唠叨在中国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它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顺畅沟通的最大障碍。

爸妈们总是不断地唠叨,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样的行为孩子并不领情,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们会觉得父母总是唠叨是因为对自己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要反复唠叨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爸妈在和孩子交流时,还是少些唠叨为妙。否则,你将“收获”一个拒绝交流、喜欢和父母对抗的孩子。

想要避免唠叨,爸妈可以这样做:

1.叮嘱点到即止

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的人。所以,爸妈在叮嘱孩子某件事情时,应该做到点到即止,不要反复说教,没完没了。其实,很多时候,爸妈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讲得太多了,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别太信口开河

有些父母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而说。例如,爸妈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自己把话说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于是就会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要写完再吃?”这类自相矛盾的话。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父母“无聊”的表现,从而产生反感心理。

3.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表现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爸妈就应该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把“唠叨”变成互动式交流。比如,想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间,你们不妨一同动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点江山”。只有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听进去你的话,你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不做“唠叨”妈 教育孩子效果好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太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妈!……这是一首风靡网络的以妈妈的各种唠叨为歌词的《妈妈之歌》,这首歌之所以受到关注,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很多人都有个“唠叨妈”,有关调查显示,九成孩子认为妈妈太唠叨,有人甚至说“唠叨”是“妈妈”的代名词,你也是一个唠叨妈吗?

唠叨妈觉得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不领情,早已经不耐烦,甚至产生了厌烦和反抗心理。妈妈们爱唠叨的原因是什么?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不唠叨又效果好呢?

孩子心声:妈妈,别唠叨了好吗?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中学生对妈妈唠叨的感受:

小龙:

我的妈妈是个“唠叨”妈。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唠叨:起床晚了她要唠叨,吃饭少了他唠叨,看会儿电视他唠叨,写作业稍迟一会儿他唠叨;放学回家晚一会儿她唠叨,不知道她哪儿来得那么多话、那么多担心,唠叨简直成了她的“爱好”,我特烦,真受不了。以前,我常跟妈妈吵,家里充满了火药味。后来,我懒得和妈妈吵了,她一“唠叨”,我就“屏蔽”,就是说,她说的时候,我就想别的事,根本听不见。

阿雅:

“早晨,闹钟声刚响,妈妈就准时开始唠叨起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我刚从床上爬起来,妈妈又在唠叨:快去洗脸,别忘记刷牙。还没等我从洗手间走出来,妈妈的唠叨声就又钻进了耳朵:别磨蹭了,快吃早饭。下午放学,刚回到家,妈妈的唠叨再次响起:快写作业,不写完作业就别想玩。终于写完作业,刚打开电视准备看会儿动画片,妈妈又唠叨上了:看电视坐远点,少吃零食……”我每天被她的唠叨轰炸,弄得头昏脑涨的,烦死了!

欣欣:

“每天我一回家,妈妈总是唠叨个没完。先是催促我赶紧写作业,我开始写作业了,她又说坐姿要正、做作业要认真、写完好好检查、别忘了预习明天的功课,一会儿提醒我多喝水……整天重复强调的就那几件事,我早就都明白了。现在,一听妈妈说话,我就脑袋大。”

小利:

上次考试我没有考好,妈妈很不高兴,每次我想多玩会的时候,妈妈就说:光知道玩,看看你的成绩,考得那么差,还好意思玩?

……

从孩子们的心声中可以看出,妈妈们的唠叨涉及孩子们看电视、学习、玩、上学出门、放学回家、穿衣、吃饭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没看上面几个“样本”之前,你或许不认为自己是个“唠叨妈”,看了“样本”是不是发现原来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唠叨”着孩子?

原因分析:妈妈到底为何爱唠叨

妈妈们“唠叨”不止,是觉得为孩子着想,对孩子好,其实不然。专家们给出了唠叨的 “实质”。

香港心理专家李维榕认为,父母的唠叨是出自于一种紧张,一种放心不下,于是不能停口。父母不断的训话,很多时候是说出来让自己安心,不是说给孩子听的。父母通过唠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证明:我能够对孩子做的都已经做了。

亲子专家将“唠叨”概括为四种情况:关心式、命令式、习惯式、发泄式。

关心式: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

命令式: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干这干那,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习惯式: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未想过好的沟通方式,也没有意识到唠叨的无效。

发泄式:自己心里烦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唠唠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绪。

你的唠叨属于哪一种呢?

不良影响:唠叨的不良后果

妈妈们唠叨的出发点是爱孩子,但对孩子是否真爱,不能光看出发点,最重要的是看“结果”。 唠叨会带来一下结果:

使人听觉模糊 反复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产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听话,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唠唠叨叨只会令人厌》

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大多数孩子练就了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结果是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在心上构筑起唠叨“防火墙”,“金玉良言”,也很难穿透了。——《家教指导:家长切忌唠叨》

教育效果低下 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最终当再次出现相同刺激时,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唠叨式说教与心理慢性症》

引发亲子矛盾 唠叨是反复、单调的刺激,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没完没了的重复批评只会使孩子厌烦,挑起孩子的敌意,使气氛紧张,矛盾更加激化。——《牵手两代——亲子课程》

由此可见,“唠叨”的弊端多多,妈妈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不唠叨。

解决之道:怎样才能不唠叨

妈妈怎样才能改掉唠叨的习惯呢?专家给出以下方法:

1、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想作个好孩子,有向上求进之心。一时表现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要和孩子一起面临问题,共同寻找改进的有效方法。

2、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路线,有权利决定怎么做,没有必要处处按照父母的“规划”去做,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我们应该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论事。孩子犯了错误,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千万不要陈年老账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

4、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长大,会自然改变。因此,家长不要那么琐碎、对孩子盯得那么紧,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方法等。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5、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我们提醒无效不妨放手,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

6、学会等待。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一说,孩子马上听、马上改正,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其实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还没有理解,一些事情可能暂时无法做好,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间不会因家长着急、唠叨而缩短。

妈妈经验:用眼神交流更有效

梅子易:

我以前每天喋喋不休孩子书桌文具摆放紊乱,不利于写作业。说的多了,女儿也见怪不怪,不当回事。现在,我改为:先帮助孩子收拾一遍,然后神情严肃注视她一小会儿,我用眼神告知她:我已经给你示范了,请你按照这样收拾,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必劳我躬亲,文具摆放合理,做作业效率才高。孩子收到我的目光,她很惊奇,目光不敢与我长时间对接,主动游移了。我想她应该是明白了我的意思,我看她再用文具盒时,非常注重定置摆放。看到她如此,我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她的眼神高兴地迎接上来,我们会心一笑。“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孩子接受到我眼神中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时,我是快乐的,她亦是快乐的。这和我歇斯底里的吼她改正,她却若无其事不改正相比,眼神交流更文雅和有效。

专家主张:换种方式督促孩子

家长们长期针对某一事例的重复强调,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属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累积。特别是当孩子认为已经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时,再三听到家长的唠叨时,他们就会认为爸妈对自己缺少信任,从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叮嘱要适度,多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尽量“一事一讲”。即便孩子一时没有做好,也不要简单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方式督促他。此外,父母在叮嘱孩子时,应该多用“对于这件事,我的想法是……”、“我觉得这样做会好些……”等商量式语气,而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命令式口吻,这样不但会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效果也事半功倍。

域外教育:日本妈妈以身作则不“唠叨”

日本东京附近有一个“母亲读书会”,容纳了远近4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妈妈。她们定期聚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

原来,日本也有些孩子不爱学习,妈妈唠叨、催逼,喊破嗓子,却收效甚微。于是,妈妈们自发成立联合读书会,抓紧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既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不断充实自己,同孩子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妈妈潜心读书代替了以前“喊破嗓子”,言谈中的书卷气息代替了以前的“唠叨”,饭桌上常以谈论知识为话题代替了以前空泛的“催逼”。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


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孩子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孩子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孩子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孩子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孩子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孩子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孩子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孩子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唠叨也会伤孩子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爱唠叨的父母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会不时的在孩子耳边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那么父母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呢?首先,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其次,学会尊重孩子也很关键。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即使是批评,话也不宜多。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交流时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最后要提醒父母,对孩子讲话也要经过大脑过滤,要讲在点子上,不要信口开河。说出去的话、下

达的命令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

孩子的学习最忌操之过急


当您的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时,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是抱怨、愤怒或指责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也是很无助的,作为孩子父母,需要学会用理智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厌学的孩子,分析原因,发现孩子所处的困境,和孩子一起来克服困难。

在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探索中,很多家长都会问一个很相似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而且比较突出的问题又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呢?其实许多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根本没有乐趣,也谈不上什么享受。然而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能在学习中常常体验到成就感,进而转换成学习的乐趣。您的孩子对学习有享受的感觉吗?如果有,祝贺您。如果没有,那么请多去肯定他、鼓励他吧。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多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或鼓励,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要一味地加以指责或抱怨,而应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摆脱其不良行为。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常会有如下的疑问呢?

孩子认为是为了家长在学习;孩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一提到学习就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却往往是事倍功半;孩子必须要家长不断提醒,成绩才会稍微有点起色。

其实,许多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都有类似看法,他们在家长或老师眼里就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孩子。

如果孩子认识到他好好学习并得到好成绩,而且还能换取爸妈心情的安慰,他就愿意用好好学习的方式给父母亲带来欢乐。所以,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不管多微小,父母都应表现出自豪、欣慰的情绪,使孩子感到他的努力是值得的,是应该更加努力的。

有一些心急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后,总是拿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甚至猛烈批评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受到打击。这样做,使孩子毫无努力学习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严重时还会使孩子产生没有出路的想法,于是便会产生各种问题。其实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作为自制力还比较差的孩子,有错误是难免的,可是作为成人的家长,若对有些问题采取不理智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们的学业成绩。目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多家长作为孩子素质、道德、品质等的评价标准。他们谈起某某孩子成绩差,就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如人,是个差生。其实家长应该懂得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孩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成绩差。家长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能很轻松地拿到成绩为A的评定,而另外一个孩子能得到C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死,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孩子不爱学习不一定是智力差所致。而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上面,比如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不当、孩子本身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都是原因。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没有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只注重考试分数、过度关心或放任不管等方面。

孩子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最大,因为这将直接关系他们后天的学习态度。一般而言,磨蹭、依赖、侥幸和缺乏毅力等都是不良的习惯,家长都应加以重视。

另外,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成绩不好,特别是在经历了连续几次失败后。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及兴趣。为此,家长首要的任务是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三种需要,包括兴趣、成就感及受到赞赏。当孩子具备甚至于获得满足需求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好感,然后逐渐爱上学习。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最忌操之过急,诸如责骂、鞭打孩子等,以免弄巧成拙,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时,总是先将孩子责备或打骂一顿,而并没找出孩子不爱学习的真正原因,没有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正是教育的失败之处。家长应该不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奖赏,通过赏罚分明的强化方式让孩子了解并改正他们的恶习。需要强调的是,遇上孩子学习不好、不爱学习时,家长不应只抓分数,而要抓意识,从根上找原因,针对孩子的问题设法解决。考试只是评估孩子的学习程度,即使不理想也不必过于紧张。

父母的唠叨,教育的“毒药”


只要是正常的一个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

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那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参见《当你遇到喜爱炫耀自己孩子的父母》。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六,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

第七,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啃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

第八,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期望考入名校,并作为教育"成功"标志。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父母就忽视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过督促来促进孩子。其实,这种无情和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第九,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现在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于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说,父母就会不停的唠叨追问。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难于记住当天所发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假设没有良好亲子关系,他们甚至连露脸的事都不愿说。

第十,唠叨的出现,是交谈双方的兴趣点不一致。不少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比如关注孩子的成绩、人品、健康等,而这些对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使亲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家长经常会插孩子的话,孩子由于思维被打断很难恢复,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其实,父母的唠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从理论上说,适度的焦虑是比较好的现象,促使人们改变。只是当父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唠叨时,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否能承受你的负面情绪宣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已经累积时,就不要再絮叨了,因为此时你说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

孩子喜欢唠叨怎么办?


孩子喜欢唠叨怎么办?还有两天就上学了,**小朋友非常的兴奋,可能是在家呆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同龄人玩,所以特别的期待去学校,自从给她找好学校以后,**就一直盼着什么时候可以上学。特别是到了最后这几天,天天问,妈妈,今天几号了,还有三天还是还有两天啊???问的我都烦了。

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又问,妈妈,今天几号啊?我一听来火了,直接开炮:你老问几号干嘛,该上学自然会让你上,昨天一天你问了十几二十次,几分钟问一次,你问了就记住,别几分钟又问一次,干嘛啊。没完没了,到了日子自然会送你去上学。

说到唠叨,**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比如,我经常会收到快递,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给她的书或者玩具,有时候会买些零食之类的,除了生活用品之外,其它的基本都是给她的。所以每次收到快递后她总是第一时间打开,次数多了,只要一听到快递,她就会问,妈妈,这快递是给我的吗?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回答,是啊,是给你的,或者告诉她不是给她的。她就会问,那是给谁的啊?都是些什么东西啊,可以给我看看吗?我会告诉她是什么东西,东西是给谁的。自己的东西给她看当然没问题。可是现在却是不管什么东西她都要看一看,这还不要紧,非得要第一时间看,有时候还没到家就要看了。有时候一些小东西或者比较方便拿的我就由着她了,可是有时候实在是不方便,她还是一次两次的总嚷着要看,我告诉她,回家在看,或者再吃,她当时听了可能会说好,可是没过多久又开始唠叨了,妈妈,让我看一下吧,我就看一眼。我再同她讲道理,她可能又会听一会,可是用不了多久又开始说,直到说到我发火为止。

又比如,我承若给她买什么东西,或者带她去玩,时间也定好了,然后她就会一天三遍或者不定时的一天几次的提醒你。有时候到了约定好的日期还刚起来,她就会问,妈妈,你不是说今天给我买什么(或者是去哪里玩)吗,怎么还不去啊???我自认为每次给她的承若基本上都兑现了,除了特殊情况外(比如约好时间去玩,可是下雨了),想着真是火大的很。

每次面对**总是在唠唠叨叨的,我真的很火大,也有点无力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每次好像都跟她讲的时候好好的,可是没过多久又变成这样了,我和她爸都不算是唠叨的人,每次弄的我都要发脾气,但是我也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可是不发脾气就得每次面对她没完没了的问,实是让人受不了。眼见她马上要上小学了,不知道她到外面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别人又会怎么对她呢?连我都受不了她,别人能容忍她吗?

别让“唠叨”成孩子的烦恼


相思成瘾

现在刘姥姥又有了烦恼:小荷不止一次为想爸爸而哭。

小荷出生后荷爸精心照料孩子,姥姥为此非常欣慰。根据姥姥的经验,多数爸爸都不太怎么爱照料孩子,甚至打骂恐吓孩子的爸爸也不少见。为此姥姥始终给荷爸打高分。现在的问题是,小荷一想爸爸就哭,一哭就必定是想爸爸,而哭泣是负面情绪,是让她哭呢,还是制止她为想爸爸而哭?

有个好爸爸,时常念爸爸,这是好事,但为此而引出那么多的哭泣总觉得不是个事,而这已经有形成习惯的趋势,就更加令人不安。可是,要让爸爸别那么对小荷卿卿我我也很难,因为老公的父亲就对女儿如此这般娇宠,样板的力量何其强大!结果是小姑子任性懦弱,缺乏坚韧,终于导致十年婚姻解体,大不幸也。

家人的不良习性和习惯以及如何改变,是刘姥姥育儿以来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姥姥打算迎击挑战: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等候时间、耐心、艰苦的思索和不怕艰难地去行动。

唠叨传染烦恼

再举一例:Eric本来特喜欢姥姥,在姥姥家玩得可欢了。近来却不愿意来姥姥家,来了也不高兴,总是用晦涩的目光盯姥姥。你道是怎么回事?那次姥姥无意中说了几句让孩子妈妈不高兴的话,本来在朋友间出现这种小小不快应当很快就释解,事实也是妈妈很快就跟姥姥有说有笑了。

问题是男孩的妈妈,一个非常质朴、勤劳、好学的可爱女士有个坏习惯:爱喋喋不休地抱怨;她是将抱怨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来做的,却没想到给个性成长期的孩子造成了心理问题。孩子小,不懂得妈妈那似乎看来不快的漫长抱怨其实只是来自一个不良习性,而事情并不真的如妈妈所唠叨的那么糟糕。

不过,小男孩都是特爱妈妈的,妈妈的“烦恼”便传染给了孩子,让孩子抑郁不快、与人合不来,影响了人际关系。

父母爱唠叨,孩子易焦虑


核心提示: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孩子焦虑父母爱唠叨是主因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父母的话了,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喜欢《教育孩子,最忌讳唠叨》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不做“唠叨”妈 教育孩子效果好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太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妈!……这是一首...
    2021-09-08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 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孩子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唠叨也会伤孩子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爱唠叨的父母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会不时的在孩子耳边叮嘱、提...
    2020-11-05 阅读全文
  • 孩子的学习最忌操之过急 当您的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时,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是抱怨、愤怒或指责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也是很无助的,作为孩子父母,需要学会用理智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厌学的孩子,分析原因,发现孩子所...
    2021-09-08 阅读全文
  • 父母的唠叨,教育的“毒药” 只要是正常的一个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
    2021-02-18 阅读全文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太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妈!……这是一首...

2021-09-08 阅读全文

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孩子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

2020-09-29 阅读全文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爱唠叨的父母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会不时的在孩子耳边叮嘱、提...

2020-11-05 阅读全文

当您的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时,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是抱怨、愤怒或指责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也是很无助的,作为孩子父母,需要学会用理智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厌学的孩子,分析原因,发现孩子所...

2021-09-08 阅读全文

只要是正常的一个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

2021-02-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