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被老师打,你第一时间找老师可能会酿大错

发布时间:2020-12-23

幼儿老师故事。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孩子被老师打,你第一时间找老师可能会酿大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如果有一天,你家孩子从学校回来说老师打TA了,你该怎么办?

心疼?着急?愤怒?指责老师?向校长投诉?

最近有一位妈妈说,她4岁的儿子在幼儿园被老师打了,孩子说是因为午睡时跟临床的小同学玩耍,被老师抽了一嘴巴。妈妈一下子懵了,孩子的爸爸听说后非常气愤,打算第二天要向园长投诉把老师开除。虽然她觉得丈夫的做法有点鲁莽,但不知道怎么办,因为打手心什么的就算了,抽嘴巴是侮辱性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大,真的不敢想象。

后来建议她先跟孩子确认打人的真实性,然后再决定怎么做,因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有时表达得不准确。后来她再次给幼儿说留言时说好险,丈夫送孩子上学时就去找园长了,幸亏园长不在,否则就酿成大错。为啥呢?

这位妈妈说,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他们把孩子叫到面前,用手轻轻扫了扫孩子的脸颊,问:“老师是这样打的吗?”

孩子点头。

“老师打你,痛不痛?”

孩子摇头。

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所以当爸妈们听到孩子说被老师打,不要冲动,第一时间应该是确认“老师打人”是否事实,不要冤枉了老师,如果由于家长的冲动导致一个对孩子充满爱心的好老师从此讨厌职教生涯,那可是造了孽了。

记得阿瓜3岁时,说跟他一起玩的小伙伴踢了他一脚,阿瓜的爷爷笑了:“这家伙真会告状。”原来小伙伴只是把他垒的积木一脚踢掉了。

6岁前的孩子由于语言发展未够完善,认知和生活经历不足,他们在表达事情有时会不准确,甚至会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形,比如一开始说被人打了,一会又说没打,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还有些时候,是在大人询问的“提醒”下“编”出来的。

侄女甜甜小时候从幼儿园回来额头肿了个大包,她妈妈问是怎么搞的,甜甜说不知道。

妈妈问是不是老师打的。甜甜点头。

妈妈又问怎么打的。甜甜又说不知道。

妈妈继而问是不是老师推你撞到墙?甜甜说是。

妈妈认为这事情很严重,茶饭不思等待孩子爸爸回来。

结果甜甜的爸爸回来后说,额头的肿包是早上上学时经过小区的灌木丛被蚊子叮的,不知为什么一天了也没消退。

妈妈质问甜甜为什么撒谎。甜甜说没撒谎。

妈妈故意问额头的肿包是不是被蚊子叮的。甜甜说是。

妈妈要崩溃了。

如果孩子确实是被打了,怎么办?

下面是一朋友(下面称墨墨妈妈)的真实经历,觉得她做得很赞,遂整理下来推荐给大家:

6岁的墨墨读小学一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墨墨妈妈发现女儿的额头有一块青紫,一问孩子“哇”一声哭了,说是被班主任打的,并且说再也不想上学。

询问了一番后,原来孩子是因为当天听写拼音错得比较多,被生气的老师用尺子扇的。

虽然直觉告诉她,孩子说的是真的,但墨墨妈妈还是在晚饭后到墨墨的同学(在同一小区)小南家里询问小南,结果小南也为墨墨鸣不平。证实了班主任打墨墨,并且打得额头青紫已经是事实。

墨墨妈妈给班主任发了微信:墨墨今天回家很难过,她说最尊敬的老师打了她。

墨墨妈妈说本来如果班主任收到短信后道歉,她就不再追究,因为老师也是普通人,普通人难免会冲动或不小心可能就会做出违背理性的行为。但直至第二天中午,还是没收到老师任何回复。

第二天下午,墨墨妈妈向公司请了假,到学校私下找班主任(不把事情搞大,搞大了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多于正面的)。她请班主任喝咖啡(不在老师办公室,给老师留面子)。

墨墨妈妈说:“墨墨一直说您就像妈妈一样很关心她,您是她最喜欢的老师。(先表达感恩,拉近沟通)但她昨天回家很难过,她说老师您不喜欢她了,还打了她,这让她很害怕。”班主任没吭声。

墨墨妈妈继续说:“昨天墨墨的爷爷奶奶说要报警,墨墨的爸爸说要向校长投诉,我不同意,我非常理解您一定是气坏了才会打孩子,就像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候也会被调皮的墨墨气得忍不住揍她一顿。”(“报警”、“投诉”字眼能起到威慑作用,避免下次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事实上,墨墨的家人从没打过墨墨,墨墨妈妈这样说是表达同理心。)

这时班主任知道墨墨妈妈不是来兴师问罪的,终于开口:“对不起,打墨墨确实是我忍不住了,因为那些拼音我们已经听写了不止一遍了……”wwW.yjs21.cOM

“我非常理解老师您也是希望孩子学习好,您认真负责,把墨墨交到您手上,我们非常放心。也怪我,平时下班没好好帮她辅导功课,我和她爸爸以后一定会安排时间帮她复习。老师您如果对墨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的,也希望您能及时告诉我们。”(对老师的工作表示支持)

这时老师笑了,她们还陆续谈了些墨墨学习上的情况,最终墨墨妈妈跟班主任的谈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除了跟老师沟通,最最重要的是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这一步最好在得知孩子被老师打之后,就要及时做。

墨墨妈妈抱着墨墨:“墨墨被老师打了,妈妈很难过”(表达对孩子的关注)

“你觉得老师为什么打你呢?”(引导孩子理性地思考)

墨墨想了想,说:“因为我听写错误。”

“嗯,老师希望墨墨听写能全对是不是?这说明老师也是为了墨墨好,对不对?”墨墨点头。

“也就是说,老师的本意是好的,只是用了错误的方法,她不应该用尺子打人。”(让孩子理解老师行为善意的一面,不会因为被打而自尊心受创)

“老师可能也在后悔自己的行为,她是因为非常希望你能学习好,所以才忍不住打了你,你会原谅她吗?”(培养一个心胸宽阔的孩子)

墨墨点头。

后来,墨墨跟妈妈说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称赞她学习认真,有时候下课后会亲昵地拍拍她的肩膀。墨墨妈妈笑了,这已经够了,不是么?

所以,当作为父母的你,听到孩子被老师打,第一反应是需要确认孩子被打的真实性,然后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找老师私下谈话,尤其注意不要指责和批评,否则激起的只有更多的辩解,最终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因为一个人即使自认有错,也不喜欢被人指责和批评。在跟老师交谈时,不要忘记表达感激和同理心,促进交谈友好进行。最后还要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孩子思考,理解老师行为的初衷是好的,让孩子懂得原谅,缓解自尊受创对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这么做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你中枪了吗?


在教育的时候,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做了很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事情尤其是以下这7件事!

01、我们不让孩子经历风险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安全第一”的原则让我们生活在失去孩子的恐惧中,所以我们尽全力去保护他们。

尽管这是作为家长的义务,但是这种行为存在负面影响。欧洲的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摔倒的经历,在成年后更容易患上恐惧症。

事实上,孩子们需要经历挫折以完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正如如果没有经历过分手,一个人很难获得感情上的成熟一样。如果家长让孩子完全避开任何风险,那么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傲慢自大的人。

02、我们的帮助来得太快

由于家长的过分帮助和指导,如今这一代青少年缺乏一些必备的技能。当我们给予孩子过分的指导,就剥夺了他们自己经历重重困难找到解决方法的珍贵体验。也就是说,这种做法让孩子缺少了一种必要的锻炼和经历。

渐渐地,孩子习惯了在面对困难时等待他人的救助。但在成人世界中,事情并不总是这么美好。换言之,这种做法削弱了孩子的竞争力。

03、我们过分赞美孩子

我们往往鼓励孩子做个自信的人,这种风潮的流行已有些时日。在19世纪80年代,这种思潮出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中。

当孩子加入一个小小的棒球队,你可以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赢家。人们似乎自然而然地认为,这种做法将极大地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但研究调查表明,这种做法事与愿违。

孩子们往往会观察到,除了自己的父母以外,不再有人表扬他们。这时,他们就会质疑父母的话的客观性。渐渐地,他们学会了说谎、言过其实、粉饰太平——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真正的现实。

04、我们将爱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孩子未必需要每分每秒都在被爱。孩子们也许能够从失望中恢复过来,但他们未必能够抵抗溺爱的负面影响。所以大胆地对他们说“不”,让他们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努力。

作为家长,我们倾向于在奖励孩子的时候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当家里有多个小孩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感觉只表扬一个而忽略另一个是件不公平的事情。但这是不对的。

下次,千万要记得别告诉他们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奖励是去商场疯狂购物。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孩子将会不习惯于无条件的爱。

05、我们不向孩子分享自己过去的错误

健康成长的孩子正展开双翼拥抱世界。作为成人,我们必须引领他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所有方面无微不至。

因此,告诉他们你在他们那个年纪犯过的错误能够帮助他们在类似的情景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吸烟、喝酒、吸毒等“负面课程”)。

同样,孩子必须学会承担责任,尤其是他们做错的时候。告诉他们在你面对相同情景时的感受,告诉他们你从这些事情中学到了什么。

06、我们错误地将聪明

有天赋和有影响力当做成熟

“聪明”、“有天赋”或“有影响力”是常用的对于成熟度的判断标准,因此,家长们往往认为聪明的孩子是足够成熟的。这不对。

许多专业运动员和好莱坞明星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天赋能力,但是他们仍然会卷入可怕的丑闻中。事实上,这三个特质远非人生的全部。

科学地说,并没有绝对的“独立年龄”。一个好的办法是观察孩子同龄人的做法。如果你发现孩子的独立能力差于同龄人,那么你就该延迟他自立的年龄。

07、我们没有以身作则

作为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模范是我们的责任。为了帮助他们独立、诚实、有爱心,我们就必须做到这些。作为家里的领导者,我们可以先从“说到做到”开始。

同时,也要特别注意细节——孩子们绝对会注意到这些。如果你不抄近路,那么孩子们也会知道他们不可以这么做。向孩子展现做志愿者服务的快乐,孩子们也会向你学习。

总而言之,你尽全力做一个榜样,孩子们会注意到这些并且做一样的事情。

怕孩子骄傲不敢夸,可能会害了他


怕孩子骄傲不敢夸,可能会害了他

在很多人看来,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而过多的赞美会让孩子自负,最终导致失败,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但是最近的研究指出,父母的赞美可以提升孩子的信心,自信的孩子其实更为优秀。

德国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三千名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自信的学生比不自信的学生更容易成功,而学生自信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的支持与肯定。

心理学教授大卫·德斯泰诺说,自信是成功的“晴雨表”,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值得骄傲的,需要来自环境的反馈进行确认。

所以当孩子做完一件事后,会向父母进行汇报,通过接受父母的反馈信息,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反馈是积极的,孩子将更加自信,做事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如果反馈是消极的,孩子将怀疑自己的行为,止步不前。

大卫教授还补充道,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当孩子进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时,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称赞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这样孩子会逐渐变得自信,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更多的挑战,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尝试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临床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教授也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他强调鼓励应该贯穿孩子行动的始末,而不是单单在孩子达到目标时才去赞美。罗伯特教授说,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以他为傲,父母关心孩子成长路上的每一步,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只要孩子愿意去为之努力,那么孩子就值得被赞扬。

孩子叛逆期,不小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实,所谓叛逆,不过是大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对孩子来说那是人家成长的一个标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再为此而挠头。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样管!

第一个叛逆期:可怕的两岁左右

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变得强烈,所以就会从之前的“小乖乖”变成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小恶魔”。凡事总喜欢以“不”字打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比如:“睡觉!”“不觉!”“吃饭!”“不饭!”“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叛逆了,那可能是因为妈妈在跟孩子交流时,总喜欢命令式的不要怎样,不许怎样,孩子就过早地学会了说“不”。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样的,在他那里就会得到反射。所以改变孩子的关键,还是先改变自己!

而且孩子虽然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在与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比如当别人抢他玩具时,情急之下他会做出拳打脚踢的动作。一个是因为手脚敏感期,一个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表达意见,慌乱中做出的随心所欲的反应。

(1)切记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长似乎很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这种情况下大都会回答“不好!”接着你又会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那宝宝会更听不进去。

(2)让孩子做选择题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选择方式,给出他两个选择!比如你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咱们现在出去,还是五分钟后出去?

当然,有的小孩会给出额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确地告诉他,这不是选择范围内的,然后很严肃地再重复一遍自己的命题。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也不想给家长太多的冲撞,一般此时他会根据你的范围来选择的。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3)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气交流

比如:不许把玩具到处乱扔!其实你直接说:“宝宝应该把玩具放好!”这句他更乐意接受。

家长粗暴,孩子就会跟着学习你的粗暴,接着就是无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长要首先改变1%,那宝宝就会改变99%。

(4)给出孩子做准备的时间

虽然孩子是以玩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须立马停止的,你要给他做出反应的时间。

比如:出门前尽早提醒,5分钟后我们出门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饭!不要磨磨蹭蹭的!”改为“宝宝,再过五分钟,我们要吃饭了哦!”

想想哪种方式孩子更乐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会不同!

(5)让更多的人参与孩子的成长

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一手带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妈妈的脾气秉性,所以能轻而易举地在“斗智斗勇”中取胜。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讲道理,只是陪他玩儿,做给他看,他自然会明白什么是规则,什么是规矩!

第二个叛逆期:7-9岁的小大人儿

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邻居了,而是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步入了小学学堂,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决定,极力想挣脱父母的掌控,于是就变得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可矛盾的是,他们还是非常的需要大人,还是会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的撒娇,希望父母来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变化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得跟着变,对待这个时期叛逆的孩子,父母应该更多的以互动的方式来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再来进行评论。

父母可以适当的下放权力,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让他自己做主。让他充分的感觉被尊重被肯定。比如对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是否想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学习动机增强,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这一时期的孩子,因为将他们精力都用在了与父母对抗上,他们的成绩可能会很不稳定,而且孩子会因为没得到恰当的引导,变得更加叛逆。这时,父母要有技巧的化解与孩子的对峙状态,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长专权。

此外,这个时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比如饭前做作业,饭后看二十分钟电视,这些约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帮你更好地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三个叛逆期:12-15岁青春期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心理发育还尚未成熟,常常会觉得有挫败感,处于“烦着呢”状态。这个时期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强、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做出一些挑战父母权威的事,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独立宣言。

在这个时期,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

父母要尽量少干预孩子,尽可能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就算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对,也要把所有问题集中到一起,鸡毛蒜皮的小事尽量忽略,只选最重要的三四个问题,一个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谈一次。在谈的时候,千万别要长篇大论。只有说的少,孩子越会听得专注,才会用心去加以重视。

父母要开始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此外,父母可以多给孩子看一些积极的励志书,比如名人传记等,让他内心有个学习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另外,这个时期可以多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触接触不同的人,去高校学府感受感受等等,给予他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

父亲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时更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比焦虑的母亲沟通起来要简单许多,所以父亲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另外,夫妻恩爱是最好的家长,家庭氛围越是剑拔弩张,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更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作为家长无需过分的焦虑,只需要放下惯有权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导,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就好。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


儿子读三年级了,读的书越来越多了,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看书的时候有点囫囵吞枣,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境理解比较肤浅,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比较深刻,年纪尚小的他确实无法理解。其实,说来也惭愧,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这些年来不断地要求所教的孩子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但自己却很少看书,那么多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只是了解书名、作者,其他一无所知。

从儿子、从自身角度考虑,半个月前,加入了儿子的阅读行列。我们会各自选择一本书,挑选一个时间段,坐在一起静静地看,看到有趣处,也可以停下来先讨论一下。等各自看完以后进行交换。当两本书都阅读结束后,利用一起骑车上下学的路途或者空余时间一起聊聊书中的故事、人物,谈谈自己的体会、收获。孩子的理解或许有些肤浅、孩子的语言或许有点稚嫩,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经历、感悟去帮助他理解,丰富他的语言。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查反馈的过程,能让我清楚地了解孩子阅读是否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夜晚,温馨的灯光下,母子俩头凑在一起,各自翻看着一本好书,彼此间的情感更近了,心贴得更紧了。

希望每天都能让我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

正确引导爱撒谎的孩子可能会更聪明


孩子爱撒谎,家长表示很头疼。但英美两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孩子说谎可能也有着积极的一面。科学家发现,撒谎和语言工作记忆有关,而爱撒谎的孩子需要好的口才去编织自己的谎言,往往有着更好的语言创造力,这也意味着他们比其他孩子更聪明。所以,引导孩子把聪明用对地方就更重要。

谢菲尔德大学和北佛罗里达大学共同进行了此次研究,他们调查了137名6到7岁的孩子,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写在卡片上,而答案就写在卡片的背面,并配有一幅不同颜色的图案。研究人员在警告孩子们“不许翻看卡片”后就离开,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有摄像头监视。

随后,在回答问题的阶段,偷看答案的孩子都答对了。但研究人员还询问了他们卡片背面的图案颜色,有的孩子故意撒谎答错颜色,而有的则老老实实说出图案的颜色。

研究人员相信,撒谎的孩子记忆力更好,因为他们记得“不许翻看卡片”的警告。并且他们会认真思考,仔细组织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撒谎是他们的第二天性。不过,虽然研究确认了孩子撒谎积极的一面,但育儿专家并不提倡父母对孩子的撒谎行为感到骄傲或者予以鼓励。

如果父母不小心,孩子的撒谎就可能失控,导致不良的后果。而父母有能力和义务,向孩子灌输更多的积极特征来从长远帮助他们。父母需要将诚实作为家庭的价值观,并在家里定下一个基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重要的是,父母要理解孩子为什么撒谎,并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培养他们好的创造力和记忆力,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撒谎能力。同时,父母还应教导孩子,说谎和创造性的故事之间的区别。

当你把“竞争”传给孩子,可能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在过去物质资源严重贫乏的年代,人们基于生存的压力,无法避免有“争抢”、“竞争”、“攀比”的观念。在相对富裕的当代,我们给了孩子比较充裕甚至是过多的物质条件,但是在心理上,您是否也将自己或在上一辈身上继承下来的“争抢”、“竞争”、“攀比”的心态传给了孩子呢?

攀比心是怎样出现的?

我们都知道攀比不好,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攀比意识。我们不希望孩子之间比名牌、比爸爸开的车、比假期都去哪旅游了、比谁的爸妈的关系更硬……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该比的不比,专去比物质享受呢?怎么不比比谁的成绩更好,谁更自觉更抓紧呢?

我的孩子还很小,所以我大概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到底是怎么来的。

走在小区里,但凡遇到年龄相当的孩子,家长们的心里就开始比较了。先问问多大了,好比比孩子长得大不大。如果一个孩子让抱着,另一个孩子自己走,大人就说:“你也下来自己走啊,你看人家小朋友都自己走。”大人哄孩子吃饭,就会说:“再多吃点,人家孩子一顿能吃8个饺子!看你才吃这点!”大人哄孩子吃饭,就会说:“再多吃点,人家孩子一顿能吃8个饺子!看你才吃这点!”家长这些不理性的比较教给了孩子什么?

孩子从懂事起就学到了攀比的心态。孩子会认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跟他人进行比较,比别人好,我就是有价值的,值得爸妈爱的;比别的小朋友差,我就没有价值。孩子不知道各种行为背后有着多少复杂的因素,个体间差异性之大使得很多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家庭动力学家们都觉得研究难以进行,因为其中的因素和变量太多,难以通过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那么,这些表面化的比较又有什么意义?

家长们去硬性比较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孩子的攀比心态,并且给了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孩子学到了这些,一生中就将面临无尽的烦恼和困惑。

有的家长认为,比较带来的压力能够变成动力,能促使孩子向榜样看齐、更抓紧、更上进。从短期来看,这种动力似乎很有效。比如孩子在学校,名次排到了后面。这种压力使得孩子抓紧学习。但是,如果我们从一生的眼光来看,那么这种比较的意识无助于培养健康的心态。

孩子可能下次考试真的提前了几名,但他未来的一生中将会有无数不快乐就此产生。他会重新体验我们家长体验过的那些攀比所带来的阴暗心理。他会感受到同学会上的尴尬、同事间利益分配的不公感;他会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因攀比而感受到种种不快,并导致教育失误。

攀比心理就这样被传递给下一代,并且再继续传下去。

其实,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即使我们家长不去让他互相比较,他自己也是会比的。英语里有个词叫“peerpressure”,就是指这种同龄人间的比较所带来的压力。而家长所要做的恰恰是要让孩子淡化这种比较意识,从而缓解压力。

人生是一场比赛吗?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虽然不断得到批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仍然是许多家长们脑子里的潜台词。

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家长们的一种错误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场赛跑。而更加错误的是,人们还选择了错误的起跑线。即便人生真的是赛跑,那个起跑线也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些东西。

人生的基础应该是品德、情商、生活能力等等。就是说,真正的起跑线是学会如何做人。

人生当然不是一场赛跑。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在无数次竞赛中胜出、得第一。如果我们以竞赛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那么我们多数人是注定要输的,因为冠军只有一人。那样的人生命中注定是失败的人生。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就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一过的?

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形式的竞争。成人社会这种为了生计而你追我赶去奔波、去竞争的状态,在英语里有一个形象的词,叫“rat-race”。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不去重复这种“rat-race”人生,不去这样为了一点食物,没头没脑地去争抢,我们就要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把竞争看作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竞争的真相

人们常说现在是竞争社会。要想成功,你一定要有竞争力。并且不仅我们自己要有竞争力,我们还要培养我们孩子的竞争力。似乎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你才能成功、幸福。

竞争是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人人都在努力去适应的字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相关的概念是关系、整体、协调合作等等。而竞争意识源自个人主义。在以个人主义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竞争是常见现象。个人主义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人们崇尚英雄、追求胜利、喜欢公平竞赛的方式。

现在,我们总是看到集体主义的缺点,其实,两种文化各有优势劣势。从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合作永远是上策,竞争永远是下策。

因为竞争的结果往往是“零和游戏”。零和游戏的意思是,在严格的竞争下,一方的收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一方加多少,另一方就减多少,两方相抵消,因此,总体的价值仍然为零。

以企业经营为例:最成功的企业家反倒不会把竞争看得太重要,他们真正考虑的是怎样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更好地造福人类。而他们最有效的手段则是整合资源、联合对手,他们追求合作、互惠、双赢。当他们的目标更高远时,他们自然更有凝聚力,因而更加强大。正如古语所说:“君子不战而胜”。

可见,我们需要改变对竞争的看法。

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力是你的共存指数。要想成功,最好的策略是:把超越竞争的能力变成你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对于个人来说,竞争意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情绪上的干扰,让我们无法正心。

当竞争意识主宰我们的头脑时,我们很容易变得目光短浅、重利轻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择手段。比如,我们学会了去跟他人进行一些无意义的、不理性的比较,我们学会了去攀比。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夸他比别人强。

我们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让孩子有自己的评判能力。

我们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孩子克服从众心理,不去人云亦云,不随大流。

对攀比心理的抵制将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强大有力的精神自我。

谦让的价值

“竞争社会里,我们是否还要讲究谦让呢?如果让孩子去谦让,会不会让孩子更容易受欺负?我们的孩子学会了谦让,将会有何受益呢?”

我们通常谈谦让的价值,多是强调谦让可以化解冲突,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理解会让人觉得谦让是一种很无奈的做法,似乎我们谦让,就是为了躲避灾祸,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一种退缩的处世策略。这更多让人联想到过去中国人的老成圆滑的做派,会让一些追求公正的、血气方刚的现代人不情愿去接受。其实,这是对谦让的误解。

谦让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

谦让,会给你带来更平和的心境。当你不认为一定要削尖了脑袋去跟别人争抢时,你真的会少了很多压力和焦虑。

有人可能会说,大概是你条件太优越,没必要去争抢,我们可是没办法啊。谁愿意去争,但是情势所迫,别无选择啊。真的是别无选择吗?这就涉及到了谦让的另一大积极价值——谦让带给了你更多的选择空间。

当你没有挤在那里跟他人争抢时,你会发现你忽然多了一大片选择的空间。你可能暂时没有得到某些似乎很抢手的东西,但是你得到了一种自由,一种非常难得的、宝贵的自由。当你认真去考虑、去考察那些被众人所冷落的道路时,你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讶,你会奇怪为什么其他人对此视而不见(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竞争意识会让人目光短浅)。

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家最终是殊途同归。人们走的道路可能差距很大,但是我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回头看,当初大家都在争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的必不可少。

谦让,还可以让你把人生过得更具优雅的姿态。

被竞争意识所左右的人生往往是狼狈的、身不由己、疲于奔命的。

谦让,态度可以给我们的内心留出空间,让我们的潜意识、直觉去发挥作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有时,我们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带来利益的,但我们不急于去争抢,而是选择放弃。实际上,这种放弃很可能就是你的直觉发现了这个事情里有着某种违背你的价值观的东西,比如不公平、不道德等。谦让的态度无意中使我们更能听从自己的心灵的判断。过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跟错失利益相比,我们更多是为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而后悔。

总之,在我看来:

谦让,体现的是一种从容自信,是一种胜券在握的感觉。武林高手总是让对方先出招,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必胜,因而不去计较这点小小的优先。

下棋的高手会先让对方几个子儿,以示谦让,那是因为他自信对全局的把控。

谦让,表明我们有能力主动让出一些给别人,我们有能力支付这些资源或特权上的些微出让。

我们有信心,这些小的损失不会真的损害我们的整体利益,不会对我们的成功、幸福有实质的影响。

谦让,更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尊重的姿态。这种尊重是文明的标志,它能给他人带来温暖,给我们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即使单从个人利益来考虑,我们也应该谦让。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跟他人本无分别,本是一体。

家园共育《孩子被老师打,你第一时间找老师可能会酿大错》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老师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出生第一时间发朋友圈报喜的话收藏六十条 “余生请多多指教,长大以后一起照顾妈妈。”一声啼哭,呱呱坠地,挣脱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可爱的人间。有没有哪些特别有趣的朋友圈宝宝出生报喜文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孩子出生第一时间发朋友圈报喜的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08-29 阅读全文
  • 毕业照下来后第一时间晒朋友圈的句子 岁月匆匆,惟愿岁月总相逢,毕业快乐。各大高校在毕业季的时候都会组织学生拍摄毕业照。一张小小的毕业照,却浓缩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关于晒毕业照文案你收集了多少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毕业照下来后第一时间晒朋友圈的句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07-10 阅读全文
  • 高考成绩出来第一时间查到发朋友圈分享的句子收藏 目前已经可以在网上查到我们的高考分数了,我们的辛劳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们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不负父母恩师的厚望。有哪些让人惊艳的关于晒高考成绩的句子呢?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成绩出来第一时间查到发朋友圈分享的句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06-24 阅读全文
  • 拿到教资证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的文案五十句 在生活当中大家的心情有很多种,好的心情可以让我们更加的积极,这个时候就可以写文案说说描述自己的心情,我们可以将自己知道的文案说说摘抄下来。你知道经典的文案说说有哪些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拿到教资证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的文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2-09-18 阅读全文
  • 这么做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你中枪了吗? 在教育的时候,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做了很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事情尤其是以下这7件事! 01、我们不让孩子经历风险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安全第一”的原则让我们生活在失去孩子的恐惧中,所以我们尽全...
    2020-12-26 阅读全文

“余生请多多指教,长大以后一起照顾妈妈。”一声啼哭,呱呱坠地,挣脱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可爱的人间。有没有哪些特别有趣的朋友圈宝宝出生报喜文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孩子出生第一时间发朋友圈报喜的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08-29 阅读全文

岁月匆匆,惟愿岁月总相逢,毕业快乐。各大高校在毕业季的时候都会组织学生拍摄毕业照。一张小小的毕业照,却浓缩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关于晒毕业照文案你收集了多少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毕业照下来后第一时间晒朋友圈的句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07-10 阅读全文

目前已经可以在网上查到我们的高考分数了,我们的辛劳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们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不负父母恩师的厚望。有哪些让人惊艳的关于晒高考成绩的句子呢?下面的内容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成绩出来第一时间查到发朋友圈分享的句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06-24 阅读全文

在生活当中大家的心情有很多种,好的心情可以让我们更加的积极,这个时候就可以写文案说说描述自己的心情,我们可以将自己知道的文案说说摘抄下来。你知道经典的文案说说有哪些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拿到教资证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的文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2-09-18 阅读全文

在教育的时候,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做了很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事情尤其是以下这7件事! 01、我们不让孩子经历风险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安全第一”的原则让我们生活在失去孩子的恐惧中,所以我们尽全...

2020-12-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