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

发布时间:2020-09-29

教育孩子笔记。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孩子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孩子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孩子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孩子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孩子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孩子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孩子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孩子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教育孩子常见的三大误区


和一位家长聊天,谈到自己家的两个宝宝的教育,颇为苦恼,通过家长描述,我看到她与不少家长具有的共同问题,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一味唠叨训斥,忽视行为训练

这位家长把儿子一直放在爷爷奶奶家,一年级才接过来,突然发现孩子有很多缺点,实在不尽人意,其表现出的野蛮和任性,让妈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在他人面前感到很难为情。妈妈看不惯,心里烦,于是开始唠叨孩子,例如:“你看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磨磨蹭蹭,什么时候能做好?”“你太没有礼貌了,这都是谁教的,你觉得你这样好吗……”“你怎么这么对待你妹妹

,太没有爱心了,你多大了!”“……”这种唠叨接连不断,甚至演变成谩骂和训斥,结果却是收效甚微。既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又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氛围,还导致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事实上,想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言行,爸爸妈妈首先要闭上唠叨的嘴巴,采用行为训练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例如,妹妹在模特比赛中获了奖,哥哥冷嘲热讽:“有啥了不起?”家长不要训斥他,而是把儿子喊到身边,告诉他:“妹妹获奖了,你要为妹妹高兴,说说鼓励祝贺的话,让妹妹感到温暖。如果你也进步了,妹妹也会同样对待你。”而后,请哥哥真诚地对妹妹说:“妹妹,你真棒,祝贺你!”妹妹也要有回应,接着把这个情境多练习几遍,让孩子知道这样说是对的,以后要这样对待妹妹。有了这种体验,感受到友好的表达、有效的互动,孩子才会“重装程序”,逐渐形成良性的行为模式。

误区二:一味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管理。

很多家长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喜欢结果管理,而忽视了过程管理。所谓过程管理,就是在孩子做某事的过程中进行监控,而不是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后再进行批评惩罚。例如孩子喜欢磨蹭,早晨从起床到吃饭要耽误很长时间,家长很着急,通常会在孩子旁边大声警告:“今天不要磨蹭哈,你要是再磨蹭,等着!”家长说完这句话,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等到孩子又拖拖拉拉的时候,家长火冒三丈地开始训斥孩子,孩子却如同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故。其实,家长不如在孩子做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管理,发出明确指令,让孩子根据指令去做,提出的要求越细致越有利于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以刷牙为例,孩子平常喜欢边刷边玩,家长可以发出这些指令:“拿牙刷,挤牙膏,盖子拧好,接水,开始刷……”一环扣一环地指令,是为了让孩子不走神不分心,去掉“多余动作”,明确完成一个动作的连贯性,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耽误时间。再以写作业为例,家长陪伴时要关注孩子的具体写作业的内容,要求把每个字每一笔画写好,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培养了习惯,这是很好的过程管理。而不是忽视过程,等孩子作业写完了再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写得不好,火冒三丈地撕了,让孩子再重写,不满意,再撕。反反复复,双方都很疲惫,收效甚微。

误区三:一味拿孩子和别人比,忽视孩子优点

我询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经常说儿子这样的话:你还没有妹妹做得好……你看你妹妹……你妹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家长频频点头,惭愧不已:“是的,我经常说,而且我们一家人也都经常说,把这些话挂在嘴边。”我告诉她,孩子最反感的家长言行之一,就是拿自己和别人比,尤其是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同学朋友,家长的比较,目的是激励和奋进,而孩子感受到的是否定,是嫌弃,是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他们通常用“不理睬”“装不听见”“争吵辩解”来对抗家长的“软刀子”。作为家长,一定注意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各有所长,要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优点,把优点放大再放大,让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事实证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在大人的嘴巴里长大,引导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勇于面对优点不足,家长扮演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孩子才会逐渐找到自信、找到自我,从而自主成长、自主发展。

教育孩子,最忌讳唠叨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过调查,主题是“说说你对父母有哪些不满”。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对父母最大的不满就是“太唠叨”。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忌讳唠叨这种行为。

“路上小心!放学了就赶紧回家!别在路上乱吃东西,要不然就会生病的!”正上小学六年级的诗诗已经走出家门口了,妈妈的叮嘱仍然还在耳边响起。

诗诗皱了皱眉头,回头说道:“妈妈,你别再啰嗦了,我已经知道了!”

下午放学后,诗诗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妈妈走过来说:“诗诗,今天上课怎么样?老师讲课都听懂了吗?要不要周末给你请个家教?”

诗诗听着妈妈的唠叨,无奈地趴在桌子上大喊:“妈妈,我求你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这么唠叨!听得我都烦死了!”

妈妈愣了下,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和妈妈说话?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呢?”

诗诗捂住了耳朵,喊道:“这种为我好,我可不想要,请你不要再唠叨了!”

诗诗妈妈的这种举动,在中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唠叨在中国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它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顺畅沟通的最大障碍。

爸妈们总是不断地唠叨,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样的行为孩子并不领情,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们会觉得父母总是唠叨是因为对自己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要反复唠叨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爸妈在和孩子交流时,还是少些唠叨为妙。否则,你将“收获”一个拒绝交流、喜欢和父母对抗的孩子。

想要避免唠叨,爸妈可以这样做:

1.叮嘱点到即止

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的人。所以,爸妈在叮嘱孩子某件事情时,应该做到点到即止,不要反复说教,没完没了。其实,很多时候,爸妈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讲得太多了,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别太信口开河

有些父母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而说。例如,爸妈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自己把话说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于是就会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要写完再吃?”这类自相矛盾的话。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父母“无聊”的表现,从而产生反感心理。

3.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表现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爸妈就应该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把“唠叨”变成互动式交流。比如,想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间,你们不妨一同动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点江山”。只有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听进去你的话,你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对待孩子绘画十大忌


为了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很多家长早早就开始让孩子学习绘画和音乐等等。专家提醒,家长对待孩子绘画应注意避免以下行为。

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

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

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要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

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更好”,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对孩子当面讽刺挖苦;

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补课”了。

给父母的10个建议

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尤其多加鼓励。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目的:增强自信心,承认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

目的:使孩子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

目的:以孩子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代替用钱购买的礼物。

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活动完毕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打扫。

目的:让孩子尽情工作,避免不愉快争吵。

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画时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目的: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

目的:同时是一次口语复述的联系。

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

目的:让孩子在平和的气氛中恢复平衡。

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

目的:让孩子享受艺术的创作过程。

带孩子参加成人聚会或与孩子无关的活动时携带绘画用具。

目的:以防孩子感到枯燥乏味。

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目的:记录孩子精神成长的财富。

教育孩子非常忌讳扮“红白脸”


有人曾在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50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的调查:

“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

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这种“红白脸”的教育屡见不鲜。即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采用打、骂、训的态度和方式;另一个则唱“白脸”,采用哄、逗、护的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父母双方故意为之,希望给孩子一个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不一致,会导致不良后果:

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使孩子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喜欢溺爱、袒护自己的一方,而远离严格要求的另一方。“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爱母爱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

孩子犯错误时,需要父母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包容袒护、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红白脸”教育让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甚至因为逃避责罚或迎合表扬而隐瞒过失、编谎说谎。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为17。3%,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该教育方式的比例9。24%。

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所受到教育应该说都是来自一个合力,即父母的整体效应,双方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需要的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每个家庭成员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一致,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是给孩子最有利的成长环境。

为此,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共同研究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孩子的性格和品质培养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在教育过程中互相配合。当孩子犯错时,其中一方批评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要袒护,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应该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对孩子所提的要求一致。

对孩子的情感前后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爱个不够,一会儿又打又骂,这样会使孩子的反抗期表现加重、延长。

喜欢《教育孩子三大忌讳,家长要回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教育孩子常见的三大误区 和一位家长聊天,谈到自己家的两个宝宝的教育,颇为苦恼,通过家长描述,我看到她与不少家长具有的共同问题,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一味唠叨训斥,忽视行为训练 这位家长把儿子一直放在爷爷奶奶家,一年级才...
    2020-10-27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最忌讳唠叨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
    2020-12-23 阅读全文
  • 对待孩子绘画十大忌 为了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很多家长早早就开始让孩子学习绘画和音乐等等。专家提醒,家长对待孩子绘画应注意避免以下行为。 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 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
    2022-02-04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非常忌讳扮“红白脸” 有人曾在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50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的调查: “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
    2022-03-30 阅读全文
  • 美国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 1.言过其实。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
    2021-04-21 阅读全文

和一位家长聊天,谈到自己家的两个宝宝的教育,颇为苦恼,通过家长描述,我看到她与不少家长具有的共同问题,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一味唠叨训斥,忽视行为训练 这位家长把儿子一直放在爷爷奶奶家,一年级才...

2020-10-27 阅读全文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

2020-12-23 阅读全文

为了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很多家长早早就开始让孩子学习绘画和音乐等等。专家提醒,家长对待孩子绘画应注意避免以下行为。 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 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

2022-02-04 阅读全文

有人曾在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50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的调查: “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

2022-03-30 阅读全文

1.言过其实。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

2021-04-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