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的唠叨,教育的“毒药”

发布时间:2021-02-18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父母的唠叨,教育的“毒药””,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只要是正常的一个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

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那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参见《当你遇到喜爱炫耀自己孩子的父母》。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六,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

第七,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啃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

第八,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期望考入名校,并作为教育"成功"标志。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父母就忽视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过督促来促进孩子。其实,这种无情和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第九,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现在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于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说,父母就会不停的唠叨追问。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难于记住当天所发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假设没有良好亲子关系,他们甚至连露脸的事都不愿说。

第十,唠叨的出现,是交谈双方的兴趣点不一致。不少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比如关注孩子的成绩、人品、健康等,而这些对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使亲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家长经常会插孩子的话,孩子由于思维被打断很难恢复,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其实,父母的唠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从理论上说,适度的焦虑是比较好的现象,促使人们改变。只是当父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唠叨时,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否能承受你的负面情绪宣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已经累积时,就不要再絮叨了,因为此时你说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父母爱唠叨,孩子易焦虑


核心提示: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孩子焦虑父母爱唠叨是主因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父母的话了,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

逆反心理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因为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以后,比如说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18岁已经就是一个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到了18岁以后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

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

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

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这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家长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

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家长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予理解。

少唠叨,多指点,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那么孩子的一切你必然了解于自己心中。

唠叨教育是最低级的教育方式?


你是否经常对孩子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地说教?其实说得越多,效果未必越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横加指责的唠叨——让孩子产生敌对情绪

上中班的贝贝,聪明又淘气。他非常喜欢玩打仗游戏,但每次玩后都会把“大将军”“小士兵”丢得到处都是而不主动去收拾。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很是生气,总是一边指责一边帮他收拾东西:“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呢?成心气我是不是?你这孩子……”尽管妈妈总是唠叨,但贝贝依然我行我素。

专家解析:唠叨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精神的“疲劳轰炸”。对孩子进行没完没了的、重复性的批评只会使他们厌烦,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贝贝的妈妈没有站在贝贝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没有尝试其他的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只是对其一味的指责,致使贝贝产生抵触情绪,出现逆反行为。

巧妈妈对策:因势利导

★及时指出,不能操之过急。日常生活中,孩子犯一些小错是正常的。作为家长,既要及时指出,帮其改正,也不能操之过急,允许孩子有一个改正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妨用平和的态度对其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错在哪。如,当贝贝再次把“大将军”“小士兵”丢得到处都是,妈妈可以对他说:“贝贝,把你的将军、士兵集合起来,我们一起玩打仗游戏吧。”当贝贝东找西找也找不到玩具时,妈妈可以因势利导地问他:“贝贝,如果你不把‘部队’管理好,怎么当常胜将军呢?”短短的几句话,也许就能让贝贝的毛病改正。

催促的唠叨——让孩子身体产生“免疫力”

城城的性子有点慢,而妈妈是个急脾气,所以城城总是跟不上妈妈的节拍。就拿每天起床来说吧,不催个十遍八遍的,妈妈是不会罢休的。“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妈妈急得大声嚷嚷起来。但奇怪的是,尽管妈妈每天不停地“催催催”,可城城的慢性子一点也没变,而且反应更加迟缓了。

专家解析:当重复性的说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免疫力”。使说教只能产生较小甚至负面影响。而在家长唠叨声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心理和行为惰性,导致一件事叫上十次八次,孩子压根置若罔闻,而这样的结果又促使家长再次唠叨、催促,从而形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巧妈妈对策:遇事冷静,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城城的妈妈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改用其他的教育方式。如当城城再次发生赖床时,妈妈可以先提醒一次,和他约好起床的时间,并告诉他“违约”后的处理结果。关键是,如果城城没有按时起床,那么说过的“处罚”一定要及时执行,不可妥协。相信几次下来,妈妈不再唠叨,城城也会按时起床了。

温馨提示:

唠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孩子的轻视,是一种最低级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结果也是往往是失败的。家长应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扮演着唠叨家长的角色。如果是,那么从现在起,对你的唠叨家教紧急刹车,改用更为适合的教育方式才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爸爸妈妈两面夹击的唠叨——让孩子产生自卑心

阳阳为了看动画片拖延了洗澡时间。妈妈开始对着阳阳喋喋不休地“攻击”:“阳阳你怎么又不听话了?忘了上次老师在幼儿园为什么批评你了?就是因为你不遵守时间。老是这样犯错误,以后你该怎么办啊?”接着,爸爸也煽风点火:“阳阳,快去洗澡。昨天不好好画画,今天又不听话,想挨揍啊?”终于,阳阳,含着眼泪去洗澡了。

专家解析:阳阳的爸爸妈妈习惯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他们认为自己说得越多,尽得职责就越大,对孩子的教育成果就越好。因此,每当阳阳出了“小状况”,他们便会拿以往的过失教训他,并固执地认为这样会督促洋洋不断地进步。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久而久之,阳阳的自信心会不断受到打击,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巧妈妈对策:宽容面对,切勿新帐旧帐一起算

★当孩子犯一些小错误时,尽管家长很生气,但也应尽力克制情绪,做到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因为孩子犯错通常不是故意的,若家长一味地抱怨、训斥,甚至揪住以往的错误不放,对孩子的情绪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拿阳阳来说,他只不过是想看完动画片再去洗澡,却引来父母的“狂轰乱炸”。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把这件事当孩子一个简单的请求答应他。这样阳阳会非常感激父母的理解和信任,并使自己以后用实际行动来“将功补过”。但是,父母在答应孩子请求的同时,还应对孩子做出相应的提醒,告诉他,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这样好的机会,平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教育孩子,最忌讳唠叨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过调查,主题是“说说你对父母有哪些不满”。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对父母最大的不满就是“太唠叨”。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忌讳唠叨这种行为。

“路上小心!放学了就赶紧回家!别在路上乱吃东西,要不然就会生病的!”正上小学六年级的诗诗已经走出家门口了,妈妈的叮嘱仍然还在耳边响起。

诗诗皱了皱眉头,回头说道:“妈妈,你别再啰嗦了,我已经知道了!”

下午放学后,诗诗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妈妈走过来说:“诗诗,今天上课怎么样?老师讲课都听懂了吗?要不要周末给你请个家教?”

诗诗听着妈妈的唠叨,无奈地趴在桌子上大喊:“妈妈,我求你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这么唠叨!听得我都烦死了!”

妈妈愣了下,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和妈妈说话?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呢?”

诗诗捂住了耳朵,喊道:“这种为我好,我可不想要,请你不要再唠叨了!”

诗诗妈妈的这种举动,在中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唠叨在中国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它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顺畅沟通的最大障碍。

爸妈们总是不断地唠叨,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样的行为孩子并不领情,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们会觉得父母总是唠叨是因为对自己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要反复唠叨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爸妈在和孩子交流时,还是少些唠叨为妙。否则,你将“收获”一个拒绝交流、喜欢和父母对抗的孩子。

想要避免唠叨,爸妈可以这样做:

1.叮嘱点到即止

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的人。所以,爸妈在叮嘱孩子某件事情时,应该做到点到即止,不要反复说教,没完没了。其实,很多时候,爸妈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讲得太多了,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别太信口开河

有些父母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而说。例如,爸妈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自己把话说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于是就会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要写完再吃?”这类自相矛盾的话。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父母“无聊”的表现,从而产生反感心理。

3.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表现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爸妈就应该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把“唠叨”变成互动式交流。比如,想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间,你们不妨一同动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点江山”。只有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听进去你的话,你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溺爱是男孩成长的毒药


爱孩子,那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万不可溺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教育男孩,最怕溺爱。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别指望他会有出息。

爱孩子,只能放在心里,表现出来的时候,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头,也不要对孩子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一味的溺爱,以孩子为中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一般来说,在家庭中,家长溺爱孩子,最典型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待遇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独生子等原因,男孩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轻易满足

有的父母对儿子的要求无原则地满足,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甚至不顾给自己造成沉重的负担,满足儿子过分的需求。这种男孩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而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3)剥夺独立

作为男孩,应该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可是有的父母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儿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让儿子变成了“小尾巴”,父母或老人时刻不离开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男孩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4)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顽皮淘气是男孩的天性,他们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可是,有的父母却忽略了这些,儿子稍微有点闪失,就惊慌失措,大呼小叫。从此,孩子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

(5)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儿子还小呢。”有的父母管教孩子,奶奶爷爷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男孩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是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以上的五种溺爱方式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这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给他以充分的爱,但是不问是非曲直,一味地迁就儿子,这爱就成了溺爱,而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儿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缺少远大理想、缺少是非观念、缺少良好习惯、缺少挫折教育,等等,而更为严重的是让儿子的人格不健全,直接影响儿子的将来。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父母的唠叨,教育的“毒药”》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
    2021-12-18 阅读全文
  • 父母爱唠叨,孩子易焦虑 核心提示: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
    2021-09-02 阅读全文
  • 唠叨教育是最低级的教育方式? 你是否经常对孩子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地说教?其实说得越多,效果未必越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横加指责的唠叨——让孩子产生敌对情绪 上中班的贝贝,聪明又淘气。他非常喜欢玩打仗游戏,但每次玩后都会把“大将军...
    2021-09-25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最忌讳唠叨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
    2020-12-23 阅读全文
  • 溺爱是男孩成长的毒药 爱孩子,那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万不可溺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教育男孩,最怕溺爱。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别指望他会有出息。 爱孩子,只能放在心里,表现出来的时候,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
    2022-02-05 阅读全文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

2021-12-18 阅读全文

核心提示: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

2021-09-02 阅读全文

你是否经常对孩子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地说教?其实说得越多,效果未必越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横加指责的唠叨——让孩子产生敌对情绪 上中班的贝贝,聪明又淘气。他非常喜欢玩打仗游戏,但每次玩后都会把“大将军...

2021-09-25 阅读全文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

2020-12-23 阅读全文

爱孩子,那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是,万不可溺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教育男孩,最怕溺爱。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别指望他会有出息。 爱孩子,只能放在心里,表现出来的时候,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

2022-02-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