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 妈们,请用行动教会孩子说不
发布时间:2020-11-06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妈妈们,请用行动教会孩子说不昨天晚上带孩子在小区里玩,和几个宝妈聊到孩子被欺负的问题。
一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宝妈就说她女儿太老实,白天去游乐场玩,一个小男孩堵在滑梯口不动,她女儿就一直站在那里看着。男孩的妈妈就在一边也不管。
我问这个宝妈,你在干嘛呢?她说她背对着那母子和女儿小声说,让他起来。可她女儿根本就不敢说,她对女儿胆子小感到郁闷。
我问你为什么要悄悄和女儿说呢?为什么不直接和那个孩子说呢?让他不要挡小妹妹打滑梯?
她说人家妈妈在旁边,她一个大人不好意思说,怕被认为欺负小孩子。YjS21.coM
我说你这想法不对,她眼见着自己儿子挡了小朋友的路都好意思不管,你为什么不好意思替她教育一下孩子?谁也没让你打骂孩子,态度温和的请他让开,不要挡着能小朋友打滑梯,能怎么样呢?你女儿还小,平时家里就她自己,她没有机会面对这种局面,你那样的举动会不会给孩子一种不好的暗示?你该大大方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办。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培养孩子不认生妈妈们该如何做
培养孩子不认生妈妈们该如何做
孩子虽然是妈妈的宝贝,但是如果孩子只和妈妈一个人亲,拒绝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抱抱,这也是不好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不认生,这样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以及人际交往是有好处的。那么,妈妈们该如何做呢?
1、迎合孩子的爱好心理
即使宝宝有认生的表现,可由于孩子的天性,宝宝还是比较喜欢跟那些比较年轻的阿姨或者小宝宝待在一起的,因为年轻的阿姨让他有种妈妈般的感觉,而从小宝宝身上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当妈妈带宝宝出去玩耍的时候,可以抱着宝宝跟那些阿姨或者小宝宝打招呼,跟他们一起玩。让孩子知道除了家里人之外,其他人也都是和蔼可亲的,不用害怕、胆怯。
2、给孩子安全感
孩子认生一般都与“害怕”有关,因此妈妈及周围接近宝宝的人都要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妈妈以及家人平时都要保持态度温和、情感稳定,不要忽冷忽热。
3、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在宝宝3—4个月以前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走出家门,以帮助宝宝尽早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经常带宝宝去社区广场、花园绿地等人多、小朋友比较多的场合,让宝宝看看周围新鲜有趣的环境,感受不同人的声音和印象。
4、多让孩子接触陌生人
有的孩子只喜欢让妈妈一个人抱,除妈妈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一抱就哭,这是因为平时对外人接触不多,每天只看到父母。妈妈可以尝试着让其他家庭成员多抱抱宝宝,在他们抱的时候妈妈可以暂时离开一会儿。让宝宝慢慢熟悉除爸爸妈妈之外的陌生人。可以先从家里人开始,然后再是其他不熟悉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的同事、朋友、邻居等。
妈 妈们,让孩子自己来
妈妈们,让孩子自己来昨天去观看xx幼儿园“六一”儿童节表演,是中班跟大班的一场表演,表演后,幼儿园组织大家自助餐活动,一方面让家长对幼儿园的伙食有个了解,另一方面,也多些家长跟孩子一起的亲子活动。
陪xx去拿食物,到排除的地儿,老师倡导让孩子自己排除、自己取食物,xx马上响应,说:“妈妈,请回座位耐心等待!”咱多听话呀,马上回去,拿手机想对现场拍个照啥的,巴不得别让我陪着呢,等我回到排除的地儿,xx已经被挤出来了,看着她老师又把她拉回队伍中,看第一张照片,家长们不放心自己的孩子排队、取食物呀!还听到发放食物的老师一面抱怨,说:“请家长回到座位处,平时孩子们很遵守规矩,看现在乱的!”
我只顾着自己玩儿,再回头看时,小丫头已经取好食物出来了,我一看餐盘有三种,有一半是空的,跟在她身后回去了,xx倒挺公正的,肉串是爸爸的,西瓜是我的,她自己留的是蛋塔,看着xx爸那不满意的表情我明白,人家是觉得我没帮xx多取些食物,让他那宝贝妞多吃些,我连汤都没帮着打,我只当做没看见,不理他那表情,既然活动主要是针对孩子的,家长更多的是陪伴的作用,又何必参与太多呢,孩子能做的为什么要帮助?在xx爸的再三催促下,咱还是顺从的去帮xx打了碗汤回来,回到座位再看,xx爸跟xx已经去取第二次了,看他那非要去帮助的劲头,可见家长是多么觉得自己帮助的必要性,我还只能无奈的看着,唉!
总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不遵守规律,上小学后的孩子没有家长的监督就不写作业啥的,但没听到家长反思过是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在需要孩子自己排除、取食物的现场,多少家长在老师的再倡导下仍不遗余力的去帮忙,家长们遵守规矩了吗?自己不遵守规矩的情况下却要求孩子遵守规律,这有道理吗?孩子在没有家长的监督下不写作业,也许孩子已经把写作业当做了是为家长而做了吧?难道这帮忙取食物不是家长代做的吗?孩子一直以来习惯了自己的事情有家长代做,起码得帮助做,他怎么会有主动性呢?孩子长大后怎么能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能履行社会责任呢?孩子的是一生是他自己的,再有权势的家长也无法替他度过一生,何不给孩子他体验生命历程的自由,其中的味道由他自己来品味呢?
谁说妈妈教不出男子汉?
男孩不一定只有像爸爸学习,才能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妈妈同样可以培育出铁骨铮铮的真男儿!如下是三条建议:
建议一:妈妈要有好品质
坚强的妈妈教会男孩在困难面前不怯懦;心胸宽阔的妈妈让男孩学会展望未来;善良的妈妈让男孩懂得悲天悯人;冷静镇定的妈妈使男孩学会坚韧不拔;有修养的妈妈会铸就男孩的深厚内涵;文化高的妈妈会使男孩学会深刻思考。
妈妈尊老爱幼,男孩自然会上行下效;妈妈节俭有度,男孩自然会拒绝奢华;妈妈彬彬有礼,男孩自然会谦虚不傲。
每一个妈妈都在以自己的形象影响着男孩。拥有好品质的妈妈,才能培养出品德端正的男孩。
建议二:妈妈要有好习惯
妈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因为这些习惯,也耳濡目染着男孩,使男孩在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同样的好习惯,而这,将使男孩受益一生。
4岁的贝贝上幼儿园后,变得越来越懂事了。每晚睡觉前,他都细心地脱下衣服,并把衣服仔细叠好。有拉链的衣服拉上拉链,衣袖缩在里面了,就拉出来理一下,最后折叠整齐,有序地放在床边。妈妈看着,心里暗暗高兴,觉得孩子上了幼儿园,不光学到了各种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一天,贝贝突然说:“妈妈,你睡觉前怎么不把衣服叠好呀,随便乱丢衣服可不好。”妈妈的脸立刻红了,从此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决心给孩子留一个好印象。
正衣先正冠,正人先正己。妈妈期望男孩有好习惯,首先自己要修炼品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要与自己的懒惰作斗争,才能最终成功养成。
建议三:妈妈要有好心态
孩子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父母的影子。如果妈妈对待生活的态度消极抵触、不满、怨声载道,男孩就会感觉生活变成了灰色,当然内心很难快乐起来了。
林林是个可爱的男孩。林林有时跟着妈妈出来玩,邻居们看他可爱,总喜欢抱抱他、逗他玩,可是他除了妈妈和保姆外,谁都不让碰,更不会对人笑,对邻居的亲切问话也不搭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知趣地不理会他了。
原来,林林的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很少回家,家里平常只有妈妈和保姆。而妈妈每天要上班,照顾她的人主要是保姆。林林妈妈在家里家外,总是抱怨丈夫不在家,对她们母子关心不够等。妈妈这种不开心,无意中影响了林林,他变得闷闷不乐,脸上失去了笑容。
妈妈对待事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做一个快乐妈妈,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里遇到困难,都要把情感发泄暂且放在一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一定可以解决的,同时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乐观地看待生命中的一切,成为孩子乐观自信的榜样。
妈 妈不在,孩子更乖?
妈妈不在,孩子更乖?**马上两周十个月了。从出生到现在,他与我的分离情况如下(指夜晚不和我一起睡而由他人带):
大约一周二的时候,断奶期间,放在保姆家三天;
两周岁之前,偶尔一两次,我有事,晚上将他留在保姆家没有接回来;
去年国庆节,我和姐姐妹妹一起去桂林旅游,将**留在我妈妈家过了四天;
去年年底春节前,两周二三的时候,**先随公婆回乡下老家五天;
今年4月底,**再回爷爷奶奶家呆了一整周。
几乎每一次的分离,他似乎都表现得比较适应。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哭闹不休。即使有哭,也很快能在安抚下平静下来。而且,没有和妈妈在一起的**,表现也真是可圈可点,活泼可爱,会自己玩,而且也很守规矩。相比我带着他的时候,似乎更成熟懂事得多。
于是,每一位临时养育者,尤其是我的公公婆婆,最爱说的话就是:“你不在,孩子更乖!你看你一出现,他就又爱哭又不听话!”
果真,妈妈不在,孩子更乖吗?
应该说,我不在的时候,**确实是很“乖”的。有礼有节,活泼可爱,很会自己找乐子。妈妈不在,孩子为什么会更“乖”?其一,因为孩子其实最懂得审时度势,他会因为妈妈的不在而更注意自己的行为,以求得别人的接纳,保证自己的安全;其二,妈妈不在,意味着孩子有了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这个机会让孩子欣喜,他们会在享受新奇的生活时暂时忘记妈妈;其三,妈妈是最坚强的依赖者,也可能是孩子一切问题的包办者。当妈妈不在时,孩子失去了依赖,于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我安排。
不过,这只是表象,也只是短时的。
**离开妈妈去保姆家断奶,过程很顺利。但至今,他都留下一个“顽疾”,只要喝牛奶,妈妈一定要陪在他身边,提供肚脐让他抚摸。这个让我倍感尴尬的习惯,是对我采取不人性方法断奶的最大惩罚。除此之外,只要有些时间没看到妈妈,或者是被我训斥批评,他也总是通过抚摸我的肚脐缓解焦虑寻求安慰。他的这个习惯足以说明,那三个晚上的分离,给他留下了伤痕。而不是什么妈妈不在他也很乖。
把**偶尔送回婆家,我可以获得难得的休闲,和老猫去过过二人世界,也可以和朋友去狂欢一番。不过我发现,这样的闲瑕时光,我还是得买单。因为**会在从别处回来我的身边之后,让我付出加倍的辛劳。最典型的表现是,他变得不肯和妈妈有须臾的分开。哪怕是从床到衣橱这样的咫尺之遥的分离,也能让他失声痛哭。夜间转醒的次数也明显要增多。通常,他离开一周,回到我身边后也需要经过一周后才能重回过去的模式。我戏称**这是在索求“补偿”。这也是我不在时,**很乖,但我一出现,他就变得爱哭爱闹的原因。他在发泄我不在时的委屈和不满,同时,又在索回妈妈每天应该给他的幸福与关爱——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个“大宝库”,一旦妈妈出现,孩子总会想着要过来取点什么才高兴。这种“妈妈不在,乖,妈妈回来,闹”的现象,能说明的只是,孩子没有真正适应与妈妈分开。
所以,绝不意味着为了让孩子更乖,可以让妈妈缺席。
事实上,孩子是终究要与父母分开,独立生活的。但是,何时分?如何分得更没有“后遗症”?很值得思考。
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孩子起码要在三周岁之后,与父母分开才比较可行。而且只能是短期、适当地分开。
前一次,我和老猫把**送回婆家,准备让他在爷爷奶奶家呆几天。临到我要走时,大家都很担忧:**能同意吗?**的两个表哥们甚至开始出各种主意:舅妈,我们带他去玩,然后你赶快躲走……公公也说:“我看根本留不了,他肯定会闹……”婆婆更是很着急,因为她担心**不肯留下的话,我们肯定会带走他,那她又要空欢喜一场。
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我抱着**和他轻声交流了几句,然后,他主动去找奶奶抱起,和我愉快地说再见。**的表现让公公和婆婆都挺吃惊,觉得我似乎施了什么魔法一样,把**如此轻松地“搞定”了。其实,所谓的魔法,就是我一贯以来坚持的给孩子安全感。我认为,有安全感的孩子,分离会容易得多。当然,这种安全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时半会,而需要持续而真诚的给予。
而妈妈,是最能给孩子安全感的人。那是无法缺席的。更确切地说,对孩子来说,就算妈妈不在眼前,那也一定是在心底的。
一旦孩子能够做到妈妈在也一样,妈妈不在也一样(或者妈妈不在,但稍加安抚就能自如,事后也不会索要补偿),那我想这个孩子应该是长大了。
假如孩子仍然是妈妈不在,乖,妈妈一回来,闹,那么,只能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太长时间地与妈妈分离,不可强迫。
假如在特殊情况下,父母必须把孩子临时寄给别人代为照顾,那么除了要提前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哪怕几个月大的孩子,也得履行这一过程),在接回孩子之后,还要对孩子的缺失感进行充分的补充与满足,而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妈妈不在,不是好好的吗?回来了你反而更闹!”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导师。最近,看到一篇母亲写给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孩子的信,字里行间是母亲在人生问题上给孩子的金玉良言,一起来看看!
写这信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你正站在人生节点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时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开启。
第二,有些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第三,彼此约定:我们好好工作,你好好读书,谁也不让谁操心。
01
不管大小,一定要有目标
人可以没有伟大理想,但不能失去目标。我们都知道学习辛苦,但孩子,你也应该明白,上课、作业、考试,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
多年之后,我希望你感激现在这个拼尽全力的自己,而不是徒然悔恨。
02
用心打磨自己的性格
在家里,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皇帝,但在学校,“皇帝”太多,没人有义务处处照顾你个人的小情绪。
即便你的成绩优秀、才艺出众、表现出色,能够让人真正喜欢与你交朋友的,依然是你的热情、善良等等好品质。
03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在学校,学习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好却体质差,这是顾此失彼。
有人说,人生在世总要被比来比去,10几岁比成绩、20岁比学历、30岁比能力、40岁比阅历、50岁比财力、60岁比体力、70岁比病历……
但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要比身体!所以,儿子,好好锻炼吧!
04
坚持,坚持,再坚持
一个人的未来由知识、能力、态度决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增长,而态度却由习惯养成。你在良好习惯培养上,有时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端正态度还来得及。未来,我希望你所做的一切,是既利已又利人。
05
既不自傲也不自卑
在你的一生中,也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爸。不要以为世界少了自己,地球就转不了,不要以为个人渺小,就自我放弃和抛弃。
06
朋友是能和你一起哭的人
如果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前行,那么你一定是幸运的。不妨找一些比你强大、比你优秀的人做朋友,这样能够激励你奋进。
当然,还要记住,朋友要以诚相交,在朋友落难时,要尽自己所能施以援手。与自己一起笑过的人易忘记,与自己一起哭过的人最难忘。这就是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07
爱情那些事,适合就好
早晚有一天,你是要谈恋爱的,我以过来人身份忠告:花前月下漫步总是美好的,甜言蜜语更是迷人,可别忘了现实中还有风霜雨雪。
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就这样的心理,就好。
08
父母的这些小心思
为人父母,谁都渴望与子女的距离短些,但随着儿女的成长,属于你们的天空肯定会越来越广阔,与父母的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也肯定会越来越远。做父母的,当然特别在乎自己到底能够占据儿女多大的天空位置!
因为,父母的天空与儿女的天空恰恰相反——随着一天天老去而变得愈来愈小。我凡人百姓,同样拥有大众情怀,同样在乎你是否常在身边。儿子,父母的心,你是否读得懂?
09
永远不要去计较得失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得意,也不可能永远失意,得意时,你要清醒,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比自己厉害的人,要记得自己的渺小;失意时,不退缩,坚持下去:过去是怎样走过来的,现在就怎样走过去。
10
家,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亲人是缘分,这辈子,即使无法与你一路伴行,但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总会想着为你遮风挡雨一程!即使无能与你一路并肩作战,但在艰难险阻的时候,总会想着与你一同分担苦痛!
这辈子,无论我们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
爸妈,请不要做孩子的权威
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个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们在为孩子付出,为孩子负责,这都是他们自视权威的表现。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可笑的,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他开始谈恋爱,开始对异性感兴趣,而这个时候父母就介绍自己的经验了,他们有的禁止,有的介绍自己的经验,但问题是你自己的亲密关系,你搞透了吗,是的,你谈过恋爱,你多活了几岁,可是你并不明白爱情,在你的婚姻当中并不感觉到幸福,你拿什么教,你有什么资格教,你不如老老实实的讲一句“我是有一些经历,但我现在也不太懂,我说的只是我认为的,你不必太相信我,请相信你自己,请你自己去探索”,这是非常基本的诚实。但是可能是文化传承的关系,父母把自己看作权威特别的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当父母把自己看作权威的时候,他会无形当中让孩子对自己产生非常不好的一个自我感觉,自我形象,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父母的互动当中,他感觉到自己是被动的,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匮乏的。这三个自我形象都是非常压抑自尊的,请允许我说一句重话:孩子整个人生的开展都是基于他最深处的自我形象的。当然,这是可以改变的,但要想改变,必须先要看到。
先说被动吧,就是我的生活我说了不算,几乎所有事情我都说了不算,我都没有办法,我没办法做我自己,因为别人怎么怎么样,而他的这些感受和信念又会创造他的人生境况。你看我们身边的大人,他们同样感到自己是被动的,只不过被动的对象不同,但是那个感受和经验是一模一样的,没办法,我有这样的老公我怎么办呢,没办法,我不上这个班,那我怎么活呢,没办法,我有孩子了我怎么办,没办法,我小时候父母那样对我,我没有被好好的对待过,那我不懂得爱自己,没有人教过我,所以我就不懂得,我没办法。
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童年产生了那个自我形象,被动的生活着,没有什么比这更遗憾了。因为被动,你是受者,所以你不需要负责,所以你可以去指责,所以你可以去抱怨,因为你是被动的呀。但那个生命的真相,我们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所有的境遇都是我们在内心创造出来的,一个深信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不相信自己有价值的人,他在生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就总遇到不爱他的人,不重视他的人,忽略他的人。一个不认为自己重要的人,他在各种情境当中,他就不去表达自己,不去尊重自己的意愿说是或者说不,然后别人看到他这样,就以为他什么都可以,所以也就替他做决定,他又再次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再次感到自己不重要。
我们父母总希望孩子能为自己负责,有责任感,但是你要想孩子有这个责任感,能为自己负责的话,你得让他说了算,为自己负责包含两部分,第一,我说了算,第二,结果我认,无论是什么结果,那是我的选择,我承担。很多情况下,人们重视的是后面,你要承担你的结果,但是不允许人家说了算,可是你不允许人家选,你怎么让人家负责呢,每个人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把人的一生如果作为一个故事的话,那么这个故事的根源就在于他小时候没有体验到自己说了算,不懂得自己怎么选,不懂得自己可以选,也看不到其实自己是无形中做了选择的。
什么叫无形中做了选择呢?就是说我无形中把主权交给了别人,主权是不会失去的,主权不存在失去,也不需要捍卫,它只需要使用,但是很多情况是父母没有给这个孩子体验自己主权的机会,这个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有主权,他不知道就没有使用,而别人代他做决定呢,他同意了,这实际上就是无形当中把主权交给了别人。
我们再来说弱小。权威的一个含义就是强大,如果父母自视为权威,他就必然自视自己比孩子强大,他视自己为强大,那么必然视孩子为弱小,必然视孩子为无力,从身体的层面来讲是这样的,这很明显,但是生命不是身体,生命本质是心灵。有一部电影叫《屋顶上的童年时光》,非常难得的阐释了这部分,因为在那里面呢,你就会感到大人们原来是这么慌张、这么脆弱,而孩子是那么沉着,并且把什么事情看的都明白,到最后是儿子来安慰爸爸,爸爸在儿子怀里痛哭……爸爸开始还当爸爸,装的若无其事,结果很快在孩子怀里痛哭。如果你有意了解这部分,这部电影是个很不错的一个体现。
实际上孩子和我们本质上是平等的,在心灵上是同等的,他一点都不比我们笨,父母关系不好了要离婚,怕孩子知道了伤心,瞒着孩子,其实孩子早就知道,父母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怕孩子受影响,可是孩子早就知道你们关系不好,早都知道你们彼此之间不相爱了,因为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低,他不受这些观念的束缚,他的直觉特别敏锐,而且孩子感受事物的话,就经常是比父母更清澈。
我有一个朋友他学心理成长,花好多工夫,有一天他的父母吵架了,在客厅里吵的很凶,然后他就在自己房间里想怎么办呢,我应该怎么做,我怎么说比较好,我怎么说比较有效,他就在那想,在他还没有想出自己所以然的时候,他的4岁的女儿说“我得出去管管”。然后她就走出房间,对外公说“姥爷,请你到你的房间待上10分钟”,转身又对外婆说“姥姥,也请你到你的房间待上10分钟”,而两个吵的不可开交的老人,当看到孩子这样的时候,居然真的听了,过了10分钟之后,大家冷静的想想就不吵了,有什么说什么了。你经常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有智慧的,固然有的时候是童言稚语(因他缺乏知识),我们大人还把孩子那种话当成段子来笑,可是人家孩子有的时候说的话非常的有智慧,也非常的朴素直接,比我们大人们绕来绕去说不清楚要好太多了。
事实上,父母能够灌输给孩子的,也不过是他自己曾经被灌输的,未必是他真正理解的。爸爸有外遇了,妈妈生气,儿子来问爸爸“爸爸,你怎么惹妈妈了”,爸爸说“你太小了,说了你也不懂”,儿子说“你现在这么大了,那你懂吗”,爸爸无言以对。
第三个影响,就是匮乏感,自我价值的匮乏感。
在父母的权威下,小孩子很深的感觉是,别人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别人,所以别人有价值,我没价值。这是一个孩子人生之初最大也最普遍的一个误会。
很少有孩子有机会听到“孩子,谢谢你的存在,有你,我非常高兴,我非常享受能够照顾你,你带给我很多的快乐和满足”。尽管这是真相。
传统的父母通常讲的是“我都是为了你,你看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我为了你我都不离婚,我为了你我都不嫁人,为了你我省吃俭用,你不能对不起我”,所以,孩子感到被别人需要才有价值,需要别人没价值,需要别人是很难堪的,好像欠了别人一样,怕人家拒绝,而不敢说,人家答应了,又觉得欠了人家,怕自己还不起,需要别人成为了我们的脆弱,当我们表达需要的时候成为脆弱。因此,后来的人生中充满了求的心态,比如求职、求爱,求爱还要单腿跪地。当我们需要别人的时候,我们常自感卑微,我们很难感到别人也需要我们,我们其实也是在贡献。所以,年轻人总卑微的渴求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也在帮助那个机会也在为那个平台贡献,当初大名鼎鼎的姜文拍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海选演员,夏雨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生,全世界都觉得姜文给了夏雨神一般的机会,可是,没有夏雨,这部电影也不会这么精彩,整部电影获得最高奖项也是最佳男主角,姜文给了夏雨神一般的机会没错,可是,别忘了,夏雨也给了姜文神一般的机会。
实际上给和受是同一回事,给可以爱,受也可以是爱,它们都是一体的。但是那个误解影响非常的大,就是人们觉得自己需要别人,自己不够好,要让别人需要我,要为别人做,其实父母们这样讲的时候也是因为他自我价值感缺乏,他们才这样讲的。所以当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他就总用他能为别人做什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什么都不做,他就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别人特别需要他,他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别人不需要他,他就感到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没用,那种感觉太痛苦了,以至于人们为了让别人需要他,有时候回去削弱别人的能力,在意识层面他不会这么想,可是潜意识里面,他害怕对方离开,害怕对方不需要他。父母对孩子常这样,夫妻之间也常这样,一方强,另一方弱,然后强的就一直批判弱的,然后就告诉他“没有我你行吗,还不都是因为我”,这些都是自我价值感匮乏惹的祸,都是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话就没价值了,那个感觉太难受了,相反,别人需要我,我多么优越,我多么好。
当一个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本来的价值的时候,原本就有的价值的时候,他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去让他显得有价值,这包括我们刚才说的“为别人做,让别人需要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常见的方式,就是我成为一个什么角色,我是什么,我是一个老板,我是一个大款,我是一个领导,我是一个美女,我是一个作家,我有成就,我有名声,我有地位,我有权利,他就用这样来去填充自己的价值,因为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是非常可怕的一种感觉,没有人能够去长时间忍受那种感觉,所以就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拼命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的匮乏,还有一种就是感受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出于真正的自己,然后自然的呈现自己。没有呈现自己也有价值,一杯水没有人喝,它也是水。但是呢,他一旦感受不到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他用尽方法来从外在感受自己的价值,用关系,母以子为贵,我不行,但是我孩子行,妻以夫为荣,我是谁谁谁的太太,用关系,用成就,用我是一个什么的社会身份,用我拥有什么财产、权力或者什么,其间都是社会某种价值观的认可。
而社会是不承认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社会的那个价值观和生命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社会的价值观是除非你表现出来,否则你不算数;生命的价值观是重要的是你的存在,不是你的表现,你的表现只是一时的状态,你的整个存在比你的表现要大很多很多。有一个我自己非常讨厌却很普遍的观点:孩子什么都不是。这种观点觉得,孩子算什么呀,孩子就是一个小孩子呗,可是,这种对孩子的轻蔑,就是对生命本身的轻蔑,你感受不到一个孩子的价值,就是感受不到我们每个人本来存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
因为从身体的意义上讲,从社会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作为一个孩子,还是作为一个成年人,那个区别是非常大的,但是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讲,从心灵上的意义来讲,我们作为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到我们现在,那个心灵的部分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始终是无限的。当我们奉迎每一个社会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拍一部电影,我会想我拍了有人看吗,别人会怎么看,这个是奉迎社会,通过别人的认可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是很忽略和轻视自己的。出于生命本来的创造是什么呢?我有一个感受要表达出来,我有一个理解要表达出来,我看到一些东西,感到一个东西,我要说出来,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选择,我不干涉,但是这是我要做的,那我只去做这个。而当这样去做的时候,他拍出来的电影常是一个经典的作品,它可能畅销,也可能不畅销,但它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出自你生命的体验,故而有生命力。
李安讲过一句话“我们拍电影是要给人家看的(我们提供一个东西让人家可以看到),而不是看人家的(那个意思就是说不是看人家喜欢什么就去拍什么)。当我们接触不到自己本来存在的价值的时候,我们自然没有办法相信自己,我们只能相信社会,那么我们也自然就会奉迎社会了,大量的追风,大量的模仿,大量的炒作,这都是一时的热闹,都没什么生命力,而真正有生命里是出于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无论哪行哪业,任何真正有成就,真正有生命力的都是后者。
所以没有人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的。没有人是匮乏的,生命本身是无限富足的,生命本身含有无限的可塑性,无限的智慧,和最纯然的爱,还有无尽的创造。它本身就是富足的,但是人可以感受不到它,人可以不看生命本身就有的神圣属性,而出于某种社会的评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限的、匮乏的、卑微的人,而感觉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重要、自己没能力甚至一无所有,然后出于匮乏而去谋求,而不是出于富足而去贡献,出于不自信去逢迎,而不是出于爱和信心去创造和改变。即便他们看到有人活出了生命的可能性,出于爱、贡献和创造的可能性,他们也会说,这世界上有几个乔布斯呀,有几个韩寒呀,咱就一小人物儿,别做梦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当作一个纪录片,最初的那个动因就是他在亲子情境当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去谋求别人赋予的价值,而没有机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就感到自己是匮乏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