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时时刻刻为孩子代劳
发布时间:2020-11-06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 请不要时时刻刻为孩子代劳xx宝这几天总是要喝果汁,是自己动手榨。今天榨完果汁,喝完就进房间玩去了,杯子,刀子扔一桌,当然机器也没清洗。奶奶自然而然地正要收拾,我及时制止了她,对xx宝说:儿子,请把你用过的东西清洗了,你自己可以洗的很干净的。你三岁就会洗你的袜子了呢。xx宝一听,出来了,高兴去洗了,我在厨房做饭,他清洗完,自己装好机器,然后还摆个型,拉我去看,我大大夸赞一番:看吧,我说你能行的,洗的多干净,还给摆整齐了,下次可以直接用了。xx宝很是得意。这几天我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注意奶奶为他代劳的时候,就提醒xx宝:儿子,你自己做的很棒的,你自己可以做得到的。xx宝都很乐意的接受了。妈妈群里的姐妹个个经验丰富,在我发牢骚,自从我家奶奶来了之后,xx宝一下子又变成了一个小宝宝,只差没有喂饭了。姐妹们说,你管不得别人,只能管自己的孩子,当老人为他做他能做到的事情的时候,告诉孩子:我自己来,我自己能做得到。经过这几天的观察和实践,事实真是这样的,这样一说,还激发了孩子的自信:我能做得到!还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因为你也信任了他。
不说爷爷奶奶了,很多妈妈也会这样,比如,孩子学吃饭的时候,怕弄脏,怕戳到孩子,于是夺过勺子开始喂饭;孩子摔倒了,正在努力试着爬起来,妈妈一步上前给抱了起来;孩子说口渴了,你立即递上杯子,给他盛好饭,吃完收拾碗筷,帮他捡掉在地上的饭粒。妈妈们觉得这都是理所当然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却忽视了一点:你不知不觉的包办代劳,给孩子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好。甚至你在洗衣,做饭的时候,孩子说:妈妈我来帮你吧,你却说:一边玩去,你洗(做)不好。因为怕他太麻烦。
孩子,你自己可以做得到,这真是一句赞语,对孩子充满肯定和信任,也是让孩子体验自己价值感的好时机。我们不用报怨老人总是不改包办的坏习惯,只要教给孩子,他自己能够做得到,他自己行,孩子就会自觉去拒绝代劳的行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捣蛋请不要第一时间责骂
当孩子调皮捣蛋或者总让你生气时,请不要第一时间责骂孩子!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坏,看完这8个孩子,真心觉得孩子们的心灵像水晶!请永远也不要伤害他们。
对着墙壁唱歌的孩子
一对夫妻离婚了,哥哥归爸爸,妹妹归妈妈。奇怪的是,跟了爸爸的小男孩每晚都要唱歌。一天晚上孩子对着墙壁唱歌,唱了一首又一首,好像永远也没唱完。在家里加班的爸爸心烦了,让他别唱了,男孩说:“妹妹每天晚上要听我唱歌才能睡着……”爸爸已经泪流满面。
在脏地上打滚的孩子
周末妈妈搞卫生,妈妈一边抱怨家里的灰尘总是扫不完,一边抱怨自己累得没人帮忙。在一旁玩耍的孩子突然躺在地上滚来滚去,白色的小T恤粘着地上的污水和灰尘,妈妈被孩子的举动气疯了,拿拖把要打孩子,孩子委屈地说:“妈妈,我只是想帮你擦地板让你不要那么累。”
将爸妈反锁在家里的孩子
爸爸跟妈妈总是吵架,愤怒中不止一次说要离婚。在一次晚上的激烈争吵后,第二天一早,两夫妻起床后发现被儿子反锁在屋内。妈妈打电话给儿子,儿子说钥匙已经全部被丢进臭水沟,当妈妈愤怒地质问时,孩子说:“只要门永远打不开,你们就永远也不会离婚。”还未听完,妈妈已经泪流满面。
往口袋里放鸡腿的孩子
在一次为贫困生组织的郊游活动中,午餐是每人一只鸡腿、一只汉堡包和一包薯条。可是一个年轻老师发现了奇怪的一幕:一个小男孩总是趁人不注意,偷偷将面前盘子里的鸡腿、一半汉堡、薯条放进了胸前的口袋和裤子上的口袋里。当老师走到了孩子面前,孩子似乎被吓住了,他紧张地看着老师。老师说你这样会浪费食物的,孩子说:“不会浪费,我答应了妹妹,要把今天最美味的食物带回去给她吃。”
固执让妈妈生气的孩子
放学铃声响了,妈妈去接女儿,但是女儿不肯回家,心情不好的妈妈也没问理由,转身就走。走着走着后悔了,回去找女儿。只见女儿在跟老师愉快地聊着,走近时发现老师满眼泪水。老师说:“你养了一个好孩子”。原来女儿放学后执意要等老师,因为老师2岁的女儿生病了要做大手术,执拗的孩子一定要将自己不舍得花的5.5元零花钱捐给老师。
把雪糕甜筒藏在床单的孩子
妈妈下班后整理孩子的床铺,一掀开被子,发现了一只已经完全融掉的雪糕甜筒。妈妈怒火中烧,走出房间打算教训一下女儿,这时孩子刚好从外面回家,一进门就跟妈妈说:“妈妈,爸爸总是把雪糕甜筒吃光,我悄悄藏起了一根给你。”妈妈的怒火熄灭了,这么好的孩子自己怎么会教训她呢?妈妈抱了抱女儿,说:“谢谢你对妈妈这么好!”
往汽车丢石头的孩子
清晨,一个女人出门,远远看见一个熊孩子在路边朝自己的汽车丢石头,她怒不可遏地快步上前,一把揪住熊孩子的耳朵,质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惊恐地说:“有只猫咪在你车底下,我想把它赶走,我的猫咪就是这样被汽车碾死的……”女人往车底看,竟然是自己深爱的小花猫,随后轻轻拥抱孩子说“谢谢”。
躺洗手间睡觉的孩子
孩子的妈妈癌症去世后,爸爸总是酗酒。这一天晚上又喝了个伶仃大醉回家,到洗手间洗澡时一头栽倒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大吃一惊,因为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躺在自己身边,身上的小衣服小裤子都湿了,一只小手搂着爸爸的脖子正在酣睡。爸爸心疼地摇醒孩子问为什么要在厕所睡,孩子说:“妈妈说了,爸爸身边没人会孤单,我这样做爸爸就不孤单了。
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这5个时刻
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这5个时刻
01
你给他全部关注的时候
实际上,这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高质量陪伴。每位父母都认为自己足够爱孩子,为他努力工作、加班奋战,累趴了还要陪他玩游戏…但在孩子心里,也许情况并非如此。
我无数次看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孩子在一边玩,大人在一边打电话或和其他人聊天,以至于孩子反复重复一个问题却毫无回应。要知道,孩子是很聪明的,陪伴时你是否专心、专注,他一目了然,而如果我们老是以散漫的状态陪孩子,他只会感受到你的敷衍和应付,而不是爱与关注,又怎么能记住呢?
想起一句话“你能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你的时间。因为给了时间,就等于给了你永远拿不回来的一部分生命。”
其实,孩子只希望父母跟他在一起的时间能真正属于他自己,你的眼里只有他,他的眼里也只有你,彼此享受这个"身心在一起"的美好时分。
02
你让他感到安全的时候
“孩子会记住你在床边为他们驱赶‘怪物’后的安稳,或在噩梦之后拥抱他们的安心。但同样,也会记得你脾气变得像怪兽一样让他们担心恐惧的时候。”
孩子的世界里,总有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害怕打雷,别简单的丢一句,“打雷没什么可怕的,胆小鬼才怕呢!”,但其实越这样,孩子就越惊恐不安。当然,也不能和孩子一样害怕,抱在一起痛哭或躲在门缝里……
这时的正确做法是保持心绪平和,让孩子知道有爸爸妈妈在,什么都不用怕。或是体会他的感受,告诉他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害怕打雷,长大后就不怕了。如果你还是个学霸,不如给他科普一下雷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楼顶的避雷针如何保护我们的安全…当他明白雷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哪些情况下不会带来危险时,整个恐惧警报就解除了!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孩子需要克服的外界恐惧已经够多了,你就别再时不时变成一头怪兽增添恐惧气氛了。
03
你和另一半相处的时候
“孩子会记得父母相处的很多细节,无论是亲昵甜蜜还是争执吵闹。”
从生理上讲,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他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这超越了对一切事物的渴望。
心理学家说,如果夫妻双方老是把另一半的缺点挂在嘴边,那么孩子反而容易养成这些缺点。
相反,当我们称赞或尊重对方的优点时,孩子也会往好的信息方面去连接。
04
你的肯定和批评
你对孩子的评价,会象种子一样深埋在孩子的心里,就像《时代》说的那样,“孩子的心像水泥,早期的印象会固化一辈子,在成年后,即使花数倍的精力,也不见得能修正过来。”也就是说,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我们肯定或批评他们会记很久、很久、很久。
从现在开始,在每次话到嘴边时,稍加思索吧!记住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而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做对的事情。
05
你的家庭传统
“孩子们都喜欢不期而至的惊喜,但对可预测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动更是记忆深刻。”
其实,家庭传统不一定是盛大的节日,但也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它可以是每周日去祖母家吃晚餐,每年一次的徒步旅行,爸爸生日时必做的一道菜等等。
而孩子对这些家庭传统的记忆超出我们的想象,记得我们家从前年开始,在圣诞节会和孩子一起玩一个自制的家庭游戏,今年因为有别的安排就忘了。但之后某天孩子突然说,“啊!我们今年圣诞节没玩那个游戏,那可是我们家的传统啊!”
所以不要小看了家庭传统对孩子的影响,至少,这会成为他美好的童年记忆之一,也会让他长大后想家时回味不已。
育儿:家长要时刻记住自身的责任
育儿:家长要时刻记住自身的责任最近经常看新闻,听说某某少年又成谜于电脑了,某某少年有打架斗殴了,某某小孩又因为没人看护跑到什么地方出了事故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家长没有尽到责任。
有时候我在想,家长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孩子大了,已经有手有脚,也有自己的思想了,不能什么都是家长的责任吧,而且家长根本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很多家长其实都是一心都是为了孩子,不管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可是经常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冷言冷语,做家长的也无可奈何啊。有时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是,是不是家长的责任呢,当然是,家长的责任不是当时看见或者管好孩子或者制止孩子做什么,而是从小要好好教育孩子,在他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跟孩子讲道理,有什么孩子不懂的或者做错了的,要及时帮助孩子给纠正,让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些家长不懂得如何跟孩子沟通,孩子一旦做错了,直接就破口大骂,有点甚至是抬手就打,总抱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想法,觉得打了后孩子就一定会改,就会知道错了,岂不知孩子反而会更叛逆了,以后家长想要说什么话或者想跟孩子沟通都困难了。有些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出了事情就怪这个怪那个,功劳全在自己身上,错误全是别人的,这样的孩子以后看了父母这样的反应也跟着就成了这样的人,一旦学习不好,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情都会找理由给自己开脱。
我也经常反复的问自己:说的这些你都做到了吗?还是只是说说而已,自己的孩子又成了什么样子的呢?我承认,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没有做到,孩子一个人,没有什么可以玩的,经常来找我陪她玩,可是我也会找借口不去陪孩子,总觉得应该让孩子独立,或者什么的来拒绝孩子。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都要用一颗冷静的心去对待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如何做人才是父母亲最大的责任
平时要不要看着孩子写作业
我先说声抱歉。我的孩子还比较小。但我是一名教师,初中数学班主任。我对于这个问题,有我自己的见解。诸位家长要知道,每天的课程表所安排的课程,几乎都是新授课。而复习课和习题课,相对较少。
而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讲授新知识。作业的布置在新知识之上,考试的难度在平时作业之上。
孩子为什么要写作业?一个是巩固新知识,二是查缺补漏。
那家长是否应该看着孩子写作业?
我认为很必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大多数孩子没有查缺补漏的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了。
你肯定会问那老师干嘛?
老师批改作业,但有些时候,是真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一道又一道,一个人又一个人去指正。
那最后孩子出现漏洞,真的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也会影响一个家庭。
很多孩子,作业非常不认真。我每天都会批改大量作业。有些孩子,选择题填空题挑选简单的做,大题不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越来越学不会,恶性循环。
那家长如果可以帮忙辅导和要求的话,就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我们老师没有推卸责任。但是孩子是自己的。她的未来好了,我们跟着幸福,她的未来不好,我们跟着闹心。
所以,我建议家长看着孩子写作业。
不要看着孩子写作业,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会让孩子讨厌学习,你可以检查孩子的作业,可以纠正作业的错误,但请给孩子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觉得学习也是可以放松的来学习!
如果经常看着孩子写作业,孩子的内心不像大人,他想不了那么多,他的内心非常简单,用大人的思想来理解就是说无压力的做事情,你越监督,他越有压力,会越来越讨厌学习,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作业,家长做辅助作用,可以检查作业,批改作业,纠正作业,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习惯需要家长来教,越早的让孩子学会自主自觉,对孩子的学业会有帮助!
走的家长可能觉得不监督孩子写作业,他不好好的写,请注意,这不是孩子的问题,玩是孩子的天性,你不能强行改变他。你要用办法教导,老师只是起到一个教书育人的道理,怎么样实行这个道理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家长是要比老师的责任更大!
教会孩子怎么做作业,怎么改错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该玩的时候不要让锁着孩子,还写作业的时候不要惯着孩子,这都是每个家长要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思想,做什么事情之前,要事先问一问孩子,不要总是用大人的思想来想孩子,殊不知可能那时候的孩子,内心里已经有抗拒家长的念头!
这个还要看具体的情况:如果孩子比较小,当然是希望家长能腾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做作业学知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有互动,在孩子不懂的情况下也不要马上告诉他答案,而是和他一起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等方法去寻找答案,这是需要家长付出耐心的而且要坚持。对于比较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去思考,他们会在没有头绪的时候也许开个小差或者看眼小说,如果家长在旁边他们会有压力有叛逆,当然,好学生是不用父母操心的,如果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来说看着也是没用的。总之还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想法,可以直接问他们需不需要陪伴着做作业。有时候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忽略了他们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我觉得不要看着孩子写作业,有几点原因。
1.看着孩子写作业占用父母的时间
2.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你小时候父母没盯着你看作业,你问问其他小朋友就知道
孩子最不可爱时,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孩子来到我们生命当中,不是为了让我们教育他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天气暖和的日子里,每次接儿子放学,我都会带他去学校旁边小区的游乐区玩一玩再回家,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大部分都是跟他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打打闹闹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因此我并不在意小朋友间那些所谓“矛盾”,唯独对儿子某些稍具攻击性的行为感到头疼,比如不经别人同意就拿人东西,还死活不还。所以每次去玩耍之前,我都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许随便动别人东西。但尽管这样,依旧会出状况。
一天儿子去玩,我照旧坐在一旁看书,不经意间抬头,发现滑梯上儿子正跟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纠缠在一起,儿子高高地举着一个玩具,小男孩在哭。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是儿子借了小男孩的玩具,小男孩要回家了,儿子却不愿意归还。小男孩的家长倒没生气,只是不停地对儿子说:“这是弟弟的玩具,你看弟弟都哭了,你是做哥哥的,怎么能这样呢?……”看到这个场景,我有些尴尬,赶紧叫儿子归还玩具,但小男孩越哭,儿子就越不给。于是,我抓住儿子的手,盯着他的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尽量平静地说:“把玩具还给弟弟,否则我们立刻停止玩耍,回家。”儿子盯着我看了几秒,突然“哼”地一声,把玩具扔到了地上。
我顿时火了,但我又不想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于是我说:“我告诉你:第一,你这样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第二,下来把玩具捡起来向弟弟道歉,第三,马上回家。”谁知儿子不但一点不配合,反倒满脸怒容。我接着说:“我数到十,如果你还不道歉,也不下来,我就自己走了。一,二……”十数完了,儿子还是没反应,我立刻掉头就走。我知道,他一定会追上来。
果不其然,我走出不到二十米,儿子就追了上来,他刚靠近我,就在我腿上、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拳。我回头瞪他,他不敢动了,我转身,他就又追上来打我,反复了几次之后,才乖乖地跟在我后面走,但只要我回头看他,他就扭头不看我,伸手拉他,他也不理。
我一直认为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可以那么平静地处理,实在可圈可点。
第一我没有当众斥责儿子,维护了他的尊严;
第二我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我让他明白有些规则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
可后来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看法……
还是在那个游乐区玩,儿子哭着跑过来,说有人推了他一把,他差点从滑梯上摔下来,吓坏了。推他的那个小男孩赶紧跟了过来,紧张地跟我说:“阿姨,我不是故意的……”看着两个孩子,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的无助!挨欺负的有委屈,犯错误的有恐惧,他们到我面前来,就是希望我能够给他们爱,而不是告诉他们:你错了。
我伸出手抱住了儿子,放弃了从前“男子汉不哭”、“勇敢一点”的说教,只是告诉他:“妈妈在。”我又摸了摸那个小男孩的头:“没事啊,别怕。”很快,儿子就不哭了,主动离开我的怀抱,两人又拉着手疯跑去了。
看到了这一点,我想起了上次的事情。我懂得了儿子当时的愤怒与无助,懂得了属于他的那份恐惧和心痛。数数那种方式给他带来多大的心理冲击和伤害,我无法体会,他跑过来踢我,只是表达心中的恐惧:妈妈是不是生我的气了?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我真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可以回到当时的场景,能够抱一抱儿子,并对他说声“对不起”啊。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下次还发生类似的事情,我想我会这样处理:
1、不给他贴任何标签;
2、带着爱意告诉他:你准备好了再下来,妈妈等你。
3、替他道歉。
4、拥抱他,然后启发他去学习刚才发生的事情。
孩子闯了祸,本身就是紧张而害怕的,为什么一定要立刻逼他们立刻了解所谓的事实呢?先替孩子道歉,则是用主动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其实,只要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允许和爱,孩子自然会调整所谓的偏差行为。
关键是,身为父母,能做到无条件的爱吗?
想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先得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因为水满自溢呀。所有你不能接纳孩子的东西,都是你不能接纳自己的东西而已。所以,感谢孩子吧,他们是生命最宝贵的礼物,他们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不是为了让我们教育他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后,孩子就会朝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
这份礼物,你看懂了吗?
任何一个问题的形成都是综合原因造成的,我们在接纳孩子的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及是否不经意间的“溺爱”对孩子性格行为造成的结果
通常一篇文章能给出一个或几个观点,却无法全面综合的剖析出所有问题及根源,而单纯的模仿处理方式也是很多时候家长反映我也照做了啊,但不好用啊……
就好比今天文中的案例,孩子抢人东西不还。家长在处理方式上,提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接纳这方面的反思。我们可以在事情过后,自己再深想一步,孩子这种抢东西的行为是偶然性的还是常态的?是属于缺乏正确的情绪表达能力还是由于平时在家中总享受“特殊待遇”而形成了“任性”的习惯
若属于后者,那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给孩子一个统一的“标准”,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言行一致,任何时候、无论家里家外都是相同的,他才能更清晰的感受到界限。否则,孩子在家中感受到的是“溺爱”下的放纵、任性,在外面又接收到不可以任性、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相互矛盾的多重“标准”,只会令孩子越来越迷惑、焦虑、暴躁……
给孩子真正的“爱”而不是“溺爱”,教养孩子是父母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一致、点点滴滴对孩子的影响、如水滴石穿般对心灵的滋养,而不是单独揪出一件事论对错。
为什么孩子哭时,你不能笑
为什么孩子哭时,你不能笑。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区里面两三个孩子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发生矛盾冲突了,开始吵架,互相抢东西,推搡,哭闹,甚至打架。周围大人的反应一般是如下几种:
一、“调停”:努力劝架讲和。有的家长能够就事论事地公平处理,但也有很多谦逊有礼的家长,不管是不是自己孩子不对,都会要求孩子“放让”,万一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可能还会当着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的面,狠狠地教训自己的孩子。
二、“看戏”:家长笑着看孩子打闹,不干预,不参与。小孩子往往会为了成人看来连鸡毛蒜皮都不算的事情吵闹起来,一吵情绪还都很激烈,大人看了,觉得幼稚,所以会笑,甚至还会说孩子“羞羞羞”。
三、“参战”:护雏心切又有点强悍的家长,可能会出面帮孩子讨个公道。有的家长会质问欺负自己孩子的孩子,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辱骂或者打他们。
孩子之间有矛盾冲突,大人应该怎么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三两句话不容易讲清楚。今天我想讨论的是“看戏”型家长,这类家长往往不会激起多大的争议,因为他们的行为似乎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自尊培养和行为塑造是有害无益的。
试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遇到困窘的时候,我们会希望别人笑着看着困窘中的我们,说“羞羞羞”吗?如果我们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某日不慎被小偷偷掉了几个月的积蓄,一个亿万富豪跳出来对我们说:才丢了这一点点钱,有什么好着急的,羞羞羞,我们会好受吗?会服气吗?
在大人的眼里,也许孩子和孩子的一切都是小的,孩子的追求,孩子的欲望,孩子的感受,也是“小”的。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玩具被好朋友抢了,表演节目不如好朋友招人喜欢,喜欢的巧克力被妈妈强制分给别人,妈妈只表扬别人不表扬自己,都是足以引起情绪急剧波动的大事。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孩子最在乎的人: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如果表现得对孩子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于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我痛苦,妈妈却不理解我的感受,她还笑话我,因此,她觉得我不好,她不爱我。
意见不一的妈妈也许会反对,说我们都是这样被笑大的啊,不也没事?我看我孩子还好啊,哭过以后照样玩。确实,没有哪个孩子会哭到天荒地老,哭完了孩子还是会回复平静,但是这时,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已经扎下了根。将来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要么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要么他们会哭得更撕心裂肺,好让大人的表情由笑转为严肃,直到大人关注到他的需要。在被嘲笑的过程中,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孩子也没能从自己和大人那里学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于是本来是一个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的教育机会,在大人的笑声中变成了一个打击孩子自尊,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增殖的过程。
如果爸爸妈妈们能够认同以上我所分享的,那么如下几条建议,在下次您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可以参考。
第一,如果您判断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case,孩子自己可以解决,那么您可以带着平静的心态和表情静观事态发展,或者干脆离开孩子的区域去做别的事情。
第二,如果您看到孩子之间很明显存在着欺负和被欺负的情况,而且孩子自己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您的介入,那么您的介入就要及时而迅速,处理的原则要公平而合理。公平和合理就意味着,对自己孩子执行的规则和对别人孩子执行的规则应该是一致的。
第三,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愤怒、伤心等)非常激烈,这个时候跟孩子讲任何道理孩子都很难听得进去,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可以采取的办法有:跟孩子共情,帮助孩子释放或者平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具体用哪些方法,怎么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
第四,规范孩子的行为也许需要奖惩,但最终我们希望孩子在一次次冲突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奖励和惩罚都不能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来运用,如何通过沟通来帮助孩子内化群体交往的原则和情绪管理的办法,才是父母最需要了解和熟练掌握的技巧。
终其一生,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
小鹿2岁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教会她人类是怎么穿袜子的了。
于是,老母亲耐心示范,小幼崽认真观看。
示范完之后,她满脸微笑地看着我,仿佛在质疑我是不是看不起她。
事实上证明,呵,愚蠢的幼崽。
第一次,她没有办法同时把5个脚趾头都放进去,总是套了这个,漏了那个,失败。
第二次,最后两个脚趾头没进去之前,就开始扯袜子,失败。
第三次,穿反了,脚趾头伸到了脚跟处,失败。
第四次,脚趾终于进去了!
但是...怎么都挪不到最前面,失败。
......
看到这个情景,我就在想,小马小羊生下来半小时就能站立小跑了,爬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生的幼崽,为啥2年了还不会穿袜子啊?
只是袜子啊......
好气哦!
不过想一想,她现在连大小便都无法控制,你还能要求她啥呢?
对不对?
于是我很温柔地摸着她的头,露出含糖量超标的微笑,告诉她,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
几天后,我从厨房出来,看到有个小东西背对着我,在沙发上鼓捣着什么东西,她太专注了,我走到她很身边时,她都没发觉。
天啊,她在练习穿袜子,而且已经成功穿!上!一!只!了!
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这种感觉,看到孩子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努力成长着,就很容易泪腺爆发啊。
再想想细节,想想那小背影,想想她用自己的小手独自撑开那有点紧的袜口,努力把自己的小脚趾完全放进去....
一想到这,我这个老母亲就会留下不争气的眼泪。
小鹿学会穿袜子的情景,将会永远储存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无法删除。
而小鹿呢?
时隔多年后,是否还会记得,曾经的一个晚上,她的母亲陪着她一起反复练习穿袜子的场景;
是否还会记得,她把穿着袜子的小脚伸到我面前时,我的喜悦和热泪盈眶;
是否还会记得,喜悦和热泪盈眶后我给她的大大拥抱。
美国《时代周刊》总结过,孩子一生中最能记住父母的五个时刻。
看到这种内容总会自身检视一下,回顾自身,回顾周遭,回顾过去的时光。
做父母的到底会给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什么,孩子能够真切地记住我们什么,我们也想知道答案。
1、你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刻
小鹿上一年级的时候被一个男孩欺负了,男孩把这件事当作玩笑话讲给了他妈妈听。
我和男孩妈妈互有微信,私下里关系也不错,后来她在电话里跟我道歉,并且说了这件事。
原来男孩觉得小鹿是个小胖墩儿,并且还当着小鹿的面嘲笑过她。
快要上课的时候,他故意伸脚绊了小鹿,小鹿摔倒在过道,好多人都在笑。
听完之后,我特别心疼女儿,因为她跟我说过,她喜欢李轩昂(就是这个男孩),还害羞的说,长大后我想嫁给他,当然,我把这个当作孩子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倾慕和喜欢。
当时的她肯定很伤心吧。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一直在等着小鹿向我倾诉这件事,可是,她没有。
她没有再提及这件事。
有天晚上,我给她讲了一个关于“生气汤”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
小男孩霍斯这一天过得很不开心,有一箩筐的烦心事,他带着一肚子怒气回家。
但是,他妈妈却说要煮汤。
当水滚开时,妈妈对着锅子大叫,她要小男孩也照样做。
他们还一起对着锅子龇牙咧嘴、吐舌头、大声敲打锅子。
最后,小鹿被这个故事吸引了,她紧紧地抱着我,眼圈泛红,也不说话。
她越这样,我就越心疼。
我对她说:“宝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可以陪着你,难过了就可以哭,我会像霍斯妈妈一样和你肩并肩站在一起...”
说完后,她开始止不住的大哭,声音越来越大,几乎用尽小小身体里的所有力气。
那一次她哭了整整20分钟,而我就在旁边默默陪着她,抱着她。
她感觉到了安全,感觉到了依靠,这让她放弃了隐藏,放下了顾虑,好好的哭一场,释放自己。
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自由自在,踏踏实实地哭泣,真的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了。
长大后,孩子就会发现,能哭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因为情绪无罪,哭既不伤害别人,也能放过自己。
2、你给予孩子全部关注的时刻
前段时间,忽然想把小时候发生的趣事记录下来,万一哪天记忆力忽然不顶用了,忘记了怎么办。
正当我来了兴致想要提笔写下来时发现,能记住的事情一辈子都忘不掉。
我清楚的记得二十几年前的夏天,我爸坐在大树下跟我讲着动人故事,我们身边有清凉的西瓜,满天的星星和此起彼伏的蝉声。
那个时候,我感觉爸爸身上散发着我最爱的棒棒糖的味道。
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太清晰了。
我想,小鹿长大后想起我全身心陪伴她的种种细节,比如我们一起看书,一起去乡下摘草莓,一起蹦床......
心里也会升起阵阵温暖吧。
心理学家李雪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
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对,这位老爸说的没有错,但是孩子想要的是“我想和你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和满足啊!”
你能看见他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你能感受到他的满足,你也能看见他的难过。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全身心的关注,莫过于此。
3、你和另一半相处的时刻
前段时间有篇很火的文章叫《爸,你早就不爱我妈了吧》,父母是否相爱,孩子十分明白。
孩子会记住父母相处的很多细节,无论是甜蜜亲昵还是争执吵闹。
文章里有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恨相杀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和悲伤,让他穷尽一生也难以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
相亲相爱的父母,在孩子心头撒下安稳和阳光,让他拼尽全力也要找到自己心中那片芬芳。”
我跟鹿爸恋爱的时候,有次他给我发了一张图,图片是他偷拍他爸妈去扫墓的情景。
末了发来一句话:“他们爱了一辈子,我也想和你肩并肩一直到老,我爱你,除非更胜往昔,永不平淡......”
一方面佩服小鹿爸的情话技能,一方面羡慕他爸妈的爱情。
他爸妈相亲相爱了一辈子,到现在每周都会出去约会,一起去吃好吃的东西,去钓鱼,去拍照,去打牌。
孩子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4、你肯定或批评他的时刻
如果从小父母说你是善良的,你潜意识里也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善良的人,所以会一直保持善良的行为,因为你觉得那像你。
如果你的父母总是恶毒地批评你蠢,长大后你就自认为表现出聪明时是偶然,表现出笨拙才觉得“像你”。
这就是肯定和批评的力量。
我朋友小爱跟很多人一样,童年里最痛恨“别人家的小孩”,但最伤她的不是这种比较。
是她妈妈不分场合,不分时间,随时随地跟来家里的客人“分享”她的糗事,事无巨细地吐槽她如何不懂事。
客厅离她的房间很近,她妈妈边说边笑,声音透着墙壁直穿她的心脏。
有几次她真想冲出去,告诉妈妈,求求你别再说了。
但是她不敢吱声,不敢反驳。
因为只要她一冲出去,说的话做的事就会成为她妈妈下一次吐槽的谈资。
每次提到这些事,小爱的胸口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一样,这也成为她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虽然我希望小鹿可以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但我不会让她活在批评,比较,贬低,怒骂的阴影当中。
就像她当初学穿袜子一样,如果我当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直接吼了过去“穿袜子都不会,笨死了”也许就没有后来自己偷偷努力的后续剧情了。
5、家庭固有的传统时刻
《时代周刊》里说:“孩子们都喜欢不期而至的惊喜,但对可预测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动更是记忆深刻”
那是你与孩子们心照不宣的仪式感。
“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现在年味变淡了,但几乎所有人都会记得小时候过年的场景。
我也是,我记得每一个节日的场景,特别是元宵节。
因为到元宵节的时候,我就可以拿着妈妈捏的面灯到处走街串巷,里面的香油滋滋的冒着香味,对妈妈热切表白就是“这个真好看真好吃”。
工作过后,再也没有机会和父母一起过元宵节了,但是我妈会坚持做面灯,年年如此。
去年的元宵节,本打算像平常日子一样糊弄过去,吃点汤圆,发个朋友圈。
看到我弟给我发的图片,眼泪就绷不住了。
还是想给妈妈表白一句:“这个真好看,肯定很好吃”
无论离家多久的孩子永远不会忘记家的味道。
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说完了,你会发现孩子能记住的,永远不是你给她买了多少玩具和漂亮衣服;她能记住的,永远是她想拥有的,她想感受到的,她想看到的。
这些也都会是她永远铭记的。
孩子能够记住爱,此刻开始我们就可以创造爱,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孩子记忆中的繁星点点,灿烂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