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0-09-29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作为一名老师,我发现近年来父母经常用“校园欺凌”这个词来定义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矛盾。校园欺凌对孩子来说是一场噩梦,但“校园欺凌”有其具体的含义。

“Stopbullying.gov”网站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恶意攻击行为,包括威胁、传播谣言、故意排挤他人等。

该网站称,校园欺凌有一个前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力量强弱、受欢迎程度、信息获取等各面,实力都不均等。而且校园欺凌存在“反复性”,这种行为会经常发生,欺凌者“常常”欺负弱者。

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父母、校方、执法部门需要相互配合,立即制止,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开始意识到:并非所有不友善的行为都是校园欺凌行为。

前几天,有位学生遭到了同学的讽刺和挖苦,他非常难受、自卑,觉得自己好像被孤立了,当他将这件事告诉我时,我非常愤怒,气急之下做了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类似的经历,当孩子告诉我们他在学校受欺负时,我们很容易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将这些行为直接定义为校园欺凌,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校园欺凌”这个词很重,千万不能轻易使用。当我冷静下来后,我仔细想了想“校园欺凌”这个词的含义,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上升到欺凌的程度。

有些人性格本来就是咄咄逼人、强势的,他们通常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他们并没有恶意。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孩子的余生中,他们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都与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矛盾和人际关系有关。

如果我们每次都把孩子在学校的不愉快遭遇都定义为校园欺凌,我们就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如何处理矛盾的机会,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摩尔在《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无法区分校园欺凌和普通矛盾,就会忽视一些严重的校园欺凌案件。”

但是,如果把普通矛盾随便上升到欺凌行为,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个思维定式:我很脆弱,当有人对我不友好时,我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

近年来,社会开始重视“校园欺凌”现象,但这也导致了父母对“校园欺凌”这个词的误用。当孩子在学校遭遇不顺时,很多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殊不知,这无形中也会使孩子变得脆弱不堪。

我认识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很宠爱她,她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但她想融入一个新的圈子。刚开始这个圈子里的小伙伴不太懂这个女孩,但还是对她很友好,如果这个女孩请看电影、吃饭聊天,大家都会欣然接受。但是当这个新圈子里的小伙伴出去玩,没有邀请这个小女孩时,女孩的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学校被孤立了,遭到了校园欺凌。

我还碰到过类似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学生对一门课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就表现得特别活跃,一位同学因此嘲笑了这名学生,回到家后,我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都会伤害孩子,但这绝没有到“校园欺凌”这个地步。如果父母夸大其他孩子的“不友善”行为,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减自己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开始将自己视为受害者,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家长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错误判断对孩子长远发展也很不利,当孩子长大后,会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孩子们会变得敏感脆弱,一旦有人对他们不友好,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受欺负了,从而感到非常焦虑、自卑,长此以往,同伴也会慢慢疏远他。

肯尼迪·摩尔在她的文章中还指出,误用“校园欺凌”行为还有一个不利影响。如果有学生向学校报告自己受到校园欺凌,但结果证明不是欺凌行为时,那么这个学生在学校的威望和人缘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同龄人都不喜欢爱告状的孩子。

此外,随便指责一个孩子是校园欺凌者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一旦给这个孩子贴上了“校园欺凌者”这个标签,就很难撕掉,被贴上这个标签通常意味着被排斥和隔离,而且日后很难再回归正常生活,这对这个孩子来说很不公平。因此,随便指责孩子是校园欺凌者,这本来也是一种“欺凌”行为。

那么,当孩子遇到不友善的对待时,家长该如何做呢?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问题的权利,让他们学着自己去面对。

当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回家想谈论对方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倾听并表现出同情心,接着问孩子:“你的选择是什么?做出这些选择后,会导致什么结果?”

总之,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和矛盾,而不是“护犊子”,轻易地将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不友善”行为直接上升到“校园欺凌”,甚至直接替孩子解决这些问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玻璃心”孩子如何变坚强


早上小温馨在吃喝粥,可能她想用手去抓着吃,馨爸一看见急忙说:“宝宝,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可能馨爸的声音大了些,小温馨一听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她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问:“宝贝怎么了,爸爸是希望你注意卫生,没别的意思哦。”馨爸一看小温馨不理他,有点小失落,凑上前来准备喂她吃。可小温馨根本不领情,一直拒绝馨爸的好意。看来,小温馨真的是生气了!

如今的小温馨很敏感,遇到点事就会流眼泪,表现的不开心。比如她囔囔着要看iPad,每次订好规则,看半小时就得收起来。可是当我说时间结束,她又闹情绪了。还有昨天晚上馨爸在吃西瓜,她看到后也要吃。馨爸给了一块她时,她兴奋不已。可吃完后还想要,我说:“晚上吃太多西瓜不好,爸爸也不吃了,宝宝也不能再吃了,好不好?”明明是在和她商量,可她突然嘟囔着嘴吧,红了双眼,满脸委屈的看着我。我不懂,为什么现在的她会变得如此脆弱,一有什么不满足就会流眼泪。她的心怎么变得像玻璃一样易碎了呢?

可许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是渴望被呵护,被接纳的。我发现并不是孩子有一颗玻璃心,而是平时我们的“无心”伤了她。想想,如果我们想要吃西瓜,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可偏偏总有人限制我,阻止我,那么我们会开心吗?我们总会在无意间做一些事,说一些话而伤害到孩子。甚至我们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相反的,还责怪孩子不听话,不坚强!孩子的心很敏感,是玻璃做的,脆弱得不堪一击。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反思,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然面对孩子的“玻璃心”我们也要防患于未然。现在的孩子一不顺心就发脾气,一语不合就离家出走,一有压力就选择自杀……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多花些时间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每个孩子生活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特征也与众不同。所以没有完全统一的教育模式,各位家长也只能根据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方式。有人说“玻璃心”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玻璃心”孩子也有变坚强的那一天,关键看父母怎么做!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那和父母的教育肯定息息相关。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每一个难题,作为父母都得要用心去处理和解决。平时我们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会使孩子心情愉悦。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压抑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她更好的成长!有时,小温馨看到我和馨爸为某件事争执不休时也会表现出不安和恐惧。我想孩子的安全感都是父母给予的,对孩子来说,我们就是她的整个世界。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大概就是和睦相爱,白头偕老。

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给老一辈的人带,长辈对孩子过度的宠爱导致孩子的性格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加上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根本没时间去管教孩子。老人对孩子的过度包容,有求必应,更会让孩子容易有一颗“玻璃心”。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都是家长的处处溺爱导致,这种畸形的保护无形之中等于害了孩子。我和馨姥协商,当在教育小温馨的时候,切不可过度包容和阻扰。许多父母无法认可老一辈的教育,总觉得是他们没有节制的宠爱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我想说,孩子是自己的,不管我们平时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管教孩子。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是最不会掩饰自己情绪的人,就比如小温馨,给她吃西瓜的时候回笑得没心没肺;带她出去玩的时候会乐不思蜀;陪她玩游戏时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这都是她正面的情绪,每个父母都喜欢孩子的笑容。看着她无忧无虑的笑着,内心也不由自主的幸福着!而有时,小温馨也会这样。不让她玩水的时候会不开心,任性得拍打着水。因为她不想被阻止;看见我抱别的小孩子,她会皱眉头表不满。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妈妈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当她调皮捣蛋被我数落的时候,她会低下头躲在我怀里。因为她害怕会失去我的爱。而这些就是她负面的情绪,当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时,只有接纳,才能帮助她正确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负面情绪,让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变得强大起来。

孩子像小树,但不是只需要浇水施肥。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多让孩子吃吃苦,就像不经历风雨的吹打,小树怎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呢?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不慌不忙,用爱和耐心伴着孩子成长,在孩子的思想上加以引导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磕磕碰碰的人生并不可怕,无所畏惧,勇敢克服才会让自己强大起来。在父母的鼓励和陪伴下,相信“玻璃心”也会变成一颗坚强勇敢的心!

【儿童心理】“玻璃心”孩子的对症良方


“孩子害怕困难”,“输不起”,“说不得”,“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常听家长这么抱怨,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病因之1: 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对症疗方:不轻易满足

对于这些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态度最重要。当孩子在受挫后哭闹时,家长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听到哭声切不可心烦、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攻势所击败。要让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无论怎么哭也不能达到目的的体验后,就会学乖听话,停止哭闹。

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先改变育儿观念,并且全家一致。具体行动上的改变是:

一是家长不要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身上,溺爱只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当始终保持理智,不要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三是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会使孩子感到更满足。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实现某些需要;

四是给孩子找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病因之2: 过分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很容易导致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对症疗方:适度表扬和批评结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家长要适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当孩子的热情能因分享和肯定转化为自尊、自信时,对其一生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不能光让孩子听好话,当他们做错事时还要进行合理批评。有些家长特别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过分或违反规则的事时,也不批评孩子,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别人稍说不是就哭闹。

虽然孩子当时心里会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接受批评也很正常的。

要注意的是,在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先严肃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感觉,然后默默地望着孩子片刻,最后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所作所为不好”,最后紧紧拥抱孩子。这一连串的过程在一分钟内完成。

病因之3: 总想孩子赢

有些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能输,对日后的成长没有帮助。

对症疗方:有意设些小难题

宝宝由于受到能力、技巧、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遇到困难,而其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还不强,稍遇到困难就会显得焦躁。但家长切不可因此过分心疼孩子,不妨放开手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不防饿他一两顿,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别把他生活中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设置些小难题,引导孩子去解决。比如,在孩子学会爬的时候,就可以刻意地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孩子去跨越。孩子失败了,家长不要为孩子找各种借口,而是引导孩子找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借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然,家长自身还要做好表率,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逃避和退缩,在参加各种活动或比赛时,也不要过分看重输赢。家长积极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享受过程的心态都会感染孩子。

病因之4: 包办替代

正常情况下,孩子从1-2岁起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还有些孩子要自己穿衣裤、穿鞋袜、帮忙叠衣物、收玩具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动手做事的敏感表现,聪明的家长会很乐意配合。但相当多家长忍不住包办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

对症疗方:分配适当家务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抗挫折的重要手段,而培育自信心的最佳方式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般来说,1、2岁的孩子可以做些给妈妈递毛巾、纸张、收拾玩具等事情;3、4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 劳动;4、5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定期的家务,如擦桌椅、吃饭时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5、6岁的孩子可让他们独立洗 碗筷、洗手绢等。

除了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长还要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思考。

比如,在陪孩子玩积木搭高时,看到孩子用半圆形做基底。很多家长会忍不住纠正: “半圆形不稳的,你应该把正方形积木放下面。”家长在说这段话的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孩子自然不可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了。

病因之5: 推卸责任

很多家长在孩子摔倒时故意打地板,并告诉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宝宝摔倒,妈妈打它!”这种类似举动将孩子摔倒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地板,长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时就习惯了不去面对或推卸责任。

对症疗方:让孩子勇于承担

幼儿做错事被发现后,因为害怕或为了逃避处罚,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来个大哭大闹或“死不认账”。

这种现象表明幼儿还没勇气承认全部错误,需要给予鼓励和诱导,而不是责罚和打骂。

试想,如果最初幼儿老实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地说服教育。如果幼儿最初偶尔的哭闹和“拒不认账”,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相对比之后,被迫选择“说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这种类型的说谎实质上是幼儿自卫的一种措施,成人处理这类错误时不要严厉追问。然后让孩子知道,根本无需说谎,父母不责罚诚实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故事来给他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让他知道大家都喜欢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有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幽默的妈妈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古语有云“慈母多败儿”便可见一斑,殊不知,妈妈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情绪平和幽默有趣的妈妈才能给家庭生活增添更多乐趣,才能培养活泼开朗的健康孩子。

幽默是一种快乐的味道,通过本周共读《幽默沟通学》我也领会到幽默沟通十二招的小皮毛,现在和大家分享探讨一下~

儿子睡懒觉,夸张幽默叫起床

儿子有时晚上玩得太晚第二天早上赖床起不来,就摸摸他的小屁屁夸张地大叫:“快起床啦,快起床啦,太阳晒屁屁了,再不起来,这个又白又嫩的可爱小屁屁就变成黑炭小屁股了!”然后就挠儿子痒痒,儿子就“咯咯咯”地笑着醒来。

儿子小骄傲,类比幽默冷一冷

儿子是家里独苗一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时会恃宠生娇,有次儿子无不自豪地说:“我爸最疼我。”我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我爸更疼我。”儿子无语,他知道外公的好因此无法反驳。

儿子爱撒娇,悬念幽默更入心

晚上亲子时光,儿子悠悠地感叹:“妈妈不爱我。”我惊恐万分,众所周知,我在儿子身上是用了洪荒之力的爱的,休息时间都是在陪儿子的呢,怎么还不爱了呢?我问儿子:“妈妈怎么就不爱你了呢?”儿子指着我手中的手机说:“妈妈爱手机不爱我。”我汗颜,原来我在儿子眼中是手机控啊,从此吸取教训,在儿子面前尽量不碰手机。

儿子不守约,曲解经典来解围

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在看动画片《海底小纵队》,我生气地批评他:“不是说好了上学期间不看动画片,周末放假才可以看的吗?”儿子故作无辜状说“:妈妈不是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我写完作业,想知道多点海底知识就看一会电视学习一下咯。”

儿子小调皮,断章取义引人笑

今年年初开学时买了一张贴纸合集给儿子,想着儿子每次表现好就奖励他一张小贴纸,谁知儿子趁我不注意将整张纸都剪碎了,我责怪他,他说不关他事,是春风的错。我疑惑,儿子说:“二月春风似剪刀。”

儿子不服输,欲擒故纵减压力

刚上小学时儿子做什么事老是不服输,什么都要赢,输了就不开心,我们怕他压力太大,常常引导。有次玩五子棋他输了,憋着气,我打趣说:“宝贝那么想赢啊?赢了那么有意思吗?那妈妈就让你赢吧,反正赢了是儿子,输了才是妈妈。”儿子稍微平静一点问我为什么赢了是儿子,输了是妈妈,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啊,失败是妈妈,成功是儿子。”儿子听后笑嘻嘻说:“原来输了也不是特别不好嘛。”之后儿子比赛输了或作业没拿A+都不会那么不开心了,会幽默地来一句“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嘛。”

儿子买玩具,以谬还谬来转移

儿子家里玩具车太多,有次逛商场时他又想买玩具车,我跟他说:“你不是有很多车了吗?怎么还买?”儿子说:“我就缺这款。”我说:“你还缺车位呢,等你有了车位再买车吧。”

儿子逗爸爸,偷换概念显亲密

宝爸亲着儿子亲昵地说:“最爱这个儿子。”儿子调皮地问:“你有多少个儿子啊?最爱这个,还有其他个吗?”

儿子不卫生,指桑骂槐来纠正

儿子幼儿园有个同学小C,吃饭喜欢抠鼻屎,不讲究个人卫生还调皮捣蛋,常给老师批评,我们不喜欢儿子跟他玩,怕近墨者黑。儿子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时,我们就会夸张地说:“奇怪,我们家怎么来了个小C二号。”儿子就知道自己做错什么,马上改正了。

儿子受欺负,一语双关帮化解

儿子和爸爸睡前喜欢打闹一番才睡,每次宝爸老是压着儿子取乐,以逗乐欺负儿子为乐,我怕宝爸压伤儿子,就故意对儿子说:“看来爸爸对你的爱真是重如泰山啊!”

儿子做家务,大词小用更积极

有时在家宝爸懒得动就交代儿子帮忙做某件事情,让儿子做事也就算了,他还跟儿子说:“你是优秀小士兵。小士兵,快快行动,快快快,迟了不妙!”儿子就调皮地敬礼说:“首长,接收指令,保证完成任务。”

儿子粘爸妈,自相矛盾小萌娃

儿子从小跟我们睡,六岁时开始分床睡,谁知老是偷偷跑来粘着我们睡,于是跟儿子约法三章,如果坚持三天乖乖自己睡就买一个玩具奖励,坚持七天就买两个玩具奖励,儿子说:“三天一个玩具很好,七天两个玩具更好,我看坚持七天不错,不过我还是选择三天算了,不要太贪心了。”

以上对幽默十二招的育儿版理解也不知道是否贴切到位,如有不妥,权当娱乐。不过幽默真的是父母和孩子间非常有效的沟通,在亲子沟通方面,幽默很关键,如果孩子犯错一味地责骂真的没有幽默来得更有效。一个小幽默,既可以教育孩子,又可以表达我们对孩子浓浓的爱,让孩子愉快成长,幽默育儿,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聪明的家长


这个话题看上去很大,也不是绝对,但确是我切实的体会。

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牛家长。他们可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但有好的学习成绩,还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阳光的性格,甚至是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正因为这些,在小升初的较量中,孩子们都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牛孩。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脾气大、顶嘴……,似乎孩子们拥有了太多的问题。孩子,你怎么会长成这样?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如果这样,那你就错了!

在问责孩子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问责自己呢?

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作为家长有没有要求过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会说:"我要求了!"也许你真的要求了,但是你有没认真的执行呢?有没有只是嘴上说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手上确帮孩子削着铅笔,收拾着书包呢?也许,削铅笔收书包都是小事情,但是就是这些小事无形中让孩子的学习依赖情绪产生,并滋长。

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你是一味的发火责难,还是帮助孩子分析试卷找出问题?孩子学习时,你是创造安静的环境,还是在一旁看电视嗑瓜子?孩子取得成绩时,你是盲目的物质奖励了事,还是适度的赞扬?孩子不听你的意见,大发脾气的时候,你又没有想到你也曾经没有用心的倾听孩子的意见,你也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学习,不应该是孩子一个人独立去面对的事情。在我看来,学习是一个综合事件,它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这几个方面的表面现象。作为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去完成这个综合而复杂的事情。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在学校是班长,同学关系不错、性格不错、学习成绩不错。很多家长都对我说过,你家儿子省心!是的,从结果看我家儿子的确是省心。但是在这省心的背后,就是我费心。在学习态度上,我希望孩子明白学习是一生持续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而学习,也不只限制在语文数学英语上,学习的内涵很大。正所谓胸怀宽广、放眼世界。在学习习惯上,我更是严格要求。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学习计划表,起初是由我定制,孩子执行。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个任务现在已经由他自己完成了。每月的学习任务,要明确的分配到每周,每日又要有计划的执行。同时,根据每个月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这样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表,不但让孩子无形中学会了时间管理,也让孩子有更多游戏的时间。学习不再是一件压在身上的大山!除了学习计划表,孩子在学习时,我和孩子爸爸,看看书,看看报,做些工作上的事情。既能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也能有助于孩子理解"学习是一生的事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首先家长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不能盲目的护短。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学习上的错误归结为"马虎"。出现错题的时候,要分析是假"马虎"还是真不会。比如计算,有的时候表现出来是孩子看错了符号或者结果错了,但是实际上可能就是孩子掌握的不够熟练。真的熟练了不会算错也不会看错。对于不会的题目,家长要帮助孩子进行学习,不要一下子告诉孩子解题的思路和答案,要引导着孩子去考虑题目。如果实在给孩子讲不明白,一定及早向老师求助。不要担心面子问题。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自然优秀。

老话总是说,孩子是小树,要灌溉要修枝。而我们做家长的就是那辛勤的园艺工。这棵小树长得是否茁壮,是否能够成为栋梁之才,全靠您的培育方法啦!

每个厌学孩子的背后,都有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这是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大人们总是认为学生时代是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许是自身抱着对学生时代的怀念之情才会把这种想法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厌学背后的原因吗?

1、他应该一直优秀

“老师,这几天我都要崩溃了,我感觉我活不下去了……”之后,是长达五分钟的嚎啕大哭。

这是一位初二男孩儿的妈妈,因为用尽各种招数也无法让孩子用心去学习而感到绝望。现在每天伴随她的,是和孩子不断的冷战和争吵。

其实,这个男孩之前挺乖的,小学的时候一直特别听话,学习认真,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是家长的骄傲,并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当地的重点初中。可是上了初中以后,情况变了,孩子成绩只能排到中游。

家长急了,以前一个总拿第一的孩子怎么能这样,他应该一直优秀的!

于是各种方法轮流上演:报班、讲道理、下任务、看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反而越来越僵。

妈妈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居然和孩子正常说一句话都难,别提管孩子了!

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优秀的孩子必需一直名列前茅,熟不知孩子年级越高竞争就越大,对孩子不恰当的期望往往会把孩子逼向相反的方向。

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厌的可能不是学,是被别人逼着去学!

2、教育孩子永远绕不开“关系”

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可能这个问题会让很多人心生疑惑,也可能引起争议。在我看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素绝对是关系。如果你连和孩子的关系都处理不好,那么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听,又谈什么教育孩子呢?

就拿孩子厌学这件事来说,每个厌学孩子背后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痛苦,但他会告诉你吗?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因为他认为你不理解他,说了也是白说,还有可能招来一通臭骂。但是要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了解孩子厌学真正原因是最重要的一环,你理解不了,就永远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初二的女孩儿早晨起来突然说不想去上学了,情绪很激动,而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家长又是劝又是骂还把老师请到了家里就是不管用,最后得知孩子不想去学校的原因是和她最好的朋友闹矛盾了,躲在家里不敢去面对。最后请她的小伙伴帮忙发了一条信息:“你来上学吧,想你了”!这孩子第二天早早就起来自己惦记着要去上学。事情简单的出乎家长的意料!

所以说,作为家长,能让你的孩子凡事都愿意和你说绝对是件幸运的事。我们都知道要人情往来互相尊重维系关系,到了孩子这里似乎把这个道理全忘了。你的孩子是孩子不错,他也是个独立的人,七情六欲样样不少。

所以说,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你的孩子,获得他的认同,你讲给他的道理他才会听。

3、别不信,每个孩子都想学习出色

可能你会疑惑了,我尊重孩子他乱来怎么办,我不能看他不学习也不闻不问吧。

尊重孩子不是纵容孩子,也不是不能管教孩子,而是更加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现在的孩子,物质上基本不缺,反而精神世界比较匮乏。这也是那么多孩子疯狂迷恋网络的原因之一。而很多家长忽略孩子感受严格管孩子的一个让人无奈的逻辑就是:我不管他他指定会变坏!

你仔细回忆一下,孩子小的时候会不会一放学回家啥也顾不上兴奋的和你说妈妈我今天考了100分!你再回忆一下你所见到的成绩出色的不出色的孩子取得进步时候的眼神,绝对会满是喜悦、明亮很多!每个孩子都享受获得成就感的喜悦,也都生来就有学习的需要,可是第一名只有一人,能被称之为优秀的总是少部分,这时候孩子怎么办?迷茫的失望的绝望的坚持的都有,周围的的人还一个劲唠叨他指责他逼迫他,就是没人理解他,再大的热情也会消磨掉!

所以,换换你的思维吧,你的孩子他想要学习出色。你看不到这一点,只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无能为力。

4、对自己比对孩子好点的家长,更容易养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给予每个家庭最好的礼物,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这份礼物带来的变化。

孩子的来临,让一切都变了,夫妻间曾经投注给彼此的目光,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关于孩子的事情,总会被提到第一位。在一个家庭里,亲子关系往往会取代夫妻关系成为第一关系。你会发现,之前频繁联系的朋友、闺蜜渐渐很少联系;恩爱的夫妻,给对方的关注渐渐减少(这里是指程度上的变化,而非绝对变化),大家都在忙着照顾孩子。不知不觉中,孩子就成为一个家庭核心中的核心了。

这个时候,孩子成为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你的精神寄托全转移到孩子身上了。

这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孩子背负的压力有多大?我曾和同事讨论一个话题:“是否越是全职妈妈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叛逆、厌学”。我一直持有肯定态度,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妈妈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压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出问题了她会感觉自己一无所有了,因此她会拼命地把孩子的一言一行攥在手里,拼命地对孩子好,以便让自己更有安全感。

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于是孩子自己也想要学习出色。可是当孩子发现他用尽所有力气也达不到家长要求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逃!逃离这种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于是你看到了孩子各种令你不满意的表现。可是这个时候想要处理问题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以说,家长对自己好一点,有自己的生活和喜好追求,对孩子的寄托就好少一点。而孩子也多了一点自由的空间。这点空间会让他出于自己的喜好去学习而不必背负太沉重的负担,他更容易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5、如何帮助厌学的孩子

第一、正视自己的教育。可能从来都不会有人和你讲这一点,厌学就厌学,讲这个干吗?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退学的原因是,学习经济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愿想学历史的时候被所有人嘲笑,说脑子进水才会学历史。后来这个同学尽管经济学得很好还是要求退学。事实上,每年考上大学又退学的孩子很多。如果愿意,你可以再问问周边的朋友,学习专业和孩未来从事职业有多大关系?如果作为家长教育里只有成绩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精神需求,孩子厌学的问题你处理不了。

第二、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不赘述。

第三、根据找出的具体原因解决问题。知道具体原因后问题往往就简单了,如果你感觉自己处理不了,可以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课程,咨询相关专家,都可以让你快速处理问题。

第四、最核心的一点,还是要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家长是最不好做的差事之一,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教育孩子,而也往往都是只有这一次。作为一个新手,不知不觉中会有很多不当的教育行为,而这些不当的教育行为往往都会酿成我们不愿见到的苦果,修复起来相当艰难。所以,保证自己能够做到合理的教育孩子,是避免各种问题的最佳途径。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小长假刚结束,出去玩耍的你有没有遭遇到很多熊孩子?

在电影院里,在飞机上,在你想安静度过某个下午的一切场所……

今天来聊一聊憋了很久的熊孩子们

有一次我在宜家买热狗,排队时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妈妈示意她去买东西。小女孩插入队伍中,转动着机灵的小眼睛观望四周,然后迅速挤向队伍前方。当时排队的人非常多,在曲折的环形队伍里她的插队之举并不显眼。

小女孩挤过几个人到了队伍前列,我看着有的大人好心让她排到自己前面,有的则不予理会。小女孩并没满足当前的排位,继续又挤过了几个人,早早买到食物并跨过护栏递给了在外等候的妈妈。

我买完东西后走到女孩妈妈面前对她说:

“我本来想当时就提示小朋友不可以插队,但忍住了。因为这明显不是小孩的错,是家长的失误。希望您以后能让她知道在公共场合插队是错误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投机取巧也都是错误的。”

可能在一些人眼里我这样做有点刻薄和多事,把一件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上纲上线。

很多人会说,小孩子不懂事,就让着他嘛,你去跟一个小孩子计较什么?

但我试图对抗的,是每个“熊孩子”背后一定存在的那位“熊家长”。

小孩子不懂事不是他的错,但对孩子最好的保护绝不是任由他高兴就好,而是教导他去做对的事:当他在飞机火车上大喊大叫时,当他用力踹别人座椅时,当他哭闹着要随地大小便时,当他不礼貌的跟人讲话时……作为家长需要及时控制,在无法控制时则有必要向受到干扰的人解释和道歉。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行为非常难以控制,无法控制小孩不是家长的错误,但认为这种对别人的打扰理所当然就是非常可怕的行为了。

这种干扰对家长们已然习以为常,但对他人始终是一种冒犯。体谅和理解是一种气度,你不能要求他人一定要有气度。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咖啡馆喝东西,一个妈妈正带着一个还不太会说话的小朋友独自用餐。小朋友从头至尾在大声哭喊、尖叫、摔盘子扔食物,妈妈对小孩束手无策,于是很快就置之不管了。

在小孩无尽的吵闹声中,所有人都难以正常聊天了。我和朋友忍无可忍正准备离开,却看到一个客人走了过去。

客人对妈妈说:“我知道你自己带着小孩很不容易,这么小的小孩也很难控制。但这是公共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里过一个轻松安静的下午,而不是一直被干扰。如果您还不能控制您的小孩,我觉得您需要离开这里。”

看到这一幕时朋友告诉我,她小时候就非常非常吵闹,所以在有行为控制能力之前,父母都坚决不会带她到公共场所。

这位妈妈没有争吵,当然也没有离开。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评判这个客人的举动,但我很佩服这个人顶住道德审判的压力去说出这番话。毕竟,这件本来该由店家出面解决的问题非常不恰当地留给了一个顾客。

在中国,教导我们长大的是“人情”大于“事理”的价值观,所以在这些时刻我们的意识往往告诉我们要理解和谦让,用沉默来表达不满足矣。但人情和事理并非矛盾,我们尊重有自知力的家长,但也绝不该谦让那些比孩子更无知的大人。

在剧场和电影院我无数次遇到这种情况,小孩子会忍不住把一切他脑子里的话大声说出来,而家长也乐此不疲地回应,全然不顾公共场所的基本礼貌。

有一次我在剧场低声提醒前排热烈讨论剧情的小孩的家长安静一点,却被家长反问,我们说我们的关你什么事?小孩用难以置信的成熟口吻跟着反问,对啊,关你什么事?我回答,因为你们实在太大声,影响到别人了。他们不屑的哼了一声,继续自顾自大声讨论。(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大家直接去找剧场或影院工作人员处理,他们有义务阻止干扰观众的噪音或者合理清场)

每当这种时刻我都觉得可悲大于可笑,不敢想象这样的小孩未来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大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不仅要给小孩足够多的爱和保护,而是要尽力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大人啊!

我们不能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孩子,就去切换另一套处事标准。正如我们面对一些老人,当他们毫无道理的倚老卖老,当他们因为年龄而无理地行使特权时,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拒绝。

记得有一次在伦敦,我给刚上地铁的一个老奶奶让座位,她很吃惊的看着我说,很感谢你,但我看起来真的有那么老吗?

当时我觉得十分羞愧,感到自己的举动对她造成了一点冒犯:她认为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所以说,一个人值得尊重的不是年纪,而是阅历,我们礼让的原因也不是同情弱小,而是礼貌尊重。社会文明的基本规则是不针对年龄和阶层的,是通用于人类的准则。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准则都是由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组成的,这让我们更有必要去做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去注意自身对他们的影响。

面对非道德行为,我们需要采用的方法是告知而不是吵架,是提醒而非指责。

在任何时刻,都不要轻易把自己置于特殊群体之中看待。毕竟,特权不是自己定义的,而是群体给予的,所以更要学会尊重群体的声音。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照理来说孩子们应该已经能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记得以前带过的两届小班也差不多一个多月就全能适应了,但是这一次却发现将近两个月了,还是有很多孩子早上来园会哭,活动中会哭,吃饭的时候会哭,甚至做做游戏会哭着说想妈妈、想奶奶、想回家。还有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愿自己动手吃饭,一定要老师喂,不喂就说吃不下了,不想吃了,喂她就能把饭都吃光。数数这几个孩子,再联想与家长沟通之后的情况,不难看出,这几个娇气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溺爱的家长。

就拿我们班的哭泣包冉冉来说吧,到现在仍然是每天来园都要大哭,要抱她才不会哭,不抱就会一直哭,还越哭越大声,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不愿意参与活动,宁愿自己一个人站着。有时候其他小朋友出现了状况我们去处理没有人陪他的时候,她就开始哭着说想妈妈了。和她的妈妈联系沟通之后,从妈妈的话里我们了解到她以前在家的时候与同龄孩子的交往基本没有,因为妈妈觉得小区里的游乐设施不卫生,不愿意带她下楼去玩,就算要玩也是去市区的大型室内游乐场,而且都是大人全程陪同,养成了孩子现在这个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性格。因为没有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所以冉冉在幼儿园只黏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空就会觉得孤单,会觉得被冷落,然后就会觉得委屈,想妈妈,最后就是用哭来表达。

我们班还有一个小朋友比较特别,开学前的家访中他的爸爸就说自己的孩子是过敏性体质,两周岁之前是蛋白质过敏,然后我们就询问现在能喝牛奶、吃鸡蛋之类的东西吗?爸爸的回答比较矛盾,他又想让我们照顾孩子的过敏但又说不要让孩子太特别,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待遇就好,别的小朋友吃的他们家也要吃的,但是又强调蛋白质过敏,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了。还有从平时爸爸妈妈来园接送孩子以及和我们的沟通中就能看出爸爸妈妈在家应该是特别溺爱孩子的。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家家基本不吃菜,家长开放活动那天,妈妈看到家家把菜倒掉之后就说他们在家的时候都是拿一个特别卡通的小碗,然后在碗里放一点点菜让他吃的,所以导致家家在幼儿园都不吃幼儿园的饭菜。当我听到妈妈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希望在家的时候不要再这样让家家吃饭了,因为这样他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那他就不会好好的吃饭,这样下去会没有营养,孩子的身体肯定会不行的。

像这样娇气的孩子我们班还有很多,孩子们为什么娇气成这样,不难看出都和家长的溺爱有关,我们班的小雨小朋友,她的妈妈都说奶奶在家超级宠她,连爸爸妈妈都管不了,妈妈在和我们的沟通中都是很无奈的语气,我觉得要想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家长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就需要彻底的改变,家长不可能跟着、陪着孩子一生,孩子总要长大,现在是幼儿园,可以说孩子还小,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进入小学,进入初中,到那时再来改就已经晚了

家园共育《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玻璃心”孩子如何变坚强 早上小温馨在吃喝粥,可能她想用手去抓着吃,馨爸一看见急忙说:“宝宝,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可能馨爸的声音大了些,小温馨一听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她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问:“宝贝怎么了,爸爸是希望你注...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玻璃心”孩子的对症良方 “孩子害怕困难”,“输不起”,“说不得”,“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常听家长这么抱怨,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病因之1: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
    2021-11-04 阅读全文
  • 孩子好奇心的背后 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有闯不完的祸,问不完的问题,弄得大人往往感觉很烦,于是常常会搪塞他们或听而不闻。 当然有时孩子们淘气的举动还会招来大人的斥责,甚至大动干戈。 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孩...
    2020-11-02 阅读全文
  • 有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幽默的妈妈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古语有云“慈母多败儿”便可见一斑,殊不知,妈妈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情绪平和幽默有趣的妈妈才能给家庭生活增添更多乐趣,才能培养活泼开朗的健康孩子。 幽默是一...
    2021-08-11 阅读全文
  •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聪明的家长 这个话题看上去很大,也不是绝对,但确是我切实的体会。 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牛家长。他们可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但有好...
    2021-04-03 阅读全文

早上小温馨在吃喝粥,可能她想用手去抓着吃,馨爸一看见急忙说:“宝宝,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可能馨爸的声音大了些,小温馨一听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她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问:“宝贝怎么了,爸爸是希望你注...

2021-11-18 阅读全文

“孩子害怕困难”,“输不起”,“说不得”,“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常听家长这么抱怨,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病因之1: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

2021-11-04 阅读全文

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有闯不完的祸,问不完的问题,弄得大人往往感觉很烦,于是常常会搪塞他们或听而不闻。 当然有时孩子们淘气的举动还会招来大人的斥责,甚至大动干戈。 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孩...

2020-11-02 阅读全文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古语有云“慈母多败儿”便可见一斑,殊不知,妈妈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情绪平和幽默有趣的妈妈才能给家庭生活增添更多乐趣,才能培养活泼开朗的健康孩子。 幽默是一...

2021-08-11 阅读全文

这个话题看上去很大,也不是绝对,但确是我切实的体会。 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牛家长。他们可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但有好...

2021-04-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