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怎样给孩子讲那些大人的事

发布时间:2021-04-15

怎样教育孩子。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怎样给孩子讲那些大人的事”,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性教育一直是家教中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记得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妈妈答:“腋窝生出来的。”问爸爸,爸爸说:“粪坑挖出来的。”我一直将信将疑。直到十几岁,自己看了些生理卫生方面的书,对于这方面才终于“无师自通”了。

现在,我做了父亲,四岁的女儿也问起了同样的问题。我回答:“是天使将你放到妈妈肚子里,等你长大了些,医生开刀将你取出的。”这并不是我满意的答案,原因是女儿还小。等她七八岁,理解能力再强一些,我会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开始,把事实讲给她。

还有一次,女儿非要站着小便,理由是幼儿园男同学都站着尿尿。我和爱人明确告诉她:“男生和女生长的不一样,所以男生尿尿时要站着,女生要蹲着。”女儿恍然大悟:“对了,男生有小鸡鸡。”从此,她再也没有要求站着小便。yJS21.Com

我和爱人一致决定对性教育不回避,女儿遇到什么问题解答什么问题,女儿再大些,性教育还要适度提前介入。促使我们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是一件事情。前几年,我和朋友编写了本书《黄金家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令我极为震惊的案例。

一个男孩长到14岁,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上中学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见到女孩子会有生理反应,这令他十分慌张。他认为这是丑恶的,不是一个好孩子应该出现的情况。他想尽办法,却无法克制这种现象的出现。最后,他躲在厕所里,用剪刀剪下了自己的生殖器。性无知使这个男孩不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他剪去的是一生的幸福。

性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性无知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孩子的性发育是必然的,不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家长绝对是在逃避责任。对性教育遮遮掩掩、欲说还羞,往往是家长把问题想复杂了。我一个同事的孩子上初中了,同事就是否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问题想了十几天,最终决定还是给孩子讲。讲完后,孩子的反应大大出乎同事的意料——孩子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呀,然后哈哈一笑,换上鞋打球去了。

孩子提出性问题,做家长的就要大大方方回答,有了性困惑,要及时帮助解决。性发育是有规律的,性教育可以适度提前,在孩子即将出现性生理变化前,告诉他们下面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应对,这样孩子才不会出现为性困惑,为性恐慌,为性迷失,才会健康度过性发育期。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给的食物大人要欣然接受


女儿五岁了,我给她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她要尊敬长辈、尊重客人,学会谦让。女儿点点头表示要做个好孩子。

从此,每次家里买来水果,她都会把最大的先递给奶奶。不过,奶奶夸奖她之后总会说:“奶奶牙不好,乖孙女儿,你吃吧。”女儿又会按顺序把水果先后递给我和她妈妈,我们也总是夸奖她有礼貌之后就让她自己吃。我们为女儿的行为感到骄傲,丝毫没有觉察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一天,家里来了两个客人。女儿先把最大的一个苹果递给阿姨吃,阿姨很高兴地夸她真懂事,然后说:“阿姨不吃,你给你爸妈吃吧?”女儿回头见我们摆手,她又递给了阿姨的儿子。小朋友说了声谢谢,接过去吃了起来。女儿愣住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小朋友手中的苹果,好像随时都要伸手去抢的样子。我看出女儿不对劲儿,就赶紧找了个借口把她带了出去。

下楼来到小区的路上,我还没来得及问女儿怎么回事,她倒委屈地先哭了起来。她不满地说:“最大的苹果是我的,他怎么能吃呢?”我吃惊地问:“你怎么这样说呢?你不是已经主动把苹果给人家了吗?怎么还说是你的呢?”女儿不情愿地撅着嘴,不说话。我突然意识到我和妻子都犯了一个大错误,平时我们都拒绝女儿递过来的水果,使得女儿误以为给我们递水果不过是一种形式,既没有实际上的损失,又能得到表扬,所以她才那么乐此不疲。想到这里,我叹了口气问她:“你平常先把水果让给我们,其实只是装装样子,并不打算真给我们吃,对吗?”女儿低下了头。

此后,女儿再递水果给我们时,我们都说声谢谢就直接接受了。我们不再给女儿装样子的机会了,不久,女儿就适应了我们的转变,她自己也渐渐地变成了一个真正懂礼貌的孩子。

如果世界颠倒,大人孩子角色互换会怎样?


曾看过这么一个实验,家长和孩子在角色互换环节中,一个平常总喜欢说“孩子笨、没用”的家长变成“孩子”,大家一起说她笨,每说一次就在她的脸上缠一圈绷带,缠满绷带的她在台上哭到情绪崩溃。这个环节结束后,她忽然意识到以前对孩子说过的话有多么粗暴,对于渴望爱和关怀的孩子来说,简直太残忍了。

当自己去体会为人父母说过的那些“没有爱”的言语,才会恍然大悟自己对孩子犯下的错误。

【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我是孩子,我希望早上醒来的时候能听到妈妈温柔的呼唤,看到妈妈开心的笑容,和妈妈一起吃营养的早餐,用笑脸送妈妈去上班,这样我就不会害怕每天起床了;

假如我是孩子,我游戏的时候摔倒了,希望扑在妈妈怀里,让妈妈抱抱我,我不想看到妈妈生气的样子;

假如我是孩子,做事如果磨磨蹭蹭,我希望听到妈妈说,“没事,慢慢来,妈妈等你一会儿。”而不希望看到妈妈焦急地说,“你怎么这磨叽呢!”

假如我是孩子,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听我说说我的故事,再陪我多说说话,我不希望你们老是拿着手机只会用“嗯、嗯”来敷衍我;

假如我是孩子,我想在妈妈的哄睡中入眠,给我说一个小故事,或是唱一首歌,这样我就会美美地入眠了,我不想听到你不耐烦地说,“能不能快点睡!”

孩子也是小大人,在和父母相处的时候,最渴望成人能理解他们,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测试,让父母和孩子分别说出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分数,你会发现,父母总是要在心里对孩子进行各种评价,很少有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打100分,而孩子给父母永远是打100分,甚至更多。很多时候,成人会用自己的思维来揣测,而孩子确实用满满的爱在关注着成人。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他们对父母的依恋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孩子毕竟还小,承受力很弱,本身对大人就有畏惧感,所以在沟通时,父母应该尽量控制脾气,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给他们思考、开口的时间,想想自己是孩子时,你期待被怎样对待呢?

学会巧妙地批评孩子——即使孩子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父母也应用温和、耐心和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必打骂,父母责备的声音越小,孩子越会注意倾听。“教”而不“罚”,比纯粹的批评惩罚更有效。

给予孩子快乐完整的家——“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是通过情感来学习的。”快乐的家庭将带给孩子快乐的心灵,愉快的家庭关系令孩子身心放松,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则可能令孩子形成易怒、缺乏耐心的个性特征,就更谈不上拥有快乐了。

育儿心得:孩子尿裤子那些事


育儿心得:孩子尿裤子那些事

我的孩子,**,一个早慧班的孩子,和其他同龄儿童一样,活波、开朗、天真、爱玩、贪嘴。从开裆裤到封裆裤是人生中必经的阶段,而就是阶段,**发生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事。

事一:我不喝酸奶。每天,**从幼儿园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姥姥看看脑门贴的“sticker”,大喊一声:“今天我表现好,可以奖励酸奶。”然后跑到园门口的小摊,美美的喝上一杯酸奶。但有一段时间,**总尿裤子,而且“屡教不改”。我有点急了,对**说:“孩子,你如果在班里尿裤子,那就是表现的不很好,从幼儿园出来后就不能奖励酸奶啦。”**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有一天,我们带着**和他尿湿的裤子从幼儿园出来,路过酸奶摊,**拉住我说:“妈妈,我不喝酸奶,今天**尿裤裤了,表现不好。”孩子,妈听你这样说,那可是悲喜交加啊!

事二:我最怕杨妈。**在班里属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注意力和自控力都比较差。为让孩子在园内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班长贺老师平时管教比较严。问到**最害怕哪位老师时,**说:“怕贺老师,喜欢贺老师。”但有一阵,**尿裤子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一方面湿漉漉的衣服,孩子容易感冒;另一方面,给班里本来就繁忙的老师增加了很大负担。作为家长,我觉得很对不起老师,就多次建议老师对**严厉点,惩罚他。有一天,当问**最害怕哪位老师时,**说:“怕杨妈(孩子对杨老师亲昵的称呼),她不让尿裤裤。”我赶紧追问:“杨妈不让尿裤子对不?”**默默的点点头,因为他知道,最“怕”的杨妈在帮助自己养成好习惯。

事三:我要好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心智也在发展,并开始给妈妈动小心思。一天晚上,带着**遛弯回来,路过小区超市时,**问:“妈妈,**没尿裤裤,表现好不好?”我骄傲的说:“**没尿裤子,长大了,表现当然好了。”小家伙一听,立刻拉着我的手要进超市:“妈妈,**表现好,我要好吃的。”我的天,小小年纪,竟然学会了“诱导”。

事四:**可真棒。晚上,**睡觉时都要给他把尿二、三次,但有时,因为孩子睡前喝水有点多或我睡过头,就容易尿床上。在孩子尿裤子严重的那段时间,晚上睡觉前,我总叮嘱他:“想尿时记得喊妈妈,别尿到床上,否则,就不棒了。”早晨,孩子起床后,看看周围有没有尿过的痕迹,如果有,他就傻傻的乐,如果没有,他就会双手竖起大拇指说:“**可真棒,没尿裤裤。”这追求啊!

尿裤子,让老师、家长费尽心机的“坏事”,也带来了很多值得回忆的快乐时光,每每想起,都会宛然一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成长轨迹,不能强制孩子完全达到某个标准。虽然**不够完美,但只要他在成长、在进步,妈妈就会在他人生的下一个路口等下去!

大人怎样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陪伴孩子读绘本,给孩子讲故事,是学龄前家长睡前必修课。在精美的图画中,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在精彩的故事中,让孩子明白生活的道理。针对孩子的特点,相信每位家长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大家是否了解图书的基本常识,绘本在设计上会遵循哪些特点呢?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更专业的分析指导。

上图:书的结构

从封面可以猜故事

比如,大卫·麦基(DavidMcKee)的《花格子大象艾玛》(Elmer,1989)的封面上是一只花格子的大象,“咦,大象不都是灰色的吗?世界上怎么会有彩色的大象?”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艾玛是一头五彩缤纷的大象。它是大家的开心果,但它却总是不快乐:“每个人都笑我,我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被誉为“现代寓言大师”的大卫?麦基在这本书里与幼儿循循善诱地探讨了一个“如何做自己”的问题。

克里斯.范.艾尔斯伯格(ChrisVanAllsburg)的《天灵灵》(Jumanji,1981),封面上两只大猩猩蹲在厨房的餐桌上,一个小女孩推开门,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家里怎么会突然冒出来两个不速之客?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诡异的幻想故事了。《窗外》(ThroughtheWindow,1970)是两次英国凯特?格里纳威奖大奖得主查尔斯.奇宾(CharlesKeeping)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冷色调的封面上,一个蓝色面孔的男孩正睁着眼睛眺望着窗外。翻开它,我们就随着这个名叫雅各的男孩的目光,看到了窗外街道上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孩子一般不会漏过环衬

可以说,环衬是整个一本图画书里最容易被人漏看的一页了!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常常被人一翻而过,然而实际上,图画书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个结尾。

环衬印上图案的图画书,也不在少数,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别放过它们,也许看完全书你就会恍然大悟了。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MyDad,1998)这本幽默的图画书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

会讲故事的扉页

扉页又叫主书名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

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它还常常是一个引子,作者会故意在这里埋下一个悬念,吊起你的胃口。你看汤米.温格尔(TomiUngerer)的这本光是在日本就卖出了100万部的《三个强盗》(TheThreeRobbers,1961),一轮黄色的满月之下是三个头上戴高帽子的人,漆黑的帽子漆黑的脸,只有眼睛是白的……今天晚上他们要去抢什么呢?就这么一个谜雾重重的扉页,就已经让人欲罢不能了。

正文

——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正文即图画书的主体,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阅读一本图画书呢?也就是说,图画书究竟是应该大人读给孩子去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

松居直可以说是日本最久负盛名,同时也是最坚忍不拔的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了,曾经写过《什么叫图画书》(《絵本とは何か》,1973)、《看图画书的眼睛》(《絵本をみる眼》,1978)、《走进图画书的森林》(《絵本の森へ》,1995)等一系列关于怎样阅读图画书的书。几十年来他一直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观点,就是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他在新作《图画书的快乐》(《絵本のよろこび》,2003)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图画书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和空间里,存在着图画书这样一个快乐的语言世界,朗读者和听者共同分享和拥有这种语言的快乐。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父母或是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听者的一生当中。这正是母亲给读过的图画书、父亲给读过的图画书、老师给读过的图画书的精髓。”

这也不是松居直一个人的观点,比如美国学者爱伦.汉德勒.斯皮茨(EllenHandlerSpitz)在《在图画书之内》(InsidePictureBooks,1999)一书中,也赞同亲子共读:“出声地朗读图画书,不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幼小的听者们来说,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行为……在亲密相偎一起阅读图画书的同时,大人和孩子一起迈入想像的空间。大人越过了自己与孩子相隔的岁月,越过了孩子与自己日常生活的界线,借助艺术的翅膀,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现实感。”

——一边给孩子读图画书,一边让孩子自己看图画

松居直还主张大人应该一边给孩子读图画书,一边让孩子自己看图画,他发现孩子即使是只看图画,一本图画书的内容也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图画比文字容易理解吗?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对这种观点表示了怀疑:“由于图画也受文化的意识形态假设所影响,因此孩子要对文化有些了解之后,才能够理解图画……”

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孩子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孩子能读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

和大人一起读图画书的孩子,常常会读出让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来。还真是不能低估了孩子看图画书的能力。爱伦·汉德勒·斯皮茨在《在图画书之内》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安娜的3岁孩子,当妈妈给她读艾瑞克.卡尔(Eric Carle)的《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1969)时,一直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她一边听妈妈读毛毛虫吃的一样样东西,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安娜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因为像她这样的小女孩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封底

合上一本图画书时,图画书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

——有时是这样的。

比如,大卫.司摩(DavidSmall)那本畅销百万的《妞妞的鹿角》(Imogene’sAntlers,1985)的封底,一个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的小女孩,正趴在窗台上望着我们,表情看上去还有那么一点炫耀的意味……是的,合上书之前故事就已经结束了,封底与封面是同一幅图画,仅仅是让意犹味尽的孩子再发出一次欢快的笑声而已

——然而,也有时不是这样。

比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はじめてのおつかい》,1977)的封底,就没有重复书里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了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的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小女孩回到家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仿佛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画家林明子在封底上又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新买来的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可以说,作者一直把这个故事讲到了封底上。

爸爸给孩子讲的数学故事:0不能作为除数


今年秋分过后还打雷下雨,少见!

雨后闺女无处可玩,等了很久也没有小朋友下来,只好跑过来和我一起遛弯。

闲聊中,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看的一个数学相关的故事。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语言,简单的说,是一个描述科学技术的精确性语言。

你知道吗?数学家很不喜欢不确定性。

以前我们斗24的时候说过,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有多种解法的答案也是答案。但有几个答案,也是有限的,明确的,确定的。

但是你看:

15X0=0;

16X0=0;

17X0=0……

也就是任何数字和零相乘结果都是0;

那么,按照除法原理:0除以0,就可以是15,16,17……等等,无穷的答案。这给了数学家很大的烦恼。无穷的答案,不确定的答案,有时候就没法进行下一步运算了。

比如你要算:0除以0以后再加20。这就没法得到精确的结果,没有精确的结果就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数学家干脆就禁止这么干!

所以,因为0除以0的不确定性,也是数学家规定0不能作为除数的一个原因。

加上上次我给你讲的在欧洲0一度被禁止中说的原因,所以,数学家干脆规定:0不能作为除数。

然后整个算术运算,就稳定了。”

“上面是爸爸给你讲解的,最近做题又碰到了和0相关的运算了。0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吧?

你看,0X3=0;0X4=0;0X7=0……0X任何一个数字都等于0;

还有:3X0=0;4X0=0;7X0=0……任何一个数字乘以0也都等于0;

你重新回到乘法原理,仔细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上会我们说到,因为0除以0会有很多结果,所以,数学家干脆规定:0不能作为除数。

那么我们再思考下,3除以0;7除以0……9除以0,任何一个数字除以0,会是什么结果呢?

按除法原理,得到的这个结果,乘以0,都应该是0,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你还记得不?

可是,可是,我们明明是用一个很具体的数字去除以0的,为什么按出发原理,用乘法逆运算回来,永远只是得到0呢?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

所以啊,科学家们还是发现,这个0啊,一定作为除数,整个算术运算就乱了。

这更加坚定了,数学家们的决心,就这样规定了,全宇宙都用这个法则:0不能作为除数。”

家长怎样给孩子辅导作业?


给孩子辅导作业,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家长根本没有时间给孩子辅导作业,辅导时没有耐心或者心不在焉。还有一种就是很认真的给孩子辅导作业,但由于缺乏沟通技能,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大部分父母为孩子检查作业的模式都是——孩子完成作业后,父母审阅,指出其中的错误让孩子改正。这虽然能让孩子平时的作业取得较为优秀的成绩。但是问题会在孩子考试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孩子缺乏自我检查、修正的能力、依赖性越来越强。

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把他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打包揽下来,也不是放任、撒手不管,而是要通过检查作业、促进孩子的自我检查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父母为孩子检查作业前,首先明确目的——让孩子养成自我检查、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辅助孩子学习。

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正确方法

帮孩子检查作业,应当是一个阶段性行为,原因很简单:家长不可能永远帮孩子检查。

一方面,随着孩子长大,他作业的难度会增加。家长不可能永远会做孩子所有的题目。即便跟着学,一方面不可能像孩子那样投入那么多时间(还有工作、还有家务),另一方面由于年事渐长,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常常比不上孩子。

另一方面,家长不可能无时无刻都陪着孩子。就算帮他检查了作业,考试的时候家长是无法在场的。依赖性过强的学习模式不利于总体发展。

但低年级学生家长协助检查是必要的。这主要出于两个考虑:

1.检查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学习。助检查作业的过程,可以是很好的示范。

2.一二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家长老师的评价影响。如果学生在初期能够获得正面评价,学习意愿就会比较强,开启被表扬->很开心->愿意在这件事上多花精力->做得更好->被表扬的良性循环。

具体实施上,可以把握以下原则:

1.重“示范”,忌“替代”。

不要让孩子觉得,“检查是妈妈的事情”。可以说“咱们一起来检查”,而尽量不说“拿来让妈妈检查一下”。检查时,家长可以出声说出如何检查的方法,比如“减法题目就用加法来查一下吧,2+3,得5,对了。”孩子可以潜移默化学习到检查的方法。

2.重“验证”,忌“批评”。

不只跟孩子说错误的地方,也要借机表扬做对的地方。每道题都念叨一遍,“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嗯?这个是对的吗?”这样可以增加正面反馈的机会,让孩子不至于觉得“一起检查”是个特别可怕的过程。让孩子“不反感”,是任何事情开始阶段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

回想一下幼儿时期用什么样的心态带孩子学走路、学做家务的。毕竟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习初期获得正面评价,所以不要把必须指出错误的这个环节搞得太严肃,否则后续的正面激励效果也就没那么好了。

3.逐步放手,循序渐进。

放手的过程不必着急。不管示范了多少遍,真的开始自己上手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担心的。开始让孩子检查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在旁边,孩子检查的对,就小小夸奖一下,万一不对,也可以及时提醒孩子再仔细看一下。

然后还是说:“你自己检查出来了,真厉害。”如果孩子胆子小,不愿意尝试自己检查,家长可以“故意犯错”,故意指着他本来做对的题目,说“好像不太对吧”。孩子对自己被错怪了这种事儿往往比较激动,这样家长就可以顺势表示,“哎呀!看来我检查也不靠谱,你也一起来查吧,咱们查两遍,这样就安全了。”

如果察觉到孩子比较依赖家长的检查,可以逐步放宽结果的范围。比如一开始肯定会说,这道题这里不对。后来就只说,这道题答案不太对吧。“我也看不太出来哪一步错了,要不你帮我找找?”

这样既缩小了范围,减轻孩子的畏难情绪,又实际上增强了一点孩子检查的能力。一般来说,三年级左右就不建议全程跟随了,五年级左右就不建议干涉具体题目,除非孩子主动问你题。

4.家长要学会“装傻”。

这个原则在低年级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很重要。

“家长装傻”是非常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我懂得比你多”这种成就感,会让孩子觉得学习非常有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家长,请格外注意这一点,让孩子觉得“我很厉害”“我比妈妈在这方面懂得多”“我可以教妈妈”,对孩子是极大的激励。

陪伴检查的过程也是同样,请家长“示弱”。“我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要求的,你能教我吗?”孩子复述老师要求的时候,有时也就自己发现问题了。

总之,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努力培养孩子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会自主检查作业。

育儿观念:什么事都要大人包办吗?


育儿观念:什么事都要大人包办吗?

今天早上保育员阿姨把早餐拿到教室说:“小朋友们,今天早餐我们吃鸡蛋和粉条

”。我和保育员阿姨先分好了粉条,端给小朋友们吃,然开始剥鸡蛋,鸡蛋一个一个剥

好后分给他们吃,每次吃鸡蛋都要如此,忙都忙不过来。

有一次我让一个小朋友,剥一个鸡蛋给我吃,他说“我不会”,还有的小朋友说他

吃的鸡蛋是没有壳的,这让我又好气又好笑,也让我重新想了想剥鸡蛋的问题,鸡蛋没

有壳吗?他们真的不会剥吗?为什么不让他们试一下呢?

刚开始有好多的小朋友都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剥”我说自己想办法,还有的小朋友

拿着鸡蛋发愁,无从下嘴,经过示范、讲解,大部分的小朋友需要“特别”照顾,后面

也可以自己做的很好,都表现非常棒!大家都很高兴!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个别家长,家长们的反应都是“我家的小孩肯定不会剥”,是哦

!没试过怎么会知道。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现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掌上明珠,一家人都

围着小孩转,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小孩子的动手机会少之又少,有的家庭式怕小孩

做不好,弄的又脏又乱,干脆自己包办,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做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

好的,你不让小孩尝试去做的话,怎么知道他做得好不好呢?

所以现在的小孩动手能力,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弱,有时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还没有去做就说:“老师,我不会”。这就是包办的结果,让您的孩子只会说一句

“老师,我不会!”

小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需要我们去培养,而做家长(老师)的应该创造机会给孩

子去锻炼,你要怕麻烦也不要过于宠爱,他们需要的只是机会和时间,请千万别剥夺了

孩子动手的机会!让他们知道“我能行”!

家长必备的那些给孩子喝水的学问


儿童保健专家指出,6岁之前是人大脑发育最旺盛、最具可塑性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营养摄入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所谓“饮食”,以“饮”为先,儿童健康的生活应该从喝水开始。

6岁之前的儿童对营养的需求量很大,其中喝水也是关键的一环。很多营养物质溶于水后才能分解,体内新陈代谢也需要水,所以不要等到孩子渴了才喝水。

孩子要少用塑料杯、纸杯,少喝纯净水、桶装水,不要喝没烧开的水和反复烧开多次的陈水。现在一些家长把糖饮料、奶饮料当水给孩子喝,这是一种误区,易造成儿童肥胖,成年后也容易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每天的需水量不尽相同,1岁至2岁为600毫升到1000毫升,3岁至6岁为1000毫升到1500毫升。健康生活从清晨起床的第一杯水开始,每天可均匀分成五六次,让孩子摄入水分。

应注意培养儿童主动喝水的习惯,多喝现烧开在12小时至24小时之内的适温白开水,不喝隔夜水。喝水最好用玻璃杯或不锈钢杯,这样既环保,又健康。

家园共育《怎样给孩子讲那些大人的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外国大人怎样教孩子“认识自己” 记得我在德国时,房东的孩子给我看他的一篇作文,他的愿望是将来当个马戏团小丑。这如果让中国的老师或父母看来大概会认为是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但是他的老师则在作文后面真诚地表示:祝你将来成为一个把欢笑带...
    2021-04-29 阅读全文
  • 大人怎样和孩子一起玩 我们对于孩子美好的求知欲望,往往不愿满足,而对于孩子的无理纠缠,却无条件地迁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培养什么,扼杀什么,且好好想想吧。 做父母的无不爱自己的幼年子女,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了解小孩子需要...
    2021-11-20 阅读全文
  • 孩子给的食物大人要欣然接受 女儿五岁了,我给她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她要尊敬长辈、尊重客人,学会谦让。女儿点点头表示要做个好孩子。 从此,每次家里买来水果,她都会把最大的先递给奶奶。不过,奶奶夸奖她之后总会说:“奶奶牙不好,乖...
    2021-09-16 阅读全文
  • 如果世界颠倒,大人孩子角色互换会怎样? 曾看过这么一个实验,家长和孩子在角色互换环节中,一个平常总喜欢说“孩子笨、没用”的家长变成“孩子”,大家一起说她笨,每说一次就在她的脸上缠一圈绷带,缠满绷带的她在台上哭到情绪崩溃。这个环节结束后,她忽...
    2020-12-23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孩子尿裤子那些事 育儿心得:孩子尿裤子那些事 我的孩子,**,一个早慧班的孩子,和其他同龄儿童一样,活波、开朗、天真、爱玩、贪嘴。从开裆裤到封裆裤是人生中必经的阶段,而就是阶段,**发生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事。 事一:我不...
    2020-10-23 阅读全文

记得我在德国时,房东的孩子给我看他的一篇作文,他的愿望是将来当个马戏团小丑。这如果让中国的老师或父母看来大概会认为是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但是他的老师则在作文后面真诚地表示:祝你将来成为一个把欢笑带...

2021-04-29 阅读全文

我们对于孩子美好的求知欲望,往往不愿满足,而对于孩子的无理纠缠,却无条件地迁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培养什么,扼杀什么,且好好想想吧。 做父母的无不爱自己的幼年子女,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了解小孩子需要...

2021-11-20 阅读全文

女儿五岁了,我给她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她要尊敬长辈、尊重客人,学会谦让。女儿点点头表示要做个好孩子。 从此,每次家里买来水果,她都会把最大的先递给奶奶。不过,奶奶夸奖她之后总会说:“奶奶牙不好,乖...

2021-09-16 阅读全文

曾看过这么一个实验,家长和孩子在角色互换环节中,一个平常总喜欢说“孩子笨、没用”的家长变成“孩子”,大家一起说她笨,每说一次就在她的脸上缠一圈绷带,缠满绷带的她在台上哭到情绪崩溃。这个环节结束后,她忽...

2020-12-23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孩子尿裤子那些事 我的孩子,**,一个早慧班的孩子,和其他同龄儿童一样,活波、开朗、天真、爱玩、贪嘴。从开裆裤到封裆裤是人生中必经的阶段,而就是阶段,**发生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事。 事一:我不...

2020-10-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