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儿童心理】“玻璃心”孩子的对症良方

发布时间:2021-11-04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儿童心理】“玻璃心”孩子的对症良方》,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孩子害怕困难”,“输不起”,“说不得”,“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常听家长这么抱怨,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病因之1: 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对症疗方:不轻易满足

对于这些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态度最重要。当孩子在受挫后哭闹时,家长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听到哭声切不可心烦、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攻势所击败。要让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无论怎么哭也不能达到目的的体验后,就会学乖听话,停止哭闹。

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先改变育儿观念,并且全家一致。具体行动上的改变是:

一是家长不要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身上,溺爱只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当始终保持理智,不要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三是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会使孩子感到更满足。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实现某些需要;

四是给孩子找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病因之2: 过分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很容易导致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对症疗方:适度表扬和批评结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家长要适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当孩子的热情能因分享和肯定转化为自尊、自信时,对其一生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不能光让孩子听好话,当他们做错事时还要进行合理批评。有些家长特别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过分或违反规则的事时,也不批评孩子,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别人稍说不是就哭闹。

虽然孩子当时心里会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接受批评也很正常的。

要注意的是,在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先严肃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感觉,然后默默地望着孩子片刻,最后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所作所为不好”,最后紧紧拥抱孩子。这一连串的过程在一分钟内完成。

病因之3: 总想孩子赢

有些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能输,对日后的成长没有帮助。

对症疗方:有意设些小难题

宝宝由于受到能力、技巧、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遇到困难,而其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还不强,稍遇到困难就会显得焦躁。但家长切不可因此过分心疼孩子,不妨放开手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不防饿他一两顿,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别把他生活中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设置些小难题,引导孩子去解决。比如,在孩子学会爬的时候,就可以刻意地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孩子去跨越。孩子失败了,家长不要为孩子找各种借口,而是引导孩子找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借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然,家长自身还要做好表率,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逃避和退缩,在参加各种活动或比赛时,也不要过分看重输赢。家长积极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享受过程的心态都会感染孩子。

病因之4: 包办替代

正常情况下,孩子从1-2岁起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还有些孩子要自己穿衣裤、穿鞋袜、帮忙叠衣物、收玩具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动手做事的敏感表现,聪明的家长会很乐意配合。但相当多家长忍不住包办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

对症疗方:分配适当家务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抗挫折的重要手段,而培育自信心的最佳方式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般来说,1、2岁的孩子可以做些给妈妈递毛巾、纸张、收拾玩具等事情;3、4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 劳动;4、5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定期的家务,如擦桌椅、吃饭时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5、6岁的孩子可让他们独立洗 碗筷、洗手绢等。

除了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长还要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思考。

比如,在陪孩子玩积木搭高时,看到孩子用半圆形做基底。很多家长会忍不住纠正: “半圆形不稳的,你应该把正方形积木放下面。”家长在说这段话的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孩子自然不可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了。

病因之5: 推卸责任

很多家长在孩子摔倒时故意打地板,并告诉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宝宝摔倒,妈妈打它!”这种类似举动将孩子摔倒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地板,长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时就习惯了不去面对或推卸责任。

对症疗方:让孩子勇于承担

幼儿做错事被发现后,因为害怕或为了逃避处罚,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来个大哭大闹或“死不认账”。

这种现象表明幼儿还没勇气承认全部错误,需要给予鼓励和诱导,而不是责罚和打骂。

试想,如果最初幼儿老实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地说服教育。如果幼儿最初偶尔的哭闹和“拒不认账”,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相对比之后,被迫选择“说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这种类型的说谎实质上是幼儿自卫的一种措施,成人处理这类错误时不要严厉追问。然后让孩子知道,根本无需说谎,父母不责罚诚实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故事来给他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让他知道大家都喜欢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玻璃心”孩子如何变坚强


早上小温馨在吃喝粥,可能她想用手去抓着吃,馨爸一看见急忙说:“宝宝,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可能馨爸的声音大了些,小温馨一听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她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问:“宝贝怎么了,爸爸是希望你注意卫生,没别的意思哦。”馨爸一看小温馨不理他,有点小失落,凑上前来准备喂她吃。可小温馨根本不领情,一直拒绝馨爸的好意。看来,小温馨真的是生气了!

如今的小温馨很敏感,遇到点事就会流眼泪,表现的不开心。比如她囔囔着要看iPad,每次订好规则,看半小时就得收起来。可是当我说时间结束,她又闹情绪了。还有昨天晚上馨爸在吃西瓜,她看到后也要吃。馨爸给了一块她时,她兴奋不已。可吃完后还想要,我说:“晚上吃太多西瓜不好,爸爸也不吃了,宝宝也不能再吃了,好不好?”明明是在和她商量,可她突然嘟囔着嘴吧,红了双眼,满脸委屈的看着我。我不懂,为什么现在的她会变得如此脆弱,一有什么不满足就会流眼泪。她的心怎么变得像玻璃一样易碎了呢?

可许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是渴望被呵护,被接纳的。我发现并不是孩子有一颗玻璃心,而是平时我们的“无心”伤了她。想想,如果我们想要吃西瓜,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可偏偏总有人限制我,阻止我,那么我们会开心吗?我们总会在无意间做一些事,说一些话而伤害到孩子。甚至我们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相反的,还责怪孩子不听话,不坚强!孩子的心很敏感,是玻璃做的,脆弱得不堪一击。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反思,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然面对孩子的“玻璃心”我们也要防患于未然。现在的孩子一不顺心就发脾气,一语不合就离家出走,一有压力就选择自杀……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多花些时间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每个孩子生活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特征也与众不同。所以没有完全统一的教育模式,各位家长也只能根据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方式。有人说“玻璃心”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玻璃心”孩子也有变坚强的那一天,关键看父母怎么做!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那和父母的教育肯定息息相关。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每一个难题,作为父母都得要用心去处理和解决。平时我们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会使孩子心情愉悦。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压抑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她更好的成长!有时,小温馨看到我和馨爸为某件事争执不休时也会表现出不安和恐惧。我想孩子的安全感都是父母给予的,对孩子来说,我们就是她的整个世界。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大概就是和睦相爱,白头偕老。

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给老一辈的人带,长辈对孩子过度的宠爱导致孩子的性格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加上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根本没时间去管教孩子。老人对孩子的过度包容,有求必应,更会让孩子容易有一颗“玻璃心”。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都是家长的处处溺爱导致,这种畸形的保护无形之中等于害了孩子。我和馨姥协商,当在教育小温馨的时候,切不可过度包容和阻扰。许多父母无法认可老一辈的教育,总觉得是他们没有节制的宠爱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我想说,孩子是自己的,不管我们平时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管教孩子。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是最不会掩饰自己情绪的人,就比如小温馨,给她吃西瓜的时候回笑得没心没肺;带她出去玩的时候会乐不思蜀;陪她玩游戏时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这都是她正面的情绪,每个父母都喜欢孩子的笑容。看着她无忧无虑的笑着,内心也不由自主的幸福着!而有时,小温馨也会这样。不让她玩水的时候会不开心,任性得拍打着水。因为她不想被阻止;看见我抱别的小孩子,她会皱眉头表不满。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妈妈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当她调皮捣蛋被我数落的时候,她会低下头躲在我怀里。因为她害怕会失去我的爱。而这些就是她负面的情绪,当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时,只有接纳,才能帮助她正确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负面情绪,让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变得强大起来。

孩子像小树,但不是只需要浇水施肥。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多让孩子吃吃苦,就像不经历风雨的吹打,小树怎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呢?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不慌不忙,用爱和耐心伴着孩子成长,在孩子的思想上加以引导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磕磕碰碰的人生并不可怕,无所畏惧,勇敢克服才会让自己强大起来。在父母的鼓励和陪伴下,相信“玻璃心”也会变成一颗坚强勇敢的心!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儿童心理危机的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作象征性游戏(例如打老虎、打坏人)释放恐惧与压力;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出现的幼稚行为。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3)接触爱抚:灾难使得孩子安全感极度缺乏。要根据孩子接受的程度,试探性地和孩子多做肢体接触,拥抱抚摸,握紧双手等肢体语言,都有助于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和增加安全感。

(4)积极示范:危机中要尽量避免成年人的应激反应影响儿童。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5)及时求助:重大灾情下,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积极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问题延续。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神经科或心理咨询中心就诊。

震后的儿童心理急救


前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孙学礼教授。据他讲,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

记者:受灾儿童和孤儿与普通受伤儿童有何不同?

孙学礼: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伤害叫急性创伤应激。对儿童来说,最多见的反应形式,首先是痴呆、麻木、丧失警觉状态不知闪躲或逃避,接着会出现惊恐、喊叫、恶梦,而且受伤情景会反复在脑中闪现。

记者:急性创伤应激引起的儿童异常反应什么时候会出现?

孙学礼:多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内出现。如不及时干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记者:心理专家会对地震中受灾的儿童采取哪些干预?

孙学礼:现场紧急心理救助是一方面,后期还必须接受心理机构更专业和全面的治疗,如进行认知重建、系统脱敏、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若孩子在事后1个月,仍然状态不好,家长应继续向专业儿童精神医学专家求助,避免其出现慢性、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防止儿童心理偏移的方法


平时应注意观察幼儿心理情况。当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父母应先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轻度的精神卫生偏离,只要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抚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对有明显的心理卫生偏离,学习困难,或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宜及早让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平日要注意形象化的教育。通过现实事例,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友好合作和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习谦让、懂礼貌、为别人着想等优良品质。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的技能,还可以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的行为问题,克服胆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并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及时到幼儿园生活。幼儿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孩子在这个集体中,通过各种游戏、体力和智力活动,不仅有利于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对于良好的个性形成是很重要的。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公办或民办幼儿园的儿童,显得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对比之下,家居的孩子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生人,在陌生环境中一时难以适应。

要重视孩子的学前文化教育。学前文化教育有利于启迪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也是对孩子萌芽期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学前文化教育中,不要单纯让孩子死记、硬背,要善于帮助孩子理解,并注意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式问题。还要培养孩子从小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同时,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以及各种文化课,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德智体的全面提高。

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健康情况。人的身体和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孩子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可忽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解释是:“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包括了身体、心理的完好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因此,对于儿童健康的完整概念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保持良好的状态。

隔代抚养有害儿童心理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喜欢《【儿童心理】“玻璃心”孩子的对症良方》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玻璃心”孩子如何变坚强 早上小温馨在吃喝粥,可能她想用手去抓着吃,馨爸一看见急忙说:“宝宝,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可能馨爸的声音大了些,小温馨一听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她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问:“宝贝怎么了,爸爸是希望你注...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安慰留守儿童心理的暖心文案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关爱留守儿童。~~还有哪些这方面的句子可供分享呢?为了您的需要,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慰留守儿童心理的暖心文案》,希望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2022-09-22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发展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
    2021-12-23 阅读全文
  •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
    2021-09-11 阅读全文
  • 震后的儿童心理急救 前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孙学礼教授。据他讲,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 记者:受灾儿童和孤儿与普通受伤儿童有何不同? 孙学礼: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
    2022-02-22 阅读全文

早上小温馨在吃喝粥,可能她想用手去抓着吃,馨爸一看见急忙说:“宝宝,不要用手抓,用勺子吃。”可能馨爸的声音大了些,小温馨一听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她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问:“宝贝怎么了,爸爸是希望你注...

2021-11-18 阅读全文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关爱留守儿童。~~还有哪些这方面的句子可供分享呢?为了您的需要,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慰留守儿童心理的暖心文案》,希望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2022-09-22 阅读全文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

2021-12-23 阅读全文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

2021-09-11 阅读全文

前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孙学礼教授。据他讲,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 记者:受灾儿童和孤儿与普通受伤儿童有何不同? 孙学礼:由洪水、地震、突发恶性事件造成的...

2022-02-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