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主人
发布时间:2020-03-18 幼儿园小主人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书架上的书很多,每天孩子们看完书后都是随手一放,结果书架总是乱糟糟的。后来璐璐老师就安排了一个值日生管理书架。没想到,小值日生特别认真负责,每次只要书架乱了,他都会及时整理,摆放整齐。老师给予了肯定鼓励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要做值日生。我们老师一商量,那就让孩子们自己管理,监督自己,我们退居“二线”。有管理玩具的值日生、有管理毛巾的、管理喝水的、还有下午吃过饭后监督小朋友们看书预防撕书的。这样一来,做了值日生的孩子会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没有做值日生的,也会好好表现,争取下次能做值日生。老师也不用天天跟在后边提醒了,只需在旁边看着就好了。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会自己做好,只要我们学会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做主人,说不定也别有一番成就!
评语: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是大班幼儿的必修课,发现问题,请幼儿共同参与讨论、解决,不断更新激励机制,让幼儿在投资管理中兴趣更浓。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让孩子作主
在组织孩子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时,我一般采用播放音乐来提示孩子接下来的活动环节是什么,为此我精心挑选了不同的曲子。例如,晨间活动结束整理玩具时,我播放优美的钢琴曲;整队到户外做操时,我选择节奏感强烈的律动曲:午餐前,我用轻柔优美的萨克斯曲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但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我精心挑选的曲子不感兴趣,甚至有点无动于衷。
一次,一首曲子放完了,可还有好几个孩子没安静下来,我忍不住批评他们:“你们有没有听到音乐?”孩子们这才安静下来。突然,骁骁说了一句:“老师,你放的音乐不好听,我们不会唱。”他的话提醒了我,难道是我选择的音乐不合适?
于是,我问孩子:“这些音乐你们真的不喜欢吗?”孩子们点了点头。
我又问:“为什么?”有的说:“听不懂。”有的说:“不能唱。”
我想我选择的音乐大多是用来安定幼儿情绪的,孩子们不喜欢,也许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不熟悉,所以没有兴趣。那我何不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作主呢!
我问:“你们喜欢什么曲子呢?”孩子们抢着说出《办家家》《买菜》《大馒头》《小手拍拍》《加油干》……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欣赏过的曲子。
这时,骁骁说:“我喜欢小学里播放的音乐,但是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与我们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小学,课间播放的是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放学时播放的是萨克斯曲《回家》,这些音乐孩子们已非常熟悉。我随即在钢琴上弹起了《献给爱丽丝》,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对了,小学里就是这个音乐。”“老师,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只要你弹这个曲子,我们就知道要上课了。”我立即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
接着,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选择歌曲《办家家》作为游戏前的准备音乐,歌曲《大家来做操》作为户外活动的准备音乐,律动《加油干》作为整理材料的准备音乐,萨克斯曲《回家》作为孩子离园前的准备音乐……
我把这些乐曲都翻录在一盘空白带上,播放时,孩子们会轻声哼唱,还会提醒伙伴:“快坐好,要做游戏了”“快点排队,要做操了!”……
只有孩子熟悉理解的东西才能被孩子接受,才能让孩子感兴趣。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很容易被忽视。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替孩子选择,但孩子往往很难接受。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不仅使他们更投入地参与一日生活,而且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规则意识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孩子喜欢自己做选择,可是大多时候是家长帮助孩子进行了选择,那么,怎么培养孩子自己进行选择呢?
一、不要禁锢孩子去选择,否则会让孩子很退缩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吃巧克力,我的儿子也不例外。偶尔,孩子拿一块巧克力非常高兴地在那里吃,特别开心。可是,他奶奶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她就会马上过来询问孩子:“你怎么又吃巧克力呀?”奶奶会告诉孩子巧克力吃了会坏牙,会上火,反正巧克力带给孩子美味的感觉就全都没有了。其实,吃巧克力就是一种愉悦的心情,但是,孩子吃的时候已经没有愉悦的心情了,他瞻前顾后,吃巧克力都有一种负罪感,小心翼翼的。我就觉得特别扫兴。
孩子现在3岁,他会这样跟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吃一块巧克力?我就吃一小块。”“妈妈,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故事?故事非常短,你就给我讲一个吧!”我感觉孩子越来越退缩的,这种礼貌让我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不知道长期这样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隐隐觉得已经挺可怕的了。
二、在孩子选择时,商量的过程很重要
我也经常会给儿子小楠定一些规则,现在,小楠上幼儿园大班了,他很习惯我跟他商量着解决一些问题,于是,商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我和孩子去超市,孩子也会告诉我他想买什么,会跟我商量,我可能会回应他说,这个可以买,那个不可以买。比如说,小楠想要买一本书时,他会对我说:“妈妈,我想买这本书。”然后,我会想想,权衡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买回家。有时候,我会商量着说:“我出大部分钱,你出小部分钱吧。”小楠会特别高兴。我觉得,有限定的自由选择会让孩子感觉很安全。妈妈这时候如果能带着他做一件他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就会很满足,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我觉得商量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三、只有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提到孩子不吃某种蔬菜时,很多妈妈会很困惑:这时候是逼着孩子吃,还是答应孩子不吃?其实,父母有的时候,也会不愿意吃某些东西。大人同样也会说:“这个是我不爱吃的。”为什么父母能够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孩子就不能选择呢?
我觉得,孩子不爱吃的东西可以少吃,没有必要逼着孩子吃掉你认为有营养的所有东西。其实,孩子有偏好也很正常。可是,我们的原则是孩子不爱吃可以少吃,但不能完全不吃?因为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每个阶段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妈妈也无法得知孩子是不是真的不爱吃。比如说,我的儿子小时候不爱吃茄子,可是他现在就很爱吃茄子了。所以我主张让孩子都尝尝,也许哪天他就爱吃了。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多尝试才会有选择,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吃什么,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四、和孩子分享他的选择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受
我朋友的女儿纯纯觉得自己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纯纯说,同学的妈妈都不会带他们去吃汉堡,不会给他们买薯片。因为妈妈们觉得那些是垃圾食品。但是,我的朋友很有童心,她有时也会饶有兴趣地跟孩子去麦当劳买一堆薯片,偶尔满足孩子的愿望。她还会和女儿一起看樱桃小丸子,跟女儿一起买零食吃,这个女孩在她们班里面是所有孩子都羡慕对象,她也觉得特别幸福。我觉得好吃的,妈妈和孩子一起分享,美味会加倍的。
五、给孩子选择的自由需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
对孩子来说,交流的过程其实比是否吃到了汉堡、薯片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些表面的现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的关系处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真的去关注孩子了,去分析琢磨,去用心了,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便是爱了。
妈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孩子有时候要一件东西,妈妈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这时妈妈要停下来想一想,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情况下,孩子实际需要的是爱的感受。孩子同样需要被关注、被尊重、被理解。要到没要到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得到爱。再小的孩子也是如此。
1、尊重孩子的选择,找到给孩子心理和身体营养的平衡点
有时孩子拼命要一件东西,他是在替换他没有得到的爱。妈妈在考虑到孩子身体的充足的营养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充足的能量。如果妈妈能够给孩子充足的能量,就会在小事情中找到取舍的平衡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并从中得到小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比方说,妈妈大部分时间不会让孩子多吃糖,妈妈会告诉孩子,糖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是,妈妈也不要完全禁止孩子吃糖。如果孩子有小朋友来玩时,妈妈可以允许孩子给小朋友拿出糖来,让孩子跟小朋友一起分享。
我觉得孩子童年和父母互动非常重要。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有自己的一些权利,但是他也知道这些都不是随意的。父母也要表达他们的愿望,父母要有决策权。妈妈应该让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这么多好吃的,到底我喜欢吃哪个?孩子需要挨个去尝尝,尝完了他我才知道:“哦,原来这是我喜欢的。”
2、既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又要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勇气
孩子常常会想做一些客观上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比如说,孩子想画画,但资质不够。这时候,妈妈就会很犹豫:如果孩子多年后才悟到自己根本没有画画的天赋和激情,那时孩子该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妈妈还是应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将人生坐标放在一个比较宽广的背景下,成功的标准就非常多了。但是,在这些标准之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那就是内心的体验。其实,无论在别人看来成功与否,自己内心的体验是最重要的。这种体验也是每一个妈妈希望自己孩子拥有的,因为,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我想,如果妈妈是出于本能和爱,给孩子提供了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当她经历了之后,她才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会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才会做出真正的选择。而因为有妈妈的爱和信任作为后盾,孩子的内心能量就会很充足,他便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他便敢于去承担。
最后,我想说,理解孩子,是妈妈给孩子自由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也是妈妈培养宝宝选择能力的心的开始。当我们带着爱开始去理解、信任孩子的时候,我们便会拥有这份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喜悦。
让孩子做一次老师
半天的活动带下来,老师的身心都感觉疲惫了,特别是嗓子口干干的、痒痒的,声音哑哑的。每次餐前活动的15分钟,是最不愿开口说话的时候,我一般会组织孩子欣赏故事、名曲、动画片等活动,但是在欣赏的时候总会把故事、名曲、动画片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提出来教育孩子,而且总有孩子在欣赏的时候会开小会、做小动作,需要不断的提醒。所以在这个时候是比较难熬的,既希望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觉得不能放过教育的契机,所以还是忍不住用又干又哑的声音进行教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大个子”在问旁边的小朋友“什么东西越洗越脏?”“什么东西坐着睡,站着也是睡?”……一连串的问题,让我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让孩子来当一回老师,让孩子来管孩子呢?
今天餐前活动时,我问孩子:“今天谁愿意来当一回老师,给大家来猜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第一次尝试我请了知识渊博的“大个子”,我坐到了旁边。小朋友都很期待的看着“大个子”,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他不仅出谜语给大家猜,还学着我的样子说话:“我请举手的小朋友”、“好,请你”“你的答案不对”……整个就像个小老师,把课堂纪律控制的非常好。小朋友也很喜欢这个小老师,积极动脑猜答案,实在猜不出来的我就让“大个子”揭晓答案。几轮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同时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也只是稍作提醒,不会觉得嗓子痛。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于是我就安排每周2~3次这样的活动,很多孩子回去请家长教了很多的谜语和脑筋急转弯,带来给小朋友猜。几周下来,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也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还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的嗓子也没有那么哑了。
有时候,要学会做一个“懒老师”,又不能冷落了孩子,何不尝试这种方法,让孩子管孩子,岂不两全其美?(梁丰幼儿园钱晶莹)
放手,让孩子自已做
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所以到幼儿园了,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意志力薄弱的现象。
父母和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呢?以家园共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服务的能力等独立能力,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陈予昕是我们班令老师比较头疼的一位小女孩,她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得不太好,每天也是来得最晚的一个孩子,总要和奶奶依依不舍好一会。在幼儿园一天如果老师不去主动的要求她说,沉默是她真实的写照,可是她也不安分,在椅子上姿势一会一个造型。并且吃饭方面也是最令我们老师头痛的一件事,从第一个开始吃,差不多要最后一个才吃完,而且还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她才勉强地吃完饭。现在她已经是中班的孩子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但从她父母、奶奶的口中了解到顾予昕在家里吃饭还是要奶奶喂,穿衣服、脱衣服也是大人一手包办的。
家长希望老师多教育她的孩子,让她养成独立做事的能力,其实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光靠老师那是毫无用处的,陈予昕在学校虽然动作慢,但是她还是能够完成,可到了家里她就有了依赖性,家长应该放手让她自己去做。
《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做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等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大胆地让孩子去做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一面,这正是每个人的不同所在。
因此,在班级管理方面,可以说是这个班的核心部分。
好的班级,必定有一个好的常规,看来确实如此吧!
大班的孩子本身有一个特点,就是活泼、好动。
真是一点儿都没错,我们班的孙旭小朋友就是这样,平时的他真可谓有“多动症”,上课过程中,小屁股总是坐不住,一下子就会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起话来,几乎每节课都是这样,还有在自由活动期间,捣蛋的他,老师都时刻要警惕,都会多看着一点,要不然还真成了他的天下。
突然想到那天冯老师到我们班带了一个半日活动,在小朋友上午吃点心上厕所的时候,冯老师看到好动的孙旭,他就分配点小事情给孙旭小朋友做,让他站在厕所旁边,看着小朋友小便、洗手,管好这方面的纪律,还真有点像小管理员。
后来跟冯老师聊起,其实像这种调皮的小孩子,应该多给他点事情做做,这样也不会惹出什么麻烦,有时想想,还真是有一番道理。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为了孙旭不在游戏中起哄,他给了这个小朋友一些小小的任务。
都得到了理想的效果。
班级的管理不是一、两个小孩的事情,而是班里全体幼儿的一个整体。
在班里有个别小朋友没有遵守纪律,有时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班级。
像孙旭这样的小朋友,在班里也是正常现象之一,有时感觉管理方面很累,但平时的点点滴滴,只要小朋友进步了,哪怕是那么一点点,我都会鼓励、表扬他们。
但是有时过度的表扬,只会让孩子们变得更骄傲。
因此,在表扬孩子的同时,也多多提出一些不足的地方。
这样,孩子们才会心服口服的听信与你。
让孩子从小做个自理、自立的人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样一篇小故事,故事讲的是两个妈妈在孩子玩玩具时不小心摔倒所做出的反应。
有一天,飞飞和帅帅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两个孩子的妈妈站在一旁说话,突然飞飞小朋友摔倒了。帅帅妈妈赶紧跑过去想把他拉起来,飞飞妈妈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还对帅帅妈妈说:“别拉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帅帅妈妈瞪了飞飞妈妈一眼说:“你这个当妈妈的,心太狠了。孩子这么小,摔坏了怎么办?你太无情了,简直不配做母亲!”谁知飞飞妈妈既不气也不恼,笑呵呵地说:“懒娘指使勤孩子。让孩子从小经受一些锻炼,孩子不再一味地依靠大人,是我们当父母的责任。”
看到这里,我想飞飞妈妈说得很对。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这样做,那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具体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从小做到自理、自立的人呢?
我国现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颇觉语重心长,很受启发。由此认识到“懒娘”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让孩子主动地去完成一些任务,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生活的广阔天空中锻炼自己翱翔的翅膀,为以后的人生积累丰富的资本,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飞飞妈妈就做到了这一点。
帅帅妈妈听了飞飞妈妈的话,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她表示以后不再做事事为孩子包办的“勤娘”了。要给孩子独立的生活空间,不让他们失去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想,如果每一位父母的嘴巴都懒一些、头脑懒一些、手脚懒一些,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学会自己思考,遇事自己亲自去实践,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在挫折中成长,在困难中长大,他们会变得更坚强。
有一种爱叫——放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如叠被子、扫地、擦桌子等。多表扬,多鼓励,增强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信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快乐地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尊重孩子吧,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昨天,我带女儿去县城学跳舞时,看到一对母女:母亲说:“你咋不好好学跳舞?”“我不想学跳舞。”女儿回答。“你再不学跳舞,我就把你从这楼上扔下去。”母亲生气地说。女儿不语。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一到节假日,家长总会不顾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或是学习班。也许在他们看来,当家长的,就是要想尽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习,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此,我想起前不久我在《人生与伴侣》杂志上看到著名影星斯琴高娃和她女儿的故事:斯琴高娃见女儿乖巧懂事,身上潜藏文艺天赋。开始为女儿设计未来:让孩子学习钢琴、舞蹈、音乐,把基本功打扎实后,报考表演学院,一步一步成为光芒四射的演艺明星。为让女儿学好钢琴,她在家里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花费好几千为女儿买了一架钢琴。尽管这样,女儿还不领情。上课时,心不在焉,不仅不认真记笔记,练习时还偷工减料。当斯琴高娃责问她时,她说:“我对弹钢琴和跳舞没兴趣,我想画画,我要游泳。”直到女儿长大,斯琴高娃也没有让女儿成为她希望中影视明星,而是成为了她所看不起、女儿却很喜欢的餐厅老板。在这里,我只想说,尊重孩子吧,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不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是有益的。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星期五的下午又是手工活动,今天让幼儿做“贺卡”。
我先出示做好的贺卡,孩子们看着看着,大家一起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不一会儿就一起说出了制作的大致方法。
然后我稍做示范,重点讲解了正折和反折的方法。
孩子们一个一个开始自己做手工了。
他们很专心,当碰到不懂的地方的时候,就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会的小朋友会很乐意的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他,有的说了半天对方还是不懂,就亲手帮他做了。
我班的孩子很喜欢手工活动,他们每次都会跟老师要求:“老师我们做手工吧”后来,我不忍让他们一直失望,就告诉他们:“每个星期五下午我们才会做身工,其他时间我们一般不做。
”于是,孩子们就开始期待星期五。
今天我想到灵灵妈妈前几天跟我说的一件事,灵灵很想在幼儿园过生日,但是她的生日是在暑假里,无法跟小朋友一起过,灵灵又每天都吵着要在幼儿园过生日,妈妈非常烦,跟我说了后,我答应她在幼儿园给灵灵过上这个特殊的生日,让小朋友们每人做一个手工送给灵灵当作生日礼物,孩子们一听做好的手工可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灵灵,这下在做手工时更加小心翼翼了,比平时认真了许多。
有的小朋友平时乱剪一通的今天也慢慢地细细地剪了,他们都想做一个漂亮的贺卡送给灵灵。
我一直很喜欢带孩子做手工,因为在手工活动中孩子的热情和专著让我感动,哪怕是再顽皮的孩子在手工活动时也很安静、很投入,这是我始料为及的,但很快的就接受了。
忍不住想起初开始的时候,很多孩子嚷让起来:老师我不会;老师我剪坏了;老师我的**(某个部件)不见了;老师,这样做对不对?……我真的手忙脚乱,可是在我始终不动摇的鼓励孩子自己做以后,一次、两次,这声音就渐渐小了。
因为无法从老师那里得到和父母或者祖辈那样的照顾,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只有自己来了。
于是,孩子们就开始苦苦思索,当思索之后获得问题的解决和自我的进步时,就促进了孩子更大的激情。
我想,手工活动就是这样良性循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