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浅谈足球游戏中的合作教育

发布时间:2019-12-16

浅谈幼儿园游戏。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你知道幼儿园游戏的本质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足球游戏中的合作教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足球运动是最具魅力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是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体育项目之一。基于足球运动的特点,我园以“足球”为抓手,积极探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足球游戏,并尝试将合作教育融入其中,构建了足球游戏特色课程。www.YjS21.coM

根据我园长期开展足球游戏的实践经验,我们以足球游戏为载体,以“学会共处、共享快乐”为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足球游戏环境:引发合作愿望

幼儿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萌发合作愿望,体验合作的乐趣。创设适宜的足球游戏环境能够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引发幼儿的合作愿望。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场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游戏环境——

我们在塑胶地的两头各放置一个简易球网,幼儿一看就明白这是一个“足球场”,于是就开始了进攻与防守的合作;几个废旧轮胎被竖着放置在场地的一角,幼儿想玩“夹球钻山洞”的游戏,可是只有一个足球怎么办?大家开始协商:“我们轮流玩,每人玩一次。”“来猜拳吧,每次赢的人可以玩。”“不行,我们还是两个、两个对着跳。”在环境与材料的启发下,幼儿开始了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动。

足球游戏规则:促进合作行为

足球游戏规则不仅是对幼儿提出的活动要求,也是对幼儿游戏行为的一种暗示,恰当且明确的游戏规则还能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

1.运球回家:幼儿自由组合,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各组之间以竞赛的形式展开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先运完的一组为胜。

2.足球保龄:两名幼儿组成一组,每组幼儿轮流用脚带球向指定的目标“射击”,将目标全部射倒的一组为胜。

3.传球射门:幼儿两两合作,一个传、一个射,只有配合默契,才能获得成功。

随着规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也呈现递进式的发展。幼儿相互协作,共同遵守规则,在竞争游戏中萌发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足球游戏过程:提高合作能力

在足球游戏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就来找教师帮忙解决;一旦游戏中出现矛盾,幼儿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或向教师告状……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缘于幼儿缺乏合作的方法和能力。为此,我们在开展足球游戏的过程中,更注重为幼儿创设灵活多样的合作机会。

我们在草地上放了几个拱门,几个幼儿在玩带球跑动的游戏,另一个幼儿也想加入,我们建议幼儿自己去协商:“我也想加入你们,行吗?”“那我们把拱门排成一排,一起来玩火车钻山洞吧。”不一会儿拱门的排列发生了变化,幼儿在合作中开始新的游戏。

在玩“足球比赛”游戏时,一个幼儿提出:“真正的足球比赛有替补队员,我们也招聘一些替补队员吧。”旁观的幼儿顿时兴奋起来,纷纷举手要求“参战”,教师提醒幼儿:“替补队员坐在旁边有什么任务呢?”“他们可以为我们加油,当场上有的队员太累了不想玩时,他们就可以上场了。”经过协商后,“足球比赛”开始了,场上的队员奋力“拼搏”,场下的“替补”卖力加油。

在快乐的足球游戏中,幼儿逐步掌握了与他人协商合作的技能,逐渐学会了从别人的立场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中体会到共同合作带来的快乐。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导读: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要注意顾及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确定指导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互动的方式、节奏。帮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给幼儿的想象提供一个自由的发挥、发展空间。

一、角色游戏及其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幼儿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人认为,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幼儿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彼。再也没有比角色游戏更能使幼儿享受快乐的了,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像成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想象活动,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快乐的、忧郁的;遵守游戏规则如收放玩具要有条理,要爱护玩具等习惯及操作的技能技巧,这些都会转化为以后对待公物,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这些都是幼儿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此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模仿各种角色。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幼儿认识美丑善恶;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游戏时,他们会认真地为“宝宝”穿衣服,照顾“宝宝”的日常生活起居,这对培养幼儿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品质。角色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育教学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了寓教与乐的目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角色游戏的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获得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推动着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

二、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师幼互动及其意义

师幼互动做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及幼儿的游戏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宜的帮助,以各种形式提醒幼儿做得不足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行为,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使得游戏情节更为生动。适当的互动,有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游戏行为的鼓励与赞同,这些在行为上和心理上都给幼儿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在积极的状态中。但由于教师许多不适当的指导,不适时的介入,造成了教师与幼儿互动上的障碍。幼儿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她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次集体游戏中,教师要带幼儿到游戏室里去玩角色游戏,游戏室里有“商店”“理发店”“医院”“餐厅”“邮局”等区角。教师在带幼儿到游戏室前,把幼儿按照相同的幼儿人数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区角安排一个小组的幼儿去玩。其理由是:怕孩子弄乱了游戏室里的玩具,把幼儿分组,可以知道是哪些孩子在哪个区里玩,如果游戏室里的东西被弄乱了,也能知道是谁没把玩具收拾好了。我们都知道,角色游戏是儿童高度独立自主的活动,幼儿玩什么主题,确定多少角色,情节如何进行,采取什么玩法,使用哪些玩具,遵守怎样的规则,都应由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来进行。而该教师以不弄乱游戏玩具为由,硬性地规定幼儿的游戏角色,违背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2.教师忽略了角色游戏本身的价值

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往往局限于将游戏看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儿童游戏自身的本体价值。教师强调每一种游戏都必须要有意识地让幼儿学到什么,而不是让儿童在自身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经验积累中成长;强调让游戏充分成为教育的手段,机械片面追求将教育内容镶嵌在游戏中,而不管游戏自身内在的规律。例如,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天生的死敌,而某中班班幼儿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时,孩子们可不想按照这个人人皆知的常规来玩这个游戏,他们都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而且都很喜欢里面的小老鼠和猫,他们想把猫和老鼠变成好朋友。于是,他们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小老鼠看见一只小鸡掉进河里,可是小老鼠太小了,救不了小鸡,于是就去请在河边钓鱼的小猫来帮忙把小鸡救起来,后来它们成了好朋友”的游戏情节,孩子们玩得津津有味的。可他们的老师由于跳不出现实生活所规定的框框条条,认为猫和老鼠一见面除了追杀与逃命就没有第二种模式了,怎么可能成为好朋友?这是不符合常理和科学的。于是该教师就对孩子们说了一大堆所谓的科学道理,告诉孩子们老鼠是坏蛋,它们会偷东西的;猫只有会抓老鼠才是有本领的猫,猫看见老鼠了就该去抓住它们,不给它们做坏事,并教育孩子们以后不要玩这个不合理的游戏了。在这里,幼儿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展开游戏,而是教师硬性地规定幼儿要把一定的知识、道理在游戏中表现出来。角色游戏最大的两个特点是(1)高度的自主性。(2)自由地把想象中的东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教师过分地追求游戏所要达到的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幼儿的想象,整个游戏对幼儿来说就索然无味了。因此,在这种被异化了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精神和游戏的愉悦感一起被窒息了,游戏丧失了在幼儿园活动中应有的教育功能。

3.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被限制

在角色游戏中,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是游戏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之一,现实中,成人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幼儿的世界。教师、家长不辞辛苦,花费精力和金钱为幼儿购买玩具,把属于幼儿的小空间布置得精致有加,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里再加上承认赋予的一些规则,限制了幼儿对游戏材料的使用。在大班年龄段,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制作玩具的能力,他们会使用一些玩具、物品组装起来,作成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或善于利用已有的物品代替他们所要的材料,这些都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我们常看到幼儿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最为主体的人对束缚的抗议,就像成人会对各种抑制他们的因素反感,会千方百计地消灭这些因素一样。有时,幼儿兴高采烈地用一些材料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东西时,成人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标准来衡量幼儿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他们的要求,若是不符合,则全部被封杀,不得玩。例如:某大班幼儿在户外活动时,自发性地组织了一个角色游戏“超市”,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准备超市里的东西,等待客人来购物。他们的商品,其实都是些替代品,游戏场地的旁边是一块空地,平时这里是幼儿园的种植角。有个孩子突然想到要用泥巴来捏成饺子、包子等物品,许多孩子也表示赞同,于是就动手做了起来。该班的保育老师看到后,严厉地训斥幼儿:“你们怎么玩泥巴?脏死了!全部把手上的泥巴丢掉,然后去洗手,平时我是怎么教你们的?不要玩不干净的东西!”孩子们只好在教师的威严之下依依不舍地丢掉手上的东西,这个游戏也玩不成了。其实,幼儿是凭借游戏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兴趣在活动的持续进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得可贵,教育者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游戏水平。

4.幼儿在游戏中的游戏行为被误解

幼儿的游戏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与介入,教师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或者干预不适宜的行为等。但是有的教师看到幼儿出现一些相对不适当的行为时,也不经过了解情况,就直接责骂、批评孩子。例如,有几个中班的孩子在玩警察捉小偷的游戏,游戏情节进展到“警察”去抓“小偷”,“小偷”拼命挣扎,“警察”就和“小偷”打了起来时,教师看到了,急忙把孩子们拉开,噼里啪啦地就骂了孩子们一顿,也不给幼儿解释的机会,还叫孩子不得胡闹。我们都知道,角色游戏就是幼儿通过扮演某些角色,依照自己的已有经验模仿某些成人的行为。幼儿在电视上看到过警察抓小偷的情景,于是就在游戏中把这个情景加以想象并再现出来。幼儿出现“打架”行为,也只是游戏的需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教师不适当的介入,使得幼儿的游戏受到影响,严重地打击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介入应建立在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基础之上。只有通过观察,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教师才能了解幼儿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准确地做出是否介入以及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的决定。

(三)形成良好师幼互动的策略

1.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应享有游戏与娱乐的充分机会。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利,玩什么、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进行游戏等,都应由幼儿自行决定,教师只能是给幼儿建议,使得他们的游戏活动更加完善,而不能强加干涉。只有当幼儿在游戏中成为主人,拥有主体地位时,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若是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按照教师设计的游戏思路进行,就会极大地挫伤幼儿游戏的主动性,他们将成为一个模仿者,无法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幼儿应该成为游戏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2.灵活定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它向我们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在实践中,教师除了承担这些角色外,还应抓住时机,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定位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游戏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因时、因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与之互动。有时我们可以是观察者,倾听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组织者,援助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幼儿学习活动的共同探究者等等。如:幼儿的游戏进行情况良好时,我们可以扮演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游戏快要进行不下去时,我们则可扮演引导者,援助者的角色。教师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3.减少对游戏活动的控制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这决定了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活动中他所获得的自由的多少,自由度越大,他们的自主性就发挥得越好。但是由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过分控制,使得教育机构中的大部分游戏只具有游戏的形式,而丧失了游戏的真正意义,出现了游戏形式化,模式化,工具化倾向。。在这些游戏中,儿童的行为往往置于教师严密的控制之下,教师过度强调游戏的教育性,而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欢乐的重要性。这样既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又不利于幼儿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愿望,减少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控制以及不必要的干预,为幼儿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快乐成长。

4.确定指导的时机,把握好指导对象的范围

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是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得是否逼真,他们往往采取合作游戏的方式展开游戏,组织性和集体意识明显增强。这时,教师的指导一般是在游戏的情节发展不利于幼儿、游戏内容贫乏、情节无法进行下去时,才进行指导。教师的指导要适时,并且要抓住关键的时机。如:在玩邮局游戏的时候,里面的“工作人员”在里边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百无聊赖地站在那里。这时教师就可以以顾客的身份,假装不知道怎么写邮址或贴邮票,或不知道要贴多少钱的邮票等,吸引邮局的“工作人员”主动前来介绍,这样就可以丰富游戏中幼儿的角色对话。有的教师在指导时,没有确定好指导的对象,造成需要指导的幼儿没进行指导,不需要指导的幼儿又进行不必要的指导。因此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必须经过细致的观察,确定好指导对象的范围。有的幼儿生性内向,做事不够主动,对游戏的兴致不高,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应多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合作性的游戏,支持他们去扮演一些活泼、大方、积极向上的角色,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性格。

5.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幼儿时期,孩子的经验还处于一个非常薄弱的时期,他们做事情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成人,而成人却常常犯忽视幼儿学习速度的错误,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游戏中,成人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幼儿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同伴互动、协调的时间,往往指望一开始进行角色扮演,就可以扮演得十分到位,从而造成教师在前面带路,幼儿在后面拼命追的现象。教师们应静下心来,慢慢地引导幼儿,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成长、积累各种生活、学习经验,达到发展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要注意顾及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确定指导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互动的方式、节奏。帮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给幼儿的想象提供一个自由的发挥、发展空间。

浅谈游戏中师幼互动的节奏把握


导读: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节奏又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实行游戏性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节奏又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正如成人和小孩子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顶小孩子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小孩子就会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成人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儿童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儿童立即给出“正确”回答,一次活动“立竿见影”,马上看到结果。因而造成了学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使儿童的学习停留在对于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于游戏活动中。教师总想按照自己心目中“好游戏”的标准来指导幼儿游戏。通过在活动中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经验充分证明了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可以幼儿使游戏教育活动更科学。

一、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有利于活动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一次在我班的户外游戏活动中,我班开展冬季锻炼活动,如扔沙包、跑步等。我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把幼儿带到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橡胶砖铺成的。我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幼儿:“怎样才能知道扔得有多远?”幼儿回答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的方法。我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的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却变得索然无味,也未激发起幼儿的兴趣。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很好的“创意”,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但是,问题在于我没有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我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幼儿说出所有可能性的测量方法。于是,本来可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我把这个游戏活动的师幼互动节奏稍稍进行了变动,在另一次户外活动课时,当我把幼儿带到户外去扔沙包时,幼儿最初的兴趣是在扔沙包本身。在扔的过程中,幼儿产生了“谁扔得远”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地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扔得有多远”的问题。由于场地关系,幼儿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地面的砖。由于大班幼儿能把他们的比赛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统计”的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1周或2周)以后,我通过更换游戏地点的办法,把幼儿带到平坦的操场上扔沙包。这时,由于地面上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方砖,此时幼儿就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这时我又“很自然”地把标准测量工具介绍给幼儿。经过以上实践证明,这个活动以渐进式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

二、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有利于增强活动的趣味,使幼儿在心理上更积极地参与游戏过程。

如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用一种“开商店”的游戏来让幼儿记忆教师先前教过的知识,如说出一样物品(例如香皂)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教师刚刚教过的知识),但不许说出这件物品的名称。通常是一个幼儿被请到前面来当“顾客”,教师当“售货员”,其他幼儿在后面静坐傍观。这种游戏只要求幼儿记忆背诵,幼儿自己不用主动思考与探索;而且这种游戏只是发生在教师与单个幼儿之间的一问一答,绝大部分幼儿不会耐心坐着安静在听。对于大多数作为旁观者的幼儿来说,这种游戏是没有趣味的,他们不可能在心理上参与游戏过程。

以上理论和事实证明,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幼儿游戏教育更科学的关键。然而,教师怎样才能在活动中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二、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儿童“犯错误”,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儿童的头脑。

三、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通过听一次课就能全部掌握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全部内容。成人可以通过“复习”来整理、帮助自己深化认识、然而,儿童是不能像成人那样做的。他们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因此,不要指望儿童可以通过一次活动或一节课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经验是多次实践积累的产物,但实践积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四、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像平时放慢走路和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儿童的学习速度,因为不同的儿童,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拽着儿童的手,生拉硬拽地强迫儿童跟着自己“跑”。

总之,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可以“教”很多东西,包括游戏本身的技能也可以用很多方式方法来“教”。教育实践的游戏中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儿童教与玩的互动。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尊重儿童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游戏活动中,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儿童的尊重、理解与包容。

浅谈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学习,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逐渐成为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动,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形式。而理论与实践也证明,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幼儿自由、随便地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不伤害身心健康就行了,教师应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游戏顺利进行。

在目前的游戏中,有些教师常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希望孩子每一次游戏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违反游戏规则。于是把自己所认识的现实情况一味地灌输给孩子,告诉孩子该怎样怎样玩,游戏成为老师导演的一场戏。幼儿的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就此被教师剥夺了,从而使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大受挫伤。

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解读者、支持者,实际指导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㈠进行有效的观察

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就必须以有计划的观察作为指导游戏的前提,这样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知道幼儿的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

幼儿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样困难,解决了没有,如何解决的,幼儿通常和谁一起玩等,针对不同的游戏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观察后教师应对游戏情况加以分析:为孩子提供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材料投放怎样,儿童兴趣是什么,认识经社会性有没有变化,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教师只有在有效的观察分析后才能决定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与幼儿游戏,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帮助等。也只有在分析总结后才能及时调整游戏的目标。

㈡进行适宜的指导

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要适宜,要给孩子提供合理的帮助,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有效促进自身富有个性的发展。

⒈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往往能玩得更有兴致。在游戏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应以平等的身份当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会使幼儿备亲切、自然,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及时施加影响,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游戏“乐乐服装城”中,教师以一个顾客身份参与其中,向营业员打听各种衣服与自己是否相称,并试衣请营业员参考等等,有效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提高游戏水平。当然,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参与的目的,要把握好时机与分寸,以不干预幼儿游戏为前提,以幼儿游戏的快乐为根本。比如,在刚才的活动中,又来顾客了,教师要及时撤退,让幼儿继续游戏,可以说:“又来顾客了,你先招呼他们吧!”营业员感到为难,这时老师说:“没关系,你这会儿生意忙,我们是老熟人了,等会儿我再来。”如此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指导,不但孩子学会如何招呼顾客,又保证了游戏的正常开展。

⒉直接给幼儿以建议和帮助

游戏的内容大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关。在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细心地观察,及时给予帮助,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比如在游戏“鲜花店”中,一些孩子对于鲜花的制作与包扎成束感到困难,式样比较单一。这时教师可以直接给予帮助,指导他们怎样使花束让顾客满意;有时也可以直接教给孩子新的制作方法,激发孩子继续游戏的兴趣。

⒊鼓励幼儿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游戏前尽管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游戏材料,但实际游戏时,还是会发生材料不足的现象。常常有孩子来问我:“老师,没有XX怎么办?”我就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或者为他们提供某些半成品,或引导他们可以用什么替代。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地玩他们自己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在游戏“娃娃超市”时,孩子们边走边逛,从超市中买了许多的物品,并结伴同行。逛了一会儿后,竟然用买来的物品自主办成了一个家庭,而且在家里极其兴致地忙碌着,还热情地邀请朋友到他们家中做客。这是孩子们自主玩出的新游戏,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没有干涉孩子们的游戏,不久老师也被邀去做客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总之,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在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幼儿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游戏得以继续延伸,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充分战线游戏的自主性。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交往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学习成功、事业有成、工作出色等都离不开交往与合作。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具备足够竞争力的前提是善于合群、学会尊重、重视协同努力与自我表现的统一。任何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幼儿园应努力创设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人交往与互动的环境,特别是形成教育的机制,即“利益共同体”或“成长共同体”的机制。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能逐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各自才能与品质的多样性,认识到自助与助人、“靠自己拼搏”与“为别人喝彩”一样重要,推动着幼儿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身子女,自私、任性的个性品质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促进孩子与同伴间的交往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幼儿园教育是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构筑学习化社会的前端阵地。在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今天,我们要花大力气营造氛围、搭建舞台、提供机会、选择策略,为每一位幼儿的幸福成长创设交往与合作的心理环境。在幼儿园里幼儿与同伴的接触交往能满足他的归属感、自尊心等心理方面的需要,《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教育资源。

培养孩子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显得尤为重要。游戏的过程是孩子创造、想象的过程。《纲要》指出,“同伴及其交往是孩子重要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孩子们在同伴群体中互相观察、教导、模仿、讨论、协商、合作,学习和锻炼着各种社会技能、社会行为,发展着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和多样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促进同伴间的交往,在孩子中建立一种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合作性学习氛围。”那么,在游戏中怎么促进孩子的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一方面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一方面是提供环境和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既老师以怎样的身份引导、支持孩子的活动。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其中的关键,正是在经过良好设计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积极行为的作用。一个能够充分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甚至刺激他们的活动需要的环境,能够充分支持 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提供材料是要分析孩子的年龄段和孩子现阶段的兴趣和需要,提供他们感兴趣的、适合他们的材料。如大班的孩子喜欢操作性很强的材料,我们的材料设置就应该多提供半成品的、可操作性的材料。在观察孩子游戏后,和孩子一同讨论游戏需要的材料。如餐厅

需要的不止胶泥一种材料,还可以增加真正的蔬菜作为半成品材料,还可以搓一些面粉供他们制作点心。加工厂里多提供牙膏盒、卷纸筒、瓶子、毛线等废旧材料,孩子们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组合,制作出很有创意的手工作品,其创造性就充分的发挥出来了。建构区提供多种组合材料,如用酸奶瓶、筷子、拉罐瓶、纸盘、竹节、纸板、彩石等等。孩子们就可以不断地进行商量,这些材料可以怎样进行组合修建栅栏、搭建塔子、修天桥甚至更多的东西。在娃娃家中准备娃娃用的梳洗用品,如盆子、帕子、沐浴露、洗发精,娃娃穿的衣服、裤子。有了这么多可操作性的材料,孩子就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在游戏中,对孩子的观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孩子需要什么、他们的游戏水平怎样,如果游戏水平得不到提高,那么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就会得到限制,如医院的游戏区里只是一些听诊器、一些药品、注射器,孩子们就只会知道有感冒这一种常见病,如果结合孩子平时的生活,发现他们一些生病的情况,及时丰富到游戏活动中。如我班的一个孩子和妈妈出去旅游,不小心把脚摔伤了,星期一上幼儿园的时候是打着绷带来的。我们发现了这个情况,和孩子一同讨论关于外伤或骨折的医治方法,孩子们还和家长一同收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以后,我们一同收集、制作材料,医院的游戏就丰富起来了。对于其他的游戏,我们和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带孩子去观察商店里售货员的角色,观察餐厅里厨师与服务员的角色,回来后再一起讨论游戏中角色怎么来扮演。孩子们通过亲身的社会体验,社会经验丰富了,扮演角色游刃有余、与同伴的交往更自然、更投入了。

同时,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够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激发孩子主动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为他们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促进孩子交往与合作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以怎样的身份支持、引导他们的活动。当幼儿与同伴间为了一种材料而产生争执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以支持者的身份出现,支持他们用分享、协商、交换等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有些孩子能够与同伴大胆交往,但是有些孩子胆小,不敢与同伴交往,此时,我们的身份就是孩子的合作者,带着他们一起游戏。班上有位孩子因为没有进入自己想去的游戏区而闷闷不乐,我试着让他到别的区玩,他很倔强的站在那儿不动。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到了餐厅里,向服务员要了一些吃的,做的很投入的样子。这时,奇迹发生了,那个孩子看见我去玩游戏了,他也到餐厅里要了很多吃的,而且还主动和我说话,比如,你在哪里上班、你要了些什么吃的之类的话题。看着他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我很高兴。

有了这次经验,我知道了老师作为孩子合作者的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耍,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浅谈在结构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社会环境教育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在结构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社会环境教育》,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主要阐述了对幼儿进行社会环境的教学中结合结构游戏的方法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是指幼儿对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交通设施、国家民族等方面的认知。一批一批的外国留学生,不断地回流中国。知识分子回乡建设老家。这都可以看出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所以我们现在对幼儿进行社会环境教育,是对国家将来建设有很大重要性。因而我们应该从幼儿最直观的如家庭、幼儿园及其他主要社会机构和设施,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最后到国家的风景名胜。这样一步一步激发幼儿爱父母、爱长辈及尊敬劳动者热爱祖国的情感。一直以来引导幼儿了解认识环境的功能和外型。比较多采用了参观、谈话、讨论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幼儿开始时很感兴趣,过后很快就会忘记。本学期以来我班尝试用结构游戏进行社会环境教育。在结构游戏中巩固社会环境教育的内容,偶学习于游戏中。幼儿学起来更加有兴趣、认识更深入。一、通过参观、谈话、讨论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环境的外型、功能。 引导幼儿认识环境,我们应从看、摸、玩、听等多角度去观察、接触环境。那孩子才能得到直接而且真实的感受。孩子认识环境不象大人一样记忆力好,理解力强。看一遍图片听一遍讲解就能记住理解。所以就要让幼儿多感官的接触环境,如: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甚至闻一闻的方法。首先我们应该采用参观、看照片等比较直接的方法。因为要认识一个地方或物体,当然首先是认识它的外型。所以带幼儿去参观,是最能给幼儿直观形象的感受。在参观过程中幼儿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这个地方的外型,让幼儿对这个地方的外型有整体感。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个地方的功能。如:幼儿认识珠海红山体育馆时,我们可以带幼儿参观体育馆。在参观过程中,先让幼儿从远处看体育馆的整体外型。再到体育馆的周围观察看看体育馆用什么做的,近看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到里面,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什么用。还让 幼儿在里面玩一玩跑一跑,使他们都知道运动员是怎样比赛的。然后用讨论、谈话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环境的功能。当幼儿看过后有一定的印象时,再向他们提出一些关于外型功能的问题,让幼儿自由讨论回答。如:参观体育馆后,向他们提出,体育馆的外型是什么样的?与一般的建筑有什么分别?里面球场有什么用?参观珠海大桥后,向他们提出,桥两边的铁杆有什么用?等等的一些问题都是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环境的功能和外型。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搭建,寓学习于游戏中。 当我们认识过一些环境后,就可以利用分区活动的时间,把建构活动结合环境教育的主题,复习巩固环境的外型和功能。同时也可提高幼儿的搭建技能。这样的形式幼儿在没有压力下巩固学习环境教育,还可以产生无形的影响互相速进。如:一位幼儿他能够把珠海大桥的围杆和灯柱搭建出来,其他幼儿看见就会回想出大桥确实有围杆和灯柱。那就是无形中让他复习了一遍大桥的外型。更重要的是在搭建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到这些建筑物建起来点也不简单,要经过很多的计算和试验才成功的。从而他们就会产生对建筑者的敬意。那我们指导上应注意什么地方呢? 1、从结构内容上:简单--复杂结构内容上,选择从简单的比较容易造形,再到比较复杂的。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递进,慢慢加强幼儿的搭建技能。认识珠海,开始时带幼儿认识珠海的一些比较有名的建筑物。那我们应该先认识比较好造型的。如珠海大桥、再认识珠海飞机场、体育馆,最后整体的认识珠海的各个社会机构、交通设施、风景名胜。 这样幼儿可从最简单的构造开始,如:从一层(用几组多块长方形平放上面横放长条积木)的桥面到一层多间的珠海机场、多层多间的体育馆,最后到综合性的主题建筑。幼儿逐步学会了延长、铺平、加高、盖顶等多项技能。2、从结构方法:观察--引导教师指导 幼儿技能方法先是观察幼儿搭建过程,了解幼儿结构水平,然后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如:一个幼儿在搭建珠海机场的围场时发现用那一种积木都不够,这时老师就启发幼儿想办法,将多种积木放在一起用,可利用数学排序的方法排列围封。在幼儿反复的感性体验后,并在老师的引发下掌握了多种形式围封。又如:幼儿在的搭建机场候机楼时,开始时只有一个过道的造型,没有楼台层。教师观察后,就启发幼儿候机楼是有三层的,第一层是做什么的?第二层是做什么的……幼儿反复尝试后发现,可用四块积木竖着放再,在上面平铺长积木,这样就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加高做成多层楼房。通过教师的点拨,幼儿不但掌握了加高的技能,而且巩固了平铺的技能,增加了装饰的丰富性。 3、结构形式从单一 ---多变

每个幼儿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搭建时没有一个准则去恒量哪个做的就是对的,但是可以从幼儿搭建的丰富性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因而我们要启发幼儿用多种的形式搭建。使搭建物更丰富美观。如:搭建房子时原来只会用积木竖起来做墙,后来一些小朋友想出来用圆柱形把上层支撑起来。再在周围围墙,还可以装饰。这时我们教师就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幼儿的结构形式就一天一天的增加,作品就会每天丰富一点。以后合作搭建成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效果的作品。三、组织幼儿观赏同伴的作品,加深对环境的情感。当幼儿搭建后,可请班里同伴共同来观赏、评价。在观赏时可向幼儿提出问题。如:这里搭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有什么用?最后经过幼儿的讨论,再让幼儿复习一遍这个环境的功能。还可让搭建的 幼儿向大家作一个整体的介绍。一方面幼儿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观赏的幼儿又可以再一次欣赏这些美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这些自己搭建的东西,更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爱。如:在搭建珠海飞机场以后,让他们欣赏小朋友的作品时,我们向他们发问"这间房子是什么地方?""有什么用?""上面那个尖尖的东西用来干什么?"这时大家都抢着回答我的问题。最后问小朋友看了后有什么想法?很多的幼儿都说搭得很漂亮,我们的机场很美丽。经过结构游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确实使幼儿对活动产生更大兴趣,学起来更生动有趣。就是参观活动也要比以前认真。因为他们知道回幼儿园后,要玩建构活动,所以看的时候非常仔细,很小的地方都看得很认真。同时根据环境的主题进行搭建活动,也大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建构技能.

角色游戏中的随机教育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角色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角色游戏中的随机教育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在做游戏过程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性的反映幼儿生活。但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

一、当游戏内容贫乏时,需要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地活动。

当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只知道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地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拿也拿不下。从这里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商店”的“工作人员”能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二、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老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但“客人”非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挣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

三、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

如在小菜场游戏中,单一的买卖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低落,没有人想去小菜市场上班了。我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不同的蔬菜,丰富“菜篮子”工程,扩大了经营范围,“工作人员”也不再没事可干,游戏又热火朝天的开展下去了。

四、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积极性。

如在点心店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平时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很难深入开展。于是我就把点心店关了,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去吃?就这样“肯德基”点心店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乐意参加。

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 的游戏活动,很好的容入游戏当中,及时、有效的把握幼儿的心理和表情,去了解孩子们心理在想什么,然后掌握适当的时机随机的介入孩子们的游戏,控制游戏节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使角色游戏顺利开展,达到开展游戏活动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虎头蛇尾,草草结束。因此随机教育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发现问题,了解原因,解决问题。

浅谈在民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它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没有社交的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精神,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是不全面的。80年代中期,“日、美、欧学前教育、保育会议”就呼吁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偏重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幼儿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应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曾说:“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可见,游戏是我们向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属于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因为它易学、易会、易传、及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等特点,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民间游戏在经过漫长的时间隧道以后,它所蕴含着的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间气质和文化素养非常浓厚。同时它也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游戏中也蕴含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都会时时出现在孩子的游戏之中,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假想中,在一次次的反复感受、实践中,他们的社会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社会性的发展不断得到扩大、巩固、升华。

一、帮助幼儿获得成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可见也把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实践证明,民间游戏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快乐的情感。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是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郎郎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每当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而增强了自信心。如:在大班开展的“斗鸡”游戏,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斗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进行较量,但也有个别很胆怯的孩子,不敢和同伴斗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加油声下,孩子尝试参与了。正因为体力相当,孩子之间的悬殊不大,从中孩子也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在这不经易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外,如果孩子们在练习一个基本动作或进行某项比赛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在今后面临困难时,都会自觉的充满信心去努力克服困难。

二、利用集体评价的方式,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头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第三个教育目标提出的是:“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各类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开展游戏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皮亚杰说过:“儿童游戏包含着大千世界的一种缩影。这种游戏中的微型世界反映了由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而许多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如:切西瓜、贴人、猫抓老鼠等。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在平时的游戏中,它们的趣味性都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例如:民间游戏“丢手帕”,它的规则是:幼儿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个幼儿在小伙伴的儿歌声中有节奏的绕圈跑,并偷偷地把手帕丢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边上的幼儿不能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如果被丢到手帕的幼儿因没有发现自己后面的手帕仍坐在地上,而被丢手帕的小朋友抓住,那么,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但是,顽皮的幼儿却难以遵守,经常会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此时,我就采取集体评价的方式,请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三、以合作性竞赛形式,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精神。>

同龄孩子集体的相互影响,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游戏中,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是很生动、广泛的。在游戏中,幼儿经常需要扮演角色,角色中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行为习惯,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一些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调合作、克服困难、集体主义精神等。因此,我们老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尽量选择一些有竞争性质的、合作意识强的活动。如我们经常和孩子开展的游戏“抬轿子”竞赛活动,需要两个人用手搭一座轿子,另一个人就坐在轿子上,然后走到终点,孩子们知道要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与同伴友好合作、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幼儿逐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孩子们更加活泼开朗了。再如游戏“炸碉堡”接力赛,做碉堡的孩子知道要与同伴合作游戏外,他还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忍耐、等待,与他人轮流游戏。而在接力赛奔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互相碰撞的现象,老师就会及时鼓励孩子互相道歉原谅对方。由此可见,民间游戏活动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在运动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可以在团体中养成。”

四、给予幼儿对话、协商的机会,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更可能出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

首先,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炒黄豆翻个身”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说的:“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丰富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采取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让幼儿而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浅谈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浅谈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游戏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将游戏作为一门主课,将玩具当作教科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中会进行很多种游戏,如区角游戏、户外游戏等,对于游戏对幼儿的作用,我们可能就会说:让幼儿得到了快乐。这只是片面、表面的理解,我们忽视了它更有价值的作用。

(一)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幼儿期是一个人生命起步的萌芽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游戏时让一个发展充满生机和可能的活动。

在户外游戏时,儿童奔跑追逐,攀爬跳跃,使大肌肉得到锻炼,肌体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都得到增强。比如“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孩子们前后左右移动奔跑;“炒黄豆”的游戏中,孩子们甩动胳膊念儿歌,最后两人举起一侧手臂共同翻转身体180度;又如建构区的积木、积塑,美工区的涂涂画画、切切剪剪,益智区的拼图等,使幼儿小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精确性得到锻炼,发展了精细动作。

(二)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学前期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游戏促进幼儿感官发展

感知觉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通道。各类游戏,有其是操作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官练习的机会。比如在“找不同”的游戏中,幼儿通过发现两幅图中得不同之处,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幼儿视觉观察力的发展;再比如一些音乐游戏,像大家很熟悉的“抢椅子”“击鼓传花”等,促进了幼儿听觉的发展。

2、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需要交往,从而引发了积极使用语言的动机。比如说大家一起玩什么游戏,谁和谁一组,谁违反了游戏规则,是否要换个新玩法,等等,对这些话题的商讨促使幼儿之间出现了较为频繁的交流。

还有些游戏,本身就与语言密切相关,属于语言类游戏。如“城门城门几丈高”这个游戏中,两名幼儿商量好做两种水果,并手拉手并抬起当“城门”,其他幼儿边从城门底下钻过边说儿歌,当儿歌结束时,“城门”就要套住从城门底下走过的幼儿,并问他吃××还是××,然后站到相应队后面,游戏继续,最后哪个“城门”后面人多就获胜。幼儿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语言能力。

3、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自在,充满想象力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物体,极大地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游戏不但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还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结构游戏中,孩子用积木、塑料、沙子等材料,构造出一幅幅富有创造力的图景,在孩子的手里,坦克可以开到海里,海可以飞到天上, “我搭的这个房子可以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这样小朋友就可以住在我家里了”。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三)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从自然人到逐渐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1、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在幼儿阶段,幼儿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问题。在游戏中,特别是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逐渐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克服“自我中心”。比如一个总是攻击别的小朋友的孩子,在游戏中扮演受害者的一方或者受欺负的小朋友,在游戏扮演中,他体会到被人欺负后的伤心和难过,学会了从被欺负者的角度看问题,有助于减少其攻击行为。

2、游戏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同情、分享、帮助、安慰等。他们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以角色的身份来游戏,在游戏中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渐懂得了分享、学会了合作,在照顾“幼小娃娃”及“病人”的过程中,学会了安慰和帮助,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

比如在户外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如果你扮演小鸡,怎样才能不被老鹰捉到呢?小朋友必须拉得紧紧的,一个也不能落下,才能不被老鹰抓到,不能只顾自己跑,不顾其他小鸡,这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如果你扮演鸡妈妈,你就要有责任感,照顾好你的孩子,保护好他们。

(四)游戏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期是情绪情感活动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有利于各种情感类型的产生。

1、游戏可以使幼儿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情感

游戏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选择玩伴、玩具、进入到自己假想的世界里,在游戏中,幼儿充分放松自己,因此游戏能够使幼儿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情感。

2、游戏能够帮助幼儿转移与宣泄消极情绪

在生活中,幼儿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而游戏是幼儿放松紧张情绪、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比如,小班幼儿刚到幼儿园时会哭闹,教师通常会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像“小火车过山洞”:一个教师和一个幼儿双手撑起做成一个“山洞”,另一个教师带着孩子们一个拉着一个钻“山洞”,很多幼儿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转移了注意力,暂时摆脱掉了消极情绪。

我们了解了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怎样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呢?有些人肯定会说“让幼儿的所有活动都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为幼儿准备一些材料让幼儿玩就行”等等,这些都不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我想在除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完全符合游戏的特点,最贴近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幼儿在毫无外在压力,毫无顾忌的情况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愉快的体验而且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了知识。

(二)充分利用游戏组合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为了达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教师除了让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组织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为了既保证教育的计划性,又保证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三)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求。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游戏之间并无好坏、高低之分,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需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而且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各种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游戏中教师发挥了同样的作用,那就让我们用细心、耐心去探究孩子的内心发展需要,充分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浅谈通过游戏进行环境教育


人类的历史和环境紧紧相连,由于污染的蔓延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已亮出了黄牌,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面向21世纪的幼儿教育,环境教育是社会要求和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通过教育,将能建立起现代人和未来人在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然而,生态环境本是一门复杂,严谨的科学,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抽象的原理和规律的曾面上进行环境科学的学习。因此,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角度考虑,通过游戏进行环境教育,则是能幼儿从自身活动中获得有关检验的最好途径。

一.幼儿环境教育可以通过游戏进行。

游戏是幼儿获得经验的最自然,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对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强化作用。这是因为游戏富有趣味性,形式生动活泼,最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戏,大自然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事物,以其特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幼儿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戏。同时丽悦目的自然景色,千姿白态的植物,活泼可爱的各种动物,又都是幼儿认识活动的源泉。在游戏中进行环境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游戏活动的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幼儿喜爱游戏,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因而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游戏中,通过具体,形象,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将能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生性好动,这是幼儿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中枢的特点,如果要求幼儿长时间地呆坐学习,幼儿会感到困倦和烦躁,而在游戏中学习,能事幼儿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然地掌握知识。

在游戏中进行环保教育能满足幼儿求知的渴望:幼儿对真剖为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老师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好问的特点,以思维导入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摸一摸,便能使幼儿动手错做中或环境科学知识。如游戏“水在哪里?”教师让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水,幼儿蹦蹦跳跳地到处摸摸,看看很快便发现;金鱼池有水,水管里有水,水龙头里有水,书叶子有水,花瓣里有水,小草里有水,泥水里有说,人的身体里有水等,在热列中讨论,幼儿深深感受到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人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幼儿在老师因势利导的启发中更萌发了爱护水,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通过游戏进行教育能帮助幼儿建立起自然的正确态度。

1.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环境知识。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有一定作用的动机引起的,对幼儿开说,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的最根本动力。幼儿会对自然界中各种美丽的颜色,悦耳的声音,以及变化多端的现象发生兴趣。但由于幼儿认识过程中有意性发展很差,其兴趣往往又是无意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幼儿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自然界的秘密,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获得简单的,粗浅的环境知识。如游戏“和大地娃娃交朋友”老师把幼儿带到大自然,让幼儿观察到土地上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农作物,各种动物在泥土上跑,爬,再让幼儿挖开土,寻找土壤里隐藏着什么,幼儿会在土层里发现树根,小昆虫,枯草,从而了解到人,动物与土壤的联系及依存关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机械的别动知识记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在知识和情感两个层面中获得提高,游戏既训练了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扩展了幼儿环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更激发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游戏能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形成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基础,而且认识愈深愈刻,情感就愈深切。通过游戏进行情感监狱教育和启蒙教育能收到认识和情感结合的效果。如“小小环境巡视员”游戏,让幼儿先在公园游玩,领略优美的自然环境,再带幼儿到公园旁边,让幼儿在周围的环境中用一定的实际上内数数发现垃圾,随后让他们把所发现的立即分类,哪些垃圾是孩子能扔的,哪些垃圾是大人扔的,在讨论一下处理垃圾和重新利用的方法,从而使幼儿认识土地污染的危害及废物利用的道理。在一系列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游戏中,幼儿将会体会到人和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能引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游戏能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良好品格。

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萌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这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环境道德的行为准则和观念,如知道要爱护绿化,爱清洁,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节约用水用电等,知道怎样做对环境有利,怎样做对环境不利,懂得保护环境是好的,损坏环境是不好的。这些以科学知识为背景建立起来的道德情感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可以左右他的一生。

4.幼儿环境游戏的设计。

教师以导入为基础,把环境教育要求与愉快的游戏形式相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景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如“看谁说得对”的游戏,让幼儿通过想想,猜猜。摸摸,玩玩,巩固对水的认识。,幼儿在游戏中按照自己的医院,扮演他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环境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广泛地利用沙,石,土,水等自然物和大量的废旧物品作游戏材料,幼儿在游戏中既可以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运用各种自然常识,又能充分体验废物变宝的乐趣。如学习噪音知识后开设“文明商场”“文明医院”等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克服大声喧闹的现象,培养轻声,有礼貌和同伴交往等。,教师针对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在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的同时,教会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发展感知能力,在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尝试的过程中获得直接体验和感受。要设置鲜明对比的环境,让环境在幼儿在比较中获得环境意识,客观现实中的香与臭,美与臭,整洁与肮脏,净水与污水,乐音与噪音等都相对地存在,让幼儿置身种种对比活动中更能深刻接受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教育,从而增强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游戏的充分运用必将促进环境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如何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又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去创设各种游戏,尚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和实践有待探索,更期望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使我们的下一代能早日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和未来意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浅谈足球游戏中的合作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浅谈幼儿园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浅谈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评价过程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浅谈游戏中师幼互动的节奏把握 导读: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导读: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要注意顾及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确定指导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互动的方式、节奏。帮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浅谈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学习,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逐渐成为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动,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形式。而理论与实践也证明,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交往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学习成功、事业有成、工作出色等...
    2019-12-19 阅读全文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

2019-12-19 阅读全文

导读: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

2019-12-19 阅读全文

导读: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要注意顾及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确定指导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互动的方式、节奏。帮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

2019-12-19 阅读全文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学习,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逐渐成为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动,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形式。而理论与实践也证明,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

2019-12-19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交往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学习成功、事业有成、工作出色等...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