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表达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的自主游戏。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教师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及营造积极的游戏氛围。如果你是一名幼师,你会开展什么幼儿园游戏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表达”,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幼儿搭建的那些洋溢着童真、童趣的结构作品,充分表现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独特理解。在结构游戏中,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自主表达。在表达中,幼儿能自发地学习、自觉地评价,从而获得自主的发展。

所谓“结构游戏的自主表达”,即: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地选择结构材料,通过造型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为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我在结构游戏中通过环境创设、游戏中的介入互动以及游戏后的分享交流这三个途径来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赞赏与支持幼儿的自主表达,从而演绎我园“不教之教”的独特理念。

结构游戏是借助结构材料进行表征的游戏,幼儿的经验、动机必须借助造型方式、表征方式进行表达。造型方式、表征方式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建构技能”,通常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家总有这样的疑问:要不要教幼儿必要的建构技能?我的回答是:不教。因为“教”就不能称其为自主性游戏,更谈不上自主表达。那么,教师如何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呢?

一、努力解读幼儿的表征

所谓“表征”,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外在征象的主观表达。因此表征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果仅仅按照具体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表达的话,如同数码相机照像一样,那只能说是“发现”。但表征是一个“发明”过程,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根据当前的经验、认知、造型、表征水平,尤其是抽象水平进行发明,其表征方式必然是独特的。

1.读出幼儿的浪漫情结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表达虽然受制于当前的造型水平、表征水平,但幼儿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作品有那么一点像,又不是很像;既源于生活经验,又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完全对应的事物。如:“太阳能扫地车”,幼儿不仅仅表现了“车”有车轮这一特征,还迁移了花的造型,并组合到车上,浪漫地想象着车项部有一个花一般的太阳能接收器,再添上两个喇叭状的吸尘器,就“发明”出了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太阳能扫地车”。在作品的“像”与“不像”之间,散发着幼儿的浪漫情结。

2.读懂幼儿的表征方式

幼儿的表征往往是“印象派”的。尽管造型能力受到局限,但幼儿还是非常乐于表达。他们运用零星的经验、片面的知识,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感受。而不像成人用数码相机照像那样表现事物的精确性、完整性。幼儿的作品中常常突出某些方面的主要特征而忽略次要特征。我把幼儿这种独特的表征方式比喻为“印象派画法”。如小班幼儿搭的电影院,前面有银幕,后面有一排排的座位和众多面向银幕的观众,银幕和观众这两个元素构成了电影院的最大特征。至于电影院围墙的高度、有没有屋顶都被幼儿忽略了。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常常会感叹幼儿把握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所以,教师就没必要太过于“吹毛求疵”了。

幼儿的表征往往是策略性的。幼儿在表征时,常常遇到认知方式与造型方式等方面的困扰。但面对困扰,他们有时会积极地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如当幼儿没有能力来构建立体的事物时,他们就巧妙地选用平面的方式来表现立体的事物,从而避免了造型方面的难点,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困扰。如幼儿常常用平面造型的方式来表达立体的汽车。面对这样的策略,我们应该鼓励、欣赏幼儿的自信与智慧,而不要揠苗助长,等待时机给予指导。YJs21.com

幼儿的表征方式是多样化的。当幼儿尚不能很好地用造型的方式表现事物外形的细节特征时,幼儿常常会借助色彩以及大小、高矮、长短等方式来表征事物的轮廓特征。如幼儿用红色的积木表征中国馆,虽然造型与中国馆的实际造型相去甚远,但红色就是中国馆特征中的一大元素。幼儿还用高低不同的三个圆柱体积木来表征班级中的三位身高不同的教师。这种只对轮廓进行表征的方式如同中国的“写意画”,是幼儿的又一“发明”。

3.巧解表征中的游戏动机

“好玩”是幼儿做游戏的根本动机,也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探索的原动力。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发现幼儿表征过程中的独特创意,同时积极揭示幼儿独创背后的游戏动机。从七歪八斜的围墙→把围墙“缝”得牢牢的,从只有枪管和扳机→装上了准星和子弹的枪,这些都体现了幼儿在表征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将“好玩”作为解读幼儿“独创”的出发点和归宿。“缝起来的围墙”的游戏动机是.笼子很结实,大灰狼也推不倒,里面的动物就安全了;有准星和子弹的枪的游戏动机是:“不仅能打得准,还能一下子连发许多子弹,真是一把又准又狠的枪”。教师以揭示幼儿的游戏动机的方式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及自主发展。

二、积极与幼儿进行对话

在解读幼儿的结构作品后,教师还需与幼儿积极地对话,对话不仅能增强幼儿的游戏动机,更能挖掘幼儿表达中所蕴涵的价值。

1.描绘作品蕴涵的生动场景

幼儿的作品中常常蕴涵着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生动的场景,教师在了解作品名称后,为进一步解读幼儿的表征方式,教师还可追问蕴藏在作品中的故事或场景,并引导幼儿说出赋予作品的语言,与幼儿形成生动的对话。如当教师发现幼儿搭了一辆只有一个轮子、且轮子向上的车时,教师追问:是什么车呀?在哪里开的?幼儿说:是挂在绳子上开的,开到山上去的。哦,原来这是一辆缆车!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不仅引导幼儿描绘了缆车在山间开动的生动场景,更增强了幼儿游戏时的内在动机。此时,幼儿不是机械地拼搭作品,而是幻想着自己正坐在缆车上欣赏山间美丽的风景,游戏的情结更浓。

2.传递作品中包含的情感

令我们不敢相信的是,幼儿的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我常常发现幼儿在描绘作品时营造出家庭、朋友间的亲密关系。“长颈鹿的一家”不仅体现小班幼儿能;隹确地把握长颈鹿脖子长的最大特征,还能用色彩、高矮来表征家庭成员的不同身份。同时,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亲亲热热在一起的那份幸福感,这正是幼儿对于游戏情感满足的真实写照。“小长颈鹿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全家人在一起感觉怎么样?”“很开心的,就像我们家一样的。”教师与幼儿间的这种对话,及时传递着幼儿的情感,感染着幼儿的心灵,启迪着幼儿的心智。

三、有效地与幼儿进行互动

1.真诚赞赏幼儿的表达

教师努力地解读幼儿的心声,就毹不时地捕捉到幼儿表征的亮点,从而发自内心地赞赏幼儿。幼儿能从教师的眼神、脸部表 情、肢体动作中感受到教师真诚的态度。教师真诚的赞赏让幼儿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而教师随意的否定、一厢情愿的建议、不屑一顾的眼神、吹毛求疵的要求,都是源于对幼儿独特表征方式的不解。这份“不解”,极易损伤幼儿的自信心、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削弱幼儿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2.耐心等待幼儿的觉醒

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游戏反映的是其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幼儿的经验、水平、能力是逐步完善和提高的,建构水平、表征水平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因而,教师不必对幼儿看似不完美的表征过于着急,而应耐心地等待,等待幼儿内在的觉醒与发展。等待就是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权的表现。教师的等待,教师的“有所不为”,为幼儿创造了自主表达、自主发展的空间。

3.采取有效支持策略

教师能够读懂幼儿的自主表达,为教师判断幼儿发展水平并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奠定了基础,从而避免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的盲目与随意,促进教师与幼儿的有效互动;提高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环境的能力;促使教师在分享交流中能抓住核心价值,有效推进幼儿的发展。

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应抱着淡定的心态,俯下身来,带着一颗童心去解读幼儿的作品,欣赏幼儿的自主表达。这样,幼儿是快乐的,教师也是快乐的。教师在读懂幼儿表征方式的基础上捕捉亮点,真诚赞赏,进行有效的互动,就必定能看到幼儿向我们展现的精彩世界,就一定能够领略到幼儿自主表达的美妙境界。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导读: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

一、回归“百草园”

鲁迅笔下有一个“百草园”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他们在里面是欢乐的、自由自在的,“百草园”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智慧。如果让幼儿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按照成人的安排来生活,那么就如同鲁迅小说《故乡》中活泼、机灵、可爱的闰土慢慢地变成了木呐的、循规蹈矩的成年闰土。所以孩子们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审美欲望及创新冲动都能够得到发展。教育就是需要这种符合幼儿生活本性的教育。

二、游戏让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都说观念指导行为,的确,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机械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1、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

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进行的活动,所以我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一来,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所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己选择“怎样玩,如何玩”。

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游戏《哪队跳得好》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跳的方法“双脚跳、单脚跳、跨跳、前进跳、后退跳……”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双脚跳跳得快”、“单脚跳容易摔倒”、“后退跳找不着方向”……当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3、自己选择“我来做××”。

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他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会根据幼儿各自特点、和幼儿自身的条件来分配角色,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地去表演。也可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去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担当了角色,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即是“别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别人对比中,也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4、自己选择“用什么玩”。

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积塑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5、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

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实践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三、教师的指导

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幼儿是游戏活动真正的主人。

在自选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导读: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信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但由于老的游戏规则在小朋友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今把“自主”或“自由”还给孩子时,他们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深入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学前教育界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对一些涉及基本理论的问题如:游戏与教育、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教与学、管与放、自由与约束等仍存在着认识上的混乱。目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的开展不尽人意,存在着导演与放任并存的问题,同时还有一种仅重于游戏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而忽视其效果的倾向,对游戏缺乏切实必要的指导。我认为必须对游戏如何开展,如何对游戏中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从而真正落实《规程》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幼教改革的深入。

自选游戏属游戏的一种,以区角形式出现,它注重游戏活动本身,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个活动区(如结构的、主题角色的、科学探索的、美术手工的、玩沙玩水的),提供各种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能激发幼儿主题的内在活动时机,产生积极体验。自选游戏可以说是充分意义上的游戏,它能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身心获益,同时对幼儿的个性、情绪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较大。但自选游戏并非是无目的性的游戏,虽然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通过教师的指定目标、计划及精心投放材料,每一个活动区内部渗透着目的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鉴于自选游戏的这些特点,游戏中应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一、组织合理的游戏情景,提高自主安排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信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但由于老的游戏规则在小朋友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今把“自主”或“自由”还给孩子时,他们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所以,首先要从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设置各个活动区,考虑材料与活动的搭配。如不仅设益智区、美工区以发展操作能力,还设置玩具区(与娃娃家相结合),以促进社会性发展,积木区则有助于书、形结构能力的增强及社交能力的发展,还有语言区、自然区等。活动区的创设要考虑幼儿实际经验与兴趣,依据其年龄与身心发展水平提供环境材料,并有计划地投放或变换适宜材料。同时注意环境创设、自选游戏的开展与其它环节和活动的相互配合联系,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例如,通过合理组织积木区游戏情景,幼儿开始学着安排自己的活动,从不成功到成功,从独自一人到合作游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和喜悦,他们学会了安排自己的活动。随着活动内容的变化,游戏主题也不断更新。有一次,居至诚用智高乐积木搭了一辆自行车,完成后很得意地拿着自行车在桌边转来转去。突然,发现语言区的小朋友在表演《小熊过桥》的诗歌,于是他停下来,走到他们面前说:“这辆自行车送给小熊吧!省得它害怕,它在电视里(上海野生动物园里有过小熊的表演)不是会骑单车表演吗?让它骑过去不就行了吗?”就这样,一首新的诗歌表演开始了。从他微笑的脸上看出,他正分享着他们的喜悦。这位小朋友由设计师变成驾驶员,又由驾驶员变成了观众,角色转换地那么自然,没有指导教师,没有同伴帮忙,玩得非常开心。在一次次的自选游戏中,幼儿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投放丰富材料,发展自主运用的能力。

游戏中,材料是重要组成部分。平常,我总将游戏材料以区为单位仅仅有条地分类放置一起,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往往只是考虑局部利益,忽视材料之间的联系,因而降低了材料的使用效益。如有一次,幼儿出现了“摇奖”的游戏主题,他们将饮料瓶当作摇奖器,准备用乒乓球代替奖球,可是由于作为体育器具的乒乓球放置在另一个地方,这一主题便一闪而过,是孩子失去了很好的想象、创造的机会。如何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益,发展幼儿自主运用的能力呢?通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条经验:

1、新旧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比例(尽量少提供过于现成的材料)

根据两个同年龄班的游戏中投放不同比例的新旧材料,幼儿的表现结果如下表:

新旧材料比例1:12:11:2“31:7”101:15“20对新旧材料关注程度很关注非常关注较关注关注一般幼儿游戏表现能交替使用新旧材料重视新材料,使用新材料频率高。在摆弄新材料的同时,会创造性地利用旧材料。较关注新材料的玩法,但与旧材料的配合使用较少。往往忽视新材料,只有能力强的幼儿会发现并使用。

通过表可以看出,如果新旧材料数量相等,幼儿互相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但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率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旧材料。如在“医院”主题中教师投入放大镜、小推车以后,新的主题“食品检验所”和“流动采血车”产生了,幼儿还在游戏中赋予旧材料新的意义:放大镜不仅用来看“病人”的五官,还可以用来检查食物的新鲜程度。医疗小器械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可以为“采血献爱心”活动服务。幼儿的游戏水平明显提高;如果新旧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极端现象,从而不利于游戏情节的发展。但如果我们只投不取,不及时拿走旧材料,也会导致新材料比例失调,动态变化不明显,从而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操作动机。

2、开放性、可转化的材料

想象、创造是幼儿游戏的特征。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任何材料的使用没有过多的约束,这样可以发展一物多物、以物代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能力。角色区的小朋友把操作区的珠子当“汤圆”,把科学区的七巧板块又当成了做点心的“刀”,泥工板当成了“扇子”,胶粒积木当成了“梅花桩”,图书当成了“屏风”。有人说,这样的东西不会让丢失或毁坏吗?自选游戏就是要求幼儿在玩结束后,把物品归放原处。

3、建立班级“材料库”

我在活动室内厕(我们班分前后两个活动室)开辟了“材料库”,将游戏材料按用途、性质等归类,集中放置在一起,目的是方便不同需要的幼儿取用。这样不仅能使幼儿了解材料的相互联系,更好地用于游戏,还能帮助幼儿学习归类,并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三、注重游戏指导,增强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自选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提供了丰富的玩具材料和多样化的活动类型。幼儿在活动中与外界客观环境与多种材料、教师及伙伴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使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但随之而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平常幼儿遇到问题总是找老师,以求得到圆满解决,他们意识不到“我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出来了,通过观察,交流,我认为以下几中做法比较有效:

(一)、提示指导,即教师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对需要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在一次中班的语言阅读区活动中,一个性格内向的王倩在低着头专心地识字,可是玩了很长时间,也没人理会她说的对还是错。同阅读区的小朋友在一旁欢快地交谈、议论时,她也只是看一看,笑一笑,而不参与议论。看到这种情形,我便向小朋友提出:“你们当中有个小朋友非常喜欢识字,她的脑子里装了好多字,要是现在她愿意给大家讲述、表演一下,该有多好啊!”我的目光停留在王倩的身上,孩子们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在一旁选图讲述的孙悍夫小朋友说:“王倩,我们先到你那儿去,看你表演,呆会儿你再到我们这儿来看我们表演好吗?”在老师鼓励地微笑中,从同伴信任的请求中得到了勇气。之后,他们互相合作,玩得非常开心。

(二)、设物指导,即教师通过让幼儿摆弄实物的方式进行指导。一次,我在建构区开展了高楼创意活动,我看选择此区的有三位小朋友,就有意识地为幼儿准备了两套插塑物,孩子们发现这一情况后,很自然地分了工。孙伟一人一组,戴馥音跟时露一组。开始拼插了,只见俩人一组的成员小声一嘀咕后,不一会儿,一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一人一组的孙伟高楼还没盖起。这一活动,让幼儿明白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也初步体验到了合作带来得成功。最后,我让两组的幼儿动脑筋想想,楼房、树放在一起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孩子们说了很多地方。突然,另一组的杨帆拿着拼插的小鸭和马走过来说:“张老师,我拼得怎么样?”我灵机一动,把杨帆拉过来和他们放在一起,让他们自己布局,自己商量,自己添加森林里的物品。最终组合的森林虽然很简单,但这是孩子们自己经过协商、和作的力量。在充分的活动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经验得到了丰富,激发了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兴趣欲望,使幼儿认识了自身的力量,培养了自信,增长了能力才干,同时创造的潜力也不断得到发展。

(三)、情绪指导,即通过情绪感染的途径进行指导。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要真正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老师说,孩子听;老师指挥,孩子行动。老师应恢复自己的童心,用孩子的眼光重新看待事物,把自己投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情绪感染是教师参与的一种主要形式。如角色区,我有时当妈妈,有时放下架子去扮演孩子;表演区,我和孩子一起承担角色,共同享受表演带来的感受;美工区我可以和幼儿确定主题,分工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教师通过自身的情绪状态吸引幼儿,影响了幼儿,使幼儿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本领,游戏活动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重视评价过程,发挥主体取向的评价。

《纲要》中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如果单一、权威性的小结只会让幼儿感到玩时守纪律、有创新是为了取悦老师,获得表扬。要走出这一尴尬境地,就必须采取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评价认为,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它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评价时,我让幼儿参与评价,引导幼儿就玩了什么、怎样玩、心情怎样、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或打算怎样解决等方面想一想、说一说,在请幼儿思考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让幼儿参与评价可以促进他们学习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更多地了解别人玩了哪些物品、如何玩的、玩得怎样等等,并引发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模仿、创新。

自选游戏促进了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幼儿变得有自律精神,自理能力提高了,社交能力也提高了,幼儿创造潜力也在游戏中得到激发。我认为,自选游戏的确能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积塑玩具在小班结构游戏中的分阶段运用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和动作能力发展的特点,我们将小班幼儿积塑结构游戏的能力分为随意摆放、垒高与顺接、拼插镶嵌、围合立体联接等四个阶段,并提供相应的积塑玩具及指导策略。

一、随便摆放阶段

小班初期的幼儿多表现出对单个积塑玩具的兴趣,在此阶段大多无意识地开展结构游戏。比如,将单个积塑玩具翻来覆去地把玩、搬动,将积塑充当汽车在地上来回开动……并且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看到一个更加有吸引力的积塑玩具时就会拿来摆弄。

【主要策略】1.开展“与积塑交朋友”的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去认识积塑玩具的名称,并演示简单的玩法,从而使幼儿对结构游戏的材料感兴趣。2.选择有独特造型的积塑开展游戏。选用色彩艳丽,有明显特征、体积相对较大的积塑玩具,如用大型宝石胶粒、大花片、动物胶粒等来开展结构游戏,容易让小班初期的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垒高与顺接阶段

经历了小班初期的积塑结构游戏后,幼儿对积塑玩具有了一定的亲切感。此阶段的幼儿熟悉积塑,能初步感受积塑在空间中的位置、状态等。他们逐渐开始喜欢把积塑一个一个叠高、推倒、再叠高……或按横向、竖向连接来玩积塑接龙的游戏。

【主要策略】1.开展垒高、拼接为主题的结构游戏。根据幼儿在该阶段的动作发展特点和兴趣点,开展诸如盖高楼、铺小路之类的结构游戏。在游戏开展过程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和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理解和表现所建构的事物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2.循序渐进,用不同的积塑玩具训练幼儿的垒高、拼接技能。初期时可以选择大块、方正的大型积塑玩具,让幼儿进行垒高、拼接的结构技能训练;后期逐渐提供不同形状、大小各异的积塑玩具,让幼儿在结构游戏中逐渐感受积塑的多样性,同时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拼插镶嵌阶段

在小班上学期期末,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他们可以尝试一些较精细的小手肌肉群动作,如摁、转、扣等。因此,他们的结构技能也逐渐进步为拼插、镶嵌。在这一阶段幼儿喜欢有洞、有摁扣、有插槽的积塑玩具,并且他们利用这些积塑玩具将结构能力逐渐由平面变为立体。

【主要策略】1.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积塑玩具训练幼儿拼插镶嵌的技能,激发幼儿建构兴趣,发展其空间感。可让幼儿运用花片、彩虹扣、拼插板等积塑玩具来开展结构游戏,比如将花片拼插变成立体花,技能虽然简单但效果明显。2.拼插、镶嵌的技能讲解要详细,示范要清晰。这有助于幼儿习得正确使用积塑的方式,为以后的结构游戏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围合立体联接阶段

小班幼儿的围合立体阶段是幼儿利用富有特性的积塑玩具通过拼插、镶嵌等技能表现出来的成果。一些富有多变性的积塑玩具能够较好地满足幼儿立体联接的需求,教师可用以引导幼儿丰富作品,表现出幼儿所熟悉的滑滑梯、转转椅之类的物体。在这一阶段,幼儿搭建的目的性更强。

【主要策略】1.调动幼儿多个感官为围合联接打下基础。让幼儿多看多摸,带着问题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熟悉物体的立体结构,这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建立空间结构思维。2.提供联接较为容易的积塑玩具帮助幼儿完成立体物品的建构。比如,用楼梯型积塑通过拼插与镶嵌的技能,在向上发展的空间感觉基础上向四周延伸,简单地进行立体造型的塑造。3.用情节不断丰富的主题结构游戏帮助幼儿巩固使用围合立体联接的技能。可以开展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的结构游戏,如游乐场:引导幼儿搭建出跷跷板、风车、转椅、滑滑梯、秋千等,并逐渐将它们融合为一个主题。教师应对此多加关注与指导,加深幼儿对模型和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解,从而为中班开展的主题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 问题的提出:

结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自主的游戏,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游戏离不开玩具材料,它能诱发、支持、发展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工具。因此游戏材料和幼儿教育关系极为密切。

多年来,不少结构游戏中常常发现幼儿游戏兴趣逐渐减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材料的不足,有的玩具功能单一,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难以启迪幼儿的智慧;而现成的游戏材料成本较高,靠园内有限的经费购买现成的材料,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本实验就从结构游戏材料入手,并加强现成材料和废旧材料的多功能和可变性,加强综合利用材料的利用率。

二、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对象:实验班为大(2)班 (人数46人),对照班为大(1)班(人数为43人)

实验时间: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

实验方法:

1、实验班的实验方法:

(1) 将材料的构思及搜集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

幼儿能否主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自主地选择和使用的权利与条件。孩子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激发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来学习的积极性。如进行充满神秘色彩的“月球城堡“的建构活动中,我们先启发幼儿构思:“你们心目中最美丽的月球城堡是什么样的?”“里面有哪些东西?”“它们是什么样的?”……再总结所需要搜集的材料有哪些,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变通自己的思维,鼓励幼儿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

(2) 挖掘山区资源,发动 7 12 12 第二学期 人均

2.06件 27 人均

3.26件 15 23 36

大(1)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拼插玩具能力测查 表(二)

测 查 时 间

利用现成材料 利用自然物、废旧材料 综合利用材料

拼搭件数

拼搭种类

拼搭件数

拼搭种类

人数

拼搭件数 第一学期 人均

2.15件 23 人均

1.75件 7 13 12 第二学期 人均

2.36件 28 人均

1.86件 9 15 20

在测查中我们发现,看表(二),对照班的幼儿第二学期跟第一学期比,在技能和动作方面比以前更精确、灵敏,建造的物体能够整齐、匀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会用辅助材料

将建筑物装饰得更加美丽,能够几个人合作建造出更加丰富的主题。但是对照班和实验班比,表(一)与表(二)对比可以看出,对照班由于他们在游戏中受到玩具材料的限制,大多依靠现成玩具材料,机械记忆拼搭,特别是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造性地拼插方面不如实验班,实验班的幼儿熟悉了现成玩具材料以后,又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便以尽情地拼插,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

在实验中,我们对实验班的活动进行了改革,打破了游戏教学化的框框,采取新的理念,落实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以教师的启发、鼓励为主。在实验中,我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单项型的实验,即把自然物与废旧材料引入游戏,不仅激发幼儿兴趣,更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对自然物与废旧兴趣也较高,他们 能把一两种材料,变换着拼凑成好几种玩具:比如幼儿各种盒子搭建楼房、汽车、机器人,用冰棒棍拼摆船只,各种动物,用饮料瓶、易拉罐搭建围墙、栏杆、路灯等。有的幼儿综合利用多种材料,如一艘炮艇可以用木板、铁罐、纸盒搭建主体,再用竹片、麦杆、胶带搭炮艇的其他部分。

同样的材料,在不同幼儿手中,也可以拼搭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可见废旧的材料,在不同幼儿手中,也可以一物多用,一物多变,灵活运用,更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阶段综合型的实验。我们创造各种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现成材料与自然物、废旧材料利用有机结合,在游戏材料上广开渠道,精心准备,适时提供,让幼儿有反复练习的机会。更可喜的是由单人拼搭逐渐发展到小组拼搭,集体拼搭,由单项拼搭发展到有情节拼搭,如在大楼环境设计中,一些幼儿在楼前建起了花台,周围种树,大门设门卫口,有的幼儿在搭建医院时,用大型积木搭墙的一部分,在将白色牛奶盒继续往上搭,屋顶就利用易拉罐的瓶子剪成形状长形的瓦片,再粘上用红纸拼成的“+”字,一座漂亮的医院就搭好了。通过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各种良好品质的形成。

四、 实验体会: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最好的玩具是那些他们能够随意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在游戏中不要过分地限制材料的性质,多提供些不固定的、变数大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己在游戏中去发现和再创造,在保留原有游戏价值的基础上,对废旧材料进行再加工,力求创造出新的游戏价值。

利用自然物与废旧物品拼搭玩具,既省钱,在游戏中又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弥补了现成游戏材料的不足。我们的实验从解决游戏材料的矛盾入手,游戏材料来自广阔的天地,在沿海的贝壳、螺壳;山区的松果、树叶,农村的沙、石、稻梗,各家的包装盒等等,处处都是宝。为了让幼儿达到游戏的目的,老师平时要善于多收集材料,做到家园互动,人人动手,多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建筑。

在自主游戏中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兼有教育性,与自主性。自主游戏又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自然结合的活动小组,因而它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育,激发幼儿自主性、积极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其个性潜力的发挥,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还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这一主导活动的特殊作用积极的带给幼儿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老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引导幼儿操作、体验、探索、发现学习,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参加创造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努力去想办法解决,学会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愉悦,激起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持性。

二、经常组织幼儿多讨论,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在最初的形成阶段,其行为较多的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表现出更多的顺从型。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游戏中教师更要注意创造机会,经常组织游戏后的讨论和评价,培养幼儿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

三、发挥同伴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不同个性的发展

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儿童社会化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这种相互作用就童年期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一起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以及互相评价,使他们的社会性、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及自尊都得以逐渐的建立和发展起来。简而言之,同龄伙伴的关系对幼儿个性和幼儿社会化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在自选游戏中体现伙伴之间的教育作用呢?

根据观察结果,我把幼儿的表现做了分析归纳,对于幼儿的不同表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首先,我们对那些游戏持续性差、目的性不强、游戏水平较低的幼儿采取了“以强带弱”的方法。比如,李文辉,梅雪等小朋友。由于他们游戏水平较低,操作能力差。所以他们在哪游戏时都玩不好。他们较多选择是益智区玩具。但是又插不出什东西来,取而代之的就是乱来。针对这情况我首先带他们去欣赏别人制作的玩具作品,从而诱发幼儿与同伴游戏的兴趣。同时有鼓励能力强的幼儿主动与他们游戏。环境及教育作用是很重要的。由于能力强的幼儿的行为影响着他:玩具作品有吸引着他,所以他们也很快动起手来操作。每当我来到这些孩子身边时,他们都是带着成功的喜悦,争着让我来观看他们插的玩具、搭的积木等。这些孩子们在同伴的影响下得到了成功的乐趣,建立起了自信心,这对他们的个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主游戏带给幼儿快乐、经验、思想、健康,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人类发展飞速的时代,教育应该努力促进幼儿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使他们能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


导读: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

“让幼儿自主的学习”这一新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我园自申报“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行动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已来,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这一领域中已经历了三个学年的探索,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应好好运用在想象游戏中解说员的角色,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这种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可使解说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老师感到很困惑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

一、疑问式语言:

一般以询问的方式语言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经验,教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询问式的语言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家里除了爸爸和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帮助幼儿解决争抢角色的纠纷)”“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打针?(用于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儿养成做事有责任的习惯)”“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坏人呀?(用于帮助幼儿对警察职业的进一步的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方法)”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验的语言。教师在运用疑问句来提问时,是作为“游戏的真实情况的解说员”,把游戏作为教授的媒介,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案例一:“疑问式语言”指导实录

在“快乐的娃娃家”游戏评价中,我尝试采用三个层次递进的询问式语言,引导与支持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我首先问:“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告诉大家?”此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简单回忆游戏的情节,又有机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我然后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对于娃娃家的材料划分、厨房与客厅区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有的则可能受经验或能力的限制,离开了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当老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豆豆说:“我们客厅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们厨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们这边来做饭。”大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商定了规则。这样既能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又有利于合作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并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我最后又问到:“你还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这时,参与游戏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问题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建议、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成为发展游戏的主人。

二、建议式语言:

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常用“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当幼儿在“德克士”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老师可以建议说:“德克士没有油条卖,我们再开个卖油条的店吧!”当发现幼儿一个幼儿用不同的积木尝试着搭建一个东西不成功而想放弃时,老师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适的积木对幼儿说:“用这块积木试试看。”这样使幼儿既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案例二:“建议式语言”指导实录

几名男孩子手里拿着几只恐龙,甲说:“我要搭恐龙陆战队!”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甲拿来4根圆积木,他在圆积木上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这时乙也拿来几根圆积木,他把积木接着甲搭的继续往上加,可还没搭好,就把甲搭的积木全部带倒掉了。这时,丙说:“还是我来吧。”他拿来3根长积木,然后甲、乙轮流把圆形的积木往上加。这次又全部倒了。于是,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笑着说:“看看你们的积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把哪根积木放在下面最牢固?”这时乙说:“我们把粗的放在下面。”后来他们轮流把稍细一点的积木放在上面。最后他们的“恐龙陆战队”搭好了,还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参观呢!

老师把握住引导孩子游戏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语言提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鼓励式语言:

老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看到幼儿把玩具洒落在地上,老师就说:“xxx小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xxx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能干!”“xx今天愿意与大家一起轮流玩玩具了。”“如果声音再大一些,我们就会听清楚了。”等语言。老师及时发现并反馈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三:“鼓励式语言”指导实录

田田和佳忆正在“医院”里给病人看病,只见医生田田对护士佳忆说:“快点,这个病人要输血”。“我们这儿没有血。”佳忆急忙说到。“怎么办?”一会儿,只见佳忆跑到“火锅店”里借了一点红色油泥放入针管里,就开始给病人输血。这时,丑丑抱着娃娃来了,田田拿着听诊器听了听说:“发烧了,要输液。”丑丑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田田拿一个橡皮筋绑在娃娃的手上并做了一个把针管插入手背的动作,挂好输液瓶后说:“下午还要来哟。”丑丑急忙说:“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宝宝就要死了。”“你的宝宝才要死了。”丑丑很生气地叫到。这时,我急忙走过去,也来到医院看病,边打针边说:“你们的医术都很高明,我真想病快点好,可我下午没时间来打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那我到你家里给你打吧。”佳忆说。“太好了,谢谢你们。”我开心地说。田田听见了,连忙拿起针管来到丑丑家,敲了敲门说:“丑丑,我来给你的宝宝打针了”。……

鼓励式语言有时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

四、澄清式语言: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厅”吃饭,不给钱就走了。如果这个问题幼儿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厅”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钱再走,他却说“警察”吃饭是可以不给钱的,这个问题就值得老师让大家讨论:“警察买东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给钱?”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澄清对警察的不正确的片面理解。

案例四:“澄清式语言”指导实录

欢欢和玲玲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欢欢的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玲玲手里拿着针筒、温度计,这时,只见豆豆抱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来到“医院”,指着奥特曼的脖子对欢欢说:“他感冒了,有点咳嗽。”欢欢看了看豆豆,用手指着奥特曼的脖子问:“是这里吗?”豆豆点了点头,只见欢欢随手从玲玲手里拿过针筒对着奥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这样的游戏行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当我看到这儿时,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戏行为,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源泉”。

五、邀请式语言:

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邀请式的方式。如:“我们一起去吧”“你可以帮我理发吗?”“请问你知道‘加油站’在哪里吗?”等这样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带领他们进入游戏情景,促进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成功感。

案例五:“邀请式语言”指导实录

我们班的其其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平时一到玩游戏的时候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处于一种旁观的、无所事事的态度,以至于同伴对他也是很少在意和关注的。有一天,游戏开始后,他又开始这里摸摸,那边看看。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小舞台去看表演吗?”他看看我,点了点头。我又邀请他说:“那我们先去超市买点东西吧!”他又点了点头。于是我们一起手拉手来到了超市,我拿了两瓶“可乐”,看看他,他没说话,也不拿东西。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小舞台,坐在椅子上看表演。我给了他一瓶“可乐”,并边看表演边喝“可乐”。过了一会儿,我说:“我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到‘餐厅’吃点东西好不好?”他拿着可乐笑着点了点头。我们又一起到了“餐厅”,服务员问我们吃点什么。我为了让别的幼儿对他产生关注,我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你让他点吧。”随后,他点了好几个菜,开心地笑了笑。吃完饭,我又邀请他一起到“图书管”看书,一直玩得很开心。

面对这样的孩子运用邀请式的语言,让他和你一起游戏。在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意愿的同时,会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六、角色式语言:

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你们需要帮忙吗?”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

案例六:“角色式语言”指导实录

娃娃家里的妈妈沙沙从游戏开始就忙着炒菜,爸爸张浩在超市与家之间来回“奔波”,看起来他一点都不累,娃娃却被扔在一旁无人照顾。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显得有点单调、乏味,难以继续展开情节。见状,我忙扮着客人进入了游戏:“请问家里有人吗?我是到你们家来做客的。”沙沙和张浩看到我十分高兴,连忙说:“何老师请进!”“谢谢你们,我听说娃娃今天要过生日,特意来给他送礼物的。”他俩睁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脸的惊喜。我又说:“你们准备给他开个什么生日会呢?我来帮忙吧!”“我想给他请很多好朋友,还要给他买新衣服。”沙沙高兴地说到。“我去买蛋糕和生日蜡烛!”张浩也兴奋地说到。当他俩手拉着手去买东西、又到各个角去请客人时,我知道他们已真正地为生日这一情节开始忙碌了,便悄悄地退出了游戏。

七、指令性语言:

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但这样做也许效果不佳,这时可用第二种方法:立即用语言和行为加以制止,如:当看见一幼儿正拿着一根木棍向人家的头上打去时,教师别无选择的方法是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如:“你这样做很危险。”“你不能这样做。”“请停下来。”等语言来达到结束幼儿不良行为的目的。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中,教师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的探讨”的实践和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我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这项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结构游戏中的分享交流


结构游戏中的分享交流环节为幼儿搭建了自主表达的平台,幼儿在分享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种种体验。另外,分享交流也是师幼互动的平台,教师在分享交流中更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游戏,从而能更有效地支持幼儿的游戏。

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是,结构游戏中的分享交流活动应该交流些什么,怎样进行分享交流。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突出不同的交流重点。以下通过中班案例“大灰狼也推不倒的笼子”,介绍我们如何通过分享交流解决结构游戏中的“瓶颈”问题。

这几天,我们班的孩子都在为动物园里的小动物造笼子。起初他们造的笼子就是一层积木搭起来的“圈圈”,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样的笼子大灰狼一步就可以跨进去。后来他们就把笼子的围墙砌高了,可是砌围墙的时候由于是将积木对齐搭的,所以有很多裂缝,轻轻一推,围墙就倒了。

这天我看到静怡和冒冒又在造笼子,静怡对冒冒说:“冒冒,我们用白色的积木把有线的地方缝起来吧。”这句话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到冒冒好像心领神会,很快就跟静怡一起用白色的积木把有线的地方缝好了。

其实他们用的正是乐高积木在造型上的一个瓶颈技能——交错连接,回想以前我在帮助幼儿理解这个技能时,往往是出示一张砌墙的示意图,试图让幼儿看清楚其中的交错连接。但是对照这两个幼儿“缝起来”的方法,我发现砌墙其实离幼儿真正的生活经验很远,平时幼儿看到的墙早就被水泥糊好了,根本看不到里面的砖缝,但是幼儿却有机会在家里看到家人缝衣服。我决定请这两个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

我邀请静怡和冒冒来分享,我是这样引出话题的:“今天的笼子搭得非常牢,连大灰狼也推不倒,请静怡和冒冒来告诉大家,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让笼子变得那么牢的。”静怡说:“我们是用白色的积木把有线的地方缝起来的。”我立刻把笼子一条边上的几块白色积木拆了下来。“现在请静怡来告诉大家哪里是有线的地方。”静怡指了指两块积木相连接的地方。“请你用白色的积木把它缝起来。”静怡就把它搭在当中。“小朋友你们看清楚了吗,她把白色的积木缝在线的中间,像不像妈妈在家里缝衣服的样子啊?”“像!”

在这次分享交流中,我重点突出了幼儿对于交错连接这种技能的表达方式,即“缝起来”,始终以幼儿的游戏动机、情感体验贯彻始终,即“笼子要搭得牢,大灰狼才推不倒,里面的小动物就安全了”。

其实,分享交流也是教师表明“态度”的时候,即教师要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幼儿游戏的赞赏和理解,紧紧扣住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情感体验,围绕着“好玩”展开,使分享交流更有趣。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幼儿的兴趣和体验提出问题,“穿针引线”地引导幼儿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适时地进行“画龙点晴”的归纳提升,使分享交流“锦上添花”。

小班自主游戏中观察方法的运用


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既要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愉悦感和满足感,又要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这是我们在指导幼儿时经常遇到的难题。实践中我们发现,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内心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幼儿游戏愿望的调整和指导,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教师在不同时期观察的侧。重点也不同。为了使游戏观察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我们把小班一年的自主游戏活动分为“游戏初期”“游戏中期”“游戏后期”三个阶段,并确定每个阶段教师“看什么”“怎么看”“看的价值是什么”。为了方便记录,我们根据不同的观察方法,设计了不同的记录表格,这样教师就可以带着任务,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

一、时间抽样观察法

时间抽样观察法是指教师在每次游戏前先确定1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每隔5分钟,对其观察1分钟,然后在相应的表格内(见表1)记录观察内容。这一观察方法适用于游戏初期。

观察表设计目的

1.了解当前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适宜,能否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2.了解小班幼儿游戏初期,进入、参与游戏有哪几种方式。

3.从幼儿外显的游戏行为中分析他们的活动经验和游戏水平。

观察表使用说明

游离的行为:幼儿没有进入游戏,而是希望看到有趣的事情发生,当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时,他就跟着教师四处走动,或坐在某个地方环顾游戏场地。

由材料引发的游戏行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源自并集中于材料的操作,幼儿单独玩游戏,大家玩相同的玩具,却自顾自玩,幼儿之间没有交流。

由角色引发的游戏行为:出现反映角色原型特点的语言和行为,包括幼儿的自言自语和动作。

与同伴互动的游戏行为:幼儿和两三个同伴一起玩,相互之间有言语交流,有动作互动,行为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观察表使用方法

每天固定观察3~4名幼儿,确保每个幼儿每周都能被观察、记录1次。

观察表的价值

1.为教师调整游戏环境与游戏材料提供依据:发现每个幼儿参与游戏的方式,尊重幼儿的个体需要,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教师可以重新调整游戏环境,将平行游戏与结伴游戏的区域分开,避免幼儿相互干扰。

2.为教师指导游戏提供依据:分析幼儿不愿参与游戏、产生矛盾或冲突的原因,了解幼儿期望的游戏内容和已达到的游戏水平。如可以让一位教师负责把不会玩的幼儿集中在一起,陪幼儿一起玩:另一位教师进入结伴游戏区,观察指导幼儿。

二、事件抽样观察法

事件抽样观察法是预先设定一种游戏行为(如角色扮演、使用替代物、言语交流、角色互动等),教师定向观察这种行为在幼儿的游戏中是否出现,并提供一个合理的观察记录模板。这种观察方法将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特定的游戏内容,从而使观察更加深入、具体,适用于游戏中期。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表现出强烈的与同伴交流、结伴的愿望和需要,但往往因为规则不统一、缺乏沟通方法、同伴之间相互不理解等原因产生矛盾。因此,我们从观察幼儿的结伴行为出发,了解他们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要,并制订相应的指导策略,观察表见表2。结伴行为的出现是小班幼儿从平行游戏走向合作游戏的标志。

观察表设计目的

定向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言语交流、结伴倾向,了解幼儿交往的前期经验。

观察表使用说明

观察记录要点:以幼儿游戏中出现的言语交流、结伴倾向为教师的观察目标,当事件发生时,教师快速记录在表格内。

观察表的价值

事件抽样观察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幼儿产生游戏行为的因果关系,总结出发生在群体中共性的行为及原因,找到最佳切入口。

表1.时间抽样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观察日期: (记录方法:画“正”)

观察内容

时间抽样(每隔5分钟观察1分钟)

统计(分析)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游离的行为

由材料引发的游戏行为

由角色引发的游戏行为

与同伴互动的游戏行为

表2.幼儿结伴行为观察记录表

幼儿姓名

记录时间

事件背景

结伴对象

动作

语言

出现的问题

教师观察记录卡

幼儿姓名:程洋

记录时间:2011.5.19

游戏内容:搭建复兴公园

观察记录:

“老师,我在搭复兴公园里的转动电马,我要用红色雪花片搭上面的马”,洋洋先搭了一个大大的白色圆形底盘,又搭了几根竖起的栏杆。在顶部转弯后,把栏杆聚合在一起,然后在底盘上间隔插上红色雪花片当电马。完成后,洋洋围着自己搭的转动电马,边拍手转圈,边唱“拉个圆圈走走……”非常开心!

教师分析:

洋洋的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较好,因此他搭出的转动电马是立体的,且牢固。洋洋先想好要搭电马,再选择材料动手搭,反映出他行为的有意性。更可贵的是洋洋想到要用红色雪花片突出小马的造型,说明他的直觉经验、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很丰富。

三、轶事记录观察法

轶事记录观察法是采用叙述性的语言,将正在发生或不久前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的观察方法。这些记录可用于为游戏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备案,即那些能够反映幼儿游戏水平、社会性发展、认知和身体发展的事件。

当幼儿出现反映和象征其游戏水平的游戏行为时,教师可以用轶事记录观察法及时描述幼儿当时的言行或事件,当然还可以用照片捕捉的方法进行辅助记录。这种观察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游戏中期(附教师观察记录卡一份,见上)。

四、行为评价观察法

行为评价观察法是将要观察的项目和行为表现的等级预先列出表格,然后选择对应的项目把观察到的行为做好标记。行为评价是观察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它使教师的观察更具针对性,适用于游戏后期(见表3)。

观察表使用说明

选择性行为:反映幼儿行为的有意性和主动性。观察幼儿在选择游戏内容、玩伴或材料时的方式,是否主动、有意,是否先想好再选择。

材料的操作:反映幼儿动作发展的水平、社会经验的范围、表征行为的出现等。观察幼儿是否有装扮行为、是否有替代物的出现。

角色装扮行为:反映幼儿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认知和经验,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语言,是否与角色原型相符。

结伴、交流行为:反映幼儿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求,观察幼儿能否与他人结伴游戏,结伴方式是什么,有哪些交往行为。

观察表使用方法

每项观察内容都划分为四种水平,教师可在“幼儿行为表现”一栏快速标明幼儿的游戏水平,并在备注一栏作简要分析。如“选择性行为”分为:①不参与游戏;②在教师的陪伴或分配下游戏;③跟随同伴参与游戏;④主动选择游戏和材料。“材料的操作”分为:①凭兴趣操作材料;②模仿操作材料,手眼协调;③按需要有选择地操作材料;④创造性地操作材料。“角色装扮行为”分为:①不明确角色或需提醒;②能明确角色;③重复个别活动;④有想象、模仿的语言、动作。“结伴、交流行为”分为:①拒绝与同伴一起玩;②等待或被动结伴;③仅限于两两结伴;④与玩伴有言语交流。

观察表的价值

用于分析、评价幼儿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行为评价观察的表格记录方式能帮助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质和量进行判断和评估。

表3.行为评价观察记录表

观察内容

幼儿行为表现

备注(分析)

选择性行为

材料的操作

角色装扮行为

结伴、交流行为

浅谈在结构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社会环境教育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在结构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社会环境教育》,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主要阐述了对幼儿进行社会环境的教学中结合结构游戏的方法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是指幼儿对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交通设施、国家民族等方面的认知。一批一批的外国留学生,不断地回流中国。知识分子回乡建设老家。这都可以看出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所以我们现在对幼儿进行社会环境教育,是对国家将来建设有很大重要性。因而我们应该从幼儿最直观的如家庭、幼儿园及其他主要社会机构和设施,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最后到国家的风景名胜。这样一步一步激发幼儿爱父母、爱长辈及尊敬劳动者热爱祖国的情感。一直以来引导幼儿了解认识环境的功能和外型。比较多采用了参观、谈话、讨论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幼儿开始时很感兴趣,过后很快就会忘记。本学期以来我班尝试用结构游戏进行社会环境教育。在结构游戏中巩固社会环境教育的内容,偶学习于游戏中。幼儿学起来更加有兴趣、认识更深入。一、通过参观、谈话、讨论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环境的外型、功能。 引导幼儿认识环境,我们应从看、摸、玩、听等多角度去观察、接触环境。那孩子才能得到直接而且真实的感受。孩子认识环境不象大人一样记忆力好,理解力强。看一遍图片听一遍讲解就能记住理解。所以就要让幼儿多感官的接触环境,如: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甚至闻一闻的方法。首先我们应该采用参观、看照片等比较直接的方法。因为要认识一个地方或物体,当然首先是认识它的外型。所以带幼儿去参观,是最能给幼儿直观形象的感受。在参观过程中幼儿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这个地方的外型,让幼儿对这个地方的外型有整体感。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个地方的功能。如:幼儿认识珠海红山体育馆时,我们可以带幼儿参观体育馆。在参观过程中,先让幼儿从远处看体育馆的整体外型。再到体育馆的周围观察看看体育馆用什么做的,近看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到里面,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什么用。还让 幼儿在里面玩一玩跑一跑,使他们都知道运动员是怎样比赛的。然后用讨论、谈话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环境的功能。当幼儿看过后有一定的印象时,再向他们提出一些关于外型功能的问题,让幼儿自由讨论回答。如:参观体育馆后,向他们提出,体育馆的外型是什么样的?与一般的建筑有什么分别?里面球场有什么用?参观珠海大桥后,向他们提出,桥两边的铁杆有什么用?等等的一些问题都是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环境的功能和外型。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搭建,寓学习于游戏中。 当我们认识过一些环境后,就可以利用分区活动的时间,把建构活动结合环境教育的主题,复习巩固环境的外型和功能。同时也可提高幼儿的搭建技能。这样的形式幼儿在没有压力下巩固学习环境教育,还可以产生无形的影响互相速进。如:一位幼儿他能够把珠海大桥的围杆和灯柱搭建出来,其他幼儿看见就会回想出大桥确实有围杆和灯柱。那就是无形中让他复习了一遍大桥的外型。更重要的是在搭建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到这些建筑物建起来点也不简单,要经过很多的计算和试验才成功的。从而他们就会产生对建筑者的敬意。那我们指导上应注意什么地方呢? 1、从结构内容上:简单--复杂结构内容上,选择从简单的比较容易造形,再到比较复杂的。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递进,慢慢加强幼儿的搭建技能。认识珠海,开始时带幼儿认识珠海的一些比较有名的建筑物。那我们应该先认识比较好造型的。如珠海大桥、再认识珠海飞机场、体育馆,最后整体的认识珠海的各个社会机构、交通设施、风景名胜。 这样幼儿可从最简单的构造开始,如:从一层(用几组多块长方形平放上面横放长条积木)的桥面到一层多间的珠海机场、多层多间的体育馆,最后到综合性的主题建筑。幼儿逐步学会了延长、铺平、加高、盖顶等多项技能。2、从结构方法:观察--引导教师指导 幼儿技能方法先是观察幼儿搭建过程,了解幼儿结构水平,然后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如:一个幼儿在搭建珠海机场的围场时发现用那一种积木都不够,这时老师就启发幼儿想办法,将多种积木放在一起用,可利用数学排序的方法排列围封。在幼儿反复的感性体验后,并在老师的引发下掌握了多种形式围封。又如:幼儿在的搭建机场候机楼时,开始时只有一个过道的造型,没有楼台层。教师观察后,就启发幼儿候机楼是有三层的,第一层是做什么的?第二层是做什么的……幼儿反复尝试后发现,可用四块积木竖着放再,在上面平铺长积木,这样就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加高做成多层楼房。通过教师的点拨,幼儿不但掌握了加高的技能,而且巩固了平铺的技能,增加了装饰的丰富性。 3、结构形式从单一 ---多变

每个幼儿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搭建时没有一个准则去恒量哪个做的就是对的,但是可以从幼儿搭建的丰富性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因而我们要启发幼儿用多种的形式搭建。使搭建物更丰富美观。如:搭建房子时原来只会用积木竖起来做墙,后来一些小朋友想出来用圆柱形把上层支撑起来。再在周围围墙,还可以装饰。这时我们教师就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幼儿的结构形式就一天一天的增加,作品就会每天丰富一点。以后合作搭建成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效果的作品。三、组织幼儿观赏同伴的作品,加深对环境的情感。当幼儿搭建后,可请班里同伴共同来观赏、评价。在观赏时可向幼儿提出问题。如:这里搭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有什么用?最后经过幼儿的讨论,再让幼儿复习一遍这个环境的功能。还可让搭建的 幼儿向大家作一个整体的介绍。一方面幼儿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观赏的幼儿又可以再一次欣赏这些美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这些自己搭建的东西,更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爱。如:在搭建珠海飞机场以后,让他们欣赏小朋友的作品时,我们向他们发问"这间房子是什么地方?""有什么用?""上面那个尖尖的东西用来干什么?"这时大家都抢着回答我的问题。最后问小朋友看了后有什么想法?很多的幼儿都说搭得很漂亮,我们的机场很美丽。经过结构游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确实使幼儿对活动产生更大兴趣,学起来更生动有趣。就是参观活动也要比以前认真。因为他们知道回幼儿园后,要玩建构活动,所以看的时候非常仔细,很小的地方都看得很认真。同时根据环境的主题进行搭建活动,也大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建构技能.

幼儿园游戏《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表达》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地位 导读: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在自选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导读: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信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
    2019-12-19 阅读全文
  • 积塑玩具在小班结构游戏中的分阶段运用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和动作能力发展的特点,我们将小班幼儿积塑结构游戏的能力分为随意摆放、垒高与顺接、拼插镶嵌、围合立...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结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自主的游戏,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具...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在自主游戏中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兼有教育性,与自主性。自主游戏又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自然结合的活动小组,因而它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育,激发幼儿自主性、...
    2019-12-19 阅读全文

导读: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

2019-12-19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信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

2019-12-19 阅读全文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和动作能力发展的特点,我们将小班幼儿积塑结构游戏的能力分为随意摆放、垒高与顺接、拼插镶嵌、围合立...

2019-12-16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结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自主的游戏,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具...

2019-12-19 阅读全文

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兼有教育性,与自主性。自主游戏又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自然结合的活动小组,因而它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育,激发幼儿自主性、...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