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游戏材料。

目前各大幼儿教师纷纷在幼儿教学中加强了游戏环节。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为主,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幼儿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某一故事为线索,运用一定的游戏材料和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其中游戏材料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可是在进行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幼儿喜欢进行表演,但在材料的使用上却比较被动,往往喜欢使用现成的、教师提供的材料,而自己主动寻找材料、创造性使用废旧材料的情况并不乐观。同时,我们也发现材料在游戏中所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单一,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的现象比较少。

那么,能否拓宽幼儿选择材料的范围,提高幼儿选择玩具材料的能力,充分发挥玩具材料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促进表演游戏的开展呢?

丰富生活经验,了解材料特性

了解了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使用材料,而要了解材料特性,就要丰富生活经验。要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一环节我通过几个步骤完成。

1.感知阶段

这个阶段我主要让幼儿通过看、摸、说、玩等形式,感知常见物体通过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后将形成不同的风格,以引起幼儿对各种材料的兴趣。比如卡纸、彩色纸可以用来涂色、撕贴,制作头饰等比较合适;纱巾等布类颜色鲜艳、材质轻柔,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服饰或动物的翅膀等。

2.收集材料阶段

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收集家里能为游戏服务的材料,如各种纱巾、皮包、帽子、围裙、项链、手链、花等成品材料以及纸盒、酸奶瓶、果冻壳、废毛线头、皮筋、瓶盖、卫生纸芯、纸板、包装袋等废旧材料,只要家长不用的、同意拿来的都行。在收集中,孩子们也在不断感知材料的特性。有些孩子把东西带来的时候就想好了它的用途,比如东东带来了几个颜色各异的瓶盖,得意地告诉我:“老师,前几天女孩子表演皇后的时候,说皇后都戴耳环的,我觉得这个瓶盖颜色很好看,用夹子夹在耳朵上就像耳环了。”显然他们在玩表演游戏的同时,已经开始有收集材料的意识了。

3.分类整理材料阶段

当孩子们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材料后,我就引导他们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大的分为成品和半成品。再将半成品按照纸盒、瓶子、布料等不同品种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材料的不同特性。这样一来,在制作或选择道具时,幼儿能更快地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材料了。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各种材料的特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对各种材料也有了一定的感情,开始喜欢摆弄这些材料。

提倡废物创新,拓展创造性思维

材料收集好了,幼儿也对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了,我就引导幼儿想办法合理选用材料或是将材料变得更加美观,更能为表演服务。其实,用材料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可以给幼儿带来许多快乐。

1.小班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相对差一些,我们一般提供一些半成品如头饰,让他们进行涂色加工。同时我们也引导他们学会使用“废物替代”,比如在表演游戏“爱唱歌的青蛙”中需要道具话筒、荷叶,我抬出了整理箱,让幼儿分组寻找相应的替代物.要求至少在形状或者功能上要与话筒、荷叶相似些。不一会儿,孩子们就从整理箱里的废旧材料中找出了道具替代物。他们选了中号雪碧瓶、酸奶瓶、圆形积木、卫生纸芯和橡皮泥桶来做话筒;而选择荷叶时,费了不少周折,最后选定了儿童雨衣、软泡沫垫和纱巾来代表荷叶。由于道具替代物较多,所以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幼儿一用到自己选的道具,就忍不住得意洋洋地声明一下“这是我和×××一起选的”,这大大激发了他们表演的兴趣。

2.中大班

首先,我们在中大班开展了“废物创新”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想象、自己动手操作,装饰这些材料,以达到“变废为宝”“发散幼儿思维”的目的。如除了绘画制作各类头饰,还可以在纱巾上粘上亮片、碗面边缘加上坠子、卫生纸芯上粘上各色皱纹纸、肥皂盒边加上花边等等,只要幼儿能说出自己装饰后的东西像什么,可以有什么用,觉得这样装饰好看、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喜欢用就行了。比如在故事《动物狂欢节》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大象的鼻子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皱纹纸拼出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都很满意,“喜新厌旧”“急于求成”现象明显减少了。接着,我组织了一次“我最喜欢的材料”评比活动,比比谁的作品最好看,比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比比谁的作品最受欢迎,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材料变得美观了,孩子们也喜欢用了,我们再进行“使用上的创新”。我们知道,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年龄越小,漠仿的成分就越多,我就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刚开始欣赏其他班以及电视上幼儿的表演,看看他们是怎么使用道具,怎么装扮的,同时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材料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好,同时让幼儿模仿他们好的地方二过了一些时候,孩子们已经不满足模仿了,我就请幼儿讨论:在游戏中自己觉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将要怎么使用这些材料,要怎么装扮自己,怎么布置场景等等。鼓励幼儿做的和别人的不一样。

组织游戏反馈,推进游戏发展

为了提高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使用率,组织游戏后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一般通过三个步骤进行。

1.集中反馈

每次游戏后,我们都组织幼儿进行集中反馈活动,在反馈中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使用这些材料的,哪些和别人的不一样,自己觉得哪些用得比较好,哪些材料的效果不够,还可以怎么改进,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另外,我们通过照片、观看幼儿布置等形式让其他幼儿欣赏、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说说幼儿在进行游戏时使用材料的整体情况,对好的给予鼓励,并提出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供幼儿参考。

比如在表演故事《三只蝴蝶》以后,有几个女孩子提出原先的蝴蝶翅膀由于是皱纹纸制作的,在表演时一不小心就容易撕破,我们就请其他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有的孩子说:“用纱巾代替好了一”不过当时班级的材料箱里并没有纱巾,也没有幼儿提出家里有不用的纱巾可以带来,这个建议显然行不通。很快,又有一个孩子提出:“大的皱纹纸容易撕破,那我们把它剪成一条一条的就不容易撕破了,也挺好看!”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赞同,蝴蝶翅膀就这样得到了第一次改进。在第二次表演后,演员们发现.虽然条状的“蝴蝶翅膀”在舞动时很漂亮,但仍然容易在碰撞中损坏,在再次反馈中,大家最后商议确定,用旧雨衣剪成翅膀的样子比较牢固。

2.阶段性反馈

这种反馈一般用在一个游戏完整结束后进行。幼儿在一个游戏的不同时段所表现出来的对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印象,加强比较,我们将每个时段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拍摄下来,在阶段反馈时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说哪些材料用得比较好,是可以介绍给其他伙伴的,也说说自己在使用材料上什么地方有进步了等等。

3.小型表演会

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对玩具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提高后,就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表演会。他们自由选择,几个人一组,可以表演以前学过的游戏,也可以表演新的游戏。但是他们需要自己准备所需要的道具,自己布置游戏场景。为了不断激发幼儿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变换观众的方法,除了本班幼儿欣赏外,还邀请其他班级的老师、幼儿来观看,有时甚至邀请家长来做观众,或者邀请园长来看……这些不同身份观众的到来,令演员们布置起游戏场景来更加认真,表演也愈加起劲了。尤其是大班的孩子,最后形成了每月开展一次公演活动的习惯,孩子们会事先准备节目宣传海报,推选节目主持人等等,使表演游戏在幼儿园越搞越红火。

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在表演游戏中使用玩具材料的效果.很多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地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那种争抢现成玩具材料或拿着材料不知所措的现象不存在了。同时,在其他游戏中,创造性使用材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有了举一反三的思维。当然,我们的这些做法也只是一个开始,怎样更好地支持、引导幼儿,让孩子们真正自主地使用材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进一步地完善。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小标识蕴含大智慧


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包含很多方面,有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面布置等等,而标识制作也是其中之一,就是把教室里的玩具、材料、区角位置以幼儿能够看懂的方式标记出来,方便幼儿快速准确地找到他想要用的材料,并且在用完后能够把玩具材料放回原处。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支持。

过去,我们给玩具材料制作标识时会考虑渗透一些教育目标,如,在玩具筐上贴一定数量的圆点,在玩具柜上相应的位置贴一定数量的小青蛙,目的是让幼儿在取放材料的时候学习“点数”“数数”“对应”等。这样做看似为了促进幼儿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在设置“标识障碍”来“考”孩子,导致有些幼儿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收放玩具,还担心会错,不能自信大胆地取放材料,快速专注地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有些幼儿甚至还会因此放弃自己的游戏意图。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围绕海森高材料标识设置的原则和方法开展了培训和教研。教师们经过研讨,一致认同材料标识对幼儿游戏的支持意义,认为标识和材料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标识通过实物、图片、图形、文字等多种表征形式代表材料,本身也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和表征能力发展的促进。

教研结束后,教师们回到教室里开始了对各种材料标识的自查和调整工作。三周以后,我们开展了第二次以“标识制作方法”为主题的现场观摩教研,保教干部带领教师观摩各班级材料标识。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仔细观察每种材料标识是怎么制作的,分析每种标识能否代表材料本身,幼儿是否能看懂标识,是否方便按照标识收放玩具材料。

教师们发现,每个班制作标识所用的方法各有特色,教师们在学到的几种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多种形式。如拓图法,有的班级采用的是俯视拓图,有的是剪影拓图;有的是侧面拓图,满足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通过对标识制作方法进行分类,我们一共梳理出了l2种方法——实物、照片、图片、拓图、简笔画、标志线、标志点、文字、俯视图、剪影、镂空、整体分布,老师们的潜能和智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

结合教师观察到的幼儿根据标识收放材料的行为表现,针对标识的选择和制作方式,我们进行了如下几个问题的深入研讨。

1数量多的材料如何做标识

数量特别多的玩具材料多见于玩具区的拼插玩具和艺术区的装饰材料。有的老师采用的是实物标识,从一筐玩具中拿出一件,固定在玩具筐外,表示这一筐都是这一种玩具。这种制作标识的方法直观具体,更适合小班幼儿。有的老师采用的是照片标识,同样是照片标识,也有不同。比如一种是整筐玩具照,一种则是整筐玩具中的单独某件玩具照。细微的差异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哪一种照片更能支持幼儿收放材料呢?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大多是把整筐的玩具搬出来玩,收放时,幼儿一般先把散落的玩具收放到玩具筐里,然后再把筐送回玩具柜。根据幼儿的真实表现和需要,我们得出结论:整筐玩具照片不利于幼儿观察和分辨,单独一件玩具的照片更清晰,更能帮助幼儿分辨具体玩具的形象和应存放的准确位置。

2大型玩具材料如何做标识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会按照自己的游戏意图来使用材料,他们常常会把家庭区的婴儿床、沙发甚至玩具柜都挪到积木区去搭建别墅。在清理环节,几名幼儿合作,一起抬着沙发、扛着床,推着玩具柜,很快就能物归其位。这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地板上婴儿床床脚被放置的地方贴有标志点,沙发轮廓处贴有标志线,玩具柜四角站立的位置贴着直角标志线。正是因为地板上这些并不起眼的记号,即使是大型玩具材料也能被轻而易举地放回固定位置,保障了教室整体环境给人带来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孩子们在搬放大型玩具时情绪积极愉悦,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获得很强的成就感。

3如何把握标识的难易程度

教室里一盒牙膏管状水粉颜料的标识引起了教师们的讨论。老师选择的是使用整盒拓图加每管颜料清晰的简笔画的方法制作标识,标识中每一管颜料的位置上都涂了不同的颜色,幼儿收放颜料的时候需要把每一管颜料和标识中的颜色相对应。有的教师认为,一一对应能让幼儿找准位置、收放也更整齐;而有的教师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只要幼儿知道把这管颜料放回到这个盒子里就好了,不必如此繁琐。

通过观察幼儿收放的情况,我们发现,按颜色一一对应摆放颜料果然需要用很长的时间,还有的幼儿对颜色并不是太熟悉,导致根本无法准确收放这盒颜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因此,我们进一步得出结论:标识就是要实现幼儿简单快速准确地取放材料,不是为了做标识而做标识,更不是把做标识当做展示教师技能的方式,给孩子制造困难和压力。针对这盒颜料,老师们建议调整时,可以继续用盒子和颜料管的拓图,只是不用再对应颜色了。

4标识如何适应幼儿年龄特点

教室里,老师们围绕“小动物的标识”展开了讨论。每个教室里都有小动物玩偶,一般投放在积木区和玩具区,标识大多是用俯视图的形式制作的。教师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认为:小班幼儿能够理解直观、具体的形象,而俯视图比较抽象,理解起来较困难;中班幼儿能够分辨物体形象的突出特征,造型突出的小动物可以用俯视图,比如“大象”,长鼻子突出,俯视图会很明显,幼儿容易分辨,而“老虎”“猎豹”等动物用俯视图就不能很鲜明地区分;大班幼儿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理解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能够将俯视图的图画特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俯视图的标识方法也适用。

对“动物俯视图”的标识研讨,启发了教师对于标识适宜性的进一步思考和调整:对于小班幼儿,标识多用较大的实物、照片或1:1拓图的方式;对于中班幼儿,多用简笔画、剪影、拓图等方式;对于大班幼儿,可以加入俯视图、文字等复杂的方式。

5如何判断标识对于玩具材料的适宜性

观摩中教师发现,每种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标识方式,除了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还需要考虑材料本身的特点。例如,真实的手提包类、厨房用品类都是单一并且偏大的材料,多使用简笔画、拓图;艺术区的装饰材料细小、数量多,大多用实物加上玩具筐标志线的方法;积木区的大空心积木形象突出且数量多,一般使用轮廓拓图、标志线的方法等。因此,老师们认为:要依据材料本身的特征(大小、形状等)以及这一材料在玩具柜里的摆放位置来确定制作标识的方法。

6“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如何标识

积木材料中有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积木块,数量也不太多,常常会被混起来堆放在一个大整理箱中。观摩发现,幼儿想要用这类材料的话,需要在大整理箱中使劲儿翻找,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块,很不便捷。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的老师说把各种不规则形状的积木都一一摆放出来,但马上又被其他老师否定了,因为教室里没有更多的空间了。

后来在一个大班教室里,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标识制作方法——整体分布法。先在大整理箱的底部按照码放好的积木位置绘制每一类积木的轮廓图,幼儿收放积木时,对照轮廓图把各种类型的积木一摞一摞摆放好,那么这个大箱子里有什么样的积木就可以一目了然,幼儿在取用时也不用反复翻找,一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种。教师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整筐摆放几种不同材料的问题。

观摩教研结束后,老师们回到自己的教室里进行了第二次自查与调整。因为有了之前现场观察、讨论和同伴启发的教研经历,这一次的调整,老师们摆脱了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更自觉地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析材料的自身特点,观察幼儿的收放情况,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游戏服务。

一周过去了,我们发现幼儿清理玩具材料的速度明显提高,小班幼儿只需要5分钟就能把看上去“乱糟糟”的教室整理得干净有序,并且是主动参与的,获得了成功感。教师不仅掌握了标识材料的规律和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小小标识让老师也成了勤思考、爱创新、敢尝试的主动学习者。

·激活·拓展·创新·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开发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材料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会对一个区域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游戏质量。为了让幼儿对某一区域有持续的兴趣,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丰富操作材料,只有不断投入幼儿感到新奇的、有挑战的材料,才能吸引他们主动进入区域。因此,很多教师会在百忙之中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发与制作操作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激活:游戏材料的生活化、生命化

幼儿的活动内容需要情景化、生活化的游戏环境与材料,以相对还原的现实场景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所以在游戏环境中,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们的生活经验,对生活化游戏材料应有足够的重视,并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收集。

首先可以就地取材。我们幼儿园依山伴水,物产丰富,每个季节都瓜果不断。可以说,小班的每个数学活动,都可以依靠这些现成的水果果实等来完成。比如,在蚕豆成熟的季节,种植园的蚕豆采摘后,被投放到了数学区,让幼儿在"剥剥""数数""排排"中,既感受了数量,又比较了大小,同时也练习了按大小、胖瘦等特征来排序。幼儿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本领。同样,每年秋季,东山的桔子大量上市,每天幼儿们都会带来大大小小的桔子和大家分享。在吃桔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抓住契机进行以下数学渗透:比一比,谁是桔子大王?谁是小不点?谁的桔子最重,谁的最轻?谁最厉害,剥的桔子皮最大?数一数,你的桔子有几馕?用什么好方法,才不会重复数呢?等等。仔细梳理一下,所有这些现成的材料,帮助幼儿感悟了多少数的概念?所以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身边材料的教学功能。

其次要化繁为简。区域游戏操作材料,能简便的,就不要繁琐,这也是很多教师要注意的。记得在一个大班数学区角中,教师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中国地图(比例还不标准),准备了纸条、回形针、牙签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地图太小,操作要求叉太高,测量过程发生了很多问题,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我想如果是我,我就会请幼儿用自己的小脚走一走,数数我稠的操场长需要走多少步,宽需要多少步;用小手量一量我们的黑板,我桐的课桌……这样的话不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手段获得很好的效果吗?

拓展:游戏材料的操作自主性、重复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意识:凡是在区角中需要使用的操作材料和辅助材料,教师都应该与幼儿一起来完成其收集、摆放和整理的过程。如:在每次材料投放之前,教师可事先告之幼儿近阶段我们要学哪些本领,需要哪些操作材料,这样既能使幼儿对所面临的本领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对将要使用的操作材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各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完成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教师要对幼儿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很多操作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幼儿自己来收集完成,整个过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在一个秋天,中班,近的目标是能根据某些物体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于是针对幼儿这几天对飘落飞舞的树叶特别感兴趣。于是,我请每个幼儿拿着小篮子,带他们来到学校小树林,玩起了捡树叶的游戏。我根据树林里现有树叶的品种,根据它们的数量、大小、颜色,对幼儿们提出了捡树叶的要求:请找两片桂花树叶、请找三片枫叶、请你去找一片最小的树叶……请把找到的树叶都放进小篮子,你一共找到了几片呢?最大的树叶是什么呢?整个过程,幼儿们轻松快乐,却很有序。接下来我们就用幼儿自己找的树叶在数学区进行了树叶分类排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贵的是,幼儿们在找树叶,分树叶的过程中,体验和收获远远超过了这次活动的本身所需要幼儿达到的要求。

每个学期结束,经常会听很多教师说,明明做了很多东西,可为什么没留下来呢?下次要用的时候只有重新做了。所以,我们在使用操作材料的时候,要突出它的反复利用性。最近幼儿们迷上了故事《十只小猪》,我根据故事情节,配合故事需要,做了形态各异的十只小猪,并细心地将其塑封好。幼儿们对这十只小猪很是喜爱,于是在近阶段的数学区中,这些小猪适时出现了。比如在7的加减中,7只小猪快乐地跑了出来,幼儿们可以根据小猪的大小、动作、颜色、配饰等特征来学习7的加减。如果幼儿们还没看厌的话,这些小猪还可以出现在8的加减,9的加减中……这个阶段,小猪俨然成了幼儿们最好的朋友。

创新: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

很多教师在设置区域时,常常会抱怨游戏材料不够多、不够新,自制的游戏材料有时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或者是辛辛苦苦做了很久的操作材料,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了,无法提高幼儿参与操作的积极性。其实,有很多现成材料,如果教师稍加改装,就能成为"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一物多玩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而不断尝试\创新新、玩法、体验成功与快乐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不但有助于幼儿对环境、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而且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比如:小班,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教师们用布做了很多毛毛虫,每个毛毛虫的身体都用都用纽扣链接,在解和扣的过程中,发展幼儿手部部的灵活性,但仅仅如此。幼儿们玩了几次以后就失去了兴趣,于是辛辛苦苦做的玩具只能束之高阁。我也做了类似的操作材料,我的创意在于:我在毛毛虫的头部贴了点卡,还有数字,小朋友可以根据点卡和数学组合相应数量的毛毛虫身体。同时,在设计毛毛虫身体的过程中,我也在大小、颜色、形状上动足了脑筋,幼儿们可以根据每节身体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可以根据颜色和形状的不同来进行各种有序排列……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针对同一种玩具,提出不同的玩法和要求,提高了幼儿们玩的兴趣。同时把有限的材料合理、创新地加以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变换出了各种各样好玩的游戏,同时也解放了教师的双手。

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策略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活动效果,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既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使之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投放。

实践中不难发现,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急于求成,投放的材料或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或难度太大,幼儿玩不起来;二是教师的思路不够开阔,投放的材料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三是教师投放的材料脱离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缺乏相关的认知和操作经验,无法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由此,为了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更有效,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材料投放注重层次性

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材料时,要根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将材料“细化”,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

首先,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手能力、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很大差异,在材料投放上也要体现差别。如同样在建构区,教师为小班幼儿投放了很多颜色多样、形状简单的大型积木,有正(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便于幼儿搭建一些简单的造型;而在中大班,教师则投放了废旧塑料瓶、玻璃罐等不同规格和材质的材料,以及大量的雪花片,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又如同样在生活区,小班幼儿可以玩喂食、卷袜子、图形宝宝找家等游戏,中班幼儿可以用筷子、镊子、吸铁石等练习夹弹珠,大班幼儿可以钉纽扣、榨果汁等,这样的材料投放形式都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的。

其次,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还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幼儿在认知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没有梯度的,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因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因此,必须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如在生活区,教师在投放“十元买菜”的材料时,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将可选购的商品图片(10以内)直接呈现在题卡中,提供几个答案让幼儿选择;第二层次——幼儿挑选商品图片(10以内),并根据商品的价格列式,拼成10元;第三层次——幼儿根据任务单上的具体要求(如选择蔬菜和豆制品),拼出价值为10元的商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材料投放注重多功能性

材料投放初期,幼儿都会对材料充满兴趣,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幼儿往往会失去新鲜感。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多功能性,通过挖掘材料的不同玩法,引导幼儿玩出新的花样,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建构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造房子的各种积木,并结合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提供了皮尺、绳子、笔、记录本等辅助材料。起初,幼儿仅仅用积木尝试搭建各种造型的房子,一段时间后,单调地搭建房子使很多幼儿逐渐丧失兴趣。教师便启发幼儿借助辅助材料开发新的玩法,如利用皮尺和绳子比较房子的高矮,并记录下来:在每块积木上画上不同颜色的点子,并根据提示卡上的内容造房子等。有了新的挑战后,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操作兴趣增强。

材料投放注重生活化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研究幼儿,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并使幼儿将已有生活经验迁移到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由此,生活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成为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如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幼儿常吃的各种蔬菜,鼓励幼儿利用蔬菜的横切面进行印画。面对熟悉又新鲜的美工材料,幼儿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一开始幼儿要么把颜料调得太稀,印出的图案颜色较淡且不匀称:要么调得太浓,印出的图案一片模糊,看不出蔬菜横切面的细节。在反复尝试中,幼儿最终印出了色彩艳丽、画面美观的图案。整个活动幼儿都非常专注地沉浸在蔬菜印画的快乐中。

又如在中班的生活区,教师提供了香瓜子、南瓜子、西瓜子等口味、硬度不同的瓜子和剥瓜子的工具。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在感官上有了体验,同时,还通过工具或小手探索瓜子的各种剥法,尝试剥出完整的瓜子壳。幼儿剥下来的瓜子壳还能当做美工区的材料,如有的幼儿用瓜子壳装饰自己设计的名片,将瓜子壳拼成有趣的图案等,这不仅挖掘了瓜子壳的价值,还在参与制作中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可见,生活化的材料能够赋予幼儿更多的游戏空间,让幼儿充分“玩”起来,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积累生活经验。

材料投放注重探究性

个别化学习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因此,教师投放的材料要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支持幼儿开展探究性较强的活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动手操作。如在“制作小飞机”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不同材质的纸和夹子、橡皮泥、瓶盖、橡皮筋、回形针等辅助材料。幼儿完成了最低层次的操作后(根据步骤图折纸飞机),还可以借助辅助材料,尝试难度稍大点的操作(考虑如何让飞机飞得更远)。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探索怎样才能折出飞得又高又远的飞机,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反复试验中,幼儿发现用不同材质的纸折飞机,以及在飞机头上增加不同的重量,都会导致飞机飞得远近不同。最重要的是,不同能力的幼儿在逐步探索中都能成功地完成这一活动,在看似松散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理解纸飞机飞行的原理。

又如在科学常识区,教师投放了不同材质的小球、木板和不同高度的积木,让幼儿自由探索小球滚落的快慢。幼儿用木板和积木搭建出大小不同的坡度,边操作边思考,通过一次次尝试和对比,最终发现小球滚落的速度与木板的坡度、小球的材质均有关系。这些看似简单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帮助幼儿理解了简单的物理现象,提升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总之,材料是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充分发挥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当然,活动区的游戏材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投放材料后,要注意观察材料的使用情况,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避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小创造与大智慧——中大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


中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日渐丰富,游戏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和归属感,游戏情节开始丰富,游戏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在为中大班幼儿创设公共区域混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创设丰富、互动、开放的游戏环境,将教师预设和幼儿自主生成相结合,使游戏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交往和创造性发展的平台。 巧设游戏区域,激发幼儿的游戏意愿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公共区域的特征,我们将中大班每个楼层的走廊、门厅都变成了幼儿的游戏天地,师生共同设置各种游戏,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游戏意愿。 如在中班,门厅变成了“西瓜庄园”影楼,教师提供了各种拍照的场景、道具、服装,以及拍摄不同照片的布景,幼儿可以在这里选择喜欢的背景和玩具拍照:长廊变成了“汽车总动员”,教师和幼儿利用收集的废旧材料共同制作各种车辆,有公共汽车、消防车、警车、运输车等,不同班级的幼儿在一起开展各种玩车游戏。 在大班,长廊变成了“向阳报社”,这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策划设计的游戏,幼儿每天采访游戏中的同伴、教师,将其制作成报刊的内容,及时发布每天游戏中的新鲜事;转角处变成了“消防站”,这是幼儿在参观消防局以后提议开设的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消防演习的攀爬墙、圆柱、楼梯、灭火器、安全帽等,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消防员灭火”的游戏。 丰富游戏主题,满足幼儿的需求 随着游戏水平的提升,中大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在不断变化,新的游戏内容和游戏主题不断生成。到了中大班,我们会根据幼儿热衷的话题、社会热点,不断生成新的游戏,如“喜羊羊”医院、“美羊羊”美容院、“小绍兴”饭店、“欧尚”超市、“机器猫”服装店、哈哈剧场等。 当大班幼儿参观海洋水族馆回来后,大家倡议在走廊上开展“海洋水族馆”游戏:参观小学回来后,幼儿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体验,小学的课堂、教室、操场、阅览室等引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此,教师为幼儿在公共区域开设了“向阳小学”的游戏。 设置“留白区”,满足幼儿的生成 混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会不断生成新的游戏主题,他们甚至会玩一些自己即时生成的内容,幼儿的想法和创意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与支持。 于是,在中大班的公共区域,我们分别设置了一块“留白区”,幼儿亲切地称之为“自由自在的地方”。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了新的想法时,他们可以在“留白区”自行设计新的游戏主题,自主设计玩法和规则。游戏中我们发现,“留白区”没有一天是“空白的”,在这块“自由自在的地方”诞生了“小小广播站”“喜糖店”“去野餐”“卡拉OK”“摆地摊”“街头才艺”“公司开会”“福利彩票”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游戏,这片区域成为幼儿尽情游戏的小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游戏必然代替被大多数幼儿玩腻的游戏。当教师与幼儿商量好重新布置新主题、投放新材料时,总有些幼儿“恋恋不舍”。于是,教师在走廊尽头划分了一块区域,命名为“玩过的游戏”,把幼儿玩过的游戏材料放在这里。当有部分幼儿想玩这些游戏时,他们可以自由取放、使用,满足了幼儿反复游戏的需要。 点评: 玩儿乐 乐而学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幼教教研室 陈炜 “玩而乐、乐而学,让幼儿在小空间里‘白相’大世界”。向阳幼儿园的游戏理念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亮点一:关于“小年龄幼儿混班角色游戏”的大胆尝试 混班角色游戏的价值在于整合环境资源、拓展游戏空间,使幼儿获得更充分的游戏机会、更多元的交往体验。目前已有不少幼儿园在中大班年龄段积极开展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与研究。 而小班幼儿由于交往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感强,开展混班角色游戏是否适宜?许多教师怀疑多虑,不敢尝试。向阳幼儿园通过实践研究,抓住了小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成功开展了小班混班角色游戏,向我们证明了在小班开展混班角色游戏不仅可行,而且有益。 当然,混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十分重要,指导混班角色游戏时教师一定要协商分工、有效观察、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各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和需求,及时给予幼儿游戏支持,为幼儿游戏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小班混班角色游戏可以与本班角色游戏交错开展,发挥不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推动作用。 亮点二:关于“公共区域游戏场地”的积极创设 公共区域角色游戏的开展弥补了幼儿园室内游戏场地狭小和拥挤的不足,从而为幼儿开辟了更宽敞、更自由的游戏空间。向阳幼儿园有效利用公共走廊区域,创设了丰富而又多变的游戏环境。 尤为欣赏中大班“留白区”的创设,它反映出教师能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不断捕捉幼儿的游戏热点,追寻幼儿的游戏发展与变化。“留白区”被幼儿命名为“自由自在的地方”,在这里,玩什么、和谁一起玩、用什么玩,完全由幼儿自己协商决定,充分实现了幼儿“玩自己的游戏”的愿望。“自由自在的地方”逐步成为幼儿争相选择的“游戏宝地”,并不断被幼儿扩大“地盘”,由此带给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认识是值得咀嚼和品味的。 向阳幼儿园还在公共区域游戏场地保留了幼儿“玩过的游戏”及其材料,这些曾经是幼儿爱不释手的玩具,有些还是幼儿与家长、教师自制的。以往教师对已经“out”的游戏材料,或丢弃,或“打入冷宫”,但向阳幼儿园的教师从幼儿的眼睛里读出了不舍的情感,正是这种对幼儿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这些材料获得了“复活”的机会,既满足了个别幼儿的需求,也培养了幼儿珍惜玩具用品的良好品质。 事实证明,游戏本身不应存在班级界限和空间局限。在教师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内,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场地空间,积极开展公共区域混班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有益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些农村园我们看到,无论小班、中班、大班,区域里都有着几乎相同的材料,有时甚至会在小班的科学区里也看到观察记录本,这种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提供难以有效地支持幼儿活动。

2.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难以确保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

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对策分析

1.教师对区域活动要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体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在充满愉悦和自信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其中“目标性”、“主动性”是区域活动的主要原则,“自主、专注、愉悦、探究”是开展区域活动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对区域活动有了足够的认识,对区域活动的原则、要求有了清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和设计区域活动,以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应组织教师进行区域活动的专题培训和学习,开展相应的专题研讨,以澄清和提高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2.加强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整合性。目的性、计划性和整合性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它要求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应综合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也要结合近期教育目标与计划,结合新近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和最近幼儿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安排及要求,制定区域活动的计划,确定目标,创设环境,针对各个区域具体的活动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中还应注意整合性,即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中渗透集体教学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其他教育活动的要求与目标,在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创设中让幼儿园一日活动体现一个整体性、一致性,使其更好地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延伸,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明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是区域活动的核心,它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至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活动的效果。因此,各幼儿园要重视通过园本教研,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区域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指导技能,如观察、分析、处理信息、组织协调能力等。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区域活动探索的同时,经常性,认真细致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并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策略,做孩子活动的真正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不断为幼儿提供更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通过适时适度的指导,促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以实现。因此教师除汲取相应的教育理论外,还应在实践上让自己逐步适应从集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到区域活动的组织指导的转变。

4.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充分体现丰富性、层次性、互动性。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材料,能够既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也适合不同兴趣受好的幼儿,能很好地促进各年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除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更好地与环境和材料互动。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和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各个年龄段、不同水平幼儿的的不同需要,提供的材料也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有利于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探究,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的典型代表,能够丰富幼儿想象力,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及与同伴友好相处等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开展活动,那么区域活动就只能流于形式,其优越的教育功能也就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必须正确认识区域活动,有效指导区域活动,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打开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之门,以求通过这种寓学于乐、寓教于玩的形式,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渐变——小班角色游戏的材料支撑策略


角色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一种,3—4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象征性动作主要由“物”所引发,而这个“物”,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孩子手中的玩具或者说游戏材料。也因此,角色游戏的材料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小班幼儿的象征性游戏行为。而“渐变”——即慢慢变化所提供玩具的数量、种类乃至性质,就是我们常用的材料支撑策略。

活动实录:第一天

薇薇在娃娃家里学着妈妈的样子做家务,一会儿擦桌子,一会儿洗饭碗,正忙碌着,突然看到了放在一边的洗衣机。薇薇迟疑了一会儿,拿起娃娃家床上的枕头和被子塞进了洗衣机,看样子,她是想学着妈妈的样子洗衣服。可薇薇突然停下来了,左右环顾,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过了一会儿,薇薇走了,她已经忘记了,洗衣机里还有衣服。

看到桌子便擦桌子,看到洗衣机便准备洗衣服……薇薇的游戏动作带有明显的由“物”而发的特征,可薇薇洗衣服的活动为什么会戛然而止呢?薇薇到底在找什么?明天,我要增添几样和洗衣服有关系的东西,看看薇薇会有什么反应。

活动实录:第二天

薇薇一进娃娃家就看见了洗衣机旁边的新玩具:放有小勺的塑料肥皂粉盒和大大的天蓝色伸缩晾衣架。薇薇看起来很高兴,拿起肥皂粉的盒子,用小勺往洗衣机里放了一点“肥皂粉”,关上洗衣机的门,安静地在洗衣机旁坐了下来。这时候,娃娃家的“爸爸”不停地在薇薇和洗衣机之间穿梭经过,薇薇有些恼怒地将“爸爸”推开了。终于等到衣服洗好了,薇薇转身拿起晾衣架,玩了一会儿,才开始将洗衣机里的枕头和被子拿出来,往晾衣架上夹。

薇薇好投入呀!她在洗衣机前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正儿八经地洗衣服、晾衣服,这一系列的游戏动作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薇薇推开干扰她看着洗衣机工作的“爸爸”,这个动作说明了她的游戏是有目的的行为。显然,这些逼真并且相互有联系的材料吸引了孩子,支撑着薇薇完成了整个洗衣服的游戏情节。

我想,既然薇薇对夹衣服产生了兴趣,不如多投放一些不同种类的衣架和不同种类的衣物(如衣服、袜子)进娃娃家。接下来 会发生什么事呢?

活动实录:第三天

薇薇似乎迷上了洗衣服,角色游戏一开始,她就飞跑进了娃娃家,很快就发现了洗衣机旁的新材料:竹篮子里的娃娃衣服和袜子。薇薇动作麻利地把篮子里的衣物倒进了洗衣机,衣服很快就洗好了。她利索地将衣服全部拿出,很有耐心地把衣服和袜子一一夹到晾衣架上。显然,她并没有注意到晾衣架的大小及衣物大小之间的关系。可是,薇薇很快就发现了什么,动手把夹好的衣服袜子拉下来,并将袜子有目的地往小的衣架上夹。

我兴奋地看到了因游戏材料的变化而带来的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材料支持着孩子的新发现、新想法、新玩法。接下来,我是继续竭尽所能地去搜罗和洗衣有关的材料还是放一些形状像某些洗衣物品的低结构材料?最后,我决定放一块熨衣板(高结构材料)和许多的瓶瓶罐罐(低结构材料),看看薇薇会怎样吧。

活动实录:第四天

薇薇似乎已经习惯了,一进娃娃家,先左右看了起来,显然,她在找今天的新玩具。当薇薇发现了那个小小的熨衣板的时候,她又一次开心地摆弄起来,一会儿把它当宝宝的床,一会儿把它当滑板……

薇薇的表现,再一次鼓励了我:谁说熨衣板只能是整理衣物的工具呢?游戏中,孩子可以赋予物品任何意义。游戏是孩子们的,我们只能静候一旁,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需要,用逐步增加新材料的方法,让孩子的游戏兴趣保持甚至逐步升温,不断在游戏中获得新的体验。

在社会性游戏中,幼儿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社会性的模仿,“假”的场景,“真”的情境,洗衣机旁的肥皂粉盒、小勺、晾衣架这些互相关联又有操作意义的细节呈现,使孩子进入“真实”的游戏情境。随后,低结构材料的提供引发了孩子尝试使用替代物的游戏行为,“以物代物”的游戏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渐变”,是一个谨慎耐心的过程,支撑着孩子的游戏兴趣和游戏情节发展;“渐变”,是一个理解尊重的过程,提醒着教师读懂幼儿的游戏需要和发展要求。“渐变”,督促着我们细心观察孩子的游戏,在陪伴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性成长。

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利用游戏材料能力》,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 问题的提出:

结构游戏是幼儿典型的、特有的、自主的游戏,对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游戏离不开玩具材料,它能诱发、支持、发展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工具。因此游戏材料和幼儿教育关系极为密切。

多年来,不少结构游戏中常常发现幼儿游戏兴趣逐渐减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材料的不足,有的玩具功能单一,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难以启迪幼儿的智慧;而现成的游戏材料成本较高,靠园内有限的经费购买现成的材料,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本实验就从结构游戏材料入手,并加强现成材料和废旧材料的多功能和可变性,加强综合利用材料的利用率。

二、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对象:实验班为大(2)班 (人数46人),对照班为大(1)班(人数为43人)

实验时间: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

实验方法:

1、实验班的实验方法:

(1) 将材料的构思及搜集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

幼儿能否主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自主地选择和使用的权利与条件。孩子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激发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来学习的积极性。如进行充满神秘色彩的“月球城堡“的建构活动中,我们先启发幼儿构思:“你们心目中最美丽的月球城堡是什么样的?”“里面有哪些东西?”“它们是什么样的?”……再总结所需要搜集的材料有哪些,教师要善于鼓励幼儿变通自己的思维,鼓励幼儿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

(2) 挖掘山区资源,发动 7 12 12 第二学期 人均

2.06件 27 人均

3.26件 15 23 36

大(1)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拼插玩具能力测查 表(二)

测 查 时 间

利用现成材料 利用自然物、废旧材料 综合利用材料

拼搭件数

拼搭种类

拼搭件数

拼搭种类

人数

拼搭件数 第一学期 人均

2.15件 23 人均

1.75件 7 13 12 第二学期 人均

2.36件 28 人均

1.86件 9 15 20

在测查中我们发现,看表(二),对照班的幼儿第二学期跟第一学期比,在技能和动作方面比以前更精确、灵敏,建造的物体能够整齐、匀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会用辅助材料

将建筑物装饰得更加美丽,能够几个人合作建造出更加丰富的主题。但是对照班和实验班比,表(一)与表(二)对比可以看出,对照班由于他们在游戏中受到玩具材料的限制,大多依靠现成玩具材料,机械记忆拼搭,特别是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造性地拼插方面不如实验班,实验班的幼儿熟悉了现成玩具材料以后,又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便以尽情地拼插,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

在实验中,我们对实验班的活动进行了改革,打破了游戏教学化的框框,采取新的理念,落实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以教师的启发、鼓励为主。在实验中,我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单项型的实验,即把自然物与废旧材料引入游戏,不仅激发幼儿兴趣,更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对自然物与废旧兴趣也较高,他们 能把一两种材料,变换着拼凑成好几种玩具:比如幼儿各种盒子搭建楼房、汽车、机器人,用冰棒棍拼摆船只,各种动物,用饮料瓶、易拉罐搭建围墙、栏杆、路灯等。有的幼儿综合利用多种材料,如一艘炮艇可以用木板、铁罐、纸盒搭建主体,再用竹片、麦杆、胶带搭炮艇的其他部分。

同样的材料,在不同幼儿手中,也可以拼搭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可见废旧的材料,在不同幼儿手中,也可以一物多用,一物多变,灵活运用,更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阶段综合型的实验。我们创造各种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现成材料与自然物、废旧材料利用有机结合,在游戏材料上广开渠道,精心准备,适时提供,让幼儿有反复练习的机会。更可喜的是由单人拼搭逐渐发展到小组拼搭,集体拼搭,由单项拼搭发展到有情节拼搭,如在大楼环境设计中,一些幼儿在楼前建起了花台,周围种树,大门设门卫口,有的幼儿在搭建医院时,用大型积木搭墙的一部分,在将白色牛奶盒继续往上搭,屋顶就利用易拉罐的瓶子剪成形状长形的瓦片,再粘上用红纸拼成的“+”字,一座漂亮的医院就搭好了。通过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各种良好品质的形成。

四、 实验体会: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最好的玩具是那些他们能够随意用各种方式加以变更的玩具。”在游戏中不要过分地限制材料的性质,多提供些不固定的、变数大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己在游戏中去发现和再创造,在保留原有游戏价值的基础上,对废旧材料进行再加工,力求创造出新的游戏价值。

利用自然物与废旧物品拼搭玩具,既省钱,在游戏中又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弥补了现成游戏材料的不足。我们的实验从解决游戏材料的矛盾入手,游戏材料来自广阔的天地,在沿海的贝壳、螺壳;山区的松果、树叶,农村的沙、石、稻梗,各家的包装盒等等,处处都是宝。为了让幼儿达到游戏的目的,老师平时要善于多收集材料,做到家园互动,人人动手,多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建筑。

如何投放游戏材料?


导读: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都是成人研究幼儿游戏时,按幼儿游戏过程中主要游戏行为分类命名的。

新入园托、小班幼儿开展游戏,投放哪些玩具材料,才能吸引幼儿玩起来?

玩具材料投放的依据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托、小班幼儿最接近的生活范围,以及该范围内的典型经验,是教师投放玩具材料的直接参照。如:“家庭”、“汽车”和“医院”是幼儿最接近的生活范围,“喂娃娃和烧饭”是家庭主题中的典型经验,“打针”是医院主题中的典型经验,“开车”是汽车主题中的典型经验,相关的玩具材料围绕这些主题呈现,就能吸引幼儿玩起来。

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游戏,材料投放有何区别?怎样才能适宜?

答: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表征、合作、构造、规则等行为水平随之提高。因此,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水平层次上的差异。一般来说,形象化玩具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低结构的材料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但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同一年龄的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并不绝对同步,所以材料的投放除了有年龄上的差异更要考虑材料的弹性化,考虑同样的材料对不同年龄幼儿的潜在功能。

在同一游戏时段内,只投放同种类型的玩具好,还是投放几种类型的玩具好?

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都是成人研究幼儿游戏时,按幼儿游戏过程中主要游戏行为分类命名的。

然而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在同一游戏时间段内,幼儿游戏常常是既有表征行为、又有构造行为、还有合作行为与规则行为,游戏行为很少孤立的出现。如:一个幼儿用“雪花片”搭个“吸尘器”,然后,提着吸尘器到处吸灰尘。这里既有“构造游戏”又有“角色游戏”。所以,教师应该为每一个不同兴趣、不同经验、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准备可供选择的游戏材料,而不是按照成人的分类标准来组织游戏。

游戏主题环境是否需要预先固定?

小年龄班幼儿开展游戏需要在某一个阶段有一部分相对稳定的主题环境的预先布置,即固定的空间、固定的玩具材料,有利于幼儿熟悉游戏环境,使他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满足游戏的需要。但随年龄的增长,游戏环境的构建应逐渐转向以幼儿为主,游戏主题和内容由幼儿自主决定。

游戏中玩具材料的投放方式一般有哪些?那种方式最好?

游戏中玩具材料投放的放式有多种多样。

从游戏时间上看,可以在游戏开始以前投放和游戏过程中投放,前者依据昨天的游戏情况,后者依据当天游戏过程中产生的新需要;

从材料对幼儿发展的功能看,可考虑区隔空间分类投放,既可依据发展的领域,也可依据课程的领域;

从幼儿发展的主体意识出发,可以将各种材料集中投放,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行选择材料,自行搭配材料。

材料的投放方式是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需要的。

自主性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材料投放策略


[摘 要] 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在幼儿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通过自主协商让墙面环境会说话;利用图示让游戏活动更自主;通过合理规划让材料摆放更有序;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让材料更生活化;通过付诸情感让材料更显互动性。

[关键词] 区域游戏;区域环境;材料投放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景中模仿与再造的实践活动。[1]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的、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方式,是通过和游戏材料互动自发进行的无意性学习。皮亚杰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即儿童是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2]因此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材料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其教育功能。[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采取不同的有效策略,使环境布置、材料等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让幼儿充分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通过自主协商让墙面环境会说话

皮亚杰提出,规则是儿童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因此也是规则内化的过程。在区域游戏中形成良好的游戏规则,有益于幼儿自制力、坚持力、独立性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指南》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幼儿期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后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同时也指出同伴间协商制定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规则的内化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为此,幼儿园可以充分发挥墙面的教育功能,让幼儿自主协商制定规则,然后将规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粘贴在墙上,提醒幼儿应该怎么做,如此实现让墙面说话的教育价值。

如经过协商,幼儿觉得要爱护好区域内的材料,保持游戏时安静的环境,于是他们用表示音量的符号画成规则图,贴在区角的墙壁上,以此提醒自己要轻轻拿、轻轻说。另外,针对每个区角侧重的规则重点有所不同的实际情况,孩子们还设计了不同的区角规则图。如科学区墙面上画的是小人的头、问号以及记录纸和笔,表示在科学区要动动脑,玩一玩,做记录;数学区墙面上画的是小人的头、小眼睛、记录笔和纸,表示在数学区要动动脑,发现秘密,做记录等。由于这些规则都源于幼儿的自主协商,因此能够促进幼儿内化这些规则。总之,通过协商,幼儿将制定的规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画下来,并粘贴在相应的区域墙面上,能够很好地提醒和制约幼儿在相应区角中的行为,促进其规则意识与学习品质的良好发展。

二、利用图示让游戏活动更自主

陈鹤琴曾指出:“儿童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指南》的“说明”也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这点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做中玩、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对外界实物充满好奇与兴趣,积极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能够表现出很强的个体主动性。[4]

区域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易受暗示的心理特性,通过图示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玩中学的需要。如在科学区提供自制风车、陀螺、降落伞等的制作步骤示意图,让幼儿看图自由探索制作方法;在数学区提供各种美丽序列的瓷砖、项链、手镯等图片,让幼儿自主设计序列,拼摆瓷砖、串项链等;在建构区展示生活中具有美感的建筑、桥梁、社区等图片,让幼儿自发地设计图纸,自主搭建;在美工区提供各种材料的创意作品图,如乒乓球小人,树叶贴,松果的创意,纸杯变身,梳子的舞会,鸡蛋壳大聚会等,让幼儿充分感受欣赏后,自主选择材料创作作品。通过这样的图示暗示,可以为幼儿创设一种自我学习的环境,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探究欲望,让幼儿游戏活动更自主。

三、通过合理规划让材料摆放更有序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有序的,因此十分强调教具摆放所形成的秩序感,强调每一个教具的摆放都要有其固定的“位置”。幼儿园应关注教室区域环境的规划与教具的摆放有序。[5]《指南》也特别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其生活自理的条件,让幼儿有机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

在区域材料摆放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按照各区材料的性质进行相应的分类,以便幼儿有序收放。如科学区可以将材料相应分为实验类、观察类、测量类、制作类。实验类包括沉浮、光、电、磁铁等小实验材料;观察类包括树叶、种子、标本等材料;测量类包括天平、称重量等材料;制作类包括风车、陀螺等材料。数学区可以将材料相应分为益智类、数学类。益智类以棋类、迷宫材料为主;数学类以数的组成、排序、图形等材料为主。通过这样合理的规划摆放,并图文并茂地贴上标识,如实验类画天平符号,观察类画放大镜,测量类画尺子,自然材料类画石头、树枝等,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幼儿创设了条件,让其学会主动有序摆放材料,并清楚地看到自己都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该做哪些工作,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培养文明习惯和社会秩序感。

四、利用家园配合让材料更加生活化

《指南》提出,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6]同时大自然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幼儿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7]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限制比较少,目标隐蔽,但对幼儿来说自主操作和创作的空间更大,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地进行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材料选择应以低结构游戏材料为主,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自然。这就需要幼儿、家长、教师共同配合,收集并整理自然生活中原本可能丢弃的材料,然后将之投放到区域游戏环境中,供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如用枯枝可以制作美丽的树花;用小树叶可以变出可爱的小动物;捡来的小石头可以变成好看的图案等。这些自然生活中的材料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教师不限定游戏玩法,幼儿就可以用相同的材料玩出多种游戏,由此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五、通过付诸情感让材料更显互动性

《指南》倡导以幼儿的积极情绪去推动认知学习,这是因为快乐的情绪和记忆对幼儿学习至关重要。 [8]材料是幼儿活动的载体,新颖、丰富的材料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9]因此教师将材料设置于背景之中时,应让物化的环境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愿望。如教师可以在科学区将幼儿收集来的各种生活材料,包括硬币、碎布、纽扣、螺丝、瓶盖、调羹、钥匙等,装饰在自制小船的船帆上,然后让幼儿进入乘坐小船的游戏情境中,手拿磁铁探索“谁吸得起来”的游戏,可以大大增添幼儿探索的兴趣。又如在数学区,教师可以提供幼儿好朋友的照片,让幼儿进行比高矮、设计美丽项链的数学活动。在生活区,教师可以提供班级小女生的大头像,让幼儿为好朋友编辫子,还可以摆放纸盒制作的机器人,让幼儿为机器人穿衣服、扣扣子等。在美工区,教师更是可以赋予材料以生命,让幼儿用羽毛装饰作品,并通过与幼儿的潜心对话,让幼儿说出“天上下起了羽毛雨,真美”“纽扣做成的纽扣花,都在花园里,一朵一朵的,五颜六色真漂亮”等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情感刺激,愉悦幼儿情绪,促使其更好地和材料互动,有助于提升幼儿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语言表达、想象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区域游戏的开展过程中,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都会对幼儿的自主学习产生影响,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活动“舞台”,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动机,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获得身心发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材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游戏中幼儿运用材料的三重境界 在幼儿游戏中,幼儿园往往都注重游戏材料的投放,但对幼儿运用游戏材料的能力却较少关注。通过对游戏中幼儿运用材料的观察、指导、研究后,我发现幼儿运用游戏材料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材料主角期 【场景再...
    2019-12-16 阅读全文
  • 育儿:小细节也有大智慧 育儿:小细节也有大智慧天气很好,我负责卫生xx爸负责与xx玩耍。 这天他们爷俩就玩起来“水中捞豆”的小游戏。“水中捞豆”是xx想出来的。 天较冷,不想让xx玩水与我一起搞卫生,xx爸说,xx,我想做游...
    2020-11-02 阅读全文
  • 小标识蕴含大智慧 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包含很多方面,有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面布置等等,而标识制作也是其中之一,就是把教室里的玩具、材料、区角位置以幼儿能够看懂的方式标记出来,方便幼儿快速准确地找到他想要用的材料,并且...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激活·拓展·创新·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开发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然而,在现实中,...
    2019-12-16 阅读全文
  • 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策略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活动效果,因...
    2019-12-16 阅读全文

在幼儿游戏中,幼儿园往往都注重游戏材料的投放,但对幼儿运用游戏材料的能力却较少关注。通过对游戏中幼儿运用材料的观察、指导、研究后,我发现幼儿运用游戏材料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材料主角期 【场景再...

2019-12-16 阅读全文

育儿:小细节也有大智慧天气很好,我负责卫生xx爸负责与xx玩耍。 这天他们爷俩就玩起来“水中捞豆”的小游戏。“水中捞豆”是xx想出来的。 天较冷,不想让xx玩水与我一起搞卫生,xx爸说,xx,我想做游...

2020-11-02 阅读全文

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包含很多方面,有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面布置等等,而标识制作也是其中之一,就是把教室里的玩具、材料、区角位置以幼儿能够看懂的方式标记出来,方便幼儿快速准确地找到他想要用的材料,并且...

2019-12-16 阅读全文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然而,在现实中,...

2019-12-16 阅读全文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活动效果,因...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