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分享的游戏。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师格外重视幼儿园游戏。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游戏教学的多样性和游戏环境的改善。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游戏结束时,有的孩子满足,有的孩子遗憾,有的孩子尽兴,有的孩子意犹未尽……于是,教师便组织孩子围坐在一起交流和分享在游戏中的经历与体会。或许,因为是“经常做的事”,所以“如何组织一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便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

记得有一年,我还曾专门撰文提炼了教师在组织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时的几个关键点,如在内容上应“捕捉闪光点”“聚焦矛盾点”和“诠释未知点”;在组织实施中应多鼓励幼儿“说自己的事”,多引导幼儿表述游戏的过程,让幼儿“弄懂别人的事”,多创设机会让幼儿“有话大家说”

然而,这样的建议真的有效吗?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教师围绕着游戏中自己的经历来组织“交流与分享”活动,会忍不住对那些没有被“眷顾”的孩子充满记挂:这些孩子的游戏过程快乐吗?他们有哪些经历和想法呢?

很多时候,我们看着教师紧抓着一个幼儿在游戏中的片段经历,不停地以此提示和启发其他孩子,生怕孩子们错过学习机会,心急火燎地去引申和拓展课程,心里免不了感慨:教师如此辛苦施教,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教育理念。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教师头头是道地分析着幼儿的游戏经历,振振有词地阐述着今天“交流与分享”内容的必要性,更多的担心涌上心头:教师是否更应该去思考“交流与分享”的有效性,去验证今天所交流的内容对之后游戏的影响?教师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更多地去思考明天、后天乃至下一周的游戏进程?

很多时候,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环节背后充斥着大量的成人思维。大家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是教育者,有责任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富有意义。于是,这个环节便被教师预设为推广信息、梳理问题和提升经验的平台。

但是,我还在纠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以教师的身份来组织活动呢,还是应该继续担当游戏中那个“年长一点的玩伴”呢?

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出童年时的经历:每天和同伴们一起在弄堂里疯闹,直到晚饭时间即将来临,爸爸妈妈发出“好回家了”的指令后,我们的游戏才会收场。满头大汗的我们一边往家走,一边还意犹未尽地与同伴絮叨:“今天我赢了三次,你才赢了两次!”“今天你赖皮,我做木头人的时候你偷看过的!”“我的沙包有点破了,你能叫你妈妈帮我补一补吗?”“明天我们叫上×××一起来玩,好吗”……

我忽然醒悟。这,不就是孩子间自发产生的“交流与分享”吗?我们聊的话题未必都“高大上”,交流的内容也始终围绕两个方面:今日的游戏结果和明日的游戏计划。这些交流与分享的话都是我们想说并能说的。

有一次,在一个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中,一个男孩眉飞色舞地介绍说:“今天我是小记者,想好了三个问题要去采访娃娃家的妈妈,可能她在忙,我敲了两次门她都不开门,后来我就一脚踢开娃娃家的房门,她没办法就接受了我的采访。我问了她……我还问她……”记得当时教师面对始料未及的男孩“踢门闯家”的情节没有一丝尴尬,不仅机智地帮助孩子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事后还欣慰地说,还好有“交流与分享”环节,不然都不知道孩子还有这样的游戏情节呢!

可见,幼儿本身其实并不在意自己的介绍是否精彩到位,也从不衡量自己的讲述对别人是否有借鉴意义。在“交流与分享”环节中,他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踊跃地想要表达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相比而言,他们更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说话的机会。因此,倘若教师真能将“满足幼儿的交流愿望”“在分享中了解幼儿做游戏时的所思所想”作为“交流与分享”的目的的话,这一环节是不是会更有趣和有效呢?

教师就当一个听众吧,听孩子说说游戏中的那点事,帮孩子延续游戏的快乐和精彩,同时还能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许多趣事,并为推动游戏的后续发展寻找契机。何乐而不为呢?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


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每当游戏结束时总会有幼儿感到意犹未尽、留有遗憾。于是,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交流游戏中的事就成为必须的环节。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做一名忠实而快乐的听众,还要注意运用一些技巧。

创设氛围,让幼儿愿意说游戏中的事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愿意来说说游戏中的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善于在集体面前表达,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请幼儿交流游戏时常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大声告诉大家,今天你是谁?”教师确定的语气可以鼓励幼儿勇敢地站起来回答。有的幼儿说:“我是娃娃家里的爸爸。”大家就会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爸爸好!”爸爸也会有礼貌地回应:“大家好!”这样既强化了幼儿的角色意识,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幼儿讲礼貌的习惯,更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

游戏中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有韵味、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作为分享交流的引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小班我们选取了“开火车”这首民间童谣,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幼儿和教师每次都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忘记了紧张和胆怯,都期盼着教师的火车能开到自己这里来;幼儿的角色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他们开始大胆尝试把自己在游戏中快乐的事讲给大家听。

共享情感,让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

1.共同回忆,梳理生活中的经验

幼儿会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真实地反映到游戏中去,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丰富而精彩,教师要在分享交流中运用对话、提问、讨论等方法将幼儿的经验加以梳理,并清晰地呈现给大家,帮助幼儿积累有价值的经验。

在小医院的游戏中,生病的“妈妈”在“爸爸”的精心照顾下终于康复出院,“爸爸”在分享交流中积极发言,与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照顾“妈妈”的。为了进一步梳理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问:“如果得了感冒怎么办?”“去看医生。”“要打针、吃药。”“多喝水,病会好得快一点。”……显然幼儿都有得感冒的生活经历,教师继续问:“你们愿意生病吗?”幼儿个个摇头:“生病很难过,我不想生病。”“感冒了鼻子会透不过气来。”“生病就不能来幼儿园了。”教师追问:“大家都不想生病,你们有预防感冒的好方法吗?”这下引发了幼儿的讨论:“要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身体就能健康。”“吃大蒜头预防感冒。”“睡觉时盖好被子,不能着凉。”“要运动,多运动就不会生病了。”瞧!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很丰富,为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教师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方法可以预防感冒。生病是一件苦恼的事,我们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注意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还要每天要早点睡觉,充分的休息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

2.共享快乐,传播新的游戏经验

大剧院的演员们在准备童话剧《小兔乖乖》,剧中有兔妈妈、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和大灰狼5个角色,当幼儿各自选好自己喜欢的角色后,却发现少了位演兔子的演员,于是大家分头去娃娃家、医院、餐厅招演员,可是没有同伴愿意来,大家为缺少一位演员而烦恼……突然,小航说:“我来做兔妈妈,今天只有长耳朵和短尾巴两个孩子。”“好啊!”小航的建议得到了同伴的认可,演出顺利进行。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愉快地告诉大家:“今天我到大剧院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去看了吗?”有幼儿得意地说:“我去看表演了。”“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教师继续问。幼儿议论纷纷:“今天演员表演得很认真。”“小演员在表演前有自我介绍。”“今天只有长耳朵和短尾巴,没看到红眼睛。”……“咦?红眼晴怎么不见了?请小演员上来说说吧。”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小演员们早已迫不及待了,他们滔滔不绝地把今天如何解决“缺少一个演员”的问题描述了一遍,幼儿个个睁大眼睛仔细聆听,对他们表示赞同。教师最后总结:“大剧院里的演员真了不起,他们遇到困难没有放弃,还想到用一个好办法来解决,今天的演出也很成功,我们为他们鼓掌。”教师通过渲染气氛,为幼儿的分享交流创设了条件;通过支持和肯定幼儿的游戏,有效传播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浅谈活动区游戏后的分享活动


活动区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室空间的大小,巧妙选用隔断物,有针对性地创设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活动内容,满足幼儿多种游戏需要的室内活动。

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游戏中幼儿的情绪,观察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观察幼儿的个体经验水平等。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育需要和当时的客观情况而定。因此,分享活动是否有效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教师怎样才能组织一个有效的分享活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做一个有慧眼的摄像师:学会敏锐观察

有效的分享活动首先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学会敏锐观察。因为游戏有别于学习活动,其本身的性质更加突出了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过程没有既定的预设目标,教师预设的过程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过程中,而游戏过程本身更多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创造。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幼儿游戏权利和发挥游戏教育价值的两者兼顾,教师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观察的重点是否有针对性,观察的内容是否全面,都通过教师的一双慧眼进行捕捉。如随着“我是中国人”主题的开展,幼儿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对服饰产生了兴趣。随后,在幼儿的提议下我们有了“喜洋洋服装加工厂”。我们在这家“服装厂”投放了很多半成品材料,有各种颜色的彩线、塑料袋、彩色手工纸、布料边角、衣架、自制小熨斗、塑料管子、小绒球、扭扭棒等。游戏中教师重点观察的是在“服装厂”中幼儿会扮演什么角色;幼儿对这些角色的经验有多少;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创造了什么;作品的创造对推进游戏有什么积极作用,幼儿又是如何创造的等。

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对游戏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全面观察,只有对幼儿的游戏意识和游戏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才有可能捕捉到最有价值也最能适宜推动游戏积极进展的分享点。如第一次游戏时,我在进行全面观察后,了解到幼儿对服装加工厂的角色经验是模糊的:做经理的幼儿整天跑进跑出,对经理的工作内容不明确;做服装设计师的幼儿一直忙于画画,和其他角色没有交流:做成衣师的幼儿也埋头于用手工纸在马夹袋上贴她喜欢的花样,角色与角色间没有互动。这时,我以订货人的身份抛了第一个问题:“需要订货请问找谁?”经理说:“我是经理,请问你要订几件衣服?”“我想看看你们衣服有些什么样子再决定。”经理说:“好的,设计师请把设计的样子拿过来。”设计师拿了两件她画的衣服的样子,我故意挑了其中的一件,并要求看看实样。这时,经理发现成衣师做的衣服和设计师设计的完全不同,于是,他请成衣师先完成客人订货的衣服款式,成衣师看了画的画后开始按她的理解创造起来,过程中还得到了设计师的指点。

观察到以上情景后,我思考的是:我观察到了什么(幼儿对角色的认识、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幼儿制作服饰的过程以及幼儿最后的作品等)、在游戏初始阶段,我应该分享什么内容有助于推进幼儿的游戏行为,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以便激发幼儿下次再游戏的兴趣。

二、做一个有技术的剪辑师:学会精心删减

有效的分享活动需要教师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筛选,作出判断的思维过程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挑战。

基于以上游戏观察到的不同内容,到底选择什么进行分享会更加有价值,我对内容进行了筛选。我判断的依据是:游戏中幼儿主要缺失的是什么经验(角色与角色间的关系);缺失这种经验对游戏的进一步推进有何影响(游戏成了个体操作,缺少了角色交往,游戏情节单一,不利于游戏的进一步深入);这是幼儿共性缺失的经验还是个体的(幼儿们对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定经验,但对同一行业中几种角色工作间的关系是缺失的);如果我今天抓这个点进行分享,那么下一次游戏时可能会有什么改变(角色与角色间可能会有商量与合作,有利于新的游戏经验的产生)。

于是,我决定本次分享活动的其中一个点定位在幼儿对服装厂“经理一设计师一成衣师”三者间工作关系的经验拓展,引发幼儿对“服装加工厂还可能有哪些角色"“他们的工作有什么职责”发生兴趣,由此产生进一步关注的欲望,使游戏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展开。

三、做一个有想法的导演:学会巧妙演绎

有效的分享活动不仅取决于你对过程的观察是否具有目的性、对内容的筛选是否具有依据,同时也取决于分享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否有助于幼儿理解、是否考虑全面性和个体差异等。不同的分享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想法、有思考的导演,才能令分享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

基于以上游戏捕捉到的分享点——拓展幼儿对角色间工作关系的认知经验,我尝试的分享方法是跟进提问法,并出示幼儿游戏时的照片。

问题一:猜猜今天“服装加工厂”里有谁?出示三个幼儿的照片,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谁?(做三个牌子,写好经理、设计师、成衣师):教师取出刚才定做的衣服,介绍说:这是我今天在加工厂定做的衣服,我非常喜欢哦,如果你想和我一样也在加工厂得到一件你喜欢的衣服,一定要听我介绍给你好办法。

问题二:猜猜我一进加工厂会和经理说什么?出示教师和经理对话时的照片(幼儿自由发言:你好,我想要做一件我喜欢的衣服。好的,你要做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问题三:经理为什么要把王老师带到设计师那里呢?出示教师、经理和设计师在一起的照片(幼儿自由发言:请设计师为王老师设计;请设计师让王老师挑选她设计的样子)。

问题四:那你们猜猜最后谁帮我做成这件衣服的?她又怎么会知道我要做这种样子的衣服,而且没做小没做大,尺寸正好。出示衣服作品,我们请成衣师来揭秘吧。

教师小结:原来,为客人做一件满意的衣服是需要经理、设计师和成衣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下次,请你们也去服装加工厂试试哦。

我分享的是游戏的一个过程,而我需要让幼儿拓展的是过程中有关客户、经理、设计师、成衣师工作关系的经验认知,抓住提问的关键就能自然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其次,运用照片再现游戏角色,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及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兴趣;再则,出示作品“衣服”,可以激发幼儿下次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也是对本次活动中成衣师的一次鼓励。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活动区游戏以室内为主,因其发展功能定位的多元而更突显了它的地位和价值。教师在室内开展活动区游戏,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投放适切的材料。如何充分挖掘活动区游戏的教育价值,更需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做到观察有目的、判断有依据、分享有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即幼儿的“真游戏”,又能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即教师在游戏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后的集体分享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结合幼儿兴趣需要、发展水平等提供发展不同能力的区域内容和多种富有价值的、趣味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以独立思考或同伴合作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和创造性表现。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能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产生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现。如果教师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在活动的分享环节,若教师把握契机就能有效帮助幼儿感受成功、提升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教师和幼儿一起分享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有很多,以下和大家交流个别化学习活动后的集体分享。

在分享中激发兴趣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会有这样一种情况,部分幼儿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专攻”几个活动内容,而教师既想尊重幼儿意愿,满足其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又想鼓励他们参与其他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活动内容,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处于两难的心理状态。其实,想让幼儿自己萌发“到处玩玩”的想法也不难,教师可以把握活动的“分享环节”,引导幼儿发现“玩过和没玩过是不一样的”。

小马小心翼翼地拼着地图,关注着地图上的各种信息。一会儿,他开始动起来,一边对照小地图,将小卡片插入大地图中,一边念念有词“原来臭豆腐是湖南的小吃呀”……活动结束,小马已知道很多小吃和少数民族的“秘密”了。于是,“分享环节”时我让小马做小老师,和同伴互动,小马说出一种食物,小朋友猜测该小吃是什么地方的特产。刚开始,小伙伴们还能游刃有余地回答“椰子是海南岛特产”“小笼包是上海特产”……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小,摇头的孩子越来越多。当小马准备继续介绍“肉夹馍是陕西有名的小吃,臭豆腐是湖南小吃……”时,我及时叫停:“等一等,还有很多小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吧,你们瞧,去过和没去过一个地方到底不一样。”

我一方面借同伴成功的经验让幼儿发现游戏的乐趣,一方面保留悬念,引发幼儿自我探究的欲望。一张有创意的树叶粘贴画,一个绝美的舞蹈动作一点小精彩、小成功,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到处去看看”……可见,激发兴趣是引导幼儿参与个别化学习活动各内容的关键要素。

在分享时适切地“教”

为了遵循让幼儿自主学习的原则,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出现了不敢“教”的现象,担心自己的“教”会束缚幼儿的手脚。为了不“教”,有时教师会围绕幼儿出现的问题转很多“圈”,可是仍然还是没能将问题讲清楚,反而渐行渐远,使幼儿越来越糊涂。其实,时机合适时,教师可以用一句很简单的指导语令幼儿豁然开朗,记忆深刻,这样的“教“何乐不为呢?

分享时,卓然笑眯眯地向我们介绍纸浆的做法:“第1次,我们搅拌20圈,餐巾纸变得这么小;第2次,我们又搅拌20圈,餐巾纸变得更小了……”卓然介绍得很清晰,可我发现,她记录时将第1次的“1”和20圈的“20”写在一起,如果不听她的介绍,我们会以为是“120”。于是,我先夸奖卓然“介绍得真清楚”,然后边说边拿出卓然的记录纸给大家

看,“如果在‘1’和‘20’中间加个顿号,就可以更清楚地展示怎么做的过程和结果了。”

面对幼儿的记录,我没有让同伴想想“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分开‘1’和‘20’”,而是一边说一边直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合适的机会、直观的记录、简练的语言让幼儿印象深刻,我的这种“教”自然无痕,就在说说、聊聊中,不经意地让幼儿掌握了方法。事实证明,幼儿快乐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他们在后面记录时也会充分运用这个方法,而且能触类旁通,使用同样的方法解决相似的问题。如需要记录成两行时,他们会将纸对折,然后清晰地将记录纸分成两列……

在分享中及时释疑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多人尝试都不成功,那么该问题就会成为共性问题。在“分享环节”,教师就可以帮助幼儿提出疑问,组织大家共议,这样的分享会让幼儿的经验、思维不断碰撞,最终获得不同的认知经验。

存存和亿凡在研究火箭,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火箭筒制作起来。他们先在火箭筒下面用橡皮筋箍个保鲜袋,在火箭筒上面套个火箭头;再往筒里吹气使保鲜袋涨起来;最后用力一拍保鲜袋,火箭头就飞出去了。可是,多次实验后,存存和亿凡都不满意自己火箭发射的高度。大家发现他们火箭飞不高的关键原因是因为橡皮筋箍着保鲜袋的地方漏气了。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这是为什么”。亿凡向小伙伴们求助“怎样让箍保鲜袋的地方不漏气”。大家纷纷想出了办法,如用橡皮筋多箍两圈;箍好橡皮筋再检查一下,将保鲜袋稍稍拉出来一点;用粗一点的橡皮筋;箍好橡皮筋后再用透明胶裹一圈……大家的办法都是为了让火箭飞得更高。于是,我又提出新的问题:“除了将橡皮筋箍牢,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火箭飞得更高?”孩子们马上将平时的经验迁移过来,有的表示要增加吹气量,如用打气筒给保鲜袋充气;有的表示要减轻火箭头的分量,可使用不同材质的纸做不同大小的火箭头……讨论中孩子们以图加文的形式将需要收集的材料一一记录下来,如不同大小的袋子、不同粗细的橡皮筋、不同的火箭头等。

最佳答疑时机也是助推幼儿发展的最佳时机,为了帮助幼儿在实践中解答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投放材料。此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一起参与收集各种材料,让他们成为个别化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再次探索、创造,学习的热情会因为成功而再次被激发起来。

在分享时落实主题活动的目标

个别化学习活动除了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经验,还能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有效落实相关主题活动的目标。

东旭和三个女孩来到小舞台,女孩们一致要求:“东旭,你放音乐。”这对于超爱跳舞的东旭来说真是一种煎熬。当女孩们跳起《阿拉木汗》时,他再也忍不住了,拿起小铃鼓在一边自娱自乐。没想到,他的鼓声很受女孩欢迎,女孩们叫起来:“东旭,一起跳吧!”东旭激动地敲着小鼓,在女孩中间舞蹈!我发现:东旭的小鼓敲到哪个女孩身边,女孩就笑得更灿烂,跳得更美。前期活动中,孩子们已学会新疆舞的基本舞步,如垫步、三步一抬等,但自创动作较少。分享环节,我先请他们展示,请大家说说“发现什么刀。大家发现:“他们好像在比谁美!刀就这个话题,我顺势而为:“女孩什么时候最美?男孩怎样表示自己很帅?”抛媚眼、摘葡萄时女孩很美,弹冬不拉时男孩很帅。孩子们将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舞蹈动作联系起来,我请孩子们用动作一一展现。最后,我适时总结:“少数民族喜欢把生活中的事情、有地方特色的东西用动作表示出来,变成他们的舞蹈,如蒙古族的骑马舞、傣族的孔雀舞等。”

幼儿尝试将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舞蹈动作,表现各民族的舞蹈。小舞台既能让幼儿不断丰富舞蹈动作,也能让幼儿充分感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事实上,每一个主题活动都有其核心经验,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大方向,让幼儿在一个个小活动中、一次次操作中、一件件小事中逐渐发展、逐步完善,丰富各种经验、发展多种能力、最终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落实主题活动的目标。

对我而言,每次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分享环节都是一种享受,幼儿常会给我带来各种惊喜,令我发现活动中无处不在的精彩,我也会惊叹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就是个别化学习活动的魅力。

游戏与非游戏的区别


任何一个儿童天生都是游戏者,都有游戏的冲动与本能。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游戏是幼儿的基本人权,这已经被国际法承认且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拥护认可;从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游戏在正规幼儿教育机构中的地位从一开始就得到尊重并随着心理学对儿童游戏的研究进展而日益得到强化,现今的幼儿教育领域的思想与实践无不将游戏作为建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模型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成分,可以说,游戏已经成为区分幼儿教育阶段和其他教育阶段的基本标志。 游戏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价值,能满足儿童学习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儿童的世界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面游戏让儿童在玩乐中超越现实,使生活的领域无限扩展;另一方面这种扩展又激发出新的需求,促成新的发展可能。在游戏中,孩子们自由自主地做出选择、判断和决定,没有外在目标的压力,不需要担心错误或失败,无拘无束地沉浸在他们营造的世界里,享受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充满激情和奇思妙想。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幼儿期和童年期的标志,这也是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在自发状态下也会游戏,从历史的角度和教育的角度来看,自发状态下的儿童游戏在进入正规教育机构的时候,都被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造和筛选。 由于游戏并不是儿童唯一和全部的行为,其他类型的非游戏行为也有独特的发展价值,且不能被游戏取代。为此,游戏进入幼儿园,带给实践者的难题之一不是认识游戏的发展价值,而是如何区分儿童的游戏行为和非游戏行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便会产生将儿童的所有行为都贴上游戏标签,而忽视其他类型行为的儿童发展价值。

一、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一种很容易被意会但很难被定义的概念,著名的游戏学者Garvev自觉很难给游戏下定义,有一天就问她的儿子什么是游戏?她儿子回答:"这个问题这么简单,你怎么不知道?游戏就是好玩的东西;游戏就是我喜欢及所选择的事情;游戏就是我所做的事情。"牛津字典对游戏至少有116种不同的解释,除了这些外延的游戏定义之外,游戏真正的内涵通常比较模糊。对游戏下一个抽象的定义对实践者的意义不是很大,于是很多研究者尝试从外显行为的角度来界定游戏,以及区分游戏和非游戏行为。一般认为典型的游戏行为有:

1.游戏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行为。在儿童的世界里,游戏是不会被现实羁绊和局限的,儿童会用假装和想象来构造超越当下现实的自己的世界,从而将现实和假想的世界很好地融为一体,幼小的儿童经常自己都很难分清楚这两个世界。他们在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自由穿梭,用自己的语言和内心形象幻想出许多假想性的任务,不断丰富游戏。例如:儿童可以幻想自己是"女王""仙女"或者太空战士,将小棍当做魔法棒或者把木马当做太空船让自己点石成金或者遨游太空。

2.游戏是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儿童主宰自己的游戏世界,不受别人支配,他们的观点是"我要玩,不是你要我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欲望、追求、意愿而改变游戏方式、情景和玩物,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玩"。

3.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游戏不以强烈的目的性为驱动力量,也不需求做出某种可见或者不可见的作品,它只需要专注于充满不确定性和乐趣的过程中,以享受这种过程为最主要的目的。

4.游戏是具有正向情感的行为。孩子在游戏时欢欣溢于言表,玩再久也不会厌烦、叫累,难怪人们会说"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能够带给儿童欢笑、愉悦及快乐,他们在游戏中因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获得快乐,在自娱自乐中,全身心投入,身体处于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自由而享受。

5.游戏是注重自我,创造刺激的行为。儿童在游戏中从不安于现状,也从不考虑走寻常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打破日常生活的边界,寻求新的刺激和乐趣,不断形成新的看法、体验新的感觉、产生新的愿望、参与新的冲突,约定新的规则,求变求新在开放的世界里创造可能。

综上所述,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它是儿童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因好玩而选择去做的事情。儿童是游戏的主人,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和控制着游戏的进程与方式,并在其中享受欢乐、自由、满足、获得内部和外部的平静。

二、非游戏行为

然而,幼儿的活动并不都是游戏,以幼儿游戏行为的角度加以观察,实践者可以从产生儿童活动的动机、选择及目标达成几方面去判断儿童活动的性质。可以说,凡是有外在动机导向、不是幼儿主动发起,需要达成一定目标的活动都应属于非游戏行为。而这种非游戏行为同样可以让儿童了解周围环境与世界,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求。非游戏行为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无所事事。当幼儿没有任何目的地东张西望、四处走动、或者静静地呆在一旁无事可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称为非游戏行为。通常这种行为发生在低龄阶段的幼儿,他们或坐在椅子上拉扯自己的衣服纽扣,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或者他跟随在老师背后走动,却不愿拿任何玩具玩耍。又或许因为年纪小、性格内向、不熟悉环境,在集体中,他们对自己不了解的游戏或者活动不愿参与,暂时在一边观看。

2.探究与问题解决。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对不熟悉的材料、工具或者玩具发生强烈的兴趣,常常会对摆弄或探究这些材料。他们会通过摸摸、看看获取这个物体的相关讯息、内心充满疑虑和好奇:"这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这个过程不能看作是儿童的游戏,它只能说是由于孩子受到新材料的吸引并因探索物体特征所引发的非游戏行为。而当他们一旦熟悉了这个玩具或物体后,游戏才会真正开始。除此此外,孩子们在使用教育类的学具、玩具以完成成人所交给的任务与问题解决时,都不能构成是一种游戏,因为此类活动不属于儿童自发,它完全是由成人把控所达成一定目标的活动。

3.闲聊与交流。儿童在相互接触中,会有语言交流的要求,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对认知活动情景功能上的要求。有时,我们会看见有的孩子在别人玩耍游戏时,他只在旁边观看,偶尔会向正在玩耍的孩子询问或者交谈但自己始终不参与游戏。另外,还有的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只愿意跟随身边的成人或者喜欢的同伴闲聊交谈,不做其他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也应该是一种非游戏行为。

三、游戏与非游戏的融合

从行为的角度来界定幼儿的游戏,并将游戏与非游戏行为进行区分是有依据和可能的,这种区分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也不能否认目前的这种区分是不彻底的,还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总体来看,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它的意义更多是让我们看到游戏和非游戏的各自价值,而不是过分强调游戏或者其他类型行为的价值。游戏行为和非游戏的行为自然地统一在真实儿童的真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存在交叉重叠的地带。但是我们没必要因为这种现实状态而将游戏概念泛化和滥用,强加在幼儿其他性质的行为上而遮蔽阻挡其他行为的表现与发展,出现一日行为皆游戏的模糊认识,甚至神化游戏对幼儿发展和幼儿教育的价值。我们需要通过外显行为来尽可能确定和守护游戏行为的边界,让儿童在不同性质的活动中实现完整的发展。

游戏的组织与思考


导读: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科学的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一:科学合理的投放游戏材料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科学的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怎样科学的投放才来哦?首先,所投放的材料是符合中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其次,所投放的材料一定是幼儿所感兴趣的,适时的根据还的需要,进行改动,满足孩子的需要。

。今天,纸艺工作室内有增加了新的材料,自制的本子,一些彩色的图画,还有糨糊,胶水等,让孩子制作图书。添添、燔燔,还有李熠能选择了纸艺工作室。三人到活动区后,就开始寻找自己想要制作的东西。添添选择了这次新投放的东西:制作图书。添添拿出剪刀、糨糊、彩色图案纸,而后就开始进行制作。添添将自己觉得喜欢的图案用剪刀剪下,而后用糨糊粘贴在自制的本子上;而燔燔则选择了折纸,他选择了一张正方形的纸,他告诉我他要折一个小飞机。而李熠能却拿出了三根彩带,要编今天刚学会的小鞭辫子。因为孩子们都是很投入的在制作着,所以,今天的纸艺工作室是最安静的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品。都很有成就感。

。已经连续几天,“拼拼玩玩”没有孩子来光顾了。今天游戏结束后,我就孩子门一起讨论,为什么没有孩子来到这个活动区来,凡凡说,是因为他更喜欢其他的游戏,毛毛说,因为这里的拼图,他都已经会拼,所以觉得没有意思,而后,有许多孩子也表示,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已经会拼了,所以没有兴趣了,于是,我们通过谈论决定,暂时将这个活动区取消,如果有更加难的拼图,再增加这个活动区。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如发现活动区的内容孩子都掌握了,或是材料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即应投放新的材料,加强操作的难度,就能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关注幼儿,关注游戏过程,以及游戏中的生成。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给予适宜的指导观察、观察、认识、了解幼儿。这其中,不仅要去看,还要去询问,去倾听,从而了解儿童在游戏中身心的发展,做好观察记录。

。下午,陈琰、兔兔选择了花花菜场。我注意到由于陈琰的性格很活泼、热情,在许多时候,花花新村的爸爸妈妈来买菜,都是陈琰在很热情的招呼着,有时,兔兔刚想与“爸爸、妈妈”招呼,就被陈琰很热情的接了过去。于是,我与陈琰商量一起帮助兔兔,也当个热情的营业员。陈琰点头同意了,于是,有小顾客来时,陈琰就对兔兔说,去问问是买什么的。由此,我想,在游戏中一定要观察每一个孩子,注意孩子之间的差异,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所发展。

。在今天的“花花图书馆”发生了一些新鲜的事,“花花图书馆”有新村里的爸爸妈妈来看书,于是,两位小朋友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们,邀请他们看好看的图书。这样,在两个区之内形成了互动。我们没有加以阻止,仔细观察了两个区的活动情况,发现,花花图书馆的孩子因为有了小顾客的光临,而显得更加的积极。孩子的活动的主动性更强了,于是,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提议花花图书馆可以有小读者到那去看书,而且,图书官的孩子有了新的任务,就是接待小读者,在活动区内,新投放了“借书证”,看书的读者必须了解借书的过程。

活动的思考: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有一些是我们阻止的。我们常常提出,进行游戏活动。一切为了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通过在活动区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教师们所不能预想的。然而,幼儿的自然生成一旦为教师所发现,有的放矢地投放活动区中,很容易转化为教师预设的活动;而教师预设的活动,也常常发现被孩子生成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产生出不同的效益来。

三: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

自选游戏的特征之一是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外界的限制,讷讷挂钩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操作材料,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的过程中,师幼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游戏的乐趣,而所谓这样,并不是让孩子放任自由,而是教师要已平等的身份,与幼儿交往,特别是教师已一种人物形象出现与幼儿进行交往,幼儿会感到非常的融洽、亲切,使还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大的乐趣,身心得以充分的发展。

。今天,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我是以记者这一身份出现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于是,在进行区域活动指导时,孩子们一见到我就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参加游戏,西饼屋的营业员邀请我,说:“记者,你来品尝我们制作的点心吧!”

而花花新村的妈妈爸爸热情的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与以前教师直接的去参与指导相比,孩子们的情绪更为的快乐,他们喜欢教师以一种角色参与游戏,而不是主观的对他们的游戏行为等进行制止或其他。

四:关注游戏结束后的活动评价。

往往游戏结束后,我们会让孩子们说说,今天在游戏中,有什么快乐,可以与同伴、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师也将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在今天的“花花图书馆”发生了一些新鲜的事,“花花图书馆”有新村里的爸爸妈妈来看书,于是,两位小朋友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们,邀请他们看好看的图书。这样,在两个区之内形成了互动。我们没有加以阻止,仔细观察了两个区的活动情况,发现,花花图书馆的孩子因为有了小顾客的光临,而显得更加的积极。孩子的活动的主动性更强了,于是,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提议花花图书馆可以有小读者到那去看书,而且,图书官的孩子有了新的任务,就是接待小读者,在活动区内,新投放了“借书证”,看书的读者必须了解借书的过程。

活动的思考: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有一些是我们阻止的。我们常常提出,进行游戏活动。一切为了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总之,游戏是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关注幼儿,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工作中重要的部分。

我班桌面结构游戏的前前后后


在桌面结构游戏中,什么样的游戏材料才是幼儿感兴趣的呢?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轻松地组织桌面结构游戏呢?在与幼儿共同探索之后,我找出了组织桌面结构游戏行之有效的方法。

镜头一:桌面结构游戏开始后不久,有些孩子就不安分起来了:宣宣飞奔到二组拿了个雪花片,桑桑和玲玲放下玩具在教室里你追我赶,满满拿着做好的飞机跑到四组和宇宇切磋……他们穿梭在各组之间,掉在地上的玩具随处可见。看到如此混乱的场面,我拉拉这个,说说那个,还不断高声提醒着:“玩具掉了赶紧捡起来,不要离开自己的位置……”

自我对话:为什么孩子们无视我的提醒,不遵守游戏规则到处乱跑呢?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开始还激情高昂,一会儿干脆放下玩具追追打打呢?是玩具不丰富?是他们根本不喜欢这些玩具?还是玩具功能太单一,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镜头二:我拉住正离开座位的羽羽,蹲下来问她:“你为什么要离开座位呢?”羽羽委屈地指着她那组的小朋友说:“他们都把玩具拿完了,我没有玩具了!”我赶紧叫其他孩子分了一些玩具给她。转过身,我抓住飞奔的龙龙、青青和西西,问了他们相同的问题。龙龙说:“每次都玩这些玩具,我都玩腻了!”青青说:“我不想玩这些玩具!”西西说:“我在做恐龙,想找个东西做它的眼睛,可是我们这组都是大的雪花片,没有可以做眼睛的玩具。”

自我对话:仔细环顾每组的玩具,每组桌上仅有一篮玩具,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小班一直玩到大班的玩具。如此一成不变的游戏材料又怎能调动幼儿的游戏兴趣呢?幼儿喜欢的是新奇的游戏材料,我该怎样来满足幼儿的这一需要呢?

镜头三:自由活动时,一大群孩子围在一起玩我准备做计算教具的废旧筷子,瞧,他们用这些筷子拼出了房子、花园、滑滑梯……龙龙边玩边说:“咦,这个玩具真好玩!”

自我对话:我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新奇游戏材料就在我们身边。一些废旧的材料如果能够妥善利用,就能够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材料。不过废旧材料易损坏,卫生方面也欠缺,必须严格筛选。

镜头四:“小朋友都很喜欢玩桌面结构游戏,但我们的游戏材料还不够丰富,怎么办呢?”兰兰说:“去多买些玩具!”晓晓提出了质疑:“可是我们没钱啊!”龙龙大声说:“那我们自己赚钱买玩具,我们可以收集矿泉水瓶子拿去卖!”我鼓着掌问:“除了瓶子,还有哪些废旧东西可以卖?”孩子们议论起来:“废报纸。”“旧书。”“旧铁丝。”……我开心地说:“从明天起小朋友们就发动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可以卖钱的废旧物品,一起赚钱买玩具,好吗?”在取得了孩子们的同意后,我写了一份关于收集玩具和废旧物品的倡议书发给家长,家长们看后非常支持。两个星期后,孩子们和爸爸妈妈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堆成了一座小山,我们找来了收废品的叔叔。一共卖了157.20元。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用这些钱购买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

自我对话:我真庆幸自己没有包办代替,而是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在讨论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幼儿已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知识经验,只是他们尚不懂得如何去挖掘。作为教师,就是要引导幼儿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镜头五:我给孩子们播放着幻灯片——有地上满是玩具的图片,有争抢玩具的图片,有小朋友撞在一起的图片……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美吗?玩桌面结构游戏时你们这样做对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对!”“哪里不对呢?”我追问道。安安说:“不该抢玩具,大家应该一起玩!”榛榛说:“不应该在教室里乱跑,会摔跤的!”……“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都是玩桌面结构游戏时应该遵守的规则,那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呢?小朋友们自己来制定游戏规则,好吗?”孩子们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对游戏规则的看法,他们还把制定的游戏规则画成画张贴在了墙上。

自我对话:我用观看幻灯片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到了自己的不对,在规则的制定上变“权威式”为“民主式”,让幼儿自己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由要“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同时通过讨论让幼儿自己达成了共识。这样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幼儿往往会积极主动地遵守。

游戏与教学


Youxi yu jiaoxue

游戏与教学(play and teaching) 幼儿园教学是指教师以各种方式方法(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对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幼儿学习活动施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促进与引导的过程。

过去人们往往把“教”狭义地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传授的主要途径是组织幼儿上课,“教”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演示与讲解。受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没有把上课之外的其他多样化的“教”的方式方法纳入到“教”的途径中去,“教”的策略没有突破言语讲解的藩篱。

“教”的前提是幼儿“怎么学”,“教”的策略与方法应当根据“学”的特点来定。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学不应是以上课而应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①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学科前的学习,广泛而浅显。许多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知识技能,都需要成人的“教”,例如穿衣吃饭。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地方在于它要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不仅是通过上课来进行。

②幼儿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性机能还很差,第一信号系统仍占优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很难脱离具体的材料和直接的感性经验来理解言语陈述的材料。幼儿活泼好动,身体的发展需要决定他们不能长时间静坐听讲,因此,幼儿需要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通过摆弄、操作、观察、实验,动手动脑来主动学习,获得发展。

有效学习的标志首先不应看幼儿是否记住了成人所传授的概念,而应当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能否运用这些概念去解释他们的实际生活。具体经验是幼儿理解概念的基础。游戏不只是玩,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着令人兴奋的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学到许多有益于现在与将来的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又往往是成人很难用“语言”去教给他们的。这种感性的具体经验不仅是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言语讲授教学或上课的必要基础,也是幼儿进入小学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前期是积累大量这种直接到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时期,而游戏正是幼儿获得各种实际经验、理解经验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游戏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儿最好的学习途径与方式。当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支持与引导,它可以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更有意义、更富有成效。

③由于受先天与后天的影响,同一年龄的幼儿在身心发展水平、需要、兴趣、认知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有效教学的另一个标志就是看这种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每个幼儿对教学的独特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每个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在幼儿园,游戏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干预。

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关注预先设计的活动中的幼儿的学习,也应当关注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幼儿园教学不仅是上课,还包括游戏和生活活动。游戏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它的关键在于不要把“教”的意义、途径与方式方法理解得过于狭隘。

游戏与课程


Youxi yu kecheng

游戏与课程(play and curriculum) 幼儿固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的、期望幼儿获得的、能使幼儿获得应有发展的、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不仅是指知识或对于外部事物的认识,还包括关于外部事物的信息,人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与技能等在内的复合性构成物。经验是由学习获得的,是学习的结果。幼儿的经验是在其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一些可能是无益的或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于是,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学习经验进行规范,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而不是无益的或有害的学习经验。

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游戏生成课程与课程生成游戏。

①游戏生成课程。幼儿园教师在对具体的幼儿进行教学时,既要以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课程标准、大纲等作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到本班幼儿具体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形成和发展适宜于本班幼儿的具体课程。游戏是幼儿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游戏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确定教什么等具体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游戏生成课程。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兴趣,及时地组织和引导幼儿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扩展、丰富、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这种生成具有自然性,课程来源于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因此,能较好地解决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称问题。这种自然生成的课程一方面对教育机制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以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学习兴趣与需要的了解为基础来建构课程。

生成的前提是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的了解。首先,由于家庭环境、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条件的差异、先前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遗传素质、个性特点的差异,使得即使是同一年龄的不同班级之间,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同的幼儿之间更是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需要与兴趣的最好途径。其次,因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探索材料的各种可能性,产生关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与争论,这样就为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课程的自然生成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建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游戏活动之中,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生成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敏感地觉察和关注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或显露出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适时地加以引导、支持和帮助,从而使课程在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课程生成游戏。课程生成游戏是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制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将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通过游戏学习的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促进和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专门的游戏。

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过去那种游戏与课程互不相关的观念,改变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一丝不苟、一成不变地去上课的习惯,学会把幼儿的需要与兴趣适时地纳入到课程中来,使课程既具有计划性,又具有灵活性。

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摘要: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激动人心的,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发展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爱玩、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这充分说明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一.游戏的作用(一)游戏提高儿童的探索力和观察力儿童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而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学习。人的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是与肢体手脚的灵活性相联系的。一个行动迟钝、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学习超群。

(二)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儿童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儿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运动能力,再根据已经提高的运动能力提高游戏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其运动能力。游戏还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1、游戏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来说,不能指望通过阅读图书、通过成人讲述就可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2、游戏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验、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儿童灵活的解决问题。儿童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加深他们的知识,并且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着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四)游戏培养了儿童良好个性1、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的让儿童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情绪。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通过游戏儿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游戏的过程儿童既可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更进一步有利于儿童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总之,游戏可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家长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儿童参加不同性质与主题的游戏项目,并且与儿童共同游戏,还孩子一个游戏的空间。

二.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霍尔的复演说--是古代人类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发泄体内过剩精力。

-彪勒的机能快乐说--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源于放松的需要。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o弗洛伊德的游戏补偿说-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o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是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提高认识和技能的方法。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决定了游戏方式。如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桑代克的学习行为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三)中国心理学家的观点o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o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对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游戏是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心理发展。

o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o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的活动,摆脱了成人的强制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分享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 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每当游戏结束时总会有幼儿感到意犹未尽、留有遗憾。于是,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交流游戏中的事就成为必须的环节。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做一名忠实而快乐的听众,还要注意...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浅谈活动区游戏后的分享活动 活动区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室空间的大小,巧妙选用隔断物,有针对性地创设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活动内容,满足幼儿多种游戏需要的室内活动。 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学会俯身与孩子交流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高高在上地在教育年幼孩子,可孩子则可怜巴巴地站在一边不敢出大气”。也许,年轻的父母们会说,这样的情形很正常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是的,在小的时候,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
    2021-10-08 阅读全文
  • 用孩子的思维与他们交流 一、别用成年人的想法揣度孩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打得皮开肉绽》。 夏天某日的晚上7点钟左右,6岁的男孩山山(化名)见妈妈不在家,就像往常一样...
    2021-12-21 阅读全文
  • 让孩子真实的与老师交流 一天下午,我在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子轩与雨欣小朋友在一起玩,不知怎的,子轩拉起雨欣就跑,结果,把没有任何准备的雨欣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等我赶过去的时候,雨欣已被扶了起来,右手捂着左手臂,流着泪。看见我,...
    2021-10-04 阅读全文

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每当游戏结束时总会有幼儿感到意犹未尽、留有遗憾。于是,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交流游戏中的事就成为必须的环节。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做一名忠实而快乐的听众,还要注意...

2019-12-16 阅读全文

活动区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室空间的大小,巧妙选用隔断物,有针对性地创设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活动内容,满足幼儿多种游戏需要的室内活动。 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

2019-12-16 阅读全文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高高在上地在教育年幼孩子,可孩子则可怜巴巴地站在一边不敢出大气”。也许,年轻的父母们会说,这样的情形很正常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是的,在小的时候,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

2021-10-08 阅读全文

一、别用成年人的想法揣度孩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打得皮开肉绽》。 夏天某日的晚上7点钟左右,6岁的男孩山山(化名)见妈妈不在家,就像往常一样...

2021-12-21 阅读全文

一天下午,我在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子轩与雨欣小朋友在一起玩,不知怎的,子轩拉起雨欣就跑,结果,把没有任何准备的雨欣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等我赶过去的时候,雨欣已被扶了起来,右手捂着左手臂,流着泪。看见我,...

2021-10-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