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游戏指导中应把握的几对关系

发布时间:2019-12-16

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身感知觉及肢体活动。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主动权应转向幼儿。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游戏指导中应把握的几对关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幼儿游戏的指导者,我们常为游戏指导时如何才能做到“顺应幼儿游戏意愿”而苦思冥想,在评课时,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过于强调实现教学目标,忽略幼儿的自主发展”“游戏中不应该要求幼儿,应该支持幼儿……”等等,使我们变得畏手畏脚,究竟应该怎样厘清我们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思路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教育”与“发展”孰轻孰重

这里所说的“教育”特指教育目标,“发展”则指幼儿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活动目标的途径之一。它作为一种教育实施的途径、方式,是承载着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从这角度来说它为“教育”服务。每一次开展游戏活动前,必须先研讨制定细化目标,预设游戏如何推进(各阶段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而研究教法——游戏中的指导要点。无论开展任何主题的游戏,在开展之前我们都应该完成这三步曲:预设目标、预设内容、预设指导要点之后,随着幼儿进入游戏,教师需要观察、分析幼儿游戏中的表现,并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游戏作为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是幼儿释放意愿,体现自我的过程,所以在游戏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地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从这一角度来看,它是真正实现幼儿发展的平台。

正因为游戏中蕴含了教育目标,幼儿才能得以发展,而幼儿的发展则实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所以说游戏它不仅是有所不为(教师)——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更多的是有所为——教师的预设与指导。实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还是为了幼儿的“发展”不应该成为矛盾。

以“烧烤店”这一案例来分析,因为有些幼儿不能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减,使得“老板”招不到“收银员”,即使招到了也不能坚守岗位,对手上就“10元”的幼儿来说,食品的价格又太贵了,这下烧烤店“生意清淡”,这让教师预设的目标“练习l0以内加减”落空了。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坚持完成这一预设目标呢?明晰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当幼儿游戏中出现“拦路虎”时,我们可以调整规则的难度,使“拦路虎”变成“拦路猫”或者让幼儿变成“武松”。采取哪种措施需要我们分析目标的难度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显然10以内的加减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是他们所能掌握的,那么在本次游戏中,教师就可以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调整游戏规则:“拍卖”——商品减价;“一人限购两次商品”——改连加连减为10以内的两数加减,这样就使游戏得以继续开展。相应地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搭火车”、“对对碰”,让幼儿在竞赛性游戏中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水平,这样,第二阶段烧烤店的“收银员”工作起来自然就驾轻就熟了,推进了游戏的发展。

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每个幼儿都是活动生生的个体,对相同的事物、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游戏的发展有时会游离出教师预设的轨道,这与我们实现“教育”目的并不矛盾,不能因为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实现我们预设的教育目的,就认为幼儿没有得到发展,而强行中止游戏或否定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二、“要求”与“支持”相辅相成

华爱华教授认为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也是幼儿不断自我挑战已有水平的平台,因此游戏成为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需求的窗口。所以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提出要求还是提供支持,不应成为对立或平行的行为,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教师介入指导,对幼儿提出发展游戏的要求时,应提供相应的支持,而这支持恰好帮助幼儿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相应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师的要求,这与先有教育活动而后幼儿获得发展同理。

在开展“银行”游戏时,因“银行”与生活关系不密切,幼儿对银行的操作程序及相关的规则并不了解,但游戏的发展又需要有一个银行来支持,我们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开设了银行,我们急需获得的是关于银行的知识和规则,于是我与家长组织了一个“第一次取钱”的活动,让家长一对一地带着幼儿到银行先观察银行中的环境、设备和工作人员,然后指导幼儿亲自“取号一等待一来到相应柜台一操作(将卡或存折给营业员、输入密码)一工作人员登折一成功取款”。亲历取款过程的幼儿来园后与同伴一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从材料准备到环境布置,直至开始他们自主的游戏都驾轻就熟。没有要求就不可能有发展,没支持就不可能完成这一教学“要求”。

三、“纠正”和“放纵”先思后行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违规”了,面对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急于干预或随意置之不理,而应该心中有所把持,耐心地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周围的反应以及游戏的发展,然后再决定是应该纠正“违规”还是默许,或是由幼儿与同伴自行协商解决。

在银行游戏中,发生过这样的一个小插曲:本来安排的叫号员为了维持银行内的秩序让所有的顾客都一一坐好,而一时忘记了叫号,可柜台那边的工作人员等不及了,探出头来:“5号,5号来取款。”拿着5号小票的幼儿欢呼着上前了,双号柜台的小朋友也跟着越俎代庖了:“6号可以过来了。”接着这叫号的工作就成了柜台内工作人员的专利了,而这样似乎让“取款工作”进展得更快、更方便。虽然原来负责叫号的幼儿撅了会儿小嘴,但看着秩序井然的顾客,也十分满意。这种幼儿游戏中的自我调适应该是最好的一种表现,他们能根据现场的情况相互协调,这是幼儿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放任他们的“违规";又如在游戏“星期八小镇”中,“管理员”的职责是给前来赚E币的“打工者"安排工作,并且为他们盖上印章,付给他们相应的E币,但因为工作繁忙,“管理者”自行在众多“打工者”中选定一位“爸爸”检查“打工者”是否完成工作,并将支付E币的任务交给了“爸爸”,使得“幸福小区”内的工作更加的有条理。

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为了使游戏更加“合理”、“真实”地发展下去,而破坏原来商定的游戏规则,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作为游戏的观察和指导者教师应该从思想到行动持肯定的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适当的放纵”(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可以不遵守与同伴商定的游戏规则、可以在游戏过程中随意地改变规则),当这种行为发生时,我们应该不要太在意幼儿在游戏中的违规行为,而应该多分析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从而达到解读幼儿游戏的真实性,最终让我们的指导顺应幼儿游戏的意愿。

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应该如何介入?应该如何把握尺度既能保证游戏不失为幼儿的自主活动又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都是游戏的目的;游戏的要求和教师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面对幼儿游戏的“问题”教师更需要的是观察和分析——当正确地厘清这几对关系后,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指导中就能胸有成竹,当面对各种评课意见时,我们就能思路清晰、甄别是非。

我且将孔子的一句教育名言作为结束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游戏指导中应注意的三中关系


游戏是幼儿一日的主要活动,教师只有在游戏中适时适度的给予幼儿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指导结果。因此教师在游戏指导中应理顺以下三种关系。

一、指导目标上——理顺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关系

指导的过程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幼儿游戏过程中主体体验的获得,指导的结果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方向。两种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过程目标的实施是结果目标达成的必要准备,而结果目标的达成则是过程目标实施的必然结果。良好的结果要靠良好的过程来实现,只有既重视结果目标,又重视过程目标,才能带来良好的指导结果。

二、指导内容上——理顺根本内容与基本内容的关系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在的活动,其主题内容的产生、玩法步骤等都是幼儿自己决定的。但主题内容的产生受幼儿的经验及其所处的环境制约。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幼儿游戏的主题内容显示出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内容不应落在游戏主题、玩法的主观确定上,而应落在如何促进幼儿游戏内容的自发生成与发展上。这一根本性的指导内容必须通过几方面的基本内容来实现:其一,情感方面的引导,主要激发并维持幼儿游戏的兴趣;其二,能力方面的引导,主要启发幼儿想象、创造,指导幼儿提高游戏技能,鼓励幼儿友好合作;其三,品质方面的引导,主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坚持到底等;其四,习惯方面的引导,主要引导幼儿爱惜物品等。理顺指导的根本内容与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指导活动中重视全方位的、整体的指导内容,从而打破传统指导内容单一和狭隘的框框。

三、指导方法上———理顺按需介入与间接指导的关系

按需介入与间接指导是游戏指导活动中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前者是首要原则,后者必须在坚持前者的前提下实施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性极强的活动,当游戏顺利时,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影响到游戏顺利进行时,教师的介入才可谓是雪中送炭,遵循了按需介入的原则。然而,教师按需介入并不等于适度指导。因此教师介入之后,还需进行间接指导,即以引导者、支持着及玩伴的角色融入幼儿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无外在压力的情形中受到指导、得到帮助、获得满足,由此推动幼儿游戏的自然发展。实际上,按需介入主要解决了指导的适时性问题,间接指导主要解决了指导的适度性问题。

谈谈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


导读: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收获不少,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收获不少,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指导幼儿开展结构游戏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观察生活,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这是开展建构游戏首先要做到的事情。你让幼儿建构一些事物,如果幼儿不接触生活,不观察生活,对它们没有一点印象,你让孩子们如何去建构?所以只有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进行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这样孩子们才会有建构物体的愿望,有放手建构的能力。

在平时,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形状、结构、色彩,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积极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我们先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品,如幼儿的坐椅、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小床、活动场地上的跷跷板、滑滑梯、独木桥等,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养成幼儿细心观察的品质;接着创造条件制造机会让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或少见的物品(体),如电视机、电风扇、各类家具、小动物、汽车、飞机、轮船等,逐渐让幼儿养成对生活中碰到的事物都仔细观察的习惯,为下一步的建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我班开展了结构活动“我们的城市”,为了让幼儿知道要建构什么、如何建构,我们通过上课、参观、散步、图片、幻灯等,指导幼儿认真细致地观察城市中的具体事物,从而加深幼儿对城市的感性认知。如带幼儿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马路上的汽车、行人……,感受马路的热闹;为了建构公园,带幼儿去参观公园,有目的地让幼儿站在高处一览公园全貌,先观察整体布局,然后仔细观察每一座建筑物,使幼儿对公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建构江阴长江大桥、江阴步行街,我们特地找来了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从而获得具体事物的相关特征。这样幼儿搭建起来,就表现得胸有成竹,搭建得既快又形象。

我认为,教师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是取得较好游戏效果的必要前提。

二、互相学习,培养幼儿的建构技能

教给幼儿基本的建构技能,是开展好结构游戏的必要条件。在建构展示活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搭建了城市里常见的住宅小区,为了获得视觉上的统一,我们就让幼儿只用一些木头积木排列、垒高,其他教师提出了意见这样做是否太过单调,幼儿其他建构技能没有显现出来。其实平时我们很注重幼儿建构技能的培养,一年来幼儿的建构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主要的方法是:(1)在平时幼儿建构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逐步识别各种材料。如木质的、塑料的、金属的,懂得它们的作用、性能。(2)由于幼儿的个性差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教个别幼儿一些新的技能,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不用多少时间这种建构技能幼儿大多都会了。一年下来,幼儿基本掌握了一些建构技能,如排列、组合、接插、镶嵌、拼搭、垒高、穿套、编织、粘合等。(3)注重培养幼儿设计构思的能力。比如想用积塑插一只恐龙,你是不是就让幼儿拿到积木就漫无目的的开始建构,还是让幼儿先想好如何来建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需要哪几种形状的积木,选用什么颜色,怎样组合等,然后才建构。这就是设计构思的能力,幼儿有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幼儿的无意摆弄就会变成有意识的创造,教师再适时传授一些技巧和经验,相信幼儿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都会到充分的发挥。

三、确定主题,提高幼儿的建构兴趣

在我园每个班级的建构活动的展示过程中,如下场面随处可见:当游戏开始,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便“机械”地分成几堆,搬抬选择玩具,熟练地按一贯的搭建方法去造型。虽没有进行讨论、商量,但却能有条理地分工拼搭,又快又整齐。这里,教师表现出全面的包办代替——代替孩子选择搭建内容、代替孩子设计。我们不仅要问一句这样的建构主题是幼儿感兴趣的吗?是幼儿乐于建构的吗?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的主题,幼儿不一定感兴趣,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提出建构主题。当幼儿确定了主题以后,头脑中就有了初步的建造方案。如何让幼儿自己生成感兴趣的主题呢?我是这样做的:(1)在活动之前进行谈话引导,使幼儿对游戏的主题、布局以及活动的顺序进行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如建造“公园”时,老师引导幼儿围绕这一主题议论:公园里有什么?需要建构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争先恐后地发言:有小河、花儿、小草、亭子、小桥、健身器材……这样,公园主题的建构方案便在幼儿的谈话中大致勾画出来了。(2)在幼儿的建构过程中引导幼儿自由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生成建构主题。如幼儿在搭建“热闹的马路”时,王烨欢小朋友利用牙膏盒做的小汽车,一个轮子掉了下来,在活动评价的时候,陈晓杰说:“汽车坏了,应该去汽车修理站修修。”当时我听到这句话,马上问其他孩子:“这辆车子坏了,我们怎么办呢?”孩子们都说:“这儿没有汽车修理站,不如我们我们来建一个!”不多时,马路边就多了一间汽车修理站。这样的建构主题是幼儿自主发现的,孩子们肯定会有一定的兴趣来建构,他们也一定会乐于参与建构游戏。

四、提供材料,充实幼儿的建构活动

结构游戏作为一种建筑活动,当然是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建筑材料是开展结构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建造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上学期我班所选用的结构游戏的材料有: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的积木;金属的、木制的、塑料制的各种可装拆的积塑、胶粒、插片、积铁等,以及各种颜色形状的串珠、插板、拼板等。这些定型的成品玩具虽然为为结构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但也不难发现这些玩具总归只有几种常见的玩法,没有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这学期我把一些废旧材料也用于了我们的建构活动,马路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车子,有用积木搭的,有用材料做的;建构的的房子更是多种多样,有的对牛奶盒进行加工,画上窗户、小门、……一幢漂亮的房子出现在我的眼前;有的对盒子进行雕刻,有的……我们充分利用多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把这些原材料变成需要建构的具体事物,进行创造性的建筑活动,既充实了游戏的内容,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何乐而不为呢?

这学期我园每个班级都开展了建构展示活动,对于使用材料方面让我获得了不少的启发。小(1)班中那些橡皮泥盒子,让我明白我们应就地取材,善于发现幼儿园中的建构材料。大(3)班用鹅软石排列形成的小河,让我懂得了那些随处可见的沙石、泥土、树叶、桔杆等自然材料,只要启发得当,也能成为经济实用且随意灵便的构造材料构筑成各种物体。中(1)班的那棵富贵竹,更让我知道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也能为我们的建构活动服务,它们能使我们的活动更充实,更美观。

总之在建构活动中教师可提供大量的未成品材料,提供或共同制造许多辅助材料,提供一些具体事物,这样既能充实幼儿的建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日益发展的智力和体力的要求,还能满足幼儿在游戏是突发奇想的需要,,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性。

五、注重交往,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

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不在以单独游戏为主,而更趋向与群体化,这就让幼儿感觉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成为了游戏成功的“阶梯”。要想使建构内容不断丰富,就要让幼儿学会与同伴、老师交往,学会合作。

在幼儿结伴共同建造某一组复杂的建筑群时,教师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注意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当组内出现不同意见时,要及时进行疏导,让幼儿学会协商,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在“我们的城市”建构展示活动中有一组小朋友建造了一个体育馆,我引导他们自由分工后,有的建足球馆,有的架双杠,有的搭乒乓台,……。当发现一个小朋友建的人比另一个小朋友建的双杠还高出许多时,我便引导他们自己观察发现这一不合理的地方,启发他们想出修改办法。一个小朋友马上想出了主意:“我把双杠再筑高些,你把人变矮些好吗?”另一个说:“对,好办法!”他们边修改还边议论,怎样搭得更好。经过指导,这组幼儿配合默契,一幢热闹的体育馆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们高兴地又鼓掌又叫好。这是他们合作建造的成果,孩子们共同分享着团结协作成功后的欢乐。

在建构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的态度等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合作技能的习得以及活动的成功与否。由于幼儿的知识能力有限,手部小肌肉尚未发育好,再加上建构物结构的复杂性,幼儿在建造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我经常发现会男孩急得抓耳挠腮,女孩急得默默掉泪,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总是及时给以关心引导,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注意夸奖其作品,分享其成功的快乐,使他们获得自信,培养他们在困难面前积极开动脑筋,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建构游戏并努力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氛围,给孩子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无拘无束、自然亲切的气氛,使幼儿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让他们能主动与老师交往,而不是等老师发现再去解决。

六、启发指导,保证幼儿的建构活动

由于幼儿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有限,建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教师应仔细观察,了解幼儿各自的水平和需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我们平时主要是通过巡回观察来了解幼儿的游戏状况,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需要,适时指导。像“我们的城市”的建构活动,程馨阳小朋友建造好体育馆中的足球馆后,不知再干什么,于是,我走到她旁边,一边表扬一边启发“你真能干,足球馆像真的一样,可你看看你们建的体育馆,你觉得布局怎么样?”她看了一会儿忽有所悟:“噢!中间太空了!”我连忙说:“那你能再建一些东西进去吗?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都会去游泳……”还没等我话说完,她就连忙说:“老师,我们可以建一个游泳池。”于是她就去找来同伴一起用皱纹纸建了一个简单而形象的游泳池。活动结束后她还高兴地向我介绍:“天热了,老师你就可以来我们体育馆的游泳池游泳了……”可见,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启发,能极大地激发幼儿联想,不断创建出新的内容。

当幼儿游戏开始处于低潮时,当幼儿情绪不佳时,当幼儿获得成功时,当幼儿遇到技能障碍时,当幼儿游离游戏情景时,当幼儿延伸或扩展游戏内容有困难时,当幼儿出现负面行为时,当环境中产生不安全因素时,我们教师都应找准时机,自然介入,适度点拨,保证建构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建立常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幼儿刚接触结构游戏时,根本不存在规则意识。常会为争夺同一材料而发生哭闹争吵现象,或可能发生将材料乱扔,用作敲打等情况。大班幼儿在游戏常规方面还是比较好的,但随着结构游戏的深入开展,有很多材料都变成了自制玩具,使有效爱护与充分利用成为矛盾;不可否定在大班,有些幼儿还有了一定的虚荣心,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有些孩子会霸道地抓住自己需要的玩具,不肯分点给其他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要发挥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建立并遵守基本游戏常规。如懂得谦让,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有顺序地取放,用完放回原处等。每次活动前幼儿自选自取游戏材料,活动后自己收拾整理。慢慢地,良好的习惯逐步形成,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这样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又使教师从劳气的指责孩子哪些行为不对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多地观察、指导幼儿。

八、欣赏作品,注重幼儿的活动评价

好的评价,往往能获得实际的教育效果。以我班这次的建构展示活动为例,本次活动评价让我受益非浅。

(1)幼儿创造的成果,需要得到夸奖、赞美,并希望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刘老师在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应先让幼儿说说自己搭的是什么,和谁一起搭的,搭的时候碰到了什么困难,这样既满足幼儿表现的欲望,又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介绍完自己的作品后,刘老师还引导幼儿对作品加以评论、欣赏、赞美。这样不仅加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还让幼儿体验到了建构的快乐。

(2)在这次游戏评价时,教师指着体育馆内的乒乓台问:“这个乒乓球台是谁搭的?”“是我搭的。”吴澄灏站起来说。“搭的可真像,还有人在大乒乓球呢,”老师说,“可乒乓球台这样放能打球吗?你有没有发现问题?”原来乒乓球台上的作为中线的木版倒放了,不一会儿,秦金辉小朋友就发现了问题,教师并马上让他乒乓台放正了。建构活动中的一个小小问题,教师没有在建构活动中自行让幼儿解决,而是放到评价的时候一起学习,让所有的幼儿都知道了如何乒乓球台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有了共同的进步。

(3)教师指着公园的造型问:“这么漂亮的公园,是谁搭的?”一下举起了许多只小手,教师指着其中一名幼儿问:“是你搭的吗?”“不,我搭的是小路。”教师又依次问其他幼儿,他们分别说:“我搭的是大门”,“我搭的是围墙”,“我搭的是亭子”,“我搭的是小鱼”……教师听完说:“怪不得搭的这么出色,原来是你们分工合作好的呀!”短段的一个评价过程,没有空泛的说教,却使全体幼儿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一个抽象的道理。

经过一年的建构游戏,幼儿无论在认识方面、创造力方面,还是社会交往方面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在以后的建构活动中,我们应给予孩子更大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大胆想象、操作、嬉戏,我们也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对每位孩子给予正确的评价,促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更和谐健康的发展。

对游戏的指导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


朱老师:

您好!很高兴就您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看得出来,您非常重视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您的游戏指导策略是将教学要求融入幼儿的游戏环境,以实游戏的教育功能,于是您为烧烤店定了价目表。您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反而使幼儿对本来喜欢的游戏主题不再感兴趣了。实际上,这里涉及的是教师如何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游戏的问题,我尝试结合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理解幼儿的游戏:发展,还是教育

尽管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是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仍然应当有所作为。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往往出于教育的日的而过于作为,总是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幼儿,致使幼儿的游戏行为与教师的指导意图产生矛盾,终不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就如本案例中,您投放价目表的目的是要求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计算,结果使幼儿因这个不得不执行的规则而远离了这一游戏主题。

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幼儿的游戏。

首先,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活动。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游戏水平与幼儿的发展水平是相同步的。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表现,所以游戏让幼儿体验到一种胜任感和控制感。幼儿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某一种游戏行为,就是这个道理,这种重复对他们的发展很重要,客观上起到了巩固已有经验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游戏中加入了必须让幼儿付出较大意志努力才能学会一些什么的要求,那么幼儿就体验不到游戏的乐趣了。这时,他们就会回避和放。

其次,幼儿在游戏中能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幼儿对游戏行为的重复不是无限的,当某种行为重复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就会不满足于原来的行为,而要变换花样地来玩了。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这种变换了花样的玩法,往往略高于原来的行为水平,这个“略高于”就是儿童自己创造的最近发展区,他们最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也正因为这个略高于原来水平的游戏行为是幼儿自己创造的,而不是教师创造的,所以幼儿很容易胜任。

具体从角色游戏来说,每个主题都有一个从新鲜到熟悉再到玩腻的过程,每个具体的游戏行为也有个从生疏到熟练再到不满足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在这个主题中幼儿自己能创造出多少新的玩法,新玩法不尽,该游戏的兴趣就不止。相反,如果某个游戏已经玩不出新花样了,那么这个游戏就逐步被幼儿放弃了。烧烤店刚开始的玩法是“不管小客人吃多少都只要付1元钱”,后来就有了新的玩法——根据价目表付钱。只可惜这个新的更高水平的行为,不是幼儿在不满足于原来水平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因此不一定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而烧烤的食品诸如鱼、鸡翅、玉米、年糕等如果做得过于逼真而固定的话,也会限制幼儿变换新玩法的空间。

理解了幼儿游戏的两个特点,我们就能端正对游戏指导的一个态度,那就是关注发展,而不是教育。具体地说,教师首先要关注幼儿是如何游戏的,而不是首先思考我们想让幼儿如何游戏。

2.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支持,还是要求

正因为游戏既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也是幼儿不断自我挑战已有水平的过程,所以游戏可以成为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发展现状以及发展需求的窗口,这就为教师介入和指导游戏提供了依据,而关键是如何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信息。

烧烤店刚开张时,幼儿可喜欢了,说明这个主题与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贴近。但我想问的是,您感到“无论吃多少都是1元”的玩法“太简单了”,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幼儿在游戏中曾提出过异议,或者有过想要改变此规则的想法,或者买卖的兴趣开始下降。如果是,您确实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投放价目表的问题。如果不是,而且幼儿还在热衷于1元钱的买卖行为的话,那您不必着急。或许从计算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为对大班幼儿确实是太简单了,但是从游戏的角度来看,就未必了。因为这一买卖行为的游戏过程不只体现了计算,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的话,或许对幼儿还有其他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呢,比如买卖中产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常识问题,只要幼儿还在兴致勃勃地玩,就说明这个行为对他们仍有发展上的挑战。

我们看到,当烧烤店投放价目表后,您的观察非常仔细,所以才发现了幼儿“不会算价钱”的问题,您也一定发现了谁的计算能力更强或更弱一些。其实,您还需要对幼儿“不会算价钱”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分析,看其难度所在,那样才能根据幼儿游戏行为所体现的发展水平给予适宜的支持。

从案例可以看出,价目表对烧烤店的老板是一种挑战,老板的计算能力必须高于顾客,他要算出总价,顾客只需付钱。这张价目表上的价格虽然只是1元和2元,但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的加法了,每个顾客都在给老板出一道道需要连加的应用题,甚至单价的出现,还带来了倍数的问题,所以没有一定计算应用能力的幼儿就不敢当老板了。案例中的老板琪琪计算处于简单加法水平,且计算速度较慢,对辰辰要买3个鸡翅需要多少钱的难题,她不会用2乘以3计算,也没有3个2连加的策略,这就遇到了尴尬。但我们发现她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智,以限卖的方式回应顾客,或推荐顾客买的东西都是便于她计算的,如推荐1元商品。这里提示我们:对琪琪而言,或许加数全部为1的价目表是比较合理的;如果琪琪代表的只是一种水平,还有比琪琪更高或更低水平的,那么价目表可以有多种,取决于在烧烤店游戏的老板的选择。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应当是一种支持,而不是要求。

3.在幼儿的游戏中验证:问题的求解

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您还会在游戏中遇到类似幼儿为什么对某个游戏主题不感兴趣的问题,其实您只要将求解的过程作为您自己的一种研究,通过反思性实践的过程,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您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做出一种假设性的判断,就像您已经做的那样。另一方面您得反省一下自己,在为幼儿创设的这个游戏环境中是否有过多限制性的行为要求,而导致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比如材料不具有可转换性),或者附加了需要幼儿付出较大意志努力的学习行为(外在要求高于现有水平),然后去除任何限制,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意识到可以随便怎么玩。这时,您可根据您的假设进行试探性介入,同时再进一步观察,看看游戏发生了哪些变化,所有的答案都在其中。

仍以烧烤店为例。去除一些限制,如果您提供的只是空白的价目表,您或许会发现,有时幼儿会使用价目表,有时幼儿不使用;不同幼儿写出的价格五花八门,有的价目表便于计算,幼儿会根据价目表买卖,不同计算能力的幼儿在游戏中能相互模仿学习,如当幼儿要算出3个2元的鸡翅膀要多少钱时,聪明的老板会说2加2等于4,再加2等于6,这一计算方法实际上会影响其他幼儿;有的价目表计算难度很大,但算价钱却只是一种假装行为,对错无所谓,就像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给病人测出的体温说是100度一样。

如果您提供的食品没有那么逼真而是更多替代物,或许您会发现,烧烤店里随时会变化花样地卖出新的品种,甚至可能将烧烤店变成火锅店又变成点心店,从这些变换的花样中,幼儿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映得淋漓尽致。

如果幼儿游戏中所用的“钱”具有更大的可获得性,您或许会发现,有的幼儿“嫌贵”只是不愿去烧烤店游戏的托词,因为幼儿一般不会因商店里的东西“贵”而放弃游戏,游戏毕竟是一种假装行为;有的幼儿“嫌贵”则可能是因为“钱”的数量受制于可选择的消费机会(比如游戏中还有除了烧烤店之外的其他买卖需要用钱),那说明该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经济意识。

给幼儿的自由度越大,您在游戏中的发现越多,您对幼儿游戏行为也就越来越懂。一般来说,游戏中的幼儿会将玩法的难度调节到自己胜任的程度,您只需支持与配合他们的行为,必要时提供材料或建议即可。教师不用太介意游戏中的错误,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担心对错,这就给了您了解幼儿真实水平的机会,给了您游戏之后进行教学的依据。

华东师范大学 华爱华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好哇,玩什么呢?”“来玩跳绳的游戏吧”。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由别人所能够支配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幼儿自己发挥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首先、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角色游戏区,放上幼儿自制的电话,两个幼儿商量后,就可能玩打电话的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听诊器、白大褂的时候,三四个幼儿一商量,可能会玩起医院游戏;在一块空地上放上沙包,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丢沙包的游戏……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于幼儿过多的刺激,是幼儿无所适从,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技法幼儿游戏的兴趣。

其次、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已保证幼儿能够尽情的玩游戏。

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有很多的社会行为,如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的帮助他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处等,幼儿都是在游戏中学会的,因此,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第三、教给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可以先教会个别的幼儿玩游戏,然后让他们互相学习的方法学会玩游戏;也可以运用只管教具岩石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掌握游戏的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第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对幼儿游戏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了解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等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已游戏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如小班的小朋友在拿着电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可以拿起另一部电话开始和他聊天,“是小明吗?”“是呀,你是谢老师吗?”“对呀,小红想跟你说几句悄悄话,好吗?”这样,教师就已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来,并不自觉地指导了幼儿的游戏。

第五、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随着幼儿的成长发生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应该考虑这种发展。如小班的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全部玩一样的游戏,但他们不会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小班的幼儿进行指导时,要帮助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使他们学会和做游戏;中办的幼儿在游戏中虽然有分工也有合作,但他们的计划性较差,教师应尽量多的为幼儿提过多种条件,以便引导他们又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大班的游戏水平较高,可以给他们增加具有竞争性内容的游戏,以便将来更快的适应社会……

第六、对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保证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游戏的快乐。

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如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指导方向;而在进行指导表演游戏的时候,则要帮助幼儿选择健康而又适合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熟悉理解作品的内容,如讲故事、听录音、看电视等形式;如知道幼儿结构游戏的时候,则要通过非富幼儿对物体的想象和加深他们的印象为主要指导目标;进行……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幸福!

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


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体系,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品质、习惯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结构游戏中,我们既重视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结果目标,更重视幼儿获得主体性体验的过程目标。实践证明,教师树立了整体的指导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捕捉契机,渗透整体发展目标。如教师时而激发情感,时而提高能力,时而进行坚持性、独立性品质的培养,时而进行爱护作品、主动整理等习惯的强化。教师如果重视游戏指导的过程目标,就会在游戏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强化幼儿的兴趣和自主意识。为了促进过程目标与发展目标的融合,我们构建了幼儿结构游戏指导的四个基本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游戏

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游戏情景、提供结构材料及使用一定的导入方式,来引发幼儿的游戏愿望,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这里列举几种导入方法:

情境式导入:在结构活动区,教师布置了两个布娃娃分别在雪花片滑梯和百变积木滑梯上玩的情境,许多孩子被吸引。教师说:“你们想和娃娃一起滑滑梯,是吗?”幼儿说:“是的。”教师说:“现在只有两架滑梯,怎么办?”幼儿说:“我们自己来造。”教师又问:“你想造什么样的滑梯呢?”这时,有的幼儿说想造大象滑梯,有的幼儿说想造螺旋形滑梯……这种导入方式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参观式导入:活动室里陈列着幼儿的结构作品,墙上挂着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游戏开始时,教师说:“我们的结构活动区又增添了小朋友的作品,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于是,大家自由参观、欣赏。数分钟后,教师说:“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有的幼儿说想造卡车,有的说想造海陆空飞机,还有的说想造海上的大轮船,等等。教师说:“那你们就赶快行动吧!”这种导入方式使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游戏的愿望,拓展构建的思路,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2.巡回观察,判断需求

教师主要通过巡回观察来了解幼儿的游戏状况,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需求,适时把握介入的时机。

当幼儿游戏处于低潮时,当幼儿情绪不佳时?当幼儿获得成功时,教师需要介入。此外,当幼儿遇到技能障碍时,当幼儿游离游戏情景时,当幼儿延伸或扩展游戏内容有困难时,当幼儿出现负面行为时,当环境中产生不安全因素时,都需要教师介入。当然,及时介入后还需要适度点拨。

3.自然介入,适度点拨。

我们认为以伙伴身份、游戏角色融入幼儿游戏之中进行点拨,比较自然、有效。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辆结实的“公共汽车”

游戏开始时,明明对老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教师说:“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可要造得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明明连忙点头。“公共汽车”完成了,他高兴地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的‘汽车’造好了,你来乘吗?”教师把“车”放在地毯上摇了摇,说:“这辆车还真牢呢,太棒了!我下了班一定乘你的车!”明明十分高兴。

这里教师为什么要渗透技能的要求呢?原来在前次游戏中,教师观察到这位孩子曾因作品结构松散而心存遗憾,这次,幼儿提出游戏主题后,教师就以游戏伙伴的身份适时渗透了“造得牢一点”的要求,以促使幼儿提高结构技能,获得成功感。这种介入、点拨有助于幼儿保持游戏兴趣,有助于幼儿获得强烈的主体性体验。

案例二:一副“眼镜”

张杰在构建眼镜框时没能围合成功,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除。此时,教师立即介入:“哟,这副眼镜框马上就要做成功了!”张杰说:“老师,镜框我搭不好。”教师说:“我和你一起来试试看,好吗?”张杰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教师说:“张杰,我们再加几片雪花片,看看行不行?”说完,递给他两片雪花片,果然镜框围合成功了。此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笑着对老师说:“成功了,成功了!”当他将“眼镜”戴上朝四周观望时,教师又介入了:

“张杰,这副眼镜太好了,让我也戴一戴,行吗?”张杰说:“行。”

这一案例说明当幼儿因技能困难影响游戏时,教师通过与幼儿共同探索、共享成功喜悦的互动过程,间接地提高了幼儿的围合技能,培养了幼儿的坚持性品质,推动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如何适度点拨才能有效地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需要确定不同的指导重点,切忌指导内容划一。如有的孩子需要提高技能,有的需要培养坚持性品质,有的则需要体验成功感。教师应视具体情况分别指导。②根据幼儿原有水平,向上扶一把、助一臂、推一程。③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切忌指导方法单一。一般指导方法有环境刺激、介入共玩、语言启发、榜样暗示、图片和范例提示等。④指导要适可而止,及时退出。

4.引导交流,参与点评

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幼儿交流作品及游戏过程,参与有价值的点评,达到满足幼儿表达游戏感受的需要,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在这里我们强调两点:①游戏交流时,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这样有利于营造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有助于幼儿充分表达,从而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②教师要善于捕捉对大多数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点评,以促进全体幼儿共同发展。

如何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性反映幼儿的生活。但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进行一些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

1当游戏的内容缺乏的时候,需要老师画龙点睛的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

当幼儿在万玩商店的游戏时,只指导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买很多的东西,拿也拿不动,从这里据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以后商店的“工作人员”就多了“送货上门”这一服务内容。

2、当角色之间有冲突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里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客人”进门,原因是家里的客人太多了,但是“客人”一定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他进门,原来“娃娃家”里的“客人”已经很多了,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了以后,说“好,那我等等再来”。就这样平息了这场风波,游戏又顺利的进行下去。

3、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的主体,提高幼儿对游戏积极性。

在小菜场的游戏中,单一的买卖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低落,没有人想去小菜场上班了。老师就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出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丰富了菜篮子工程和经营范围,“工作人员”也不会没事可干了,游戏又热火朝天的继续下去了。

4、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的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在点心店的游戏中,幼儿平时缺乏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少,不够丰富。于是游戏就很难开展。我就决定把点心店关了。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你们喜欢吃什么、到什么地方去吃?这样一家“肯德基”店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很开心,也乐意去参加。

教师要积极的参加幼儿的游戏活动,很好的溶入游戏中去。及时、有效的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心理,去了解幼儿的心理在想什么,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中去,控制游戏的节奏,对孩子进行教育,使角色游戏顺利开展,达到开展游戏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虎头蛇尾,草草结束。因此随机教育要求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了解原因,解决问题。

游戏活动的指导


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现状下,我们该如何科学、实效地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指导呢?

(一)运用语言。

语言是组织活动最重要的工具。生动有趣的语言、夸张起伏的语调,形象搞笑的动作(身体语言),对于吸引幼儿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时可以参考下面几种方法:

1、讲解。以游戏为主课堂活动,少不了要对游戏规则进行讲解。如何讲解可以使幼儿更明白呢?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然后决定使用的讲解方式: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规范用语讲解,而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讲解所用的语言必须儿化。只有这样,每个年龄层的幼儿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才能够接受及理解。其次讲解还可以借助身体语言。对于年龄小、善于模仿的幼儿来说,语言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辅于身体的动作,具体形象直观,幼儿一目了然。

2、提问。老师若想了解幼儿对游戏内容是否明白,或对讲解是否理解,可以采取提问的方法。提问可以分为几种:(1)直接提问,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可以复习知识,直接反映出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如: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2)反问。反问会令幼儿对自己的做法或行为进行反思,训练幼儿多向性思维。(3)明知故问,如小兔是用跑的吗?以此来巩固知识。提问还必须讲究方法,问的问题不宜过深,问的语言不要用那些难以理解的词和问法,比如: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

3、提示和暗示。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尴尬:问了一个问题,结果所有的幼儿都不会回答。这时怎么办?往往心急的老师会把答案公布出来,让孩子依画葫芦地跟着说。但这样做违背了问问题的初衷。为了让孩子明白或说出答案,老师可以提示幼儿,如说一些幼儿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又或者详细地说一说事物本身的特征和特性,让幼儿多一些参考的资料,最后通过自己的组织、拼合等方法找到答案。在电脑的操作过程中,幼儿经常会说:老师,我不会。我们要对此表示疑惑:幼儿是真的不会还是过于依赖老师呢?这时用暗示的方法给予帮助,会比完全公布答案和手把手地教效果要好得多,在操作上才能慢慢脱离依赖,逐渐独立起来。

4、激发和鼓励。激发兴趣和鼓励操作,是老师指导游戏活动时一种重要的手段。兴趣是导师,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呢?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略带鼓动性的话语对激发他们的兴趣有相当的作用,如:小兔说今天带我们去玩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去吗?而中班的孩子则需要老师故作神秘:超人打怪兽里面的怪兽可厉害了,你们能帮超人想个办法打败怪兽吗?在大班,一些悬念性的语言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如:老鼠爸爸最后到底把女儿嫁给了谁呢?同时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在保持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兴趣至关重要。幼儿有时会对枯燥的操作感到乏味,或是对过于简单、趣味性不强的游戏感到无聊。幼儿完成一个简单的操作或认识一个汉字,老师都有鼓励表扬幼儿的义务,得到鼓励的幼儿会大胆地尝试,勇敢探索,自己完成游戏。

(二)运用示范、演示。

示范对于游戏操作来说是关键。幼儿的常规和操作都是从老师的示范中模仿得到的。如:电脑活动时的上机正确坐姿,鼠标的正规握法和点击等等。第一次操作前往往要由老师亲身示范动作,再配上语言解释,幼儿才能完全掌握和运用。

游戏的演示是活动前最常见的讲解方式。活动中提供给幼儿的游戏包罗万象,我们除了让幼儿听、看提示来完成游戏外,更会演示范例来介绍新游戏的类型及玩法,帮助幼儿区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以便让幼儿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摸索,操作起来也更快。

(三)运用多种角色。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因此,在活动中老师需要扮演多种角色:(1)榜样。这是为了树立老师的威信,只有在幼儿面前表现出你比他聪明能干,幼儿才能信服你并且认真地接受你的意见。(2)玩伴。即可以与幼儿合作完成游戏的人,这个角色表面上是跟幼儿共同探索游戏,实质上是暗中给予帮助。(3)游戏人物。这是最吸引幼儿的角色,老师扮演大灰狼,幼儿扮演小兔,或是大家一起扮演黑猫警长去抓小偷等,老师和幼儿融入到同一个情境中,幼儿会很自然地向你表达自己的情感。(4)感染者。这要求老师必须带着真情实感投入到幼儿中,站在幼儿的立场,给予他鼓励与肯定,如“我们一起闯关吧”……

在角色扮演中,老师要注意适时的参与、退出。参与时要进入角色,退出后要注意观察反馈,其中的指令也要相当明确,幼儿才可以明白到老师的角色换置。

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它不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因此,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针对幼儿不同的年龄、接受能力、已知经验等进行不同的指导,并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

2、要相信幼儿的能力,用适当的方法给予适量的指导。

3、注意幼儿的自主性,指导不应过多变成干涉,要积极诱导幼儿有所创造。

4、注意积极评价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具体情况,所谓“评价得有内容”。如“很好”,好在哪里?“有进步”,哪方面进步了?

5、注意个体差异,要面向全体幼儿,如看到某个幼儿的操作犯了多数人易犯的错误时,除了纠正个体的不规范外,还要将此例面向全体幼儿,以保证全体幼儿对规范操作的认识。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搭建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体、大小的积木等材料,将这些无形象、无意义的结构元件进行构造,从而使其具有意义的活动。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而发展其动作的灵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协调性,通过观察、构造过程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空间想象以及创造表征能力的发展。它是一种比运动游戏、象征游戏还要复杂的创造性游戏,需要教师的专门性指导,否则就会因缺乏搭建技巧而丧失信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游戏状态。我们在跟踪观察幼儿的搭建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宜的指导策略,有效提高了幼儿搭建游戏的水平。

一、现实比照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指导过程中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将游戏与现实进行联结、比较,从而引发幼儿认知、构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冲突,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利用现实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儿搭建的经验。

1.比照结构图纸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最初的搭建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让幼儿知道拿什么来模仿。为了避免幼儿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模仿对象。为幼儿提供结构图纸,需要幼儿能够观察、辨别图纸中的空间位置、物体形态等,并通过空间想象将其转变为立体的结构造型。

例如在搭建“动物园”时,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场所是孤立的,空间排列单调,内容单一,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动物园的儿童地图,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动物园中的场馆,如蛇馆、猴山、狮虎山等场馆的空间位置,然后观察这些场所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一条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间隔一个小湖。在对照自己搭建的作品与地图时,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了差异,再次搭建动物园时,不断观察地图、辨别空间,搭建活动出现了更多的协商行为,空间布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2.比照真实图片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形象构造到抽象构造的转化

真实图片不仅需要幼儿将图片中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而且需要将平面的构造转化为立体的构造。教师利用真实图片时需要发现幼儿搭建游戏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适宜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解决搭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例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搭建中山公园中的“小火车游戏场”是半封闭的,长方形的时候,教师立即从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一张能够形象鲜明地呈现出赛车场是封闭的,另外一张能够呈现出赛车场是椭圆形的。当教师让幼儿比照搭建作品和图片时,幼儿立即发现了问题,引发了幼儿自主探究如何搭建出环形的封闭跑道的兴趣,有的使用弧形积木、有的利用三角形拼接法搭建拐弯处,改变其直角的状态,而且让游戏场的安全设施、进出口设施更加齐备,方便幼儿使用拼插的模拟小火车在其中开展模拟游戏。

3.对照现实生活经验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单一构造到整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搭建主题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带领幼儿经历参观感知——讨论分享——再现表征的过程,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再现复杂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社区、公园、商场、广场等。不仅需要幼儿具有比较丰富的搭建水平,而且需要同伴之间频繁的合作。

例如在实施“我爱家乡”主题时,幼儿最初搭建的五四广场、栈桥等都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海水浴场、五四广场等景区时,引导幼儿观察那里建的风格、结构以及不同建筑之间的位置,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之后引导幼儿通过搭建游戏再现自己的感知,并丰富相适应的搭建技能,幼儿的搭建逐步丰富起来。有的幼儿搭建的五四广场中间宽、上下逐级变窄,有的幼儿合作搭建的海水浴场中木栈道、海滩、雕塑、周围的将军楼等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二、问题诱导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冲突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问题诱导法就是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在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搭建、交往合作、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1.以技能性问题丰富材料使用的多元化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技能的支持,而教师提出技能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可以丰富幼儿对材料摆放方式、材料组合方式的思考,也可以加深幼儿对积木的长度、宽度、高度、角度等的关系的探究。比如近期幼儿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个椭圆形的跑道,其中幼儿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圆弧跑道的拐弯如何搭建。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幼儿探索,幼儿首先考虑将原有的直板积木换成了半圆积木连接,除此之后还有什么连接方式呢?教师在参与幼儿搭建过程中,发现幼儿搭建的双排跑道的宽度才能满足拼插的“小汽车”行驶,因此教师请幼儿尝试各种积木连接弯道处,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发现将长板错开一段,使用小三角可以弥补弯道拐角处的不足。这次尝试给予幼儿一种思维方式的启示:不是整齐地罗列而是有秩序地错开是使用积木的新方式,幼儿开始变化积木使用的方式,他们开始灵活地拼接、衔接、组合,由此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积木使用方式的多样化。

2.以对比性问题提高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搭建区中材料的大小、长短、厚薄、高矮等空间位置和比例是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于幼儿建立感觉标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对比性的问题,帮助幼儿发现这些材料之间的差异,让幼儿在分解、组合积木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

例如在幼儿组合搭建公园的大门时,如何连接成一个可供幼儿进出游戏的大门是幼儿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使用对比性的问题支持幼儿的多元化探究,请他们使用圆柱体、长板、长方体、正方体等不同的材料搭建两侧的门柱,并对比一下各有什么特点?有的幼儿在对比尝试中发现搭高圆柱体最难,因为接触面太小;有的幼儿发现要维持大门的平衡,需要左右对称使用相同的材料才能使两侧的门柱一样高,有的幼儿发现大门的宽度不能超过最长的那根长板,否则就难以连接两个门柱。再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搭建作品:“对比一下,塔式楼中每一层使用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一层比一层短。对比性问题使幼儿掌握住搭建的关键性经验,当幼儿投入到搭建过程中时就会有目的地选择一层比一层短的积木进行搭建。

3.以现实性问题引发幼儿持续性的尝试

中班幼儿在经历无意构造阶段之后,逐步进入模拟构想和想象构造阶段,能够模拟实物或者现实生活进行构造活动。切实并具有启发意义的现实性问题特别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使自己搭建的作品在不断靠近现实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活动的坚持性和作品的水平。

例如:幼儿在中山公园的门口搭建一个售票厅,旁边是一个简单的拼插小人。教师提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售票员应该在哪里售票呀?”。“应该在房间里面,而不是外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发了幼儿持续性的探索,首先是建筑物高度的改变,他拆掉原来的屋顶,继续摞高之后,将“售票员请进了房间”。接下来“售票员”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怎样走出来?”这个问题使幼儿反复观察现有的交叉搭法的特点是网状连接,不可能留出太大的空间当作门,让“售货员出入”,于是促进了幼儿对搭建模式的改变。他全部推倒,选择了三面围拢式搭法,留下的一面留下来当作“门”,这个举措很得力。接下来,幼儿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他发现拼插的售货员应该有“腿”,可是增加了“腿”之后,怎么也站不稳,就拿来一个柱子用来支撑,这样房间不仅太矮而且太小啦。当他用木条在门前拖动时,感到“门”应该是推拉式的,于是,他选择新的材料,比刚才的更大更宽一些,仅用一层就搭建了一个棱形的房间,而且房间的门是可以推拉的。

从幼儿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现实性的问题引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当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改进、尝试之后,会促进幼儿主动联系现实经验,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幼儿的现有操作情境,是幼儿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教师要关注问题解决是否需要帮助和支持,以推动问题的持续性解决。

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一、游戏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指以幼幼儿自由创造为主的游戏,游戏中幼儿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活动,不受外显规则的约束。具体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2.规则性游戏——指以教师组织和创编为主的游戏,游戏中的幼儿行为必须受到规则的限制,服从规则所要求的步骤、玩法进行活动,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要努力达到的目的。这类游戏常常是为教学服务的,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智力游戏。

二、游戏的指导

正确观念与态度:游戏中儿童是主人,是幼儿在游戏,而不是教师在游戏儿童。

★与幼儿相处的原则:

A以同理心接纳幼儿(将心比心,体会理解幼儿、满足幼儿各种需要、体谅容忍幼儿行为与过失、分享幼儿成功的快乐);

B以平等心与沟通(在幼儿面前隐去权威形象,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欣赏游戏,不要以老师的权威压制幼儿)。

(一)、创设游戏环境

1.预先经验准备:参观、讨论、讲故事、谈话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技能越充分,游戏的主题、情节、技巧和内容也就越丰富)

2.保证游戏时间:种类游戏时间比例恰当(各种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侧重不同,不能偏废任何一种游戏);保证自由游戏时间;游戏时段的恰当安排(角游、表游要半小时以上才能尽兴);

3.提供空间与材料:要使材料的数量、种类、材料的功能、特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对不同游戏、不同发展的需要,以保证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二)、观察游戏过程

1。随机观察:捕捉幼儿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即时需要、意愿、困难、情绪)为依据,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其活动。

2。有目的的观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提供依据。

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时的问题:

◆此时幼儿的兴趣是什么?

◆幼儿的这个行为能坚持多久?

◆幼儿对这个行为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又扩展哪些新经验?

◆幼儿的这个行为的目的性如何?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行为的延伸?(动作技能、经验等)

◆幼儿合作情况?(技巧、主动交往或被动应答、成功或失败)

◆幼儿的情感体验怎样?(积极或消极)

◆幼儿对情绪的控制怎样?(过分、适当、不易)

(三)、支持游戏进展

1。材料的支持:持续地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

◆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新材料;

◆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而不会使用时,老师可以示范材料的使用方法;

◆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的认知范围内已经玩尽,,在低水平重复或准备放弃时,老师可以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使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转换;

◆当幼儿的想象表征受到材料的限制时,老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

◆当幼儿在游戏中发行对材料的操作技能困难时,老师可以帮助解决。

1。语言的支持:根据幼儿当时游戏的方向,提出问题或建议,并最终给予肯定和赞许。

◆必要时提醒规则;

◆促进人际互动,使幼儿考虑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学会商量;

◆引导经验学习,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启发新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沟通;

◆启发解决问题,以有意义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四)、介入游戏进行干预

1。干预原则:

★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

★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材料取用便利、丰富、多功能、实用)

2、干预形式:平行游戏、共同游戏、情绪感染、行为暗示、群体影响。

3、干预时机:①当幼儿并不投入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②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互动时;③当幼儿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时;④当幼儿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⑤当孩子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⑥当游戏中出现负面行为效应时。

喜欢《幼儿游戏指导中应把握的几对关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游戏指导中应注意的三中关系 游戏是幼儿一日的主要活动,教师只有在游戏中适时适度的给予幼儿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指导结果。因此教师在游戏指导中应理顺以下三种关系。 一、指导目标上——理顺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关系 指导的过程目标强调的...
    2019-12-19 阅读全文
  • 父母进行性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让孩子了解生命由来等科学知识。 父母可以开诚公布地与孩子讨论性及性器官的基本常识,让孩子知道大人对此所持的态度。告诉孩子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健康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们担负着重要的生理...
    2021-09-27 阅读全文
  • 谈谈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 导读: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家长应把握好爱的尺度 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用力撕扯着妈妈的衣服并哭喊着:“给我买,给我买……”妈妈哄着:“咱不吃辣条,那是垃圾食品,你不懂,辣条吃多了会不健康的!”这时小女孩不仅哭的声音更高,还用力打着妈妈。妈...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对游戏的指导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 朱老师: 您好!很高兴就您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看得出来,您非常重视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您的游戏指导策略是将教学要求融入幼儿的游戏环境,以实游戏的教育功能,于是您为烧烤店定了价目表。您的出发点很...
    2019-12-16 阅读全文

游戏是幼儿一日的主要活动,教师只有在游戏中适时适度的给予幼儿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指导结果。因此教师在游戏指导中应理顺以下三种关系。 一、指导目标上——理顺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关系 指导的过程目标强调的...

2019-12-19 阅读全文

让孩子了解生命由来等科学知识。 父母可以开诚公布地与孩子讨论性及性器官的基本常识,让孩子知道大人对此所持的态度。告诉孩子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健康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们担负着重要的生理...

2021-09-27 阅读全文

导读: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

2019-12-19 阅读全文

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用力撕扯着妈妈的衣服并哭喊着:“给我买,给我买……”妈妈哄着:“咱不吃辣条,那是垃圾食品,你不懂,辣条吃多了会不健康的!”这时小女孩不仅哭的声音更高,还用力打着妈妈。妈...

2020-09-29 阅读全文

朱老师: 您好!很高兴就您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看得出来,您非常重视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您的游戏指导策略是将教学要求融入幼儿的游戏环境,以实游戏的教育功能,于是您为烧烤店定了价目表。您的出发点很...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