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主题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与功能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区域活动方案。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游戏教学越来越流行。幼儿园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教必须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自由的基本特点。对于幼儿园游戏,你有什么看法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主题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与功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于幼儿的发展而言,适宜的环境不仅是必要条件,而且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适宜的环境不仅是一种“隐形课程”,也可成为“有形课程”的有机构成元素,对幼儿的道德养成、智力开发、个性发展等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着重从主题墙和区角这两个与幼儿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元素人手,强化主题墙的教育价值,打造生动、活泼的区角活动,并充分发挥两者呼应、融合、互动的作用,从而让环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走向多元,让幼儿通过开放有序、富有趣味的区域活动,有效开展各领域的学习活动。

一、创设多元的教育情境。让主题墙成为区域活动的现场“背景”

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有效的教育活动必须在具体形象的场景中进行。主题墙如同一台戏的“背景”,幼儿在进入区域活动之前,可以通过“背景”所呈现的场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前“入戏”。

主题墙可以用实物、图片、绘画等形式创设,与区域活动内容相关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到各类区域活动。如,在创设布艺区角时,我们将布艺与中国传统服饰挂起钩来,主题墙上的服饰实物、服饰图案、用布装饰的服饰图片等与区角中不同质地、颜色的布料以及各式各样的装饰性材料(珠片、扣子、彩带、花边)相得益彰,激起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主动拿起花布进行剪裁,全身心投入到了区域活动中。

同样,在创设国画艺术角时,我们布置了一个中国画艺术主题墙,上面有名人字画、教师的国画作品、有关国画的小知识等内容,幼儿从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主题墙成为区域活动的“脚本”

精彩的演出往往不是演员的即兴演绎,而是依据剧本的再创作。幼儿进入活动区角后,可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决定探究内容。幼儿要在区域活动中快乐自主地学习,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验准备。这种经验准备可从让幼儿欣赏主题墙上的实物或图片开始。仍以布艺区角活动为例,在“欣赏古装秀一利用半成品材料完成服饰拼贴一描绘古代人物一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作品一自主创作服饰”系列活动中,主题墙像一个环环相扣的脚本,一步一步推动剧情发展,引导区角活动中“演员”们的探索尝试和学习发展。又如,教师在美工区角投放了蛋壳、瓶子、瓶盖、石头、扣子、雪糕棒这些生活中常见且不起眼的小物件,期待幼儿能利用这些小物件来创造和感受美。如何让这些小物件真正成为幼儿创造和感受美的载体呢?教师可在主题墙上张贴一些以这些小物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供幼儿模仿,帮助幼儿先通过模仿获得经验,开展学习。接着,教师投放一些美工作品的制作流程图,也许幼儿就会根据新的资料开展自主探索活动,从而获得新的发展。

三、记录发展的过程和细节,让主题墙成为“跟拍”的“摄影师”

教师提供的材料大多是有目的、分层次的。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操作材料的不断丰富,幼儿的经验也在不断得到积累。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有意义。

区域活动需要记录,以反映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内容可以是幼儿遵守规则、开展合作、能否坚持完成任务、是否有创新等。主题墙是一个直观的平台,可以承担记录的功能,用图像、文字、实物等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成长过程。

例如,在初设建构区角的那段时间里,幼儿大多数是独自玩耍,他们用积木、插塑等建构材料拼搭出来的作品也大多过于简单。为此,教师搜集了一些较复杂的构造图片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参考。随着幼儿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进一步提供街道、公园、马路、立交桥等结构更复杂的实景图片,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把这些场景或建筑物建构出来。复杂的建构活动的确促使幼儿产生了合作,并在其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教师还鼓励幼儿收集、利用各种废旧物品进行建构。教师将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拍成了照片,分阶段在主题墙上加以展示。这些“跟拍”的镜头让幼儿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展示、分享活动成果,让主题墙成为区域活动的缤纷“舞台”

成果展示是幼儿对自己的区域活动情况及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的重要方式,成果展示就像一台经过长时间排练的汇报演出,而主题墙可以成为这台精彩演出的耀眼“舞台”。幼儿不仅可以通过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能够由此收获自信心、成就感和愉悦感。

更为重要的是,在主题墙上展示成果,有利于幼儿开展深度的交流和分享活动。教师则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继续投放相关材料,以引发幼儿新的尝试。通过这样的循环活动,幼儿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发展。

没有观众的舞台是寂寞的。展示活动成果的时候,可以邀请家长或者其他班级的教师、幼儿前来参观。“观众”的赞美会对幼儿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产生正面的影响和推动。作为观众的家长也可以通过“主题墙”这个丰富多彩的舞台,深入了解幼儿的表现,从而加深对幼儿的了解,加强与幼儿园的交流与互动。

每所幼儿园每个班级的活动室硬环境可以不同,区角设计也可以不同,但都可以设计一个主题墙,让它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发挥独特作用,帮助幼儿对区域活动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以促进幼儿的心智成长。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静观欣赏策略——给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以自然观察为主,尽量不打扰孩子自然的行为过程。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而是可以抱以赞赏的眼光,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支持他们去尝试与实践,倾听孩子间的交流、感受,观察孩子计划的执行情况、孩子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孩子合作交往的情况等,与孩子一同感受活动的快乐。

渗透点拨策略——为孩子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充分观察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寻机点拨,及时切入,给予孩子支持。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

1.孩子在区域选择上缺乏目的性

如一个孩子拿着进区卡,但是对自己要进哪个区却犹豫不决。我把他带到漂亮宝贝理发屋,发现他对烫发棒等理发工具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主动邀请他为我设计发型,把他引到这个游戏中。

2.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我便以调解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介入,给予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积极协商来解决矛盾,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一次“麦兜超市”的角色游戏中,两个孩子因为一份蛋糕而起了争执,都说是自己先拿到的。我便上前建议这两个孩子先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如果下次有新鲜的蛋糕,他们可以再一起来买。两个孩子听到我的建议后,点点头表示赞同。通过我们老师的及时引导,既有效减少了孩子之间不必要的争端,又培养了孩子谦让、分享的品质。

3.孩子们对区域活动不感兴趣,活动无法进行

这需要我们及时地介入指导,使活动继续开展。如在图书区,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点会逐渐降低,有的会东张西望、胡乱翻阅。或者是吵闹、窃窃私语,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提供一些纸和画笔,让孩子把阅读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大胆创编,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通过这样的指导,重新使孩子找到新的兴趣点,使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大胆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情毫激发策略——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

情感激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1.谐趣夸张,激发兴趣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引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如孩子在表演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我发现孩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学说对话,表演得不够生动。于是,我就参与到游戏中扮演狐狸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让狡猾狐狸的形象活灵活现,孩子的情绪也一下被调动起来,在尝试表现角色的时候表情与动作丰富了许多。

2.设疑切入,激发思考

老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如在科学区,孩子经反复实验得出橡皮泥放在水里是要沉下去的,我问:“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一个问题引得孩子又找木板,又找塑料盒,还尝试着将橡皮泥压薄等多种方式,探索使橡皮泥沉不下去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3.区域互动,引发孩子之间的合作

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能激发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如我们把孩子们在美工区进行彩绘和线描画创作的pvc管子,投放到建构区,进行搭建活动。孩子们平时在美工区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会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供孩子们欣赏阅读。这样使互不相关的区域流动起来,促进了不同区域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得到了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观察,用行指导,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知识,在探索中促发展,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冯晓霞教授引进活动区课程后,区域活动在幼儿园得到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区域活动通过提供与幼儿发展相关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与之互动,满足了“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的条件,使幼儿获得自主的、主动的发展。然而,根据笔者调查,尽管多年过去,许多园所的区域活动仍停留在“形式”上。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发现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各年龄段所创设的区域基本雷同

表现在小、中、大班各年龄段都普遍设置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建构区、角色区、科学区等。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估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对区域的设置规定了数量上的要求,即:每个年龄班区角设置不少于5~7个,正是追求数量上的要求,各个年龄班在区域设置上大同小异。

解决对策:遵循区域设置主体性原则。小中大各年龄段在本阶段有其核心发展价值,要围绕其核心价值设置主体区域。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存在焦虑感,为了营造一种熟悉的、温暖的、“家”的感觉,应设置“娃娃家”。同时,小班幼儿又是其口头语言与小肌肉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可以设置以发展其阅读和口头表达的“语言区”与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为主的“感官操作区”。中班幼儿正处在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从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的角度,区域设置应以“角色区”为主。例如,可设置“餐厅”“医院”“超市”“发廊”等。大班幼儿考虑到入学前的适应性准备,从前读写、前运算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可设置“语言区”“益智区”“角色区”等。在遵循区域设置主体性原则的同时,考虑到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可同时兼顾设置一些辅助性区域,如: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发现区、表演区等。

问题二:区域特质不明

表现在各区域在材料投放上,不能从该区域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建构的多维度去投放相应的材料。例如,教师在投放“语言区”材料时,大都局限在投放“图书”“字卡”、立体情境讲述的材料、录音机等,而没有关注到语言区所承载的发展幼儿听、说、读、写、欣赏、表演等多种能力所需要的多种材料。

解决对策:抓住特质,建构多维度目标。例如,“益智区”的特质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而思维发展其标志是发展幼儿观察、分类、比较、排序、判断、推理等多种能力,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必须从上述多维度去投放相应的材料。例如,可提供有一些细微差别的观察比较类材料;按形状、颜色、种类、大小、功能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排序的材料;带有问题解决的棋类材料、迷宫等。再如,“操作区”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即发展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和对工具的掌控能力。教师在投放“操作区”的材料时,可从感官的训练、学习工具的使用、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多方面去发展幼儿的“夹”“撕”“剪”“画”“涂”“搓”“拧”“系”等多种学习和生活技能,从而促进小肌肉的发展。“建构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多,很多幼儿园在提供建构区材料时,一股脑把积木、插塑、纸盒、雪花片等材料“堆放”给幼儿,供他们自由建构。殊不知,建构区的关键是培养的建构能力,建构能力包括对物体特征的认识;对建构技能的掌握;对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等。小班幼儿在开展建构区活动时可提供以中大型木制积木为主,教师要注重帮助幼儿了解积木的特征,注重发展幼儿的平铺、延长、累高、围合等建构技能。中大班幼儿在开展建构区活动时,除提供积木等主体性材料外,还要提供一些围栏、动植物、小椅子、路灯等辅助性材料,供幼儿开展“主题”建构活动所用。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设计、创造、合作能力,同时注重指导幼儿掌握架空、对称、连接、稳定等建构技能。

问题三:材料的投放高控性强,缺乏开放性,幼儿兴趣不浓

表现在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过多关注的是材料所物化目标的显性功能,以期快速达到直接的预设效果。例如,教师在科学发现区投放关于颜色的变化材料时,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液体颜色材料,同时配上了“红色+黄色=?”“红色+蓝色=?”“黄色+蓝色=?”“红色+黄色+蓝色=?”的操作流程图。这样幼儿在操作中毫不费力地就很快掌握了材料的操作规则,达到教师早已预设的结果。由于材料的可变性差,缺乏探究性,又容易掌握,几次下来幼儿就丧失了活动的兴趣。其实,这种活动并不是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而只是一种操作作业而已。

解决对策:以投放具有开放性的低结构材料为主,同时兼顾高低搭配的原则。例如,在角色区“娃娃餐厅”中,教师除了可以投放“包子”“饺子”“肉串”“红烧肉”等具有固定功能的高结构材料供幼儿“点菜”外,更主要的应该提供可供厨师加工的各种低结构材料,如提供“面团”可供幼儿制作各种糕点;提供各种“蔬菜”“水果”以及加工工具,供幼儿制作各种沙拉、拼盘等。由于低结构材料具有极强的可变性,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充分的操作、创造,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问题四:教师组织与指导区域活动时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

表现在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通常的做法是:先介绍材料的玩法,然后安排幼儿入区,再巡回指导,最后是总结和评价。然而,对于所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难易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幼儿是否熟悉和适应这个环境?是否了解和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中幼儿的创造力怎样?……对于这些诸多影响到幼儿发展的关键要素,教师却不能了然心中。

解决对策:构建“引介→操作/观察→修改/定案”循环三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在“引介”阶段,教师应逐步将所投放材料的操作方法介绍给幼儿,引导幼儿了解、适应和尊重新环境。在操作/观察阶段,教师应首先为幼儿提供“试玩”(自由操作)的机会,教师则应侧旁观察,记录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在修改/定案阶段,教师应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分析材料的适宜性,及时作出调整,并藉由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时发生的典型案例,引导幼儿逐步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和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加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发展带来的积极价值,避免形式化。

试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的策略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科学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问题和需要,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对幼儿活动的解读和介人。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以点观面,面中取点”这一观察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在区域观察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追随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发展,使区域活动切实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一、剖析现状,发现问题所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需求,关注幼儿多元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增强幼儿发展的自信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也能够更深入细致地解读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特质,从而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然而,据笔者日常观察可见,教师在区域活动观察时存在着“四无”的问题,影响了区域活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眼中无幼儿。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情感世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如果能从幼儿视角看待幼儿的活动现场,会发现他们原生态的心灵世界。然而有些教师在观察时常“以大人之心,度幼儿之腹”,只关注到幼儿是否按照老师指定的方法来操作,并且以为幼儿所表现的一定是出于自己主观所想的理由。比如:当幼儿在兴致勃勃地玩捣花生碎游戏时,教师只看到桌面有一些花生壳、花生碎,而没有看到幼儿在剥花生、捣花生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方法。

(二)手中无媒介。记忆如同一个杂货铺,如果不能将“杂货”整理成清单,仅凭活动后的回忆,往往会缺失细节,模糊画面,含糊表达。因此,记录所观察的事情非常必要,而如实记录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如纸笔、照相机、摄像机等。如:某老师的观察记录上记录着中班幼儿搓毛毛虫的活动,她只简单地写着幼1先搓了一条长长的彩泥压扁,成为毛毛虫的身体,然后用短短的泥条做成毛毛虫的脚。看似该幼儿的操作比较简单。但如果细致观察,就会发现幼l已经能够完整地感知到毛毛虫身体的特征,并能细致地进行足与身体的一一对应,该名幼儿无论是泥工塑形的技能,还是对毛毛虫细部特征的表征能力都比较强。

(三)胸中无预设。观察不仅仅是“看”,还需要思考幼儿与活动、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教师预设了解幼儿在点数活动中的个性特征,就需要重点观察记录幼儿选取材料的难易程度、点数方法、主动检查等行为,从中可以分析出幼儿的自信度、自我挑战能力、抗挫能力、细心程度等性格特点。如果老师在观察前没有预设,碰到什么便观察什么,或只看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冲突,就无法有效地收集信息,敏锐地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和困惑,也无法及时提供适宜的支持。

(四)事后无反思。准确地评价个体儿童,以及运用评价的结果进行课程的计划和教学,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幼儿发展的理论和儿童心理特点了解得不够,就现象论现象,即使观察到了幼儿的行为,也可能不知道怎么解读。因此,教师需要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对照幼儿的行为和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运用策略,引领观察之路

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有的教师常常忙于指导无暇观察记录。其实,如果教师能够留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时间,留给幼儿自由取放材料的空间,留给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教师就能够腾出时间跟随幼儿,观察他们的游戏过程。这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观察策略,即:“以点观面,面中取点”。

(一)以点观面,立足典型。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目的、有重点地了解幼儿游戏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但如果要观察得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抓住关键目标,有重点地用合适的方法观察。一是时间。量化法提供了对幼儿行为的量化标准,针对特定目标的观察简单快捷,方便统计,一目了然。因此,我们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兴趣、材料使用频率、同伴交往情况等过程中,可以采取量化法。游戏开始后,教师直接将观察到的情况用符号记录在表格里,活动后再进行分析与调整。从幼儿个体在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和幼儿群体在语言区的阅读倾向性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对表格结果进行统计之后,根据所得数据能够发现幼儿的一般状态,并对个体或群体幼儿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可以了解幼儿选择图书的普遍喜好,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增加幼儿喜欢的图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通过教师重点指导,引发幼儿对某些图书的兴趣;添加辅助材料,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激发起对图书的兴趣……二是材料。适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身心有益发展。所以,材料是教师观察的重要切入点。首先,当教师投放新材料时,必须观察材料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经验,是否能体现幼儿的差异层次,是否能满足幼儿的兴趣,是否能促进幼儿的主动理解和建构。如中班上学期投放了新制作的益智区操作材料“按生长规律排序”,但教师观察统计时发现,只有一名幼儿选择。分析原因,这一材料因为规则固定、玩法单一,所以不能满足幼儿自主开放使用材料的兴趣。而且材料本身只有小鸡、小树等几种动植物的生长顺序,幼儿在之前的活动中已经操作过,不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求。所以,老师需要调整活动材料,使之变得开放,顺应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其次,当材料投放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的观察也要持续追踪,了解材料是否需要调整。如当幼儿玩“拼梯形”游戏时,只出现上边短下边长的等腰梯形时,教师就增加了图例,如直角梯形、不等腰梯形、摆放方向不同的梯形等,引导幼儿尝试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出这些梯形,帮助幼儿建构更丰富的梯形概念。当幼儿已经能熟练地用图形拼梯形之后,教师又投放了一些长短不一的牙签、小棒等,请幼儿搭梯形,提高了思维挑战,发展幼儿操作建构、理解梯形概念的能力。三是行为。区域活动具有低结构性和松散性的特点,幼儿个体在活动过程和结果中的变数增加,就提高了教师现场观察的难度。如果我们能站在幼儿的角度上,以“尊重、关怀、接纳”的态度来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努力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就会更深层次的解析幼儿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使活动内容做到追随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发展。如幼儿两两玩“五子棋”时,不时传来笑声,而且还有一桌散乱的棋子。如果我们即刻制止并要求幼儿整理,就无法了解到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教师深人观察之后,发现是因为棋盘太小,当幼儿已经掌握五子棋的游戏方法之后,棋子越摆越多时,难分胜负,所以他们最后开心地“和棋”,把棋子故意弄乱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调整材料,提高挑战难度,满足幼儿需求。

(二)面中取点,聚焦个别。教师在区域活动面临着时间长、空间大、对象多、观察点杂等困惑,使观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采取“面中取点”的方法,能使观察更从容有效。当活动开始的5~1O分钟时间里,教师主要进行扫描观察,大致掌握全班幼儿自选区域、活动情绪、同伴交往等方法的情况。而在活动快结束时,教师也需要扫描观察,了解幼儿是否仍然投放持续游戏,是否产生无所事事、打闹等消极行为。在游戏的中间环节,教师可以选取一个点,重点了解某个区域或某个幼儿的游戏情况。这样既可以系统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交往、能力、专注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也可以深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的个性品质。小毅自主选择了游戏“几何拼图”。他先把小长方形排成一横排放在底版的最上面,对齐上面的边,长度正好与底版的长度一致。然后,在它下面用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下面放两个圆形,做成公共汽车。他又用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下面放两个圆形,做成小汽车。小毅把底版倒过来,把刚才拼的长长的一条长方形当成路,并重新用刚才的方法拼了一列长长的火车,圆形正好贴在长条的路上面,他在长条的下面用梯形和刚才的每一个小长方形一一对应,说是火车轨道,上面的火车在开,他嘴里还发出“呜呜”的声音。拼完图形后,他把几何图形片都放回筐子里整理好,然后去七巧板组,拿了一套,边看示意图边照着图拼了一只鸵鸟,他高兴地对我说:“陈老师,你看,我拼的鸵鸟,照着说明书拼的。不过说明书我还有点看不懂。”我说:“拼得真好,你多仔细地看看,边看边拼就会了。”他把七巧板又放回正方形的盒子里,继续照着示意图拼其他东西,直到游戏结束。

小毅能够有计划地拼图,考虑到整体布局,每个几何图片之间的边角也能对齐,说明他做事有主见,比较细致。从拼七巧板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小毅能够有序地对应观察每一种图形的形状、方位、摆放角度等。从小毅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活动时比较专注,空间方位感强,思维灵活,做事有条理,整理常规习惯好。

同时,我们通过记录幼儿“学习故事”,强调对真实情景中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和整体的观察评价,能够更深入持续地观察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合作交往等状况,并分析教师对该幼儿的关注、理解、互动和回应等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切实提高了教师观察和评价幼儿的水平。

幼儿园区域游戏:规则与创新


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大小城镇,“棋牌室”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所谓的“棋牌室”中,没有“棋”只有“牌”。究其生发之因,则颇耐人寻味,似与规则和创新有关,寓意着人们的追求取向,对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警示。

棋类游戏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中国象棋有32枚棋子,将有将法,兵有兵招,千古不变,围棋亦如是。这些棋类游戏的共同特点是,一局终了,重新开始,大家又回到同一个起点上来面对相同的棋盘,依循相同的规则行棋;水平差的,即使殚精竭虑,依然没有什么获胜的机会。与棋类相比较,牌类则有较多的创新。作为游戏的扑克和麻将,虽然也有固定的张数,但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玩法,变化多端,新规叠出。纵观当下社会大众娱乐的兴趣爱好变化,喜欢“棋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喜欢玩的是“牌类”。究其因,就在于牌类游戏中,一局终了可以重新洗牌,即使水平略逊一筹,只要拿到一手好牌,就可以有赢得胜利的机会。

娱乐远离“棋类”而亲近“牌类”这一变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在人们希望拥有更多机会、渴望更多自主权力的当下,教育究竟应该为未来做怎样的准备?我们应如何在规则与变化中保持平衡?我们将如何回应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能力的挖掘、创新活动的呼唤?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学力

在强调对基本社会规则遵守的前提下,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创新有两层涵义,一层是为整个社会、文化带来有价值的变革;另一层是对个人而言,是指给个人带来的新经验。通俗地说,凡是解决前人未能弄清的问题,改变前人已认定的东西,提出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的办法就是一种创新。而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创造新知,改变已知的进程与结果也是一种创新。不管是哪个层面上的创新意义,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学校教育在传承先人智慧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季羡林先生曾说:“一个文化,不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得多么辉煌灿烂,如果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又没有外来的新成分注入,结果必然会销声匿迹。”当下的基础教育中,因为受制于未来应试的考量,基础性学力的培养着力过多,也过猛,而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关注不够。学生每天都要做题,而学习中的问题,大致都是提供一定的情景(条件),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来获得结论,即情景(条件)一方法一结论。在我看来,方法的来源与应用,即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远比方法本身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情景一方法”环节。课堂应该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现实的课堂里,得出方法的过程总是相对简单生硬,而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变式训练”上。把已知的方法“炒熟”固然重要,但会占据大量时间,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会增强学生的依赖性,会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波利亚认为:“贯穿在任何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合情推理。”只有从“已知条件”和“问题情境”的分析,到得出方法的思维过程,体现出一种相对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学生才不会感到突然和害怕。一味的方法操练,与大棚蔬菜、45天的速成鸡没有什么两样,反映出人们的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我们永远只能等着别人发现公式,掌握核心技术,而我们只是运用公式,培养“操作工人”,生产“贴牌产品”。

教育更应遵道而行

敢于打破既定的规则、善于展现灵活的变通,这固然有利于个人的创造和发挥,但也为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

在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教育者更要明白不是所有的规则都可以打破的,不是所有的规则都适合创新。社会基本规则是人类的共识,是维系人类有序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相互诚信的前提。这些规则不但不可以打破,而且应该加强遵守的力度,如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对既有契约的遵守等。不能因为在既定规则内比不过别人,就寄希望于游戏规则的改变,而是要积极地通过努力创造条件。

教育的道理都是古老的大道理。孔子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末期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倡导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当时,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而孔子开办私学,广招学徒。所招收的学生中,既有像子贡这样的贵族子弟,也有像颜回这样交不起学费的寒门之子,充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大众性和教育对象的普适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内涵十分丰富,这是千百年来经过岁月的淘洗后沉淀下来的教育准则,倘若我们能够依循于此,就不会有太多的“齐步走”,就不会有太多的童心提前“硬化”。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有的擅长形象,有的擅长动手……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偏重于逻辑,总是把孩子依照逻辑能力来分成三六九等,总是重科学轻人文,总是醉心于对学生时空的占领,一味放纵提升分数的才能,而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培养。

每个人的成长发展足迹是不同的,但人的成长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应遵道而行。我以为,教育的“道”就是两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如果规律是求真的结果,价值是向善的追求,那么教育就应该是求真、向善、尚美的事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长期的贫穷,人们总是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只顾“术”的变换创新,缺乏“道”的坚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品位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收窄,只有现实的取向,没有终极的关怀;就学校而言,所有的竞赛、保送、加分、自主招生,都会演变成学校的沽名钓誉,家长的赌博,甚至演变成权力的附庸。作为教育人,在这浮躁的社会现实里,应该有所坚守。在规则面前要保持一份敬畏,在机遇面前要保留一份淡定。

规则和创新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的。从规则来看创新,创新就是继承必须继承的规则,打破可以打破的规则,完善能够完善的规则,从而实现在规则中寻找突破,突破后创造新的规则。故,创新有道,乃规则之化!对尚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渴求卓越是创新的动力,持之以恒的行动更是创新的保证!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应该在规则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些农村园我们看到,无论小班、中班、大班,区域里都有着几乎相同的材料,有时甚至会在小班的科学区里也看到观察记录本,这种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提供难以有效地支持幼儿活动。

2.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难以确保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

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对策分析

1.教师对区域活动要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体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在充满愉悦和自信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其中“目标性”、“主动性”是区域活动的主要原则,“自主、专注、愉悦、探究”是开展区域活动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对区域活动有了足够的认识,对区域活动的原则、要求有了清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和设计区域活动,以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应组织教师进行区域活动的专题培训和学习,开展相应的专题研讨,以澄清和提高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2.加强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整合性。目的性、计划性和整合性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它要求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应综合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也要结合近期教育目标与计划,结合新近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和最近幼儿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安排及要求,制定区域活动的计划,确定目标,创设环境,针对各个区域具体的活动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中还应注意整合性,即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中渗透集体教学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其他教育活动的要求与目标,在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创设中让幼儿园一日活动体现一个整体性、一致性,使其更好地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延伸,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明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是区域活动的核心,它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至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活动的效果。因此,各幼儿园要重视通过园本教研,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区域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指导技能,如观察、分析、处理信息、组织协调能力等。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区域活动探索的同时,经常性,认真细致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并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策略,做孩子活动的真正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不断为幼儿提供更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通过适时适度的指导,促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以实现。因此教师除汲取相应的教育理论外,还应在实践上让自己逐步适应从集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到区域活动的组织指导的转变。

4.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充分体现丰富性、层次性、互动性。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材料,能够既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也适合不同兴趣受好的幼儿,能很好地促进各年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除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更好地与环境和材料互动。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和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各个年龄段、不同水平幼儿的的不同需要,提供的材料也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有利于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探究,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的典型代表,能够丰富幼儿想象力,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及与同伴友好相处等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开展活动,那么区域活动就只能流于形式,其优越的教育功能也就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必须正确认识区域活动,有效指导区域活动,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打开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之门,以求通过这种寓学于乐、寓教于玩的形式,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发展。”可见,关注幼儿自主学习、注重幼儿学习的差异是幼儿园活动的核心所在。区域活动需要不断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小组的、个别化的学习,在幼儿园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设置,彰显活动目标

在创设游戏区域时,我们根据主题的目标和内容,不但要考虑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区域活动,而且要考虑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找到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操作材料,自主选择区域活动。

在大班“我们爱祖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民族馆”、“京韵大舞台”、“中国茶”等活动区域。以“中国茶”活动区域为例。在“中国茶”区域里,幼儿从茶的发展、茶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元茶文化等方面,运用唱唱、说说、画画等方式,快乐自然地走进“茶的世界”。在环境创设上,收集茶叶的生长过程、制茶的过程、茶具的种类、茶道表演等图片进行布置;在活动区域里,设置了“茶叶店”、“茶叶加工厂”、“茶具制作吧”、“茶吧”等区域。在“茶叶店”里,幼儿了解各种茶叶的作用,挑选茶叶,学习购物并能用简单的钱币兑换;在“茶叶加工厂”,幼儿了解茶的制作过程,学会制茶(筛茶一炒茶一搓茶一烘干一包装);在“茶具制作吧”,幼儿学习制作茶壶,能表现出茶壶的基本特征,学习把壶身、壶盖、壶嘴、壶底和壶把进行艺术的拼接,并在成品的茶壶上用牙签进行花纹的装饰……通过这些区域的设置和活动,幼儿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了多个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感受到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萌发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制定规则,建立良好秩序

建立合理的、必要的规则是孩子能自律地开展各项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以往在区域活动时,总会看到孩子一窝蜂地往自己感兴趣或新增设的区域挤,出现争抢现象。为此,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怎样解决拥挤、争抢现象?小朋友讨论,在各个区域做插卡区,规定每个区域的人数。插卡区做好了、小朋友又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名卡,做出的名卡五花八门,有的贴上自己的照片,有的画自画像,有的做图形标记,有的标上数字,有的贴上图案……我们还在每个区域的入口处做出可插名卡的插口,如,“小医院”的“诊断室”做两个插口,表示这里可以容纳2人。规则制定好以后,幼儿游戏时争抢、拥挤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这就是规则带来的便利。

除此,我们还在各个区域的材料上做好相应的使用标记,便于幼儿取放。在“小医院”游戏中,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看病流程张贴在墙上,如,导医问诊一挂号一看病一划价一取药等。所有的游戏材料按要求分类,如药品、医生用品、护士用品呈放在架子上,并且在相应的位置贴上标记,这样孩子游戏结束整理材料时,很快就放得整整齐齐。

丰富材料,促进个性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开辟新的活动区,投放新的游戏材料。

投放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样的区域“娃娃家”,在大、中、小班可以呈现不同的材料,小班注重生活类的,如小床、桌子、椅子、玩具、锅、勺子、碗等,角色较单一,一般只有爸爸、妈妈、宝宝三人。中大班则可以添加家庭成员、家庭不同成员的衣物、房间的设施等,通过增加物品来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丰富游戏情节。另外,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投放材料要照顾到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投放的材料力求多样化。材料的多样化主要是指材料完成目标的形式、材料的功能、材料的品种要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针对小班“爸爸的领带”活动,教师在区域中提供水粉颜料、油画棒、水彩笔、贴纸、印章、领带形状的卡纸、旧报纸等材料,幼儿可按自己的能力选择材料制作,装饰的领带各种各样,有粘贴、有绘画、有印章、有印染……

适时指导,支持幼儿探索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一种隐形指导,活动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幼儿活动遇到困难时又要适时地帮助和支持。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过程,尊重幼儿的不同尝试及创作成果。如在“科学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手电筒、玩具、娃娃、皮球、图书等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教师在活动中组织幼儿讨论:“你看到的影子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光和影子在一起吗?你有什么发现?”“影子有颜色吗?”“影子会变吗?”带着疑问,幼儿用材料验证。在整个探索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提供帮助。只有当幼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能给予一定的支持,这就要求老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盘活资源,架起共育桥梁

家长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的参与可以和教师优势互补,开阔幼儿眼界,拓展幼儿的学习途径。我们在设置游戏区域时,对班级家长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协助教师创设区域。如设置“美美发屋”区域时,我们联系做美发的家长,组织幼儿参观美发屋,请家长讲解各个角色的职责,并请家长帮助设置区域,在活动初期还邀请家长参与游戏指导等。为了让家

长了解并支持我们的活动,我们还将游戏区域向家长开放,如在新年活动中,幼儿带领家长进入区域包饺子、搓元宵、做鞭炮、猜灯谜等。与家长一同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增进了家园沟通,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念在逐步转变,育儿方法逐步科学。

完善幼儿园活动课程,让幼儿在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中大胆操作、探索,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潜力,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我家的故事


设计意图:

《朱家故事》的学习对幼儿的触动很大,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表现和家里最辛苦的人……为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鼓励他们把家人相互关爱的故事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目标:

1.回忆家人相互关爱的故事,体验家庭的温暖。

2.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我家的故事”,体验自制图画书的乐趣。

材料:

16K铅画纸、黑色卡纸、记号笔、蜡笔、胶棒、贴纸等。

玩法:

1.幼儿把“我家的故事”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2.幼儿把“我家的故事”的作品粘贴在黑色卡纸上并进行装饰。

3.教师为幼儿的作品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

4.教师指导幼儿制作封面和封底、打洞、穿绳、打结、标注页码等,最后装订成一本《果果家的故事》(也可用其他书名),投放到语言区。

观察与指导:

1.观察幼儿有否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想要表现的内容。

2.观察幼儿能否用绘画的形式表现1~2个情节。

3.观察幼儿能否在粘贴“我家的故事”作品之后进行合理添画和装饰。

浅议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


浅议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

摘要:我园在区域游戏活动的创设、指导中,从幼儿出发,强调自主快乐地学习,通过与活动区域中环境、材料的互动,加强教师的个别指导,从而达到实实在在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首先从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其次投放丰富开放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再者加强教师的个别指导,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 环境 材料 教师

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与集体教育活动相比,区域游戏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适宜性,开展主动性学习。”现在,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幼儿园教学、游戏的各个方面,那么,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快乐地学习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园从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出发,强调让幼儿自主快乐地学习,通过与活动区域中环境、教师、同伴的互动,从而达到实实在在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从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园在创设区域环境时首先从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出发,整体考虑后各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开放式与间隔式相结合,并充分利用阳台、楼梯拐角等空间增加幼儿活动区域的场所。由于我园午睡室采用活动室阁楼的形式,因此给幼儿的活动区域留出了相对充足的空间。

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为其创设了角色区、探索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和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利用墙面,让墙饰成为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要以幼儿参与为主,充分调动积极性,让他们与环境产生互动。例如:在“我喜欢的动物”主题活动中,老师将主墙面设计成了春游时参观动物园的背景,由幼儿绘画自己喜爱的动物以及和父母一起收集的动物邮票而成。我们将运动区域设置在走廊外,在地面画上了各种图形和格子、字母、数字等,贴上写有数字的小花,孩子们可进行跳跃运动。各班利用橱柜、桌面及窗台、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既能使活动不受干扰,又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如在“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隔断,把教室创设成一个个类似居住的小区环境,其中有开放的面包房,也有较封闭的儿童医院等,让幼儿的活动既能独立开展又能相互联系。教室上空吊挂了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如:“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屋顶挂了多根柳条,将孩子们和家长自制的迎春花和树叶吊挂起来。小小的自然角里,盛开的旱水仙、仙客来,嫩绿的绿萝、山芋苗,再加上灵活的小鱼、小虾,共同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探索区里,天平、量杯、地球仪、放大镜等都成了幼儿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操作器材,孩子们一次次的探索、操作,不断地激发了更多的智慧火花。

二、投放丰富开放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活动自然是离不开操作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游戏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丰富开放的材料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孩子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贝壳、树叶、空瓶、纸盒等废旧材料,投放到操作区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变化莫测,转眼间会被制作成娃娃、汽车、蝴蝶、螃蟹等他们所喜爱的玩具,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孩子,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孩子,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孩子刚升入中班以后,为了有助于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和促进小肌肉的发育,我们设置了“练习使用筷子”的内容,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分成①夹海绵蔬菜②夹芸豆③夹黄豆三个不同层次,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筐上贴上一颗五角星,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五角星。这样既能改变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又能使教师对哪个孩子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因此,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调整、补充。如在大班幼儿“苏州园林真好看”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刚开始对在美工区中模仿画漏窗很感兴趣,可是画了几次后就觉得没劲了。于是老师就提供了彩泥让幼儿做花窗,之后又在美工区里添加了一些剪好的卷纸芯和鞋盒,请幼儿进行拼搭塑形,虽然一开始孩子有些不知所措,但是经过多次的摆弄、尝试,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灵感,“啊,这个像瓦片……” “看,我搭了一个太阳的漏窗!”“看我的,我搭的是花型漏窗!” ……美工区的孩子又兴奋起来。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我们经过和幼儿的讨论,又试着在美工区里增加了一些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积木;金属的、木制的操作材料、胶粒、插片等,还把一些废旧材料也用于了我们的美工区活动。并鼓励幼儿进行多种加工和操作,增加材料使用时的开放性,让幼儿充分利用多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把这些原材料变成需要建构的具体事物,这样既充实了游戏的内容,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加强教师的个别指导,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要实现幼儿真正的自主性学习与创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计划与支持,在幼儿制定了自己的“工作计划”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扮演好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尽可能多的为孩子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幼儿不断探索。

首先,首先教师要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等等。了解了这些之后,不是急于介入指导,而是以间接指导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通过材料替换、假设问题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去探索发现。例如:在搭建亭子的活动时,孩子们有的说:“老师,我们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做亭子的柱子。”有的说:“老师,这个顶怎么装上去呢?”面对幼儿的困难,我们引导孩子们去材料箱找材料,自己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在孩子们的多次尝试后,一座由魔法玉米搭建的屋顶、卡纸卷在吸管外做成柱子的亭子完成了。刚开始时,孩子们想用吸管做柱子,但是发现吸管太细,这时老师适时递上的卡纸给了孩子们启发,帮助他们更好、更满意地完成了柱子的制作。又如:在中班智力区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由此可见,教师的适时介入不仅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更是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对幼儿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拋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从而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我们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孩子们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他们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陆续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后,再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以鼓励、开放的评价,来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个别的过程评价中,我们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能力强的孩子,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要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作品,老师等着你的新作品哦!”,使其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表现。而对一些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孩子,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在集体评价中,我们除了让孩子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孩子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内容可以是孩子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等等),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孩子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

区域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化学习和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只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那么个体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让孩子们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以上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彼此相互相接,相辅相成,幼儿的个体活动与集体互动变得越来越有意义,我们将继续地努力学习、回眸、反思、探索,以不断的提高我园教师独立驾驭区域活动的能力,使区域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自主


很多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既然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应该有过多规则的限制,应该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然而,通过多年实践观察,我们发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保证,不仅不会限制幼儿的自由,还有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发展的作用。那么,在区域活动中究竟应该制订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又是怎样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的呢?

一、合理的进区规则,可引导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具有自主选择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区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幼儿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并学会选择。

1.活动前的自主选择

刚入园的幼儿对活动区环境和材料都不熟悉,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也不知道可以选择些什么玩一玩,往往会干等教师把活动材料放到他们面前。而不少教师也生怕让孩子自主选择了就会发生争抢现象,因而多采取发放游戏材料或指定幼儿进区活动的方式,替幼儿作出选择。幼儿由此常常处于被动等待状态,久而久之可能对活动失去主动性。因此,教师可设立进区规则,以引导幼儿学习按意愿选择活动,进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在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你想玩什么?"如果幼儿说不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项引导幼儿选择:"你想玩这个还是想玩那个?"教师要耐心询问,不断引导。渐渐地,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玩什么、喜欢玩什么,从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对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不断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建立选区规则。如,采用插牌式选区法,即教师和幼儿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共同设计相应的图表,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各区域的分布及人数限制,从而通过插牌的方式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插牌选择的过程可让幼儿逐渐明白选区规则,增强自主选择意识。

到了大班,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规划。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制订选区计划表,即确定什么时间参与什么活动,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规划自己的活动。通过计划表幼儿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活动安排,他们会在斟酌自己先前参与过的区域活动的基础上,考虑今天可以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或计划明天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通过自主制订计划表,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习统筹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仅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可有意识地参与自己不太擅长或从未尝试过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活动中的再次选择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会较快地完成特定的探究或操作活动,由此,他们会产生再次选择的要求。我们发现,假如不允许幼儿再次选择其他区域的活动,有的幼儿在后面的时间里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事实上,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在完成一项活动任务后还要求他们专注于当前的活动是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有教师可能会担心允许幼儿再次选择会影响幼儿的专注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并不会因为教师允许他们再次选择而出现不专注于当前活动的现象,只要活动内容是符合幼儿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喜欢的,他们自然会被吸引,从而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

允许幼儿对区域活动作出再次选择,是为了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学习。但幼儿在二次选择时也应遵守规则。例如,幼儿完成了他们当天首选的活动后,教师可以询问幼儿"还想到哪个区域玩",并帮助幼儿明确"找空"的规则,即引导幼儿观察各区域正在参与活动的人数,判断有无空位,能否进入某区域参与活动。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选择未尝试过的活动。这些规则的制定,既可有效解决幼儿选区太集中易发生纠纷的问题,又可促使幼儿选择不同区域进行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广泛的活动兴趣。

教师可通过师幼合作将规则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如,区域活动人数控制的规则既可以在各区域标志牌上明确加以显示,也可以通过各区域插牌数量、椅子数量等给予暗示,引导幼儿观察并判断自己能否进入某区域进行活动。这样的反复引导有助于幼儿有序、自主地参与区域活动。

二、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可为幼儿提供自我管理机会

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是幼儿顺利开展自主活动的保证。幼儿需要明确,活动中的材料需要自己取放。只有前一位活动者做到有序取放,才能满足后一位活动者自主选择的需要。同时,幼儿自主取放材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管理。

1.利用相应的收放标志

如果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取放标志,即使是小班幼儿也能做到自主取放材料。一般来说,小班时,教师可以用实物照片做标志,以引导幼儿建立将材料按标志对应摆放的规则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产生分类的意识,此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材料按类摆放,以引导幼儿关注材料摆放的规律,并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做分类的标记。这样,幼儿就有可能在活动开始时自主选用材料,在活动结束后再将材料按对应标记放回原处,从而建立起自己用过的材料自己整理的意识。

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数序经验,此时的标志也可以更抽象化了。可用数字做标志引导幼儿建立分层取放材料的意识。例如,在语言区,教师可在每本书的封面上贴上数字标志,放在第一排第一本的标上1-1,第二本标上1-2,第二排第一本标上2-1,以此类推。幼儿在取放图书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字符号的意义。数字标志既可帮助幼儿明确图书的取放位置,也可帮助幼儿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从而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

随着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材料也会不断增加,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将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到了真正需要时就出现找不到或缺少必要材料的现象。因此,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有利于引导幼儿学习有序收放,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自主管水平。

首先,对于玩法固定的高结构材料可按套收放。如,用盒子、托盘等收纳器具将玩法相对固定的一整套材料集中起来摆放。集中收纳不仅便于幼儿取放,也可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自主管理这些学习材料。如,小班数学区常会开展"套指环"活动,其中的材料既有手掌模型,又有各式指环模型,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个大托盘里,幼儿如果选择这项活动,可整体取走这些材料到合适的空间去操作,玩好后再将材料全部收到托盘中一起送回。又如,中班科学区"玩磁铁"活动会用到磁铁、回形针、牙签等各种材料,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组分类收纳盒中,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分类探究不同的材料能否被磁铁吸引,而且有效避免了操作材料的丢失或与其他活动材料的混淆。

其次,对于玩法开放的低结构材料可分类收放。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玩法,幼儿可根据活动需要自主选用,如废旧纸盒、瓶罐等既可用于科学区玩垒高游戏,又可用于建构区搭建活动,还可用于美术区创意制作活动等。对于这类材料,教师只需提供大型筐子或纸盒,将其分类摆放在固定位置即可,幼儿在有需要时可自行拿取,不再需要时要将多余材料放回原处。

最后,对于工具类材料可根据不同的特点或使用要求,采用相应的收纳方法,以方便幼儿随时取用和自我管理。如,可以将美术区活动所需的颜料几个一组嵌入废旧纸盒中,幼儿用时可以整盒取走。又如,幼儿在美术区玩颜料时需要穿的护衣,我们会要求大年龄幼儿脱下后自己叠好放到指定位置,要求小年龄幼儿自己将护衣放进用废旧抽纸盒制作的收纳盒中,待穿时再取出,这种简便易行的取放方式让小年龄幼儿也有了参与管理活动材料的机会。

3.重视未完成作品的收集整理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学习速度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所以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还没有完成任务,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他们收集整理未完成的作品,而是随意处置,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影响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完成的还是未完成的作品,都是幼儿学习的成果,引导幼儿学会保存好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了专用于呈现幼儿活动成果的区域,将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作品加以分类摆放,从而帮助幼儿明确可以另外安排时间或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对自己已完成的作品不断加以完善。幼儿在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计划性以及反思能力和任务意识。

三、适宜的操作规则,可确保幼儿有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学习主体,但他们又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展活动的。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学习,不同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制订适宜的区域活动操作规则,有利于兼顾幼儿个人与群体的活动需要,实现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1.常规性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又是幼儿同伴间的共同活动。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就需要制订一些共同活动的规则,以保障幼儿的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各区域的活动空间有限,因此,要帮助幼儿建立空间共享意识。如,各自在一张桌子上操作不同的材料,在一片空地上玩不同的游戏等。区域活动材料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材料的数量总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材料共享的意识。小年龄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等待,即知道别人在玩了我就得等一等,别人玩好了我才能去玩。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共享活动材料。此外,有些活动是需要幼儿独立思考、集中注意、耐心操作的,因此我们还应帮助幼儿建立互不干扰的规则意识。如,在活动中要轻声交流,别人在专注活动时不要去打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操作规则不应由教师单方面提出,而应根据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针对幼儿在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形成。如,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ipad后,从如何既满足大家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的愿望,又确保健康的角度,与幼儿讨论每人每天可以玩几次,每次可以玩几分钟,如何控制时长等问题,让幼儿参与规则制订。同时,我们还让幼儿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表征规则并呈现在区域环境中,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明确和遵守这些规则。

2.与各区域活动特点相适应的规则

各区域的活动有着各自的特点,制订与各区域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有序活动,也可为幼儿获取相关领域关键经验提供支架。

如,在音乐区,幼儿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活动,如果只强调满足个体的需要,每个人都自由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那么,音乐区就会成为相互干扰的噪音场。因此,我们建立了音乐区的活动规则。同一时间在音乐区活动的几名幼儿首先要共同商量活动内容,是选择唱歌、跳舞,还是开展打击乐活动,然后决定选择哪些音乐作品以及它们的播放顺序等,并确定一名幼儿播放音频或视频。如果有幼儿对某一项活动不感兴趣可以选择暂时旁观。语言区的故事表演活动也可制订类似的规则。在经过讨论后,幼儿还制订了活动的基本流程,如首先协商确定剧目、分配角色、选择道具,然后再表演。

又如,在科学区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从活动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需要出发,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后形成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的规则。

再如,生活区的食品制作活动需要提前准备食材,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提前报名"的规则,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食物制作不免会用到电器设备,卫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操作前洗手""安全操作电器"等相关规则。

3.体现活动过程或结果开放性的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材料是开放性的、低结构的,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发挥创造性。例如,多米诺骨牌,幼儿可以拿来进行垒高活动,也可以用于砌墙活动甚至其他更富创意的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用一种材料开展活动,也可以将几种材料组合起来开展活动。对这类活动,我们只强调材料取放的规则,不作玩法上的限制,以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此外,也有一些活动需要幼儿通过探究获得一定的结果,但探究的过程是自由开放的。如,美术区"制作六面灯笼"的活动,教师只提供了成品范例,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带作出六面灯笼,但对于幼儿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不作规定,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又女口,科学区"迪宝乐"电子积木拼装游戏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按照图纸进行拼装。提出"按图纸拼装"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幼儿的自由,而是出于发展幼儿自主阅读图纸、理解图示能力的考虑。这里的自主学习体现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根据图纸找到相应的材料,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如何将图纸上的电路表现出来等。虽然一定的规则对幼儿的学习作出了某些限制,但是幼儿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这一规则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明确学习任务,聚焦探究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幼儿的自主学习并不矛盾。在长期的区域活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有序、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制订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幼儿的自主性,而是为了保证每个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活动。要帮助幼儿真正形成认识、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长期坚持,师幼共同建构、完善区域活动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喜欢《主题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与功能》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区域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与规则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区域活动一般采用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幼儿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不论是主题的确定、玩具的选择、玩 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
    2019-12-16 阅读全文
  • 试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的策略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科学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问题和需要,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对幼儿活动的解读和介人。本文结合实例分析...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冯晓霞教授引进活动区课程后,区域活动在幼儿园得到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区域活动通过提供与幼儿发展相关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与之互动,满足了“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区域游戏:规则与创新 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大小城镇,“棋牌室”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所谓的“棋牌室”中,没有“棋”只有“牌”。究其生发之因,则颇耐人寻味,似与规则和创新有关,寓意着人们的追求取向,对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
    2019-12-16 阅读全文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区域活动一般采用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幼儿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不论是主题的确定、玩具的选择、玩 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

2019-12-16 阅读全文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

2019-12-16 阅读全文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科学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问题和需要,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对幼儿活动的解读和介人。本文结合实例分析...

2019-12-16 阅读全文

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冯晓霞教授引进活动区课程后,区域活动在幼儿园得到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区域活动通过提供与幼儿发展相关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与之互动,满足了“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

2019-12-16 阅读全文

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大小城镇,“棋牌室”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所谓的“棋牌室”中,没有“棋”只有“牌”。究其生发之因,则颇耐人寻味,似与规则和创新有关,寓意着人们的追求取向,对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