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与学习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游戏与学习。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游戏教学的多样性和游戏环境的改善。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幼儿园游戏是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从事这样一份有趣的工作。每天,我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游戏。游戏总是能让我忘掉年龄,和他们一起欢笑。有时,我只是举起了双手,假装是狼或者熊的爪子,他们就能欢快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四散奔跑、开心大笑。每当我想结束游戏的时候,他们就用自己的方式将我一遍遍地拉回到游戏中……

孩子的心声

成年人总是很好奇,为什么儿童每天都在游戏,却从不会厌倦?前段时间,我们在孩子中做了一项调查。

Q:“你们为什么喜欢游戏?”

A:“游戏可以帮我忘记一些可怕的事情。”

“游戏可以帮我超过以前的自己。”

“游戏可以让我发现,自己有很多朋友。”

Q:“游戏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A:“我玩游戏的时候很快乐,是那种比高兴还要快乐的快乐。”

“游戏的时候我就像小鸟一样,马上就要飞起来了。”

“玩游戏的时候,我就像是吃了一颗糖果,好甜呀!”

Q:“如果不让你们玩游戏,你会怎么样?”

A:“我会生气,就像一个大气球马上就要爆炸了。”

“我会很生气,有种想要发火的感觉。”

“我会拿一个警报器,不让我玩游戏,我就报警。”

“没有游戏陪着我,会觉得很孤单。”

“如果不让我们玩游戏,哪儿还有什么乐趣呀!”

……

看来,游戏对儿童确实具有特殊的意义。

成年人很难理解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一个婴儿期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躲猫猫”为例。“现在你能看到我——现在看不到我——我又回来了”,它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结和断裂、存在与缺失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个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和家人之间建立起联结感,还能戏剧性地玩出亲密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需要认真寻味才能建立起的一个认识。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其探索与学习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因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大人而言,游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大人都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孩子和大人即使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也很像是来自两个不同星球的人,大家都觉得对方热衷的事情很奇怪。大人想,孩子们怎么可以玩一天游戏而不厌烦呢?孩子们想,大人们怎么能整个晚上都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聊天、看书、玩手机呢?

游戏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总有人问我,如果儿童不游戏,对他们会有什么影响?应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儿童发展阶段,游戏就是他们以梦想的方式,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探索,实现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游戏,儿童就无法用他们的方式完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建构起自己对世界及对自己的准确认识。即使他们在后来的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那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体验相联结。

儿童在游戏中的探索才是高质量的学习

我和老师们记录了幼儿园孩子的一些游戏片段,也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游戏的作用。

摸“月亮”

幼儿园的树上挂了一个好玩的“月亮”,小班的孩子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了,他们都想去摸摸。可是“月亮”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呢?几个“急性子”开始跃跃欲试,伸出手臂使劲儿地往上跳,还是够不着! 羊羊小朋友看到了操场一旁的大轮胎,高兴地喊“我有办法了!”于是,她欢快地跑过去,用力扶起了平放在地上的一个轮胎,大喊:“你们快来帮帮我,咱们把轮胎抬到月亮下面,踩在上面就能够到啦!”呼啦啦,好几个孩子响应羊羊的号召,一起齐心合力运起了轮胎。

轮胎好大、好重啊,这么多人一起抬,还是很费劲儿。怎么办呢?这时,有个小朋友试着把轮胎竖了起来,慢慢地朝前滚,越滚越快,哈哈……原来轮胎的秘密在这里!在老师的帮助下,轮胎越堆越高,好像已经能站在上面摸“月亮”了。可是他们还是爬不上去,怎么办?点点想了个好主意:“我们在它旁边搭一个楼梯吧!”说办就办,孩子们又滚来好多轮胎放在旁边当“楼梯”,在老师的搀扶下,孩子们终于如愿以偿地摸到了“月亮”,他们开心极了!

开“火车”的石头。天气不好的时候,孩子们会在教室里游戏。石头把小椅子当成火车的车厢,自己一个人开了起来。好多孩子发现后,都跟随了进来,于是,班级里有两列火车在前进。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孩子们有点没意思了。这时候,石头说:“老师,你放一个开火车的音乐吧!”有了音乐的加入,孩子们的兴趣又被点燃了。紧接着石头又说:“上火车还需要检票,谁来当检票员?车厢里有推小车的售货员,总问大家要不要吃饭,要不要喝水,谁来当列车的售货员呢?”石头的好点子真多啊。之后,孩子们的游戏越来越丰富了。

你看,任何一样东西或工具,到了孩子手里都会以其他方式被创造性地使用。当儿童沉浸在游戏中的时候,他们用假想,将实物和情境进行改变,以符合游戏的需求,这种学习超越了此时、此地的限制,是人类学习中最宝贵的品质。

游戏是怎样帮助儿童完成学习的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想象中,儿童的意识拥有了自主性与主动性,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游戏中创造出只有自己和同伴才能明白的游戏语言与符号,之后,再将这些语言、符号不断丰富,吸收与内化,逐渐发展成为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为将来的学习与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源代码”。

游戏只要有一个想象的情境,就一定会有规则的存在。这种规则不是那些事前就被确定好的规则,而是从想象的情境中衍生出来的规则。比如,儿童将椅子当成“火车车厢”,使得游戏中还需要“检票员”“售货员”的生活经验变成了主动的设定。这种掌控能力对一个人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还发现,在游戏中,当儿童达成一个共同目标时,同伴间的合作行为也会成为这个游戏的规则之一。如,大家都想摸“月亮”,但一时没有好的办法。有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其他人便开始主动配合,来达成游戏。为了让游戏继续下去,孩子们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还要让自己的情绪与游戏合拍。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游戏就是儿童的生命状态。游戏既是儿童快乐的源泉,也是他们通过生活与学习获得自我成长的唯一通道。游戏是他们实现自我与外部世界、梦想与现实,了解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各种复杂关系的桥梁。

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都离不开游戏。那么,作为陪伴他们成长的成年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摘要: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激动人心的,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发展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爱玩、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这充分说明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一.游戏的作用(一)游戏提高儿童的探索力和观察力儿童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而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学习。人的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是与肢体手脚的灵活性相联系的。一个行动迟钝、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学习超群。

(二)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儿童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儿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运动能力,再根据已经提高的运动能力提高游戏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其运动能力。游戏还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1、游戏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来说,不能指望通过阅读图书、通过成人讲述就可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2、游戏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验、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儿童灵活的解决问题。儿童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加深他们的知识,并且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着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四)游戏培养了儿童良好个性1、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的让儿童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情绪。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通过游戏儿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游戏的过程儿童既可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更进一步有利于儿童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总之,游戏可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家长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儿童参加不同性质与主题的游戏项目,并且与儿童共同游戏,还孩子一个游戏的空间。

二.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霍尔的复演说--是古代人类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发泄体内过剩精力。

-彪勒的机能快乐说--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源于放松的需要。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o弗洛伊德的游戏补偿说-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o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是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提高认识和技能的方法。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决定了游戏方式。如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桑代克的学习行为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三)中国心理学家的观点o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o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对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游戏是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心理发展。

o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o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的活动,摆脱了成人的强制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园风格,这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游戏学校,让“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落地生根;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教师成为有智慧的实践者。带着这样的理想,我们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围绕幼儿关键经验的学习,推进“游戏与学习”的融合,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在研究过程中,园长始终关注一线、深入一线,先思先行,示范引领。教师则是研究的主体,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切磋以及与研究团队的互动、研磨,逐渐领悟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思想,获得专业成长。下面我们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具体的研究过程。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习大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O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O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O”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提炼出设计学习材料的四个要素,即能玩、好玩、会玩、乐玩。其中,“能玩”是指材料能蕴含该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能诱发幼儿玩中学、挑战幼儿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能让幼儿获得“过程不同、结果不同”的多种经验。“好玩”是指材料好玩有趣、具有安全性,操作简便、便于幼儿自由掌控,可反复使用、符合幼儿特点。“会玩”是指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索玩法、调整行为、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会依据游戏规则自行检验或判断活动结果,会运用一定的策略、智慧来获取成功。“乐玩”是指材料能激发幼儿持久地玩、表现出玩了还想玩的意愿,幼儿选择的频率高,乐意与玩伴互动、分享游戏成功的快乐和经验、教训。

上述案例只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小小片断。我们之所以持久地关注幼儿游戏,是希望幼儿能够快乐玩,有效学。正是这样的目标不断激励着我们为之努力。“我要把活动材料设计得更好玩、更有效。”“这个教学游戏还能不能设计得更好玩一点?”“今天的角色游戏分享交流是不是说到了关键经验,还有哪些经验可以提升?”“在这个月的‘快乐15分钟’活动中,幼儿真的乐了吗?能不能再乐一些呢?”诸如此类的反思渐渐成为教师的习惯。这种对于“快乐玩,有效学”常态化的追求,就是我们落实保教质量的关键。

实现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


随着幼儿园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主题学习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真正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我认为,幼儿在两种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游戏可以是一种无意学习的方式,而主题学习也可以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展开,两者应该“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一、追求学习活动中的“玩中学”

在主题学习活动中,我尝试着以游戏为切入口,充分利用游戏所具有的教育和玩乐两大功能,寓教于乐,创设相应情境,以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机会,使单一的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并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音乐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长大以后又会变成什么?当幼儿好奇地问教师这些问题时,教师应该用什么方式、开展什么活动帮助幼儿寻找答案呢?在小班主题活动“小花园”中,我尝试用音乐游戏作为有效载体,让幼儿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

所有幼儿先装扮成一群黑黑的有尾巴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寻找着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到底长什么样呢?”在聆听故事中幼儿渐渐地明白:“哦!原来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此时,小蝌蚪兴奋地都想变成青蛙。“咦!尾巴不见了,长出四条腿,变出了白肚皮,穿上了绿衣服。”就这样,听着音乐节奏,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大胆表现,运用美工技能装扮自己。不一会儿,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青蛙出现了。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小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也表达了小蝌蚪爱妈妈的情感。音乐元素和美工技能也自然地渗透在整个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情绪和音乐能力的综合发展。

配对游戏“找朋友”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受这种思维特点的影响,幼儿认识物体时需要通过自身对物体的直接感知以及自身的实际动作。在活动“找朋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老虎、豹子、斑马、奶牛这四种动物的皮毛背心,这些材料突显了四种动物不同的皮毛特征,幼儿选择并穿上皮毛背心后,对这四种动物的外形充满了好奇。

这时我们的配对游戏“找朋友”开始了。首先,幼儿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寻找和自己相同的朋友,还要根据花纹特征找到和自己相同的朋友;找到朋友后,老虎和豹子抱一抱,斑马和奶牛亲一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巩固了关于动物皮毛特征的认知经验,体验与同伴交朋友的快乐。虽然四种动物的皮毛特征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但幼儿投入的神情让我们感受到在游戏中学习给他们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同时又在游戏中生成更多的学习内容,因此,“玩中学”可以说是实现“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的好途径。

二、鼓励幼儿将学习经历融入游戏中

●由“挑食”引发的游戏

在进餐环节,教师经常会发现小班幼儿的挑食现象,很多幼儿不喜欢吃蔬菜,家长对此也伤透了脑筋。针对这个情况,我带着幼儿一起去逛了逛菜场,说说认认一些常见的蔬菜。“圆圆的番茄我喜欢,我爱吃番茄;长长的茄子我喜欢、绿绿的黄瓜我最爱。”在菜场里,幼儿七嘴八舌地说着,兴奋不已。

“她是谁呀?”文文好奇地问。聪聪说:“她是卖菜的阿姨呀。”“对呀,菜场阿姨又是怎样卖菜的呢?让我们来问问她吧。”所有幼儿抬着头瞪大眼睛仔细地观察着卖菜阿姨的工作过程。就这样,幼儿逛了一圈菜场后,积累了很多有关菜场的经验,也体验到了“卖菜”是怎么一回事。

当所有幼儿还热衷于蔬菜这个话题,回味着逛菜场的情景时,我就趁着这个火候,和幼儿一起开展了角色游戏“菜场”。他们卖菜、分菜,还不停地叫卖着:“红红的番茄谁喜欢?长长的茄子谁要买?”渐渐地,幼儿对蔬菜有了好感,喜欢上了这些“蔬菜宝宝”,挑食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经历与游戏实现了有效融合,我们也见证了幼儿对蔬菜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转变过程,同时,幼儿在学习与游戏中也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养成了较好的进餐习惯。

将主题学习中的探索兴趣延伸至游戏中

中班幼儿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充分感受到家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后,开始对房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了一些房子奇特的造型后,他们开始画房子、用积木搭房子,想象着一幢幢属于自己的房子。于是,我便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造房子。大家大胆想象,尽情发挥,许多“别墅”“庭院”映入眼帘,幼儿和家长都沉浸在自己的“设计”中。

有一天,浩浩对我说:“老师,我们来卖房子吧。”“怎么卖呢?”“要向别人介绍房子,还要给房子标上价格,就能卖出去了……”于是,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又多了“售楼中心”这一由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

主题学习与游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主题学习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都会积极忘我地投入其中;当“学”的过程变为“玩”的过程时,幼儿的“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专家点评:

游戏和学习

游戏和学习,在现实中似乎是相冲突的两件事。因此,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简单地划清游戏和学习的界限,使两者并列,相对独立,呈现“教归教,玩归玩”的态势。然而,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体会到,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过程中,用一种支持游戏进程的手段充分鼓励幼儿参与到与课程相应、与幼儿需要相符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玩”的乐趣,让教师清楚自己要“教”什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游戏中走进“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幼儿不断发展的游戏过程,也看到教师不断回应幼儿的创意,并能对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而《实现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如何运用教学游戏推进幼儿的发展,教师从中也发现了游戏可以巩固幼儿的学习经验,成为幼儿反复操练的过程……

如何达到游戏与学习相融合的境界,我认为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种专业能力:

第一,能共享幼儿游戏,乐意“当真”参与到游戏中,不刻意制订每天的游戏目标,充分享受幼儿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

第二,善于准确地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在判断幼儿原有经验的同时,又对幼儿发展的“大纲”以及各种主题学习的关键经验烂熟于胸,能游刃有余地分析出幼儿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三,运用多种方法睿智地推进幼儿游戏,或提供帮助,或组织讨论,或传授经验等。

第四,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中不一定有游戏,游戏中一定有学习”,真正在游戏与教学中建构动态联系,让游戏成为幼儿发展、学习的重要方式。

最后,我们倡导教师适时适度地落实回应教育。事实上,避免游戏中“该放手时却牢牢把握”而“该出手时却错失良机”的窘态是很多教师的愿望。可如何规避呢?很简单,当幼儿能玩、会玩时,就给予充分的认同与宽容;当幼儿缺乏道具时,提供材料支持与物质保障;当游戏主题陷入低迷、出现混乱甚至错误的经验时,不妨引发一些新情节或和幼儿一起“化解困惑”;而当幼儿缺乏经验时,则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其实,回应的时机与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作为游戏中的玩伴,提供一些适宜的回应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徐则民)

“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专题综述


“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小学、中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在本届年会的“幼儿游戏与学习”专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华爱华在开场时就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围绕着“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华爱华教授与静安区南西幼儿园园长洪晓琴、副园长徐则民共同组织大家展开了研讨。

游戏材料蕴涵学习理念

◆游戏材料的选择

在幼儿游戏中,“玩什么”是关键,游戏材料的选择背后既蕴涵着学习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研讨中,大家达成以下共识:首先,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的阶段发展目标,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游戏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再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

◆游戏材料的设计

幼儿园的很多游戏材料并非拿来就可以用,教师还需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个性化、循序渐进地设计游戏材料。对此,南西幼儿园的两位教师分享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陈嵘老师在为大班幼儿设计“5的组成”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从最初“简单、重复的操作”,到“让游戏变得有趣”,再到“围绕相同的游戏目标,设计百玩不厌的材料”,最终让简单的游戏充满无限魅力,激发了幼儿的玩智;茅丽文老师与幼儿共同努力,将班级一角的“小商店”改造成“自动售货机”,用废旧的塑料瓶、零食罐充当商品,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商品的数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发展设计了钱币,推进了幼儿游戏的不断深化。

徐则民老师认为,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分析幼儿对游戏材料的理解,并通过适时调整使游戏材料更加有效。同时,教师对游戏材料的合理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复设计的压力。

游戏主题蕴涵学习目标

教师设计的游戏主题应该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又要融入阶段学习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徐汇区乌南幼儿园的陈怡老师通过主题的延伸和拓展,让幼儿在玩游戏棋的过程中轻松地巩固原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杨浦区向阳幼儿园的丁彦人老师为幼儿设计了诸多关于“水”的游戏主题,如适合小班幼儿的“抓水”、适合中班幼儿的“小水滴旅行记”、适合大班幼儿的“水的科学探索”等。教师将同一种游戏材料贯穿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幼儿的主题活动中,既有连贯性,又富有挑战。

小游戏中有大智慧,南西幼儿园的茅丽文老师通过区角游戏中的“自动售货机”,带给幼儿无穷的快乐和持续的教育价值:幼儿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常用设施并了解其用途;初步形成数与物对应的经验,并在多次的买卖游戏中提高目测数群、比对数量的能力;知道可以按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看似简单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徐则民老师指出,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蕴涵着教师不同层次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改变规则、调整或者创设新的主题。华爱华教授同时指出,游戏的可玩性越强,就越受幼儿欢迎,游戏主题是随着幼儿的发展动态可变的,变化的出发点源于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过程后的思考。

游戏指导蕴涵学习策略

游戏中的学习使幼儿变得智慧,同时,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浦东新区东蕾幼儿园的戚映敏老师面对游戏中幼儿的不同表现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寻求新的策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南西幼儿园的凌文佳老师则通过组织和开展集体游戏,从目标、游戏环节、参与方式、游戏细节等层面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游戏应该怎么玩”是教师在实践中常常思考的问题。嘉定区宝翔幼儿园的陶燕萍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一是师幼共建规则,促使幼儿更自觉地遵守和执行:二是关注相互评价,使幼儿进一步将活动规则内化成自觉行为;三是鼓励自主创造,培养幼儿的求新、求异思维。

徐则民老师表示,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游戏化转换,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华爱华教授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掌握幼儿的连续经验,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发展的可能性,在认同幼儿差异、认知、兴趣的同时,给幼儿游戏的自由,并且参与幼儿游戏,逐渐形成以观察为基础的游戏介入。

民间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 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促进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幼儿园必须秉持适宜性和教育性原则,本着丰富园本教育资源、拓展游戏内容、开发游戏活动形式的目的,通过整体性继承、改造性继承、派生性继承等途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游戏。

[关键词] 民间游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一、民间传统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游戏精神是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

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化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传统游戏使儿童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儿童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并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1]

在约翰•胡伊青加看来,游戏精神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平等的原则。游戏双方要承认对方作为一个平等对手的资格,而绝不能把对方视为较自己低劣的异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二是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不仅仅是游戏与竞赛所要遵循的规则,实则是人类共同生活与活动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准则,可以超出游戏活动本身而成为“真正的酵母”,“灌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戏精神应是所有人类个体努力寻求的精神食粮。一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亦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受到游戏因素的影响。在民间传统游戏中,儿童不仅可以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这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对其所处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乃至人类美好明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游戏品质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民间传统游戏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与意志品质的发展。[2]民间传统游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娱乐性,儿童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干预,自娱自乐,其情绪必然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虽然民间传统游戏也带有竞争性,但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因此当儿童在游戏中获胜时,能体验到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当然在游戏中儿童也有可能失败,这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但民间传统游戏的趣味性会吸引着他们继续游戏,使他们能够忍受遇到的挫折,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这可以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活泼开朗的性格。大多数民间传统游戏都有很明确的规则,由于这些游戏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因此在游戏中,儿童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摆脱自我中心主义,遵守规则,逐渐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三)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开启儿童的“创新之门”

在民问传统游戏过程中,儿童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对规则的制定与遵守、对玩法的学习都属于儿童的创造性行为。如《拍手》游戏伴唱的儿歌是“你拍一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爬雪山……”儿童吟诵儿歌并随儿歌拍手或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有助于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如《跳房子》游戏,在每次游戏前儿童必须自己商定游戏规则,是单脚跳还是双脚跳,串珠每次移动几格等,如此有了统一规则,儿童才能开展游戏,而制定规则需要儿童动脑筋,也就能够促进儿童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选用民间传统游戏的基本原则

由于民间传统游戏产生于民间,历时悠久,有较强的地域性、时代性,因此在运用到幼儿园之前必须深人分析原始素材,不能盲目照搬照用。一般来说,挖掘原始素材中潜在的教育资源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适用性与教育性。所谓适用性,指民间传统游戏是否与儿童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相适应;所谓教育性,指民间传统游戏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幼儿园文化品质建设。

根据上述价值取向,民间传统游戏作为教育资源的原始素材大致可为三大类别:一是整体淘汰类游戏。这类游戏完全没有适用价值和教育潜质,甚至有损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可以直接淘汰;二是整体继承类游戏。这类游戏有适用价值和教育潜质,游戏内容、规则和器材都比较科学合理,又是孩子们玩起来很喜欢很投入的优秀民间传统游戏,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资源,直接纳入儿童活动,直接整合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中;三是改造继承类游戏。这类游戏在内容、形式、玩法、规则、材料等某一方面不完美或不适宜于儿童,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只要稍作改良就可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游戏,可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法新玩”的基本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儿童年龄特点,运用分离、嫁接、移植、转换、改造创新等方式,将民间传统游戏融人儿童教育、游戏活动之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儿童教育体系和游戏体系。

三、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游戏的主要路径

(一)基于“发展适宜性”原理整体性继承

整体性继承民间传统游戏,必须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但我们并非主张“儿童中心论”,而是主张以儿童适宜发展为中心,将游戏中的知识、儿童、社会统一起来,系统设计活动内容及形式。这就需要考虑游戏与儿童发展的相宜性。具体而言,一是时间上的相宜性,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与季节相吻合;二是与儿童发展水平的相宜性,游戏内容的安排必须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求;三是与地域文化的相宜性,体现地域特色是游戏课程资源运用的基本前提,也是不同于普通游戏活动的价值之所在。[3]课程地域化要求挖掘有地域蕴涵的教育资源,从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特点出发,选取适合儿童学习的地域素材和活动,以加深儿童对所处地域和自己生活的认识与了解。

(二)多种路径改良现有游戏

为了使民间传统游戏更好地传承下去,要尽量吸收民间传统游戏的精髓,选择积极有益的部分,根据实际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玩法、材料、形式等诸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造创新,以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主要包括以下路径:

1.推陈出新,改编游戏内容。有些民间游戏所展现的生活背景和内容或离儿童有些距离,或在思想性上有些局限,已不符合时代精神,或在趣味性上还不够生动,或相配的儿歌、童谣有些粗俗,或缺少亲切感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进行改编,使之能够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2.古法新玩,改变游戏玩法。民间传统游戏的玩法也是人为创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也给教师和儿馥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如可以是一物多玩,也可以是多物多玩,还可以是几种游戏组合混搭,使一种游戏玩出不同的花样,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移植嫁接,扩展游戏价值 所谓移植是将传统的民谣或现代的儿歌移植于民间传统游戏之巾,使民间传统游戏内涵更加丰富,作用更加突出。所谓嫁接是将民间游艺活动、民族艺术活动与民间体育游戏进行组合,然后将变式的民间传统游戏运用到教育活动中来,让儿童在愉悦的嬉戏中,练习各种动作,促进身体协调性与灵敏性的发展。

4.灵活多样,变换游戏形式。民问传统游戏规模可大可小,人数能多能少,形式多样,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时间、空问、场地、参与人数、儿童学习与玩耍需要等实际情况变换游戏形式。如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的方式进行,提供大带小的机会,其中小班儿童可为旁观者,中班儿童可为参与者,大班可为指导者,让年龄大的儿童在教育指导年龄小的儿童的过程中也获得发展。

(三)“迁移”开发新的游戏

随着儿童游戏形式的日益丰富,游戏材料的日益完善,许多新的民间游戏正在悄悄孕育诞生,如用毛线编的辫子进行抓尾巴的游戏、用毛线做的甩甩毛球游戏等,如果能再给游戏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就渐渐能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这实质是原有民间传统游戏知识与规则的迁移。民间传统游戏大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无论是在游戏时念的童谣还是单纯的体育游戏,往往都内蕴着一定的知识和规则。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则可以根据具体的游戏活动进行改编和调整,从而生发出新的游戏。其次可以进行内容上的迁移,如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或者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使之一生二、二生三。再次还可以进行方法与形式上的迁移。儿童根据一个游戏的方法与形式,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可以极大地丰富民间儿童游戏资源。[4]

此外,教师在引导儿童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而对于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则要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游戏,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游戏规则,提供不同的角色和材料,以鼓励每个儿童充分参与游戏、享受游戏、拓展游戏,促进民间传统游戏真正融入幼儿园课程文化。

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


导读:老师的要求和扮演角色的孩子的愿望是一致的,所以“作业题”就变成了全体孩子的行动,离园后,星期天他们有去菜市场的,有去卫生所的,有去动物园的,大家都学得很主动、很认真,回园后纷纷向老师和小朋友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

今天的幼儿是明天的主人,所以,培养幼儿具有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初步知识和经验,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培养呢?克鲁普斯卡娅曾经指出:“儿童不仅在学业中进行学习,而且在游戏过程中也学习着组织,学习着研究生活。”几年来,我们坚持组织幼儿到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扩大视野,然后组织进入生活角色的游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们玩“大家一起办邮局”,使幼儿知道了邮局里的叔叔、阿姨是怎样卖邮票、分发和邮递信件的,也了解了怎样汇款、取款和寄、取包裹等。

我们组织幼儿玩“我把叔叔、阿姨接回家”,有的小朋友当司机,掌握了红灯停绿灯行的知识;有的小朋友当售票员,学会了卖票和报站名,并懂得了要用礼貌的语言接待乘客。

我们还组织了“小医生”游戏,帮助他们记住了一些常见病和常用药品的名称。这些有趣的游戏把孩子带进了现实生活,增强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生活的内容是多彩和复杂的,小朋友的认识还只是初步的,而且很难一次就记住,因此难免出现笑话。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要注意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不但不会影响预想效果,反而会增强愉快的气氛,使正确的认识得到巩固和加深。

例如,有一次,我们的“小医生”判断“病人”的体温为100℃,给患感冒的“病人”投了“痢特灵”。又有一次,我们“菜床”上的“小售货员”报菜价,说青椒5分钱一斤,鱼1毛钱一斤,白菜1元钱一斤。

还有一次,我们“小动物园”里的“饲养员”向“游客”介绍说,大象最喜欢吃萝卜、白菜、竹笋。在这些时候,小朋友们自然要笑个不停。可是老师不是一笑了之,而是抓住时机,再一次进行指导,并分别布置了“作业”题:

(1)请向家里的人询问一下,正常人的体温是多少度?多少度以上是发烧?感冒了一般都服用什么药?

(2)同爸爸或妈妈去一次菜市场,了解一下常见蔬菜和鱼、肉的价格。

(3)“六一”去一次动物园,问问饲养员,大象最喜欢吃什么?

老师的要求和扮演角色的孩子的愿望是一致的,所以“作业题”就变成了全体孩子的行动,离园后,星期天他们有去菜市场的,有去卫生所的,有去动物园的,大家都学得很主动、很认真,回园后纷纷向老师和小朋友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再组织这类游戏,孩子们的兴趣没因为是重复而降低,反而更积极了。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提高要求,就把游戏带到了另一个层次。

例如,有一次老师有意给“菜床”“售货员”出了一个难题:菜床上没土豆,老师却指导一位小朋友去买土豆。结果我们的“小售货员”说:“小朋友,土豆刚卖完,你买点青椒和西红柿吧。

这两种蔬菜含多种维生素,很有营养。”在场的老师和小朋友听了,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又有一次,一位“小患者”去“药店”买药,说肚子痛,问有没有去痛片。

“药店”的“小售货员”说:“小朋友,肚子疼随便吃去痛片不好,应该先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病。”这个回答更出乎老师的意料。过后问这个小朋友,她说这是听外婆说的。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是游戏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幼儿的生活知识,使其大步地走向了社会。

尊重儿童 稳住脚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起,社会各界在关注:新时代的儿童应是什么样的;幼教同仁们关注:对我以后的教学有怎样的指导;家长们关注:我家孩子能达成多少。随着人们对《指南》的学习与理解,在赞誉其具体、实用、可操作的同时,各种问题或困惑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目标参照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去小学化”如何转变理念与教育方式;家庭与幼儿园如何共育。

一、灵活参照《指南》目标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拟定了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犹如名为“发展指南”不是“发展标准”一样,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而要以灵活的方式分析、运用。

《指南》提出,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又要充分尊重幼儿连续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他们的发展也差异明显。他们在不同阶梯、不同起点开始起步。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台阶的孩子身上,应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原有的基础,才能在面对众多儿童时,教育目标、教育策略随儿童的差异相应调整,以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幼儿园有及时评价(接触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成长档案),还有期末儿童发展评价。期末评价的工具与量表通常是同一样式运用于所有的孩子,老师的分析重点也着重在目标的量化分析上。如果我们有“灵活”的意识,分析时将面向全体的横向比较改为面向个体的纵向比较,目标就从生硬变得有弹性。如动作发展目标“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面对协调性发展好和协调性发展较弱的不同孩子,前者的“较窄”“低矮”可能是宽15厘米、高30厘米,后者则有可能是宽20厘米、高20厘米。孩子原有基础不同,拟定的目标不同,教学活动场景的设置也应不同。采用分组学习、分层次材料提供,都是差异性设置的表现方式。灵活的目标运用与差异性活动场景设置,就是希望孩子们站稳每一级台阶,并为迈向更高一层做好准备。

二、坚持儿童立场是“去小学化”的根本所在

《指南》实施原则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是奠基性教育,是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早期教育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早期教育开发也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儿童立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要让儿童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幼儿园丧失了科学教育的立场,带着孩子学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做着不愿意做的功课。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并不是全面发展的起跑线,而是社会、家长热衷的知识学习、艺术学习的起跑线,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是压抑孩子学习兴趣的杀手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的肤浅动作。就是这句“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中国早期教育最大的商业忽悠,导致了“小学化”倾向,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故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只要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是他们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有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孩子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利用熟悉的环境,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育孩子如同种树,千万不能走捷径、省环节、“拔苗助长”。社会不需要“人工神童”式的“天才”,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终身能为社会、家庭作出贡献的人才。

三、幼儿园应科学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自独生子女家庭占主流后,家庭对早期教育的关注达到痴狂状态。年轻的父母片面理解“优生优育”,怀孕前滋补身体、怀孕中胎教、生育后早教、3岁选择理想的幼儿园……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期望越来越高,不自觉地偏离了科学的教育方向,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而一百种当中,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一

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摘要: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建构提供一种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游戏生态”。可是,如何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能力呢?小班的孩子们游戏开展的基础是什么?本文通过案例阐述法,浅论生活经验与游戏开展的关系。

关键词:经验重要性 教师 家长 指导 丰富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其中,自主性游戏十分重要,孩子们通过角色的扮演,与同伴或者老师或者陌生人进行交流,社会性由此得以发展。但是,从本班来看,只有少数的孩子会进行自主性游戏。通过观察,我发现,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必要基础。

一、不同土,不同果

为了与班级创建的主题环境“猪猪侠”相适应,另个娃娃家取名为“菲菲家”和“波比家”。

(一)充满惊喜的波比家

这天,小铄选择了“波比家”的爸爸,雯雯则是“波比家”的妈妈。小铄靠在梳妆台上,双手背在身后,我以为他不高兴,就上前询问原因。出乎意料,他神神秘秘的说:“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很好奇,“为什么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呢?”我追问。“因为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退出波比家,静静地看着后续的发展。看见雯雯推着小波比出来,小铄脸上露出笑容,“生日快乐。”雯雯一愣,反应过来后笑着感谢。“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小铄递过去一条手工项链,雯雯开心地接过去,戴在了脖子里。

(二)争吵不断的菲菲家

“干什么啊。”菲菲家传来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宝宝,我要带他去买东西。”“妈妈”芮芮说到。“奶奶”月月赶紧反驳,“不行,菲菲要在家里睡觉。”“爷爷”小昕无关的推着推车要去买东西。芮芮和月月争了一会,最终月月胜利,小菲菲在家里睡觉。芮芮左看看,右看看,来到梳妆台前,拿出东西准备化妆;月月看着化妆很有意思,也过来参与,于是新一轮的争吵又开始了。

从上述两个案列可以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经验水平孩子进行的游戏。波比家进行的非常精彩,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可以得出,小铄和雯雯的生活经验非常的丰富,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原来前不久小铄家里妈妈过生日,爸爸买了一条项链给妈妈了一个惊喜,于是他今天也想了“生日送惊喜”的游戏情节;雯雯配合的也非常的好,刚开始她没有反应,很快就也参与到游戏情节中;这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波比家。而菲菲家,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没有“家”的概念,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商量,独自进行游戏。为了菲菲的出行不出行,进行争吵,为了化妆问题又进行争吵,这是一个争吵不断的波比家。

由此得出,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进行的游戏情境也不同,游戏的愉悦感也不同。

二、改善土,利生长

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的后续发展也不同。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进行游戏、开展游戏,必不可免——老师就会精心安排,孩子就会被动的听从调动,被动的进行游戏,这样的结果是与自主相违背的。所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游戏能力,就要提高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水平。

(一)教师的有效策略

1.创造游戏环境,激发游戏欲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行游戏的基础,那么游戏环境就是媒介。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当然,也要考虑到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幼儿过多的刺激,使幼儿无所适从;同时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启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介绍规则方法,保证顺利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也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1],这也是班级常规的一部分,并不是强制孩子们进行游戏。比如两个娃娃家,看展前肯定要进行家族的介绍,让孩子们有初步的概念,哪一个是菲菲家,哪一个波比家。要介绍选择游戏的方法,我们采用的是夹夹牌的方法。孩子们还需要掌握游戏的时间,过度的游戏也会适得其反。

3.把握指导时机,进行良好启发。

在幼儿园游戏中,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教师的指导时机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当,幼儿的自主性就能充分体现。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二)家长的有效策略

1.了解孩子经验,重视生活经验。

孩子们的游戏,一定程度上反馈的家里的生活情况。就如波比家和菲菲家,孩子们扮演的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如何,孩子们就和如何。打个比方,如果家里的爷爷是负责买菜的,那么扮演爷爷孩子就会去买菜,因为这是他直接从家里获得经验;如果家里的爸爸一直在打游戏,那么孩子就会扮演一个一直打游戏的爸爸,不工作也不照顾宝宝。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老师和家长也应该进行沟通交流,请家长重视孩子们的经验反馈。

2.耐心引导观察,细心讲解工作。

近来,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游戏反应,“娃娃生病了。”“娃娃感冒发烧了。”新增了一个“宝贝护理站”,这个游戏设计到了医生和护士,那么医生的工作是什么?护士的工作有是什么呢?在经过简单的游戏开展后,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经验水平停留在“医生就是打针的”上面,那么家长又该怎么做呢?可以带着孩子就近参观社区医院,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看病的过程,了解医生和护士的主要工作。通过家园配合,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提高游戏的水平。

经验就如泥土,有了泥土,小草才会长高,花儿才会结果。有的土贫瘠,小草虽能发芽但长不高,花儿虽能开花却不茂盛;有的土肥沃,小草又浓又密,花儿鲜艳美丽。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生活经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重视生活经验与游戏水平的关系,尽量做到每一个孩子,都能开花结果。

“玩儿”与学习同步


“玩儿”与学习同步

“玩”,是孩子的最爱。不少孩子会在玩儿的时候突发奇想,提一些让爸爸妈妈意想不到、甚至连他们自己也没有关注过且回答不了的问题。4岁的睿睿就给妈妈出过类似的难题——

睿睿家里养了一只小乌龟,他每天都给乌龟喂食。一天他突然问:“乌龟有没有耳朵啊?”妈妈被问住了,但她灵机一动,说:“我们一起找找吧。”母子俩趴在乌龟边上看了好久也没找到,睿睿有点不耐烦了:“太小了,看不见。”妈妈故意盯着乌龟自言自语:“是啊,要是有什么东西能让乌龟变大一些,就能看清楚了。”听妈妈一说,睿睿顿时高兴了起来,他拿着放大镜对着乌龟仔细看了一会儿,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点”,随即拍着小手跳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妈妈看了看若有所思地问:“那个小东西确实很像耳朵,可是,我们怎么能断定它就是乌龟的耳朵呢”睿睿想了想:“它的样子像。”妈妈启发他:“我们能用自己的耳朵做什么呀?”睿睿恍然大悟:“在乌龟旁边弄出点声响,看看它有反应,不就可以证明那个小点是不是乌龟的耳朵了吗?”于是,睿睿敲起了小锣,果真乌龟动了几下。但是,妈妈仍就说不能因此就确定它是耳朵,睿睿想了想说:“那,我们看看《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是怎么说的吧。”……

我们常说,孩子就应该玩儿,但怎么玩儿,能让孩子既高兴、学到东西,又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确实是有学问的。像睿睿妈妈那样,在玩儿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提问、引导孩子去发现,并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起探究、学习,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专心、耐心和细心的品性,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没有“灌输”痕迹的学习,是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的真正的早教。

亲子游戏是早教的最好的载体,孩子可以在学中玩,玩中学,家长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比如孩子喜欢响声,父母就给他准备不同质地的锅、碗、盆、杯子,让他敲,引导他感受不从材质发出的声音有哪些差别,培养婴幼儿的音高的感觉;如果孩子对抽水马桶好奇,就讲讲马桶几个开关的功能,让孩子知道“抽水马桶的水箱怎么用了还会满”的小秘密。这些让孩子共同参与的游戏,培养的是孩子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互动加强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

孩子从学着玩儿到会玩儿,再到能玩儿出花样,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说到底,早教就是在“玩水”“玩米”等活动中教孩子怎么生活、教孩子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企图靠机械地训练在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智商,婴幼儿的发展不能超越自身的成长阶段。家长作为实践者,需要科学的理念、认识,并掌握正确的方法,在玩儿的过程中给孩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时,要多带他们去大自然里走一走,去观察树叶的形状、花朵的颜色、小蚂蚁是怎么爬的、兔子和小鸡吃东西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只要父母用心,孩子就能从玩儿中受益。

喜欢《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与学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游戏与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学习。那么,幼儿游戏在各幼儿园的现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更新观念、把游戏还给孩子?又如何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从游戏中了解幼儿的想法与愿望,满足幼儿游戏的第一需要,并...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摘要: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对于儿童来说,游戏...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实现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 随着幼儿园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主题学习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真正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我认为,幼儿在两种活动中...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园风格,这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游戏学校,让“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落地生根;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教师成为有智...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安排学龄前期儿童的学习与劳动 游戏活动是入学以前时期的主要活动,学龄前期不同与幼儿期的是:儿童的游戏活动要逐步过渡到以学习活动为主,因此,要在学龄前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原则下,适当安排好儿童的学习和劳动活动。学龄前期儿童的学习与劳动...
    2021-04-03 阅读全文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学习。那么,幼儿游戏在各幼儿园的现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更新观念、把游戏还给孩子?又如何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从游戏中了解幼儿的想法与愿望,满足幼儿游戏的第一需要,并...

2019-12-16 阅读全文

摘要: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对于儿童来说,游戏...

2019-12-19 阅读全文

随着幼儿园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主题学习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真正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主题学习与游戏的融合”。我认为,幼儿在两种活动中...

2019-12-16 阅读全文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园风格,这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游戏学校,让“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落地生根;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教师成为有智...

2019-12-16 阅读全文

游戏活动是入学以前时期的主要活动,学龄前期不同与幼儿期的是:儿童的游戏活动要逐步过渡到以学习活动为主,因此,要在学龄前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原则下,适当安排好儿童的学习和劳动活动。学龄前期儿童的学习与劳动...

2021-04-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