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反思

发布时间:2022-03-03

小学数学《三角形》上课实录。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幼儿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反思”,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要求:“将数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要求:“将数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2.进一步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4.在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过程中体会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难点: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来推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性质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操作、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二、教学准备

【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逐层展开,探索新知,并精心设计各环节、练习题、达到巩固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获取知识。

辅助策略:借助“Powerpoint”平台,向学生展示动感几何,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难题,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创意思路】

1、用实例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3、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利用开放型练习代替传统练习,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5、通过多媒体教学,揭示几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三角形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

学具:三角形硬纸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A、B两地被池塘隔开不能直接到达(如图),工程人员要测量A、B两地的距离,先选定能直接到达A、B两地的点C,

又分别取AC、BC的中点M、N,量出MN的长,由此就知道了A、B两地的距离.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引入课题:学完了本节课《三角形的中位线》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并在所讨论的图形中隐含着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底边的关系。

第二环节:借机引导,明确概念

1、上图中的线段MN是三角形中很重要的一条线段——中位线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第三环节:问题引领,启动思维

(一)问题:

1、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来分,将分得的三角形叠放在一起,看看能否全等,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的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请一学生上台演示,统一观点。

2、你能通过剪拼的方式,将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先小组内讨论,试着完成操作。

师生再共同总结操作过程:

(1)拿出事先准备的三角形,记为△ABC

(2)分别取AB,AC中点D,E,连接DE

(3)沿三角形的中位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DE绕点E旋转180°到△CFE的位置,这样就得到与△ABC面积相等的四边形BCFD.。

(二)思考:所得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1、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探索结论: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中位线DE与第三边

BC有怎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呢?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让学生大胆猜想,开拓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有趣的动手操作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然后设置一连串的递进问题,启发学生逆向类比猜想:DE∥BC,DE=½BC,为定理的证明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一)、交流猜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方法)

①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②你是怎样猜想出这一结论的?

③归纳猜想方法:①直观感觉②度量③推理④多画几个图观察⑤借助几何画板拖动原三角形的顶点观察(感受猜想策略的多样性)

④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①拖动点A,随着△ABC形状的改变,DE还是△ABC的中位线吗?线段BC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DE和BC的关系还成立吗?

②拖动点B,随着△ABC形状的改变,DE还是△ABC的中位线吗?线段BC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DE和BC的关系还成立吗?

(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板书)

(三)、小组合作证明这一命题(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画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讨论,教师适当加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四)、交流证明方法

第五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

(一)、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后,将证明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引导学生找出证明过程优点和不足,进一步规范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已知:如图6-20(1),DE是△ABC的中位线.

求证E∥BC,DE=1/2BC

证明:如图6-20(2),延长DE到F,使

EF=DE,连接CF.

在△ADE和△CFE中

∵AE=CE,∠1=∠2,DE=FE

∴△ADE≌△CFE

∴∠A=∠ECF,AD=CF

∴CF∥AB

∵BD=AD

∴BD=CF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F∥BC(平行四边形的定义),DF=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DE∥BC,DE=1/2BC

能力提升:还有其他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学生展示不同的做法:

证明方法二:如图

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BD∥CF,∠ADE=∠F.

∵∠AED=∠CEF,AE=EC,

∴△ADE≌△CFE(AAS)

∴AD=CF,DE=EF=1/2DF

∵BD=AD

∴CF=BD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F∥BC,DF=BC

∴DE∥BC,DE=1/2BC

证明方法三:学生自己展示,讲解。

(二)、归纳总结解题思路:

①证明线段平行:可以由角相等或互补得平行,由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

②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的一半,当根据条件和图形直接证明困难时可添加辅助线,通常采用“加倍法”(将较短线段延长一倍)或“折半法”(将较长线段折半)构造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证明。

(三)、得出定理:把这一真命题作为一个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定理:

∵DE是△ABC的中位线(或AD=BD,AE=CE或D为AB的中点,E为AC的中点)

∴DE∥BC,DE=1/2BC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合作的好习惯。另外通过展示的规范化板书,严密的几何证明,使学生理解证明过程的严谨性,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经历定理的探究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通过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第六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

内容:如图,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生容易发现: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

已知四条线段的中点,可设法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找到四边形EFGH的边之间的关系.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添加辅助线,连结AC或BD,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基本图形.

证明:

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

总结:教师提问: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小结: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点拨: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使学生灵活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训练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体会通过添加辅助线将四边形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从中体会转化思想。

第七环节:反馈矫正,巩固提升

1.A、B两点被池塘隔开,小明通过下面的方法估测出了A,B间的距离: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m,A、B两点的距离就知道了。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多少?为什么?

2.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6cm,8cm,10cm,则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cm,面积为cm2,为原三角形面积的。

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CD、

AC、BD的中点。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吗?

请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同时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兼顾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熟练运用.

第八环节:总结归纳,畅谈收获

(多媒体出示)

我学会了哪些知识?

我形成了哪些技能?

我掌握了哪些方法?

我收获了哪些经验?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出示了总结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回顾反思,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思路,总结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强化情感体验。通过不同层面的广泛交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

第九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

A组习题1,2题B组习题3,4题

【设计意图】: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特设计了分层作业。通过作业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反思】

一、成功心得

1.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创造性的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了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件,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把握住了教材的“度”,既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3.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4.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留下的遗憾

三角形的中位线多应用于计算线段的长度、判断线段与线段间的位置关系或大小关系。这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内容太多,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安排一课时比较紧张。在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的探讨中做得不够,后面的探究只能留在课后,学生的能力没能展现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对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感觉学生对辅助线的添加有困难,而且我在教课时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去活动,而是在我的一边指导下一边去做,我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怕耽误时间太长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可是这么一来却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思维,体现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现在感觉像我这种牵引的做法不是太可取。

如果我在将课前预习落实更到位一些的基础上,在证定理之前再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是不是要好一点,那就是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我觉得这样设计会更好一点,因为有了这个活动学生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所添加的辅助线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也能突出数学教学中的转化思想。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又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机.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6.3三角形的中位线

1.掌握中位线的定义以及中位线定理;(重点)

2.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吴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ABC,已知点E,F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量得EF=5米,他想把四边形BCFE用篱笆围成一圈放养小鸡,你能求出需要篱笆的长度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

【类型一】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线段的长

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C、BC的中点,AF平分∠CAB,交DE于点F.若DF=3,则AC的长为()

A.32B.3C.6D.9

解析:∵D、E分别为AC、BC的中点,∴DE∥AB,∴∠2=∠3,又∵AF平分∠CAB,∠1=∠3,∴∠1=∠2,∴AD=DF=3,∴AC=2AD=6.故选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性质并熟练应用.

【类型二】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角

如图,C、D分别为EA、EB的中点,∠E=30°,∠1=110°,则∠2的度数为()

A.80°B.90°C.100°D.110°

解析:∵C、D分别为EA、EB的中点,∴CD是三角形EAB的中位线,∴CD∥AB,∴∠2=∠ECD.∵∠1=110°,∠E=30°,∴∠ECD=80°,故选A.

方法总结:中位线定理牵扯到平行线,所以利用中位线定理中的平行关系可以解决一些角度的计算问题.

【类型三】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在△ABC中,AB=5,AC=3,点N为BC的中点,AM平分∠BAC,CM⊥AM,垂足为点M,延长CM交AB于点D,求MN的长.

解析:为证MN为△BCD的中位线,应根据三线合一,得到DM=MC,即可解决问题.

解:∵AM平分∠BAC,CM⊥AM,∴AD=AC=3,DM=CM.∵BN=CN,∴MN为△BCD的中位线,∴MN=12(5-3)=1.

方法总结:当已知三角形的一边的中点时,要注意分析问题中是否有隐含的中点.如已知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又是这边所对的角平分线时,根据“三线合一”可知,这实际上是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中点.

【类型四】中位线定理的综合应用

如图,E为平行四边形ABCD中DC边的延长线上一点,且CE=DC,连接AE,分别交BC、BD于点F、G,连接AC交BD于O,连接OF,判断AB与OF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本题可先证明△ABF≌△ECF,从而得出BF=CF,这样就得出了OF是△ABC的中位线,从而利用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线段OF与线段AB的关系.

解:AB=2OF.

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OA=OC.∴∠BAF=∠CEF,∠ABF=∠ECF.∵CE=DC,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D=AB,∴AB=CE.∴在△ABF和△ECF中,∠BAF=∠CEF,AB=CE,∠ABF=∠BCE,∴△ABF≌△ECF(ASA),∴BF=CF.∵OA=OC,∴OF是△ABC的中位线,∴AB=2OF,AB∥OF.

方法总结:本题综合的知识点比较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OF是△ABC的中位线.

三、板书设计

1.三角形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的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又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机.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反思】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中很重要的性质之一。“遇中点,找中点”,就是在几何图形中,如果遇到线段的中点,通常会找到另一相关线段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达到解题的目的,可见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几何证明中应用有多么广泛。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识技能: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地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经过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3、问题解决:经过动手实践,观察、测量、猜想、验证,体会定理推理的过程。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形成几何思维,体会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

二、本节课亮点

1、情景设疑,层层深入

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三角形纸片,我以分三角形蛋糕为情景,设置了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折纸探究:

问题一:你能把这块三角形蛋糕平均分为2个人吗?

问题二:如果是平均分为4个人呢?

问题三:如果再提高要求,除了大小相同,形状也要相同,又该怎么分呢?

对于问题一,学生能很快找到三角形边上的中点,连接中点和顶点,形成中线,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就能得到2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对于问题二,学生会想到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再找到同边上另两个中点,形成3条中线,就有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或是找到另两边的两个中点,中点与中点连接,形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但这4个三角形并不全等;

问题三又提高难度,要求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已有了前两个问题的提示,也不难想到,可以连接三个中点,但如何验证这4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全等的呢?这时,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起到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剪下其中一个三角形,看看是否重合。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不仅复习了中线的性质,也引出了中位线的概念,也为接下来中位线定理的探究起到铺垫的作用。

2、自主探索,勇于表达

在探究中位线定理时,我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上台展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为题的题设和结论到证明添加辅助线的解答,全部由学生合作完成,同学们想到用“倍长中线法”和“旋转法”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有解说了一半思路不清,而寻求底下同学帮助的,也有同学想到用折叠的方法,但因存在不合理条件被其他同学举手反驳的,证明方法就在同学们的讲解讨论中越辩越明,即使是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被这求真的氛围吸引,若有所思。同学们乐于自主探究,敢于上台分享自己的思路想法,大方自信,表达清晰完整,这也是我们教师所需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

3、发散思维、一题多解

在中位线的应用中,我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尝试着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这道题学生用了三种方法:

方法一:连接AC和BD,因为中位线定理,EF∥AC,HG∥AC,EH∥BD,FG∥BD,所以EF∥HG,EH∥FG,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连接AC和BD,因为中位线定理,EF=1/2AC,HG=1/2AC,EH=1/2BD,FG=1/2BD,所以EF=HG,EH=FG,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三:连接AC,因为中位线定理,EF∥AC,EF=1/2AC,HG∥AC,HG=1/2AC,所以EF=HG,EF∥HG,根据一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练习1、已知:在△ABC中,∠BAC=90°,延长BA到点D,使AD=1/2AB,点E、F分别为边BC、AC的中点.求证:DF=BE.

这道题学生用了四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中位线定理,证明△DAF≌△EFC,可得DF=EC,因为EC=BE,所以DF=BE。

方法二:如图1,取AB的中点G,连接GF,证明△DAF≌△GAF,可得DF=GF,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CB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GF=BE,所以DF=BE。

方法三:如图2,连接AE,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DA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AE,且∠BAC=∠EFC=90°,所以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EC=AE,EC=BE,则DF=BE。

方法四:如图3,取AB的中点G,连接GE,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AGE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F=GE,证明△DAF≌△BGE,则DF=BE。

三、本节课不足及改进

1、应适当渗透“倍长中线法”

在探究中位线定理时,同学们的证明方法其实是“倍长中线法”,我可以再进行补充总结,适当拓宽知识点深度,让同学们遇到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时,有倍长的意识,为即将升上九年级的同学们打下基础,减轻繁杂的知识负担。

2、应合理分配时间,详略得当

在中位线应用的习题上,例1和变式都属于利用中位线证明平行四边形,我在例1上花了时间让同学们分享多种解法,在变式上则可不再铺展开赘述,可把更多的时间留到拓展提升题上,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及书写证明过程。

3、在习题选取上应贴切中考

在拓展提升题中,有一道是利用中位线探究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规律问题,在课后评课中,一直从教中考毕业班有经验的老师建议我:“这种题中考不会出现,选题时应结合中考形势选题,从大量习题中选出精题优题。”这也是我接下来改进与提升的方向。

四、对课堂的思考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维。走出课堂或学校后,真正能遗留在学生记忆中,依靠数学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提供土壤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主要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释放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多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总之,数学教师应尽力做到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角形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操作和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并学会目测分类。

2、发展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1、三角形教具、三角形拼图学具人手一套,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头饰每人一个,相应的实物若干。

2、运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组成画布置,用几何图形积木作幼儿的椅

子。

活动组织:

1、出示三角形平面娃娃,引导幼儿学习兴趣,指导幼儿观察、分析,启发幼儿说出并记住图形名称和基本特征。

2、请大班幼儿扮演三角形娃娃,由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朋友(形状与三角形相同的实物),然后让幼儿帮助三角形娃娃找朋友,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

3、出示用三角形拼成的各种物体,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

4、用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拼成各种图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粘在作业纸上,然后把作品挂在活动室里作装饰,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回家以后用小棍继续练习拼图。

小班说课稿:认识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

1.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08~109,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探究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条件是什么?

解:略.

2.在下列各图中,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C全等.题如下:

解:略.

自学反馈

1.如图,太阳光线AC与A′C′是平行的,AB表示一棵塔松,A′B′表示电线杆,BC表示塔松的影长,B′C′表示电线杆的影长,且BC=B′C′,已知电线杆高3m,则塔松高(B)

A.大于3mB.等于3m

C.小于3mD.和影子的长相同

活动1小组讨论

例小明在上周末游览风景区时,看到了一个美的池塘,他想知道最远两点A、B之间的距离,但是他没有船,不能直接去测。手里只有一根绳子和一把尺子,他怎样才能测出A、B之间的距离呢?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图上画出来,并与你的同伴交流你的方案,看看谁是方案更便捷.

解:略.

活动2跟踪训练

1.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可以证明△EDC≌△ABC,得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B)

A.SSSB.ASAC.AASD.SAS

2.如图①要计算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容积,需要测量其内径,由于瓶颈较小,无法直接测量,你能想出一种测量方案吗?

②在一座楼相邻两面墙的外部有两点A,C,如图所示,请设计方案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

解:略.

活动3课堂小结

本节课有何收获?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适当地把教育激励策略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唤起学生扬长避短的内在要求,是一种较好的育人艺术。在这堂课里,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情境”,使学生的练习具有“真实”地解决问题的意味,然后用角*模拟的方法进行自由而舒畅的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他们思维的多向性与逻辑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思路、拓展自己思维、修正自己不足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积极的互动中掌握知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表达书写能力又有明确的要求。注重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幼儿园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设计反思》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数学《三角形》上课实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
    2022-03-03 阅读全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教学设计说课稿示例 优秀的老师离不开自我提升,而自我提升的方式之一就是写教案,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将上课内容分析梳理,你知道小学数学《三角形》的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教学设计说课稿示例,欢迎阅读。
    2021-11-19 阅读全文
  • 三角形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操作和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并学会目测分类。 2、发展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1、三角形教具、三角形拼图学具...
    2019-12-12 阅读全文
  • 小班说课稿:认识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
    2019-12-12 阅读全文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
    2022-03-04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

2022-03-03 阅读全文

优秀的老师离不开自我提升,而自我提升的方式之一就是写教案,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将上课内容分析梳理,你知道小学数学《三角形》的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教学设计说课稿示例,欢迎阅读。

2021-11-19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操作和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并学会目测分类。 2、发展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1、三角形教具、三角形拼图学具...

2019-12-12 阅读全文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

2019-12-12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导学案》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

2022-03-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