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优秀教案反思

发布时间:2022-03-03

小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优秀教案反思》,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优秀教案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平,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2.能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景导入

我们都知道,气球内可以充满一定质量的气体.

如果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kPa)与气体体积V(m3)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想知道气球在什么条件下会爆炸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做拉面的过程中,渗透着反比例函数的知识.一定体积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总长度y(m)是面条的粗细(横截面积)S(mm2)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

(1)写出y与S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当面条的横截面积为1.6mm2时,面条的总长度是多少米?

(3)要使面条的横截面积不多于1.28mm2,面条的总长度至少是多少米?

解析:由题意可设y与S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kS,而P(32,4)为函数图象上一点,所以把对应的S,y的值代入函数表达式即可求出比例系数,从而得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最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题.

解:(1)由题意可设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S.∵点P(4,32)在图象上,

∴32=k4,∴k=128.

∴y与S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128S(S>0);

(2)把S=1.6代入y=128S中,得y=1281.6=80.

∴当面条的横截面积为1.6mm2时,面条的总长度是80m;

(3)把S=1.28代入y=128S,得y=100.

由图象可知,要使面条的横截面积不多于1.28mm2,面条的总长度至少应为100m.

方法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明确基本数量关系(即题中的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模型,由此建立反比例函数,再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了若干木块,构筑成一条临时近道.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是木板面积S(m2)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

(1)请直接写出这一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大?

解析:由于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是木板面积S(m2)的反比例函数,而图象经过点A,于是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进而可以进一步求解.

解:(1)设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Pa)与木板面积S(m2)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为p=kS(S>0).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5,400),所以有k=600.

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p=600S(S>0);

(2)当S=0.2时,p=6000.2=3000,即压强是3000Pa;

(3)由题意知600S≤6000,所以S≥0.1,即木板面积至少要有0.1m2.

方法总结:本题渗透了物理学中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p=,当压力F一定时,p与S成反比例.另外,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善于发现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三、板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通过反比例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体验学科整合思想.

【反思】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此外,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k大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一、三象限,k小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二、四象限)时,学生由画法观察图象可知;而增减性由解析式y等于k比x(k不等于0),学生也容易理解,但从图象观察增减性较难,借助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就容易多了。运用多媒体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过程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平,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知识技能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平。

本部分内容中,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能否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对这些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关键是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在具体情境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即可,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用的熟练程度,如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等。

3、发展性评价,关注数学活动引起人的变化

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察学生能否对信息作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和决策,灵活支配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

不足与改进: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围绕学生提问的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很少.我的改进设想是:留给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活动一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后,没有让学生趁热打铁“看图说话”,说出具体的图象的特征,为活动二猜想作很好的铺垫.我的改进设想是:在活动一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后,追加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象并进行讨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区别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那些不同的特征呢?”留给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改进之后,必将能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更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埋下伏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优秀教案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优秀教案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重点)

2.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难点)

一、情景导入

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所提供的两组数据描绘出相应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x-6-3-2-11236

y-1-2-3-66321

x-6-3-2-11236

y1266-6-3-2-1

观察这两个图象,试着求出它们的解析式,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类型一】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

在反比例函数y=1-kx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值可以是()

A.-1B.0C.1D.2

解析:反比例函数y=1-kx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该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所以该函数的比例系数1-k<0,解得k>1.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都是由比例系数k的符号决定的;反过来,由双曲线所在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也可以推断出k的符号.

【类型二】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在反比例函数y=-1x的图象上有三点(x1,y1),(x2,y2),(x3,y3),若x1>x2>0>x3,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y3>y1>y2B.y3>y2>y1

C.y1>y2>y3D.y1>y3>y2

解析:本题方法较多,一是根据x1,x2,x3的大小即可比较;二是画出草图,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比较;三是利用特殊值法.

(方法一)比较法:由题意,得y1=-1x1,y2=-1x2,y3=-1x3,因为x1>x2>0>x3,所以y3>y1>y2.

(方法二)图象法: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1x的草图,描出符合条件的三个点,观察图象直接得到y3>y1>y2.

(方法三)特殊值法:设x1=2,x2=1,x3=-1,则y1=-12,y2=-1,y3=1,所以y3>y1>y2.故选A.方法总结:此题的三种解法中,图象法形象直观,具有一般性;特殊值法最简单,这种方法对于解答许多选择题都很有效,要注意学会使用.

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如图,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B(x0,y0),则k的值为.

解析:∵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它的面积为1,且BA⊥y轴.又∵点B(x0,y0)是反比例函数y=kx图象上的一点,则有S正方形OABC=|x0y0|=|k|,即1=|k|.∴k=±1.又∵点B在第二象限,∴k=-1.

方法总结:利用正方形或矩形或三角形的面积确定|k|的值之后,要注意根据函数图象所在位置或函数的增减性确定k的符号.

三、板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性质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全面观察和比较,发现函数自身的规律,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性质,进行语言表述,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反思】

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体会: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这节课我谈谈个人的观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积累了一些常用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反比例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正好是规律探究的知识,因此高老师尝试用整体进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的图像,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高老师第一课时并没有进行图像教学。而是对教材大胆地进行重组,第一课时进行正、反比例意义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正反比例图像的教学。从意义和图像两方面进行对比,用结构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这节课高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现出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在两次“分类”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学生学的比较愉快。

探讨的地方有:

1.在出现表格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不是相关联的量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等。这样对比更明显,让学生知道不相关联的两个量要归类在不能成比例一类,

2.可以让学生把一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来进行对比,教师也可以板书这样学生更能直观的发现他们的比值一样的.或乘积是一样的,以便发现规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够,规律可以让多个学生尝试归纳,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得出规范性的数学语言.

4.教学中增加对比练习

5.增加拓展练习,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AXB=C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性的“语言”,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提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勾股定理的应用1优秀教案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勾股定理的应用1优秀教案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勾股定理的应用1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基础上开展的,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

1.3勾股定理的应用

1.能熟练运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距离;(难点)

2.能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

一、情境导入

一个门框的宽为1.5m,高为2m,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求几何体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类型一】长方体上的最短线段

如图①,长方体的高为3cm,底面是正方形,边长为2cm,现有绳子从D出发,沿长方体表面到达B′点,问绳子最短是多少厘米?

解析:可把绳子经过的面展开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并比较,得到的最短距离即为所求.

解:如图②,在Rt△DD′B′中,由勾股定理得B′D2=32+42=25;

如图③,在Rt△DC′B′中,由勾股定理得B′D2=22+52=29.

因为29>25,所以第一种情况绳子最短,最短为5cm.

方法总结:此类题可通过侧面展开图,将要求解的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问题便迎刃而解.

【类型二】圆柱上的最短线段

为筹备迎接新生晚会,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圆筒形灯罩,底色漆成白色,然后缠绕红色油纸,如图①.已知圆筒的高为108cm,其横截面周长为36cm,如果在表面均匀缠绕油纸4圈,应裁剪多长的油纸?

解析:将圆筒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解,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

解:如图②,在Rt△ABC中,因为AC=36cm,BC=108÷4=27(cm).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362+272=2025=452,所以AB=45cm,所以整个油纸的长为45×4=180(cm).

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转化,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曲线转化成直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未知线段长.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如图,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从营地A出发,沿北偏东53°方向走了400m到达点B,然后再沿北偏西37°方向走了300m到达目的地C.求A、C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把实际问题中的角度转化为图形中的角度,找到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解:如图,过点B作BE∥AD.∴∠DAB=∠ABE=53°.∵37°+∠CBA+∠ABE=180°,∴∠CBA=90°,∴AC2=BC2+AB2=3002+4002=5002,∴AC=500m,即A、C两点间的距离为500m.

方法总结:此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中,应用勾股定理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

三、板书设计

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基础上开展的,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课首先安排了对圆柱形中的最短距离的观察猜想,由学生讨论如何实现圆柱中的最短距离,要把立体图形展开成为平面图形,平面图形中,有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进一步由学生质疑,一定这样的方法得到的是最短距离吗?有没有其他的路径,进而讨论圆柱中的特殊情况,当圆柱是扁平的圆柱时,得到的最短距离还是把圆柱侧面展开构造的长方形的斜边长吗?最后由教师补充总结,当圆柱时细长的圆柱时,最短距离是把圆柱侧面展开构造的长方形的斜边长;当圆柱时扁平的圆柱时,最短距离是圆柱的高加圆柱的底面直径,至于这个圆柱到底是细长的还是扁平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学生具备这样的理论基础,在圆柱的基础上讨论长方体的最短距离时,就事半功倍了,用类比思想,得到长方体中的最短距离,因为展开方式不同,所以分类讨论,最短距离分三种情况:1.最短距离2=(长+宽)2+高2;

2.最短距离2=(长+高)2+宽2;

3.最短距离2=(宽+高)2+长2,从三种情况中找到最小的就是最短距离;进而总结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距离的步骤:

1.将立体图形展开;展开时注意:只需要展开包含相关点的面,可能会存在多种展开方式

2.确定相关点的位置;

3.连接相关点,构造直角三角形;

4.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通过总结如何将立体图形中的最短路线转换成平面图形中的最短路线,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的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获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上质疑追问要恰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小熊购物》教学反思体会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小熊购物》教学反思体会》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小熊购物》教学反思体会》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级运算式题,教材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小熊购物”主题图呈现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和解决问题过程有机结合,教材列举了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得出结果,在综合列式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乘法放在前面,另一种则将乘法放在后面。

【反思】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熊走入课堂,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购物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了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了趣味色彩。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学生提出“胖胖应付多少钱”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在鼓励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算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反思】

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级运算式题,教材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小熊购物”主题图呈现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和解决问题过程有机结合,教材列举了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得出结果,在综合列式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乘法放在前面,另一种则将乘法放在后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加法和乘法的综合算式中,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小熊购物”,并把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地贯穿在购物活动中。学生对此感到亲切,并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猜一猜小熊可能遇到的问题,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开放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接着重点研究小熊胖胖和乐乐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比较“有加法又有乘法”和“有减法又有乘法”时,它们在计算方法上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算乘法,更加加强了学生正确计算两步式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学生对此还是感到困难,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并在练习中不断地加强与巩固。两个算式合并以后,算式的读法还是要加强。

相信《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优秀教案反思》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优秀教案反思》《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2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这节课主要是通...

2022-03-03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022-03-05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勾股定理的应用1优秀教案反思》《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勾股定理的应用1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三直角三角...

2022-03-04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小熊购物》教学反思体会》《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小熊购物》教学反思体会》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

2022-03-06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绳》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绳》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跳绳》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022-03-07 阅读全文